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教学论文)

szscfsj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教学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szscfsj”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教学论文)(共16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在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进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古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21世纪的教师,要在每一节课上得到生命创造的满足,体验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欢愉。让学生在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兴趣盎然地去接受知识,明白事理,领悟内涵。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赏识教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真正做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主导  主体  和谐  愉悦  兴趣  赏识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激情传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站在语文新课改旗帜下,语文教师应当怀着自己对于文学的虔诚和生活的热爱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置身文本之中,亲身感悟,把我们思考的智慧和发现的喜悦以丰富的手段传达出来,并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用我们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一起发现去问题,一起去解决问题。要感动学生,教师应该自己先受感动;要学生有激情,教师最好自己先有激情。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我激动地告诉学生,在封建科举制度下,“学而优则仕”,学而不优则什么也不是,并结合专题活动“谈读书”,让学生畅谈己见。教学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我自己是被作者那种深沉而一咏三叹的爱国感情感动了,进而强化诵读感染了学生,并举行了一次名为“祖国颂“的专题活动,同学们都很踊跃地参与,有的自己写作品交流,有的作朗诵或演讲,有的搞图画创作,有的介绍祖国风物,有的直接歌唱……纷纷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智商和情商是齐头并进的两驾马车,真善美是它的三个轮。没有热情,难以成大事。

2.创造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在表面的、外在的问题上去图热闹,而要让学生围绕所学的知识、所探索的内容、问题积极地去思考、交流,因此教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这就如同“放风筝”,既要让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飞翔,给它已足够的空间,又不能彻底放手,失去控制。当学生对某个问题讨论不起来或者对某个问题“浅尝辄止”,不能深入时,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学生认知冲突和讨论欲望。当学生讨论时候出现了因知识缺乏而出现理论上障碍时,教师要适时疏导。如在《马说》一文拓展延伸时,让学生思考讨论:a、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理想能否实现?b、现代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联系当今社会,谈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c、你准备怎样让自己在众多竞争者中被“发觉”?第一个问题,学生都知道不能,但是他们不能说出具体的原因何在,能说到的也就是科举制度,因此,这时老师要给学生适当讲解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用人制度等社会因素,让学生能与现代社会相对比,能更深入认识第二个,从而解决第三个问题,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懂得“推销自己”。

新语文课程标准再次明确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并着重培养让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尽可能调动学生发挥一切语文学习的手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超越语文知识,展现个人智慧。老师可按照学生个人爱好不同设置一些探究性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如结合新闻,可让学生走向田埂地头,去写农村新人新事;如有一老师上完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老师让学生去探究本地的风俗习惯,上完《秃鹰之死》去写一篇以环保为话题的文章,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和美好,继而升起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感情。这样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自然这个大课堂,在实践中去探究生活真谛。

3.营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再也不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学生也不是纯粹的知识接受者,教学活动也不是教师教、学生记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要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和权威,参与到学生中,与学生一起探讨,成学生的伙伴,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学生的发现,为学生鼓劲加油。老师要及时把偏离学习轨道的学生引入正轨。在一篇课文中,老师要多问这篇文章有何优点,有何不足,如果你写,应如何构思,不断设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老师也尽可能地为学生探究提供资源,提供各种便利。“学生力所能及的,老师避之,学生所难及的,老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老师为之”就是学生能解决的,让学生解决,老师不干涉,学生难以解答的,老师相机点拔,学生不能解决的,老师说出自己的见解,但也不排除有些学生的理解。老师用自己丰厚学识和智慧,该启发的启发,该点拨的点拨,该诱导的诱导,以此来照亮学生求知的道路。

4.赏识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安丘四中成功的三大经验是养成教育、感恩教育、赏识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赏识教育。而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赏识性的语言教学是实现赏识教育的重要手段。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渴望,一旦对这种渴望充满信心,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尽可能创造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有了成功喜悦,变得精神振奋,教师适时给予鼓励表扬,会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我们班里有个学生叫付少杰,他是一个非常内向的男孩子,上课从不主动发言。有一次,展示课上被小组同学硬推出来讲题,一时间,他脸涨得通红,小声嘀咕了几句,同学们嚷着说听不清。这时,我安顿好同学们,清晰地重复了他的发言,并鼓励他说:“你能勇敢地站出来,让我们大家感到惊喜,但大家更希望听到你的声音。”我话音刚落,他鼓足勇气又大声地说了一遍,顿时,课堂上爆发出一阵掌声。从此,同学们发现他变了,课堂上经常出现他主动展示自己的身影。

5.激活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提出语文学习要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同样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光要看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而且侧重于过程性评价,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善始善终。我对学生学期总评成绩的计分方法就采用“课堂发言+课外实践+书面作业+测验考试”的积分制。实践证明,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自觉注意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教师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即从单一教师评价转向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逐步强化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突出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平时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出色表现,我经常让表达能力强的某个同学,尤其是异性同学来评价,因为同学的评价有时比来自老师的赞扬更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告一段落,我总会让学生对近期的学习做自评和互评。通过这一举措,学生能更为客观、正确地认识、评价自我,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更为主动努力地学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这样说过:“教育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它不仅使教员感到烦忧,或使学生发生厌恶的心情,它能使教员与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每一位语文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使学生真正产生兴趣,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更有活力。我将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参考文献:

张鸿苓《现代语文教育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版

任长松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翟启明  《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版

孔锴   《当代教育新理念》,北京出版社20版

张尧明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教学论文)]

