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分析论文

云中叼人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职高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分析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云中叼人”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职高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分析论文(共19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职高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分析论文

职高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职高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能够丰富语文课堂的信息量和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职高语文;信息技术 ;整合

职高生的认知能力普遍不强,但是动手能力比较出色,特别是在一些技术类和信息类的领域里。因此,在职高语文的教学中,如果一味地讲解知识点和对于文章的解读与欣赏,只会不断增加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厌恶情绪,不利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而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教学相结合,能够丰富课堂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得职高语文的教学活动更加有效和便捷。但是一味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不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就会造成信息技术的花式表演,给课堂的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完全根据自己制作的文件,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播放,以此来替代板书,这不利于对教材内容的解析和深挖,对于学生而言,幻灯片的播放频率过高,会分散其注意力,造成课堂内容和课件画面本末倒置,忽视了对语文教材内容的赏析和学生思维的引导。导致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和情怀显现不出来,不能实现学习语文学科的初衷和目的。

二、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教学整合的要求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现代化的形势下,教师应该转变其观念,利用一些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来跟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如果老职高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分析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蒋平波师不转变自身观念,还是照本宣科,不善于利用现代化技术,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会落伍。只有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进行有效结合,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育,才符合当下的潮流与规律。

2.职高学校要完善相应设施

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就要求相应的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都比较完善,才能为信息化技术与语文教学活动相结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投影、计算机网络都应该齐全和完善,并且要建立学校自己的学习资源库并不断完善,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能够找到相关的教学课件和一些教案以及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和文档,使得教学活动更加便捷。

3.师生的素养要不断提高

教师在教育的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则应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才能进行。如果教师对于自身的引导作用不重视,那么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体结合理解就会有偏差,导致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针对语文教材内容收集素材、制作课件时,应该有相应的信息修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自己寻找一些相关的素材和内容,来进行辅助学习和了解知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针对教师的引导来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和问题的思考,以便让学生提升信息素养。

三、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教学活动整合的策略

1.自主探究模式

由于职高生的'认知能力普遍较低,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使得职高生学习语文的起点比较低。同样,由于职高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别也参差不齐,这就使得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认知情况,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点来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集中给老师和同学们来进行解决,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再由老师集中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2.课外拓展性教学模式

相较于普高的学生来说,职高生文化课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小,这是由认知能力与认知要求所决定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深挖以后,即可点到为止,多进行一些拓展性的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习压力和难度都减小,同时丰富他们的知识层次和结构,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某一个课题进行分组研究,最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来汇报研究成果,这对于提升学生独立思考以及相互协作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涉及到了各个学科。对于信息技术与相关的科目进行整合,一定要辩证地看待并善加运用。只有结合学生现有认知能力,深入分析和研究教材教法,利用有关素材进行精巧的设计,才能够实现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提高信息素养,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开展教学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充分发挥其优势。

参考文献:

[1]钱成忠.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5):82-84.

[2]卢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浅谈信息技术与职高语文的有效整合[J].新课程下旬,,(11):102-103.

篇2:职高语文教学模式的分析论文

职高语文教学模式的分析论文

一、了解学生的特点,与学生交朋友

在职高学校,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学生较普通高中的学生要活跃很多,但真正在课堂上学习的为数不多。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不是简单的课堂纪律就能把他们束缚住的。教师要从了解学生的特点开始和学生交朋友,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开学之初,了解学生的原就读学校。学生入学之前都要填写档案表格,教师可以翻阅这些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在校的表现,初步掌握学生的一些情况。

(2)向已经教过的教师了解学生的脾性特点。如果是新上任的教师,可以从已经教过的教师那里询问一些学生的基本情况,上课听课状态、课堂表现、有无违纪情况等。

(3)课下找机会多与学生沟通,增进与学生的情感。学生来到学校可以说是举目无亲,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朋友交往、性格特点、家庭状况等,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获得学生的信任。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会对教师比较尊重,减少课堂危机的情况出现,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与学生做朋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与教师接触的时候有一种亲切感,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二、与学生约法三章,制定课堂纪律

从大的方面来说,职高的学生虽然活泼一些,课堂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违纪情况,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但学生的本质是好的。所以,为了使语文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上课之初,教师就要制定一些课堂上应该遵守的纪律,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到出现问题才着手解决。当然学生是不愿意在课堂上受到约束的,这就要求我们想办法让学生乐于接受。其实,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是出于真心不想学,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的方式和方法。

如果引导的方式、方法不当,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得不到教师的理解、也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只能按照家长或者是教师所设定好的模式走,完全没有自主决策的机会。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他们的处境和苦衷,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这样,时间久了学生也就能够慢慢理解教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了。另外,课堂纪律的制定,不能是教师一人说了算,这样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非常独断。在制定纪律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进来,与学生共同制定班规,让学生自己约束自己,这也体现了教学的民主。这样,即使学生以后有犯错的时候,拿出班规,学生也会感到不好意思,久而久之,就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有些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少,对教材把握不够,对待课堂上的突发状况不能灵活应变,导致与学生的关系疏远。要想提高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教学效率,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在课堂上要创新。语文的学习比起其他的学科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因此,教师应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一些人文精神的浸润和培养,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经典,开设必要的经典导读课程,因为人类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文化经典中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的思想养分。这样能够在班级中营造一种高雅的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此外,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恰当的.评价,多鼓励,但是适可而止。教师在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时,要明白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难易程度等科学地进行激励,不能对每个学生回答了任何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就给予一些“隆重”的夸奖。这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会听腻,也根本起不到任何激励的作用。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要讲究一个“度”,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愉悦。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我们要想尽一切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提升文化修养,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总的来说,对于职高学校的学生,我们不能像对待不同的中学生一样来管理,他们本身的学习目的就是不同的,职高的学生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校虽然是个单独的整体,但不是孤立的,不是与外界分离的,而是有密切联系的。语文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提高个人修养。教师也要注意多与学生交流方法,用爱心感染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要善于处理与其他任课教师、学校各部门及社会有关人员的关系,通过互相尊重、支持、协作来影响学生。

篇3:浅析当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论文

浅析当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论文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灵感,学生的想象力是无止境的,如《天上的街市》的教学,将天上明星和地上街灯交相辉映,牛郎织女天街闲游等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配以背景音乐,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感悟,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

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就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如在教授《咏雪》之前,我先让学生看《陈太丘与友期》的课堂实录,学习课堂实录中的学生们:看看他们是怎样预习,怎样讨论,怎样解决疑难。然后我问学生有没有信心自己学会学习,因为有了范例,同学们信心百倍,跃跃欲试。

三、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搜集筛选资料,主动获取知识,将知识进行延伸、扩展,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运用语言

