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的回报》公开课教学设计

哆啦A梦想成真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真情的回报》公开课教学设计

【简介】感谢网友“哆啦A梦想成真”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真情的回报》公开课教学设计(共1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真情的回报》公开课教学设计

《真情的回报》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阅读品味,懂得诚实勤奋的劳动可以换来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真情。

[教具准备]

文字投影片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解题,检查预习。

1、什么是回报?(先板书:回报再板书:真情的)

2、学生看题后,问:看题后,你就会想到什么?

(1)谁对谁付出了真情?(指名学生回答)

(2)谁对谁给予了回报?(指名回答)

(3)我的真情表现在哪里?(在真情下方打?)

(4)我得到了怎样的回报?(在回报下方打?)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里,因此我们必须把课文多读几遍,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进入角色地去读,先请大家:

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两遍。

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字、词可或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2、第二遍读课文

思考并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同桌可以商量。)

3、三读课文

(1)令你感动或喜欢的语句多读读,并且把体会到的简要地写在书上。

(2)有疑问之处可做个记号。(打个?)

三、交流自学成才情况

(一)选读课文,初步体会感情。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谈谈自己的体会)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点要让学生明白以下内容。

1、第一节

抓住不得不,让学生体会我9岁就开始挣钱,是家境所迫。

于是,让学生体会得到送报工作的不易。

2、第三节

抓不得不,让学生体会我的家境困窘。

又一个于是只能,让学生体会我的送报工作更加不便,更加困难。

(以上两个自然段,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章。)

(其他几个自然段,只让学生说出初步的体会,不求说得深刻,也可让学生找出问题。)如:

3、最后一个自然段中:

(1)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绝活是什么?为什么加双引号?

(2)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真诚的关怀与爱意是什么意思?

这两个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二)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

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1、 听写后,学生自批

2、师述:这句话是我通过自己的送报经历后,悟出的真谛,所以我永远记住了这句话,成为我一生中的座右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问题未解决?

(1)我的真情具体表现在哪里?即付出了怎样的劳动?

(2)我的付出得到了哪些回报?即换来了哪些关怀与爱意?

那么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感受一下这次难忘的经历。

二、组织自主学习,初步体会感情。

组织四人小组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1、找出真情的句子,用标出。

回报的句子,用标出。

2、认真读读有关语句,你体会到了什么?(批注在书上)

3、在小组内各人发表意见,相互补充。

三、学习课文,感悟真情。

学生自学后围绕以上两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朗读。

(一)我的真情表现在哪里?

出示: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

1、指名读这句话。

2、什么叫绝活?这儿为什么加引号?(否定干扔报纸的事)

3、比较下面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我没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

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

通过比较体会,下面一句更强调我对送报这份工作极端认真的工作态度,为订户们考虑,想订户所想。

4、什么是依旧?从这两个依旧你知道我平时是怎样送报的?请大家联系课文章内容,想象一下我平时送报的情况,我没有把自己付出的真情具体描绘出来。

5、指导感情朗读,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师述:是啊,我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不管是肩挎大口袋,还是骑上自行车,我都能挨家挨户,不厌其烦地把一份份报纸送到订户家门口,甚至送到订户手里,这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怎能不打动订户呢?

(二)我得到了哪些回报?

1、交流后板书:

非常客气推荐订户给我小费送自行车

师述:订户们对我的.回报是随着我的真情的不断付出,对我了解的不断加深而越来越丰厚。

2、重点朗读第5、6自然段

(1)哪些地方最感人?说说为什么?用。。。。标出。

(2)交流并根据学生回答指导读好感人的句子。

抓住满满的、无一缺席、鼓的、五颜六色,你是我们最好的送报人等,体会订户们对我的真诚的关怀与爱意,对我工作的赞扬、肯定、支持。

(3)抓住目瞪口呆引导学生想象,我激动得说不出来的话,你帮他说出来。

通过设身处地想象说话体会我满心的惊喜、激动与感激。

(4)自由练读5、6节,指名读、评议、齐读。

刚才,同学们和文章中的我一起感受了一个平常却又感人的经历,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说,现在请你把你最想说的一两句话写下来。

3、出示插图

指名看图将这激动人心的一幕讲述出来,可加入我的内心活动。

4、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指导朗读、齐读。

三、课内外结合,延伸真情。

在现实生活中,付出真情得到回报的事是很多的,你能从所见所闻中选择一个讲一讲吗?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讲一讲你所看到或听到的付出真情,得到回报的事情。

人间自有真情在,付出总有回报,人与人之间只有真诚相待,互相关怀,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进步,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四、课外作业要求:

人间自有真情,付出总有回报,读了《真情的回报》这篇课文,你联想到了哪件事?请将感受最深的这件事有条理地写下来。

篇2:《真情的回报》教学反思

《真情的回报》教学反思

《真情的回报》一文记叙了一个小男孩9岁那年的一段难忘的经历,表现了有付出就会得到回报的人间真情。如何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深刻理解“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就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文本的留白来展开教学。

