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设计

颠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设计

【简介】感谢网友“颠子”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设计(共19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原电池的定义;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极其工作原理;并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学会判断该装置是否是原电池装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

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化学世界和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解决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思考正负极发生什么变化,电子流动方向。)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教学过程:

【板书】化学能与电能

教师导入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式各样的电器进入我们的生活。

使用电器都需要电能。那么,我们使用的电能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答: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

教师:我们来看看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吧。

教师:由图看出火力发电占发电总量的首位、其次还有水力发电……

教师:我们来看这幅图思考一下火力发电过程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1分钟。

教师:通过燃烧煤炭,使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涡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投影】化学能→热能→机械能(涡轮机)→电能。

教师:但是煤炭发电有很多缺点,大家一起来说说。

学生:污染大、转化率低、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

教师:那么是否可以省略中间的过程直接由化学能→电能?

【实验一】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Zn片上有气泡(H2),Zn片逐溶解;Cu片无明显现象。

【板书】Zn片上发生反应:Zn+2H+==Zn2++H2↑

【实验二】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与电流表连接,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Zn片逐渐溶解但无气泡;Cu片上有气泡(H2);电流计指针偏转。

【设疑】为什么只在铜片和锌片上连接了一条导线,反应现象就不同了呢?思考一下。

【学生讨论】一分钟

教师: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说明发生了电子定向移动。Zn比Cu活泼,用导线连在一起时,锌片逐渐溶解,说明Zn片失去的电子,电子经导线流向Cu片,溶液中的H+由于电场作用下移向Cu片得电子被还原成H2(播放Flash动画)。

【板书】铜片上:2H++2e-=H2↑;锌片上Zn-2e-=Zn2+。

【过渡】实质上实验二的.装置就是一个原电池的装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原电池吧。

【板书】原电池定义: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负极:失去电子(或电流流进)

原电池

正极:得到电子(或电流流出)。

教师: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在外电路中,负极失去电子,正极得到电子,电子从负极向正极移动。

在内电路中(在溶液中),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过,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这样整个电路构成了闭合回路,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

教师:

[过渡]回忆思考:通过以上实验想想原电池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又有哪些?

教师:原电池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

①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其中一种为能导电的非金属,如“碳棒”)作电极,其中较活泼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为正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回路。

④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一个原电池装置我们怎样来判断它的正负极呢?

【归纳小结】

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方法。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总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总是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4、电极反应现象

不断溶解,质量减少为负极;有气体产生,或质量增加或不变为正极。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原电池原理有哪些应用。

①制作化学电源

②加快反应速率

③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④防止金属的腐蚀

教师: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原电池装置,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原电池,同学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化学,培养对化学的兴趣。

作业处理:

1、调查我们周围有哪些电池是利用原电池原理生产的。

2、上网查询,更多原电池的种类及应用。

篇2: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课件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课件

原电池

1、了解原电池的定义;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极其工作原理;并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学会判断该装置是否是原电池装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

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化学世界和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解决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思考正负极发生什么变化,电子流动方向。)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教学过程:

【板书】化学能与电能

教师导入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式各样的电器进入我们的生活。

使用电器都需要电能。那么,我们使用的电能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答: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

教师:我们来看看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吧

教师:由图看出火力发电占发电总量的首位、其次还有水力发电......

教师:我们来看这幅图思考一下火力发电过程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1分钟.。

教师: 通过燃烧煤炭,使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涡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燃烧 蒸汽 发电机

【投影】化学能→热能→机械能(涡轮机)→电能

教师:但是煤炭发电有很多缺点,大家一起来说说。

学生:污染大、转化率低、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

教师:那么是否可以省略中间的过程直接由化学能→电能?

【实验一】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Zn片上有气泡(H2), Zn片逐溶解;Cu片无明显现象。

【板书】Zn片上发生反应:Zn + 2H+ == Zn2+ + H2↑

【实验二】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与电流表连接,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

原因。

【现象】Zn片逐渐溶解但无气泡;Cu片上有气泡(H2);电流计指针偏转。

【设疑】为什么只在铜片和锌片上连接了一条导线,反应现象就不同了呢?思考一下。

【学生讨论】一分钟

教师: 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说明发生了电子定向移动。Zn 比Cu活

泼,用导线连在一起时,锌片逐渐溶解,说明Zn片失去的电子,电子经导线流向Cu片, 溶液中的H+由于电场作用下移向Cu片得电子被还原成H2 ( 播放Flash动画)

【板书】铜片上:2H++2e- = H2 ↑ 锌片上Zn-2e- = Zn+

【过渡】实质上实验二的装置就是一个原电池的装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原电池吧。

【板书】原电池定义: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负极:失去电子(或电流流进)

原电池

正极:得到电子(或电流流出)

教师: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在外电路中,负极失去电子,正极得到电子,电子从负极向正极移动。

在内电路中(在溶液中),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过,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这样整个电路构成了闭合回路,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

教师:

[过渡] 回忆思考:通过以上实验想想原电池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又有哪些?

