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论文

暗示大家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暗示大家”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论文(共14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论文

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论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素质教育着重在于使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获得全面发展。语文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素质教育是主体,就是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因此,语文教学只有立足自主发展,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加强基本学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语文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这就要转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

一、给学生提供交往的空间。

“语文”是一种交际能力,它是涉及听、说、读、写的一门应用科学。现代社会要求语文教学培养的人才能说会道,能读会写。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器,而应看作是知识的主人;不是人消弭于知识之中,而是知识内化到人的知识结构中。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使之达到自学、自悟、自得的境界。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自动”基础上的“互动”,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小组学习是实现学生互动的重要形式,是学生信息、经验相互交流的一个好方式。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类,在班级中建立精神放松,形体自由的小组合作学习制度,为学生的学习讨论创设条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优、中、差三个不同等级,分别用字母A、B、C表示,然后按ABAB、CCCC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水平相近的学生在同一个学习小组,不管优生也好、差生也好,他们知识水平相近,有共同的语言,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探讨共同的问题,学生能够轻松自如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未来的社会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教给孩子终身受用的财富?如何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情况,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能力,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一项教学研究活动中表明:通过教学而获得的知识只有10%—20%,可见,人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得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来落实,为他们未来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自学的空间,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探索新知、学习新知,同时也学会学习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我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

1、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

2、沿途看到什么景物?

3、作者怎样描写外洞、孔隙、内洞的?

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重点,弄清文章脉络。在学生自学无法解决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点拨启发,“授人以渔”。在课堂活动中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学会主动、自主地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如何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富于创造,成为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人才,而创新教育是从培养想象力开始的,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正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对儿童来说,想象力对他们知识的获取和智力发展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应注意挖掘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学《火烧云》一课,学生在自学了写火烧云颜色、形态变化的课文内容后,教师做简要点拨:你能从中悟出写火烧云形态变化的方法吗?经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悟出了表达方法。此时再辅以奇特的雪景或形态各异的山石的投影,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在这种训练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撷取最基本的内容,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点燃创新的火花,展示创新的才能。再如,教学《诚实的孩子》一课时,课文中说,列宁打碎了姑妈家的花瓶,“回到家里,躺在床上不说话。”为什么不说话?他在想什么?教师利用这个“空白点”要求学生想象并把列宁会想些什么,充分发挥大脑联想、想象功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它写下来。还可以依据姑妈的回信,想想列宁在信中会说些什么。这样,促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多锻炼,同时也提高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发展。

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有感到厌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遇,创设条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这就意味着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向学生,从本质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明日再练吧》这篇自读课文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过鸭子吗?它们的腿怎样?走起路来有什么让人好笑的地方?”学生们听后马上回答:“鸭子的腿短短的,走起路来慢慢吞吞的,一摇一摆像跳舞一样。”我紧接着又问:“你们知道鸭子走路为什么慢吗?”这一问,可把学生问住了。这时我相机告诉学生:“你们读了《明天再练吧》这篇自读课文就知道是什么原因了。”这样,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就调动起来,由此可见,善于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出良好的自学情景,学生就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如,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制度的改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单元的测试中,教师可以增加这样一道附加题:你最近读了什么书?请写出这本书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通过评价去激励学生积极地阅读课外书籍,提高语文的基本素养。

总之,在语文教育活动中,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它为学生提供动口、动手、尝试探索、奇思异想,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获得知识、发展思维、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而且使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到充分开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篇2:柔性管理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论文

一、柔性管理概述

柔性管理理论起源于日本丰田公司柔性制造系统,与刚性管理理念相反,其主要是针对全球化经营、知识经济实施的管理形式,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柔性管理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相对公平的管理平台,人作为主客一体,即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管理需要根据人自身行为、心理等具有内在驱动性的特点发挥管理者的潜能,增强管理效果。

二、柔性管理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

在传统高校管理制度体系中,大学生管理具有条条框框的制度,对大学生行为举止、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规定,希望能够对大学生起到一定的约束效果。从实施效果来看,柔性管理确实发挥了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仅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但对于制定实施问题考虑不够全面,导致制度作用的发挥不够明显。同时,在高校辅导员建设上,由于缺少经费支持,辅导员数量不足,但辅导员是各项制度执行者,这就导致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地推广到大学生群体中。另一方面,“95后”大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心理较强,对形式主义存在“与生俱来”的厌恶感,对于现在高校中的各种制度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增管理难度。同时,现有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没有明确大学生应该履行的义务与拥有的权利,仅是在高校与学生之间建立了简单的'管理、被管理知识,对大学生自身发展以及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不利。柔性管理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新,符合当下大学生特点,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觉遵守各项管理制度,促进大学生管理工作向着自我管理的方向演变。另外,柔性管理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效率。

三、柔性管理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1.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乐观的信念

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应该注重情感的投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柔性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时刻关注大学生思想状态、行为方式,选择合适的方式、时机,给予学生激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同时,在学校中形成师生平等对话、和谐共处的氛围。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管理者必须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问困难,并给予有效帮助,运用心理学知识,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情感咨询等服务,体现人性化教育管理。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管理者应该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于经常犯错的学生,管理者不能放弃,应该加强与其沟通,及时发现情感波动,投入更多的情感,感化他们、帮助他们。当学生取得进步时,管理者应及时给予激励,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乐观的信念。

