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开心168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简介】感谢网友“开心168”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共16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认识“彼、锹、权”等6个生字。

2、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尝试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向身边的人访谈对幸福的理解。

3、搜集关于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的童话在故事的讲述中会让我们体会到一个道理,比如《巨人的花园》,我们学完后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今天我们要学的童话,故事也很动人,读完后也会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2、板书课题并读题:幸福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读连接语,请学生说说连接语中提出了哪些要求。

(a、想想文中三个小孩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b.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2、带着连接语中的问题自读课文。

3、自读课文后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三、交流讨论

1、请同学复述故事,理清故事的基本情节。

2、表演故事,深化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学习以后的收获。学习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的理解是重点。)

4、联系亲身经历和课前做的访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四、拓展交流

老师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读后,老师做简要点评,然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时也可以谈自己的,感受。

1、今天,我们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拥有中,我们细心回味着什么是幸福?下面请用最精辟的话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

2、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五、布置作业

1、《黄冈》第10课

2、同步阅读

【板书设计】

10* 幸福是什么

第一个青年(医生):幸福是给病人治病,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第二个青年(消防队员、花匠):幸福是勤勤恳恳工作,劳动没白费。

第三个青年(农民):幸福是耕地种麦,养活了许多人。

智慧的女儿:幸福靠……

老      师: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生: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警      察: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教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按照以下策略来完成: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注重预习,培养自主; 巧妙组织,简化教学 ;略中显精,领悟方法;内外结合,拓展积累。体会最大的是略读课文就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大胆地进行尝试。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2: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教学实录

一、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认识独特的幸福观。

2.理清思路,学会表达,训练说话能力。

3.体味生动的语言,学会运用较美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领悟幸福“无所不在”,树立健康乐观向上的幸福观。

教学难点:幸福到底是什么,正确地领悟幸福。

教学方法:以自主探究与小组协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复习性述说,激趣性演说,话题性引说等手段,配以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得到教育。

课程安排:一课时

教学环节:本课时主要解决“幸福是什么,怎样来感受幸福”的问题,这要从理清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写作思路入手,我计划安排学生在课前收集幸福信息,调查采访各行各业人的幸福观,体会幸福的真谛,讨论幸福所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激情导入幸福。同学们,李老师今天和大家一同来讨论学习口语交际《畅谈幸福是什么》,老师先请大家体会。为了让大家容易把握幸福,在畅谈之前,我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比较体会它和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来畅谈今天主题。

提问: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歌中唱的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呢?

生:幸福在辛勤的工作中,在艰苦的劳动里,在晶莹的汗水里,在艰辛的耕耘中,在知识的宝库里,在闪光的智慧里。

讨论后归纳,歌曲要告诉我们——劳动者着是幸福的,学习着是幸福的。

师:联系学习的《幸福是什么》的童话故事,同学们速读故事,找出最能体现出三个青年和智慧女儿智慧观的句子。

生:我给病人治病,病人的身体康复了,我很幸福。

生:我外出替人们做事,做了有益的事情,从中感到幸福。

生:我是一位农民,我种出的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也感到幸福。

生:智慧女儿说: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为人们做事。

2. 讨论两者的异同,讨论小结。

小结:歌曲和《幸福是什么》希望我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勤奋学习,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幸福,强调的是劳动给大家带来的幸福。比较今天我们要畅谈的幸福是什么,范围就显得狭窄了些,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平凡的小事都包含幸福。

二.寻找积淀,畅谈幸福。

1. 众说纷纭话幸福

师:我在课前布置过一个预习作业,要大家去采访人们对幸福的不同理解,以加深自己对幸福的认识,同学们都很认真地采访了,现在我选择了其中的两个范围,一是小家——家庭,二是大家——社会,先就家庭这一块,让同学们来谈谈家人的感受。

生:我爷爷说:人退休在家种.种花草,溜溜鸟,和儿孙在一起玩乐,他是开心的,所以也是幸福的。

生:奶奶说:她年纪大了,只要没病没痛,有的吃有的穿,比什么都强。

生:妈妈说:幸福是贫困中的一块蛋糕饼,是患难中与父亲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

教师小结:正如一位作家曾说:“幸福是一个迷,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个答案。”看看各行各业的人对幸福的感觉是什么?

生:警察说,他的幸福在于维护社会治安,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生:医生说,治好病人的病,让人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就是他的幸福。

生:老师的幸福在于拥有学生真诚的爱意。

生:清洁工说,虽然他的工作又脏又累,但他们的劳动给城市带来清洁,所以他们是有用之人,也是幸福的人。

生:农民说,没有农民,就没有粮食,他也幸福着呢。

生:商贩说,每天供应者千家万户的必需品,他们也是劳动者,也是幸福的。

生:我们生活在这文明的国度,每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很幸福。

2. 师小结:同学们都道出了自己或众人对幸福的理解,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时时感到幸福呢?幸福一定要轰轰烈烈吗?在一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琐事中,往往就正藏着幸福,只是我们不曾留意,不曾珍惜。从现在起,我们一定要留心观察生活,从中感受幸福,享受幸福。

三:对比显现,享受幸福

1. 对比中见幸福(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把握幸福的特征,这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能更快更形象的感受幸福,请同学欣赏两组画面)

第一组,贫困山区的儿童在破旧的教室上课,我们班同学在崭新的学生机房上机。

第二组,战争留下的废墟,我们学校的校园一景。

师:这是两种生活,两种情景,同学们,你从中读到了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语言表达你此时的感受。

生:看到了贫困和战争,对比之中,我感受到不经意的平凡生活,其实就是一种幸福。

师:但是,在战争中的儿童,贫困山区的孩子就没有幸福了吗?

2. 出示图画显幸福

第一幅:战争中的儿童在武器上开心的玩乐

第二幅:贫困山区的儿童对知识的渴求

生:有。

师:如果把人生的苦难和幸福分置天平的两端,你的指针会偏向哪边?