教师:原电池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

① 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其中一种为能导电的非金属,如“碳棒”)作电极, 其

中较活泼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为正极

② 电解质溶液

③ 形成闭合回路

④ 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一个原电池装置我们怎样来判断它的正负极呢?

【归纳小结】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方法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总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总是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4、电极反应现象

不断溶解,质量减少为负极;有气体产生,或质量增加或不变为正极。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原电池原理有哪些应用

①制作化学电源

②加快反应速率

③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④防止金属的腐蚀

教师: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原电池装置,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原电池,同学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化学,培养对化学的兴趣。

作业处理: 1、调查我们周围有哪些电池是利用原电池原理生产的。

2.上网查询,更多原电池的种类及应用

板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

实验一:Zn片上发生反应:Zn + 2H+ == Zn2+ + H2↑

实验二:铜片上:2H++2e- = H2 ↑ 锌片上Zn-2e- = Zn+

原电池定义: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负极:失去电子(或电流流进)

原电池

正极:得到电子(或电流流出)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化学故事将学生引入奥妙无穷的化学世界。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合作交流的能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整堂课中,学生兴趣浓厚,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大胆举手发言。师生间互动,情感交流融洽。

篇3: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 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取代反应);

(二)教学难点:取代反应的概念和实质。

四、教学用具:

甲烷的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甲烷氯代反应的试剂和仪器一套、高锰酸钾溶液;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讨论、讲解、练习

六、教学过程:

[投影]可燃冰、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等图片,并进行如下讲解。

[小结]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低耗、洁净的新能源。我国已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9位。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质。据科学家估计,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碳储量是全球石油与天然气储量的两倍。如果能开发利用,那将是人类莫大的福音。甲烷是天然气,沼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

但同时甲烷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他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气中的浓度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我们知道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想要很好的利用甲烷的优势为我们的生活服务,首先,就必须对甲烷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揭题]板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板书]一、甲烷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

1、分子组成:CH4

[提问] 碳原子需要形成___对共用电子对才能达到八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氢原子欲形成两个 甲烷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P60实践活动并小结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

[板书]3、分子结构特点:正四面体型结构,呈高度对称状,而且C—H键比较牢固。

[过渡]至此,我们对甲烷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甲烷的结构决定了甲烷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板书]二、甲烷的性质

[展示]贮存甲烷气体的装置,并结合甲烷的式量,让学生判断甲烷的部分物理性质。

1、对于一种并不是很了解的化学物质,我们研究它的化学性质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

2、甲烷能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氧气、氯气等物质反应吗?

3、如何设计上述实验?

[探究活动]根据以上预测,分别设计甲烷能否与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氧气、氯气反应的探究性实验。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演示实验]将氯气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中

[设问]1、点燃甲烷前应注意什么?

2、如何定性检验甲烷的产物? 点燃 [学生活动]上台板演:CH4 + 2O2→CO2+2H2O

[板书]2、化学性质

⑴甲烷较稳定,不与水、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物质反应。

⑵甲烷的氧化反应: CH4+ 2 O2点燃 →CO2+2H2O

[过渡]甲烷除了在点燃条件下跟氧气反应外,还会在光照情况下跟氯气反应。

[演示实验]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边引导学生观看实验现象,边提示学生在观察重点实验现象时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讲授]取代反应的概念及原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概念部分的关键词,

[投影]电脑模拟的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氯气的取代反应的动画

[板书]⑶取代反应取代反应的概念: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光 氯气与甲烷的取代反应方程式CH4+Cl2 → CH3Cl+HCl

[提问]CH4与Cl2反应后产物有几种?哪些是有机化合物?哪种产物最多?

