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青玉知昼暖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七年级下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简介】感谢网友“青玉知昼暖”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共1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七年级下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品读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理解诗中的意象。

2.通过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体会诗歌整齐的章法美、和谐的音韵美。

3.通过搜集和筛选徐志摩的有关资料,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美。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独特的意境美。

2.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赛诗会

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古诗中很多吟咏离别的诗歌,你能说出几首?

课件展示: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玲》

4、离愁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王唯轻拂杨柳吟诵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绝唱,高适在漫天飞雪中用“天下谁人不识君”诠释着离别的豪迈大气,柳永则将离别定格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永恒凄楚……或许就是因了这一次次的离别,世间万物也变得多情,过往的岁月也变成了美丽的永恒。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间的隧道,用一份如水般玲珑透明的心境走进一个美丽的地方,感受一种曼妙柔美的哀愁,聆听一场炫美华丽的离别!而这离别的对象,既不是恋人,也不是亲人、朋友,而是……

【板书:《再别康桥》徐志摩

二走近志摩

课件展示:徐志摩(1896-1931)别名:南湖、云中鹤

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诗人

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

主要作品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他是现代诗坛上划过天空的美丽流星,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了,把思念留给了整个中国诗坛,也留给了中国新诗诗坛许多千古绝唱。这首《再别康桥》就是他的代表诗作。

三走近康桥

1.由题目可知,诗人告别的对象是?(学生集体回答:康桥)

康桥,是世界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她不仅像一位充满智慧的知识女性,更是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让我们轻轻地走近她,欣赏她。

康桥图片展示(配乐:《星空》)

2.康桥情结:

19徐志摩远涉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5年和1928年,它曾两次重返康桥。本诗便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所以说是再别康桥,即再一次与康桥分别。

四聆听诗歌的音乐美

1.因着感激和热爱,而又是再一次离开这挚爱的康桥,诗人的感情必定是依依不舍的,那么我们如何读出这种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开始读诗,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用心读,先自由地放声朗读,待会请同学们自我展示。

(学法指导:注意朗读的节奏是否正确,不能把完整的句子读破了。注意每一句诗的重音,有没有突出来。音量是否适中,音调是否舒缓得当。是否投入感情。)

2.先自由举手,再点名读,可读整首,也可选段读。

(学生点评穿插其中,教师适时点评,指导朗读)

4.大师朗读:聆听配乐朗诵,指导学生模仿跟读。

5.请一名有朗读功底的同学,和着音乐,纵情朗读。(配乐:《再别康桥》)

6.音乐美:

有人说,这首《再别康桥》是音乐美的典范,你认为呢?

(学法指导:语言文字内在的“音乐美”主要借助节奏、平仄、押韵、双声、叠韵等形式表现出来。)

和学生谈论后展示课件总结

押韵。每节押韵、逐节换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使用,更增强了诗的这种节奏感。

五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1.和着美妙的音乐,想必同学们的眼前一定浮现出了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说出来让大家共享,举个例子——老师给出了第一节和第七节的小标题,请同学们根据示范,为其他几幅图画命名。

参考:招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艳影图、水底青荇招摇图、榆荫青潭浮藻图、满载星辉寻梦图、黄昏夏虫沉默图、挥手惜别云彩图。

2、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图都是由一个事物构成,例如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一支长篙等,这些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那么,在诗歌中这些融入诗人情感的载体,称为意象,板书:意象=物+情,学习诗歌必定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

3、好,我们再次回到这几幅图。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品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小组讨论)。

篇2:《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  学

目  标 了解诗人徐志摩及其作品

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体会其中情感

增强对诗歌的品读和鉴赏能力

教  学重  点 诗歌的朗读

教  学难  点 对始终意象的赏析

教     学     过     程

教师指导精讲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寻找徐志摩

播放音乐《张爱玲》,课件展示歌词以及“同学们你能在这首歌中找到徐志摩么?”字样,音乐播放结束

过渡:同学们你在歌曲中找到徐志摩了吗?嘘--(示意同学安静)

学生扮演徐志摩出场,手拿书本,身穿长马褂,白围巾黑框眼镜,朗诵《再别康桥》回到座位。(背景音乐)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带不走是我们对徐志摩永恒的记忆。一个谜一样的男子,一位浪漫的诗人,长马褂白围巾似乎成为我们对他永远的记忆,而更令人难忘的,是他那如美酒般醇香的诗歌,当一切铅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褪色的时候,唯有那首《再别康桥》依然能够触及封存在我们内心深处那份原始的感动……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踏着徐志摩的脚步重回康桥。(示意同学看屏幕)。

二、初读诗歌,品析情感

课件展示诗歌。教师范读。

那是1928年的深秋,微寒的秋风将年仅28岁的徐志摩吹到了康桥边,远处,铁青的天空幻化出透明的粉色,那是水彩中难以描绘的透明。摘一朵小花,种她在天涯,幻化做瑰丽的晚霞。远看群山黛黛,温存不语。的确在这片他曾经求学的土地上,封存了他太多美好的回忆,心中的离别的忧伤默默如平,一如轻雾笼罩着浅浅的康河。

同学们,相信大家至此已经找到心中的那个徐志摩,也品读这篇名作再别康桥,

Q:那么请同学们告诉我,作者深情告别的对象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确实,作者在这里告别的不仅仅是康桥这个对象,更是作者在这里多年以来的美好的回忆和经历。

Q:那么诗人在做深情告别的时候流露的是怎样的情感?

预设:

PPT:不舍、依恋、伤感、惆怅。

过渡:的确,一首《再别康桥》包含了诗人太多的情感,康桥好似诗人的亲人,恋人一般亲昵。在这离别时分,作者不免有几分依恋、哀伤于惆怅。有了这种情感的积淀,让我们来仔细品味这些优美的文字吧

三、以景带情,以情带读

有人说,每一首诗都是一幅多彩的画,徐志摩的诗歌浪漫、潇洒、灵动,字字珠玑,画面感极强。徐志摩曾经说过:“康桥是世界上最美的一条水。”下面我就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究竟包含了多少画面,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这幅画面概括一下。例如诗歌的第一小节我就概括为“挥手作别云彩图”

明确:挥手作别云彩图

泛舟金柳青荇图

榆阴浮藻清潭图

撑篙漫溯寻梦图

黄昏夏虫沉默图

招手惜别云彩图

同学们的表现很好,的确诗歌给我们构建了一个优美的意境,那么,同学们有的同学在朗读的时候也发现,每一幅画面,又蕴含着不同的情感色彩,好下面我就请同学们从中挑选一幅图画,以黑板上的句式来表达诗歌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PPT:我从_______图中,品味到了诗人_______的情感。