篇2:让学生学会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可见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一要求显得很重要。以下就这一要求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和“乐”就是“喜欢”和“乐意”学。同时,实践也告诉我们,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只有产生问题情境,才会有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才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反之,学生不喜欢学习,往往就会把学习当成一个沉重的包袱,甚至会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老师要主动亲近学生,与他们谈论学习和一些他们兴趣的话题,与他们交朋友,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隔阂,使他们觉得老师平易近人,进而由喜欢老师过渡到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其次,我们还要把一些抽象的学习概念具体化。如学习“身临其境”这一个词语,对于小学生来说,“身临其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即使按照词典上的文字解释背诵下来,也是很抽象的。教师可以把“身临其境”分解,使之具体化,如“亲身参加庆祝元旦的活动。”“自己独立思考,不是随意抄袭别人的作文。”“亲自到过泉州开元寺。”尤其是在教学作文时,我觉得这一点更加重要,如教学作文《××,我想对你说》时可以这样分解:“我”和“你”所指的人物是谁,想说什么,为什么想说,要怎样说。这样,把抽象的一篇作文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后再启再发,作文给学生带来的难度也就减小多了。再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应满腔热情地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起他们的求和欲,变“逼我学”为“我要学。”还有,教师应积极尝试“愉快教学”的教学模式实验。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接受新知识,从而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当然的,还有其它的途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设疑激趣、以奇激趣、情境激趣、竞赛激趣,游戏激趣以及故事激趣等。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课堂变得引人入胜,多彩多姿,达到最佳效果。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一接到老师批改的作业,最心急的是自己作业的打钩有几题,至于自己哪些题目做错了,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很多学生没有深入地去思考、分析。教师批改后的试卷发到手,学生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分数或评定等级。成绩高,心里暗自高兴,甚至会骄傲起来;见到“挂红灯”,便把试卷揉一揉,塞进抽屉里。试想一下,如果学生都养成这样不良习惯,老师的批改还有什么意义呢?学生的学习还会进步吗?为此,我对全班学生统一要求,今后无论分发哪一个科目的作业、试卷,都要认真地用眼看、用脑想、用嘴议、用笔改,千万不要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尤其是在作文方面,我让学生把老师批改后的作文再次认真修改后又重新写下来,让学生自觉养成勤于修改作文的习惯。当然,其它诸多方面的学习习惯也要加以注意培养,如课前自觉预习的习惯,上课举手发言的习惯,课后巩固复习的习惯,还有细致观察的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一句话,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对老师的教学来说是事半功倍,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素质教育走进课堂的重要措施之一,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方法掌握了,小学生就能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自学能力的培养,从四年级开始,语文科教材课首都编排了预习提示,编者的意图就是教师应利用提示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如《三味书屋》一课,预习提示要求学生“先看看图画,再读读课文,在头脑中浮现三味书屋的画面,并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学生在预习课文中,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善于鼓励同学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有,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强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欣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的写作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思想感想真切动人,如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看图学文,看图说话和写话的训练,这些都是学习作文,培养想象能力的好形式。高尔基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链条中不足的和还没有发现的环节。”教学时,除了要教给学生看图方法,弄清图画内容外,还应根据图中人物的年龄、职业、爱好等不同特点,设身处地的展开想象,具体真实地想象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还有,诸如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文章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总之,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我们应根据各个班级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让学生学会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3: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语文教学论文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课堂训练形式的多变性。同时也是一门最具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语文是茫茫宇宙里的日月星辰,是浩瀚南海中的碧波银沙;语文是大自然中的蜂飞蝶舞,是秦砖汉瓦上岁月的印痕;语文是“锁”进日记、深藏心底的小秘密,是母亲手中递来的温热的牛奶;语文是时事报道中的点点问题……面对如此丰富生动的语文资源,语文教师怎能无动于衷?我们实践着、探索着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试图,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一、在课堂提问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过:“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他还说“可疑处而不疑者,不曾学。”意思是说在应该提出问题之处,而没有疑问,就跟没有学一样,即学习就必须质疑。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由教师提出,学生只是被动作答处于被支配地位。我记得有一篇文章曾一针见血地对这样的语文教学模式提出了批评:“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在一个‘牵’字……教师顺着课文的情节不停地问,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逐一说出提纲中预拟的字眼。实际上是让学生猜老师手中的‘底牌’,学生实在说不出,最后还是由老师一锤定音。”可见,教师必须改变学生被“牵”的模式,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提问,这样才能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

1.在提问中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还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他们探索真理的开始。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对授课的内容感兴趣,继而产生获取知识的渴望,他们就会成为一个自觉地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完《用冰取火》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对课题质疑,然后,总结为以下几个问题:①用冰可以取火吗?②谁在什么情况下想到的这个办法?③怎样用冰取火?寥寥几笔板书于黑板,便统领了整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深入学习后再逐个擦去,让学生自己问自己答,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提问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找出文中的“空白”之处进行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在教完《我想》一文时,诗歌中有几处想象点,学生就提出了我们的梦想飞啊飞,飞到了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地方会是哪儿呢?我们带着梦想飞向远方时,会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呢?一人质疑便带动其他同学也驰骋于广阔的想象天地中。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也就能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中心了。

3.在提问中培养求异思维。求异是儿童的天性,他们乐于表现得与别人不同。语文教学就必须注意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爱护和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即使错误的想法,也要给他们一个说明理由的机会,找出闪光点,使学生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教完《田忌赛马》一文后,学生主动提问:田忌可以换马,为什么齐威王就不能换?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哪几种?结果会怎样?于是,我们再评再议,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得了知识。

二、在课堂评价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权威”,主宰着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要回答“对”或“不对”,而后教师以“法官”的姿态作出评价,学生的回答只是为了迎合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只是“权威与依存”的关系。如果教师把评价权还给学生,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提高了,自然成了课堂的主体、学习和主人。

1.在评价中张扬个性。素质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要关注个性的发展,重视人的个性化、多样化,使其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要。如《小河的歌》一课文抒发了一条小河长年累月,无论白天黑夜、寒来暑往,都默默承受着寂寞、干渴,却不停地快乐流淌着,为人们播种希望与幸福的精神。显而易见,这篇文旨在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勇于奉献的精神。但课堂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实施呢?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对清洁工人、公共汽车司机、售票员或父母进行采访,采访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以表现个性,展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在评价中培养听说能力。听、说、读、写作为学生应具务的语文能力的四个方面,是整个语文教学中需着力提高的。我们把评判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其吸收优点的同时能够明确指出存在的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仔细地听辨,指出自己与他人的异议所在,并在头脑中迅速进行思考,如“我认为某某在哪些方面说得很好,但有一点我不能认同……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使用评价性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大大的提高。

3.在评价中形成师生间民主的氛围。把批判权交给学生,教师不再是管理者、领导者和信息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和激励者。学生也不再是迷信教师口中的“标准答案”,他们用“我觉得(或我认为)……,因为……”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便是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创造力的最佳土壤。

三、在作业设计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作业是教学的反馈方式之一,多年来的作业延续了教师设计,学生完成的传统。设计上缺乏新意,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但又不敢提出异议,缺乏兴趣。笔者曾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打破了教师的条条框框,学生的主动性很快得到了提高。

