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8

sm2010a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8

【简介】感谢网友“sm2010a”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8(共1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最后一课》教学设计8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8

教案示例之一

最后一课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朗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过程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 ̄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

锯jù 踱duó 挟jiā 皱zhòu 督dū 叟sǒu

摊tān 旷kuàng 懊ào 隶lì 钥yào 匙shi 哽gěng 赚zhuàn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朗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朗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朗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朗士目睹的自然景像和社会现像。自然景像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像,小弗朗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朗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朗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朗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朗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 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朗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朗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朗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朗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朗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像,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朗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最后”

[4]

篇2:《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对文中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探究。

〖教学难点〗

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课型〗

阅读课;主要教法:诵读法、研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一、问题探究;1、如果文章不写第2、第3自然段,效果会怎样?明确: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2、小说如果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

3、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明确:

⑴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忘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⑵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作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一个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于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的真正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4、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

5、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容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思考交流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思考讨论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

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二、学生质疑明确:一个“也”字,清楚地表现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同学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究。质疑。

答疑。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布置作业1、阅读自读课本89页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思考它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上与都德的《最后一课》有什么异同。

2、续写《最后一课》以后。听记作业要求。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培养想像能力和写作能力。

篇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氛围、学生、老师等的对比、讨论,感受 “最后一课”严肃、悲壮的氛围。

2、圈点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句,理清他的心理历程,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4、迁移学生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课型】

探究课。

【教学重点】

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感悟“最后一课”对人物的教育作用。

【教学难点】

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教室】

多功能电子教室。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

课间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渲染“最后”氛围。

老师导入:同学们,在初一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了解。为了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感情经历,我们很有必要重温小说的社会背景。

(幻灯片展示)

《最后一课》写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想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国被迫赔款50亿法郎,割让法国北部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求和。普鲁士接管这些地方以后,下令不准这些地方再学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正是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被介绍到中国已九十三年了,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灵魂为之颤抖,感情为之激荡。那么为什么它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篇章中的经典作品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

(展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重上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探究来学习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主要人物的情感。(幻灯片展示)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所有当时被奴役、被封锁的法国人民的感情走进《最后一课》的课堂吧!

二、看图忆文,检查学生熟悉内容的程度

同学们虽然已经学习过了《最后一课》,但有的同学可能对这篇小说的内容不熟悉了。如果你想验证你自己,那么就请你看看下面的几幅图,回忆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

(用幻灯片展示图)

三、探究问题,初步把握文意

你们能熟悉地用文中的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说明《最后一课》的精神已经影响了你们。现在你们对文章的内容更熟悉了,这对探究后面的问题打下了基础。下面就让我们放出能量,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看看自己比别人如何?(幻灯片展示问题)

讨论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教师备案: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

讨论2:在我们一生中要遇到多少个“最后”呀!与同学、朋友最后一次相聚,望亲人最后一眼,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你们上课……“最后”总是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我们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澜。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教师备案: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

讨论3:课文中最能渲染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师备案: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韩麦尔先生却要走了)

四、再读课文,抓住心理,捕捉心理历程

(幻灯片展示)

讨论4:在这最后一课中,我们感觉到与平日上课确实有很多的不同: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也不同。那么谁又能让我们知道这些不同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来说说。

老师备案:

平日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时总有一阵喧闹,就是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老师拿着戒尺在桌子上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戒尺。我迟到,韩麦尔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这些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对学生,老师及镇上的人们的巨大影响,给他们的强烈震撼,以及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讨论5:在这最后一课的氛围中,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

教师备案: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情形──知道是最后一课──听到鸽子叫声

怕骂、贪玩────诧异──────难过、懊悔────悲愤

(稚气、贪玩、)(成熟)

讨论6:在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中,他从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热爱法语、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教师备案: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五、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通过“我”──小弗郎士的观察来展开的,因而作品中所展现的,基本上是一个由幼稚走向懂事的孩子心中的形象。但尽管如此,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依然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感情。特别是他怀着巨大的悲痛,在这最后一课中穿着那套特殊的礼服,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他对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了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著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讨论了下面几个问题,韩麦尔先生就会把你的感情掀起轩然大波。

(幻灯片展示)

讨论7: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小节,行动集中在24~29小节。11小节主要是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郎士产生了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感情。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18、19小节。请同学们快速读完18、19小节,说说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些话?为什么?

教师备案: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讨论8:确实,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让我们一起来看完24~29小节,在几个小节中,有韩麦尔先生的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心情?