预设:

挥手作别云彩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在字里行间如涓涓细流,缓缓流出。的确,此时无声胜有声,连续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那是怎样一种至深的情丝啊,无限的眷恋无需多言,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任何离别的语言都是暗淡的,同学们你们能够感受这种轻轻的离别之情吗?如果能请千万不要吝惜,将这种情感蕴育在诗歌中,用你最唯美的语调朗诵出来。好下面请你与同桌分享这种情感,请相互之间将第一部分朗读一下。

看到大家陶醉的表情,我知道大家一定读的不错,下面我们就来聆听同学们最美的朗诵。

泛舟金柳青荇图

驻足间,诗人仿佛不能抑制内心那份对剑桥的情感。他希望在临别前,再次泛舟康河之上,去寻找那梦中的记忆……

泛舟河上,作者看见的是曾几何时再熟悉不过的景象。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挥洒在河边的婀娜的柳树上,一阵微风拂过,那柔美的枝条,轻轻掠过水面,点出一圈涟漪……“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在作者心中那细腻的笔触下,原本无生命的景语,此时都赋予了生命的灵动,那夕阳下温润可人的新娘的倩影,触动着作者内心那份最原始的感动。

水下,柔美的青荇随着康河的柔波轻轻地招手,似乎他们也舍不得诗人的离开,此时的诗人也似乎被他们感染,如果可以,他宁愿化作一颗青荇,永驻康河底,一面承受着康河的爱抚,一面看着春去秋来,日落日息……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康桥上所看到的种种,无一不流露着诗人难以抑制的对康桥的眷恋之情。作者在诗中所运用的意象,无论是风中摇曳的柳枝,还是那在水底摇着手的青荇,都是诗人对康桥最纯美的情感。昏黄的光线,照射陈旧的水面,映出那个诗人别离的'画面。然而画面再美又如何能比得上同学们的朗诵美呢?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拿起书本朗读这两个小节。

榆阴浮藻清潭图

康河边的美景,似乎暂时地驱散了诗人内心忧郁的情感。他撑着小船,一路渐行渐远,来到了拜伦潭下,榆阴下倒映出的彩虹,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浮萍上,仿佛是天上的彩虹缓缓地下坠,沉淀于拜伦潭中,梦,这不就是诗人一直在追寻的梦吗?“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撑篙漫溯寻梦图

梦的忽然出现,让诗人激动不已,他毅然决定,撑起一直竹篙,去远方寻梦,寻找那彩虹似的梦,远方的青草散发着优雅地香味,天色渐晚,在星辉熠熠的穹窿下,作者不禁放浪形骸,像一个孩子一样放声高歌,歌声响彻整个康桥。在这个时候作者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抒发,所以这里应该是情感一种抒发的高潮。一种激情在此时得到迸发,那是一种浪漫情感的极致。同学们你们能够将他演绎出来吗?下面我就请同学模仿老师先前的样子,将这两个小节划分一下节奏,并且把要重读的字词标注出来,然后呢,前后左右的同学尝试着按照自己划分的节奏尝试着相互读一下,每组推荐一名朗读之星,我们来pk一下。

黄昏夏虫沉默图

同学们读的都很好,读出了诗人这种欣喜的状态,但是往往快乐是短暂的,诗人用眼前的美景暂时麻痹了自己,却始终要面对离别的现实,就在他瞬间感受到自己回到现实的时候,梦在瞬间崩塌。于是原本的高歌再次沦为沉默。“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与上面的放声高歌相比,作者猛然醒悟,回归沉寂,始终沉默才是今晚康桥的主旋律,所以在朗读时,我们应该重新回归一开始的那种轻柔,缓慢的语调。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我们继续开始朗读。

招手惜别云彩图

除了一分惆怅和对康桥的眷恋,作者什么都带不走,他能做的,只是向着远方挥一挥衣袖,悄悄地离开这个地方。“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四、情感脉络,整体朗读

过渡:至此我们陪同徐志摩,通过一个个片段重温了康桥,诗歌记载的是作者再别康桥时候的情景,同时这也伴随着作者心路历程的一系列变化。通过情感分析同学们不难发现:不同于一般的离别诗单色调的哀伤,这首《再别康桥》诗人心路显然是经历了一系列变化过程。

那么我请同学相互之间讨论一下,假如我们我们是徐志摩,在他的内心经历着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明确:诗人最初时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然而泛舟于康河之上,让他找到如彩虹般的梦,诗人内心欣喜之感油然而生,然而梦终究是虚幻,梦醒时分,诗人不得不面对离别的现实,那种失落与惆怅再次涌上心头,甚至更甚。

所以当我们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伴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我们的语调也应该有所改变,由一开始的低沉,柔缓到中间的高亢、厚重,再到最后的轻柔。抑扬顿挫。好接下来我就请同学们来讲全诗朗诵一遍注意语音语调轻重缓急的变化。

五、对比朗读,品味三美

同学们读的都很好,让孟老师刮目相看。看来大家都都可以做小诗人啦,看来同学们对这首诗有着独到的理解。好,下面老师就揭开这首诗另外一层面纱,同学们不妨来对比一下,看看你们能从中得出什么。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Goodbye Again, Cambridge!

I leave softly, gently,

Exactly as I came.

I wave to the western sky,

Telling it goodbye softly, gently.

同学们,老师已经读完了,那么很显然大家会觉得,中文要比英文美一些,好这种美感体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己对比着看一下、读一下、讨论一下得出结论。

明确:

音乐美: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

绘画美:诗人通过意象的运用,每一段诗都是一副美丽的画卷,

建筑美:句子的整齐、小节的匀称。

六、课外拓展,七朵水仙

我们总结了新诗的三大特点,正是是个有这种意境美,才能使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对再别康桥的分析,我们同学阅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接下来,我们就一同来品位一下一篇风格相似的文章,这篇文章同学们曾经看过。还记得第一节语文课上那《七朵水仙》吗?曾几何时,孟老师这篇作品,打动了多少同学的内心,好我就请同学们一起来重温一下这篇,不同的是,我余姚大家朗读出来。

课外拓展:七朵水仙

宁静吉他,淡淡歌谣。

右耳清润的独唱,左耳浅浅的附和。

如此坦坦荡荡,无忧无惧。大约是天使误坠凡尘的羽毛,空灵的世外之物,于人间,何等奢侈。入耳入心,清冽的泉水潺潺,明媚的阳光暖暖。伸手在空中抓一把,便是满满的芬芳,沁人心脾。