一、抓住情节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是想象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课文主要写了因为小男孩的认真负责的送报工作,赢得了订户的信任,但是,课文中并没有把小男孩是如何送报的过程写具体。因此,在教学时就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段文字“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中的两个“依旧”来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并且大家一起来给小男孩一个平时送报的特写镜头,使学生对小男孩这个人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反映逐渐清晰丰满起来,更是对小男孩的工作态度、精神有了深一层次的了解。

二、利用插图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的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象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在这篇课文中,插图描绘的是“我”的订户们集体在圣诞前夜给了我一个莫大的惊喜与回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大妈会对我说些什么,周围的人又会对我讲些什么话,而我面对此刻的情景是什么表情呢?我就让学生围绕“目瞪口呆”这个词语,帮助“我”把内心的感激、激动之情说出来。因此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依靠平时储存的表象,从图中的静止到变化,从外表到内心,从画内到画外进行创造想象,就能表达得生动、形象。想象力得到拓展,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重视文本中的“留白”能突破时空,在有限中求无限,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意境。巧妙利用“留白”可以让学生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打破思维定势,集中注意力将“空白”造成的断裂用思维和想象来“焊接”合缝,并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学习更富有成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3:真情的回报教学课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4、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阅读品味,理解文题包含的意思,懂得诚实勤奋的劳动可以换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品味,懂得只有诚实勤奋的劳动才能换来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难点

1、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准备】

投影

【拟定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

一、揭题设疑

1、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免不了要互相帮助,我们中国古代就有过这样的话:人贵在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真情的回报》。

2、板书课题,设疑:“回报”是什么?谁对谁付出了真情?谁给予谁回报?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要求:标出节次,划出生字词;找处难读的地方。

2、解疑:

小男孩对订户们付出了真情;订户们给予小男孩回报。

三、学习生字

投影出示:推荐逛街凑钱恢复

帐单锃亮积压目瞪口呆

1、根据课后生字表的注音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3、再读生字。

4、齐读。

5、当小老师领读。

6、理解词义。

四、指导朗读

1、提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

2、指导朗读。

3、学生练读,指名读。

4、划分段落。

五、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字的写法,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

2、重点指导“荐”、“帐”。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后作业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懂得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别人的关怀与爱意。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课文为什么以“真情的回报”作为题目?

二、精读课文

1、指导朗读第7节、第1节

⑴自读第7节,思考:我的真情体现在哪里?

①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②自由练读。

⑵导入 开头: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对送报纸这项工作如此兢兢业业呢?

①自读第1节,思考:我为什么不得不为家里挣钱?我是怎样得到这份工作的?

②解疑。

③朗读本节,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2、指导朗读2--6节。

⑴小组交流讨论:朗读这部分,找出我得到了什么样的回报,并划下来。

⑵全班交流,逐一找出。

A渐渐地,我熟悉了每一位订户,他们对我都非常客气。

B送了8个月的报纸,我这条送报线路上的订户就从36家增加到59家。增加的订户大多是由原有的老订户推荐而来。

C这样,交了报费后,我总能得到一笔和送报费相当的小费。

D屋子中央,是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①指名回答。

②自由读读这几处,看看订户们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订户们对我越来越好。)订户们为什么对我越来越好?(我对工作十分负责,对我的了解不断加深,发现我是个好人。)

⑶再读这部分,思考:订户们在圣诞节时为什么送我一辆自行车?

指名逐节读3、4、5节。

⑷指导读好第5节。

①自由读,划出体现自行车“新”的词。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⑸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大家又谈论了什么?

①同位互读,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

②指名读第6节。

③齐读最后一句:“你是我们遇到过的最后的送报人”。

三、通读全文

1、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小男孩和订户们的关系发展。

2、解开课题悬念:课题为什么叫“真情的回报”?

是指谁的真情换来谁的回报?

四、布置作业 :抄写课后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继续指导朗读课文。

2、迁移训练:续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逐节指名读,教师及时指导。

3、读了这课,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结合自己的实际,与之作对比。

二、迁移训练:续写故事

1、激情:课文中的故事虽然平常却很感人,告诉了我们对待别人要真诚。在“我”收到订户们的自行车后,我的经历又将如何,与订户们的关系会怎样发展?充分发挥你的想象,续写课文。

2、分组交流,讲讲自己的故事。

3、班中交流,当众讲讲自己的故事。

4、写下来,教师巡视。

5、指名读续写,师生及时修改。

6、同位相互修改。

三、布置作业

修改所写文章。

【板书】

篇4:《真情的回报》教学反思

《真情的回报》一文记叙了一个小男孩9岁那年的一段难忘的经历,表现了有付出就会得到回报的人间真情。如何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深刻理解“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就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文本的留白来展开教学。

一、抓住情节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是想象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课文主要写了因为小男孩的认真负责的送报工作,赢得了订户的信任,但是,课文中并没有把小男孩是如何送报的过程写具体。因此,在教学时就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段文字“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中的两个“依旧”来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并且大家一起来给小男孩一个平时送报的特写镜头,使学生对小男孩这个人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反映逐渐清晰丰满起来,更是对小男孩的工作态度、精神有了深一层次的了解。

