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中全面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论文

花小梨要努力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小学语文课中全面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花小梨要努力”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课中全面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论文(共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小学语文课中全面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论文

小学语文课中全面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论文

摘 要:提问是质疑的一种直接表现,也是学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巧质疑、创良机,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关键词:提问;语文教学;鼓励;质疑。

在当前的教育理念下,我们提倡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打破以往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主完成知识的汲取。要想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全面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多鼓励,使学生具备提问的勇气。

虽然小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做到积极回答问题,但是他们提问的能力是非常欠缺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并逐步引导,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与技巧,勇敢地提出问题,并逐步具备提问的意识,这样,学生想问又怕出错的毛病就能逐步解决。

笔者非常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而提问能力是建立在“敢问”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敢问,才能从不同的层次和侧面来看待自己的学习。“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为了使学生具备提问的勇气,笔者在教学中很少使用“师问生答”的方式,而是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或是师生共答。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也会被诱发出来。学生“敢问”的关键就是消除他们对于提问的畏惧心,教师要利用语言进行鼓励,笑容进行安慰,凭借诚恳的态度,使学生萌发问的意识。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想到什么问题了就会问一下,并最终形成提问的习惯。

如学习《不愿长大的小姑娘》这篇课文时,笔者就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提问题。起初,学生不知道该提什么问题,也不敢提问,他们的思维有些僵化。于是,笔者就先鼓励了他们一番“:同学们,你们想做咱们班的小勇士吗?第一个提问的人就是咱们班最勇敢的人。”有了老师的`鼓励,学生的胆量很快就变大了,他们的思维也活跃了起来,积极地投入到了课文的解读中来,陆续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小姑娘每次想要长大就能长大呢?”“为什么小姑娘刚开始说不想长大,后来却说长大的感觉也不错呢?”有了老师的鼓励,学生都勇敢地提出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思维也被激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质疑,让提问成为一种快乐的体验。

疑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它也能使学生陷入深入思考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所在,乐于提出问题。在提问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得到有效激发,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最终形成良性的循环,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体会到提出问题的快乐,教师就要先引导他们学会质疑,利用质疑引发思考,最终达到提问的目标。学生质疑的范围比较宽,可以是学习内容,也可以是学习内容之外的东西。质疑与提问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关系,提问是在质疑基础上的外发与总结。二者相互结合,就能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在《夜莺之歌》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后,笔者就开始引导他们的质疑:

“同学们,现在大家都已经了解课文内容了,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呢?把你们的问题说出来,咱们一起讨论讨论吧。”起初,学生都不知道该提什么问题,笔者就提醒他们:“请大家想一下,这一波敌人是孩子帮忙消灭的第一波吗?孩子是怎么跟游击队员制定暗号的呢?”老师的问题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他们迅速进入了深度思考的状态中,并开始了质疑。不久,学生的小手就举了起来,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也有很大的思考价值“:为什么小夜莺在刚开始回答敌人问题的时候要表现得很愚蠢呢?“”小夜莺面对敌人为什么能表现得这么镇静呢?”……学生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笔者并没有急于让他们寻找答案,而是组织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去解答。在本次的教学中,笔者不需太多的铺垫和讲述就帮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课文内容,很多之前学生不理解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课堂气氛也非常热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提出问题不仅能够改变以往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创良机,诱发学生的提问。

学生的提问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合适的机会和情景,诱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来提问。在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方面,创造机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提问机会,这样才能有效诱发他们的提问动机。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所面临的机会越多,他们提问的诱因就会越多。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多掌握一些提问的技巧,使他们的提问不再是无的放矢。笔者经常会为学生设计一些能够激发他们多向思维的问题,如学习《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笔者在开始学习之前就开始启发:“同学们,咱们还没有开始学习海底世界这篇文章,老师想问一下,你们对海洋有哪些了解?知道海底都有什么东西吗?你们能联系课文题目提一些与海底世界相关的问题吗?”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举起了手,嘴里还喊着“:老师,叫我。”学生的问题都很有童趣,也很有自然、科学意义,如:

“海底有光吗?海底动物能看到彼此吗?“”海底的鱼类是人类能够捕捞到的吗?“”海底真的有大怪兽吗?”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五花八门,笔者并没有全部及时回答,而是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写完之后,笔者让学生先自己阅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然后,笔者又向学生提问“:你们已经读完课文了,在阅读中你们了解到了哪些知识呢?试着再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吧!”学生经过了思考,又举起了手。最后,结合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笔者引导他们延伸到了“保护海洋环境”的主题。

在本次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很好地掌握了所学内容,还明白了应该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很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习得知识,并带着这些知识进行随后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与新课程理念相符的,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提问,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学生才能成为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振环.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J].考试周刊,(59).