教师依据教材,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获取新知。将网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代语文教材中,教师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体现了我们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如在教授《三峡》时,我设计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再自己课下收集资料,查找资料的同时,或以导游身份,或以游人身份,或以三峡人、作者、诗人等不同的身份,介绍三峡。这一教学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特点的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它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综合水平。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探索,不断更新,让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篇4: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的论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的论文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本文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使之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促进教学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人们开辟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学习空间呈现开放性和全球化,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这些特点,正好符合语文学科人本主义和学习个性化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一、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是指信息产生、加工、传递、利用的方法和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目前,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在教育领域逐步得到广泛应用。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体的信息媒体的工具性功能,使其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在先进的教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形式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成为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学生运用和处理信息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有效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整合的本质

1、整合是为了更好完成语文教学目标任务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恰好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目的是为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更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能力。我们要认识到,整合是种手段,在整合过程中,不能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要根据教学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运用有效的途径,在恰当的地方合理使用,有效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2、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融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要实现二者的“融合”。在利用信息技术时,教师要清楚使用的优势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资源,利用电子邮箱、聊天室、课程网站、教学论坛等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进行文字数据处理和绘画制作等等。使信息技术为师生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服务。

3、整合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互动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实质上是二者双向互动。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语文教学实现整体优化,整合出更加合理的能力标准、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

三、整合的作用

1、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发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在学生学习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创设虚拟课堂,拓宽教学空间

由于教学课件的可重复性和适应性,这为大面积提高语文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一个课件可以重复使用,也可多地方使用,突破了传统教学受时空的限制。不仅为学习滞后者提供了原教学情景,也为更多地方的学生接受优质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可能。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互联网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把师生引入一个全新的教与学的世界。

3、促进个性教学,提高综合水平

信息技术使教师的教学个性得以展示。教师把要讲授的知识按照自己设计的逻辑进程,选用最适合的教学方式,有效组织教学。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对功能不同的媒体进行组合,调用丰富的课件资源,满足自己的教学需求。由于网络教学具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以及教学的交互性等特点,对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挥了极大的优势。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供学生选取、分析、评价和加工,然后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

四、整合注意的`三个问题

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而语文学科自身具有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在整合过程中,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转变教学的观念。面对新的教育技术,教师如何适应新的媒体、驾驭新的媒体,转变观念是前提。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观念,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发挥不了作用。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变革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遵循语文学习规律。无论信息技术怎么发达,始终不能代替人。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它仅是教学的工具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运用以及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要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

3、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技术相互结合。我们提倡语文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因为其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手段难以企及的。但这并是指传统教学手段已经是落伍,现代技术需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例如:教师板书,实质上也是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和记忆的过程。教师优美的、富有个性的书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和审美,这是计算机远不能及的。教师富有启迪性的语音和体态语言的暗示,在学生心理上产生的模仿力和亲和力,这是多媒体音像无法达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依据课文的内容和特点,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长处,又要保留传统教学的优点,二者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许 蕾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3.

[2] 罗珊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12.

[3] 李晓梅 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案例研究[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9

篇5: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探析论文

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它图文并茂,视听兼备,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再现性、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有利于创设情境,陶冶情操,提高课堂效率。但是,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它不是课堂教学方法的全部。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功效,关键在于如何做到恰当地使用。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上的误区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得好,使用恰当,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就会流于形式,干扰教学。当前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时尚而使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必需使信息技术资源和语文教学内容作到“整合”而不是“凑合”。目前,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只是为了追求时尚,简单应付了事,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信息传递的载体应用到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

二是流于形式,不讲究实效。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闹”,而要讲求实际效果。一要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二要在采集、整理信息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适量、适度,把教学效果放在第一位。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不好是看学生能够正确反馈的信息量,而不是看其接受过多少信息。

三是课堂教学必须用多媒体。语文是文化的、社会的、生活的、情感的、思想的载体。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这种交流和碰撞只有在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多媒体的使用应以能否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为标准,能促进教学则用,反之,则不用。

二、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1.改变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等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遇到学生提出质疑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相关信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通过作业的方式,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三是通过网上聊天室、留言本、E-mail、BBS等方式与教师或他人交流沟通,探讨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培养他们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信息时代学习的主人。

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再现文中情境,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情感的震撼中获取美感,学习知识,陶冶情操。

如在教《沁园春·雪》一课时,可以利用录像资料把这首词演绎成动人的图画,画面中色彩富丽、冷暖相间、情景交融的景象,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那气势磅礴、意境恢弘的冰雪世界,再配上激情的朗读,使学生们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完全沉醉在“江山如此多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想象空间随着课文内容的展开而不断地扩展,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这种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3.启发多元思维,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智力的核心地位。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抓住思维能力这一核心训练,就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很难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分析力、创造力的培养。而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教学,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并结合语文学科的认知规律,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把学生带入文学艺术的殿堂,让他们在大量的阅读中提高想象力、分析力和创造力。

在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火星和地球,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联象和思考:火星和地球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结合课文分析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当课文的结尾讲到“科学家推测,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只要有适当的温度,就可能孕育出生命来”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有关的科幻片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火星上真的有生命,它们是什么模样的,又是怎样生存的?以激发学生探究宇宙秘密的浓厚兴趣。

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离不开“想象力”,信息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首先,通过交互式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网络真正的力量在于互动性。网络交互式小说的兴起,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欲望,他们置身其中,可以让自己的想象插上飞翔的翅膀,随意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命运和结局,可以说互动性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其次,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还可以将影视中的时间颠倒、空间跳跃、图形变化等手法运用到电子文本的合成中,这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更主要的是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崭新领域,其发展空间是无限的,作用是巨大的。但作为一种教学形态,在使用上要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语文认知规律。教师要不断学习,要会用、善用信息技术,努力探索,赋予语文教学以新的生命与活力,为语文教学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何春奎.多媒体教学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四川省信息技术化教学,(9).

[2]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J].人民教育,(2).