1.在作业设计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家庭作业是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学生自己设计作业能够不受课内学习内容的限制,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右以有更多自主创造的空间,在自觉地计划、探究、体验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技能。如在学习完“春天的脚步”一单元后,学生设计了以“春天的脚步”为题的展示活动:画一画春天、讲一讲春天、编歌诵春天……,有的学生画出了自己梦想中的春天:太阳是绿的,大地是七彩的;有的学生配合《春天在哪里》的欢快乐曲,编排了舞蹈;还有的学生动笔写下了春天的小诗……“春天”的主题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领域,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在作业设计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无现成的东西参考,也无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恰恰给学生创造了思维发展和实践的机会,满足学生活泼好动、渴望自主,希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可以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与生活接轨,碰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如学习完《可爱的小生灵》后,学生们做社会调查,了解小动物的一些生活习性,提出了一些保护小动物的措施。

总之,教师如果能够支除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篇4:新课程教学论文: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陈文龙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是新课程教学中提得最亮的口号。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新课导入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各种感官包括大脑都会处于一种最活跃的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要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从新课导入起就应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入主课堂,为充当主角作好心理准备。因此,新课的导入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快而有效地吸引学生”为立足点。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从“两抓”入手。一方面,教师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抓住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抓准能让学生兴奋的点,在新课导入时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确立引入的方法和手段。

二、多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目前,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能得以体现,究其原因,是教师放不开手脚,对学生不放心。总以为不讲得细致一些、透彻一些,学生就不能理解。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教师细致、透彻的讲解养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养成了学生怕动脑筋的习惯,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难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事实上,我们要明确:上课,对学生而言,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对老师而言,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达到一堂课的四十分钟:教师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其余的三十分钟完全交给学生活动。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自主探究,放手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赖学生,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放手”并不是说撒手不管,教师应在此之前给出探究的“范围”,比如初学一篇课文时,老师可让学生自学生字,看看学生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把它记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作顺序是什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这样来使学生的自由探究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学生充分自探之后,采取汇报成果的方式谈自己的所获和所疑。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要快速反应,恰当处理,对于学生谈得不够深的问题要抓住契机主动出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于学生各别性的问题,教师要经过整理制定出下一环节的学习任务,做到以学定教。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在自主的课堂内全力达到自己的至高点,取得成功。

2.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地加宽加深。教师也可适时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力求让每位学生都在讨论中展示自我,得到锻炼,共同提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学生的答问时要以正面的引导和激励为主,不能简单的以对或错来判断,应重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只要有益于发展创新能力就应受到赏识和表扬。对于学生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的答案,教师也切忌大发雷霆恶语伤人。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你再想想”,就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并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定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入主课堂。

三、课内外学习相结合

差的教师只教语文知识,好一点的语文教师教语文学习方法,最好的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作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充分地分析教材,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教师也要亲自弄清楚从何处可以收集到这些信息,并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不同的途径去获取信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之上归纳、提炼。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是新世纪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当前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每一位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主动权,多给学生一些参与的时间和思考的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主动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作者单位:638400四川省武胜县桥亭初级中学)

篇5:小学语文教学中巧置情境让学生生动地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巧置情境让学生生动地学

宁波市江北区庄桥镇姜颜小学     陈邦银

摘 要:情景教学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实施情景教学是语文教学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巧置情境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以此促进对小学教育模式的改进,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个体自主性,以此带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巧置情境

情境,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由此而知,学生是在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开始感受,思考和体验的,因此语文课中作位主体教育的教师应目中有学生,课中有情感。丢掉课堂教学那冷冰冰的知识惟我独尊,“正确”和“错误”的判断轮番登场,简单的演绎推进,换成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情感意志的活动。学习材料、教师和学生的语言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交流融会,形成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涌起情感的波澜,在入情入境中感受学习,加深体验,生动地学习。     一、恰当运用媒体,引导学生入境动情     电教媒体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恰当运用媒体,可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生动地学习。     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当学生了解到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时,教师演示配乐的CAI课件:静静的夜里,星光在闪耀,敬爱的'周总理在专注地伏案工作。同步演示练习题:“我的脑海里浮现出______ ,我情不自禁地想______ ,我更想轻轻地对周总理说______ 。”有效地调动学生内在的感情积累,使学生入境生情,以情促练。学生纷纷发言,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真情实感。     生1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周总理认真工作的情景:夜深了,周围的灯一盏一盏地灭了,惟独周总理房子里的灯还亮着。透过灯光,可以看见周总理在一句一句地审阅文件。夜静极了,我甚至可以听见笔在纸上划过发出的声音。我情不自禁地想:总理,您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的太多了。我多想是您的卫士,能为您送上一杯杯热腾腾的绿茶。我更想轻轻地对周总理说:“您辛苦了,一定要注意身体!”     生2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周总理穿着朴素的中山装,坐在陈设极其简单的办公室里不辞劳苦地工作的情景。我情不自禁地想:要是我的手里有一根魔术棒该多好啊!我要为周总理变一根神奇的笔,帮总理快点批完文件。我又想变出一件大衣,披在总理的身上。我还想变出一张床,让总理躺下来好好睡一觉!我更想轻轻对总理说:“总理,您太辛苦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二、适时持续强化情境,升华学生体验     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展示,令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教学活动中,还要密切注意把握各种教学时机,采用

[1] [2] [3]

篇6:让学生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论文

让学生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论文

唐代韩愈在《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之一中说:“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意思是说,要善于治学,就要“多读”、“深思”、“虚心”、“躬行”,作者把这四点称为治学之“四美”,其中“多读”为于首。所以在语文教育中,要让学生领略中国语言的文字美,要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熏陶,使学生想学、乐学、能学,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贯彻阅读教学,让学生多读。