二、利用插图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的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象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在这篇课文中,插图描绘的是“我”的订户们集体在圣诞前夜给了我一个莫大的惊喜与回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大妈会对我说些什么,周围的人又会对我讲些什么话,而我面对此刻的情景是什么表情呢?我就让学生围绕“目瞪口呆”这个词语,帮助“我”把内心的感激、激动之情说出来。因此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依*平时储存的表象,从图中的静止到变化,从外表到内心,从画内到画外进行创造想象,就能表达得生动、形象。想象力得到拓展,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重视文本中的“留白”能突破时空,在有限中求无限,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意境。巧妙利用“留白”可以让学生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打破思维定势,集中注意力将“空白”造成的断裂用思维和想象来“焊接”合缝,并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学习更富有成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5:真情的回报

真情的回报

真情的回报

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初三(四)班 周雪淼

我们是最平凡不过的一群人,并非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而回报对我们来说,是最普通不过的事了,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阳光照耀着大地,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但它并不暖人。我坐在教室里进行期末考试,只需要写下我的答案,仅此而已。而我的父母,此刻正为我勤劳地工作着,为的是将我抚养成人,将来走向社会有所作为。

像大多数人一样,我并非圣人,我也曾被虚荣所埋没,当时我不曾想过从我手中花费的,竟是父母的汗水和心血。我简单地认为,父母的钱,花得理所当然。但升入中学后,回想起父母的身影,他们的言谈话语,却不禁使我流下了泪水,那是真心的感动吗?不是,那是我的悔过和伤心……,我的家庭并不算富裕,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平时他们为我节衣缩食,能让我上这样的民办学校,实属不易。三年来,不经意间的花费,算下来费用却大的惊人。

父母为我升学的事而忙碌着,为学费而奔波着。我的生活用品不够了,母亲大老远从市中心跑到位于郊区的学校,打电话时仍不忘叮嘱不要受凉……再苦再累他们也都顶下来了,这一幕幕能不让我感动吗?父母是伟大的`,父爱与母爱也是世间最无私、最珍贵的。试想:父母在外奔波,要的只是子女的成材,为社会所用。现在我们用心学习,只要动笔认真回做题,就那么难吗?

我们要父母开心,真情回报他们,其实很简单,认真学习,刻苦学习。学习这种事,其实不是看天分,而是看你用心了没有,就像世界兵乓球冠军邓亚萍姐姐说的那样:“爱拼才会赢”。用心学习才是父母最大的希望,所以,请父母相信我们,用心一点,刻苦一点,才会掌握所学的知识。

我在这里做着对父母的真情回报,在这个寒冷冬季里,我的心是热烈的。你们呢?请跟我做,你们会从父母的脸上看见到比阳光还温暖、还灿烂的笑容。

指导老师:薛华

评语: 感情真切,有说服力,值得推广一读!

篇6:《真情的回报》 之二

真诚地服务

“我” 订户

难忘地关怀与爱意

《真情的回报》教学设计之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7: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状况。

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积累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二、简介文体

三、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四、教师范读全文

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朗读第3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阅读课下注释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外见:表现出来。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六、找到通假字

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七、阅读课文并思考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八、课文分析

1、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2、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这一点上。“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4、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愚蠢、狂妄、浅薄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狂妄、浅薄和荒唐。后发感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句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十一、练习

1、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2、课外练习:背诵全文。

3、韩愈用“千里马”比喻____,用“食马者”比喻____,表达作者____的思想感情。

篇8:公开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自觉学习的态度,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更对国家和社会有利。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能力,增强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懂得教育的含义和作用。

2.通过学习,学生懂得受教育权的含义,义务教育含义和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教育对个人、国家的作用。

【教学难点】义务教育的含义、特征。

三、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探究教学法 讨论归纳法

【学法】体验学习法 探究学习法 归纳学习法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中国梦 我的梦》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时政导入】

(设计意图:引用时政热点导课,体现思品课的思想性,引出课题,燃起学生心中的梦想之火,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授 新】

第一环节:感知教育的含义

交流活动:1.你的未来梦想是什么?

2.实现你的未来梦想要储备哪些知识?

3.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知识经验?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实际,深化导课问题,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点明“教育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总结教育的含义。)

第二环节:感悟教育的力量

1.体验活动——魔术鸡蛋。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悟知识带给我们的乐趣与收获。)

2.活动一:教育成就出彩人生

(1)现场活动——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学科,为什么喜欢?它带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切身体会,加强学生对教育作用的理解。)

(2)名师引航——出示资料,烘托学习的意义。

活动二 教育助圆中国梦想

1.出示视频《中国十年成就》思考: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感受到什么?

2.出示十八大资料及教育对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示意图 ;

3.概括教育对国家民族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看视频,从感性认识中国的发展壮大,又通过阅读十八大资料、教育对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示意图,进一步从理性层面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突破教学重点。) 第三环节 探究受教育权

1.布置自学任务

受教育权的含义;义务教育的含义、特征。

2.小轼牛刀,角色扮演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举例,学生不仅掌握了概念特征,而且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堂小结】

引领学生概括本节课教学内容。

【课堂延伸】

1.播放视频《中国梦 我的梦》

2.师生共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时刻勉励自己不断学习,珍惜受教育权,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肩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板书设计】知识助我成长

教育

对个人,知识改变命运。 对国家,教育成就未来

我们需要学习我们必须学习

权利 义务

珍惜 履行

篇9:左右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

2、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 由生活实列引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上数学课吗?喜欢的同学请举手。看一看,你们举的是左手,还有是右手?