篇6: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论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论文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教育”正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兴起,让课堂也在悄然改变。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于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确,作为最基本的人文学科,语文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信息技术将简单的文字式的赏析,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视觉、听觉的感受,内化为心灵的感悟,可以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平台。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制约,小学生还无法理解文学思想更深层次的意义、文学对于人类社会、人类精神的影响,但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他们能够激发想象,借由文字信息的表述,在头脑中形成连续的画面,体会文章的内涵,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1]在这一方面,信息技术利用影像、图片、声音进行传播,将自身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优势凸显出来。如赏析《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教师可以利用记录片影像先展现黄河未变化之前的宁静,在观看人类活动对于黄河的影响、黄河历经几千年变化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影像对比,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又如在讲解《大自然的启示》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动画,让学生观看森林未被“打扫”前的景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想象并画下森林被“打扫”后的画面,由学生利用投影解说自己的图画,阐述理由,这样课堂会更加丰富多彩。在《自然之道》一文中,教师可以利用声音、图画,让学生自行讲解当时食肉鸟是如何攻击海龟的,理解人类违反自然之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讲授《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找一些有关环境方面的图片、录象等资料,在学习课文前先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了解我国在环境方面的现状、实施环保的一些措施,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环境保护的一些举措。这样,在“声、色、画”的熏陶下,学生不仅能够很快理解课文,而且丰富了知识。又如《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桂林山水》等写景文章,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勾画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带给学生的视觉、听觉的享受,促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珍惜大自然的馈赠,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二、整合教学资源,启迪学生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资料,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对现有的教材进行适当的扩展和补充,使学习活动走进学生实际,启迪学生思维,转难为易。[2]在教授毛诗词《七律长征》时,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作品有关的资料,将文章交代的时代背景、作者信息、名家对诗词内容、艺术特色的点评、鉴赏等资料,制作成PPT或者网页,在课堂进行资料交流、介绍和补充,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攻克诗词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又如《汉字的演变》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汉字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历程。在进行汉字举例时,学生可以一边观察一边说出相对应的汉字,教师点击图片,出现该汉字的演变历程,借助信息技术使文字符号化为表象;学生说错误时,教师点击课件,出现正确汉字,学生自主正音,巩固识字。学生也可以在课前搜集其他汉字,或用图片投影,或用自己设计幻灯片,让其他同学猜一猜,鼓励同学积极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再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在多媒体触控式白板上画一画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结合自己的亲自体验,在画的过程中揣摩介绍爬山虎攀爬过程的文字;这时老师再播放爬山虎爬墙的动画视频,学生进行视频与自画图片的比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这一问题得到解答。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优化学习形式,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在现代学习环境中,学生将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整合,与其他学习者共享学习资源,并且结合自己现有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挑选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这样才容易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发展思维能力。[3]如《蝙蝠和雷达》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知校平台,提前将问题发布,学生登录平台,按照问题提示进行新知学习、操作练习、自主检测、反馈评价,进而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将学习任务出示在多媒体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在小组中交流问题,探讨蝙蝠躲避障碍物的原理,最后由小组合做展示学习成果。学生或以图画投影进行配音的方式进行演说,或以道具演示的方式进行呈现,教师适时进行情景微课演示,以蝙蝠遇到雷达后展开一段对话结束,检测学生是否明白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仿生学”知识,在小组中交流例举此类例子,在班级进行分享,展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如《猴王出世》一课。为激发学生学习古典名著的兴趣,提高阅读名著的兴趣以及鉴赏能力,教师可以提前将相关材料介绍的网址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老师布置的问题进行课前进行资料的查找。课堂上,各小组按照汇报的顺序,分别制作音、图一体的课件,带着问题及网上查找的资料现场解说,其他同学进行质疑和补充,在课堂创设的氛围中,边学边悟,边读边评。有些同学还带了原著进行阅读,大家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再回到课文的学习中,把精彩的段落和句子摘录下来进行品读赏析,这样的学习过程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阅读知识面。

四、改变教学方式,鼓励主动参与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越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使语文课堂彰显出无限魅力,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学习方式不断涌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大规模的在线学习素材,使学习者无论身处何处、教育背景如何,都能够借助网络分享优质课程资源。以《爬山虎的脚》为例,文中对于爬山虎的脚有两次描写,第一次描写“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第二次描写“图画上蛟龙的爪子”,同样是描写爬山虎的脚,却运用了不同的比喻手法。面对这个问题,老师和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式的学习,进行交流和探讨,利用微课演示找到问题的答案。在爬山虎的生长过程中,当爬山虎的脚刚长出来的时候,颜色呈现嫩红色,比较软,主要用来寻找可以攀爬的墙上的立足点,这些与蜗牛的触角颜色、硬度比较相似;当找到立足点,巴在墙上后,爬山虎脚的颜色逐渐变为灰色,富有粘性,抓地力十足,和蛟龙的爪子比较相像,叶圣陶用这两个比喻将爬山虎在不同时期的脚的特点介绍了出来,在微课演示过程中,爬山虎脚的变化过程、爬墙过程得到一一呈现,分别展现出了两个比喻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名家语言文字使用的准确、形象,这也为学生在以后的习作创作中做了良好的铺垫,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分别用“静”“清”“绿”“奇”“秀”“险”来描述桂林山水的特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文字介绍,学生难以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特点。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桂林山水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桂林山水的美。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利用制作的微课进行展示:平静的湖面上,一艘竹筏缓缓向前,直至消失在视线中,水面下有河底的沙石,两岸是高耸的山峰,形态各异,在这平缓的划行中,学生借助微课的桂林之旅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心中充满的是对桂林山水特点的感悟、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它将课文中的知识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巧,感受祖国山水的美。

五、培养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鉴赏、表达美的文章、美的社会、美的自然、美的人生,驻留美的精彩。小学语文中有许多经典的名家文章,借由文字展示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使语文课堂教学具备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成为了学生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充分帮助学生领悟课文深层之美,获得美的感受。[4]《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写的精品文章。作者在文章之中表现出德国人的生活美,自然美,人文美,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感悟。“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德国真实的美,教师可以抓住文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先让学生欣赏了多幅表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美景的画面,再让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形容刚才看到的情景;教师还可以借助网上的视频资料,制作微课,让学生在动态的微课介绍中,说出“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美不胜收”等许多表现花多花美的词语,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积累了许多优美词语,充分感受德国景色之奇丽,民族之奇特。又如《草原》一文最后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师可以配音乐播放穿着蒙汉两族服装的人在分别时的场景画面,并配以马头琴悠扬深远的音乐,渲染氛围,学生更容易进入到情境之中,沉浸在画面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将结尾处的留白进行补充,进一步感受祖国各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又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是通过字词学习、语句的体会、片段的欣赏来进行语文的学习,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识字、写字都是通过教师手中的粉笔进行传递,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可以让字体的设计更加灵活,字体呈现的方式可以动静结合,字体的颜色五彩斑斓,增强语文课堂的魅力。有人说,只有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只有当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和利用,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更系统、更科学的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才能一路高歌。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了充满智慧和艺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更让这门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整合、使用信息技术,使语文课堂凸显出迷人的光芒,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享受语文之美。

参考文献:

[1]仲芳.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6):2.

[2]李大市.信息网络环境下的阅读革命[J].语文教学通讯,2014(16):3.

[3]乔舫.巧搭教育的“舞台”—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7):4.

[4]臧晶晶,王馨.构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新常态[J].科技展望,2016(21):3.