[2] 韦玉洁.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己提问题[J].教育,(39).

篇2:小学语文课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内容摘要:

小学语文课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是我们广大教师的职责。自主探索尝试,自读自省促发展、巧设问题,自主探索、创设氛围,放心让学生评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自主探索、巧设问题、创设氛围

正文:

新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如何从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出发,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给定目标之间设置障碍,创设情景,诱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 自主探索尝试是培养学生素质和品德一种有效方法。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掌握思想交际工具同时,必然涉及到思想认识的升华,精神境界的开拓,情感品德陶冶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当前素质教育呼唤自主尝试,它不仅表现为一种掌握知识、形成和进取精神,开拓能力和创新精神、耐挫折能力和无畏品质的`培养,有效地促进了现代素质的发展。如一位教师在作业课巡视时,发现一学生在作业中空着“两个字”,便幽默地问:“你叫老师填空吗?”学生说:”不是,因为我写不出‘懒惰’这两个字。”于是教师说:“为什么不查字典呢?”巡视一圈,又发现那个学生写上“赖

隋”两个字。于是耐心说:“呵!你的字典上是这样写得吗?拿来我瞧……。”那位学生不好意思地说:“我……我还没查字典。”教师鼓励地拍拍学生肩膀说:“那你就去查一查吧,到底是怎么写的。”

当第三次教师到那位学生座位旁时,发现学生已改为“懒惰”,便微笑说:“仔细看‘懒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特征!你为什么会一错再错?”“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我就是因为没有心才写错的。”教师没有训斥他,反而说:“你很聪明,只错就改就是真正的聪明。”

可见,这位老师没有直接把“懒惰”写给学生看,主要把培养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习惯,正是在尝试中,自主探索之中暴露缺陷,教师适时进行循循善诱,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成长。

二. 自读自省促发展

自读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第一步。讲一篇文章,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省悟。自读有形式多样(1)可通读,了解文章大意,初步认识文章结构;(2)可细读,精确把握文章的重点部分和层次关系,领悟句子含义,了解作者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中心,完成综合与分析的思维加工,提出和解决问题。(3)也可有感情朗读,主要目的是体会文章情感,欣赏美词佳句,领悟表达效果。自省指的是学生读后表达。引导学生在读中明白了什么,懂得了

什么,特别还要讲是得怎样弄明白,弄懂的。一般运用在初读后,表述有关全文主要内容,整体结构,因果联系以及写作特点,表现手法等。在重点没落细读情况下,针对性表达,让学生有所得。在朗读课文下,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起伏,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品质。

三. 巧设问题,自主探索

学生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引起学生探索的悬念,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起学生探索的需求,有了这个需要,才能产生表现的冲动在提问时,教师要善于诱发产生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愿望。

一位教师教《忆铁人》一课,围绕铁人把小娃“紧紧搂在胸前”的细节描写,这样引导学生去体会“搂”用得精当之处的。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

生:“搂”字用得最好。

师:为什么说“搂”字用得好呢?

生:“搂”写出了铁人抱小娃的动作很真实,表现了铁人对小娃很疼爱。

师:仅仅表现了铁人对小娃的感情吗?再“问”激起千层浪。

生:有,还表现了铁人对石油工人的深厚感情。因为小娃是阿姨的

孩子,阿姨首先考虑的是石油工人的孩子,才顾不上自已的孩子。铁人爱小娃,不仅仅是小娃,而是爱石油工人,关心石油工人,感激阿姨能这样真心诚意地为石油工人服务。

生:还表现了铁人对阿姨的钦佩,钦佩她不顾自已的孩子,首先去照管石油工人的孩子。

生:这个“搂”,还因为铁人知道自已错了,表现了知错能改的好思想。

师:说得好,把大家说的理由加起来,就理解得很深刻了。这个“搂”改成“抱”、“托”“举”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这个词都有不能准确表现铁人当时的感情,还是“搂”最能表现。