2.创新目标管理制度

所谓目标管理,是建立在民主理念上的一种管理制度,融合组织目标与个人需求。在这种目标管理制度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处于平等的上下级管理,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将这一制度运用与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管理目标。实施管理前,管理者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促进共同的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创设目标管理制度中,需要将总管理目标进行细化处理,坚持权利、责任、利益三者相互支撑与制约的原则,保证各个管理目标方向的一致性。

3.加强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加强创新,坚持民主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大学正是学生感情丰富、思维活跃的阶段,如果学生管理能够有效引导、鼓励,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管理工作的认同感,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同时还能更加深入、细化了解当前大学生思想、行为动态,以便对学生管理工作做出调整。另外,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各项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策划与组织,发挥高校社团的力量,激发学生创新性,锻炼其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教师应该发挥引导能力、组织能力,更好地服务与学生,促进自身行为品质的提升。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素质教育推行过程中,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逐渐被重视,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将柔性管理理论运用到大学生教育管理中,不仅能够提升整体管理效果与质量,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提升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管维,周木.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柔性管理理论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

[2]周海霞.在大学教学管理中柔性管理的运用[J].青春岁月,

[3]金璐.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柔性管理理论的实践与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

[4]王娜.柔性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探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16.

篇3: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论文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教师努力拓展自主学习空间,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展、体验中获得真切的学习感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本文就此问题作以必要的例述。

论文关键词:自主,教学活动,主体,发挥作用,感悟

[正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习能力源于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源于学习要求,能动地学习源于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学习源于“自主探求”的欲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怎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在教学实践挥动中,笔者归纳以下几点:

⒈让学生自主确定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内容

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文中面对楚王的三次做法和晏子的三次反驳,第一课时如何取舍,的确让人左右为难。与其让教师作做出选择,让学生被动的“跟着走”,不如把这个权利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初度课文,选择自己最想读的内容之后,再围绕“文章中哪件事最使你感兴趣”这个中心问题去自读课文,自主感悟,展开想象,图文结合,加深感受,学生已有的感情得到升华。再学习另外两件事时,已有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充分融入其中,畅所欲言,体会领悟文章的主题:尊严。

⒉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方法

教学《飞夺卢定桥》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提出自己学习本文希望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上没小组同学各显其能,有的同学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话说长征途中飞夺卢定桥之事……”来掌握事情的发展顺序;有的同学抓住看图学文的特点,仔细观察画面,理解课文内容;有的.同学通过查找资料,帮助理解课文的结构,从总体上把握课文,有的同学做出精美的电脑课件进行演练;有的同学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品位……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甚至连平时极易被教师忽视的后进生学习兴趣也十分浓厚,精彩之处层出不穷。

⒊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学习《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模拟赛马情景,有些学生在操场比赛选“马”,也有些学生别出心裁,试着制作同向运动演示器,他们亲眼目睹了比赛结果,有了亲身体验,再读课文时,学生对“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句话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读起来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不懂的了。

⒋让学生寻找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搭档

教学《“扫一室”与“扫天下”》这课,尊重学生意愿,组合好学习小组。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围绕“读懂的、不知道的还想知道的”展开交流。然后再去进行全班合作探索,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和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关键句、特殊段学习,通过再读、再想、再议,切切实实的把语言训练落实到实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敢于提出异议,大胆争辩,以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教师努力拓展自主学习空间,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展、体验中获得真切的学习感悟,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篇4: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论文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论文

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期间经历了教育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由原来唱独角戏到师生共同活动,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觉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题,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更新教育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樊篱。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对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创设情境,激励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在教《庐山云雾》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录像和电脑课件,创设出庐山云雾瞬息万变、多姿多彩、奥秘无穷的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对庐山云雾,这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美景产生了无限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

2.对学生分层要求,激励他们的信心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

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刻教师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积极鼓励。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即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进生。启发引导他们从克服适当的困难开始,不断地迈向成功。在课堂上,我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叫学生进行回答,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布置作业时实行“作业超市化”,也就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如学习了《松坊溪的冬天》一文后,我这样设计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优美句段。

(2)有感情德地背诵课文,默写优美句段。

(3)仿照课文,写一处景色优美的片断。这三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因而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阔学生思路,鼓励学生质疑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这样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大打折扣。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例:在教学课文《少年闰土》“跳鱼儿”这部分内容时,突然有个学生向我提问:“课文中介绍的跳鱼儿真有趣,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而且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老师,我从来没看见过跳鱼儿,它到底是什么样儿的?”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一下子把我“问倒”了,开始我只是惊呆,无言以对。后来我坦诚地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老师也没有看见过这种鱼,我们同学中谁见过这样的跳鱼儿?”这一问,学生们立刻趣味盎然,他们见多识广,有几个学生回答说,这种鱼像现在菜场上两只青蛙似的脚一样的鱼。由于我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上语文课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情景的导入,到学导结合,再到探究深化、消化吸收,无不体现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完美结合。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提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与完善。