篇7: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信息技术为探究学习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利

信息技术是一门带有探究性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科。信息技术以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高度交互、因材施教,信息量大,重现力强,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自主控制、操作简便等优势与课程整合,为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天地。“所谓探究式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而“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品)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与文本展开对语,通过与作品的对话,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达到与作品的主题展开对话与交流的目的。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探索、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所以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让学生通过自读、自己探究课文来提高。“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不但能促进教学形式多样化,为学生创建更多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而,信息技术、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本文就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原则及其应用进行探讨。

二、信息技术在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原则

1、启发性

信息技术之所以有效地为语文阅读教学服务,是因为它本身就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画面或浅近易懂的东西直接展示出来。而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作为基础,结合有效的启发性画面及有效的“提问”,能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

怎样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

一是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课件演示来回忆已有知识,观察现象,出示练习题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二是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教学中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画面及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以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2、重点性

一节课40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用在最需要、最值得的地方,注意二个方面:

一是抓住重点难点探究,不在枝节上周旋。

二是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以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学生化难为易。

3、层次性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循序渐进。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探究能引导学生去探索欲达到目标的途径。每次的探究,教师须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地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认识逐渐深入、提高。

4、创新性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说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因此,丰富的网络资源是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的物质基础,在丰富的网络资源前,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去认识主题,使主题探索活动才有一定深度,才会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三、信息技术在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习语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多媒体课件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它以图形、图象、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第十册语文书只有《冀中的地道战》一课,文章的时间及背景离现代较远,学生读起来枯燥无味,而多媒体课件能使学生感知的事物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于是,上课前,我先带学生观看《地道战》这一影片,先让学生感受“地道战”的魅力,在回味无穷的画面中,学生自然理解了文中的重难点:迷惑洞、孑口、火攻、毒气攻、有线电、无线电等生词,也从中体味到我国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2、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语言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探究过程中,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在语言能力培养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

一是品读语言的能力

在读中学习规范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悟出表达方法,掌握表达技巧是阅读教学的精华所在,但是如果能加上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更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例如《林海》一文中写“岭”的部分,教师抓住“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句,在多媒体中有效的选择大兴安岭中的“岭”的典型部分的画面,并结合图形的演示及对比,就能使学生“看”出岭的千姿百态,数量众多,也能说出“多而温柔”的特点。

二是语言的积累能力

背诵《富绕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我展示了海底的种种生物,在生动有序的画面中引导学生去说,去背,他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积累语言的效果事半功倍。又如在古诗《泊船瓜洲》中的“绿”字,作者在写诗过程中曾改动多次,最后才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于是在春满江南美景的画面展示中,学生自然想到用了“满、到、过、入、回、临、游”等字,达到了各抒己见的“群言堂”效果,也培养了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是语言的运用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读是为了更好地说,更好地写,通过信息技术的演示,加强了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在《海上日出》一文中,有一句“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去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在探究“透”字的用法时,我演示了课文中的两种日出情况(一是晴天时,二是有黑云时),让学生观察有黑云时太阳升起的情景,这时他们不难看出,太阳的出现是多么不容易,表现了太阳上升的力量,不怕艰难,努力向上,把光明洒向人们的精神。从而体会到“透”字在此是最贴切不过。也懂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性,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而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问。亚里土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例如阅读《小音乐家杨科》一文,我给学生设计了两个画面前配上两段音乐。第一部分乐曲活泼、轻快、,仿佛是“杨科躺在河边静静的听着”大看然组成的交响曲;第二部分乐曲沉闷,凄凉,犹如杨科命运最后的结局,音乐及画面既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又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他们从第一段音乐中,信佛听到了马的嘶鸣声,蜜蜂的嗡嗡声,青蛙的呱呱声……而他们从第二部分中仿佛听到了杨科的呻吟声,被打的棍棒声,凶狠的诅骂声……还有枫树的啼哭声。想象,激起了学生情感交流和求异思索的冲动。

4、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探索性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这片丰腴的土壤,弥补了教本及资料的不足,让学生有大量的探究空间,在解决问题和巩固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草船借箭》一文,要理解“借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必须先知道诸葛亮、周瑜、曹操的为人如何。所以教师可在网上提供有关以上几个人物的历史小故事,如《三顾茅庐》、《杨修之死》等。

要学生读懂《索溪峪的“野”》、《迷人的张家界》等文不容易,因为它离我们生活环境较遥远,在未能带学生游张家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网络提供《张家界之旅》、《今日的张家界》等信息让学生走进迷人的张家界,岂不是有身临其境之感吗?大量的信息资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天地。

探究式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大主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将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唐晓勇《基于网络资源的学科课程主题探究活动》

梁秋成《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篇8: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 对小学生的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师资力量不够、对其教学不够重视、教学计划实施困难等现实性问题。因此, 教师要分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探讨解决现实性问题来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策略, 以期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现实性问题;

信息技术, 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 更是为人们生产、生活以及教育带来无数便利的科技发展的产物。小学阶段作为教育基础培养的重要起点, 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这门技术是当务之急, 因此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 在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已经是一种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能力, 只有小学阶段为学生学好基础性知识, 才能让小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这些技能对其今后的发展起作用;其次,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 能够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且能够在学生在信息检索的过程中切身实地地用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再次,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开设整合性课程能够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在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的过程中能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最后,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娱乐性的学科, 符合小学生的接受知识的能力相符, 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有限, 他们学习知识主要依赖的是自身的求知欲和对认识对象的兴趣, 所以兴趣在小学阶段是影响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因素。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现实性问题

(一) 学校的专业师资力量不够, 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

这个“不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些学校的专业师资充足, 但在信息教学能力方面欠缺, 有些比较难得知识甚至连教师都不会, 所以很难提高其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是一些贫困的农村地区, 其配套的基础设施跟不上, 很多偏远山区是没与网络的,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 从而使教授信息技术课程时存在问题。

(二) 学校总体对信息技术的教学不够重视, 存在严重的失衡问题

可以肯定地说, 学校、教师以及家长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性的.基础课程当中, 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重视不够。然而, 小学作为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基础性阶段, 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制定切实可行教学计划, 使得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开展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进行安排以及落实的过程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失衡性。

(三) 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 教学计划实施困难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属于实操性课程, 需要学生积极地动手练习。处于小学基础阶段的学生,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一点即通”, 不需要教师的反复指导, 而有的学生则接受的慢, 需要反复的教学,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很难把握教学计划的, 很难适应所有学生的要求, 因此这也是信息技术面临的又一难题。

二、解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的具体策略

(一) 利用微课教学模式与学生对话

微课是利用网络技术跟学生对话的一种上课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之间随时随地地进行情景再现和对话语境, 同时通过“微课”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讲解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初次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时, 会因为自身对于新奇事物的探索与好奇心理, 进行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例如, 教师可以事先整理教学内容, 在充分理解课本知识后, 开始设计微课的内容, 选题、设计完成后, 开始进行编写、录制视频, 后期剪辑等工作, 生成学习视频, 完成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后便可以将这个教学内容放到“微课”的云盘上供学生下载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为学生初高中计算机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状态。

(二) 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创设情景, 呈现教学目标

任务驱动法就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通过把具体的学习任务摆在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积极地做出反应, 把学到的知识上升为新的理论高度, 通过对学习任务和过程的分析来知道怎么把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还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成为惯性意识与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把生活中的某个实际现象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利用合作探究+教学展示法进行分组教学

教师可以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差异对其分组, 根据每个小组的学习能力和有机配合能力来制订教学计划, 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有层次的、个性化的划分。在小组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调动小组成员的有机配合,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提高每个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四) 加强学校的专业教资力量, 提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

学校应录用和培养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 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加强学校的基础设备建设, 软硬件都要硬。此外, 还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加强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投资, 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

总而言之, 小学信息技术的设置, 可以影响小学生的生活、工作、娱乐等。学校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 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和学生的认知习惯, 改变以面授形式直接面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 通过网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龚胜男.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 (2) .