[学生活动]完成一氯甲烷与氯气进一步反应的方程式

[投影]随堂巩固练习

[投影]甲烷的三点利用及图片

[课堂小结]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比较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燃烧反应、取代反应和热解反应。它主要取决于甲烷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取代反应是甲烷的特征反应。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P65课后习题1、2、3、5、6

2、查阅资料,从反应形式、反应条件、反应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几个方面比较取代反应和我们学习过的置换反应有什么区别?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引入通过介绍我国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国民经济建设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有机化学“有趣、实用”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能以比较兴奋高昂的情绪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在介绍甲烷的分子结构时,首先从甲烷分子的组成引入学生对物质结构知识的回忆,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使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学习结构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甲烷的性质,始终紧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条主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方法。

学习甲烷的性质时,利用学生探究活动、演示实验以及多媒体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取代反应的实质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甲烷的性质的探究活动这一块要注意控制时间,否则很容易让这一块内容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而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让学生理解取代反应的实质。

本节课的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探究法,帮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篇4: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格式

一、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或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相关内容(包括初中教材)间的联系。

(三)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分析。

2.学生在本节内容学习上可能存在的困难分析。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识与技能上重难点

2.过程与方法上重难点

(六)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技巧、策略。

(七)教学准备

1.学生(包括探究方案准备和分组等)

2.教师(包括教学用具实验用品的准备)

3.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并阐明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方式。

二、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一)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教学引语及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二)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在这一部分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三)课堂总结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四)课后作业

篇5: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格式

要素

内容

权重

体现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理念

课题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落实,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现代教学媒体的恰当运用,新

的评价方法和理念的体现,等等

35

符合设计规范

运用教学设计模式和操作规范设计方案,体现化

学教学特点,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及其依据表述清晰

25

原创与特色

对化学问题的处理、教学过程、情境的创设等有

原创性的设计

20

实践中可行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对教学实践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设计的方案有教

学实践的检验,有教学反思,反思中表明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20

总分

100

说明:

1、全部教学过程的阐述要简明,要求表明具体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教学流程图的制作规范。教学过程提倡采用叙述与流程图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也可以用叙述和恰当的表格阐明。不能用完全预设的师生一问一答的对白式叙述。

2、全文字数一般在3~5千字。

3、为便于匿名评比,作者姓名、单位另纸打印,作封面装订。

篇6: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实施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的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主动进行交流。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中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在课程内容标准中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中是这样规定的:让学生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等实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并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好奇心强,同时以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知识储备上,他们已经熟悉了过滤和蒸发这两种固体液体的分离方法,但对于两种都是液体的`混合物如何分离还不太明确,有这方面的学习渴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也需要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蒸馏及萃取的原理

(二)教学难点 萃取的操作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萃取原理,掌握萃取的实验操作。

2、了解蒸馏原理,练习蒸馏操作。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3、会用合理的方法检验离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安全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对实验探究有进一步的认识 2、通过对初中常见物质分离与提纯以及分离提纯物质一般方法的复习巩固,培养学生综合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设计和评价辨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组织学生完成实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体验成功的乐趣。 2、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实验仪器和实验设计的巧妙,感受化学之美

四、教学用品、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教学用品

药品:制取蒸馏水装置1套、50ml分液漏斗、10ml量筒、烧杯、铁夹台、铁圈、CCl4、碘水。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

(三)主要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实验探究、练习五、教学流程示意图

篇7: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使学生了解酯的水解,并了解乙酸的酯化与乙酸乙酯的水解是一对可逆反应;

3.使学生了解羧酸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5.通过酯化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乙酸的酸性和乙酸的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

1.酯化反应的概念、特点及本质;

2.酯化与酯的水解的条件差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采用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展示及实物展示,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

2.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验证法学习乙酸的酸性;

3.利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诱导、讲述等方法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及酯的水解反应;

4.利用类推法学习酯、羧酸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用具

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投影仪;

冰醋酸、乙酸水溶液、乙醇、浓H2SO4、水垢、饱和Na2CO3溶液、乙酸乙酯、稀H2SO4、稀NaOH溶液、蒸馏水、冰水混合物;

试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

●教学过程

[引言]

为何在醋中加少许白酒,醋的味道就会变得芳香且不易变质?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为何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特别鲜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便会知道其中的奥妙。

[板书]第六节 乙酸 羧酸

一、乙酸

[师]乙酸是乙醛的氧化产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饮用的食醋,其主要成分就是乙酸,因此乙酸又叫醋酸,普通醋含醋酸3%~5%,山西陈醋含醋酸7%。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板书]1.分子结构

[师]展示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要求学生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及官能团。

[生]分子式:C2H4O2

结构简式:CH3COOH

官能团:—COOH(羧基)

[过渡] 是由羰基和羟基结合构成的官能团,但与酮、醇性质上却有很大差别。下面我们先看其物理性质。

[师]展示乙酸样品,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结合初中所学知识概括出乙酸的重要物理性质及用途。

[板书]2.物理性质及用途

[生]乙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是117.9℃,熔点是16.6℃,易溶于水和乙醇。

乙酸是醋的主要成分之一,醋是用得较多的一种酸性调味品,它能改善和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

[师]将一瓶纯乙酸和一瓶乙酸的水溶液同时放入冰水浴中,片刻后同时取出,让学生观察现象。

[现象]纯乙酸立即变为冰状固体,而醋酸的水溶液无明显变化。

[师]乙酸的熔点是16.6℃,当温度低于16.6℃时,乙酸就凝结成像冰一样的固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

[过渡]乙酸的官能团是—COOH,其化学性质主要由羧基(—COOH)决定。

[板书]3.化学性质

[师]初中学过乙酸有什么重要的化学性质?