所谓阅读,是向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是一种将符号转换成意义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结合新的信息进入既有的认知与情感的架构中,是熏陶感染、建构精神世界的方法,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在语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中国汉字一方面难学,另一方面积淀了很丰富的文化,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符号。例如课文《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直接点明题旨,揭示描写对象,重点突出“伟观”两字。“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水天相接之处,慢慢涌现银线一丝,伴随着轰鸣声触入眼帘。“既而渐近”,因潮头奔卷而来,如万马奔腾,由远写骤然跳成近写、特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文势突兀而起,如山峦陡耸,文墨则横泼纵洒,恣肆淋漓。要欣赏这些文字背后的优美意境,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只能“望梅止渴”。又如唐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一首以谐音双关与象征手法来写的爱情诗,寓指主人公对爱情坚贞,至死方休。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学生,根本不明白诗歌里面的“丝方尽,泪始干,青鸟”所指的意思,也就无法理解诗歌所表达的那一种爱情绝唱。而现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句,它不再是指爱情了,而是用以赞扬革命者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能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能综合自己的知识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所读文章,能理解文章背后的意思及其内在的深厚含义。

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第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例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我就让学生自己阅读,根据个人的感受、理解展开联想,并将其意境表达在图画上。结果交来的图片各具特色,令人感叹。又叫学生讨论作者写文章时的意愿时,更是百花齐放,各抒己见。有说作者想与亲人团聚,有说作者渴望光明,有说作者希望人人安居乐业……而教学《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我又让学生先独立阅读。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不但思想上被老斑羚为了羸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的精神所感动,还深深被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及文段的描写所感动,加深了对保护野生动物的.认识。作为教师要学会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对其作出正确的指导、评价,而不应妄加指责、批评、否定。

第二,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就可以指导学生从皇帝、骗子、大臣、小孩等不同的角度来进行阅读,皇帝为什么受骗呢?骗子又是抓住了其他人的什么心理而欺骗成功呢?大臣为什么不揭穿骗子的行为呢?街上的其他人为什么也一起受骗呢?最后为什么安排小孩来揭穿这个骗局呢?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就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学生思维领域,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中,我除了指导学生从资本主义拜金主义、金钱关系来思考之外,还设置思考转换结局,“如果于勒是一个有钱人,将会有什么结局?”通过这样的逆向思维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讨论、思考、想象,并在这样的练习中锻炼自己的创造力,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第三,要提高阅读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广泛涉猎。韩愈所说的“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就是要求博览群书。亦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同样是要多读书,要读懂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选择阅读资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原著。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熏陶感染,增强语言理解能力,增强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除此还要重视学生的朗读。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涵泳工夫兴味长”。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能轻轻松松地背诵300首以上的唐诗宋词,100篇以上的散文名篇名段,那么,他的语文素养相信也不会差到那里去了。对于一些著名的、精湛的诗文,应要求学生背诵。我们知道,记忆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是其他所有能力的基础。少年儿童的记忆力很强,让他们背诵一些优秀篇章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并且是非常有益的。记忆力长期搁置就会衰退,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甚至会促使一个人早衰。

总之,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应再过分注重语文教育的技术性和工具性,而要顺应中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增加阅读教学,培养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中一种意韵的东西,体验中国语言文字内涵的博大精深。让语文课不再枯燥,让语文在阅读中腾飞。

篇7:让学生在探索中争鸣中学习语文-小学语文论文

让学生在探索中争鸣中学习语文-小学语文论文

吴美蓉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探究性学生的核心 .也是目前语文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长期的接受性学习使学生也习惯于在教师训练下一步步接近现成的答案.从而产生一些不利于学习的因素.例如:学生很被动,强制性依赖性明显,训练机械呆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因此要转变这种现状应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入手,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索意识.并营造争鸣氛围,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的能力的目的,在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抓住文本潜在内容冲突

研究文本潜在内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方法之一.只有抓住实质性的东西,才能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与作者直接对话在有的文章中是通过展现一些矛盾而体现其本质的.因此当学生发现文本中的内在冲突后,可以通过探索解决矛盾.

二: 制造文本与已有认知的.碰撞.

其实,文本是对学生已有认知的一种挑战.学生在研读文本时会产生和已有认知的冲突.当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文本发生激烈的碰撞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探索,研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当然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同对文本的理解层次也就有差别必然会产生歧义.教师的引导应该具有层次性.如:在教学<<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时,当学生认识到聂荣臻将军不仅从战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还把他们安全的送回日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卢沟桥的烽火>>.这时学生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产生强烈的不满和认为应该以牙还牙的原有认知与文本发生了碰撞,引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探究,学生明白了聂荣臻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大的胸襟.

三:助文本字里行间的空白处

文本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关注的对象.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不难发现很多地方留有空白处.

文本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关注的对象,在阅读时不难发现很多地方留有空白,这些空白好似余音缭绕,细细品位染工人回味无穷.通过发现和研究这些空白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探索之门任思维自由翱翔..

作者邮箱:

篇8: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探讨论文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探讨论文

一、深入自然观察感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农村这片广袤的天地,带给了我们无穷的知识和乐趣。这里四季美景如画如诗,我们可以带学生深入大自然观察、感悟。春天,可以带学生到田野探寻春的足迹,领悟“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朦胧;夏天,可以和学生相聚池边柳荫,听蛙鼓声声,赏“映日荷花”;秋天,师生可以步入果园,饱览成熟的色彩,感受收获的喜悦;冬天,师生可以携手踏上封冻的冰河,赏雪、滑冰……把语文课堂移至室外,既激发了学生兴趣,陶冶了情操,又锻炼了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还提高了写作水平,寓教于乐。

二、引导学生观察搜集生活中的语文,提升语文素养

学语文就是学生活中需要的语文,其实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漫步街头,五花八门的商店、饭店招牌会让我们惊叹,如“锦绣白领”“足下生辉”“一招鲜”等,词语虽不甚华丽,但却诙谐形象地体现了商店的特色。经常让学生观察收集整理这些生活中的语文,会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感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社会是个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里,学生不仅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节假日和双休日,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清明节,组织学生集体扫墓,感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我们可以以本次活动为内容让学生自由写作。学生由于亲身参加了活动,会有好多话想说,他们再也不会因没有素材而发愁,如果坚持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肯定会慢慢得到提升。

四、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去观察、去思考,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信在生活中学语文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步入一片新的天地。

篇9:如何巧设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论文

如何巧设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论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进行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专业推进工作组”项目负责人余文森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终极目标是重建课堂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热情,引导学生生疑、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下面我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文化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参与氛围

在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同时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问答,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学生才能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看法。