篇5: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还是处于主动、主体地位,这不仅是传统教育观与现代教育观的一道分水岭,而且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条分界线。在语文教学中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发挥主体性教育,把学生看作人,而不是看作物,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器,而应看作是知识的主人。 一、实施主体性教育,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 主体性教育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变学生被动、从属地位为主动、主体地位,学生不应仅仅是观众,也应走上“舞台”当“演员”。主体性的诠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不是专属于德智体美哪一“育”,而是综合地表现出来。只有少年儿童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 教语文归根结蒂必须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其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教和学的矛盾,感动“学生”这个“上帝”,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只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学到方法,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组织领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致力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的能力,掘发智力,加性学生学习的节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将相和》一课,由结构层次基本相同的三个故事组成,在讲读“完璧归赵”时体现方法的指导;然后让学生按老师提示的.方法读议“渑池之会”;最后设计作业,让学生独立阅读“负荆请罪”。采用“扶――半扶――放”的教学结构,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明确自己的身份,起好主导作用。 教师的教是学生顺利获得方法进而获得知识的关键,是学生提高素质的前提。教师的教只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索,自觉锻炼。 二、主体性教育,集中表现为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表现为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自觉处理;主动性表现为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社会适应力、动手实践能力。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尊重差异、体验成功是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特点。例如:我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我的心事》后,布置两道作业题:1、把课文中描写大林心理活动的句子划出来,体会大林思想变化。2、说说大林是个怎样的孩子。在这两道题的基础上,我又设计出五道有层次的作业题:1、摘录描写大林心理活动最精彩的三个句子。2、写一段描写心理活动的话。3、替大林给小姐弟俩写封信。4、想象作文:大林和小姐弟俩第二次见面。5、读后感:大林的启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任选一题,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能力得到训练。 三、小组合作学习――主体性教育倡导和实施的基本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语文班组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它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其形式多种多样,现就“T”型小组的组成做以浅析。教师可将全班学生按学业成绩、能力水平、个性特点、性别比例、家庭――社会背景等合理搭配,5人一组,形成数个小型的合作性异质学习团体,每个小组的排列方式都是 “T”型。由于小组成员的异质性,各小组总体水平一致。这样,组内异质就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其教学过程是单向交往,教和学的关系变成了讲和听的关系,禁止学生之间发生真正教学意义上的相互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活动人为地局限于面积课业的“自然活动”,使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针对这各弊端,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下采取的一各教学策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交往,活动形式多样化,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生相互合作的社会性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的班级教学中客体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者。学生在横向交流中学会学习,敢于探索,主动合作,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充满自信,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主体性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即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如: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奖励小红花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一次教学公开课上,我在黑板上写出“好”“学”“向”“心”四个字,让学生组词,每组成一个词奖励一朵小红花。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很快就把四个字各组成十几个词,其中“心”字竟多达17个。 主体性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四此,一种“建疑――析疑――解疑――质疑”的教学过程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建立起来。而相应的教师的教学语言也都带有保护学生自尊心和激励性的。如“没关系,大胆讲”、“谁有不同的看法”、“你的见解很独到”等。 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浪潮中,教师庆认识到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只接受知识的客器。儿童都有极强的表现自我和渴求赞赏的欲望。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就应当顺应少年儿童乐学好动的特点,给学生创造尝试、表现的机会和条件,把学生引进主体参与的广阔天地,让他们在充满兴趣、获得一次次成功的学习中学到方法,提高能力,进而获得丰富生动的知识,成为高起点、强素质的新型人才。

篇6: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还是处于主动、主体地位,这不仅是传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与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的一道分水岭,而且是应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一条分界线。在语文教学中要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就必须发挥主体性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把学生看作人,而不是看作物,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器,而应看作是知识的主人。

一、实施主体性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

主体性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就是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过程中,变学生被动、从属地位为主动、主体地位,学生不应仅仅是观众,也应走上“舞台”当“演员”。主体性的诠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不是专属于德智体美哪一“育”,而是综合地表现出来。只有少年儿童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

教语文归根结蒂必须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其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教和学的矛盾,感动“学生”这个“上帝”,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只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学到方法,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组织领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致力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的能力,掘发智力,加性学生学习的节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将相和》一课,由结构层次基本相同的三个故事组成,在讲读“完璧归赵”时体现方法的指导;然后让学生按老师提示的方法读议“渑池之会”;最后设计作业,让学生独立阅读“负荆请罪”。采用“扶――半扶――放”的教学结构,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明确自己的身份,起好主导作用。

教师的教是学生顺利获得方法进而获得知识的关键,是学生提高素质

[1] [2] [3]

篇7:在体育学科中发挥主体性教学教育论文

在体育学科中发挥主体性教学教育论文

“谁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这是教育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回顾近代教育史可以发现,人们对教学主体地位的认识始终在“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两极之间徘徊,这一“钟摆现象”导致了学科活动、灌输与启发的对立,也构成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