生:贫困山区孩子的苦难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

生:但指针一定会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生:战争中的孤儿们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们也可以说:幸福!因为他们还有健康的身体。

师:当战争夺走他们的肢体,不再健康了呢?

生:那些勇敢的人依然可以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

生:甚至当心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份子依旧可以对宇宙大声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师:让我们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才能切实体会到幸福所在,要特别留意我们身边平凡的小事,珍惜身边看似平凡的幸福。

四:演义平凡,珍惜幸福

1.平凡生活,话幸福

师:以“平凡的幸福”为题,准备3-5句话来描述你对身边平凡幸福的珍惜(我根据学生的生活阅历,把它分为四个方面,让学生说说议议,来感受平凡的幸福。)

(以下是学生发言摘录)

(1).亲情篇

A.在我伤心时,我就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妈妈轻抚我的长发的感觉,让我顿时委屈全无,拥有妈妈的爱,就是我的幸福。

B.在一次与爸爸的斗嘴后,我赌气不吃不喝,在两餐没吃过后,奶奶把香喷的饭菜给我送来时,我泪流泉涌,其实我早就知错了。当看到大人们心疼的目光时,我是多么的后悔自己的无理取闹,奶奶的和事主义,父母原谅的拥抱是我今生最难以忘怀的幸福。

(2).友情篇

A.同学每天约我去上学,放学一同回家,幸福是我们一起走过的多少个春秋冬夏。

B.幸福是同学们在一起讨论功课的各抒己见,是为一道难题争论的面红耳赤。

C.考试不理想时,同学们一句悄悄的鼓励、安慰,给了我莫大的支持,我感到很幸福。

(3)给予篇

A.我父母外出务工,我成了“留守儿童”,当每年受到党和国家给予的政策性补贴时,我既感激,又幸福。幸福生在如此和谐的国度。

B.走在拥挤的大街上,看见井然有序的交通,一位交警叔叔扶一盲人大娘过马路,相信大娘的心里一定是甜蜜的,交警叔叔也一定是幸福着的

(4)爱国篇

A.中国女排后重获金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幸福。

B.中国申奥成功,我感到非常幸福。

C.刘翔成为亚洲第一人时,我自豪,我骄傲!我幸福。

五.激情总结,诗诵幸福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啊! 老师似乎也被幸福包围住了。今天,我们师生共同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我也想把自己的幸福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听后,还想请大家谈谈体会。

幸福是每年九月人们唱颂师恩的时节

幸福是孩子们的每一句问候,一个电话,一封信,一张卡片,一朵花,一个称赞……

幸福是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

幸福是学生们学有所成,登门拜访时

幸福是家长的礼貌

幸福是社会各界对老师的理解与尊重

师:幸福到底是什么?

生:幸福是什么,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享受。

生:幸福看不到,幸福听不到,幸福更触摸不到。

生:幸福是乞丐眼里的一片肉。

生:幸福是没留作业的学生。

生:幸福是放假休息的上班族。

生:幸福是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

生:病人的幸福也许是获得健康的身体。

生:幸福是病人急切得到的健康的身体。

师:真的,幸福就是这样简单,这样容易得到!同学们,当你明白这些时,你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你已经很幸福了!即将下课了,老师把一首最好听的歌曲送给你们。

(在音乐《你是幸福的 我就是快乐的》中结束)

篇3:《长城》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设计思想: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精讲多练,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积极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四年级的学习过程是逐渐从中年级过度到高年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采用了以读贯穿全文,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深度,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攻破难点。设计本课时,我还着重考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通过分析学习本课的知识点,提高读文赏词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从而更好地完成新课标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材分析:

《长城》是小学四年级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第1课的第2课时的教学。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紧密配合,赞美了长城的雄伟气魄,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其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概括了全文内容,是全文的总结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知道长城,了解长城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提高学生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任务分析:

⒈、起点能力:学生在学习《长城》之前已经学过了《颐和园》、《赵州桥》这两篇同样是描写文化古迹的文章。三篇文章在写法上具有共同点,因而具备了学习这类课文的基本的方法和能力。

⒉、终点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长城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加强,观察和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⒊、教学目标类型:目标1属于陈述性知识学习;目标2、3属于智能技能学习。

▲课前准备:

师:课件。

生:让学生收集关于长城的各种图片和传说故事。

▲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一般特征:

本课教学对象是大通县元树尔小学四年级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高,对于学习《长城》兴趣极浓。但由于学生所处环境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少课外读物,没有上网收集资料的条件,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

2、学生的入门能力: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能通过朗读课文,并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3、学习风格:

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四年级的学习过程是逐渐从中年级过度到高年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采用了以读贯穿全文,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深度,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攻破难点。我还着重考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通过分析学习本课的知识点,提高读文赏词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目标实施过程)(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板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一课。

2、欣赏图片: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欣赏长城的景观。(PPT)

3、谈感受: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4、激趣: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学生说)

二、精读课文,加深认识

(一)齐读句子

1、读(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质疑: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自由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2、交流汇报:

(1)长--(PPT)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长城)比作(长龙)。(PPT图)理解“蜿蜒盘旋”:随山势而走向--一万三千里:这里运用了(数字说明),山海关在河北省,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PPT)长城经过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2)(PPT第一自然段)齐读:你能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吗?