1.培养良好班风

在班集体中,由于学生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定位困难,角色不当,发挥不了应有的潜能,成功的体验较小,而且常常会遇到挫折情境,教师要大力表扬和鼓励主动积极配合教师教学的学生。要将“鲇鱼放应”运用到教学中,特别善待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善待插嘴的学生。其实爱插嘴的学生有些说明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或有独特的见解。每个学生都具有极大的潜能,有时连学生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还会有这种潜能存在。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要给学生更多的爱心,要以真诚的爱心来呼唤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奋发向上的本能,让学生找到自己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角色――“最近发展处”,使每个学生都找到正式的而且有发展潜力优势的角色岗位,让他们各司其职、人尽其才,并随着才干的显示、能力的提高,寻找更高的目标。

2.激发主体意识

素质教育最基本的条件是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而真正在课堂做到面向全体却存在着诸多困难。对于教师的提问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站起来表达的机会,这时候如何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讨论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讨论能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学生口头表达自己认识活动的机会,尤其是成对交换意见、分小组讨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表达意见的机会更多,除了表达机会的增多,同时讨论法还可以使学生听到各种意见,拓宽思维,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参与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会发出特有的.声响,要使孩子的心弦对准基调。特别注意把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意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如何做到让学生大胆创新思维呢?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都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促进化的源泉。因而在平时的游戏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鼓励、支持和肯定孩子的一切创造活动,让思维活跃起来。福禄贝尔也曾说过:“游戏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创造性教育应当重视学生的游戏。”如教师讲故事时,鼓励学生创编故事的某个情节等等,让他们在自由的天空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4.培养参与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规律,提出改进措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我也行”心态。特别是一些内容浅显的数学课,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把一节课的内容编制成学生们去超市购物这样一个情境,把例题和练习题设计成超市里发生的事情,学生和教师分别扮演了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元、角、分的进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达到“自主学习”的理想境界。

二、要让传统的属于教师的某些活动让学生来尝试参与,让学生担当起“小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否则课程内容无法理解,学生参与学习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积极参与是情感问题,有效参与是认知问题,而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过程,又是情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相辅相成。学生参与的根本目的是学会自主学习,因此说积极参与与有效参与缺一不可。

1.尝试参与问题设计

古语云:“学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探求的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一步走向知识的殿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对问题的分析及解决过程,实际上也是给学生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扣住课题,提出问题,教师明确指出哪些问题提得准、提得好,正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让学生围绕所提问题自学本课的学习内容。

2.尝试参与板画板书

如教《乘加乘减》一课,我让学生看图引入,通过写连加算式后逐步讨论过渡到写乘加乘减的算式,让学生参与板书算式和课题,甚至让学生板画图。结果出乎意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尝试参与讲解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说的过程中也能及时发现错误的存在,有利于及时地修正、吸取、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想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做进一步的指点。特别是一些内容浅显的课,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教师的指导下,请学生走上讲台讲解、问难、检查,这样会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

4.尝试参与练习设计

如教师提供一定的模式,让学生设计思维练习题;编写一些简单的解决问题的题目;设计单元测试题,如填空题,判断题等。我在教学中经常对于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同桌之间出题并且做出相互评价,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敢于尝试探究的能力,对于后进生的学习进步表现更为突出。

5.尝试参与动手操作

“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尖上”。在教学中,采用直观与操作的教学方法,利用教具演示、运用学具操作,协同多种感观共同参与,通过摸、指、画、剪、折、摆、比等积极的思维参与活动,直接接触各种事实,在心灵上获得深刻印象,从而获得有用经验。这样既可满足学生动手动脑和求知的需要,又为数学概念的建立描绘了形象生动的第一印象。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设问,对于刚上二年级学生可问:如搭一个三角形要3根相同的小棒,那么搭5个这样的三角形要几根小棒?学生们七嘴八舌,思维十分活跃,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我让学生先动手试一试,然后再确定,于是学生动手做起来。答案确定后,紧接着我就指导学生练说是怎样操作的?结果怎样?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要求把操作的经过用语言说出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设计,既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几个几相加的道理,又可让学生悟到一条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分不开的。

6.尝试参与学习评价

运用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可调节师生情绪、打破课堂枯燥局面。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要求教师通过转变评价的方法、手段及评价实施的过程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认为,要想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要学生接受对他的评价,二是学生要认真反思对他的评价,吸取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要让学生接受对他的评价,我们应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用“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理念来评价学生,努力做到:重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在学生接受对他的评价后,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评价进行反思,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喜欢学习,爱学习;从评价中理清自己以前存在的不足,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及时端正态度,调整方法……让学生在评价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中寻找值得学习的长处,指出存在的不足;评价质疑问难的质量,评一评谁提得好;评价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这样克服了满堂问满堂灌的不良做法,变单向的传授为多问的师生互动,创造了让学生多实践多参与的机会,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能力。

“平瘠的土地更需要肥料,纤弱的小苗更渴望阳光”。在教学过程中,对中等偏下的学生,要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我相信,只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勇于改革旧的教学体系,大胆探索和创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机制,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在知识的发现过程中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主动探索的精神,在课堂上层尽情充分展示自己,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让数学课堂真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大本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达到目的了。

篇10: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的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的论文

摘 要:语文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尤其是小学语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薄弱,教师的教学非常重要。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要优化语文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应该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去学,而不是让老师去教。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自主

语文是我国教育的基础,是打开少年思想的钥匙,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教学。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所以语文教学非常重要。但是,现代教育理念要求语文课堂改变过去一味沉闷、枯燥、乏味的模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

一、改良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启蒙阶段是教学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重要时期。过去,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不重视语文,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太过枯燥,学生不爱听,导致在课堂上学生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小学生自律性差、爱玩、爱闹,老师教得太死板就会使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兴趣,课堂不能活跃起来,当然学生也不会“动”起来,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丢掉过去的模式,不需进行改革,优化创新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优化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看似简单,教起学生来却不容易,要使学生“动”起来,首先就要让学生的脑“动”起来,这就要看老师教的内容好不好,能不能让小学生充分吸收。教学内容要新颖,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上课才会随着老师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就会动起来,也会及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在讲新的内容时,开头可以给学生讲个故事或留个悬念,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带动学生的好奇心,跟着老师“动”起来,最后,老师把答案公布出来,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上完一节课,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要创新教学方案。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光靠过去的教学方案是不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用具不断更新丰富,多媒体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个。利用多媒体,将图画动作结合起来,更能活跃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大脑运动起来,利用色彩声音的搭配,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就不怕学生不“动”起来了。游戏是激发学生能动性最有效的方法,老师可以将故事性的文章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表演或是将描写景物优美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这样学生在表演或比赛时不仅能动脑思考,也能使文章内容记清楚,使学生真正做到脑动、手动、口动。