教师备案: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动作: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等,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讨论9:我们再看一下25小节。请我们同学联想一下,此时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备案: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讨论10: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一节,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教师备案: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成为亡国奴,将失去教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学生的脑海里。)

讨论11:同学们,面对着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学,你会怎么做,请我们同学静静思考一下,然后告诉我。

教师点评: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会不一样,但我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来感受一下最后一课的情景吧!(放音乐)

六、拓展材料,延伸激

教师引导: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却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都德先生的这最后一课以它的“以情夺人”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而跟法国人民类似的命运,却使我国的人民更容易产生共鸣。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祖**亲。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的大好河山和众多同胞,他们打着“东亚共荣”的旗号,强迫中国人去学日语。北京的大学生说,若大的华北竟容不下我们的一张课桌。看来在中国的大地上也曾一遍遍地上演过类似小弗郎士的“最后一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描写的北平被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

(幻灯片展示材料)

材料: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讨论1、《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很静,祁瑞宣老师教的“第一堂课”的课堂气氛也很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祁瑞宣老师“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两个国度,不同的时代,为什么课堂上气氛和老师的情绪如此相似呢?

教师备案:《最后一课》和《四世同堂》,虽然作者不同,所反映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在课堂气氛和老师情绪的描写上却又有类似之处,是因为它们所要反映的主题是相同的:两篇文章都要反映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的、悲愤的生活。尽管韩麦尔先生上的是“最后一课”,祁瑞宣老师上的是开学的第一课,但课堂气氛都是“肃静”、“庄重”,人物情绪都是同样的激动、悲愤。

讨论2、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里,“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法语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而祁瑞宣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对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备案:由同学自己谈感想。

讨论3、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什么?从课文里找出韩麦尔先生一反常态的表现,做个比较。

教师备案:祁瑞宣老师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日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韩麦尔先生也有一反常态的表现,在教堂钟声敲了十二下,普鲁士士兵收操的号声响了以后,他坚持上完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勇气似乎像泄气的皮球一样,全部泄完了,他变得脸色惨白,全身无力,头靠着墙,连说一句话的力气也没有了。韩麦尔先生也和祁瑞宣老师一样被亡国的痛苦和由此而产生的悲愤弄得失去了自我控制力。

七、教师小结,迁移感情

同学们,现在中国人再也不是日本人眼中的“东亚病夫”,我国的经济在腾飞,我们的民族在强大。我国已经加入了WTO,为了国际的交流,我们必须学习英语。但是我们既要学好英语更要学好汉语。我在这里变化一下韩麦尔先生的话: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牢牢把它记在心里,永远要学好它。只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语言,就像拿着一把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世界是你们的,未来是你们的,我们期待着!

篇4:《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 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4 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三、结合作文《记一堂生动的XX课》,要求学习本文写法,紧扣“生动”一词,写出课堂的环境气氛,老师的外貌、动作、语言以及同学们听课时的情景。

四、教时安排,三教时。

五、预习:

1.分29节,根据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2.能正确地读课文,用几句话简要地讲出全文大意。

3.查字典,为带点字注拼音:思量 捂耳朵 诧异 哽住 祈祷

4 把预习中弄不清楚的地方写在小纸条上,课前交给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讲读中有机地插入讨论、解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学习(1一10)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结合课文注解①、④、③)。

都德,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要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井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6节)上学路上;第二段(7-10节)上课之前。第三段(11-23节)上课经过;第四段(24-29)宣布散学。

教师提请学生注意:分段方法比较灵活,不必拘泥,只要言之有理。(参前)

三、读讲课文

1.指名读(1-6节)要求学生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活动。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学生答后教师归纳提出:“况且”是连词,用来进一步说明情况。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小弗朗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再说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地吸引人。“连……也”句式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一个字”是起码的条件。

提问: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他呢?

答案:(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婉转地唱歌;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有趣多了。)

教师归纳指出:暖和晴朗的天气人人喜欢,画眉是鸟类中唱得最好听的,两个“那么”一个“婉转”强调了环境的美好,看土兵操练,更是小孩子最喜欢看的。这样的环境当然比关在教室里学那种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但小弗朗士还是“能管住自己”,还是到学校了。他不是走,而是“跑去”,是“急忙”地跑去。明知迟到了要挨骂,明知老师要检查功课,还是“急忙向学校跑去”,从这些看来,小弗朗士对学习、对纪律还是比较重视的。

提问: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他能管住自己?

学生答后归纳:(1)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跑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2)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

(1)这一段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朗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2)文章写到普鲁土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向我们暗示了时代背景。

(3)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并未直接写出,这不仅使行文一气贯串,避免了东拉西扯,又使读者产生了悬念,有力地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齐读(1-6节),并作指导:

(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四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井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2.读讲(7-10节):

指名读课文,读前提请同学注意:到了学校,小弗朗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读后正音,提问:学校气氛与往常有哪些不同?