[生]具有酸的通性。

[板书](1)酸的通性

CH3COOH CH3COO-+H+

[师]醋酸是一元弱酸,在水中部分电离生成CH3COO-和H+,那么酸性有哪几方面的表现呢?

[生]①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②和活动性顺序表中H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H2。

③和碱、碱性氧化物反应。

④和盐反应。

[师]下面我们用实验证明醋酸是否具有这些性质。

[演示]1.取一支试管,加入1 mL冰醋酸并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振荡后观察现象。

2.取一块水垢,用吸管吸取醋酸滴在水垢上,观察现象。(水垢溶解,有气泡)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生]醋酸显酸性,根据以上反应确定CH3COOH酸性比H2CO3强。

[师]根据此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家中铝壶内的水垢用食醋浸泡可以除去。那么水垢的成分是什么?请大家写出反应方程式。

[生]Mg(OH)2和CaCO3

Mg(OH)2+2CH3COOH====(CH3COO)2Mg+2H2O

CaCO3+2CH3COOH====(CH3COO)2Ca+H2O+CO2↑

[师]请大家写出下列方程式

[投影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乙酸溶液与Cu(OH)2反应

2.乙酸与CaO反应

3.将锌粒投入到乙酸溶液中

4.用乙酸除水垢

答案:1.2CH3COOH+Cu(OH)2====2CH3COO-+Cu2++2H2O

2.2CH3COOH+CaO====Ca2++2CH3COO-+H2O

3.2CH3COOH+Zn====Zn2++H2↑+2CH3COO-

4.2CH3COOH+CaCO3====Ca2++2CH3COO-+CO2↑+H2O

2CH3COOH+Mg(OH)2====Mg2++2CH3COO-+2H2O

[过渡]乙酸除具有酸的通性外,还可以发生酯化反应。

[板书](2)酯化反应

[演示实验]P168 实验6—10

[现象]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有透明的油状液体产生,并可闻到香味。

[结论]在有浓H2SO4存在、加热的条件下,乙酸与乙醇发生反应,生成无色、透明、不溶于水、有香味的油状液体。

[师]这种有香味的油状液体就是乙酸乙酯。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师]像这种酸和醇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根据本实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选代表回答投影中的问题。

[投影显示]1.浓H2SO4在酯化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2.加热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乙酸乙酯?

4.醇和羧酸酯化时,羧酸是提供H+还是羟基?即下面二式哪个正确?用什么方法证明?

5.酯化反应属于哪一类有机反应类型?

[生]1.浓H2SO4起催化剂和吸水剂的作用。作催化剂,可提高反应速率;作吸水剂,可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2.加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反应速率,其次是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挥发而收集,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3.因为:①乙酸乙酯在无机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容易分层析出;②除去挥发出的乙酸,生成无气味的乙酸钠,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气味;③溶解挥发出的乙醇。

4.采用同位素示踪法确定产物H2O中的氧原子的来源对象。根据:

CH3COOH+H18OC2H5 CH3CO18OC2H5+H2O,确定出酯化反应一般是羧酸分子里的羟基与醇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结合成水,其余部分互相结合成酯。

5.酯化反应又属于取代反应。

[师]指出:酯化反应是有机酸和醇均具有的化学性质。不光有机酸和醇可以发生酯化反应,无机含氧酸也可以和醇酯化。例如:

[投影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请根据乙酸的结构简式,概括羧酸的概念及乙酸的同系物的通式。

[板书]

二、羧酸

1.概念及通式

[生]烃基跟羧基直接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叫羧酸。通式为:R—COOH

[师]乙酸的同系物又叫饱和一元羧酸,写出其通式。

[生]CnH2nO2(n≥1)

[师]羧酸是如何分类的?

