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湾的诗《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大乐儿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王湾的诗《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简介】感谢网友“大乐儿”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王湾的诗《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共18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王湾——《次北固山下》

【年代】:唐

【作者】:王湾——《次北固山下》

【内容】: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人。他的诗当时很著名,多有佳篇。

【注释】:

次:住宿,这里指船停泊。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临江,形势险固,因以为名。

【赏析】: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

篇2:王湾——《次北固山下》

【年代】:唐

【作者】:王湾——《次北固山下》

【内容】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霍松林)

篇3:王湾次北固山下原文

王湾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篇4:《次北固山下》王湾古诗

《次北固山下》王湾古诗

《次北固山下》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湾。其古诗全文如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前言】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这首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青山:指北固山。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生:升起。

残夜:夜将尽之时。

入:到。

乡书:家信。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风正;风顺。

【翻译】

行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给家乡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替我捎回家乡洛阳吧。

【赏析】

该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9]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4]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 “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篇5: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

次北固山下

朝代:唐代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篇6: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

In Castle Peak Road outside, in front of the Green River.

The tide flat, broad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water, happened to hoist heavy.

Residual night has not yet subsided, the sun rises from the sea, bye-bye is not behind the river has been revealed of spring.

Letter to send out not knowing when to arrive, the geese are sent to Luoyang to hope that the North.

篇7: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王湾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英文

In Castle Peak Road outside, in front of the Green River.

The tide flat, broad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water, happened to hoist heavy.

Residual night has not yet subsided, the sun rises from the sea, bye-bye is not behind the river has been revealed of spring.

Letter to send out not knowing when to arrive, the geese are sent to Luoyang to hope that the North.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顺风。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江春:江南的春天。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指北固山。

乡书:家信。

名句讲解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了。取象宏大。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唐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 中评这两句诗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张说怎么对人说,可惜殷没有交待,但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将这两句诗“手题政事堂”,一是“每示能文”。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生”、“入”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形容景物,绝妙千古”——王夫之。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象征。海日:光明、残夜:黑暗、江春:新、旧年:旧。两两对仗,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鉴赏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现在的江苏镇江北。王湾,洛阳(先河南洛阳)人。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是人物一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主题归纳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类型)。

详细赏析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风平浪静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残夜将尽,旭日从水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总之,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赏析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创作背景

该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但是,由于诗人情感内容完全融纳于特定时空的生动可感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诗的情感基调不仅略无哀伤凄婉,反而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独特的江南景致与蓬勃的自然生机的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特别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被后人视为盛唐气象的标志。即使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其阔大的境界实际上也不失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审美范型。

作者简介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篇8:五言律诗:王湾《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顺风。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江春:江南的春天。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指北固山。

乡书:家信。

创作背景

该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

赏析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

篇9: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及译文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篇10: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及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次北固山下》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顺风。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江春:江南的春天。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指北固山。

乡书:家信。

《次北固山下》名句解析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了。取象宏大。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唐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 中评这两句诗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张说怎么对人说,可惜殷没有交待,但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将这两句诗“手题政事堂”,一是“每示能文”。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生”、“入”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形容景物,绝妙千古”——王夫之。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象征。海日:光明、残夜:黑暗、江春:新、旧年:旧。两两对仗,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次北固山下》创作背景

该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篇11:王湾:次北固山下唐诗欣赏

王湾:次北固山下唐诗欣赏三百首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解】:

1、次:停留。

2、残夜:天快亮时。

3、江春句:还没到新年江南就有了春天的音讯。

4、归雁句:古时传说雁能带信,这句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将家信带到故乡洛阳。

【韵译】: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

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

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评析】: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

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篇12:王湾《次北固山下》译文及鉴赏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次北固山下》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顺风。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江春:江南的春天。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指北固山。

乡书:家信。

《次北固山下》解析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了。取象宏大。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唐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 中评这两句诗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张说怎么对人说,可惜殷没有交待,但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将这两句诗“手题政事堂”,一是“每示能文”。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生”、“入”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形容景物,绝妙千古”——王夫之。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象征。海日:光明、残夜:黑暗、江春:新、旧年:旧。两两对仗,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次北固山下》创作背景

该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次北固山下》赏析

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是人物一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潮平两岸阔”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次北固山下》作者介绍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7)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篇13:王湾次北固山下阅读答案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 这首诗的作者是 (1分)

8.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2分)

答:

9. 下面有关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题目中“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