(3)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

(4)高大坚固--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3、小结:学习了1.2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自由发言)

4、齐读:把这种雄伟的气势读出来。

(三)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

3、(PPT)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

(3)站在长城上,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1)问: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2)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

(3)请读句子:(PPT)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思考、交流:(PPT)

※ “多少”表示(无数)。

※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

※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

※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

(6)让我们闹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四)整体把握课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自由发言)在当时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工程浩大,气魄雄伟的长城,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2、请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板书:

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

四、课外拓展: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实践后的反思:

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

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和姿态两个部分入手,运用课件展示长城的图片,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了课件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在了解长城的构造特点的同时让学生画、说出来,加深了印象。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学生的体会真实、深切。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长城为什么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这是重难点时,采用竞赛形式,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下页)

课堂学习成果评价量表

班别______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

评价项目 评 价 标 准 等级(权重)分 自评 小组评 教师评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能 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能准确体会白线,白色战马的 含义以及所用的修辞手法。 26 8 3 1

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26 8 3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背诵课文。 26 8 3 1

法 通过看图、学文,运用学生讲、读、画、表演等,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0 10 6 2

度 结合观察图画,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20 10 6 2

通过观察和诵读帮助学生体会观潮的神奇有趣,将图文融为一体,在美的意境中启发想像,激发爱国情感 20 10 6 2

课堂调查: 口头说出你在学习本节课时所遇到的困难,向教师提出较合理的教学建议。 12 15 7 4

我这样评价我自己:

伙伴眼里的我:

老师的话:

注:1.得分为自评、互评、教师评总分之均值;

2.“我这样评价我自己”、“伙伴眼里的我”以及“老师的话”都是针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概括性评判和描述。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20分)

项目 A级 B级 C级 个人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认真 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 参与讨论态度认真 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依时完成,有参与讨论 上课无心听讲,经常欠交作业,极少参与讨论

积极 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阅读完了 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 很少举手,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

自信 大胆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作出尝试 不敢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不敢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善于与人合作 善于与人合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能与人合作,接受别人的意见 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

思维的条理性 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 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条理性差些 不能准确在表达自己的意思,做事缺乏计划性,条理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思维的创造性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 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思考能力差,缺乏创造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我这样评价自己:

伙伴眼里的我:

老师的话:

注:1.本评价表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作评价,用于课堂中评价

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我这样评价自己”、“伙伴眼里的我”和“老师的话”,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课外作业量化评分表(40分)

小组成员互评表

编号 题目 成员1 成员2 成员3 成员4

1 在大部分时间里他(她)踊跃参与,表现积极。

2 他(她)的意见总是对我很有帮助。

3 他(她)经常鼓励/督促小组其他成员积极参与协作。

4 他(她)能够按时完成应该做的那份工作和学习任务。

5 我对他(她)的表现满意。

6 他(她)对小组的贡献突出。

7 如果还有机会我非常愿意与她(他)再分到一组。

8 对他(她)总体上是喜欢的。

[《长城》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4:观潮 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观潮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由远到近抓住“潮”的特点进行叙述,先闻其声,再观其形,“听”和“看”在写法上是交错的,写得有声有色,十分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学情分析:对于本篇课文的介绍自然景观是非常有条理,文章也很生动,但是学生对于体会这篇文章我还是没有多大把握,因为这是本学期的第一堂课,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实在是没办法了解,只有在上课过程中感受。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懂得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1)详(1)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浙江有一处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景象,板书:天下奇观

能告诉我它是什么吗?板书:观潮(齐读课题)

仔细看,这两个词中都有一个字,你发现了吗?他们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观潮”的“观”意思是看;“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天下奇观就是……(天下奇特的景象)

到底如何,让我们一听为快。

二、听课文录音,感知大潮的奇观,理清叙述顺序

1、听课文录音,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几个画面?

听后回答: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板书)时间顺序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段落,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人们面对平静江面急切地等待钱塘江大潮。)

三、生字教学

看课后的生字表,

1、组词读一读生字。

2、你发现什么?

“潮、浩、沸、涨”的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

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3、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附:板书:

潮来前

观潮(时间顺序)       潮来时

潮过后

教后反思:

本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发现本班的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敢说敢想,在学习第一段的过程中学生能畅所欲言,很快地找出自己读懂的地方,整个教学设计能很快地完成。但也有几个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

学生的朗读欠佳,拖音较严重。以后要加强朗读地指导。

第二课时(2)详(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师: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农历八月十八的这天,人们早早来到了盐观镇的海塘大堤期盼大潮的来临。虽然此刻江面风平浪静,但所有的人都知道一场雄伟壮观的大潮即将来临,下面就让我们轻轻地打开书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细读课文第三段,

(一)自主品读课文语句,积累语句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生自由读)

指名学生读喜欢的句段,谈谈感受,在一次次地激励中相机指导朗读。

(二)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连接句子的词语找出来。

师读生听: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2、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3、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4、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

5、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背诵的起立背诵。(生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三)、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山崩地裂。)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

三、略读第四段

师:钱塘江大潮不仅潮来时雄伟壮观、有声有色,大潮过后依旧令人咋舌,自己读一读第五自然段,,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生:我从“余波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感受到余波气势不减。

师:对,作者不仅抓住了余波的形还有声,让我们如临其境。谁能读出余波的气势吗?(指名读)

师: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生:我从“过了好久,才恢复平静”感受到了。

生:我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也感受到了。

师:我们用我们的朗读再次感受这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吧!

附: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江大潮)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如临其境

有声有色

教后反思:

这一课时的设计采用了一位优秀教师的教案实录,当然有所改动。在上课之前还信心十足,没想到一开课就碰上了冷场,学生在找自己喜欢的句子,不约而同地找到了“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番品读后,我问“还有喜欢的句子吗?”学生毫无反应,一时之间,我竟想不出处理的方法,只好硬拉学生品读自己提示的句子,学生显然处于了一个被动的角色,而我是一个纯粹的教案实施者,绝对的失败的实施者。在本堂课上,这样的开场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了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课后想想,在处理冷场的过程中,我不能从预先的教案中走出来,完全是教学机智的问题,其实处理的方法可以是这样的:“刚才我们走近了最壮观,最雄伟的浪潮的气势,其实这样的气势不是一开始就是如此,它又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如果当时我能果断地如此提示,就会让学生再次开心地、主动地走入文本,再次投入品读文本,相信学生能很快地弄清浪潮形成的过程,而且能理清作者观察潮水的顺序,完全可以“一举两得”的提示,却让我被教案活活地套死了。

[观潮 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5:观潮 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自有介绍钱塘江大潮的情况。师予以补充归纳

2、出示板书:观潮 齐声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读书要求:自之轻声读课文,标出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文章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

3、看看2-5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一自然段与下文是什么关系?(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总分关系)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出示生词,读准字音

2、分析字形

3、词语解释:天下奇观 、若隐若现、人声鼎沸、浩浩荡荡、风号浪吼

四、讲读1、2段

1、自由读1、2自然段,说说你读了什么?