教师的主导性不是主宰性,学生的主体性也不是自由性,只要抓住“学习”这个关键词,教师的“学习主导性”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意义就很容易明确,两者的有机结合也很容易形成。

而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的主体活动创造时间和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发展的过程。

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把学生看成一个简单的装知识的“容器”,强调“技术第一”,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一刀切”,学生在课题上只是简单地机械模仿,其教学过程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教师纠正错误动作――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示范――学生继续练习”。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是被动学习的,因此,学生脸上看不到愉快的表情。虽然,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学生的技术动作也会掌握得不错,但学生对这样的课不感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在心理上的求知欲、表现欲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这种教学是有悖于素质教育要求的,应该加以改变。

那么,怎样才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呢?经过试验研究,我总结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练习体会――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观察――学生小组互帮互学――学生演示,师生评价――学生练习反馈。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实验,才能形成人人参与评价的局面,以此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打破常规,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我总结出了如下的方法:

1.对比体会法

如教一年级30米快速跑时,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习30米快速跑,大家先自己体会一下走与跑的区别在哪里、脚的不同部位先着地的区别在哪里。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自己练习体会,得出了答案。

2.复习体会法

此教法是学生对某个动作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练习,体会总结动作要领。比如在教四年级跳高课时,由于这个内容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四年级的内容只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提高了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首先让学生复习三年级所学过的动作,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跳得更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进行试跳,体会动作要领。这样,学生练习目标明确,练习主动积极,并且动脑筋思考问题,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

3.游戏体会法

此教法是结合技术动作,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会动作要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比如老师在教授后蹬跑的动作时,采用学生经常玩的猜拳迈步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提出要求:迈步时前腿再抬高一点试一试,步子会迈得更大。接着,学生按照要求继续进行游戏,在游戏中练习动作要领。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促进了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正确评价,树立自信

这里的评价是指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学间互相评价、教师整体评价。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有一种评价、一个标准,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每个学生个体在身高、体重、身体素质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因此,对每个学生教学要求可以有所不同,评价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这样,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由此产生兴趣,进而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比如,在仰卧推起成桥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凡是自己可以完成的就自己独立做;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在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一个人帮助不行的可以两三个人帮助。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能完成,都是成功的。这里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学习,充分体现了自主参与。

三、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体育教学方法发展的根本宗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注重促进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师应及时吸收、大胆创新,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研究创建新的教学方法时不应只局限于我国教学的基本原理,而应更多地注意到与国外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相互交流和借鉴,引进现代化的教具,渗透新时代的意识,研究中既要考虑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学生自学、自锻、自评能力的培养,又要强调对学生自信、进取、竞争、拼搏、效率、时间等现代化观点的养成。新的《课程标准》把较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留给了教师和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应大胆创新,在教学中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生涯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总而言之,主体性教学是一种现代体育教学形式,既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在体育课中运用主体性教学是值得我们体育教师注意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运动认知特点和教材特点,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并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在教师提出问题或启发之下,突出学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以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

篇8:要重视和发挥家庭教育在死亡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要重视和发挥家庭教育在死亡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死亡教育仍未能够突出重围,获得认同。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死亡教育本身的特点,我们要让死亡教育能够真正的在中国取得进步和发展必须依靠家庭教育。本文拟从死亡教育的内容、目标、实施出发,并结合家庭教育的特点,试图说明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教育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 死亡教育 内容目标

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自杀现象,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意识到我们忽视了对青少年进行死亡本质和意义的教育,这直接导致了青少年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茫然。针对这种情况,教育界关于进行“死亡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死亡教育仍未能够突出重围,获得认同。笔者认为,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死亡教育本身的特点,我们要让死亡教育能够真正在中国取得进步和发展必须依靠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和死亡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是指从人的各项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死亡教育是从英文的“death education”直译过来的。它是通过对人们进行与死亡相关问题的教育而促使人们深切省思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而不在“死”,即由“死”观“生”。

二、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1.从死亡教育的内容出发

死亡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理论层面主要指对有关死亡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实践层面主要指对死亡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显然,死亡教育是针对目前人们死亡品质底下而提出来的.,它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命质量,故实践层面的教育内容是死亡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和学校教育相比,一方面家庭教育有更多的时间、更广阔的场所将死亡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家庭成员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有关死亡问题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子女的死亡观。针对死亡教育的内容以实践层面为核心的特点,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在实践教育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2.从死亡教育的目标出发

死亡教育的目标是分层次的,其中最低层次是了解有关死亡问题的理论知识,最高层次是能够透过死亡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教育能够很好地达到最低层次,在认知上了解死亡知识,但要进一步达到情感,行为和价值层面则离不开家庭教育。另外,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孩子过的快乐、幸福,而死亡教育的最高层次教育目标却是影响孩子过的快乐与否的直接原因。因此,死亡教育的目标与家庭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3.从死亡教育的实施出发

死亡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死亡教育的实施有两大特点:一是针对性强,即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其教育内容有所区别;二是持久性和终身性,即死亡教育应是终生教育的一部分。而这两大特点又恰恰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所在。