[2]余瑶.农村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困境及其对策[J].教育导刊, (1) .

篇9:兴趣与语文教学分析的论文

兴趣与语文教学分析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从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精心设计导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善于留出课堂空白,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仔细研究课堂提问技巧,开启学生心灵智慧之门;精心锤炼课堂语言,让学生为之心动等方面,来探讨了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探究意识的改革空前高潮,我深知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老师,本文就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语文教学是爱的艺术,是一切高尚情操的载体。在语文课文的许多篇目里,到处洋溢着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文关怀。如朱自清的《背影》,英怀戚的《散步》,无不把“关爱”二字蕴涵在字里行间,所以教师应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感知,品位领悟,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关爱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相处,学会与自然和谐并存。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厚德载物,用热心去帮助他们,用诚心去感染他们,用信息去激励他们,用爱心去赢得他们,用丰富的学知和海百川的胸怀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学习语文。

二、精心设计导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常言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艺术性的导语,能轻松自如地敲开新课的大门,巧妙的激发学生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反之,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会起抑制作用,以至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台下听得昏昏欲睡。“一粒沙看世界”虽然导语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头,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质。有经验的语文老师是从不忽视课前的导语设计。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就是这样的典范,他在教《孔乙己》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子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悲剧往往催人泪下,但孔乙己这个悲剧呢?学习这篇课文,从课文含蓄深沉的描写中,细细咀嚼,深入体会,我们是可以获得解答的。”这样的导语设计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引起学生阅读需要,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促进学生迫不及待地去钻研课文,寻找答案。宁鸿彬,魏书生老师在上课之始也善于运用各种方法触及学生兴奋点,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的投入到学习中。我在教学时间中也受益匪浅。因此,如果我们每个语文老师进入课堂之前精心设计一个哪怕只有三言两语的导入语,这对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的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善于留出课堂空白,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文学作品的妙处,在于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带来的.空白现象,它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学也是艺术,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像一幅意境深远的画,浓淡相宜,虚实相间,让人体味再三,欲罢不能。恰到好处的留空,可以使学生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境。所以,我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选准能启发学生想象的“触发点”如在教学《乡愁》诗中,首先让学生阅读词三首: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研究三首词均有一个“愁”而作,然而让学生找出每首词表达“愁”的意象有什么关系?“这样一激发,学生在欣赏中都能找到相关意象,如“烟草”、“风”表示丝丝情愁,“双溪蚱蜢舟”表示国破家亡之愁沉重而难以舟载,而“一江春水”则表示亡国之愁汹涌如春潮。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握文章特色,抓住关键语句巧妙引申开来,帮助学生开启想象,调动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填充空白。

四、仔细研究课堂提问技巧,开启学生心灵智慧之门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的最多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艺术。有位教育家说过:“中小学教师如不熟悉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成功的。”事实上,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能够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心灵的智慧之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设计提问时,我主要是掌握课堂提问的度,所谓“度”就是指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设计课堂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学生无从答起,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又会养成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正确的做法是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高不可攀,又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获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在教《岳阳楼记》时,围绕教学重点,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倾注笔墨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只情?

2.作者是怎样从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转而表达“先忧后乐”的主题思想的?

3.为什么要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表达自己的思想抱负?

4.作者是怎样顺理成章地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的?

这些问题提出后,我没有解释,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答,是学生在探求主题思想并受到思想教育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兴趣的目的,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精心锤炼课堂语言,让学生为之心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效率。”教学语言的质量直接制约着教学效率的高低,关系着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智能的培养。而且影响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精心锤炼课堂语言,使教学全方位地诉诸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心为之动,情为之倾。

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不同感情,要采取不同语言。在讲述欢快、诙谐和幽默的情景时,多用轻快的语言,声音清楚而不用力,这样可使学生的听觉达到亢奋状态,调动情绪,触发思绪,增强记忆,在讲述庄重、肃穆、沉重的内容时多用节奏沉稳、语速连贯、音强而有力的慢语。如我在教《伟大的悲剧》时,就采用深沉,哀婉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朗读课文,这样学生的感情被浓烈的气氛感染,课文中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和伟大精神,就无形中烙在学生心中,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假、恶丑的揭露和批判必须采用嘲笑、讽刺、诙谐的语言,如教授《变色龙》《范进中举》适宜采用嘲笑、诙谐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就要用趣语……总之,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随情而变,随境而迁。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像涓涓流水,应像润物的春雨,像夏日的清风……流进学生的心里,浅近学生的记忆,吹进学生的心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效率。

条条大道通罗马,“文无定法,教无定法,而贵乎得法”。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10: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思考论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思考论文

一、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材文本的关系

我国资深电教专家南国农先生明确强调:“所谓‘整合’,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根据实际需要,让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最优化组合。”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时,不可完全脱离教材,过于重视新技术而忽视教材的深刻内涵,使技术操作代替课本,本末倒置。例如,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并指出阅读的本质是“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的对象是课文文本。教师在用视频展示语文课文的背景时不要忘了教材课文文本的内涵,细腻的描写是视频表现不出来的。有位教师在《宝玉挨打》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宁、荣两府复杂的人物关系谱系,演示了人物关系的流变过程,而将课文丢在一边,没有组织学生研读精彩语段,品味、揣摩不同的女性探望宝玉时不同的语言及心理。这样,多媒体技术不但没起到服务于教学的作用,而且喧宾夺主,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削弱了对学生语言魅力以及审美教育的培养,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启。我们在教学时使用电教媒体,不是为了使课堂热闹,为了展现现代化教学,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做到教育思想与教育手段的同步更新

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只把多媒体当做演示的工具,而是要使其成为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工具。但现在的教育现状是大多数教师把多媒体作为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室的投影往往只起到了电子黑板的作用。这些教师的行为都使得多媒体教学变成了披着高科技外衣的电灌。虽然教学手段先进了,但教育思想仍落后,这是“旧瓶装新药”,仍然没有改变“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落后教学模式。写作背景、朗读节奏划分、章节大意的概括,教师全用演示文稿打出,逐一讲解,学生被动听讲。教师在朗读教学环节中又运用电脑技术,随着电视散文画面,配乐朗诵,让学生欣赏。这样的教学模式,看起来是用足了电教媒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教师不曾晓得,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诗境,以及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学习的激情都被自己的讲解扼杀。这实际上并没有突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尽管教师运用了丰富的媒体技术,但由于其教育理念是落后的,两者不能相得益彰,最终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先进的电教技术服从于教学,服务于教学。

三、注重语文学科特点,不背离语文教学的原则

语文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核心。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尤为关键。电教媒体的运用,为这样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但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与电教媒体的结合中要充分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切忌摆花架子,图热闹,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原则。一位教师在《听潮》的教学中,先是投影大海潮涨潮落的录像画面,接着播放配乐朗读全文的录音带,然后提示学生随着乐曲展开联想,最后用投影展示板书设计,归纳课文内容。这堂课运用的电教媒体很多,学生的热情也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是透过热闹的表象,我们不禁要问:这是语文课吗?这样做并未把好教材关,没有突出语文的学科特点。事实上,《听潮》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是很好的朗读课文。教师应在朗读上下工夫,组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从而感受大海的美。教师应该反复范读,包括恰当的停顿,语义重音的把握,对学生指导;学生应该反复朗读,揣摩练习。