学生答后,教师启发学生共同归纳:小弗郎士到校发现了一系列不同往常的情景:(1)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是“安安静静”的;(2)平时对学生要打要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很温和”;(3)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礼服;(4)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臾老头儿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课本。

小结:这一段通过对比写了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这气氛使小弗郎士吃惊,也引起了读者一连串的疑问,引人入胜,使小说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同时,它也告诉读者,人们对这最后一课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这种写法能够紧紧地把读者吸引往,值得学习。

四、作业 :

1.抄写词语:捂 诧异 哽 祈祷

喧闹 郝叟 踱

2.说说下列各组词义有什么不同:

平静 摊开 操练 视察

肃静 推开 锻炼 观察

安静

3.认真读课文,为11-23节分层次,并找出各层大意。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第11-23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复习:

1.从到校时的情景看,你觉得小弗朗士是怎样一个人?

2.教室里那天有哪些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答案见上一教时教案)

二、引入新课: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平常的事?

1.指名读第11节。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

[4]

篇5:《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人文学习主题是家国情怀,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的阅读方法是学会精读,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通过批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体会。《最后一课》是语文教学中一篇经典小说,都德以一个调皮的小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这篇小说是学生把握人物形象,领会小说主旨的优良材料。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学生已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梳理了文章脉络,了解了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为本课时研究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以及进一步了解文章主旨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教学目标:

1.勾画出你认为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做一些批注,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感受。

2.归纳韩麦尔和小弗朗士的形象特点,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

勾画出你认为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做一些批注,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感受。

教学难点:

归纳韩麦尔和小弗朗士的形象特点,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准备:

学生已经整体把握了文章内容与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勾画精彩语句,体会人物感受

勾画出你认为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做一些批注,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感受。

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服,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这句话是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穿戴和平时不同,非常庄重,为的是向祖国的语言告别。充满了悲剧色彩,异常打动人心。

“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这一段是对于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使得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更加丰满。他是一名普通的老师,身上也有缺点,但是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懊悔与自责却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坦诚。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韩麦尔先生倾注了全部情感写下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让我们看到了他不仅仅是一个法语老师,更是一个用自己的言行去捍卫民族尊严的英雄,一个悲壮的爱国志士。

这位工作了40多年的普通教师也曾经不大负责,曾经让我们利用上课时间帮他浇花,为了钓鱼放我们一天假。但是,当他面临着民族命运这样严肃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迸发出爱国热情的老师。无论是他穿着督学来视察的衣服给我们上课;还是告诉大家“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亦或是在下课的时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这几个振奋人心而又含义深刻的大字。这几个画面定格在读者的脑海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悲愤、哀痛更是一个不屈的韩麦尔先生。

二、归纳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

1.典型人物形象归纳

(1)通过小弗朗士心情、态度的变化,可以看出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老师引导学生将上一环节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再次提炼。

小弗朗士从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变成了爱学习、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孩子。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曾经教书并不是很负责任,但是无比热爱自己国家的普通老师。

2.作者为什么选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这两个身份很普通的人作为主人公?

正因为普通,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思想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三、小结

运用批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阅读的个性化感受,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是阅读文本的一个重要方法。归纳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有助于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明确作者刻画人物的原因也就明确了小说的主题。

四、作业

下课后,小弗朗士在回家的路上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用第一人称进行续写。(300字)

篇6:《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设计:庞吉芬 审核:李因娥

教师寄语:位卑未敢忘国忧。

学习目标:

1. 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学习重难点:

1. 分析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课文是在 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2.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ié( )持 ào( )悔 chà( )异 qí( )祷

哽( )咽 郝( )叟 惩( )罚 钥( )匙

3.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征发:

②祈祷:

③诧异:

④喧闹:

⑤懊悔: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

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

③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

二、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

5.诵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6.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三、合作释疑 研读文本

7.体会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①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②“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③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④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有什么作用?

⑤ 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8.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

②神态描写:

③动作描写:

④语言描写:

9. 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10.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先生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四、拓展延伸

11. 当韩麦尔先生说完放学以后,假如教室里只剩下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请你设想一下他们俩会做些或说些什么?