[板书]2.分类

[生甲]据—COOH数目可分为:一元羧酸、二元羧酸及多元羧酸。

[生乙]据烃基不同可分为:脂肪酸和芳香酸。饱和酸和不饱和酸。

[师]说明:硬脂酸(C17H35COOH)、软脂酸(C15H31COOH)、油酸(C17H33COOH)等一元脂肪酸,由于烃基含有较多的碳原子,又叫高级脂肪酸。硬脂酸、软脂酸为饱和酸,常为固体,不溶于水。油酸是不饱和酸,常为液体,不溶于水。

[师]羧酸的官能团都是—COOH,其化学性质是否相似?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

[生]相似,都有酸性,都能发生酯化反应。

[板书]3.化学性质

酸的通性 酯化反应

[师]请同学们写出最简单的饱和一元羧酸甲酸的结构式,并分析其结构特点,说出其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生]

由于甲酸中有醛基,又有羧基,所以甲酸既具有羧酸的性质,也具有醛的性质。

[投影练习]只用一种试剂鉴别下列物质的水溶液

CH3CH2OH CH3CHO HCOOH CH3COOH

答案:新制的Cu(OH)2悬浊液

[过渡]酯化反应生成的有机产物均是酯,那么酯有什么结构特点?有什么重要的化学性质呢?

[板书]

三、酯

[师]根据酯化反应概括酯的概念。

[板书]1.概念

[生]醇跟含氧酸起反应生成的有机化合物叫做酯。

[师]根据生成酯的酸不同,酯可分为有机酸酯和无机酸酯,通常所说的是有机酸酯。请同学们写出有机酸酯的官能团及通式。

[师]当R和R′均为饱和烷基时,且只有一个 的酯叫饱和一元酯,写出其通式。

[生]CnH2nO2(n≥2)

[师]饱和一元酯的通式和哪类有机物的通式相同?说明了什么?

[生]饱和一元酯和饱和一元羧酸的通式相同,说明碳原子数相同的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酯是同分异构体的关系,两者互为官能团的类别异构。

[过渡]酯有什么重要的化学性质呢?

[板书]2.化学性质

[演示]P168实验6—11

[师]请大家根据实验现象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显示]

1.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有何关系?

2.酯的水解反应中,加热、加酸、加碱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3.为什么酸或碱存在时,酯水解程度不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

1.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互为可逆反应。

2.加热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加酸或碱均在反应中作催化剂。

3.加酸,酸只起催化剂的作用,可以缩短反应达平衡的时间,而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即不能增加酯水解的程度。加碱,碱不仅起催化剂的作用,还可以中和水解生成的酸,促使水解平衡正向移动,使酯水解完全。

[板书]水解反应

[师]酯化和水解反应有哪些不同之处呢?下面我们列表比较一下。

[投影显示]

酯化反应与酯水解反应的比较

酯化 水解

反应关系 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

催化剂 浓H2SO4 稀H2SO4或NaOH溶液

催化剂的其他作用 吸水,提高CH3COOH和C2H5OH的转化率 NaOH中和酯水解生成的CH3COOH,提高酯的水解率

加热方式 酒精灯火焰加热 热水浴加热

反应类型 酯化反应,取代反应 水解反应,取代反应

[问]甲酸酯( )有什么重要的化学性质?

[生]除具有酯的化学性质外,还有醛类的化学性质。因甲酸酯中既有酯的官能团 ,又有醛的官能团 。

[师]根据教材P175的相关内容概括出酯的重要物理性质、存在及用途。

[板书]3.物理性质、存在及用途

[生]物理性质:密度一般比水小,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乙醚等有机溶剂。

存在:酯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低级酯是有芳香气味的液体,存在于各种水果和花草中。

用途:作溶剂,作制备饮料和糖果的香料。

[学生质疑]老师:羧酸和酯中都有 ,它们也能像醛一样和H2发生加成反应吗?

[师]不能。当 以 或单官能团的形式出现时可以和H2加成,但以 或 形式出现时不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酸和醇的酯化与酯的水解是一对可逆反应。在酯化反应中,新生成的化学键是 中的C—O键;在酯的水解反应中断裂的化学键也是 中的C—O键。即“形成的是哪个键,断开的就是哪个键。”

[作业]1.阅读P170选学内容

2.P172 四、五、六、七

●板书设计

第六节 乙酸 羧酸

一、乙酸

1.分子结构

2.物理性质及用途

3.化学性质

(1)酸的通性

(2)酯化反应

二、羧酸

1.概念及通式

2.分类

3.化学性质

酸的通性 酯化反应

三、酯

1.概念

2.化学性质

水解反应

RCOOR′+H2O RCOOH+R′OH

3.物理性质、存在及用途

●教学说明

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食醋的主要成分,还是乙醇和乙醛的氧化产物,因此紧接乙醇、乙醛之后,作为羧酸的代表物,单列一节讲授。这样既与前面的乙醇、乙醛形成一条知识主线,又通过乙酸的性质——酯化反应引出乙酸乙酯,为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做了铺垫。所以本节总结时可进一步补充这个知识网络。