B.首联中“客路青山外”一句写出了作者此时正在船上行进,暗含路途奔波之意。

C. 颈联既是写景也点明了时令,残夜而后东方海日升起,旧年而后江上已是春天。

D. 尾联在前文叙事、写景的.基础上自然而然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7.王湾(1分)

8.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显得十分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拂,船帆端直高挂在水天之间。(2分,意思对即可)

9.D(3分)

篇14:王湾《次北固山下》唐诗鉴赏

王湾《次北固山下》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原文】

次北固山下⑴

客路青山外⑵,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⑶, 风正一帆悬⑷。

海日生残夜⑸, 江春入旧年⑹。

乡书何处达⑺? 归雁洛阳边⑻。

【注释】

⑴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⑵客路:行客前进的路。青山:指北固山。

⑶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⑷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风正;风顺。悬:挂。

⑸海日:海上的旭日。生:升起。残夜:夜将尽之时。

⑹入:到。

⑺乡书:家信。

⑻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白话译文】

行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给家乡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替我捎回家乡洛阳吧。

【创作背景】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这首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作者介绍】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先天(唐玄宗年号,公元712~7)进士,官洛阳尉。曾往来于吴、楚间。多有著述。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中卒。《全唐诗》存其诗十首。

篇15:《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习,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习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律诗的章法: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一)、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第一二句尾联

第三四句首联

第五六句颈联

第七八句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现在我说哪一联,你们快速的读出诗中的句子。(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或齐答、或开火车。)

(二)、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1、律诗的平仄:

师:“字有定音,音分平仄。”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中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平该仄,必须逐字讲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这样分:

幻灯片展示:平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

例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师:平声声调漫长,有绵延之感;仄声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请同学们在读平声时,延长声调,一个平声缓缓的晃一圈头;读一个仄声时,晃半圈头。我们用这种“摇头晃脑法”把握韵律,还可以治疗颈椎。(生笑)

(活动练习: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首联,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选一两个读得好的表演一下)

师:这样平仄相间,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抑扬顿挫,婉转和谐,下面我们用“摇头晃脑法”将这整首诗的平仄读出来。大家看黑板的板书,为了方便大家区分把握平仄。老师用“─”表示平声,用“│”表示的仄声。

黑板板书展示: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活动练习: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然后学生单个、齐读表演。)

2、律诗的押韵:

师:律诗的音韵之美除了平仄婉转和谐之外,在诗歌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这叫押韵。

幻灯片展示:押韵:全首诗通押一韵,通常压平声韵。

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押了韵的韵脚字是哪些。

生:应该是:前、悬、年、边。

师:看看韵脚字都在哪几句上?

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师:对的,这就是押韵的一个规律即: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请同学们在读韵脚字时,声音适当的延长,这样能使朗诵吟咏时,产生音韵和谐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体会读有韵脚字的诗句,然后加上平仄的“摇头晃脑法”,一起齐读诗歌。)

师:这一次的吟咏韵味十足,比课前的第一次读得棒多了,但感觉仍缺少些情感。下面我们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活动。

四、活动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谈初读感悟: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的初读感悟,思考一下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棒,你把诗歌的大致意思读懂了。

2、知人论世:

师:读诗还讲究知人论世,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资料,并结合诗人的情感,思考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幻灯片展示: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写这首诗时,诗人经过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诗人的形象:一个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游子。

3、深入研读:

师:请找出体现诗人漂泊外地、思念家乡的字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五分钟后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题目的意思是作者暂时停泊在北固山下。

师:是啊,这仅仅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不是最后的港湾。

生:诗人在绿水之上乘着“行舟”,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车马劳顿。

师:你言简意赅,很好的诠释了首联的含义。

生:作者思念家乡,写了一封“乡书”,希望“归雁”能够帮他带回洛阳。

师:“鸿雁传书”是古诗歌中经常用的典故,同学们要把“归雁”和“小燕子”这两个“yàn”字区分开来。

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哪一句诗点明了写作的时令?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结合注释看,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师:是啊,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都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而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且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顿生思乡之情?

五、活动三:品味意象,联想意境。

1、师:诗歌一般来说是“诗中有画”,你觉得哪一联最有画面感?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简单的语言勾勒诗歌的图画。)

2、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涨起来了,风吹着船帆鼓鼓的。

师: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要描述诗歌的情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生:潮、两岸、风、帆

师:根据诗人的描述,想象一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两岸阔是潮平的结果,我们可以感悟到潮水涌涨,江水浩渺。风“正”,“正”应该理解为“和、顺”,微风和顺;帆“悬”,“悬”是端端直直的高挂着,可见波平浪静。

师:那么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应该是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师:对的,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3、总结提升:

师:现在,我们归纳总结,如何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幻灯片展示: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第一步:找景物——品特点——悟情感

第二步:发挥想象,缀连成文。

六、学以致用:(课后作业)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颔联的情景。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活动,吟咏诗歌的韵味,品味诗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应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习中去,谢谢大家!