五、课堂小结

文章的主要人物是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是一位线索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展开情节,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达标测试

12.都德是 国著名小说家,该文以 为背景。

13.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赫叟(hǎo sǒu) 诧异(chà) 哽住(gěng)

B.祈祷(qí) 懊悔(ào) 挟(jiá)

C.惩罚(chěng) 板凳(dèng) 捂(wǔ)

D.紫藤(téng) 钥匙(yào shi) 赚(zhuàn)

1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祈祷 督学 B.思量 墙璧

C.惨白 阻塞 D.戒尺 溜冰

1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答:( )

A. 喧嚷扰乱 B. 声音大而杂 C. 喧哗沸腾 D. 喧哗热闹

(2)我看见这些情景,正在诧异。答:( )

A. 惊叹 B. 惊奇 C. 纳闷 D. 心里不明白

(3)“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答:( )

A. 批评指责 B. 处罚 C. 埋怨 D. 严厉地责骂

16.依据课文,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 (喧哗、喧嚷、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2)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

(塞进、装进、送进 )我们的脑子里去。

3)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 (敬意、敬佩、敬仰)。

17.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A.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B.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www.91zhongkao.com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题目: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8.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

19.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20.“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是 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21.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22.“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表情如何理解?

2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是( )

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 B、表现人物内心里巨大的震动。

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D、表现时间短。

24.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参考答案与提示:

1. 法 都德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2. 挟 懊 诧 祈 gěng hǎo chéng yào

3.①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②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③觉得十分奇怪。 ④喧哗热闹。⑤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4. ①拟人 ②比喻 ③反复

5.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段)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段)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段)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 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段)高潮和结局。写韩麦www.91zhongkao.com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6.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7.①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③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④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⑤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8. ①外貌描写: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③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④语言描写:“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难以言状的痛苦。

9. 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www.91zhongkao.com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10.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的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主旨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11.略

12.法国;普法战争

13.A

14.B

15.1)D 2.)B 3)A

16.1) 喧闹 2) 塞进 3) 敬意

17.B

18.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

19.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20.心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崇敬。

21.热爱祖国,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

22.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23.B

24.D

篇7: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意义。

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主要情节,分析小佛郎士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掌握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的欣赏方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爱国不一定是做轰轰烈烈的大事。爱祖国,就意味着爱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一样的爱国感情,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其富有的内涵一样能够拨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弦。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二、自主感悟

默读课文。要求:快速阅读,最少两遍。

查出不会读的任何生字、生词的读音和含义。

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有什么深刻含义?

将你不懂的任何问题记录在笔记上,并尝试做简要解答。

记下你在阅读本文过程中的点滴感想。

三、互动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谈阅读的体会、感受和困惑。教师不予干预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体会。对于学生的意见和自主体会,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或质疑。教师要做的只是注意控制时间。

四、阅读导引

结合阅读后的交流发言,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具体内容讨论归纳出故事情节,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1、“最后一课”上的是一堂什么课?这堂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有何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法语课,爱国课。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国感情更强烈)

2、知识先导:

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因此,阅读小说的时候,可以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

⑴这篇文章,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情节。

(教师板书)

⑵然后抓住情节的各个阶段,从小弗郎士的具体表现来分析他的心理变化过程,了解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开端)贪玩幼稚怕老师

(发展)感到诧异理解学习的重要懂得怎样爱国

(高潮和结局)理解、敬爱老师

⑶归纳小弗郎士的形象及意义: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他的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过程。

小弗郎士在文章中的作用:本文以小弗郎士,即“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他又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五、学法梳理

阅读小说,可以像阅读本文一样,先从情节入手,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课文内容,明白结构层次,然后再做细致的(人物形象及语言等)的揣摩。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通过研读心理描写来理解人物。

〖课后反思〗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你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以探究性讨论为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品味语言内涵,加强对主题的理解,培养爱国感情。

〖教学设计〗

一、交流反思

预期结果:小弗郎士本质不坏;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感;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的种种爱国情感的表达对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合作探究

1、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特征,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做好记录,在书上做好批注。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问题)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漂亮的礼服?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讲了哪些话?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点?这些话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

怎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举止和表情?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⑵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后明确,并在书上做好批注进行点评。

(解决第1、第2个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小说人物的方法:通过外貌、语言描写来理解人物。同时抓住韩麦尔先生的语言作为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揣摩语言的方法:借助比较、联想、体验,对语言隐含的意义作更有深度的把握。解决第3个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的方法:通过举止、表情描写来理解人物)

(只要学生找到,能说出理由即可)

⑶小结:韩麦尔先生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的。

三、质疑释疑

同学们,你们在阅读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解答。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释疑。如果学生没有问题,那么老师就要提出问题了。如:

1、小说写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可是文中并没有“爱国主义精神”这几个字。小说是怎样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

(提示: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鸽子咕咕地叫声和字帖的两个联想,都是抓住了细节描写,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