正是在教师设疑中,经过学生“集思于益”的自主讨论,才较好达到语文教学的要求。

四.创设氛围,放心让学生评价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著名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本身放在首位。”因为学生思维的个体不同,思维方向不同,故而

学生学习结果也不是一样。为此,教师必须悉心创设民主课堂的评价氛围。放心让学生自评、互评。通过评对错,评简捷,评独特,力创“答案不是唯一的”局面。如划分段落有一定程式,但不能机械使用这些方法,只要读懂了课文,不论用什么方法都能正确地划分段落。上《景阳岗》一文,划分段落时,有学生说:“我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分,‘吃酒――上冈――打虎――下冈’。另一学生说:“老师,我按时间顺序分,即‘晌午――傍晚――日落――天黑’”。再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与他们不同,按地点变换分‘酒店――上冈路上――冈上――下冈路上’”。老师接着说:“刚才几位同学自己探求,考虑角度不同,划分段落的方法也不一样,希望以后每个同学自求探评,自主发展。”

总之,小学语文课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是我们广大教师的职责。但原上级领导、专家,同行们提出更新更好更实行的点子来。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教育部7月颁发

2.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0.董蓓菲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浙江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课中

篇3:浅谈在新课程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浅谈在新课程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科学课程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审视传统的教学,我们的观念总是强大确定性,排斥可能性,在这种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熏陶下,培养的学生往往长于求同,而弱于求异。正像李正道博士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却在做“学答”。其结果往往是墨守成规,缺乏创新。要真正塑造创造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所以中学生物教学应当将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在此谈谈本人的点滴尝试。

??一、转变观念,明确意义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观念生发出来的。因而,教师转变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要树立“提问”不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不仅可以问教师、问课本、还可以问专家、问教授、问权威,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科学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学习过程来说,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对于达成学习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

??2、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次发明和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从不例外。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这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如果具有了这种能力,也说明他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3、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片面重视继承性、接受性的做法,完全废除注入式教学,采取问题式教学,给学生做好榜样。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广开思路,探索求异,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和“权威理论”敢于持怀疑、分析、批判的态度而不是一昧盲从,同时不过于牵制学生的思路或用自己的思路取代学生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完全摆脱了长期以来形成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民主,共同探讨,师生关系融洽,为学生大胆提问提供外界条件。

??二、享受乐趣,养成习惯

??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如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为了让自己的学生享受到这种乐趣,并使之成为学习的一种习惯,我采取了如下做法:

??1、采用提问“记录册”。

??准备一本提问记录册,由科代表记录提问者姓名、提问日期、问题内容、回答者姓名等。记录的内容、质量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期末总评的重要参考标志,以对那些善于提问题和积极探索答案的学生给予鼓励,从而建立起激励机制。每周由科代表统计一次本班学生提问的次数,回答问题情况并向全班公布,同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从而形成良好的问答氛围。

??2、展示自我的“智力大比拼”。

??每节课前,我都要抽出5-10分钟让学生一起智力大比拼。先由一名“相信自己行”的同学上讲台,让其他同学随意向他提上节课所学内容的三个问题,如果他三个问题回答过关了,他就拥有向全班同学提三个问题的权利,谁被难住了,就必须向全班同学表演一个1-2分的节目,所表演的节目必须让同学表决通过,从而达到“我能行”。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置于问题的情景中,既要敢问、乐问,又要会问、善问,努力进行旨在强化“问题”意识的教学探索;同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于提问的兴趣。

??3、精彩的问题上黑板。

?