2、3-5分钟自由学习后,师生以提问待检测。

(1) 自古以来人们怎样评价“钱塘江下浪潮”?

(2) “奇观”是什么意思?

(3)观潮最佳时间、地点是什么?

(4)来到这里人们看到了什么?大家心情如何?

(5)指导朗读,读出景色的美丽。

五、全课总结

如此壮观的景象是以怎样的姿态展现的,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观潮的景象的?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插图,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

a、钱塘江大潮给了你什么印象?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b、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感受壮观,激发背诵兴趣。

1)、出示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2)、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潮头过后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2 、找出大潮壮观的词语。

3、指导朗读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文章按时间顺序先写潮来之前,次写潮来之时,再写潮去之后的情况,最壮观的是潮来之后的情况,课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来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

八、布置作业

背诵3、4自然段。

[观潮 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6:《观潮》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个性化教学,创设情境,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阅读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文字、激发想象等方式中,做到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真正走进文本,感知体会钱塘江大潮的之“奇”。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有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声威,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 的反映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由衷的发出了“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教学目标】

1. 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潮、称、盐”等13个生字,认识“罩、屹、鼎”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

2. 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词句的含义。

4.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大潮的景色。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读议结合法、理解想象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说说哪个景点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2. 今天呀,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去领略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伸出你们的手,与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3.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观“字,意思一样吗?快查查字典,看看分别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形成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引导初读:请同学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

2. 检查生字词:以学生已有的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读、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点拨。提醒“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要丢掉,“薄”字不能写出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3. 播放视频:同学们,你们想亲眼看看这奇特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给学生留下宽松的、自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理清课文脉络。

三、重点研读,感受奇特美景

本环节紧紧围绕“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奇观)进行教学。

1. 同学们,刚刚录像里潮水的景色,咱们课文里也有,赶紧翻开课本,自由默读课文3、4、5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潮水的句子特别喜欢,你就把它画出来,先自己读一读,一会再请同学来展示。

① 学生先自我尝试

②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③ 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2. 全班分小组展开讨论,两组寻找“你看到什么”,两组寻找“你听到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点拨下列词句的理解

⑴ 讨论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狼吼

① 通过师生模拟雷声“轰隆隆”体会理解“闷雷滚动”。

② 展开想象,说说怎样的声音,才会让你感觉到天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⑵ 讨论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人声鼎沸、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

① 学生交流想象潮水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演人们的动作,从而理解“沸腾”、“人声鼎沸”: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江边,看着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等待已久的大潮出现了,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结合你现在的感受再来读读。

② 出示对比句:学生对比交流。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⑶ 小组互评,相互补充,加深体会感受。

⑷ 引导再读:刚刚我们从全班的合作交流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奇特而又壮观的大潮,钱塘江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这震撼人心的美景把。

设计意图: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3. 创设情境,运用词语

⑴ 引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段话里有很多非常优美的词语,你们喜欢吗?想要积累它们吗?下面听老师说意思,你们猜词语,看谁掌握最好,反应最快。

①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② 风和浪都很平静-

③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④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⑤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⑵ 积累词语,单单知道意思还不行,还要学会运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应用一下把,假如你是一个小记者,现在你就在钱塘江边,你要报道这样一个天下奇观,你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词语的办法要求学生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同时又采用小记者报道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内化知识,升华感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 师生交流学习本课后的感受体会。

2. 出示作业自助餐:

① 喜欢积累的你,背诵课文3、4自然段,并抄一抄,背一背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语。

② 喜欢交流的你,向你的爸爸妈妈简单介绍钱塘江奇特壮观的景色。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重感悟,重体验,课外必要的延伸将会使学生讲课内的所学的知识融汇到现实生活中,这一环节的设计,从教材延伸到生活,进一步增进了体验,强化了

[《观潮》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7:《火烧云》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多姿多彩。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学习积累作文素材.

4、初步了解萧红及她的作品。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卡、幻灯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牐犓知道,火烧云指的是怎样的云呢?

牐犂鲜Υ来了火烧云的幻灯片,请大家看一看。

牐犓来说说,火烧云是怎样的。

牐犑樯嫌幸痪浠懊栊吹木褪堑破上的情景,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二、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牐犌胪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灯片上情景的一句话。找得快的同学,再想想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犘〗幔鹤髡呔褪前凑铡吧侠戳恕⒈浠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

牐牷鹕赵粕侠词笔窃跹的情景呢?课文的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呢?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同学再想想看,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牐犞该读。评价。

牐犘〗幔夯鹕赵粕侠戳耍满天霞光,多新奇呀!多有趣呀!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学生练读。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

牐1、快速阅读课文第2-6节。

牐犗胍幌耄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牐2、学习写颜色的这一部分课文。

牐犠髡咝椿鹕赵频难丈,共写了哪些颜色?

牐犝饷炊嘌丈,真是太美了,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归纳吗?(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牐3、学习描写形状变化的这部分课文。

牐牷鹕赵频难丈绚丽多彩,并且变化极快。那么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牐犘∽樘致郏交流。

牐犌爰父鐾学上台交流。

牐牷鹕赵菩巫吹谋浠是这样多、这样快,你也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五、学习第三部分课文。

牐牷鹕赵葡氯ナ庇质窃跹的情景呢?