2、上学路上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最后一课上课之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语言不是更激动人心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语言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四、朗读体验

“宣布下课”这部分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也是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的集中表现。现在,我们通过朗读来加深理解。

1、教师范读,指点:

“我──我──”两个“我”字读出颤音,表达极其悲痛的感情。破折号表明断断续续。

“法兰西万岁!”音调要高亢,读出激。

“放学了,──你们走吧。”音调低沉,速度较慢,读出无比沉痛的心情。

2、学生练习朗读。

3、个别朗读,全班齐读。

五、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因此,它能充分地体现被占领区人们的爱国精神。可是有人说,在和平生活的环境里,我们谈爱国主义,我们要表达爱国感情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果真如此吗?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表达爱国的情怀呢?

(升旗,奏国歌等)

六、学法梳理

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等来刻画人物形象。

七、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篇8: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介绍小说常识 :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四、理清文章思路。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五、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1)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怕提问。

(2)“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什么?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3)“又出了什么事啦? ”设置悬念,

(4)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

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

‘ 静一点,静一点……’” 铁戒尺。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我”迟到 遭到先生的责骂。 今天,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2)课后练习二:

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六、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篇9: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⑵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发展目标:

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⑵《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2、难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入: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让学生感受申奥成功后全国上下欢庆的景象,引入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说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

二、检查预习,出示投影

三、提问学生,了解背景

四、听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请文章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老师要明确全文按情节分为三部分:1~6为第一部分、7~23为第二部分、24~29为第三部分。

五、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结合研讨与练习第一题: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可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板书:语言动作心理)

第二课时

二、品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引导同学对下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3、小弗郎士每次胎气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象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让同学猜想他此刻在想些什么?

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5、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教师在小结时要指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6、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指导朗读:(放视频《五月的鲜花》,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体会文章主旨)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二、想象创造──情感体验

精忠报国还我河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岳飞戎马一生,最终却带着光复疆土的宏愿和无力回天的遗憾含冤而去。但他那坚决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优秀的典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请根据下列词语,发挥你的想象,写一篇记叙文。字数400。当你写完的时候,你觉得岳飞与韩麦尔先生有什么共同之处吗?明日论坛期待您的参与!

关键词:

公元1127南宋金朝

岳飞岳母百姓赵构和宰相秦桧狱卒隗顺12道金牌**亭

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满江红》

篇10: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了解小说的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4、理解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态 、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2、勾画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要素,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关键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以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检查自主学习卡片

1、解决疑难字词:

诧异 懊悔 钥匙 惩罚 郝叟 祈祷 哽住 挟着戒尺 踱来踱去

2、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学生相互讨论本课的三要素 交流、明确:

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情节:开端:上学路上(1~6)

发展:上课 (7~26)

第一层:(7~10)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11~16)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17~23)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高潮和结局:下课 (24~29)

环境:自然环境:天气、画眉、草地(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以后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转变作了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

社会环境:布告牌、普鲁士兵出操、收操(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

三、师生合作学习

1、学生勾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找几句加以品味:

体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讨论、交流。

2、结合研讨与练习一理解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3、探究:

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4、《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四、深入探究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五、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语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师生合作学习新课

1、仔细读7~10段,学生勾画出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异乎寻常句子,体会其作用。

2、细读第11段,讨论:

⑴ 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讨论后明确: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而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⑵ 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柔和又严肃,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讨论后明确: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所以态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

三、精读20~22三小节,小组合作讨论

1、找出20小节中含义深的句子,加以品味:

⑴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⑵ 这可怜的人好象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2、韩麦尔先生在他的字帖上都写上法兰西、阿尔萨斯,用意是什么?

3、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找出21小节中表现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5、怎样理解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好象那也算是法国字。

6、找出22小节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讨论、交流。

四、师生共同赏析结尾(24~29节),齐读后思考

1、文中三处破析号的作用是什么?

2、钟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为什么还要写普鲁士兵的号声?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句中忽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4、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力量?

5、为什么韩麦尔竞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

6、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五、讨论完成研讨与练习三、四

六、小结全文

七、探究

读完这篇小说,同学们会有许多想法:是不是小说没有写完呢?为什么小说写到这儿就结束了呢?先让学生明确:小说写到这里结束,正是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联想,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然后启发学生设想小弗郎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看到上学路上看到的景物(包括操练和布告牌)时的感受,以回家的路上为题,续写《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篇11: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最后一课

都德

教学目标 :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篇12: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二、检查预习

(一)字词(课件展示)

哽 赚 踱 捂 惩罚 祈祷 诧异 宛转 郝叟 懊悔 钥匙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诧异”“懊悔”“惩罚”三个词连词成段。