●参考练习

1.下列各组有机物既不是同系物,也不是同分异构体,但最简式相同的是

A.甲醛和乙酸 B.乙酸和甲酸甲酯

C.乙炔和苯 D.硝基苯和TNT

答案:C

2.确定乙酸是弱酸的依据是

A.乙酸可以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 B.乙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C.乙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D.Na2CO3中加入乙酸产生CO2

答案:B

3.当 与CH3CH218OH反应时,可能生成的物质是

C. H218O D. H2O

答案:BD

4.下列有机物,既能发生消去反应,又能发生酯化反应,还能发生催化氧化的是

A. CH3COOH B. BrCH2CH2COOH

答案:CD

5.某有机物既能被氧化,又能被还原,且氧化后与还原后的产物能发生酯化反应,所生成的酯又能发生银镜反应,则该有机物是

A.CH3OH B.HCHO C.HCOOH D.CH3CH2CHO

答案:B

篇8:高中原电池化学教学设计

第一节原电池

一、探究目标

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4.1原电池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现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问题探究】

、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学生:

Zn+2H+=Zn2++H2↑

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

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负氧正还)

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

学生:锌流向铜

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

学生:溶液中的氢离子

讲:整个放电过程是:锌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铜流回原电池,形成电流,同时氢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放出氢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铜片上产生了气泡的原因。

讲:我们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子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铜到锌,在电学上我们知道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的,所以,锌铜原电池中,正负极分别是什么?

学生:负极(Zn)

正极(cu)

实验:我们用干电池验证一下我们分析的正负极是否正确!

讲:我们一般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原电池正负极的工作原理,又叫电极方程式或电极反应。一般先写负极,所以可表示为:

负极(Zn):Zn-2e=Zn2+

(氧化)

正极(cu):2H++2e=H2↑(还原)

讲:其中负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即负氧正还。

注意:电极方程式要①注明正负极和电极材料②满足所有守衡

总反应是:Zn+2H+=Zn2++H2↑

讲:原来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一定的装置让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规则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原电池。

转折: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原电池包括正负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及导线。那么铜锌原电池中的正负极和硫酸电解质能否换成其他的物质呢?

学生:当然能,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电池。

过渡:也就是构成原电池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且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锌铜原电池的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保证锌铜原电池原理不变,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c、Fe、

Sn、

Pb、

Ag、Pt、

Au等)

问:锌铜原电池中硫酸能换成硫酸钠吗?

判断是否构成原电池,是的写出原电池原理。

(1)镁铝/硫酸;铝碳/氢氧化钠;锌碳/硝酸银;铁铜在硫酸中短路;锌铜/水;锌铁/乙醇;硅碳/氢氧化钠

(2)[锌铜/硫酸(无导线);碳碳/氢氧化钠]若一个碳棒产生气体11.2升,另一个产生气体5.6升,判断原电池正负极并求锌片溶解了多少克?设原硫酸的浓度是1mol/L,体积为3L,求此时氢离子浓度。

(3)银圈和铁圈用细线连在一起悬在水中,滴入硫酸铜,问是否平衡?(银圈下沉)

(4)Zn/ZnSo4//cu/cuSo4盐桥(充满用饱和氯化钠浸泡的琼脂)

(5)铁和铜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浓硝酸中

镁和铝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氢氧化钠中

思考:如何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设计原电池呢?

请将氧化还原反应Zn+cu2+=cu+Zn2+设计成电池:

此电池的优点: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其中,用到了盐桥

什么是盐桥?

盐桥中装有饱和的kcl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胶冻的作用是防止管中溶液流出。

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可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中性,否则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正电,铜盐溶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cu2+而带上了负电。

盐桥保障了电子通过外电路从锌到铜的不断转移,使锌的溶解和铜的析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

导线的作用是传递电子,沟通外电路。而盐桥的作用则是沟通内电路。

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正极反应:得到电子

(还原反应)

负极反应:失去电子

(氧化反应)

总反应:正极反应+负极反应

想一想:如何书写复杂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较繁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简单电极反应式

例: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放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负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为正极助燃气,已制得在6500c下工作的燃料电池,试完成有关的电极反应式:•

负极反应式为:2co+2co32--4e-=4co2

正极反应式为:2co2+o2+4e-=2co32-

电池总反应式:2co+o2=2co2

四、原电池中的几个判断

.正极负极的判断:

正极:活泼的一极

负极:不活泼的一极

思考:这方法一定正确吗?