(1)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兴趣、习惯、气质、性格、能力上各有差异,家庭教育具有个别化的优势。一般来说,没有人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家庭教育更容易因材施教,针对性强。

(2)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和终身性。死亡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它也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而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和终身性,这与死亡教育的终身性特点是一致的,因此家庭教育在死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育建议

由于死亡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在实践中并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开展死亡教育更是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下面仅从思想、能力和实践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1.在思想上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少有家长主动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与家长的认识恰恰相反,有资料显示青少年一方面渴望获得死亡知识,一方面又缺乏相应的死亡教育。张淑美也认为青少年的死亡认知已很成熟,达到力量精神和宗教的层次,但死亡态度以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居多,需要父母和师长的关怀与辅导。

2.在能力上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提高家长自身的“死亡品质”

我国目前青少年整体“死亡品质”低下除了受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外,与家长本身的“死亡品质”不高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提倡家长除了在思想上要重视死亡教育外,在能力上也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死亡品质”。

(1)加强在生活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亦即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为了提高自己的“死亡品质”,家长可以加强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死亡知识的学习,同时,家长死亡品质的提高也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

(2)通过学校活动、社区活动、网络等多种渠道主动学习。现在很多学校和社区都认识到家庭教育对死亡教育的影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针对家长的死亡教育活动,家长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另外,网络也是家长们进行死亡知识学习的主要渠道。

(3)积极营造“学习型家庭”,让家庭成员相互学习。所谓“学习型家庭”,是指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家庭成员都能自觉地学习,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家长不仅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家长应该虚心向孩子学习。亲子之间通过双向互动,分享交流达到共同成长目标。

3.在实践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原则

家庭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应具有几个很重要的特殊原则,即道德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自由性原则、审美性原则。现一并依次分析如下。

(1)道德性原则。在一定意义上,死亡教育就是一种道德教育。死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由“死”观“生”,即通过启发受教育者对死亡问题的思考来让他们关注,热爱生命。这里的生命既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这就涉及到人的道德问题。据此,家庭里的死亡教育必须以提高孩子关爱生命的道德水平为基本原则。

(2)体验性原则。死亡教育的高级目标是达到情感层次。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种体验。因此,就主要倾向说,情感教育是体验教育。所谓死亡教育的体验性,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而不是在认识上感受到死亡的意义,体味到生命的价值。

(3)自由性原则。死亡问题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在家庭中开展死亡教育时必须尊重孩子的心灵自由。即让他们自由思想,自由创造,自由发泄情感,自由表达意志,以保证孩子获得健康的自由发展。

(4)审美性原则。即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今后的人生挫折中享受到属于自己生命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吴淑芳.从家庭教育谈素质教育的实施.现代教育科学,,3 .

[2]孟宪武.人类死亡学论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429.

[3]唐庆,唐泽菁.死亡教育漫谈.外国中小学教育,,12.

篇9: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教育论文

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教育论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成为教师们掌握的“必修课”。计算机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必要性已趋于明显,如何利用最新技术潮流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成为摆在各个学校面前的一个课题,教研部门要把制作课件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来考核。

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辅助教学。CAI课件的出现,就是利用计算机这种先进的工具帮助我们教学,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参与各课教学是必要的。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多媒体制作的有关规定,课件是“实现和支持特定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及配套的教学资料。”这里“特定课程”其实质包括了中小学的各个学科。

谈到课件制作,不妨先解释一下多媒体。所谓多媒体,是指将多种信息表现形式,如文体、图形图像、语音、音乐、动画等与计算机的交互控制相融。使用计算机制出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以达到运用这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目的。

从事课件的制作目前来看有三种人:

一种是从事多媒体教学研究的专家,制作的课件质量高,但数量较少。

一类是专门从事课件制作的各类公司,他们的课件较完善,数量较多,比如有名的如深圳“方直公司”、进行“学习的革命”的科利华公司等。他们的课件适于教师备课和学生自学,但课堂上的实用价值较少。

第三,各校的任课教师制作的课件,此类课件灵活性强,实用,针对性强,能较好地辅助教学,提高课堂的效率。但制作一般只适于此科课堂,适用面较窄。

多媒体课件的种类大体如下:

1.教学演示型,主要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2.学生自主学习型,主要用于学生课外学习。

3.训练复习型,其中包括课堂练习制作,实验模拟操作和知识总结性的课件。

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优美的课件,把一种科学的、新颖的、生动活泼的课堂内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无疑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知识表达得更准确、更具体、讲解到位,节约时间。它有传统的小黑板、投影仪和幻灯机不可替代的优势,它会使学生在感受优美的音乐和直观的演示中轻松掌握所学的知识,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如何更好地利用课件,它的制作是否容易操作和掌握,有些老师对此颇有微词。其实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存在,不是很难掌握的。掌握计算机不难,制作计算机课件也不难。首先掌握诸如Authorware、Powerpoint这样简单的多媒体开发工具是必要的。现在一般的学校都有条件上网,教师们就可以享受网上的课件资源,这样减少教师的负担,会更好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综合现行课件的应用情况,发现其有如下好处。