(二)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 简介背景(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一) 生速读课文后,根据课件展示图片复述课文,师给予评价。

(二)指生说课文结构,师生达成共识。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最后一部分,从“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小说结尾。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三)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只要情节概括准确,语言简洁无误,教师就给予鼓励。)

(四)生用“这是……的最后一课”句式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

四、合作探究(课件出示问题)

(一)师: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地方不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

生读文后详细回答,师生达成共识: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

(二)师: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韩麦尔老师、小弗郎士、全体学生和村里老人们的悲愤及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语,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举例说一说这些变化是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三)师:在“最后一课”这特殊的氛围中,小弗郎士开始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他动情了,他心中爱国的火种被点燃了,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从怕老师到爱老师,从贪玩无知到恨敌人,从没有民族意识到心中植下爱国的根,小说正是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从侧面细致地表现小弗郎士的觉醒过程,表现了悲壮的爱国的主题。在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时,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细读文章,举例回答。

生四人结组讨论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作者没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是借助肖像、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例如: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5.然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其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6.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

以上问题的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而定,更多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给予必要的表扬和鼓励。

(四)师:文章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他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影响的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形象。小说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动作描写与心理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请找出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举例如下: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样就把景物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小学生的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恋,又不敢再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

2.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联想,表现出小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五)师: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请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课件展示)

师说归纳中心的方法,生独立思考,归纳:《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质疑问难(课件出示重点问题)

生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某些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问题举例:

1.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2.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

(七)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问题)

1.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从文章内容、中心、写作方法等方面谈。(生谈收获)

2.你对我们的母语有哪些新的认识?(生谈对母语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感。)

(八)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1.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郎士写一则练笔。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以上两题,任选其一,课下完成。

(九)总结(播放国际歌)

师: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样的,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同学们,努力吧,让我们的母语走向世界,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篇1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普法战争是以法国的惨败告终的,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作为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高度精练的范例,它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了这一重大的主题和题材,描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所有这一切又是以平易的风格和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还在于它具有卓越的艺术特色。这里凝结着作者的艺术劳动的可贵经验,对我们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在对本文的学习中,第一课时学生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分析情节结构,谈读后感受,教师不做过多的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深入细致地品味和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心理。对初读印象进行深化和具体化。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学生谈对母语的认识培养学生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篇14: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凉州区古城镇校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课 题 7 最后一课 主备教师 张文永丁斌

授课班级 七(1)、(2)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继续进行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感情。

2、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3、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4、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过程与

方法 品位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在揣摩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中体味文章的独 特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修订与完善

第一课时

总第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 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 年 7 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 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 定,赔款 50 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 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 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二、整体感知

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 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三、重点分析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4)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 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 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 人。

第二课时

总第16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赏析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 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 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 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 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 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三、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 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 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 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 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四、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 ,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 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 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 的心情。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 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 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五、拓展阅读:

(1)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 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 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 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 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六、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 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篇15: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

3、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3、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感受文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

2、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国的故事很多很多,下面请同学讲述一个爱国主题的小故事。在学生讲述完后顺利导入新课。

二、作者作品简介

1、走进都德: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走进普法战争: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在战争失败后与普鲁士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学生活动】

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介绍,最后整理搜集的材料。

3、介绍小说常识 :

A 、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 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C、小说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情节:

1、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情节: 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上课前、上课中

2、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学生活动】

根据上面所学小说的知识,学生先自己思考,之后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 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设计说明】

结构的划分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3、请两位同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分别用第一、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同学仔 细听,然后评价并补充或更正。

【设计说明】

在点评复述时,学生可从故事的情节是否符合原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没有变化,有没有突出主题,表达是否流畅等。

四、布置作业

完成小说知识的整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人物形象,提问答疑,归纳主旨。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

情节是任务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是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设计说明】

把学生分为两大组,一、二组为一组,研讨小弗郎士,三、四组研讨韩麦尔先生。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用笔勾画出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重要语句。围绕“文章是如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发言。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小弗郎士

作者抓住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的变化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分析)

(教师总结归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了如下变化: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一转变是有原因的,韩麦尔先生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关于韩麦尔先生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服饰、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过

动和性格特征。(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分析)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四十年教学经验、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礼服,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饵萨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了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精辟见解,表现出对战胜侵略者的执著信念。“法兰西万岁”表现了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教师总结引申: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反映了沦陷区法国人民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美读课文,再现人物形象,深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提示】

美读,即表情朗读,力求声情并茂,体现作品的感情基调。有两处应注意体现:小弗郎士上课时的心情变化: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爱对老师的深切同情和爱戴;韩麦尔先生宣布下课是,“我我”这里绝不是感情苍白的声音延长,而是心情极为激动,说不下去,他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最终凝为一句话“法兰西万岁”,此处应读的有力些,充满信心!