[1] [2] [3]

篇4:浅谈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论文

浅谈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论文

摘 要:本文论述了在生物教学中,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能力,本人从问题产生于特定的情境;要结合教材,把握时机;时间合理,充分交流;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及时表扬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提问;能力

从事教学的老师大都有这样的感受,大多数学生都不善于,甚至不会提问。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习惯了接受式教学,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十分薄弱,大多数学生只会读出课本中的问题,自己提不出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开端。

一、 对以往生物教学方法的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是从高二年级开始的,内容多,课时少,为了尽量多讲,每节课教师活动几乎占到40分钟的时间。到高三复习时,就像百米赛跑时的冲刺一样,教师在前,学生在后,重复书中的知识点,紧跟着通过大量做题巩固。尽管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过多年,但人才的选拔方式(高考)没改变,长期以来的教育方法已成习惯,再加之条件有限,所以素质教育的宗旨并不是在所有地方都能真正落实,应试教育下的填鸭式、一言堂等教学方法还没有在生物课堂上得到根本改变。

常听同行发出这样的牢骚:一节课下来累死了,实际收效甚至微。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教师的教学应该采用恰当、科学的方法;学生的学习也得讲究方式方法。教师应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实施者。在两种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仅要认真听,更要主动想,还要大胆地去质疑、去联想,再提出问题。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内心活动只有经历了思与想,都有可能发现新的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动力,才有可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由此可引发新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1、问题产生于特定的情境

问题一般产生于特点的情境。这些特点的情境可以是图画、声音、动画、历史等情境,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向老师“挑战”,多问“为什么”,积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究“植物浸出液在盆栽水仙中的运用”实验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地查阅资料,获得了日本园艺科研人员倡导的“酶栽培法”的相关信息,但同时他们也发现,可能出于专利或技术保密的原因,资料中并未提供诸如用于制备酶制剂的植物除考虑单子叶植物外是否还应包括双子叶植物?选用处于亚极端生境的植物所制备的制剂的活力是否更大些?因为实验的目的是观察和验证制剂对水仙花朵大小及株高的影响,所以是否应分别取材于不同植物的花被与全株等等。最后提出了多种假设,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在围绕这系列问题的小组讨论中,学生积极投入思维活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老师则注意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为背景富有一定的挑战性,为大多数学生感兴趣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及一定思维能力。但很多学生由于受到所学知识的限制,不会用生物概念来提问,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表达不规范或不容易理解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用更科学的词语来表达。让学生提问时,要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和范围。没有情境,就无法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提不出好问题来。因此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要结合教材,把握时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上课时的引导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时机。因此,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务必高度重视新课的导入。设问导入法是新课导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新课开始,教师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问题,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引起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释疑而探究的动机,进而导入新课。例如,在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以这样设问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水果储存太久后就没有甜美的滋味了;萝卜放久后会空心;过了冬的蒜瓣会变轻,这是为什么?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里,会有烫手的感觉这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提出后,会引起全体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题会做出一定的反应,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势将学生引导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每章的第一堂课都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最佳时机,因为它是学习各种生物现象的开始,而且学生有丰富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只要老师创设的情境适当,必然能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出问题也就能水到渠成。

还有课堂教学最后十分钟也是学生提问的最佳时机,因为“一般来说,中学生的注意只能维持35分钟左右,课堂尾声的10分钟以内学生有疲倦感,注意力易分散。”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克服虎头虎蛇尾现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在临近尾声时掀起高潮,可以用学生提问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就象爱因斯坦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求问题罢了。”因此在课堂结尾,除了老师对学生提问质疑外,有必要让学生大胆地向课本知识、老师授课内容质疑。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又提高他们的`好奇心和判断力,促进他们的求异思维。如在“光合作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完整单位是否与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相矛盾”类似问题,不在乎大小,它显现的是学生积极学习、大胆求证的结果,教师应首先肯定。再者,老师要及时解答相关问题。若自己不能回答,要诚实、有勇气地面对,切不可模糊不清、不懂装懂、敷衍塞责。让学生在新课结束后提出问题,老师的权威就受到挑战。老师不可只熟悉教材和教学内容,还要不断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了解生物学和相关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最新进展。惟有如盯,才能接受挑战,提高质量。

3、时间合理,充分交流

课堂教学中,除了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外,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特别是刚开始的几次课,学生还不会提问,应把思考的时间延长些,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目的。老师可要求学生先把问题写在书本上,然后再举手把自己的问题讲出来,全班同学一起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进行对比,相互取长补短。既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收效显着。一节课只有45分钟,时间的安排成了探究备课和教学中的难点,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探究的突出问题是时间不够用。

现在教材中的内容很少,但课程标准要求不低,却一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繁重,而探究活动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经常无法完成。