四、辩证地看待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关系

当前,我们在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整合运用的过程中似乎还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电教媒体越现代化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电教媒体运用越复杂越好,这样才是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在这样错误观念的驱使下,个别教师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一味追求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多样性,脱离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如在《琵琶行》的教学中,教师开始从作品的'叙事性入手,让学生复述故事,然后紧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进行发问,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探究学习,学生踊跃发言,气氛活跃,效果很好。可是这时,教师突然要求学生打开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网页,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又运用投影,展示诗歌的章节内容与层次结构,又播放范读录音,配乐朗诵。看起来该节课堂教学用足了电教媒体,可谓花样繁多,可实际上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给人以“人为机所累”之感。学生也忙于应付,应接不暇,教学效果并不很好。实际上电教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本质上并没有优劣之别,传统的媒体并不一定是陈旧的、落后的,先进的电教媒体也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关键是看它能否很好地与课堂教学内容达到最优化的组合,是否能够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并服务于教学,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这正如教学方法,它从本质上来说也没有好差之分,关键是看是否适合自己的教学。永远没有最好的电教媒体,只有适合自己内容的电教媒体;永远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

五、小结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效地选择电教媒体,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教师应辩证地看待传统媒体与电教媒体、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关系,才不会滥用媒体,受制于物,才不会在课堂上成为电教媒体的操作员。这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才能真正地服务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篇11: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引入,为教师“填鸭式”教学模式的调整提供了条件,然而从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来看,教师过度依赖于信息技术而缺乏对其教学资源深入挖掘,教学互动缺乏,课堂教改仅仅是“换汤不换药”的问题等,依然制约着语文教改中信息技术融入的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教学电子书

信息时代的来临除为新教改带来诸多新契机的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要求之间矛盾的和缓等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对于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以自身的课堂讲解为主导思维、信息技术局限于课堂上而被忽视课下延伸的情况等,还是需要从教学实践的现实需要出发,从根本上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一一应对。

一、熟练掌握惯常用法,重梳知识网丰富应用手段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融入,多用来辅助课程教学,比如教师对《翠鸟》的讲解,借用网络可直接调取关于翠鸟的信息,如视频中的翠鸟形象,描述翠鸟习性的音频介绍等,相对于单纯依靠教师的描述和学生的想象而言,此种教学方式更为直观。虽然小学语文大纲已经确定了每学期的教学要求,但是这并非完全具有不可变更性,语文课本的不同单元中的一些内容其实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比如,识字的过程中也可以融入诗词的学习,而练习写作时课文中的一些较好的范文案例也可以成为被借鉴的对象。如此教师实际可以将类似的文体,如诗歌中任意抽选出一首,以微视频的形式来拍摄,拍摄展示及讲解的过程,在被学生熟练掌握后,可引导学生自行按照教师的讲解方式制作微视频,教师和各个事先选取出的小组长作为评判者选出优秀的微视频,在课上和课下为学生展示、共享。此种教学方式不仅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可为学生对同题材课程的深入研究提供平台。

二、贴近生活取材,以情感为导塑造分析主题

学生知识范围和社会经验较少,在小学阶段对知识的记忆多依赖于将文字以某种方式在脑海中形象化的成型,进而增加自身的记忆能力。据心理学专家研究表示,小学阶段的学生惯性以脑海中已有的知识点作为新知识点的学习基础,即在记忆的同时,潜意识中会寻找已有记忆中是否存在与之相仿、存在一定关联性的知识点,甚至是在记忆原有知识点时与新知识点可以共用的学习模式等。在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的课外延伸方面,可配合课堂作业的课下实践延展来进行。比如《夜莺的歌声》一课的学习中,为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效,可在课下为学生留查找“你心目中的夜莺与战争”的主题型作业。学生在课下做作业的过程中,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自行使用网络查找资料,如此又将重温一遍课程内容,这也是教师强化学生课堂记忆的一种形式。

三、创编电子课本,利用多媒体拓展学习空间

计算机与网络中各类丰富的技术其实还可以换种方式呈现。比如教师指导学生在互助、自主的'学习分类中,将单一化的教材制作成形态各异的电子课文,然后进行小组电子课文的整理,使得课文可以凭借电子网页课文的形式,与教师所创设的语文信息分享网站链接起来,从而便于教师去分享和分析课本知识。电子课文按照其题材和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课文分析、字词积累、课文导入、课文朗读、精彩片段、自主测试等多项。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其实也可将学生习惯使用的如微信、微博等模式切实利用起来,在教师创建站的过程中,利用网络环境来开设各类主题网页,运用微信的群组平台来开设语音完善课程,在微信群组中发布学习某课的微课链接,分享其他教师精品课程视频、课件等。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入实质上是具有多种方式的,教师不必拘泥在传统的使用多媒体播放各类素材方面。语文教学本身可依靠的教材形态多样,教材的不同表达方式和教材的多样化内容,都可以作为信息技术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翠琼。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50):236—237。

[2]孙唯。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状的研究[D]。延边大学,。

篇12:职高语文教学论文

一、了解学生的特点,与学生交朋友

在职高学校,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学生较普通高中的学生要活跃很多,但真正在课堂上学习的为数不多。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不是简单的课堂纪律就能把他们束缚住的。教师要从了解学生的特点开始和学生交朋友,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开学之初,了解学生的原就读学校。学生入学之前都要填写档案表格,教师可以翻阅这些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在校的表现,初步掌握学生的一些情况。(2)向已经教过的教师了解学生的脾性特点。如果是新上任的教师,可以从已经教过的教师那里询问一些学生的基本情况,上课听课状态、课堂表现、有无违纪情况等。(3)课下找机会多与学生沟通,增进与学生的情感。学生来到学校可以说是举目无亲,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朋友交往、性格特点、家庭状况等,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获得学生的信任。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会对教师比较尊重,减少课堂危机的情况出现,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与学生做朋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与教师接触的时候有一种亲切感,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二、与学生约法三章,制定课堂纪律