教师范读这两处,学生跟读,练读。

三、揣摩语言,理解深刻内涵,把握文章的思想精髓

【活动说明】

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就文中最难理解文句展开讨论,交流看法,必要时,教师可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学生参考。

四、赏读课文,领略文章的美,探究其不朽的艺术魅力

教师提问“这一篇文章为什么能跨越国界、跨越时间,健步行进在密密匝匝的文字丛林中,长存不衰?

【设计说明】

学生自由思考,并自由发言。从情感美、手法美、人物美、细节美四个方面任意抓住一方面来谈即可,再次感受课文多样的美。

学生自选感兴趣的段落,美读课文,也可自荐上台演读课文。

五、激活思维,创新写作

【活动设计】

教师要求学生: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主题,一《〈最后一课〉之后》为题,续写一段话,要求想象要合理,结构要完整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六、课堂小结

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最后一课》描述了向侵略者缴出语言的痛苦。19世纪黑非洲身上最深的伤痕,也许不是来自帝国的入侵和掠夺,而是语言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残疾。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不愿重演历史悲剧。汉语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有必要更有义务像捍卫祖国一样,捍卫汉语就是爱国的最高体现。

七、布置作业

联系我们的祖国在上个世纪曾遭受日本人的奴役这段历史,谈谈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那段历史?请以“《最后一课》带给我的????“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八、板书设计

本教案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积累、运用、实践、创新的目标,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导入阶段,就让学生自己跳读,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第一个教学板块,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学生的听与说。第二个教学板块,注重默读并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轻易掌握了阅读分析的方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而其中的“讨论与交流、小结”使学生必须要说,既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而第三个教学板块中“激活思想”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自己来判断情感取向,并且培养了学生勇于向他人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体现。“创新写作”则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置于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突出了“写”的重要性。

篇16: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情节 人物 形象

上课前(1—10) 小弗郎士

上课时(11—23) 韩麦尔先生

下课时(24—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重点〗

要点1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表现了什么?

二、阅读11至23段

讨论:

1、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这次听讲全都懂?

明确: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见课后练习三、四)

三、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讨论

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明确: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2、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3、找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4、“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神态、语言、动作

2)转 拿 使 写 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3)“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4)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四、板书总结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分别是怎样的人?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人物 形象

小弗郎士 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韩麦尔先生 有40年教学经验的笔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有着崇高的爱国感情。

五、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六、后记

篇17: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这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现。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作品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初一的学生不大容易体会主人公的悲愤与沉痛。同时,因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对细节的咀嚼品味和深层次的探究,教师应注意引导。

【教学建议】

一、教学理念

1、“长文短教”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可学点、可教点较多,教学设计时教师的取舍尤为重要,应力求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突出最精华的部分,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读写相联系,以读促写作。这篇小说在写作技巧上有着许多值得借鉴,值得学习的地方。如:以小男孩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诙谐幽默又不乏表现力的语言等等,应力求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学习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⑵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⑶ 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2、情感目标:

领会文章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发展目标:

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三、教法

1、文献法:指导学生预习时搜集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作家及历史。

2、诵读法:通过默读、品读、理清思路、熟悉情节,并用简要语言复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个性特征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

(板书:《最后一课》)

2、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文章,你知道这段历史吗?本文体裁是什么?

师生交流: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故事。

(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板书作者:都德)

4、出示投影仪,检查课前预读情况:

注音:哽( ) 赚( ) 踱( ) 捂( )

惩罚( ) 祈祷( ) 诧异( ) 宛转( )

二、教学过程

1、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⑴ 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⑵ 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① 课前、课上和下课。

②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③ 上课前,上课时。

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2、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体味语言 感悟思想:

⑴ 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①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②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③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

⑵ 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①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② 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③ 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3、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激活思想 创新写作:

⑴ 激活思想:

① 小结全文: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 提问:

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⑵ 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① 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② 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③ 结构要完整。

〖教学反馈

1、填空: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___________,这篇小说描写的是故事发生在法国同___________王国之间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___________上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陷时的___________心情和强烈的___________精神。

2、选择:

⑴ 我不上学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我去得晚,迟到了怕被韩麦尔先生责骂。

② 我热爱大自然,想到野外去玩玩,欣赏春天美景。

③ 韩麦尔先生说还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⑵ 上学路上,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鸟在树林边宛转歌唱,还有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物描写队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是( )。