关于左右还有好多好多的知识呢,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左右。

二 理解左右

1、找朋友

想一想: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在做这些事情时,左手在干什么?

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小朋友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下面,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说。

学生汇报。

2、游戏:听口令作动作。

(1) 教师发口令,学生做动作。(由慢到快)

如:举左手、摸右耳、拍左肩、右手摸左腿等。

(2) 同桌两人一人发口令,一人做动作。

3、摆文具。

(1) 摆一摆:铅笔、橡皮、文具盒、尺子。

(2)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最右边的是什么?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橡皮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3) 学生模仿教师提问。如:从左数,第三个文具是什么?尺子的左边有什么?等等,并请其他同学回答。

(4) 任选两种文具,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4、练习

(1)请每一横排从左数的第2个同学站起来,请你跟右边的同学我握手。

(2)请每一横排从右数的第2个同学站起来,向左边的同学问声好。

三 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三名同学上台,背对大家。

问:第二个同学在左边,还是右边?说明比的标准不同,左右也不同。

2、请34名同学上台,与全班学生面对面站》

听口令:举起你的右手。

问:为什么你们举的都是右手,而方向却不相同呢?

3、观察讲台上的粉笔盒和数学书。

问:谁左谁右?如果站在老师这个角度看,会是谁在左边,谁在右边呢?说明观察的角度不同,左右也不同。

四 解决问题

1 找朋友家。(60页图) 星期天,小刚 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记号房吗?

2 书61页第三题,他们都是靠右走的吗?

3 书61页第5题 ,猜一猜:一共有几辆车?

篇10:《真情的回报》的教学过程及反思

《真情的回报》的教学过程及反思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带生字的词语及其他重要词语。

3、初步、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什么叫“真情”?什么叫“回报”?

3、为什么以此作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找出读错的字音,将正确读音板书到黑板上。

2、全班讨论学生提出的不理解词语

积压:找近义词。

目瞪口呆:找近义词,同桌做表情,练习造句。

锃亮:可以形容哪些事物?

3、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各讲了什么?根据什么来分段的?

三、学习生字

1、同桌互相交流生字的读音、音序、部首、结构、写法、字义、扩词。

2、全班提示生字学习中的重点。

3、描红、临写,完成“读一读,再抄写”。

4、强化记忆生字词。

四、自读课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

3、准备默写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结合课题,根据重点词句,理解“有付出就有回报”的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读一读,再抄写”中的词语。

2、为什么以此作为课题?

[每一次问这个问题,学生都能随着理解的深入,说出更深的、更新的见解]

二、精读课文

1、课题中“我”的“真情”表现在哪里?“我”获得了怎样的`“回报”?默读全文,在文中圈画重点词句,适当批注。

2、讨论“我”的“真情”:

(1)讨论归纳出板书:

推车送报

步行送报送到家门口,有时送到家里面

骑车送报

(2)“我”为什么这样兢兢业业地工作?

(家境困难,找工作不容易)

(3)从两个“依旧”,你读出了什么?(一如既往,坚持不懈。)

为什么“绝活”加引号?表示什么?

(在与其他送报人的行为对比中,更显出“我”的可贵,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4)朗读最后一句话。

3、讨论“我”获得的“回报”:

(1)讨论归纳出板书:

非常客气,推荐订户

多给小费加倍回报

送自行车

(2)老订户会怎样向新订户推荐“我”?

(3)“我”这个送报人“最好”在哪里?

(4)“我”会怎样答谢大家?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5)朗读、背诵最后一句话。

三、总结讨论

学完全文,你对课题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悟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因此,每提问一次,学生的认识都有新的补充,人的认识正是这样螺旋上升的。]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完成《拓展阅读》。

3、完成感想文。

4、练笔《人间自有真情在》。

教学反思:

精心设计,才有精彩教学

今天有老师来听我的课,我特别投入,学生的表现也格外出色。

昨天,我认真地钻研了《真情的回报》一文。先是以一个读者的眼光圈点勾画、批注心得,再参阅各种资料提升认识,借鉴教学设计,然后,我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我的教学风格,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我的教学设计确定了适切的课时目标,安排了一个个教学活动,力求高效地达成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既追求学习活动的形式多样,又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探讨交流活跃,口语练习到位,表现令人满意,在预定的教学时间里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精心设计,才有精彩教学,哪怕是“家常课”!