第一,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正因为计算机有传统的投影仪和收录机不可替代的优点,会制作多媒体课件,成了新形势下教师素质的一个具体要求。从教师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角度看,自己动手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也是教师重新备课的过程,可以使所教知识在教师头脑中再现,重新整理知识体系,使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知识体系更清楚,掌握知识更准确。制作课件过程中,可以体现出教师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能从不同角度体现教师的独到的设计意图,可以迅速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

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通过计算机使原先死板的知识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生动、形象、更富有吸引力,会使学生爆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在创设情境中激发了兴趣,加深了理解。使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课件美妙的音乐和精彩动画的熏陶下,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能得到更好地培养。

第三,多媒体课件可以优化课堂教学。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融入了变化多样的文字、美妙的声音、多彩的图像。电影剪辑等视频的播放,三维动画制作,在教学中创造了更多情景,增加了各种刺激,使学生更容易吸收知识,可以把一些难以讲解或难以理解的知识形象地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的可重复性,能增加教学内容的容量,提高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把课堂变成轻松愉快的“天堂”,把单调的学习变成多种感受和享受。

第四,课件可以循环使用,有极可贵的存档价值。

多媒体教育已经势不可挡,CAI课件已经逐渐走进课堂,作为合格的现代教师,务必迅速认识它、掌握它,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篇10: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首先,语文美育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

语文教学本应该是充满情趣的,而有时我们的语文课却上得索然无味,这与语文教学中不能挖掘语文自身美的因素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够重视语文中的形象和情感因素,把学生带入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一定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厌学”为“好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是他们能否学好语文的前提。学生一旦充满了学习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机。

例如,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绿》时,带领学生着力挖掘本文的审美情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所描绘的是梅雨潭的绿之美,是那样奇异、可爱、令人沉醉。它所表现的情趣,如果仅仅从歌颂祖国的山川自然之美去理解,就会空泛平浅,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浮而不实的。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从更深层次挖掘作者的审美情趣所在,从审美的角度揭示色彩之美所隐含的情趣。《绿》表现的是一种淡素色调,基本上是绿与白两种主色。瀑布是白色的,“飞花碎玉”般乱溅着,远望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而梅雨潭中的水是绿色的,“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绿色象征着和平、生命、冷静,它与白色搭配形成了一种清新、朴素、安闲、轻快的色调,正表露出作者对安定、平静生活的一种渴望和追求,对当时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语文美育正是通过一篇篇具体形象的文学作品的赏析,唤起学生对美的敏感、向往和追求,逐渐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其次,语文美育也能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

通过语文美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满足和保持这种学习需要,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语文美育便从客观上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如语文教学中为了营造感受美的氛围,常常借助于音乐、美术、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作为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有时还利用花卉、盆景、手工制作等来设置教学情境;有的借助于投影、录音、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课文;语文美育还使语文教学更多地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让学生欣赏艺术的美、领略大自然的美、体味人性的'美。语文美育使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活动空间都进入了一个新境地。

我在导读鲁彦的散文《听潮》时,就借助了音乐。本文作者在描写愤怒的大海时表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崇高美,而在描写熟睡的大海时则表现了一种优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欣赏前者可以伴之以古典琵琶曲《十里埋伏》,海浪的一次次汹涌,多么像古战场的金鼓齐鸣、刀剑撞击、战马嘶鸣、兵士冲杀!而欣赏熟睡的大海时,可以放一首舒伯特的小夜曲,朦胧的月光,玫瑰的晨雾,飘零的花瓣,恰似此时此刻海的温柔。

再次,语文美育有利于智力开发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生获取知识,不仅要借助抽象思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凭借形象思维,借助于对事物的直接体验、感受和想象。中学生常常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来思考事物的,他们首先是运用形象思维,在此基础上发展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思维也就越发达。语文美育对提高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如一首小诗、一幅画、一部交响曲、一座塑像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和抽象思维。

语文美育不仅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增长,使他们的动机、兴趣、注意力、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因此,语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思维,培养其能力。

篇11:“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的教育论文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的教育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情”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促进人格的完善。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 陶冶情操 自我完善 深处的情趣和韵味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学生的求知增智和人格发展进程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情感教育又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下面就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

首先,语文教学中的“情”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学习的人只有触及到情感的深处,才能和文章一起产生共鸣,才谈得上理解作品创作意图,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达到学习的目的。其次,语文教学中的“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是作者写作的本源,也是我们在学习文章时所必须进入的境界,只有进入了情感的境界,才能增强学习语文的热情。再次,语文教学中的“情”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促进人格的完善。

孔子很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兴、观、群、怨中,读者既增强了世界、生活、人生,自我的认识,又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全新的情感,这样就在学习的过程中,收到了陶冶情操,促进人格完善的功效。

在教学中,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把教材中的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在课堂上运用好自己的情感,首先要在教学每个部分的内容时,努力去开掘,去发现,去撷取和积累情感,并用有声语言或无声语言把它传达给学生。