听来春也近,挪走窗外景。

铁青的天空亦作透明的粉色,那时水彩中难以描绘的透明。摘一朵小花,种她在天涯,幻化做瑰丽的朝霞。远看群山黛黛,温存不语。心中的忧伤默默如平,一如晨雾笼罩着山林。

七朵金色的水仙,露水似带泪未。

有被岁月洗过的宁静,却又笑魇千姿,随着晨光的裙裾自在起舞。

看你。

潦倒的你啊,名下并无锱铢。

流浪的你啊,身上亦无华美衣服。

但你,愿意给我如是的晨曦。七朵水仙,我便愿意随你,把万水千山走遍。不是约定,不是诺言,只是意愿。

于是,每个日子,都会有个美丽的名字。

于是,爱上喧嚣世界陌陌红尘。

于是,把涓涓心事说给自己听:

等待着小公主的蔷薇变得独一无二,然后我会送你多多的水仙;

等待着然然的小匣子突然打开,然后small happiness溢满整个空间;

等待着田园牧歌的岚呢喃着在我身边;

等待着闲云野鹤的怪叔叔把来探我的诺言兑现。

那时候,微笑亦泪流。

我在缓缓的山峦上,浅浅唱到:

若得山花插满头,

休问奴归处。

休问奴归处。

结语:孟老师看到自己作品被大家如此美妙的演绎,心中那种快乐实在是不可比拟。相信徐志摩也同样如此,让我们带着这份浪漫的情怀,更好地走在人生的路上吧。

同桌之间相互对读

学生单独朗诵

师生相对朗诵

学生齐读

分小组读

学生划分节奏,后相互朗读,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内竞赛

学生齐读,教师指导。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齐读

学生对读

师生对读

教师朗读英文

学生朗读中文

学生对比朗读后讨论出

预备铃响

王朝一

篇3: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难点

从“三美”入手,赏析《再别康桥》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  说说你所了解的徐志摩

2.  指名3-4名学生朗诵该诗,要求力求读出诗味。

【目标展示】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新知研习】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朗读全诗,抽查学生,教师正音。

荡漾   青荇   揉碎    斑斓    漫溯    笙箫

2.播放朗读带,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即饱含的深情。

3.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节奏,交流诵读感受。

感情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著-激动-沉默-平静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能力)

4.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胡,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23成立新月社,他是主要成员。

5.康桥:

19,徐志摩来这里研究文学,他称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1928年,徐志摩重访英伦,故地重游,物是人非,千般感触涌上心头。因此便有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诗中借助了哪些意象来营造这种氛围?

2.这些意象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3.第一诗节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怀?为何选择云彩这个物象?为何又要轻轻的?

4.即将告别母校这个理想的摇篮,此时的康桥在诗人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妙无比的,离人眼中的康桥是怎样的,作者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5.诗人为什么“不能放歌”?为什么连夏虫也沉默?

6.第七节又表达了诗人的何种情感?

四 、艺术技巧鉴赏。

下面我们分别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三方面来赏析诗歌。

1.形式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2.语言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意象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归纳总结】

康桥是徐志摩的精神归宿所在,《再别康桥》是对精神归宿地的再次造访和重新确认。这首诗已经成为一个对于精神归宿的文化符号,我们每个人都会从这首诗中感受到面对精神归宿时的心灵的平静。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情感体味和诗歌的艺术技巧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巩固拓展】

我国著名学者胡适说:“他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这由爱、自由、美三朵鲜花所编制的诗的世界。

1.胡适所说的诗人的“爱、自由、美”的人生观可以在诗中哪些地方找到?

①无限眷恋,难舍难分--真爱无声

②寻梦放歌,潇洒挥手--自由无边

③如梦如幻,如画如歌--大美无形

2.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①建筑美:音节匀称,诗句整齐

②音乐美: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③绘画美:有色彩的词语;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构筑一幅幅动态的画面

【预习指导】

熟读《古诗三首》,查找资料,了解三首诗的意思。

四、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建筑美    音乐美    绘画美

无限眷恋,难舍难分--真爱无声

寻梦放歌,潇洒挥手--自由无边

如梦如幻,如画如歌--大美无形

谭义专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4:《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安阳县北郭乡一中  周瑞芬

一、概述

课名是《再别康桥》,是苏教版中学语文新教材七年级第二册。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能够准确地再认出课文的生字;

能够自主地提出课文的疑问或解答同学的问题,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课文的问题;

能够朗读欣赏2篇拓展阅读材料,并能用自己的话跟小组成员交流或全班汇报;

小组汇报时能够代表本组的意见,声音响亮,表述清楚;

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再别康桥》,

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新诗的欣赏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北郭一中七年级的学生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

学生尚未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形成等,理解诗歌的形式、内涵有一定难度

学生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

学生具有初步的网上学习的技能

学生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的教学方式。

2、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质疑、上机自学、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打印的拓展资源、自制教学图片。

3、苏教版中学语文新教材七年级第二册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学生交流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  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 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

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 笙(shēng)箫

2.《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朗读课文,并结合《我所知道的康桥》(《语文读本》P118)和刚才介绍的相关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口头作文:《徐志摩在康桥》。

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

五、 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   配合板书……)

六、课后小结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七、 课后作业

1、 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 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八、迁移应用

1.音乐朗诵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两首诗比较赏析:

沙 扬 娜 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场娜拉!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这相互交汇时的光亮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恋之情

长篙 ……

星辉 ……

……  ……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 意象

篇5:《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歌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那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应该怎样写呢?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鉴赏评价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准备:课前印发资料:《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生平及作品》《生命的信仰者——谈徐志摩》,让学生了解康桥和诗人生平、情感经历、作品及其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李叔同《送别》歌曲 (大屏幕同步投影:李叔同《送别》,配以夕阳远山,长亭古道,芳草萋萋的背景图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这首词谱上曲后,成为广为传唱的校园歌曲,电影《城南旧事》也将它用作主题歌。它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艺术魅力,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主题“送别”。江淹在他的《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诗人运用白描手法,通过长亭、古道、芳草、晚风、绿柳、笛声、夕阳、浊酒、寒梦这些意象,写尽了离别的愁绪。“多情自古伤离别”,古往今来,人们一谈到离愁,就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他的别离之情的。

二、解题:

从诗题来看,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第一次离别是在1922年8月。诗人19来到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其间爱恋林徽因,在康桥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婚,同年回国,诗人与林徽因的这段感情最终也没有结果。回国后,任北大、清华教授。1924年漫游欧洲,同年认识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与陆小曼结婚,但婚后生活并不如意,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28年6月为除却烦恼,他再次来到了英国,来到了康桥,1928年9月他在给英国友人恩厚之的信中说:“我这次故地重游,是带着再寻旧欢的痴想的。”康桥经历在诗人心中留下了美好的投影,作者对康桥怀有深深的恋情,这都源于诗人的“康桥情结”。

康桥情结:康桥,即剑桥。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曾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所知道的康桥》)“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康桥,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再会吧》) 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康桥情结贯穿在诗人一生的诗文中。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饱含的深情),整体感知诗意。

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提示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提示:1、康桥的景色秀丽柔美,宛若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

2、诗歌音节和谐,富于波动性,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

3、诗节四句一节,错落排列,整齐划一,回环呼应,给人以美感。

四、鉴赏评价:

1、学生自读诗歌,读后谈谈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确: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清荇、榆荫下的.一潭、青草、星辉。

2、诗人离别康桥时眼中所见一定不止这些,为什么单单选取这些景物来写?