2.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的判断

电流方向:正→负

电子流向:负→正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运动方向的判断

阳离子:向正极区移动阴离子:向负极区移动

高中原电池化学教学设计模板4

【教学目标】

1.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能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分析和设计典型的原电池,提高实验设计、搜索信息、分析现象、发现本质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快乐和成功喜悦,增强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激发科学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事物间普遍联系、辨证统一的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

原电池原理的理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准备原电池实验仪器及用品。实验用品有:金属丝、电流表、金属片、水果。先将各组水果处理:A组:未成熟的橘子(瓣膜较厚),B组:成熟的橘子(将瓣膜、液泡搅碎),C组:准备两种相同金属片,D组:准备两种不同金属片。

【教学过程】

[师]:课前我们先作个有趣的实验。请大家根据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组装:将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水果中,将电流表串联入线路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巡视各组实验情况)。

[师]:请大家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总结:出现两种结果:

①电流表指针偏转 ②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师]: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生]:说明有电流产生。

[师]:这个装置就叫做原电池。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原电池。请大家列举日常使用的原电池都有哪些?

[展示干电池]: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池有下面几种,大家请看:

[播放幻灯片]:

化学电池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一次电池(原电池);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其中:一次电池可分为:糊式锌锰电池、纸板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扣式锌银电池、扣式锂锰电池、扣式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一次锂锰电池等。二次电池可分为: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二次碱性锌锰电池等。铅酸蓄电池可分为:开口式铅酸蓄电池、全密闭铅酸蓄电池。

原电池的构成:任何一种电池由四个基本部件组成,四个主要部件是:两个不同材料的电极、电解质、隔膜和外壳。

【评注】提出问题,从身边走近化学,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课件]《伏特电池》的发明:

说起原电池的发明,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786年,着名的意大利医师、生物学家伽伐尼,偶然发现挂在窗前铁栅栏的铜钩上的青蛙腿肌肉,每当碰到铁栅栏就猛烈地收缩一次。这偶然的现象并没有被伽伐尼放过,经不懈的探索和思考,第一个提出了动物电的见解。他认为:青蛙神经和肌肉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带有相反电荷,所以两者存在着电位差,一旦用导电材料将两者接通,就有电流通过,铁栅栏和铜钩在此接通了电路,于是有电流产生,由于有动物电流的刺激,蛙腿肌肉发生收缩。

动物电的发现引起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他在多次重复伽伐尼的动物电实验时,发现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于其中的两种金属――铁和铜,若把钩着蛙腿的铜钩换成铁钩,肌肉就不会收缩。他认为动物电的实质是金属属性不同造成的,不同金属带有不同的电量,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电位差,若有导线在中间连接,就会产生电流,蛙腿的收缩正是这种原因产生的电流刺激的结果。

伏打经过反复实验,深入钻研,1799年第一个人造电源--伏打电池(伏打曾叫它伽伐尼电池)问世。

[师]:这种可以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那么他们是如何构成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原电池的原理。

[板书]:

一、原电池

1.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想和实验室提供的仪器、药品,自己选择,试一试,看谁的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看谁的音乐盒会响起。

实验仪器、药品:锌板、铜板、铁板、石墨、稀硫酸、硫酸铜溶液、食盐水、白糖水、酒精、硝酸银溶液、导线、烧杯、电流计、音乐盒。

各组学生积极探讨、拟实验方案。由学生的实验方案大致可分为下列四种情况:

第一组:电极用同一种材料并连接,A:溶液用盐酸;B:溶液用酒精。

第二组:电极材料用不同种导电物质并连接,A:溶液用盐酸;B溶液用白糖水。

第三组:电极用不同金属不连接,A:溶液用硝酸银;B:溶液用酒精。

第四组:电极一极插入溶液中,另一极放置在烧杯外。

[要求]: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记录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情况、两极现象、,看看音乐盒能否发出美妙的音乐。

各组汇报实验情况:

第一组中A、B均无现象。

第二组中A有电流产生,B无电流产生。

第三组中A、B均无现象。

第四组中无电流产生。

[师]:由上述实验请大家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生]:讨论、总结:

[板书]: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做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电极相接触或连接 ④对应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有较强电流产生)

[师]:现在请大家重新分析课前用水果制作的原电池,为什么有的组有电流产生,而有的组没有电流产生?找出症结所在。

【评注】:强调内在条件,有利于学生把握实质、前后呼应,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

[设问]: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是什么?

[播放课件]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师]:在上面实验探究中,我们看到,可产生电流的装置中电极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原电池是怎样实现化学能向电能转变的?请大家以上面研究的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为例研讨分析。

[生]:总结:

Cu片上发生反应:2H++2e-=H2 Zn片上发生反应:Zn-2e-=Zn2+

氧化还原反应是发生在两极。

电子从Zn片流向Cu片,应该有电流产生。

[板书]:较活泼金属锌做负极:Zn-2e-=Zn2+ (氧化反应)

较不活泼金属铜做正极:2H++2e-=H2 (还原反应)

电池总反应式: Zn+2H+=Zn2++H2

电子流动方向:锌导线铜

电流方向:铜导线锌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师]:总结:原电池就是这样一种装置,它把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拆成两半,使之在两个电极上进行,从而在导线中产生了电流,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变。 [探究]:根据反应2Fe3++Zn=Zn2++2Fe2+设计一个原电池,画出装置图,指出电极材料、名称,写出电极反应式。

[练习]:投影:

习题(略)

[课后思维拓展]

1.解释:为什么干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没电?以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原理为例加以说明。

2.使用后的电池是否可以随地丢弃?为什么?应如何处理?