例如:高中生物第二册中的第六章包括五节教材: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第二节《遗传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第四节《生物的变异》;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第一节教材和第二教材分别需用6课时和5课时教学,第三节教材需要1课时教学,第四节教材需用4课时教学,第五节教材需用1课时教学。此外,本章有一个学生实习,一个研究性课题。若按照这样的安排去上课,这一章的教学任务繁重,学生也没有较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来提出问题;由此可见,给予学生的时间过多是一种浪费,它降低了教学的效率;给予学生的时间太少,则不能激发学生的提问和探究的欲望,久而久之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学的改革者,更要学会找到完成教学任务与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之间的时间平衡点。

在课外也要重视学生的提问,学生在课余时间向老师请教问题时,即使有的问题简单明了,或者是课堂上已多次反复问题简单明了,我们也应该认真地给予解答。千万不能有不悦之色,更不能:“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你都不知道?回去想一想。”老师好似严格要求,但往往事与愿违,学生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找老师问问题。所以,对于主动请求帮助的学生,我们应该认真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地向老师提出问题。

4、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及时表扬

表扬不仅仅是对个别学生的鼓励,也是对其他学生的鞭策。每个学生在回答一个问题后,都渴望听到老师和学生的评价,特别是得到老师的肯定。对于那些提出不着边际的问题的学生,老师要给予合理的评价,教会他们如何把问题表达得更清楚、更准确。老师可以通过对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表扬”这个手段如何用的恰当对学生学习生物的举乃至整个班级的教学都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生物学教学中巧妙的提问是促使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万事开头难,对生物而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提问能力,应该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①中学生物教学.陕西师范大学杂志出版..4

②袁振国着.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1

③范长寿..中学生物教学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14

篇5: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本文以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为基本背景,通过分析时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提问能力不强的原因,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自主提问能力;培养

1小学数学课堂能力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停留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达与讲解,几乎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

1.1小学数学课堂能力培养的现状

目前在一些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能够较为重视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在进行课堂导入和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为主,鼓励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自主提问,可是在部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一些教师“照本宣科”,只讲解书本上的知识,“重知识轻思维”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一些教师将理论知识、数学公式讲解得较为深刻,可是学生的反响并不好,有些学生表示,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候好像都听懂了,可是一遇到问题的时候才发现,其实课堂上根本没听懂,对相关的.知识理解的不深刻不到位,似是而非,“没往心里去”。

1.2小学数学课堂能力培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主要的原因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就主观原因来讲,部分教师在思想意识上,主观的认为小学生只需要把相关数学知识学好学会就可以了,思维的培养,能力的训练,那是初中生需要做的事情,“小学生还小呢”,对年纪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自主提问的能力根本就是“面子工程”,“没什么用”,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这是教育改革的败笔”。一些学校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依然秉承“分数至上”的教学观点,认为能够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意义的,什么培养能力,可以“以后再说”,这样的氛围也增加了教师主观上不注重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就客观原因来看,一些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仅限于对书本的掌握,因此一些教师坦言“害怕学生提出书本以外的问题”,害怕自己解答不了;一些教师课堂教学完全依靠教材和教辅材料,不愿意自主思考问题,也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一些教师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因此难以将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转换为引导式和诱导式的解答方式。

篇6: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灵活掌握课堂的教学方法,实施情景教学,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结合实际,拉近小学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寓教于乐,使学生真正的快乐学习。

2.1情境教学

情景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以表演的方式更好的理解相关的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小学数学关于“银行利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通过自愿的方式选择出几个小组,到银行实地调查,在课堂上,让该名学生扮演银行的职员,其他学生扮演前来银行办事的群众,由于情景模仿真实的情况,学生在扮演银行职员的时候也会遇到各种问题,扮演前来办事的群众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教师在一边可以通过多种诱导式的方式引发学生的自主提问。

2.2加强与学生心理沟通

一些小学生对教师带有一种距离感,特别是数学教师,总是认为数学教师为人比较严肃,不容易接近,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难以全神贯注的投入学习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怯于回答。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真正做到与学生做朋友,帮助学生缓解学习的压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有调查证明,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生活的时间多10%,那么学生与教师的亲密程度将增加15%-20%,同时这种亲密度的加深将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好感,直接影响该门学科的成绩与学习质量。

2.3结合实际

小学数学其实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除了学习相关的知识之外,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各种图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回想自己家房屋的形状,引发学生提问,“为什么房屋要建成长方形的呢?为什么不建成圆形或三角形的呢?”这样一来,自然而然的提出了各个图形面积大小比较的问题,通过计算的方式,教师可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最终得出结论在布局合理的情况下,长方形的房屋最合理。

3结论

数学应该是一门引发人们更多思考的学科,小学数学更应该以培养学生自主提问为主要任务的教学,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本文以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为基本背景,指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通过分析时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提问能力不强的原因,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李永铸.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J].科学教育,,(11).