明确:康桥周围有高楼大厦、寺塔钟楼、村庄果园、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而是选取了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等柔美而抒情的自然景物,抒发了自己对康桥的永久恋情,营造出一种清新感。诗人对大自然充满了崇敬,他的心灵与大自然非常贴近。他曾说我生平最纯粹可贵的教育是得之于自然界,田野,森林,湖泊,草地,是我的课堂;云彩的变幻,晚霞的绚烂,星月的隐现,田野的麦浪是我的功课;瀑吼,松涛,鸟语,雷声是我的老师,我的感觉是它们忠谨的学生,受教的弟子。

3、七个诗节中你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让学生先有感情的读自己选出的诗节,再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的鉴赏评价可能涉及到各个诗节,未涉及到的问题教师可设计几个探究问题将学生的赏读引向深入,只要学生言之成理,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探究问题:

(1)、首尾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只是个别词略有变化,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首尾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循环回环往复的结构方式,首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尾节连用两个“悄悄的”与之遥相呼应,读来有一种节奏舒徐、柔和上口的音乐美感,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庸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磐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两节含蓄委婉地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和依依惜别的深情。两个诗节语义并非简单的重复,尾节是对首节情感的深化。

(2)、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试分析这个比喻的精妙之处。

明确:(一)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曳,婀娜多姿,就像一位含情脉脉娇美温婉的新娘,以新娘为喻,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爱恋。(二)诗人在康桥与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此时触景生情,金柳仿佛幻化成了林徽因,不仅意乱情迷,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内心泛起了道道涟漪,只是林徽音已成为别人的新娘,可望而不可即了,诗人不免有些惆怅。而“柳”在古典诗词中的特定含义也触动了诗人的离情。

投影:“柳”与“留”谐音,因而在传统诗词中常用以表达惜别之情。如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阳关三叠》)3、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如何理解“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能否将“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中的“招摇”改为“轻摇”?

明确: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作者诗人久寻而不得,心向往之的境界,诗人在此次重访康桥之前的几年时间里,无论是与陆小曼的爱情生活,还是积极投身的几次文学活动,都无一例外的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挫折。所有这些都使诗人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痛苦与无奈。当诗人再次来到康桥,面对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摇动的青荇时,诗人的感受已不仅仅是喜爱,更有潜意识中渴望摆脱尘世羁绊与生活束缚的强烈愿望。而“招摇”一词正好写出了青荇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契合了诗人当时的心理。而“轻摇”只是对青荇情态的客观描述。

(4)、“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中的“彩虹似的梦”是什么?能否用“美丽”替换彩虹?用“沉淀”这个词来说梦是否合适?

明确:

(一)“胡适在《追忆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彩虹似的梦”就是诗人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之梦。如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之梦,追求国家富强之梦,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之梦以及取得辉煌成就的文学之梦等等。

(二)不能。首先用彩虹形容梦可照应上文“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从而使上下文的衔接更顺畅、更自然;其次,“美丽”抽象,而“彩虹”形象,具体,能创造出美的意境。第三,彩虹可引发人的种种联想,根据彩虹的五彩缤纷联想到诗人早年的种种梦想,根据彩虹的短暂易逝联想到诗人梦想的破灭等等。

(三)“梦”给人的感觉是轻盈、缥缈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的记忆之深重。另外诗人在康桥时期建立的对自由、理想的追求的“梦”,在回国的几年中都破碎了,所以诗人这一次来到康桥,把这一个“梦”沉淀在他所心爱的康河中,好好地珍藏起来。

(5)、诗人在寻梦过程中为什么想放歌却终不能放歌?

明确:拜伦谭水沉淀了诗人的旧梦,但诗人仍想找回昔日彩虹似的梦,于是泛舟康河。寻梦的过程是愉快的,诗人仿佛回到了昔日的康桥,沉溺于记忆里翻出来的旧梦,不能自己,甚至想放歌星辉,但星辉终不能长存于天际,旧梦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醒时分分外感伤,青草又触动诗人的离情,想到就要离别康桥而去,不禁忧从中来终不能放歌。

投影:青草在古典诗词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凡写到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总要以青草来作寄托或映衬。如1、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2、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3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

(6)、为什么说“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明确:这里用的是比喻的手法。

投影:箫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而且它体现的往往是精神境界里边的凄苦、深沉、厚重,兼有悲凉,常用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故常出现在抒写离别或思念之情的作品中。如1、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李白《忆秦娥》)2、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3、笙箫远,波心摇乱,绮怀如梦悠悠。(秦观《梦扬州·六日与楼主游扬州瘦西湖》)

在这里,箫的这种独特的悲剧性格正好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诗人因不得不离开康桥而产生无限惆怅之情。

(7)、“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沉默是人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写情人相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江城子》,写梦中夫妻相见,“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时无声胜有声”!康桥的一切为了诗人的离别而沉默,就连夏日的夜晚最热闹的夏虫也受到了感染不再鸣叫,此时的沉默无语胜过送别时的千言万语。康桥尚且如此,诗人又何以堪?诗人以这种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康桥的深深的眷恋和离别的惆怅之情。

(8)、诗人眷恋康桥,为什么临别却“不带走一片云彩”?

明确:(可以有多样解读)观点一:诗人不忍心破坏康桥宁静、和谐的美。观点二:诗人怕触物伤情,不敢带走。观点三:诗人无限渴望却不能带走哪怕仅仅是一片云彩。

教师小结:金柳、青荇、潭水、青草、星辉、云彩这些景物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景物,而是带有诗人强烈主观情感的意象,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抒发自己对康桥的永久恋情和离别的惆怅,我们也通过分析这些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五、个性化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朗读诗歌,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诗歌当中)

六、课堂写作训练:请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诗节改写成一段情景性的描写。

当堂完成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七、思考:诗歌在表现诗人情感上的层次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诗节到第五诗节诗人对康桥的情感从惆怅到热烈,是步步升腾的,

第五诗节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甚至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从第五诗节到第六诗节诗人情感陡然回落,沉浸于康桥的寂然,第七诗节延续上节的情感,既然无法留下,也无法带走,那就带着无限的怅惘悄然离去。诗人情感上的变化正是缘于对康桥不可遏制的爱。

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诗人情感上的变化。

八、结束语:

“我悄悄的招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多么潇洒,又多么无奈!其实志摩本身就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胡适在《悼志摩》中说:“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这片最可爱的云彩被狂风卷走了,在我们精神世界的波心中却永远留下了他的投影。

九、布置作业:

1、比较本诗与《沙扬娜拉》的异同。

沙 扬 娜 拉

——赠 日 本 女 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 娜拉!