篇11:三年级《真情的回报》教学反思

三年级《真情的回报》教学反思

《真情的回报》是一篇比较浅显易懂的课文,叙述了一个虽然平常但很感人的故事。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因父亲生病,不得不从送报纸的家里挣钱减轻负担,由于他诚实的劳动,换来了订户们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使他懂得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这样一个道理。文章以叙述为主,内容生动,语言平实,通过平实的语言,传达出来丰富的意蕴,创造出令人动情的效果。

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全文洋溢着浓浓的真情,帮助学生感悟和体验这种真情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扣课题,以此为切入点,抓住“我的真情表现在哪里?”和“我得到了怎样的回报”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这两个关键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来体会。

对于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教学,我采取让学生感情朗读、评议、比较句子的异同点等体会句子含义,对于文章中写“我”付出真情的描写并不十分具体。因此,我通过让学生抓住两个“依旧”进行联想,给小男孩平时送报的情景来一个特写,使小男孩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更对小男孩的工作态度、精神品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特别是在处理得到回报这个问题时,我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来体会,比如:从“无一缺席”、“满满的”、“你是我们最好的送报人”等体会订户们对我真诚的关怀与爱意,和对“我”工作的肯定、赞扬和支持,又围绕“我目瞪口呆,不知道说什么好”组织学生来替小男孩说一说,设身处地地想像体会小男孩当时的惊喜与感动,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进行创造想像和表达,使学生的想像力得到了拓展,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语文课堂不能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营造真诚对话交流的氛围,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让他们感悟真情,体验真情,进而加紧对文章的升华。但我感到自己有些地方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体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独立思考,让他们在读中思,在读中解,在读中悟。

篇12:《真情的回报》教案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1、进一步让学生懂得“诚实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这一道理。

2、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1、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2、说说“我”为订户付出了怎样的“真情”,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二、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圈画出两个“依旧”,说说其含义。(一方面反映过去“我”是怎样真诚地为订户服务的,另一方面也反映“我”现在和将来回一如既往真诚地为订户服务,并以此作为对订户给“我”的一片真情的回报)

3、读最后一句话,体会含义,说说作用。(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三、回应课题。说说谁对谁付出了“真情”,谁对谁给予了“回报”。

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拓展训练

在生活中,处处有真情在,付出终有回报。请举例说说,力求说的具体流畅。

五、作业

1、以“人间自有真情在”为题,写一则小故事。

2、预习《莫泊桑拜师》。

教学反思:

篇13:《真情的回报》教案

一、谈话导入,激起同学情感的涟漪。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都喜欢听什么样的歌?(指名说)

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听这样的歌?(指名说)

其实,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喜欢听歌,老师最喜欢听“爱的奉献”这首歌,想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老师最喜欢这首歌里的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齐说)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结:是啊!只要我们献出一份爱,也就献出了一份真情,有了真情,才干换来人世间真情的回报!今天我们将与同学们学习这样的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真情的回报》。

二、揭示课题,据题设问,确立研读的主题。

1、板书课题,同学书空。齐读。

2、指导读题,并根据题目设问、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怎样读好课题呢?请老师说,大家读。

师:(真情)--的回报(突出真情)

真情的付出得到真情的--(突出回报)

师:根据题目的朗读,你头脑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指名质疑。

3、根据同学的回答,归纳,以确立研读主题。

谁对谁的真情?(板书:“我”、订户)

“我”的真情表示在哪里?

订户的真情表示在哪里?(实际上也就是我真情的回报?)

三、围绕研读的主题,自读课文感知。

过渡:请同学们围绕这两个问题,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要求课文读正确、流利,可以边读边想,画出相关的语句。教师巡回指导。

篇14:真情的回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教科版第六册第五课《真情的回报》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易懂的课文,叙述了一个虽然平常但却很感人的故事。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因父亲生病,不得不以送报纸为家里挣钱减轻负担,由于他诚实的劳动,换来了订户们对他的关心和帮助,使他懂得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这样一个道理。文章以叙述为主,内容生动,语言平实,通过平实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意蕴,创造出令人动情的效果。

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要求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阅读品味,理解文题包含的意思,懂得诚实勤奋的劳动可以换来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全文洋溢着浓浓的真情,帮助学生感悟和体验这种真情是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在教学时,紧扣课题,以此为切入点,抓住“我的真情表现在哪里?”和“我得到了怎样的回报”这两个问题来展开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两个关键问题,分别标出,然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具体教学以随机教学为主。

对于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教学,采取让学生感情朗读,评评议议,比较句子的异同点等体会句子含义。对于文章中写“我”付出真情的描写并不十分具体,通过让学生进行联想,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设身处地体会“我”内心的惊喜、激动和感激。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读读、评评、议议、想想、说说等多种形式的学习途径,来理解“诚实勤奋的劳动可以换来难忘的关怀与爱意”的具体含义,体会真情。

三、说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导入。

1、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真情的回报》这篇课文,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那份可贵的真情。

2、板书课题。

3、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对谁付出了真情?谁给予谁回报?(板书:“我” 订户)

(过渡)在这个故事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送报工, “我”的真情表现在哪里? “我”究竟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二)、立足“真情”,感悟体验。

1、请同学们围绕这两个问题,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注意:根据问题,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反复地品读、回味,可以圈、划等,写下自己读书时的感受。

2、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我想,只要书读好了,两个问题肯定会迎刃而解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A、“我”的真情表现在哪里?