有声语言的基础是标准流利和富于情感变化的普通话,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这样的语言才能很好地传情:有些情,需要激昂慷慨的语言;有些情,需要深沉舒缓的语言;有些情,需要懊恼愤怒的语言;有些情,需要轻松流畅的语言;有些情,需要描述性的语言。出色的朗读能读出字句的音乐节奏,读出文段的情感色彩,著名的语言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语文中的朗读教学,并把它称为“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还有一种无声语言。这种语言主要用表情动作等来表达情感,它对有声语言起辅助作用。教师在使用有声语言时,适当地加上一些无声语言,如面带微笑、板起面孔、怒目相视、点头示意、摇头晃脑、举手挥臂……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和思维状态,老师就要恰如其分地加以诱导,只有把学生的情感引发出来,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一些文章,学生在反复玩味后很快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有一些较深奥的文章,如古代诗歌、外国文学和“五四”时期的作品等,就要求老师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对学生加以适当的情感引导,可以使学生对有关事物和事理有更深的理解。

但教师毕竟不是演员,对教材中蕴含的情感的抒发和表达要恰如其分,不能太忘乎所以,失去理智,弄巧成拙。对那些落后腐朽的情感,绝不能大肆渲染,并作形象的抒情。另外,教师也不应把私人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带入课堂,影响正常的课堂情感表达,影响教学效果。还有,在学生不守纪律时,也应克制自己的不快情感,不轻易发火,以免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要争取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极致。

总而言之,要教出语文深处的情趣和韵味,让学生向学、乐学,达到培养新型创造性人才的目的,教师必须在情感教育上下一番功夫。

篇12:师德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师德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一、师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要求

1.奉献教育事业

面对新的教育时代的到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有新的教育教学的要求。奉献教育事业是每个教师热爱教育的体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积极的事业心以及责任感,能够把精力和心血献给语文教育教学,只有在教育的过程中拥有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血才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是其他技能所不能相比的。

2.做到言传身教

老师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最直接的影响者,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言传身教,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和素质都不是很成熟,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自身的言语举止、道德修养等方面对学生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所以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遵纪守法以及相关的待人接物等方面,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会忽视这个重点,对学生只是进行单纯的知识的教育,没有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对学生的德育和智育进行同步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拥有积极健康的思想品德,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竞争。

4.探索创新教学

前面谈到过老师对学生是有直接影响的,如果老师的教学模式和水平一直停滞不前的话,这对学生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精通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新,时刻了解并掌握最新知识的更新情况。

二、师德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形成学生的正确人格

语文教育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也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老师。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以及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素质修养进行一定的教育,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根据初中生阶段学生的认知和思想都不是很成熟的情况,语文老师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是学生在接受教育中最直接的道德学习对象。因此,语文老师正确的、积极的人格魅力是能影响学生的,并且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种人格魅力是有助于学生自身人格魅力的形成的。

2.能够培养新型人才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发展动力,是不断创新的主力军,面对新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文化知识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而这一要求的主要实施者就落在了教师的肩上,语文教师要从自身的专业知识出发,不断接受了解最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不要仅仅局限在语文教学领域,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语文中的语言也是最基本的交流介质,所以,语文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带领者,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而语文教师在平时对自身的思想道德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表现都是比较优秀的,是不同于其他老师的语言表达,所以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耳濡目染地进行学习,是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的。

总而言之,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在德智方面都不是很成熟的阶段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而作为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个人魅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且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以及科学文化水平,给学生最好的师德榜样。

篇13:情景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情景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一、情景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部分道具创设性营造环境气氛,或虚拟场景再现,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将抽象的语言化为具体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育重在理解性学习与基础知识储备,情景教学的应用对语文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课堂效能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指教师教授的课堂内容丰富充实,而且学生课堂学习成效高,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好。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课堂上同学们的积极配合,情景教学多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小学生们更乐于在课堂上交流总结,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活动,能够增强小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且游戏的趣味性也可提高他们的记忆力,使课堂中的知识学习更加高效。另外,情景教学可以通过音乐等媒介,生动地表现丰富多彩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诗歌散文时,教师可以在背景音乐下朗诵一遍,简单介绍一下该作品的内容情感,然后鼓励同学们积极朗诵,给他们配上音乐,让他们在抒情的音乐氛围中,感受散文、诗歌等独特的文学魅力,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课堂更高效。

三、使课堂内容更加形象化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运用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已经可以把握好高新技术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尺度了。接受基础教育的儿童一般注意力都很不集中,而且思维活跃,所以,在课堂上运用音响画面和光线等形式可以更好地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在创设形象多彩的阅读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心里好奇,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如,在对《鸭子骑车记》的.学习过程中,故事中的主人公和大森林等情境都可以用动态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可以一下子把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出来,使儿童的心理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紧扣心弦,牢牢将儿童的心理和注意力集中在阅读的主题上,激发他们猜想接下来的故事,将文章内容更具形象化表达出来。