2、试写一首小诗,注意选取合适的景物,抒发别离之情。

篇6:《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在这个环节中介绍作者:(略)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抒情诗。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很重要。它是一个“切入点”。阅读教学非常那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也有人叫做“导入”,但我以为二者有区别。“切入点”是对课文而言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而寻找的突破口,属于阅读教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是对课堂而言,是为了把学生从课前的无序状态引入课内的有序状态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属于阅读教学外部组成部分。提出“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出下面的核心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诗歌意象的问题。高一的学生可能不会顺利的回答出“通过意象来抒发感情”,这不要紧。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歌的第二小节,抓住“金柳”这个词,让学生充分品味。“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作者为何如此表现它?我们来推测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是的。作者写“金柳”是“新娘”。作为同学们,可能感觉到奇怪,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作者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作者的感情有关系?有可能。谁能说说作者与剑桥大学有什么关系?简要介绍作者的生活历史。由此学生明白了,原来由“金柳”联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不仅这个如此,其他很多作品,作者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

下面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是“意象”了: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包含了作者感情因素的形象。理解“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要想——美丽的影子;“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为联想,就适合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同学们“荡漾”过吗?如果你荡漾过,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作者用词之妙。哪位同学荡漾过?不妨说说。好了,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的朗诵这一小节。

四、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这个问题更深入了,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理解诗歌,进入到作者精神世界,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灵活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感觉,相机引导在此非常重要。先朗读,后回答。作者的感情有变化,是进一步了,感情更强烈了,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可以看出这种变化。“青荇”“招摇”,整天与金柳相伴,早夕相处,你低头看着我,我仰头看着你,说着别人永远听不懂的话,诉说彼此之间的心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水草这一节着意表现“意象”。是在“柔波”里呀!在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经常使用“柔波”一词,我想是有其特殊含义的,同学们读“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说一说,就像孩子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就像恋人含情脉脉的秋波,就像老是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叹号不行呀!感情进一步发展了,更加强烈了。同学们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变化了么?感受到了,那就好,请同学们来读一读。“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定要大声读么?使劲喊,行么?不行。怎么办?“使劲轻读”?好,使上劲,换得轻轻地读。

五、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小节

读得不错。不过老师有一个问题:“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老是觉得写得不好。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写清泉嘛,怎么成了彩虹呢?作者写错了。是不是?这个地方很多老师容易疏忽,这么一问,就问出趣味来了。彩虹,象征美好的事物,代表了作者的梦。“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噢,明白了,原来彩虹就是作者的梦呀!这个美好的梦怎么了?“揉碎”了,“沉淀”了,就是说,这个梦没有变成现实。正是因为没有变成现实,所以才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怀,时不时地“荡漾”一下。读这样的句子,体会到了作者的什么?

似乎有一些伤感。这种写法,我们叫做“移情”。景随情迁,以情入景,以我观物,则物皆我之所色。古人有这种句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出自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诗人唯恐读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当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处,所以才用这样的写法来提醒读者。在诗人眼里,这的确不是一般的泉水,那里有作者的“梦”。作者19赴美留学,1920年来到英国,来到剑桥。在这里,作者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同时也是自己最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并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他说:“我的眼睛是剑桥叫我睁开的,剑桥是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所以,在别人眼里的清泉,在诗人眼里就是彩虹,就是梦。

六、一提到梦,人们常常回忆起往昔的生活,特别是那些铭刻心头的往事。

诗人也是这样,提到“梦”,他就好像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时刻,让他难以自持。于是他就去寻找那昔日的梦。昔日的梦究竟是怎样的美好呢?作者告诉我们了么?

“撑一直长篙”。你知道什么是长篙么?噢,在《社戏》里学过,多美好呀!你们撑过船么?撑过,感觉如何?美极了。我们想象一下:长长的'船篙,轻轻地波动着水面。船上只有两个人,划呀划呀,往远处划,为什么?那儿人少呀。来到幽静的地方,心里高兴,那就唱吧:放开喉咙,尽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好像在想我们眨眼睛。美不美?太美了。诗人高兴得放声歌唱,他醉了——诗歌到这里可以说达到了高潮。联系上一节,我们可以说,这里所写的就是作者那个美好的“梦”。荡漾在作者心头的也就是这梦中的情和景。那么,这一小节如何朗读?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谁有过“放歌”的经历,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刻!让同学们展开想象:可以张开双臂,仰起头,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读法也可以变成“放——歌——”

七、诗人沉浸在里面,没有醒来。对吗?

不对。诗人很快就醒来了。“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种什么滋味?遗憾。既然不能放歌,只好怎么办?“悄悄”地离开。“悄悄”就是我的“笙箫”,憋在心里,此时无声胜有声。夏虫了解我的心,也不叫了。我“沉默”,整个康桥都“沉默”。我的那份感情呀,还是藏在心底吧,就让我一个人知道。从诗歌情感的发展脉络看,这就是从高潮一下子滑落下来,形成了一个大的波折。那么,朗读的时候也要有所体现

八、为了突出“沉默”的特点,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怎么写的?

开头写的是“轻轻的我走了”,结尾写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静。作者就这样走了,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轻手轻脚走来,又轻手轻脚离开的身影。在他的内心深处,藏着无限的留恋。

九、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

十、拓展。

徐志摩是中国现在诗歌史上的重要代表。以他为代表的“新月派”诗歌,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建立了功劳。他赞同闻一多先生的“三美”诗歌理论,认为诗歌要有韵律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他的诗集有《志摩的诗》《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他的诗广为流传,人们张口就可以朗诵,据说,1928年11月,也就是作者再别康桥后,就去了印度,拜见了他朝思暮想的大文豪泰戈尔。泰戈尔当众朗诵了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着甜蜜的忧愁。”写的多好啊!同学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找徐志摩的诗选来读一读。

篇7:《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稿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稿

一、课文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再别康桥》,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

不为教一首诗而教一首诗,应力争通过对一首诗的解读,让学生走近诗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

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学中最好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情感教育目标: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3.能力培养目标: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的?《再别康桥》美在何处?