指名学生回答。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最后一节前半部分,自己轻声读一读。

讨论:“绝活”这个词明白吗?(超出一般的本领、很不一般的本领)

上面怎么用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超出一般的本领,表示特殊意义)你能想象一下,别的邮递员是怎样施展这个“绝活”的吗?(指名学生做相关的动作甩、扔、抛……)

“我”是怎么做的?(依旧……依旧……)

“两个依旧”说明什么?(哦,原来我的真情就表现在不管是骑车送报还是肩挎大包步行送报,不管是风和日丽还是风雨交加,也不管是盛夏酷暑还是三九严寒,我都坚持认真负责地把报纸送到订户家里。我一直是怀着真诚的感情来送报的。我一直是诚实劳动的。)(板书:诚实的劳动)

也请大家怀着这份真诚的感情来读这句话。

B、“我”的真情究竟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指名学生说,指导朗读相关段落,并指导概括。

(1)、“对我非常客气”;

(2)、推荐新订户;

(3)、多给小费;

(4)、圣诞礼物(送辆新车;圣诞卡;真诚祝福;)等

3、从订户对我的回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订户对“我”的“回报”是随着“我”的“真情”的不断付出、对“我”了解的不断加深而逐步丰厚的。你知道原因吗?(这实际上就是我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感动了订户们;“我”真情的付出得到了真情的“回报”! 订户们真情的“回报”!激励“我”真情的付出。我诚实的劳动换来了订户们的关怀与爱意。我还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关怀的一片“真情”。

4、指名说,作相关的评价。

5、小结:这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关怀的一片“真情”。 那么当初“我”在真情付出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要得到回报呢?

6、组织学生展开交流。

小结:“我”真情的付出,并没有想到要得到回报,而我却得到了订户们丰厚的回报。这使我永远记住了——引读最后一句

板书:诚实的劳动 关怀与爱意

7、归纳板书:只有诚实的劳动,才能换来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三)、超越文本,倾吐真情。

1、 体验真情:同学们,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2、 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3、 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句话,永远把它记在心中。

4、 学到这儿,大家一定感慨万分!我希望同学们把自己心中的想法用一两句精练的语句写下来,在后面写上你的名字,这就是你的小名人名言,也可以把它当作你的座右铭。

5、 指导学生写自己的感受。

6、 交流汇报,教师作及时评点。(“真情的付出,才有可能得到真情的回报!”“真情换真心,真心换真情!”)

7、请大家大声地把自己的名言读一读,这是你的名言,请你永远地记住它,让它成为你人生的坐标。

8、是啊!只要我们献出一份爱,也就献出了一份真情,有了真情,才能换来人世间真情的回报!此时此刻,老师也想倾吐一下自己的心声,有一首很好听的歌,你们想不想听听,(师唱《爱的奉献》后播放这首歌。)

四、说板书设计:

篇15:真情回报阅读答案

真情回报阅读答案

9岁那年,我不得不为家里挣钱,我去找邻居米卡里先生帮忙,米卡里先生在一家报社专管分发报纸,他告诉我,我有一辆旧自行车,他()分给我一条送报线路。早先,爸爸给我买过一辆自行车,(),爸爸还没教会我骑车,就因肺病住进了医院。我把自行车推到米卡里先生面前,(),得到了一份送报纸的工作。

开头,我把装满报纸的大口袋挂在自行车车把上,推车送报。渐渐地,我熟识了每一位订户,他们对我都非常客气。送了8个月的报纸,我这条送报线上的订户就从36家增加到59家。增加的订户大多是由原有的老订户推荐而来。

爸爸出院后,为了偿还债务,我不得不卖了我的自行车。于是,我只能肩挎着沉甸甸的大口袋送报了。从星期一至星期六,我每送一份报挣一分钱,星期日的报纸每送一份挣五分钱。每星期四晚上,我去收报费,订户们总是多给我五分或者一角钱。这样,交了报费后,我总能得到一笔和送报费相当的小费。圣诞节前夕,正好是星期四。晚上,我迈着轻快的步伐去收报费。我按响第一家的门铃,没人开门;走到第二家,也没人……走了一家又一家,每一家都没有人应门。我急得快哭出来了。明天——星期五,我必须交上报费。难道他们都在圣诞节前夜逛街去了?最后,我来到基尔恩先生家门口,按响了门铃,门忽然大开,我几乎是被基尔恩先生一下子拉了进去。

只见满满的一屋人,我的59个订户无一缺席。屋子中央,是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淡红色的喷漆锃亮发光,车头上装着一只充电车灯和一个亮闪闪的车铃,一个鼓鼓的邮袋里装满了五颜六色的信封。“这是给你的圣诞礼物,”基尔恩先生把我拉到车前说,“我们大家凑钱买的。”信封里是圣诞卡,还有一个星期的报费。我目瞪口呆,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位大妈叫大伙静一点,然后对我说:“你是我们遇到过的最好的`送报入。”

骑上这辆崭新的自行车送报快多了。当然,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因为我永远记住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1.给第1自然段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1)无一缺席:(2)目瞪口呆:

3.文章已分好段落,请写出前三部分的大意。

4.为什么大妈赞扬“我”是最好的送报人?

5.文章中的“绝活”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不想学这种“绝活”?

6.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假如你因做某事得到了别人的回报后,会怎么做?