牐犉攵痢U乙桓龃视锢此邓悼础

牐犂斫猓夯谢秀便

六、总结全文。

牐牷鹕赵普馄课文,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

动静结合,写得多美丽,写得多生动啊,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之中。我希望同学们能认真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致,想象之丰富,写法之巧妙。

七、布置作业,观察并描写晨雾。

板书设计 4 火烧云

上来了:霞光

颜色:多

变化着:快         大自然的壮美

形状:奇

下去了:恍恍惚惚

教学反思:

[《火烧云》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8:《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篇民间故事的两条线索,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绘声绘色地向别人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2.认识牛郎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理解作者在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

教学重点:

1、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牛郎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难点:

1.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2、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材分析: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有它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表现了当时小农生产者和小手工业者要求改善生活、争取婚姻自由和人身解放的理想和愿望。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段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它以完整曲折的情节、朴素自然的语言、奇幻的神话色彩、积极进步的主题,深深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来琅琅上口。

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改写成课本剧,促使学生细读课文,推敲语言,理解形象,体会情感。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乐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夜空群星闪烁图。

师问学生看了此图想到了什么?

引导: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分别是“牛郎星”和“织女星”,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学生说看到的想到的。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背景介绍:

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当时,由于织布机的发明、应用和耕牛、铁犁的推广,农业、手工业获得空前的发展,小农生产者要求摆脱农奴性,在经济上获得较多的自由,生活上向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但是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小农经济的这种理想是不能实现的,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关系,表现了小农生产者在封建束缚下没有自由的苦闷情绪。 学生谈自己对背景的理解。 让学生了解背景,有助于理解主题。

三、简介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口头文学作品,由于它反映劳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所以就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之中。

它的特点:它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学生读并提炼出重要信息。 提供相关信息,了解民间故事及特点,有利于学习课文,理解主题。

四、初步感知:

1.粗读课文,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线索。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理解主题,对文中人物有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

2.检查自读情况。 1.默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讨论线索和文章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掌握课文内容,对课文的主题作初步的了解,这样有利于下面深入学习领会。

五、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脉络,进一步体味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2.我们已经再次细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请大家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四个情节:

一、牛郎受兄嫂虐待直至被赶走。

二、牛郎得到老牛的指点,同织女结为夫妻。

三、牛郎织女过上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四、牛郎织女一家被专制的王母娘娘拆散。

你们最喜爱哪个情节?能否把它们表演出来呢?

细读课文思考课文各部分的情节。

同学们讨论、交流。

理清文章的脉络。 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丰富,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理清脉络。

六、改编课本剧:

1.出示剧本创作的要求:

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如对白、独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合适的音乐配乐;展开丰富的想像。

2.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情节,分工编写剧本。

3.老师巡视指导。

4.组织表演。

5.对同学们的表演给予评价和鼓励。 1.学生研究课本剧的编写方法。

2.自由结组,分工合作,编写剧本。

3.表演。 本环节能促使学生细读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乐学习。

七、赏析评价:

讨论下列问题:

1.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作者对这些人物持有什么态度?

2.牛郎织女、王母娘娘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结合故事的结尾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4.出示《天上的街市》比较牛郎织女在两篇文章中不同的结局,说明了什么问题?反映了人民什么愿望?

同学间展开讨论,组内交流后选出代表班内交流。 在前边表演的基础上,学生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情感。

八、谈感受:

可以从牛郎织女的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能创造出幸福的生活、文章的写作特点等方面谈。

学生畅所欲言。 为了让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能有整理所学内容的过程,对本课有个整体把握,做到一课一得。

九、巩固:

1.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民间故事,讲给同学听。 有感情地朗读。 加深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感悟。

板书设计: 牛 郎 织 女

教学后记:

本课设计通过先阅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创造地读写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对民间故事有较高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只是理解能力不够好,对人物的象征意义、主题的理解偏差。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9:《猫》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会认“乖”等7个生字,会写“凭”等13个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稿纸、梅花、跌倒、开辟、抓痒、撞疼、屏息凝视、变化多端、枝折花落”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猫等待老鼠出洞和捉老鼠的课件(或录像、图片);猫叫声录音带。

2、学生收集有关猫的图[文资料,张贴到教室的相关栏版上,办一期“猫趣”展。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师生交流。

a.导语:观看了同学们精心布置的“猫趣”展版,老师对猫的了解和喜爱都更进了一步,这小生灵真是有趣、可爱!参观了“猫趣”展,你最想说什么?

b、师生各抒己见,谈“趣”激情。

2、揭示课题,简介老舍。

整体惑知

1、自由练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可自读,可同桌一起读)

2、反馈生字词预习情况。

自由发言,就容易读错或写错的生字词互相提个醒。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交流: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了你怎样的第一印象?

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什么方法能迅速抓住课文大意,理清课文条理?

5、展示交流,理清脉络“方法”有三:

a、抓住各段中能概括主要意思的重点句,连起来读一读。

b.设计填空题,如:

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第(    )至第(    )自然段写大花猫(    );第(    )自然段写满月的小猫(    )。

c、设计板书,如:

老实    贪玩    尽职

(大花猫)性格古怪  高兴时……  不高兴时……

胆小   勇猛

(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剖析“古怪”,赏“猫”悟“情”

1、自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简要概括出猫性格古怪的几个方面,然后全班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

每人以猫的一个性格特点为例,把文中具体描写这一特点的语句读给同伴听。

3、深入研读,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a、同桌交流:老舍先生喜欢这一只“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的花猫吗?你是通过哪些描写来体会的?

b.范例引路。

出示例句:“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引导赏析:抓住“屏息凝视”“一连”“非……不可”边读边想象,并结合相关课件演示,体会作者对这只“尽职”的猫的欣赏、喜爱之感。

c、全班交流。

找出体会最深的句子,借助朗读、比较、品赏关键词语等方法,体验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爱意。如: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用身子蹭你的腿,……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积累运用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小组合作学习:

用“任凭……也”“非……不可”“无论……也”“……可是……”分别说句子,比比谁说得准确、说得多。

3、扩词练习

贪(    )    性(    )    高(    )    采(    )

贫(    )    姓(    )    稿(    )    踩(    )

第二课时

展示积累

选择第一、二、三自然段中自己背得最流利、最有感情的部分,背诵给同桌听。

赏读“可爱”,晶“情”动“情”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你是从哪些方面感受到“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又是从哪些描写体会到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的?