2.《再别康桥》的意象选择非常独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徐志摩为何对康桥情有独钟,仅仅是学生对母校的情怀吗?有没有其他原因?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本人学过多年的语文了,记得最深的还是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比如“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学生笑)

(抓住学生笑的时机,请他们谈一谈笑的原因,借此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请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

既然同学们都喜欢读诗,那对诗歌一定有自己的认识,请问“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是一首诗吗?(在屏幕上打出文字,学生讨论)

经过讨论后,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一致认为不能算作一首诗,因为实在读不出什么韵味。(又在屏幕上打出“飞入芦花皆不见”)经过讨论,同学们明确了,加上最后一句增添了诗歌的韵味,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富有诗味。

由此可见,诗歌总是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我们学习诗歌,就是要通过丰富的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

二、背景介绍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屏幕上展示这段文字,请学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出来,可继续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康桥对徐志摩的重要性)

康桥对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写了多篇与康桥有关的作品:《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三、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离别的情感

1.先推选一位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简单评价;

2.再欣赏黄磊的朗诵录音;

3.通过朗读,感悟作者在即将离开康桥时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作者主要表达了对康桥的“殷殷的挚爱,深深的依恋”之情。

四、鉴赏诗歌,感受诗歌创设的意境

1.诗歌的哪些章节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离别情感?(学生讨论)

(1)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三个问题展开:①离别时为何要“轻轻的”②“轻轻的”为何要提前③为何不向人作别而向云彩作别)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作别姿态。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 “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2)第二~四节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彩虹似的梦。”

(这几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①“金柳”“新娘”等意象的独特效果②作者此时在干什么③“甘心做一条水草”说明了什么④为何要强调“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这几节写康河的美景,表达作者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新娘”这个意象尤为恰当, “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形象,不但写出康桥的明丽动人,更写出诗人在即将离别时的记忆犹新的感觉,这是“少女”等其他意象所表现不出的,诗人的难舍离愁可见一斑。

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 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为情驱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初到伦敦,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他发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这在徐志摩《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在这首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金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诗经•小雅》

(3)第五~六节 “寻梦, 撑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两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①徐志摩心中的梦是什么②作者要去青草更青处歌唱什么呢③为何又不能放歌④为何选择沉默地离去)

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而徐志摩的梦是什么呢?概括而言,是“爱”“美”“自由”,他“追求自然的爱”,“找寻自然的美”,“向往自然的生活”,可以说,徐志摩是一个“自然崇拜者”。而康桥,正符合徐志摩心中的梦想,他觉得,在康桥才可以享受自然的生活,由此读者才更能体会他将离去时的忧伤。

(4)第七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一节,应该结合第一节来鉴赏,难道仅仅是为了呼应第一节吗?)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源于对康桥的依恋。“不带走”是因为无须带走,康桥已经深深烙进作者的心底,何须带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

2.对比古人写的离别诗句,鉴赏《再别康桥》的独特意境。

(1)学生讨论:你会为离别创设怎样的情境?

(鼓励学生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

(2)列举古人写的离别诗句,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

①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③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相同之处是:离别情绪感伤沉重。

(3)对比分析,《再别康桥》创设的离别情境的特点

①离别的对象特别

②离别的气氛轻松

③选择的意象新颖

《再别康桥》创设的情境清新飘逸,体现了“新月诗派”的创作特色。

五、结语

徐志摩先生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 35岁。正如他写的另一首诗所言:“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常伴人生。徐志摩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诗歌将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板书设计

离别的对象——特别(云彩)

离别的气氛——轻松(轻轻、悄悄、沉默) 清新飘逸

选择的意象——新颖(金柳、新娘、青荇)

评价与反思

一、课堂设计的优点

1、尊重学生的思考

导入新课的时候,先从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歌开始,从学生的角度总结出诗歌鉴赏的方法——展开想象,感悟意境;鉴赏诗歌是,先说出诗人传达的情感,在探究这种情感的怎样表达出来的,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2、课堂思路明确

由导入传达方法,由情感引发鉴赏,由比较分析意境,这堂课思路明确,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由浅入深地剖析诗歌。

3、实现三维目标

这堂课较好地完成了课前制定的既定计划,基本实现课前制定的既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4、课本钻研深刻

设计者对课本的钻研较为深刻,在很多地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对“新娘”这个意象的解读,对“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理解等方面,都表现出设计者的刻苦钻研精神。

5、课堂气氛活跃

这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问题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学生乐于参加课堂讨论,发言也比较积极,思路更为活跃。

6、基于上述优点,这堂课曾荣获第五届全国语文教学艺术与观摩大赛一等奖。

二、课堂设计存在的不足

1、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过多过细,忽略了对诗歌的反复诵读。

2、相关知识介绍过于丰富,知识容量太大,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难。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再别康桥》的教案设计

2.再别康桥最新教案

3.高一《再别康桥》教案

4.《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设计

5.《再别康桥》微教案

6.再别康桥教案 课件

7.《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

8.《再别康桥》精品教案

9.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10.再别康桥教案及课件

篇8:《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象美,语言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两卷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时年35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进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去感受他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多媒体展示课题和作者)

我们这节课的上法是——(课件:美听,美读,美析)

第一教学模块:美听。

请学生第一次听读全诗。听的时候关上课本,闭上眼睛,注意诵读的节奏和重音。——课件(男声配乐朗读。)

请学生第二次听读全诗。听的时候仍关上课本,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课件(男声配乐朗读。)

请学生第三次听读全诗。听的时候看着屏幕,轻声的跟读,并感受诗人流露的情感。——课件(男声配乐朗读。)

(教师过渡:我们刚刚是听别人的朗读,下面换由我们自己实践了。)

第二教学模块:美读。

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诵全诗,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把握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请一位同学朗诵全诗。请其他的同学注意这位同学的朗读与朗读带中的朗读相比,在朗读的节奏、速度、轻重音等方面有何不同。

3、请同学们评点,教师作补充。

4、再请一位同学朗诵全诗。

5、请同学们在音乐中朗诵全诗。(课件:轻声的音乐)

(教师过渡:“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伤的离别诗牵动了许多文人学者的心。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诗人志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心中。)

第三教学模块:美析。

第一步: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说这首诗美在哪里?