答案:

1.如果……就…… 但是 于是

2.(1)没有一个人不在。(2)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3.第一部分:“我”为了给家里挣钱,去给报社送报纸。

第二部分:客户对“我”非常客气,订户也增加了。

第三部分:客户们看到“我”挎着大口袋送报,凑钱给“我”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意思对即可)

4.因为“我“熟悉每一位订户,每次都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还把报纸送进门。(意思对即可)

5.直接在马路上把报纸扔在订报人的家门口。这是不尊重别人,偷懒,不诚实的行为。(意思对即可)

6.“略”

篇16:真情的回报课件

真情的回报课件

教学内容: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

课文讲述了一个9岁孩子为了帮助家里挣钱,给一家报社送报纸,因为他诚实认真,取得订户的信任并得到真诚回报的故事。说明只有用诚实的劳动才能换来人们信任的道理。

设计思路与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着重让学生经历阅读的过程,以“真情” “回报”这两条主线贯穿学习的始终,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本节课设计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感悟、互动交流、升华情感、积累内化的脉络进行学习,使学生经历阅读的亲近、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这篇课文虽然语言平实,但课文中洋溢着浓浓的真情着实令人感动。在教学时通过研读让学生感悟真情、回味真情、体验真情、让课堂充满浓浓的真情。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真情。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会写12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学文使学生懂得:付出了诚实的劳动,必定会得到真情的回报。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收集关于圣诞节的资料;教学插图。

教学时间: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设疑引入

1.在生活中,我们免不了要互相帮助,在中国古代就有过这样的话:人贵在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5课《真情的回报》。

2.板书课题。指导读题,并根据题目设问、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怎样读好课题呢?

师:真情——的回报(突出真情) 真情的付出得到真情的——回报(突出回报。)

师:根据题目的朗读,你头脑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指名质疑。

3.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以确立研读主题。

(1)谁对谁付出了真情?(2)谁对谁给予了“回报”?

【点评】:

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课题,引出这两条贯穿课文的线索。凭着 “线”,就可以把课文中的“珠”(富含思想和情感的语言文字)串起来,达到“一线串珠”的目的。

二、走进文本,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围绕这两个问题,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不懂的地方可以在书中做上记号。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文中谁对谁付出了真情,谁又对谁给予了回报?(指名回答。)

【点评】:

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所要做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独立探究、独立思考。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利于学生在读书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利于突出课文重点,突破课文难点。

三、立足“真情”,感悟体验

“我”的真情体现在哪?订户又给予“我”怎样的回报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找到后,在小组内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

1.同学汇报。“我”的真情表现在哪儿?

(1)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从这里看出“我”送报时是那样的诚心诚意。你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到“我”送报时的那份诚意呢?

(2)学生说出“我”从来没有把报纸扔到客户门口的“绝活”。讨论:“绝活”这个词明白吗? 你能想象一下,别的邮递员是怎样施展这个“绝活”的吗?(指名学生做相关的动作甩、扔、抛……)

(3)“我”是怎么做的?(依旧……依旧……)

学生抓住含有“两个依旧”的句子。

“两个依旧”说明什么?让学生边读边体会。

(哦,原来“我”的真情就表现在不管是骑车送报还是肩挎大包步行送报,不管是风和日丽还是风雨交加,也不管是盛夏酷暑还是三九严寒,“我”都坚持认真负责地把报纸送到订户家里。“我”一直是怀着真诚的感情来送报的。“我”一直是诚实劳动的。)

(4)请大家怀着这份真诚的感情来读这句话。(教师指导朗读。)

2. “我”的真情感动着订户,那么“订户”对我的真情又是什么呢?

学生汇报。

(1)从第二自然段中体会。“对我非常客气”;推荐新订户;从36家增加到59家。从数字的变化你读懂了什么?(“我”的付出,得到了订户们真情的回报)能把你的感受到的读出来吗?

(2)还从哪能看出来订户对“我”的真情?学生从3、4、5自然段中体会。

“总能给我一笔相当的小费。送圣诞礼物。”他们之前的情谊多么让人感动。

①当“我”去收报费的时候,走了一家又一家……能读出“我”当时焦急的心情吗?“我几乎是被基尔恩先生一下子拉进去的。”体会读出那种惊喜。

②出示第五自然段。

“只见满满的一屋人……一个鼓鼓的邮袋里装满了五颜六色的信封。”

请你再读读这段话。想想此时的“我”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请你带着这份感情再来读读这部分。

3.订户为什么要送给“我”这么丰厚的礼物呢?

(真情得到了回报。)(“我”家境的贫寒。)

学习第一自然段。

在如此穷困的情况下,“我”人穷志不短,依靠诚实的劳动来挣钱为爸爸分忧。

4. 同学们,现在,如果你是59个订户中的一员,你会在圣诞卡上对“我”写些什么样的祝福语?(你是个诚实、懂事、孝顺……的孩子,我们都很喜欢你;谢谢你诚实的劳动,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关怀你、帮助你……)

5.从订户对“我”的回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订户对“我”的“回报”是随着“我”的“真情”的不断付出、对“我”了解的不断加深而逐步丰厚的。

6.聆听着这么多善良人们的美好祝愿,“我”目瞪口呆,不知道说什么好。假如你是送报的孩子,此时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请你融入你的真情再来读读最让你感动的部分。

【点评】: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作画是如此,语文教学要讲究“留白”艺术,巧妙地利用文本中的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进入文本,重视“留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7.小结:这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关怀的一片“真情”。那么当初“我”在真情付出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要得到回报呢?