[2]金波.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能力[J].小学教学,,(2).

[3]王金珠.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4).

[4]范温洁.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素质与能力,,(6).

篇7: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在,北京的信息技术教育正在红红火火地各地开展,为了培养具有“信息素质”的新一代的建设人才,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该怎么教呢?通过信息技术课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呢?培养他们什么能力呢?对此,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为什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计算机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从这一点上讲,信息技术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软件。而各种各样的软件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同时新的软件也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这就使我联想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精神的能力。

其次,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不仅只程序设计,而更应该多的是要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而在此过程中则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他们的认知水平,在小学阶段传授计算机的各种编程语言是不合适的。第一,他们所具备的旧知水平还不具备学习计算机程序。第二,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程序设计所需的水平,在小学阶段教程序很容易使学生对计算机失去兴趣,当然,也可以在小学阶段给孩子一些适当的、简单的、应用性强的、符合小学生兴趣爱好、实用的编程软件。通过对这些软件(比如文字处理软件,绘图软件、多媒体软件、LOGO等)的教学,可以很好地整合其它学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讨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之与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查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①目标激活:目标是一个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近景,上课开始,展示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②竞赛激活:争强好胜,使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子五笔字型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2、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是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提出恰当的信息技术综合设计课题,这些课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总之,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

篇8: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因而,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

一、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出适合学生质疑的轻松和谐的环境,激发质疑兴趣,让学生敢思、敢问,乐探究。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2、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学生要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1)创设情境,唤起质疑欲望。如教学十一册《向命运挑战》时,教师谈话激趣导入:大家都知道张海迪,从小学起患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但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和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掌握了好几种外语,翻译、创作了不少作品,成为一代楷模,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像张海迪这样向命运挑战的`英雄人物。(出示课题)他们事迹更使人惊叹,甚至使人不敢相信世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读题目后,自然很想知道文章写谁?挑战什么?怎样挑战的?

(2)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如教学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读到写小女孩美丽的外貌:“那金黄色的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有生问:文章写小女孩那样可怜,这儿为什么要写她这么美丽呢?教学法十一册《小抄写员》时,学生读到叙利奥第一次挨父亲骂后的内心:“叙利奥一声不响地受着责备,忍住了就要流出来的眼泪,心里却很欢喜。”学生问:叙利奥为什么受了责备而“心里却很欢喜”?

二、精心指导学生善于质疑。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从小学语文来看,一般质疑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同时,更要指导学生,把握时机积极质疑探究。

1、在预习中质疑。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在课题上质疑。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如教学《鸟的天堂》,出示课题后,学生问:“天堂”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出示了课题《一定要争气》后,学生质疑: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怎样争气的?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学习《林海)一课,“亲切与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学生问:为什么这儿要写三次?它们有什么不同?《凡卡》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4、在教学后质疑。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如教学《凡卡》后,学生问:凡卡最终结局会是什么?学生就能联系实际,认识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不同的生活,学了《一夜的工作》后,有生问:周贵为一国,工作是那么劳苦、简朴,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大小官员工作不认真,还贪污受贿呢?此问更是拓展了学生思维。

总之,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是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开端,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途径,我在教学中努力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9: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昆山市正仪中心校 许蕴霞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新能力

内容摘要: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使其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然是我们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正 文:

在我们反思即将过去的百年,迎接新世纪的重要时刻,江泽民总书记审时度势,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渴动力”。教育要改革、创新,以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要从小培养其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品质,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自然是我们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 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究,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很少主动参与,缺乏自我意识,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如在教学How about your past time?时,教师可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设计调查表:

Watching TV Reading Playing tennis Collecting stamps Internet surfing Swimming …

Student 1

Student 2

Student 3

Student 4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 独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表示图形的单词时,我首先通过卡片或实物学习表示图形的单词:triangle, rectangle, square, circle, oval,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小棒拼出自己喜爱的各种图案。通过这种途径,引导和激励了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

三、 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11 A good idea中,我出示一段flash 动画,让每一位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给动画片配音。这个活动充分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合作精神,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得到了加强。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参考书目:

1、《英语课程标准》(7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208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英语周报》 (山西师范大学主办)

篇10: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昭化小学 杨云忠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通过精心设计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品味、积累并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学生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通过对精妙言语的品味,来进一步明确其人文、情感的浓郁。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品味、积累并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这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中,要使学生养成遇到困难时主动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这就要求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标明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和字词,可以写出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根据语言特色,摘抄课文中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好的开头、结尾,警句格言等。其次教师应检查预习情况,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说预习中懂得哪些内容,遇到哪些问题。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收获应给予肯定,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学的潜能,提高学生质疑的质量和能力。

二、重视朗读训练

这将会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受益终生。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课文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不能要求他们达到较高、较深的理解程度。教学中如果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上面是得不偿失的。许多精彩的课文及片断,小学生尽管理解起来还不能达到深透的程度,还没有鉴赏能力去欣赏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却并不困难。如果达到熟读成诵,对今后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读的书越来越多,阅读能力越来越强,自然会对过去不懂或懂得不透的东西慢慢地领悟,并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实践表明,许多语文功底深厚的人,无不受益于儿时的多读多背。因此,重视小学生的朗读训练也是符合儿童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的。

三、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有独特理解,就表扬;有一定道理的,就鼓励,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把激励的语言带进课堂,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可以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寻找学习伙伴;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索知识,自己去总结规律,自己去评价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越充分,使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四、品读课文,积累妙语佳句

浏览课文,找出文章的妙处,从欣赏的角度仔细品味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深入揣摩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挖出文字背后隐藏的内蕴。背诵佳句,自悟挖掘潜词造句的妙处,从具体的语言表达中说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以便于自己的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加以借鉴。让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自由发表看法,逐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品味作品意境。这应看作阅读课文的最佳境界。一篇课文是否真的看懂了,最终要体现在对作品意境的领会上。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课文意境,掌握创设文章意境的方法,我们的教学过程才可算作完整。

五、理性探究中充满人文关怀

小学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教学论文 )因此,语文教学要让情感复原,让感情流淌,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文本教材阅读并非只是单一的理性思考和论理说教,应当有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途径和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才能恢复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六、文本解读中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一般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或值得探究的问题。寻找切入点主要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否围绕着学习目标或在探索活动中提出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最佳切入点应当是思想内容的聚焦点,艺术形象的闪光点, 篇章结构的支撑点。同时,选点切入的内容必须与课文的其他部分相联系、相呼应,点面结合,形成有机整体。也就是说,要深刻领悟切入点与重点疑难的内在联系,使之上升到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结合的某一高度,形成一堂课的主题。点面结合使文章研读更为深刻。

七、求同辨异中激活学生思维

―篇优秀的文章,常常蕴含着正与反的对立统一体。教师应启发学生学会读出矛盾的“另―面”来,从正面探究到反面,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有的能够刺激学生对课文信息重组的`兴趣;有的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有的能够引导学生作多向的推理;有的能够挑起不同意见的争辩;有的能够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发现。在阅读教学策略方法研究中,恰当地引导学生求同辨异,正向与逆向思维训练相结合,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入巩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看法是多姿多彩的。

八、互动对话中增进阅读体验

有专家指出:健康的课堂应该是动静结合的课堂。“动”这里是指讲解、朗读、讨论、表演等;“静”是指学生默读、思考、想象等。“动”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会独特体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室里寂静无声,同学们在静静地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候。”但是,“动”多了课堂类似活动课,虽然热热闹闹,但学生思维参与就少。“静”多了就死气沉沉,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因此好的阅读课要注重虚实,要动静搭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相得益彰。

九、教材延伸中拓宽认知视野

在阅读教学中,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适度地拓展教材内容,既体现了大语文教学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让学生会读、会领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得多方面下功夫,多找方法,才能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好的教法,寻适合学生的教法,学生才真正会阅读,阅读能力才会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