2、教师小结:(课件出示)

意象之美

《再别康桥》两美

语言之美

第二步:分步赏析

1、赏析诗歌的意象之美。

(1)作者选择了哪些独具特色的意象?(“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这些意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教师分析示范第二节。

(3)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节讨论分析。

(4)教师归纳总结:无论是大家刚刚赏析的,还是老师分析的诗节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寄寓在这些美丽的意象中的对于康桥的深深喜爱和眷恋之情。

(5)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领悟诗歌的意象美。

2、赏析诗歌的语言形式之美。

提示;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去感受

绘画美

三美音乐美

建筑美

请同学们试着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学法迁移:

请同学们赏析徐志摩的另一首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课堂总结:少年是诗,青春如歌。

让我们去读诗吧!

让心灵徜徉在诗歌的花园,

让思绪飞扬在缪斯的殿堂。

含英咀华,化育灵魂,

提高你的文学素养,

绽开你生命的纯美之花!

篇9:《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感知《再别康桥》意境美 。

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和方法:解决重点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突破难点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联系古典诗歌中有关送别诗的意象选择加以比较。突显作者意象选择的独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和意境特点。

难点:选择意象的独特性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图片和音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开始,第一单元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但是这一阶段才识文学鉴赏的开始。学生初步涉足文学鉴赏,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但这不是最终的学习目标。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作为最终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流传千古,唐诗宋词,名家辈出。从五四到现在,新诗也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可是有人却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着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徐志摩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配乐朗读,打开学生想象空间,进入诗歌的意境中

1、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诵这首诗。 (教师配乐朗诵)

2、学生配乐朗读

3、每一首好诗都能引起读者不同的共鸣,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谈一谈。

4、几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感受,打开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少年情怀总是诗,同学们青春的感受就是最美丽的画卷。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不是象大家想象得如此美丽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康桥和作者徐志摩。

三、康桥与诗人的关系,并出示教学目标 (投影出示康桥图片)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19赴美留学,19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这里就是康桥,今天读作剑桥,闻名世界的英国剑桥大学就在这里。在康桥,他陶醉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正是康河的粼粼水波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在康桥,他接受了“爱、自由和美”的个性主义熏陶,正是“爱、自由和美”的康桥理想给了他人生的追求。

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徐志摩以一首纯美的《再别康桥》,拉开了我们想象的帷幕,更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语言的魅力。我们今天就通过赏析诗歌语言来品味蕴涵在诗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设计意图: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让学生从音乐这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并且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先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本文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金柳。柳,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诗经·小雅》

提问:

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喻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提问:

作者是怎样描写青荇?

作者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提问:

青荇: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也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潭水:榆荫下的那一清泉叫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那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不正象天上的虹霓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作者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和同学们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读前四节

接下来在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

提问:

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那又是为什么呢?

注意结合婚姻生活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1920年,24岁的徐志摩来到康桥,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在康桥,他有过与秀外慧中、一代才女林徽音的美丽爱情,因此而萌发了汩汩诗情;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爱情在康桥回忆中复活,诗人几乎要泛舟河上,去追逐那些个愉快的日子,然而, “此情可待成追忆”,片刻的遐想更激起了诗人的`苦涩与怅惘。诗人不得不离开了,他不愿惊醒一切,他要把这座感情的伊甸园永远地臧在心底,永远不去破坏它的美好与宁静。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第7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师生一起朗读第5、6、7节

提问: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提问: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讨论这些景物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提问: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

明确:

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

物象--------意象--------意境

此时的作者即将远离这个让自己魂牵梦系的康桥,诗人的对康桥的依恋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配乐朗读全文,形成整体认识,感受意境美!

五、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诗歌的方法。

六、知识点训练。 课件展示

虞美人 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这首词写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指出各阶段的特点。少年时的欢乐甜蜜,无忧无虑;壮年时飘零异乡,情绪悲凉;而今鬓发斑白,愁苦满怀。

2上阕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少年:歌楼、红烛、罗帐 情感体验:温柔缱绻、欢乐甜蜜

壮年:客舟、江阔云低、断雁、西风 情感体验:漂泊不定、孤单寂寞、凄苦难耐

3简要分析“听雨”这一意象在词中的作用!

“听雨”是全词的线索,他将三幅不同的画面衔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次听雨代表了人生的三种境界,使这首词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内涵!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篇10:《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

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

生1: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生2:别而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再想想,对康桥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

生(全体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学回答):对剑桥生活的留恋。

师:对。但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这首诗歌本身很美。《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㈠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2、韵律和谐。

启发:①《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

②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㈡建筑美。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㈢学生默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六、绘画美。

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㈡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㈢青荇。

1、我们再看到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2、“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㈣清泉。

1、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㈤绘画美。

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荡漾”“招摇”“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

——不同。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两个词: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

1、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都是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先看第一节。作者再来康桥有什么特点?什么轻?

——轻轻地——脚步轻。

2、“轻轻的”,写了作者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的情景,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达到了一种什么效果?

——唱三叹。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体会到诗人会康桥的感情之浓烈。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

3、请男生齐读第一节。再请女生齐读最后一节。

4、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

5、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

——避免重复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静静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节影响,“悄悄~~今晚的康桥”而且都是叠字,产生种音韵美,承上节而来,读起来一气呵成,章法严谨。

九、课外拓展。

所以,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全班同学齐读)

1、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2、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

3、接下来,就的互道珍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4、大家看看这一句:“甜蜜的忧愁”,忧愁怎么会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忧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样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

5、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

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十、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再别康桥

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新格律诗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绘画美——金柳,青荇,清泉

副板书:云中鹤、南湖、诗哲新月派

第二课时:再别康桥

金柳(比喻)新娘

绘画美青荇(拟人)招摇

清泉(暗喻)虹

副板书:轻轻地——悄悄地

幸福冉

篇11:《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朗读

学情分析

揣摩诗歌意象,欣赏诗歌意境,领会诗中涌动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品味诗歌艺术上的“三美”。

2、培养提升学生鉴赏,评价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晚风拂起身旁的柳条,也连绵不断的牵起他心中的愁绪。他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

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赏美的旅程,去探寻《再别康桥》--这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的魅力,去聆听徐志摩内心世界最纯粹的绝妙回响。

活动2【导入】朗读

深情美读,整体感知全诗:

背景简介-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朗诵。

活动3【讲授】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

1、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

2、课文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河以其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诵读中去感悟他的万千思绪。

诗歌鉴赏方法启示一:鉴赏诗歌我们要关注诗人及背景,联想当时现实。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教师纠正范读全诗,学生聆听,体会音节和旋律上的特点。

教师小结:诗歌音调和谐,旋律完整,(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体现了音乐美

(四)学生观察诗节和诗行排列上的特点

教师补充: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五)合作探究,品读鉴赏全诗:

(从诗歌的意象,意境作为切入点赏析这首诗歌)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一)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提及离别大家马上会想到什么?

设想: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与自己最亲密的人......写离别的诗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比如说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么本文离别的是什么?