“我”真情的付出,并没有想到要得到回报,而“我”却得到了订户们丰厚的回报。这使“我”永远记住了——只有诚实的劳动,才能换来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点评】:

语言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语文课堂不能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是主观的感受,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通过让学生围绕两条主线研读课文,从课文中汲取相关的有效信息,同时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在真诚的对话和交流中,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感悟真情、体验真情,加深对文本的升华。

四、超越文本,倾吐真情。

1. 体验真情:同学们,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请你结合实际谈一谈。

2. 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句话,永远把它记在心中。

3. 学到这儿,大家一定感慨万分!我希望同学们把自己心中的想法用一两句精炼的语句写下来,在后面写上你的名字,这就是你的小名人名言,也可以把它当作你的座右铭。

请大家大声地把自己的名言读一读,这是你的名言,请你永远地记住它,让它成为你人生的坐标。

【总评】:

“言有尽而意未尽”往往是一篇课文审美价值的体现。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于言而动于情,以自己的知识贮存、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审美情操丰富课文的意蕴,这是阅读的再创造活动。在课文戛然而止时,学生的情致却意犹未尽,情感积累正逐步地增强,这时让学生尽情地表达,学生的激情在自由表达中得以彰显。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读书感受、感悟,更注重情感体验和积累,目的就是要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力。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创造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功感,内化了文本语言,又生成情感,使课堂真情四溢,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篇17:《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公开课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能准确背诵、翻译全文。

2.学习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仁人”的济世情怀和宽厚仁爱之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清康熙年间选编的《古文观止》,收录的是从东周到明末的220篇文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在其中。为什么在浩瀚的古代散文中此文能占有一席之地呢?也许是文章非凡的魅力吸引了编者,也许是作者虽处处被贬仍不改忧国爱民的初衷,不改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吸引了编者,也许二者兼而有之。

导语设计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也是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由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古典文学中的美文名篇,感受千年前的古人纵情于秀山秀水中的意趣和情怀。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文言知识归纳

(1)生字注音

环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辄(zhé) 霏(fēi) 瞑(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肴(yáo) 提携(xié) 蔌(sù)

酒洌(liè) 觥筹(gōng)弈(yì) 翳(yì)

颓然(tuí)

(2)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 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 芳:古义:花朵 今义:芳香 山间之四时也

时: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3)一词多义:

①而:表顺接的连词,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

表并列的连词,泉香而酒冽;表递进的连词,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表时间的连词,不久,已而夕阳在山。

②绝:停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到极点,以为绝妙; 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③也:与“者”连用,表示判断语气,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用于句尾,表示肯定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④之:助词,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代词,名之者谁?

⑤酿泉:名词,泉的名称,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动宾短语,酿造泉水,酿泉为酒。

⑥乐:快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趣,名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⑦秀: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开花,文中指繁荣滋长,佳木秀而繁阴。

⑧意: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⑨临: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到,临溪而鱼。

⑩名:名词,名字,卷卷有爷名;动词,给……命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⑾穷:①乐亦无穷也:尽。②欲穷其林:走完。

⑿归:①云归而岩穴暝:归集,聚拢。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7、词类活用:

①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③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④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⑤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2作者名片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3背景追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宫到滁州来的。他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糅合地表现在他的作品里。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

【交流点拨】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记叙的。

(1)(第1自然段)亭之概况(环境、亭名由来),抒发“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2)(第2、3自然段)亭之美景(自然美:朝暮图、四时景),“乐亦无穷”;人情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太守醉)照应“乐亦无穷”。

(3)(第4自然段)游亭之乐(游人去,禽鸟乐;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主旨)。

(二)深层理解

醉翁亭

1划分第1自然段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交流点拨】第1自然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2自号醉翁的原因?

【交流点拨】“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3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交流点拨】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后用来表示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朝暮四时之景

1朝暮景色的特点?

【交流点拨】“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

2春夏秋冬景色?

【交流点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清高洁,水落而石出。”

3“乐亦无穷”的原因?

【交流点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官民同游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交流点拨】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2文中怎样写了滁州百姓之乐?

【交流点拨】“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3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交流点拨】享受“山水之乐”的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时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日暮醉归

1本段写了哪些乐?

【交流点拨】三种乐:禽鸟 太守 游人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交流点拨】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交流点拨】“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交流点拨】醉能同其乐。

(三)走进语言

1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时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霏”“岩穴瞑”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点拨】这一句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得和众宾尽欢的情态,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四)走进写法

金线串珠。 《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出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乱,其实不然。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路途,是表现游人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围绕“乐”而展开,犹如穿千颗珠玉缀于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

(五)走进主题

文章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四、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山水之乐(醉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宴游之乐(醉人)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与民同乐(醉情)

五、拓展延伸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你认为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高官能否真正做到“与民同乐”?

【交流点拨】欧阳修在文中确实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可是,普通的老百姓,不可能有太守那样优越的生活条件和闲情逸致,可以每天到山中欣赏山水风光。即使欧阳修是一名体恤民情的清官,他也不可能具有与劳动人民同样的情感,要想真正做到“与民同乐”是不可能的。

相关专题 教学设计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