从大的方面来说,职高的学生虽然活泼一些,课堂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违纪情况,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但学生的本质是好的。所以,为了使语文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上课之初,教师就要制定一些课堂上应该遵守的纪律,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到出现问题才着手解决。当然学生是不愿意在课堂上受到约束的,这就要求我们想办法让学生乐于接受。其实,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是出于真心不想学,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的方式和方法。如果引导的方式、方法不当,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得不到教师的理解、也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只能按照家长或者是教师所设定好的模式走,完全没有自主决策的机会。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他们的处境和苦衷,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这样,时间久了学生也就能够慢慢理解教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了。另外,课堂纪律的制定,不能是教师一人说了算,这样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非常独断。在制定纪律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进来,与学生共同制定班规,让学生自己约束自己,这也体现了教学的民主。这样,即使学生以后有犯错的时候,拿出班规,学生也会感到不好意思,久而久之,就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有些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少,对教材把握不够,对待课堂上的突发状况不能灵活应变,导致与学生的关系疏远。要想提高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教学效率,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在课堂上要创新。语文的学习比起其他的学科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教师应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一些人文精神的浸润和培养,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经典,开设必要的经典导读课程,因为人类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文化经典中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的思想养分。这样能够在班级中营造一种高雅的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此外,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恰当的评价,多鼓励,但是适可而止。教师在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时,要明白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难易程度等科学地进行激励,不能对每个学生回答了任何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就给予一些“隆重”的夸奖。这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会听腻,也根本起不到任何激励的作用。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要讲究一个“度”,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愉悦。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我们要想尽一切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提升文化修养,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总的来说,对于职高学校的学生,我们不能像对待不同的中学生一样来管理,他们本身的学习目的就是不同的,职高的学生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校虽然是个单独的整体,但不是孤立的,不是与外界分离的,而是有密切联系的。语文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提高个人修养。教师也要注意多与学生交流方法,用爱心感染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要善于处理与其他任课教师、学校各部门及社会有关人员的关系,通过互相尊重、支持、协作来影响学生。

篇13:职高语文教学论文怎么写

职高语文教学论文怎么写

一、职高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职高语文课堂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学生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而齐刷刷地趴下或者自娱自乐———睡觉、看课外书、听音乐;要么兴奋过度,课堂上一片嘈杂,教师声嘶力竭,学生依旧喧哗。久而久之,课堂四十五分钟学生感到煎熬,老师感到束手无策。职高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通过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能有效地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以提高他们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文学修养。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当今社会,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应强调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以职高语文教学革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职高语文教学出路———以学生为本,革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为,行为能优化心态。职高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就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而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于行动。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2、合理地处理教材。对于教材的处理,我和学生一起探讨并进行了大胆的取舍,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这包括一些名人传记、专业前沿知识、古典小说鉴赏、思想政治教育材料等,毕竟学生就是教学过程中认识活动的主体,教与学就是互相并存的。同时还复习巩固他们初中时就没有过关的语文基础知识,正就是因为学生素质低,教师才要对他们进行更多、更好的基础课的教育。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就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卢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那么学生学习语文将由消极而走向积极。

4、重学习过程,淡化卷面分数。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必须让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必须摒弃原来的考评模式。我建议把教学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而不就是单一的考试卷上。语文考试要少用或不用标准化试题,职高语文考试更不应该以标准化试题为主要手段,考试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所有考试都要重专业能力,重专业知识的运用,反对死记硬背。

5、评价教学效果不应该就是只看分数,而就是要看能力。笔者总结多年的教育经验认为综合评价体系要有如下特点;①要能体现学生的学习现状、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有利于培养终身学习习惯;②要能兼顾课本知识、实践应用、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考查;③试卷考试要与“才艺”展示相结合;④课内学习要与课外学习考查相结合;⑤学习成绩要与学习表现相结合;⑥教师考评要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总之,职业教育必须针对职业岗位的要素提供优质的教育过程,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的实现。职高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篇14: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论文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识记汉字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面向的是一批在生活、学习等方面还不能完全自理的低年级学生,学生的思维能力、注意力、耐力、理解能力均处在尚未开发的阶段,还不能很好的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和知识,单纯依靠老师的授课或者学生自己的想象,对中华博大精深的汉字产生深刻的印象而增加难度,只能简单的停留在汉字表面的识记层面上。而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们识记汉字,可以将抽象难懂的汉字转化为具体直观且简单易懂的图画,将没有生命的汉字以一种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也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和内涵。

二、创造活力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局限在一本薄薄的教科书中,在一定程度上将现实生活同语文课堂教学分离开,没有把生活这本“大书”与教科书这本“小书”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但从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只有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互融合、有效渗透,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知识。在创造活力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实践机会,创造性的开展综合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对语文知识加以巩固和创新。同时,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更为丰富的即时信息。此外,活力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也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在更多的层次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知识。

三、利用多样的方式呈现生动的教学内容

采取信息技术化进行小学语文低段教学,可以将课本中的知识以多样化的知识展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方式将抽象、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具体、感性的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确保学生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等多样化方式更为直观的领悟课本中的`内容,营造学生与课本间一种更为良性的氛围,为学生理解课本中的疑难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时,由于文章中表达的是对北京首都的向往之情,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可以首先了解一下学生们对北京是否了解,有没有在北京游玩的经历或者有没有学生已经掌握关于北京的故事。通过这样的课前调查,可以确保教师心中对学生的知识面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继而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能学习到他们还不曾接触到的北京,并在一定层面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接触多媒体手段,给学生讲诉毛主席的故事,播放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的旅游宣传片,并在播放过程中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诉,让学生们对北京的独特及美好有更为深入的认知,确保学生们也能随着作者的情感对北京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往之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化下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可以在更多的层面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断扩充学生的学习资源,这种全方位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提供更为有效的教学,提高教学的语文教学效率。因此,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学校以及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们提供更为直观的教学,丰富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举一反三,增强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篇15: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分析论文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和专业素养

教师是创造“理想”“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的关键,学识和修养以及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理解是教师的魅力来源。调查显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理想以及和谐的定义是这样回答的:喜欢那些技术高超、语言幽默、讲课有趣、有超强的教学能力、最好是一位良师益友的等等。讨厌那些总是批评学生、埋怨学生、自身却没有很好的教学能力的教师。教师是一个需要与学生、家长打交道的职业,体贴入微、关怀备至是与教师这个职业最基本的要求。没有哪个学生不想得到老师的重视,特别是那些单亲家庭的学生,他们更想得到教师的抚慰与关心。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最重要的是不断地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新的知识,时时刻刻关注科学信息的发展动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素质,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求知者,这样才会与时代的步伐保持一致,才能有机会打造出理想、和谐的课堂。

二、构建开放课堂,营造自主氛围

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碰撞、情感交融的地方是课堂,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地方。信息技术课堂营造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自由的学习空间。我在做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反映:“我们需要的是活跃的课堂气氛,师生和谐的课堂,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也可以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对和谐信息技术课堂的理想建构,教师必须关注生命的成长,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愉快的情感沟通和交流。

三、理论联系实际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有关的理论知识上,教师往往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使学生难以理解、不知所措。例如,在讲述计算机系统的时候,软件和硬件和电脑机箱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打开电脑,告诉学生主机是什么、外围是什么、硬件是什么。然后将这些零件组装,打开电源,然后学生发现计算机有了硬件还不工作,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告诉学生,软件和硬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又对电脑有着什么样的作用,这样的教学形象直观又易懂,学生学习的效果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四、总结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社会,想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信息知识,把握更多的操作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努力创造理想、和谐的教学课堂,并创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教师要注重理论结合实际的关系,以便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让教学过程变得通俗易懂。