2、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a、观察插图,体会小花猫的可爱。

b.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老舍先生酷爱花草的资料与他“放任”小花猫淘气的描写进行对比, 以加深感受。

c、联系语境理解“开辟…‘生气勃勃”。

3、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总体梳理,回归全文

1、小组讨论:老舍先生笔下这只既古怪又可爱的花猫,为什么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象?

2、各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梳理:

(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真实具体、将猫视为朋友、字里行间处处留情)

3、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自主选择,积累词汇

1、用喜欢的符号圈划出自己最欣赏的词语、句子,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再摘抄在“采蜜本”上。

2、同桌互相交流。

阅读链接,拓展延伸

1、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两段话,想一想:同样是关于猫的描写,这两段话与老舍先生的《猫》一文,在观察与表达的角度上分别有什么不同?

(提示:第二段话与课文《猫》相似,侧重于用拟人的手法侧面描写猫的生活习性,并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第一段话则从正面直接描写猫的外形特点。)

2、小组交流。

3、课后留心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帮它拍摄一张相片或画一张画像,然后为相片或画像配一段旁白。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猫》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10:《火烧云》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秦银娟

一、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辨析“烧”和“红”,“沉静”和“沉浸”词义的不同。能根据词语的规律和特点,照样子再写几个。

2、按时间顺序理清课文脉络;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火烧云是一种怎样的云,它有哪些特点。

4、读课文,欣赏大自然的瑰丽景色,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心情 。

二、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写景文章的一般写作规律:既可以按照时空的一定顺序进行描写,又可以通过景物的主要特征来进行衬托。

本文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夕阳西下时,天空中出现火烧云时的瑰丽景色,抒发了人们在观看火烧云时无比喜悦的心情。课文重点描写了火烧云的特点:颜色变化多而快。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瑰丽景色,从而激发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2、学生实际:

学生都热爱大自然,喜欢欣赏大自然中的美景。然而,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学生对于“火烧云”如此瑰丽的美景,难得见到。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前应让学生查找有关“火烧云”的资料,这样,学生在学本课时,能体会得更深,对课文的内容有较充分的想象余地,以此产生共鸣,激发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并且学习课文的写法,模仿写练笔,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写作能力。

教 学 过 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分钟

3分钟

30-35分钟

3分钟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研读课文,指导探究。

四、作业:

1、自然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有恍若仙境的云海,有宛若蛟龙的江水,有怪石林立的奇峰,凡此种种,美轮美奂,常常令人无法自拔。刚才我们就通过一些图片欣赏了自然景观“火烧云”。

2、交流你所了解的火烧云。(首先大家有没有见过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确实,生长于大城市的我们确实很少有机会看到这些自然的美景,所以我们就先从课文中去领略它的美妙和绝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作家萧红描写“火烧云”。

1、请生自由读课文:说说火烧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读完后尝试对文章进行段落划分。

1、火烧云上来了,到底什么样儿?划出课文中描写火烧云出现的句子,概括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霞光、小孩子、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老头儿(哪儿变了,为什么会变?)

2、除了物的变化,地上的人在这样的景观中是怎样的心情,尝试融入感情的品读。(愉悦、惊喜、喜滋滋等)

3、“烧”是什么意思?这里可不可以换成“红”?为什么要用“烧”字?

(a.红与红彤彤的意思重复了,题目是“火烧云”,用“烧”照应了课题b.这个“烧”字写出了云向东蔓延的动态感,说明变化之快,更加形象生动。且“烧”字能跟后面的“着了火”相照应。)

尝试模拟句型: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对比:雨后春笋如婴儿般出来了。

雨后春笋如婴儿般(钻、冒)

了出来。

师:火烧云上来后的变化如何呢?从哪些方面有变化。

1、生轻声浏览第二段,划出显示特点的词,总结变化内容(颜色、形状)

2、齐读第3节,分类总结颜色,并探究颜色的特点(色彩绚烂、变化多端)--多、快

3、模拟这种类型的词语

ABB绿油油、黄澄澄、黑油油

半-半- 半明半暗 半梦半醒、半黑半紫

葡萄灰 西瓜红 辣椒红 青椒绿、杏儿黄

4个一会儿--快

4、生默读4--6节,思考:读了这部分内容,你对火烧云的形态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有哪些具像(预设:变化多 变化快)

板书:

一匹马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

一条大狗 忽然

一头大狮子 接着 一转眼

变化多 变化快

5、课堂练习:出示几幅火烧云的图片,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写作方式说一说。(可以按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

6、自读第3小节,体会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

7、积累: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颜色、形状变化之多,变化之快吗?

8、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烧云渐渐地退去了,退去时的景观优势如何的,沉醉在美景中的人们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师:天空中真是热闹极了,一瞬间,火烧云就下去了。指名读第七节。

思考:“沉静”与“沉浸”的意思一样吗?区别在哪儿?沉静包含内心需要对眼前的美景进行消化的意思,需要片刻的宁静来感受,符合情境。而沉浸只有陷入、沉迷的意思,不及沉静。

人们的心情是如何的?