生: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而是康桥,他的母校。

二)如果你写告别母校你会怎么写?

设想:再见了嵩明一中,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崭新的教学大楼和宏伟的科技楼,再见了陪我三年的桌子凳子,再见了朱红的大门......再见了我每天黄昏坐在上面背英语单词的大石头。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云彩等自然景物转移,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同是离别诗,那么诗人送别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虫”等自然景物。

三)这些意象、意境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又融入了诗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诗人将意象写得越美,表达的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越浓)。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为一体,因而造成了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体现了绘画美。

明确:联系诗歌标题分析,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抓住一个“别”字。因此,作者运用这些意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离别气氛;同时,再联系正文中“作别”“不带走”这样的词语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这些意象中寄托了对康桥深深的依恋和惜别之情。(这个过程,正是把握这首诗的主旨的方法)

活动4【活动】感悟拓展

《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朗读课文,并结合《我所知道的康桥》(《语文读本》P118)和刚才介绍的相关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口头作文:以“徐志摩与康桥使我想到的”为话题写片断。

提示:《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范例: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矗立于岸边的宏伟的教堂,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徐志摩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为这优雅、秀丽、宁静、和谐的大自然所陶醉。清晨,或傍晚,他常常在织锦一般的草地上读书,有时俯身观看康河里的流水,有时仰头眺望天上的行云,有时撑一只长篙在康河里划船,有时则在夕阳西下的晚景里,骑上一辆自行车,独自去追赶天边阔大的太阳......康河以她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

篇12:《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3、品味语言,感悟徐诗的独特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会学生诗歌阅读方法,

2、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语(1-2分)

问学生世界名校有哪些,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徐志摩。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5分)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也可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10)

四、引导学生感受美(15-20分)

欣赏朗读后,让学生指出本诗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1、鉴赏情感美

诗歌抒发的感情有:爱国、思乡、亲情、友情、爱情等,让学生总结本诗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或对康桥的恋之情等

本诗的感情脉络

让学生把七节诗分别用两字概括:

作别――金柳――水草(青荇)――潭水――寻梦(放歌)――沉默――-告别

让学生感受感情的波澜: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不可遏制的爱,是柔情,还是激情,还是深清,是一种热烈的柔情。

2、意境美

教师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让学生找出本诗的意象: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一支长篙、

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作者融入人什么感情。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3、语言美

让学生选出美的语言加以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五、总结徐志摩诗歌特点:

语言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

六、背诵全诗(配乐)(8分)

七、课后作业

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

2、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篇1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诗歌融情入景的写法。

学习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诗歌,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的情感,生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要点

重点:朗读,体味诗歌的感情

难点:意象的运用和选择

教学设想

通过不同要求的朗读,逐步深入地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理解诗人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初读,只要求读准字音,要求很低,一步就可以到位,再读,也只要求读出节奏,对于高一的学生,这也不是难事;三读,要求读出情感,就提高了一大步,这时,再把诗人和康桥的关系介绍出来,为学生降低难度。那么,这一步也并非高不可攀。在这个基础之上,赏析诗歌的“三美”,也就水到渠成。诗歌的意象分析,是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的钥匙,没有意象,也就无所谓诗歌。因此,在这首诗中,我想抓住“柳”这一意象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深入对意象这一诗歌术语的把握,也加深对本诗的理解。适当延伸,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诗人和他的诗。挑战环节,让学生也有敢于表达的勇气和决心,超越前人,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教学过程

学习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要把诗歌的情感表达出来,也需要一个过程,今天,我们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从朗读开始。

初读,读准字音

荇:xìng

藻:zǎo

溯:sù

斑斓:bān lán

笙箫:shēngxiāo

另外,还要注意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子音的区别。

朗读的第一个要求,很容易达到,第二个要求也不难。

再读,读出节奏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问题:读过之后,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明确: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三读,读出情感

朗读的第三个要求,有点难,要读出自己的情感不难,要通过我们的口读出诗人的情感,就非得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不可。

徐志摩的康桥缘

康桥,又称剑桥,是剑桥大学的风景胜地,位于康河上。康河河身曲折通幽,两岸是葱绿的草坪和学院的建筑。横跨两岸的康桥是一座三环洞的小桥,秀雅别致,桥的两端是斜依的垂柳,风景旖旎。

19春,诗人在剑桥大学学习,因爱情生活的失意和痛苦,孤独中,他常来此观看落日飞霞,或在星光下聆听水声。康桥曾给予诗人心灵的抚慰,也是促使他自我意识觉醒、产生个性解放冲动的地方。1922年秋,诗人离开剑桥时写下了《康桥再会罢》等诗。1925年游历欧洲,去伦敦因拜访作家哈代而未能故地重游,但回国后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6月,诗人再次去欧洲观光。他在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要赶着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朗读后,理清诗人的情感脉络。

问题:请试着给本诗每一小节拟一个题目,并简述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

参考答案:

1.挥手作别图:写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出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2.金柳倒影图: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形,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3.青荇招摇图:写康河的水草,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4榆阴清泉图:写榆树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诗人的留恋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5.撑篙寻梦图: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写诗人挥篙泛舟,寻他“彩虹似的梦”,晚归时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快乐到达顶点。

6.夏虫沉默图: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

7.依依惜别图:跟开头呼应,表露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诗歌赏析

音乐美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绘画美 画面优美,令人回味。

建筑美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关于诗歌的意象

什么是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本诗意象的选择

问题:这些意象是诗人精心选择的吗?

教师指导,明确:这些意象并非诗人的精心选择,却又恰到好处。因为,云彩、柳树、水草、柔波都是康河常见的物像,就是诗人眼前所见,不必刻意寻找,而这些物像又恰恰可以承载诗人的情感。这些物像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能够把诗人那种柔美的情感抒发出来。可以说是“妙手偶得,浑然天成”。

以金柳为例谈意象的意义

古有折柳送别之俗,它两个寓意:一是柳极易生长,用它送友比喻无论漂泊何处都能枝繁叶茂;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含有“挽留”之意。史书记载,此俗始于汉代。

柳是离别的象征

唐·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罗隐《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唐·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唐·白居易《忆杨柳》“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唐·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

船。”

柳还是爱人的象征。

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

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你会发觉它既是写柳,又像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咏柳即咏人,对柳依依不舍,实是对其所爱之人的依恋。

徐志摩的这首诗,金柳的意象可以看作是他的爱人――“夕阳中的新娘”,让他留恋,让他痴迷,也可以看作是离别时康桥对他的挽留。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一有风格,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我不知道徐志摩是还有“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成为一种美好的凝结迪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有散文中屡见不鲜它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勾连,不仅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多少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结果吧!

相关专题 下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