二、放手课堂,尊重学生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动”起来,就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是主要的,而不是老师“教”,所以老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养成依赖老师的习惯,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不会读,不知怎么读,老师要把教学目标讲清,使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目标,通过引导的方式而不是将学习重点一股脑全部说给学生听,利用疑问、举例子等方式提醒学生,让学生自己发掘、理解和领悟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要让学生学会交流,激发学习的欲望。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讨论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也可以进行小组比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讨论交流,最后通过抢答的方式结束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真情流露,使课堂活跃,激发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动性。

(3)老师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满足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成功时,及时夸奖他们;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其帮助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创作,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为自己学,而不是为了交差,这样学生才会自主地学习,充分地、全身心地“动”起来。

(4)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让学生学会写作。许多学生不会写作文,每当写作文时就会一片空白,老师开始可以给学生定题目,让学生有目标可写,之后,就要让学生自由发挥,学写作文。例如,让学生学会写日记的习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学生才会在写作时有话可说,当学生写下作文时,就是他自主动脑、动手完成的作文;老师也要多让学生参加活动,活跃思维,积累更多、更好的素材,学生才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课堂模式是有趣的、活跃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才能令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黄安惠。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文教资料,(19)。

篇11:让学生的品德在语文教学中成长论文

让学生的品德在语文教学中成长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学生所学习的文本,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宣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教育。

一、潜移默化,使德育在润物细无声中生根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有限度的,是让学生在掌握语文这一工具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只是渗透教育而已。否则,我们可能会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首先,思想品德教育可渗透于语文文字训练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其次,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即课堂教学、作业、考试之中。识字教学可以结合字的形、义及字的形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立场。

二、把握时机,使德育在无声胜有声中发芽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渗透在语言训练之中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必刻意安排、牵强附会、生拉硬拽,而要相机进行。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把握好时机,就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如教学《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当学生充分理解了西沙群岛的富饶及美丽之后,老师问:“西沙群岛是哪国的?”学生齐声回答:“是我国的!”在这里我们没有思想品德教育痕迹,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之情被淋漓尽致地激发起来,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像这样的语文教学中的时机无不穿插、渗透在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这种“无声胜有声”是“德育”与“内容”的有效结合,那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三、循序渐进,使德育在分层渗透中开花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思想品德教学一样,也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随年级段的不同,表现出层次性。如:低年级学生能在浅显易懂的童话课文中受到一些最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在生动的故事中受到团结力量大、助人为乐、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等教育,这种思想品德教育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像《小熊盖房子》这篇童话,就展示了关爱他人、保护森林的思想教育。而针对高年级同学来说,就要有一定层次内容的德育教育渗透,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陶冶情操的文章,像《桂林山水》、《草原》、《林海》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富饶;还有富有哲理的《钓鱼的启示》、《尊严》等闪耀着真、善、美光芒的中外优秀文章。这样,在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将有层次地进行,循序渐进地深入,使德育在分层渗透中开花。

四、感悟亮点,使德育在审美熏陶中结果

可以说,语文教学的'审美性决定了其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审美过程。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美感教育,能使学生受到思想美的熏陶。如《语言的魅力》、《桥之思》这些课文,能让学生感知“爱,是人类最美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另一方面,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自己辨别美丑的能力也能得到不断提高。如《将相和》一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蔺相如、廉颇二人人格之美的感知和分析,既受到了他们顾全大局这一人格美德的熏陶,也提高了学生对人格美的辨别能力。

五、拓展渠道,使德育在实践体验中升华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旨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综合性学习特别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推进,就是要引领学生走出课堂,以校园、自然、社会为大课堂,在实践体验中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渗透品德教育。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走进社会,与社会对话。通过勇敢地探索、亲身地体验,在发展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把握思想品德教育的机遇,正确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形式繁多,方法多样。在教学中,我们应不失时机,从一点一滴做起,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像春风化雨那样润物细无声,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灵,哺育和陶冶一代新人的爱国情操,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双重任务,才能培养出新世纪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语文课程教育功能研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顾黄初《语文教学导向》,王松泉等主编《语文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4]王松泉《论语文教育中的四大关系》.《新华文摘》,19第7期。

[5]何江梅《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12:让小学语文教学适应学生的兴趣差异论文

让小学语文教学适应学生的兴趣差异论文

摘要

学生个体兴趣爱好的差异度与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从教育的角度看,学生对什么感兴趣,直接关系到教育内容的选择。本文探讨了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发现和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便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现有的兴趣刊号。

关键词

兴趣 激发 差异性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在愉快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兴趣和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的事情优先地给予注意,并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发现和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现有的兴趣爱好出发,提供有差异的教学安排,以便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现有的兴趣爱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让导入充满趣味,适应学生的兴趣差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中的导入部分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对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入的方式不同,对学生兴趣引起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征的影响,导入的方式较之初中、高中的学生,形式可以更加的多样化,如“快板短书”、“小品表演”、“成语接龙”、“故事短播”、“乐曲欣赏”、“超级模仿”等形式往往会先声夺人,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

教师在语文课堂的导入过程中要注意抓好三方面内容:

首先,要注意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

其次,教师设计导入既要知彼,更要知己,即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之下,充分考虑自身特长,注意扬长避短,根据自身的特长等情况,巧妙施导;最后就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因势利导,也可以借鉴他人的方式,但要学会创造。

2运用现代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教学手段中现代技术的运用,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运用现代技术于教学中,可以使语文教学做到图文并茂,影音俱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已成为当代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全面性、创造性、超前性”的独特功能,老师要充分利用其资源,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往往是以图形和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图形和动画的呈现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文、声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效应对学生兴趣的差异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方法能否有效、灵活地运用,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应对学生兴趣的差异性,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领会知识、真正掌握课本上的东西,并把所掌握的知识转化成为能力。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语文课堂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差异,以正确的教学原则为指导,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使教学既紧张又活泼;既应对了学生兴趣上的差异,又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能力和思想水平,同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就是对教学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教师对课的结构要精心设计,对教学过程要合理组织,做到结构紧凑,有条不紊,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的课堂效果;