① 反映了小弗朗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② 描写了阿尔萨斯的美丽风光,使文章更为优美,突出了爱国的主题。

③ 为以后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转变作铺垫。

④ 突出了文章轻松的基调,同时写出了小弗朗士是一个兴趣广泛的孩子。

3、用“惩罚”、“懊悔”、“祈祷”连成一段(或几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教学反思

本课是篇教读课文,依据“读写说”综合教学实验方案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本教案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发展的本体地位,努力实现积累、运用、实践、创新的实验目标,用三个教学板块强调了读写说的综合教学。第一个教学板块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议,在听读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学生的读与说。如其中的“讨论与交流、小结”这两个教学中学生必须要说,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第二个教学板块,注重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轻易掌握了阅读分析的方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而第三个教学板块中“激活思想”这一教学环节,注重了学生情感的引导与培养,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体现。“创新写作”则将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置于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真正突出了“写”的重要性。根据本教案教学,发现学生能大胆表述,勇于思考,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练习题库】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祈祷(qǐ) 诧异(chà) 和蔼(ǎi) 宁可(nìng) B、膝头(qī) 督学(dū) 懊悔(ào) 夹缝(jiá) C、惩罚(chěng) 宛转(wǎn) 郝叟(hǎo) 哽咽(gěng) D、踱步(duó) 号角(hào) 喧闹(xuān) 钥匙(yào)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⑴ 春回大地,天气渐渐_________ 起来了。

⑵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_________地说:“快坐好……”

⑶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_________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

⑷ 天气那么_________,那么晴朗!

A、柔和 暖和 温和 晴和

B、暖和 柔和 温和 晴和

C、温和 暖和 晴和 柔和

D、晴和 温和 柔和 暖和

3、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所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这些字贴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好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4、下列事例不能说明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者的是( )。

A、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

B、直率地批评阿尔萨斯人并自责。

C、听到教学钟声,他脸色惨白,并使出全身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

D、看见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

5、《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是个( )。

A、贪玩,学习不用功,不遵守纪律的学生。

B、不关心国家大事,没有爱国意识的学生。

C、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学生。

D、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意识得到了升华,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学生。

6、朗读下面四个含“最后一课 ”一词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⑴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读出_________的语)

⑵ 他穿上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读出_ ________的语气)

⑶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读出_________的语气)

⑷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读出_________的语气)

二、理解鉴赏

(一)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 )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 )穿戴。( )整个教室有一种平常的严肃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 )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1、在选文的空格中依次填上恰当的关键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A、只要 就 虽然 却

B、只 才 而且 还

C、只 才 但是 而且

D、只 就 因为 所以

2、选文描写了镇里的人在教室中的表现,意在说明( )。

A、对韩麦尔先生的留恋

B、镇上的人对学校教育极为关注

C、预示着将要发生惊心动魄的事件

D、要指责小弗郎士的迟到

3、从下列哪方面看不出“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

A、老师穿了礼服

B、“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C、教室里坐满了镇上的人

D、个个脸上都很忧愁

4、本段为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的作用是( )。

A、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B、与“我”不认真学习形成对比。

C、烘托气氛,作好铺垫。

D、刻画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

(二)

①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②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⑴,我多么懊悔!我这些⑵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⑶,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单句独立成段,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描写,共中有4个感叹句,集中表现了小弗郎士__________________的深厚感情。

3、“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中的“现在”与本段中的_________一词相照应。

4、第②段中有3个“这些”,请写出分别指代什么。

5、对选文最后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弗郎士是个单纯幼稚的孩子,尽管韩麦尔曾经惩罚过他,用戒尺打过他,但他并没有怀恨在心。

B、对于韩麦尔先生的惩罚,小弗郎士已经习以为常,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C、小弗郎士是个懂事的孩子,当他知道这是最后一课时,他懊悔极了,心中充满了对学习的留恋,对老师的敬意。

D、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的天性,使他忘了曾经受的惩罚和挨的戒尺。

三、拓展延伸

下边这段文字节选自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了北平被日军占领后,某学校的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祁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须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缚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齐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咳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极快地,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槛,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什么鬼追着似的。

1、本文描写了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试与《最后一课》相比较,想一想,为什么两个国度,不同的时代,课堂上的气氛和老师的情绪却如此相同呢?

2、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了什么?从《最后一课》里找出韩麦尔先生一反常态的表现,作个比较。

3、韩麦尔先生在最后节法语课,“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前全教给我们…… 语法课上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而祁瑞宣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对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有什么感想?

4、画线的一段连用了四个问句,请你给它换一种表达方式,看看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5、如何 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变成了木头”这句话?

相关专题 教学设计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