篇16: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分析论文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学生只有对一件事物感兴趣,才有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动力。所以,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生感到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是一件极其乐无穷的事,进而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如,在教学《汇聚大自然的声音》这部分知识时,我就设计了“旁白配音”的环节,即要求学生两人为一组,一人到台前表演,为幻灯片配音解说,另外一人则即时录制旁白,并随机播放,如此,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引发了学生学习创作的兴趣,进而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研究

二、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牢靠的信息技术技能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所以,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不可只一味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系统理论知识的灌输,还应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的价值意义体现出来,从而巩固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并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技能。比如,在教学《计算机系统》这一单元时,在学生大致掌握了计算机内的基本部件、常用外设及其作用、计算机软件及其分类后,我们就可开展一次导购计算机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计算机设备购置的经历。当然,我们提前向学生介绍基本流程,如进行需求分析、收集配件产品资料、设计配置方案、基本性价评估、下订单、验收检查。这样,学生通过导购计算机活动,体验依据需求配置计算机的过程,既丰富了生活经验,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总结

总之,在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时,我们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文本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使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优秀人才。

篇17: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分析论文

一、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热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就传统教学方法而言,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讲授知识,课堂气氛沉闷,本来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课程,却因为教学方法不当,使得学生们失去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教师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用多种且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初中生拥有青春的朝气与蓬勃向上的活力,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带领学生上网浏览网页,在引导学生上网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把涉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于初中生来说,应该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探讨和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能让学生们自己思考,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当堂操作,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对于计算机来说,学生们对其外部构造比较了解,然而对于计算机内部构造却不是很了解,教师在讲解计算机内部构造时,可以将电脑拆开,让学生看到计算机内部的具体构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又促进了学生快速掌握该知识,培养学生爱观察、爱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

三、从教材出发,明确教学思路

对于教师来说,课本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教好学生。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要给予足够重视,多下工夫,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重点、难点进行讲授。教师还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根据教材,拓展教材,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对于教师来说,虽然要根依教材,从教材出发,但也不能照本宣科。信息技术是发展飞速的,教材的更新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所以教师要适当调整、拓展教材的内容。不管是依据教材,还是拓展学生们的视野,教师都要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思路,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主要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教师要将自己明确的教学思路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

四、促进小组合作,优势互补

教师要因材施教,可以将学生的特长进行总结,把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分组,这样一来,能够方便同学们的交流,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教师可以任命一位综合实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小组组长要有足够的责任心,由小组长带着学生共同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小组组长要根据每个组员的优势分配任务,对于组长,可以进行适当的技能培训,提高其能力,担负起组长的责任,也可以尝试让组长充当小教师,这样一来,和学生交流方便,既帮助较差的同学,又减轻了老师的压力。

五、总结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来说,要想提高课堂的效率,方法是比较多的,虽然当前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师们共同努力,一定会寻找出一条既符合实际又有效的途径。

篇18: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论文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突出语文学科教学特色,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门艺术学科,它需要学生从语文的本质上去感知语文知识。除了基本的字、词、句、段、章等知识的学习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能够让学生感知文章的立意、结构、思想,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感悟作者的心境,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文章的情感。要想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将课程资源通过音画作品、动画、电子绘本等形式的展示,为学生创设特殊的语文情境,有效激活学生的灵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比如,在进行《济南的冬天》的教学时,由于北方学生对济南的了解不多,仅仅通过文章阅读很难感悟到济南冬天的美。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济南的冬天的视频简介,通过对视频的欣赏,学生全面了解到:济南的冬天是那样的山清水秀、气候温和。这些美丽的景色,启迪了学生的想象思维,抒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尤其是对那些词语、写作手法的运用理解得入情入理,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写作教学,突破作文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原则对教学目的有了明确的定论,那就是教学是为了运用。我们教师必须遵循这一教学原则,本着教学是为了学生运用的宗旨,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其中,写作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最好平台,通过写作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掌握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语文实践运用技能。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网络支持,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遇到问题可以到网上进行查阅,解决写作教学中的疑难,提高写作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主题为“保护环境”写作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悟到大自然所遭受的伤害,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从网上下载的工厂超标排放废水、废气、废物的视频,人们过度砍伐森林的视频,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分析视频,生活、建筑垃圾随意丢弃的视频等资料。视频中有的通过数字说明的方法阐述了我们的环境被破坏的程度,有的通过动植物灭绝情况告知人们大自然被破坏到什么程度。那些令人震撼的视频、惊人的数字,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灵感,学生在字里行间之中表露出对破坏环境的人的憎恨,由衷地产生一种保护大自然的使命感。这种写作教学,既达到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又能使学生产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大大提高了写作教学质量。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阅读素养的培养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十分重要,它也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资源保障和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随时随地阅读,随时随地交流。学生在阅读与交流过程中,有效提高各种技能,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会得到不断提升。总之,信息技术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优化,课程资源的整合,重难点的突破,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推动着教学改革。但信息技术不能代替整个语文教学改革,教师还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性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学会从语文的角度去思考、去分析、去写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全面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篇19:中职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分析论文

中职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分析论文

摘要:如何提高中职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是新时代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师要加强探索和研究,使中职信息技术的教学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最新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中职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实效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动作操作技能。但是,由于中职学生的文化成绩普遍不太好,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不少同学对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差。因此,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一、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是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因此,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筛选信息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去,深入了解所教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实际学情。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促进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时代的中职各专业的教育教学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必须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因为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唤醒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意识,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因此,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究,让学生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让学生的发展潜力得到更好地发挥。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Flash动画制作”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由现在的中职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动态的聊天表情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什么样的动画表情?鼓励学生思考、讨论这些动画表情是如何制作出来的。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的`动画表情来进行“Flash动画制作”的教学,这样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有关Flash动画制作的内容。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自己喜欢的动画,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学情,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并对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给予积极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快乐,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三、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激发中职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学习活动最好的老师。由于升入中职学校的大多数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普遍不够好,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也比较差。因此,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往往会让学生觉得信息技术学习单调、枯燥,会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反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中职信息技术教师要注重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去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勇于探究,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电子邮件的接收和发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不对学生讲解过多的有关理论知识,而是注重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指导学生能够实际操作来进行电子邮件的接收和发送。教师指导每一个学生首先在网上注册申请一个属于自己的邮箱账号,然后让学生学会自己写一封邮件,然后同学之间互相发送和接收邮件,学生对收发邮件都感到很新奇,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效果也比较好。在中职信息技术中还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恰当采用游戏教学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有关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操作技能。例如在指导学生指法练习时,教师首先向学生示范、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练习时的要点,然后学生要通过不断练习直到熟练掌握操作要点。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如果一味地让中职学生进行单调的字符和功能键输入练习,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厌烦,甚至失去进行指法练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金山打字通软件,让学生玩“警察抓小偷”“射击”“小青蛙过河”等小游戏来进行指法训练,这样通过把游戏与指法训练相结合,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字符的录入速度,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一些功能键的功能和用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专题 职高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