其次,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当师生双方都处于积极的互动之中,才能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最后,要去除沉闷,以诙谐幽默应对万变,只有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塑造一堂好课。

4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的兴趣得以发展

新课程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是要打破原有的.“一言堂”,让学生、家长参与到教学之中来,而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更要求教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如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管理者的评价、家长的评价,最终希望能实现构建由教师、学生、家长及专家共同组成的评价共同体。需要指出的是,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既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从而让其有努力的动力和方向。总的来说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都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尽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发展学习语文的兴趣。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迅捷、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学科应在了解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才有可能“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有趣”不是离开教材灵机一动式的随心所欲,不是插科打浑式的逗趣,它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激励手段,运用它的动机,不单只是使人兴奋,使人快乐,更主要的是启发思维,活跃思考,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篇13: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论文

想象力是作文创作的源泉,更是学好语文最基本的条件,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

然而,现在的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想象力培养的教学,致使现在为数不少的中学生缺乏这种有目的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想象力缺乏呢?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教师固守成规,不敢在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后,要求教师们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进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然而多年应试教育下的许多教师习惯于按教学参考书给学生讲课文,按标准答案给学生讲题目,按别人的现成做法讲方法,一旦离开这些拐杖,他们就不知道该如何走路了。教师自己不敢尝试创新思维,缺乏想像能力,又怎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创新思维学习语文呢?

其次,学生的勇于创新、大胆想象往往得不到尊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的很多教师的确想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创造型的学生,可是学生真正具有创新型的特点时,一些教师又担心了,甚至进行阻止。我们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安排,为了维护自己的师长尊严,往往对这种学生采取高压政策,不给他们“逞能”的机会。这在无形中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不到尊重,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最后,教师的课堂提问、课外训练只重视结果,不注重过程。由于一贯的教学模式无法在短期内改变,致使一些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提出问题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翻书本找答案,幸好有答案的话,学生就照着念一遍,如果找不到答案,那么学生就眼巴巴的看着老师,等着老师报答案。而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这种依赖性也习以为常,每每遇到学生答不上来的时候,便心急如焚地把答案一报。长此以往,学生一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动脑筋,而是参考书、是教师,这就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新思维造成的。

以上种种原因,直接导致了学生想像能力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呢?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

听说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在语言交际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我想,在听说思维的训练中,教师应该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训练学生情境描述法。

在讲述文章之前,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思维,鼓励他们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描绘场景等等。我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在学生打开课本之前,先介绍了苏轼写此诗的时代背景;然后放录音,第一遍要求学生了解大意,第二遍要求学生边听边展开联想与想象,然后描述一下情景。以上训练,能让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培养想象思维。 2.教师可以让学生补续情节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给学生读一篇小说,让学生来补续出它的结尾,并且尝试看看有几种可能性的结尾,然后再把原作读出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读鲁迅的小说《祥林嫂》,让学生猜结局,理解作者巧妙的构思,达到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3.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实际训练的机会,让学生尝试想象性思维的功效。

每节语文课,我设计了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同学们可以选择寓言、童话、幽默故事、讽喻小说等。我启发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找出与之相类似的课文或故事,并指出其中蕴涵的道理。这样,学生不但锻炼了说话能力,而且学会了归纳总结、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求同思维习惯。

二、教师在写作指导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想象力是写好作文最重要的条件,而培养想象力是语文作文教学和思维训练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优化学生的思维,因为写作需要想象。如果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则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也就能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描绘出多姿多彩的景色,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否则,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作文水平。

当然,丰富学生想像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每位教师只要有心,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总之,在语文新课改中,语文教师要大力转变教育思想,正确处理好听说读写能力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既符合时代的召唤,又能使学生成为社会中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篇14: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之我见 教学论文

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之我见 教学论文

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之我见 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多形式的。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具体来说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那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应从那方面入手呢?我认为应从语文活动入手。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发达的社会,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是“口才”的较量,较强的听说能力有助于商业的洽谈的成功和人际交往的和谐,有助于自我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就应仅跟时代的发展趋势,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动口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动口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开展语文活动入手。因为语文活动往往带有一定的竞争性和趣味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可能性大,比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这比教学中硬性规定强迫学生开口说话容易得多,且效果显著。为使大多数学生能够都能有机会开口说话,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中留有开展配乐诗朗诵、讲故事比赛等活动的时间;每学年的教学计划中都留有开展一次或两次不同的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的口语表达氛围,加大课堂讨论、辩论等形式的比例。

通过以上的活动的开展,学生动口的机会大大增加,也激发了学生动口的兴趣,思维空前活跃,在活动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光说不做,那只是空谈。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那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呢?我的做法仍是从开展语文活动入手。

通过自编、自办手抄小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一个学期自办、自编一期或两期手抄小报。在办报过程中,教师起引导、指导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亲自动手的能力。报纸内容以刊载学生的`作品为主,报纸可划分为若干版面。指导学生把所办的小报划分为四个版面:一版一新闻体裁为主,主要是由学生采写本校或本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或举行的一些活动等的报道;二版为知识窗、学习园地,主要是学生摘抄或编写的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知识点的学习技巧或心得体会等;三、四版为芳草地,主要刊载学生的优秀作品,如作文、绘画等。通过自办小报的活动,激发了学生们动手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在教学中,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查字典比赛、语文基础知识竞赛、作文竞赛、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语文活动,以赛促练,通过这些比赛活动,提高了学生动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动手写作的能力,掌握和巩固了语文基础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总是引导学生自觉将语文课扩展延伸,把教室、图书馆、课外活动连成一个整体,利用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的契机,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活动的空间搭建表演的舞台,让所有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得以展现和提高。这一切的顺利实施,都来源于在教学中,从语文活动入手,着力培养学生动口、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篇15: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多形式的。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具体来说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那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应从那方面入手呢?我认为应从语文活动入手。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发达的社会,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是“口才”的较量,较强的听说能力有助于商业的洽谈的成功和人际交往的和谐,有助于自我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就应仅跟时代的发展趋势,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动口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动口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开展语文活动入手。因为语文活动往往带有一定的竞争性和趣味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可能性大,比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这比教学中硬性规定强迫学生开口说话容易得多,且效果显著。为使大多数学生能够都能有机会开口说话,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中留有开展配乐诗朗诵、讲故事比赛等活动的.时间;每学年的教学计划中都留有开展一次或两次不同的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的口语表达氛围,加大课堂讨论、辩论等形式的比例。