遗憾、不舍、无奈

9、师总结。哲人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其实并非只有远方的景观才是美的,保持一颗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也可以过成诗!(板书:发现美 创造美)

1、模仿3-7节的描写方式对自己喜爱的自然景物进行仿写。

2、选背2----6中任意一节。

欣赏“火烧云”

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火烧云”。引出文章(解疑)

交流

1、生边读、边思考描写顺序。

2.划出生字词

3.按照描写顺序划分文章段落。(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个体朗读--全班朗读读出人们喜悦的心情)

提问探究

引导交流

划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

朗读

找出有关词语,通过朗读感受火烧云那美丽的色彩。

生交流,师板书。

师生启发交流总结。

变化多端

变化无穷

千变万化

变化无常

变幻莫测

瞬息万变

五颜六色

五彩缤纷 五光十色

绚丽多彩

色彩斑斓

读出火烧云下去时人们遗憾的心情。

设疑导入,培养质疑能力,提高收集资料的质量。

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

通过交流,掌握文章脉络,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火烧云迷人的景象。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火烧云的变化又快又多,必须静下心来才能看清楚。

附板书:

出现

颜色

6、火烧云 变化 多、快

形状

消失

(发现美 创造美)

练习设计:

一、照样子写几个表示颜色的词

金灿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葡萄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半紫半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句子,思考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句中的“烧”能换成“红”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实践

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呢?模仿课文3--6小节,写一写。

[《火烧云》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11: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人文主题:

自然之美

语文要素: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学习任务:

1、识字写字。认字12个,写字15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段。(认读文字符号)

3、用简单的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到自然之美。(解码、译码:将文字变成生活中的事物,通过作者的文字描述感受、体会作者看到的景物之美)

5、分析、概括、总结、感悟:在作者眼中,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特点?(梳理、概括)

6、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者是怎样,用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悟,表现钱塘江大潮的特点的?(编码)

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预习: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字写字,背诵课文第3—4段。

2、阅读理解、思考感悟:

(1)用简单的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然后将你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象出来的。

(3)分析概括:用1—2个词语作者眼中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样?并说明理由。

(4)说一说作者是怎样,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突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的?

一、检查、交流课文朗读、识字写字、课文背诵。

1、朗读正音:薄雾、闷雷滚动、颤动、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2、交流识字写字情况并交流记字方法。

3、检查背诵情况并交流背诵方法。

二、交流讨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在一年一度的观潮日,作者在海宁市盐官镇看到的潮来前后的壮观景象。

三、交流讨论:从文章想象到的画面。

1、出示“交流平台”:怎样想象?想画面、听声音、闻味道。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闭目想象画面。

3、交流: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结合课文说一说,你是怎么想象到的。

结合词语: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闷雷滚动、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4、出示刘禹锡《浪淘沙》,指名读,想象一下画面,指名谈谈感受,刘禹锡的感受什么样?和本文作者感受一样吗?

气势磅礴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感受。

四、交流讨论:在作者眼中,钱塘江大潮什么样?

预设:气势恢宏、声势浩大、壮观、盛大。

“天下奇观”“奇”在何处?

抓住重点句子谈理解。

找出特殊的语言形式或特殊的写作安排,问:为什么要这样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题目是观潮,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第二自然段——潮来前?怎样看待第四自然段中的分号?)

让学生谈评价、打分。

用朗读验证一下,看是否能读出这样的感觉。

五、交流讨论:作者在写作时是怎样突出钱塘江潮的特点的?

1、写人:人声鼎沸、人山人海、沸腾(衬托“天下奇观”);

2、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进行叙述;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钱塘江潮的?由远及近的顺序。

3、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增强表达效果。

4、编者补充的资料袋的内容使我们读者更能读懂钱塘江潮的成因,编者认为很有必要加入,作者写作是为什么没有写进去呢?

六、师生一起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自己说一说本课的收获。

篇12: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幸福,同时加强学生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教学难点:

1.初步形成幸福观。

2.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这篇是阅读课文,主要由同学们通过自学来读懂。现在就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看你能读懂什么。

2.认读生字。

3.学生交流,并谈谈自己的幸福观。

新课

一、了解文章内容

1.牧童们开始时,认为幸福是什么?(不知道)

2.十年后他们做了什么?他们认为幸福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由发言。)

3.小结:正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劳动中感受到了帮助别人,使别人快乐,才是自己的幸福。

4.智慧的女儿是怎样回答三个牧童的?(她肯定了三个牧童的体会,指出: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5.反复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这句话。

6.谈谈你的幸福观。

7.分角色朗读。

作业布置: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

本课小结

板书设计:10*幸福是什么

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三

【学习目标】

1、认识“彼、锹、权”等6个生字。

2、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尝试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向身边的人访谈对幸福的理解。

3、搜集关于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的童话在故事的讲述中会让我们体会到一个道理,比如《巨人的花园》,我们学完后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今天我们要学的童话,故事也很动人,读完后也会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2、板书课题并读题:幸福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读连接语,请学生说说连接语中提出了哪些要求。

(a、想想文中三个小孩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b.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2、带着连接语中的问题自读课文。

3、自读课文后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三、交流讨论

1、请同学复述故事,理清故事的基本情节。

2、表演故事,深化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学习以后的收获。学习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的理解是重点。)

4、联系亲身经历和课前做的访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四、拓展交流

老师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读后,老师做简要点评,然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时也可以谈自己的,感受。

1、今天,我们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拥有中,我们细心回味着什么是幸福?下面请用最精辟的话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

2、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五、布置作业

1、同步阅读

【板书设计】

10*幸福是什么

第一个青年(医生):幸福是给病人治病,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第二个青年(消防队员、花匠):幸福是勤勤恳恳工作,劳动没白费。

第三个青年(农民):幸福是耕地种麦,养活了许多人。

智慧的女儿:幸福靠……

老师: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警察: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篇13:颐和园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

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

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 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i)。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 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颐和园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14:观潮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的涌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裂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整体学习课文。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潮》。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明确: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

明确:“大家昂着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

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

明确:越往西越窄。

湖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

明确:潮水越往西越急。

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人们的心情怎样?

明确: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

3.讲读第二层

(1)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

(2)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明确: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

明确:由远至近

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明确:“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首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5)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

明确: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明确: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2)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3)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明确: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一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2.设问: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

明确:奇。

奇在什么地方?

明确: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

什么是“天下奇观”?