篇16:《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说出作者的写作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能够体会诗中所体现的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北方春天和南方春天的图片,请学生思考两个地区的不同,并请学生用学过或者读过的诗句表达。学生可能回答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等等。教师先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引题“其实,南方的春天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来的比较早,在北方还是冬天的时候就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唐代北方诗人王湾羁旅江南时,残腊逢春时所作的诗《次北固山下》”

2.用多媒体出示王湾个人信息如下: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唐代洛阳诗人。王湾早年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旅途延伸在碧色苍翠的青山之外,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黑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正值残冬,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该怎么投递家书?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创作的地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地点:客路青山外,舟行绿水前。

此处既是景物描写又表明了创作地点,语言自然工丽,境界却很宏大开阔,为全诗奠定了大眼光、大格局的描写基调。

2.颔联也是写景,那么首联的写景与颔联有何不同?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首联的写景先写山,再写水,由山到水,是一种大景观,奠定了全诗大格局的描写基调,同时它还是一种动态的景,本身山和水都是具有静态美的意象,但“路”、“行”两字立刻点出了作者所处于羁旅途中,化静态为动态;而颈联的写景是由水到船,是一种“此身此地”的非常具体的小景观,依然延续了大格局、大眼光的基调,本身涨水和扬帆都是动景,然而作者确实用了“平”和“正”来描写,使动景却显现出静态美,将春天于无声无息处滋润大地的感觉描写得淋漓尽致。

3.本诗创作的时间是何时?作者是如何展现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本诗的创作时间是岁暮残腊,破晓之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时间,而是将时间蕴藏于写景之中,“海日生残夜”表明,是破晓之时,太阳趁着残留的夜色从江面上升起,此处教师应明确:“海”就是泛指水。“江春入旧年”是指时节依然是残冬腊月,但万物已初现春的气息。

4.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语言上看,作者用“生”字描绘了水中升起朝阳的情景,用“入”字描写残冬已展现的春的气息,但是“生”意思是出生,“入”意思是进入,本身都是人的行为,此处为拟人的手法。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将景物人格化,赋予实景活泼的气息,赋予全诗轻快的节奏;从内涵上看,此处展现了黑暗中孕育着光明,残冬里蕴藏着暖春。暗示了腐朽之处孕育着新的生机,使全诗除了语言优美和谐外,更蕴含着一层哲学意味。

5.尾联描写了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尾联是抒发了思乡之情。然而此处依然有虚写的景“归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处要明确:本诗中的时间、地点和抒情都通过写景的方式展现出来,句句写景,但景中表明了时间地点,情感和哲思。

(四)拓展作业

请同学们再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将哲思或者抒情蕴藏于写景中的诗句,任选一首与本诗进行对比,将比较结果写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名家名作,用自然工丽的语言描写了江南残冬逢春时的情景,朗朗上口,可读性强,在课程中加设更多朗读的环节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语感和学生对诗词的感悟能力,这个部分应该改进。另外,在解释修辞手法时,应多多举例,不但要举本诗中的例子,还可以举一些学过的诗文中的例子,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修辞使用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主动使用修辞。

篇17:《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8页。

二、教材简析:

《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设想:

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四、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2、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五、多媒体运用:

电脑教学平台。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播放:欣赏配乐朗诵诗flash动画《静夜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投影: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的内容表述: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诗人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

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1)自由问答: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2)理解参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著名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投影: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插播于光中的《乡愁》朗诵)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附:音乐背景《送别》)

(六)拓展作业。

到图书馆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篇18:《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中国诗歌中的思乡旋律,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寂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回答,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故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

(1)(次北固山)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指导朗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全班分成两组,互相提问,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得好)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讲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2、朗读指导:把握“诗眼”(如“平”、“阔”、“正”、“悬”等)的重读和韵脚响亮、悠长(如每句最后一个字);

3、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

(提示:1、时间临近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4、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看谁改得好。(要求忠实于诗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点。)

五、拓展达理: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主动背诵。

七、结束语: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我们在一首歌曲中结束这堂课,请听根据诗人于光中的同名诗歌谱成的歌曲《乡愁》。

相关专题 的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