通过以上的活动的开展,学生动口的机会大大增加,也激发了学生动口的兴趣,思维空前活跃,在活动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光说不做,那只是空谈。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那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呢?我的做法仍是从开展语文活动入手。

通过自编、自办手抄小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一个学期自办、自编一期或两期手抄小报。在办报过程中,教师起引导、指导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亲自动手的能力。报纸内容以刊载学生的作品为主,报纸可划分为若干版面。指导学生把所办的小报划分为四个版面:一版一新闻体裁为主,主要是由学生采写本校或本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或举行的一些活动等的报道;二版为知识窗、学习园地,主要是学生摘抄或编写的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知识点的学习技巧或心得体会等;三、四版为芳草地,主要刊载学生的优秀作品,如作文、绘画等。通过自办小报的活动,激发了学生们动手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在教学中,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查字典比赛、语文基础知识竞赛、作文竞赛、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语文活动,以赛促练,通过这些比赛活动,提高了学生动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动手写作的能力,掌握和巩固了语文基础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总是引导学生自觉将语文课扩展延伸,把教室、图书馆、课外活动连成一个整体,利用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的契机,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活动的空间搭建表演的舞台,让所有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得以展现和提高。这一切的顺利实施,都来源于在教学中,从语文活动入手,着力培养学生动口、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篇16:让语文教学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让语文教学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生活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些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厌世甚至轻生等心理问题。学生虽然处于三点一线的相对单纯生活中,但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轻一些的像孤独、抑郁,重的像以前报道过的高中生杀母,清华学生泼熊,近期的像留学生因母亲不给学费,当众伤母。由此可见,学生的心理问题决不可忽视。语文教学作为母语和工具教学,更应发挥其学科特点,成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阵地。

中学生的阶段特点,决定了他们心理问题的一些特点。自卑,孤独,暴躁,强迫,焦虑,恐怖。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课本教学资源,一定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让学生真正成为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学生。

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孩子,随着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和老师,往往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并由此产生或大或小的心理问题,只不过有的轻些有的重些明显些罢了。

自卑、孤独在一些学生中明显地表现出来。这时如果我们能够借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使他们顺利完成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过渡。王家新的现代新诗《在山的那边》,用形象化的语言告诉学生,应有自己心中的“海”,即自己的理想追求,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挫折,都应保持乐观向上。

遇到了自己认为高不可攀的困难时,该怎么办呢?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明确地给出了答案。一个浅显易懂但又生动有趣的故事给了我们答案:走一步,再走一步。即将一个个看似无法战胜的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小困难,并逐一克服,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能力。

亲人离我们而去,怎么面对,孤独沉沦。《紫藤萝瀑布》就是面对手足离去,告诉学生乐观地面对亲人离去,坚强地活下去。

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语文活动《这就是我》来使学生摆脱孤独,充分融入初中生活,并且通过介绍自己,讲出自己的性格,爱好。让同学、老师了解并喜欢自己。为了使这次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我先选出主持人,并为他们写好开场白和结束语。并且将介绍自己的难度降到很低。我事先在黑板上写下了开场白的提示语:我是某某班的同学,我的名字是某某某。我的兴趣爱好是――结束语是:我的介绍结束。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我。希望大家能喜欢我,让我们成为好朋友。通过一番鼓动和激励,这次活动相当成功。虽然有些同学身体有些颤抖,满脸通红甚至大汗淋漓,但他们都勇敢地走上讲台,并在同学们友好鼓励祝贺的掌声中走下了讲台。

这可是大多数同学第一次走上讲台,台上和台下虽然只有几步之遥,但所需勇气绝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

半年之后,当我把同学们介绍自己的视频画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他们既兴奋又惊讶。“看那时的我就是那么勇敢”,“看她的舞姿是多么的优美”,“听他的歌声是多么的动听”。“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融入这个班,交了第一批新朋友。”

听到同学们发自肺腑的诉说,我心里乐开了花。孤独、自卑就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抛到九霄云外。

初中孩子正是好玩喜动的时候。学习中马虎浮躁甚至暴躁的情况就会表现出来。语文老师应该运用自己教学的机会改变同学的暴躁脾气。 字词句段篇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几部分。其中作为大厦基石的字的学习,正好可以作为很好的途径。为此,我号召同学们上课前都准备字典或词典。先在课本及练习册中,将学生的生字词或掌握模棱两可的字词作为训练对象,查出字音以及字义。并且定期举行字词检索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提高能力,减少直至消除暴躁脾气。

当然,除了字词,古诗文的教学也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途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诗词或散文。因此准确背诵默写古诗词又可以使他们变得认真仔细。

强迫,焦虑,恐怖,这些心理的产生,我想是与学生没有崇高理想,局限于自己的狭隘小圈子有关的。因此,语文教师完全可以运用自己的教学便利,使他们变得乐观豁达,并将自己和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白兔和月亮》是很贴近学生生活的一篇童话故事,不可过于患得患失,否则就会变得强迫、焦虑。《黄河颂》是光未然创作的一首大气磅礴的现代诗,九曲连环的黄河来自高山之巅,奔向咆哮大海。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动情朗诵,再去听听著名歌唱家杨洪基的真情演绎,加上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介绍,学生自豪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当然,所有的语文学习都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有了同学老师的关心,在活动中团结协作,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我选择了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首先,我了解同学对此活动的态度。经过了解,同学们兴趣很高。报名者每班都可组成两组演员。由于课本原文有些地方不太适合舞台演出。于是,我首先从网上下载了相关剧本。并进行一系列的排练。演出的那天,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真是比演员还紧张。演出结束后,师生一致的祝贺掌声让我感到了成功的快乐。演员们也快乐地互相祝贺,团结协作。同学们还将自己的智慧加入演出中,像皇帝参加大典前一天晚上,两个骗子忙绿在空织布机上。有名同学加入打呵欠的动作,这可是剧本中所没有的,而且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皇帝赏赐黄金生丝的场面上,骗子将盒子放入怀中,贪婪之相毕现于前。而这也是剧本中所没有的。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语文教学这个阵地,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