四、培养了儿童的联想能力

在对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的过程中,不必引入非常复杂的概念,尽量将知识变得越简单越直观越好。如在一篇文章学习理解的过程中,可以就某个话题引入其他的知识点,当然这种引入最好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这就可以让孩子们以课堂为重心,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展自己的视野,举一反三增强提高联想能力。拿阅读《“红领巾”真好》这篇课文来说,可以将“红领巾”的表现和幼儿们在课下的表现相结合,让他们明白既要在课堂上表现好,也要在生活中做一个守文明懂礼貌的乖孩子,让学生在学习中反思自己生活中的行为,这就初步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五、开发了儿童的想象力

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采取怎样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运用思维扩散的方法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心理和情境进行合理的想象,关注角色的命运,让小学生们真正将自己深入到角色中去。在课堂上可设置游戏环节进行故事续写和故事评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即使有的小学生想象不合理,但还是要以鼓励和赞美性的语言为主,不要提前给儿童设置标准答案或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儿童的思想中去,通过阅读情境的设置,可以提高孩子的创造性,让他们不囿于标准答案,在课堂实践中让孩子们掌握主动权,让他们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更加愉快成长和学习。以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小学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开端,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和促进智力的开发,为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教育的探索与研究是永无止境的,时代在迅速地向前发展,如何将小学基础教育与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是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在这条路上,只有不断思考和探索,才能使情景教学在语文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14:浅谈在新课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论文

浅谈在新课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论文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重视相互讨论,重视彼此交流,重视以合作的方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参与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效率。为此,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历史新教材内容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这些学习板块和学习主题的确定,基本构建了新的初中历史课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难、繁、偏、旧”现象基本消除。所以,很多历史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完成。但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引导。我在上新课前,先出示设计好的自学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带着问题思考。学生自学完我所规定的内容后,我先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然后对学生不能回答、不懂的问题进行启发、点拨,消除疑难。这样学生在自学同时,自己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通过全班讨论解决问题。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本应是师生间进行平等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为了达到这个共同的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师生间需要进行交往、对话和沟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因材施教,才能保证教的效果和达到最终的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切实体会到教师的关怀和教育的温暖,才会以学习主体的姿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才会积极地配合好教师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如果真正这样的话,那么这种课堂就必然是充满生机和生命活力的和深受学生欢迎的本来意义上的课堂。课堂应该转向,从机械向学生灌输转向培养他们的积极学习和思考以及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反思习惯形成后,学生的发展性思维和能力就会比较好地向前跃进,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也就实现了,课堂的教学功能和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学校的社会意义也就充分展现了。

三、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途径有很多,可通过“说”故事,“说”主要内容,“说”感受,课堂讨论等形式来进行。

讲故事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第一步。讲故事,听故事是学生喜闻乐道的事。新编历史教材中有许多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历史大事等,而且现在学生的知识面已拓宽,他们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收集资料,学生把这些看到或听到的历史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合后,把它表达出来,组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如在上完《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后,我让学生课后收集春秋战国时的成语故事或其他朝代的历史故事,然后将全班分成六组,每组推选两名代表参加竞赛,看那组说出的成语故事最多,讲的故事语言表达最好,从故事受到的启示最受益,团结协作精神最强,评出这四个方面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活动中学生积极参加,学习历史的兴趣得到提高。

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七年级历史课中有许多“动脑筋”栏目,课后有“活动与探究”栏目,这些栏目有一定难度,如果让学生单独回答,可能答不出来,也可能答不全面。通过课堂讨论,能够使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认识水平。同时,通过课堂讨论,也能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说”主要内容,是在每学完一个新内容,如学完一课或一个框题,一个单元后,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把主要内容说出来,既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增强了说话的条理性。我在上完一单元后进行复习,通常采用这种方法,这样使学生对每单元知识更加清晰系统。

“说”想法、感受。新编历史课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能力和水平。历史课中讲了许多历史人物,对他们的功过是非必须有一个辩证的、全面的评价。老师可以在每上完一节课或一单元后,要求学生对某一历史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评价历史人物中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我在上完“六王毕,四海一”和“伐无道,诛暴秦”后,让学生自由评价秦始皇,有的同学只谈了秦始皇的功劳,而没有谈他的过错;而有的同学只谈了他的过错,而谈他的功劳却很少,认为他的过大于功。学生评价完后,老师指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要抓住他们的主要方面,要把重点放在他们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上,在肯定他们的功绩的'同时,又要指出其局限性,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环境中评价。最好先总述,后谈功劳和过错。评价秦始皇要谈他的施政特点及效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在文化上的作为,等等。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对秦始皇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四、组织好课外活动

新编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材中四个活动课,教师可利用这些活动课内容,组织好课外活动。如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展览馆、博物馆、陈列馆等,收集资料,了解历史发展某一时期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情况;可让学生动手计算古今相距年代,动手自制文物等。在活动课及其延伸活动中,使学生们的历史课堂与课后学习活跃起来。同时在活动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可以根据学习主题,收集分析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上举办历史故事会、读书报告会、编辑历史板报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也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历史文学作品,学唱历史歌曲等,提高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欣赏历史文学作品方面的能力等。

总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教师应当努力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将以过分关注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结果的倾向,转变为关注学生学生方式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达到新课标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培养,觉悟的提高的要求。

相关专题 主体性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