明确: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给下面画线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观潮(cháo cáo) 坦克(tǎn tǎng)

笼罩(zào zhào) 颤动(zhàn chàn)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若( )若现 漫天( )地 风平浪( )

人声( )沸 水( )相接

3.根据课文填空

《观潮》一文是按_______、_______、写出了观潮的经过,课文重点写了_______,是按________的顺序写出泪来之时的_______和_______。

[观潮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15:《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游山西村》。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理解诗中所含哲理。

教学准备:风景画、课本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 题西林壁》 。

2.说说从《 题西林壁》 这首诗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了解诗意

1.自由读《 游山西村》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3.再次自由读古诗,思考诗中主要写了什么?

三、读懂诗句,感悟诗理

1.自由读古诗,读懂诗句。

〔 学法尝试:要读懂这几句诗,可以想一些办法。诗句下面有一些词语的注释,读一读注释,也许会有帮助;书上还有插图,看一看插图,说不定会受到启发,还可以与同学讨论讨论。〕

2.按照:“学法尝试”中的思路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力争读懂诗句。3.集体交流。

( 1 )从注释中知道了“腊酒”“豚”“疑”等词语的意思,读懂了第一、二行诗。

( 2 )从插图中,了解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是怎样的景象,知道了“疑无路”的意思,知道了“又一村”是指什么。

〔 学法反思:课本中的注释对我们读通诗句有很大帮助;课本上的插图对我们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象也作了提示,抓住这些,就是抓住了读懂诗句的根本。〕

4.感悟诗理。

( 1 )指名读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2 )出示课本插图,思考:“山重水复”与“疑无路”、“柳暗花明”与“又一村”之间的联系?想象诗人心理活动的变化?

( 3 )指名回答。

( 4 )再次启发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 5 )从诗人游山西村的经历、从你举的例子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柳暗花明:绿柳成阴、繁花似锦的美景。

四、作业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腊酒、鸡豚(莫笑、留客)- -热情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景物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16:火烧云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思路

《火烧云》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主要写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人们看到火烧云时欣喜的心情。全文描写细致动人,情趣横生,想象丰

富,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熏陶,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上乘之作。教学时,

我根据教材特色,抓住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寓美育于读讲

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高尚情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神奇的变化。、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进行观察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和想象作者所描述的多彩画面,感受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丰富多变。

四.教学方法

说教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感知整体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了本文的生字生词,并且对整体课文已有了初步的把握。在该文中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第二部分(第二-六自然段),讲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第三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火烧云下去时的情景。 那么“火烧云是怎么变化的呢?会有怎么样的变化”,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和老师一起共同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1.指导阅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提问:

a.火烧云出现之前,天空及周围的景物是怎样的?读一读,想一想。

(火烧云出现之前,天空布满霞光,周围的人和动物在霞光的照耀下呈现出各种颜色。)

b.“霞光”使哪些景物发生了变化?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大白狗--红的   红公鸡--金的

黑母鸡--紫檀色    小白猪--金的   白胡子--金的

c.火烧云到来之前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同样的景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

提示同学把“小孩”、“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老头儿的胡须”的颜色变化前后的情况对比着想象。

(由于霞光照在它(他)们身上,使颜色发生了变化。但是因为底色不同,所以变化之后的颜色也不同。)

指导朗读,体会火烧云到来之前人们的喜悦心情。

讨论第二部分:2-6自然段(具体分为两小部分来讲解)

让学生先找出火烧云的颜色有哪几种?并且用笔划出来。

(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2.再请学生朗读2-3自然段(着重分析)

a.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中的“烧”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换呢?那作者为什么不用其他,而用“烧”呢?

(答案预设:学生可能会找“红”来代替,这“红”字突出了火烧云的颜色。)

(提示:在此处填入的词不仅要考虑到颜色,还要突出火烧云的变化)参考答案:不能替换,“烧”写出了动态,表示了颜色,点明了课题。

(让学生反复推敲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体会精确的语言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b. 再请同学仔细地默读该两段描写火烧云颜色的文字,从中能感悟到火烧云的哪些特点?

(答案预设:学生可能回答1).火烧云的颜色多 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2)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快  四个“一会儿”)

(提示:要把握火烧云颜色的总体印象  ““天空着了火”,突出“红通通的特点,这点容易被学生忽略。)

参考答案:“天空着了火”,突出了它“红通通”这一特点;“极多”,说明火烧云有很多种颜色,不只红色;四个“一会儿”,不仅说明火烧云的颜色在不断变化,还强调变化很快。

3.请学生朗读4-6自然段

a.在阅读了文章后,同学们可以了解到火烧云的形状有哪些变化呢?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参考答案:“天空出现一匹马”“又来了一条大狗”“还跟着好几条小狗”“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讲的都是天空中出现的火烧云的形状变化。(一匹马→一条大狗→一头大狮子→什么也不像)

b.通过同学们自己找到的那些描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的句子中,在细细体会下,可以感受到火烧云有几个特点?

参考答案:1.是火烧云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是火烧云形状变化快

c.现在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火烧云形状变化快,那么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

参考答案: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正在、忽然、一转眼等。

六.板书设计

颜色:

火 烧 云           变{

形状:           快

(三)谈论学习第三部分

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a.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学生从文中找一个词语来说说看。

(恍恍惚惚)

b.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

师引读: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

七.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最想给自己设计一个什么课外作业?(实践的、书面的或口头的)

1.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背诵;

2.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

3.上网查找有关火烧云的知识;

4.利用早晨或傍晚时间观察我们这个地方的火烧云;

5.画一画美丽的云……

(在作业设计时,教师从实践、书面、口头方面,以读、查、看、画的形式,只给学生提供作业类型,让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既能进一步巩固掌握所学知识,又巧妙地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此方式呈现作业,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及人性特点的需要,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八.教学小结

火烧云这篇课文,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

动静结合,写得多美丽,写得多生动啊,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之中。我希望同学们能认真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致,想象之丰富,写法之巧妙。

[火烧云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相关专题 上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