3.为什么手机电池充电后还可以继续使用?

4.课外阅读《电池的发展与研究》

【评注】:这是一堂省级优质课的课堂实录。本节课用实验探究法探索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从身边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全程都能积极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好,受到专家好评

篇9:高中原电池化学教学设计

【要点扫描】

1.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能正确判断电极名称、电子流向、电流方向。会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方程式。

2.根据电极反应方程式,正确判断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迁移方向和溶液的PH值变化。

3.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了解新型化学电源

4.根据电极反应,理解原电池工作时基本定量关系。

【知识梳理】

一. 原电池

1.工作原理:

2.基本组成:

3.构成条件:

4.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原电池有两个电极,一个是正极,一个是负极。判断正极和负极的方法是

5.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的书写:

例。 已知下列原电池的总反应式,请写出其电极反应式,并归纳如何根据原电池的总反应式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① Zn+CuSO4=ZnSO4+Cu

② 2Zn+4NH4Cl+4MnO2=[Zn(NH3)4]Cl2+ZnCl2+2Mn2O3+2H2O

③ CH4+2O2+2KOH=K2CO3+3H2O

【归纳】根据总反应式书写电极反应式的基本思路:

负极:还原剂 氧化产物(要不要介质参与?)

正极:氧化剂 还原产物(要不要介质参与?) 分享:

(1) 若总反应式中没有H+参加反应,则若一极消耗H+,另一极必定生成H+。

(2) 若总反应式中没有OH-参加反应,则若一极消耗OH-,另一极必定生成OH-。

(3) 氢氧不够,水来凑。

6.PH值变化:

二.常见化学电源

(1)一次电池:一次电池的活性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就不能使用了。

如普通的锌锰电池:

碱性锌锰电池:

(2)二次电池:二次电池又称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这类电池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如铅蓄电池:

(3)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连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化学电池。它与一般化学电池不同,一般化学电池的活性物质储存在电池内部,故而限制了电池的容量,而燃料电池的电极本身不包含活性物质,它工作时,燃料和氧化剂连续不断地由外部供给,在电极上不断地进行电极反应,生成物不断地被排除,于是电池就连续不断地提供电能。

如氢氧燃料电池:

a.电解质溶液为硫酸时:负极 ;正极

b.电解质溶液为强碱时:负极 ;正极

c.电解质溶液为水时: 负极 ;正极

如乙醇燃料碱性电池:负极 ;正极

小结: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优缺点:

【典例精析】

例1.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

B.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C.在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从负极向正极移动,阳离子从正极向负极移动

D.原电池工作时,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解题体会:

例2.把铁钉和碳棒用铜线联接后,浸入0.01 mol / L的食盐溶液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碳棒上放出氯气 B.碳棒近旁产生OH- ( )

C.碳棒上放出氧气 D.铁钉上放出氢气 E.铁钉被氧化

解题体会:

例3.一种新型燃料电池,一极通入空气,另一极通入丁烷气体:电解质是掺杂氧化钇(Y2O3)的氧化锆(ZrO3)晶体,在熔融状态下能传导O2-。下列对该燃料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A.在熔融电解质中,O2--由负极移向正极

B.电池的总反应是:2C4H10+13O2 8CO2+10H2O

C.通入空气的一极是正级,电极反应为:O2+4e- 2O2--

D.通入丁烷的一极是正极,电极反应为:C4H10+26e--+13O2-- 4CO2+SH2O

解题体会:

【反馈练习】

1.下列各组金属和溶液,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A Cu、Cu、稀硫酸 B Zn、Cu、稀硫酸

C Cu、Zn、酒精 D Zn、Cu、CuSO4溶液

2.一个原电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Zn+Cu2+══Zn2++Cu,该反应的原电池的组成正确的是

(A) (B) (C) (D)

正极 Zn Ag Cu Cu

( )

负极 Cu Cu Zn Zn

电解质溶液 CuCl2 H2SO4 CuSO4 FeCl2

3.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的pH怎样变化 ( )

A 不变 B 先变小后变大

C 逐渐变大 D 逐渐变小

4.将铁片和银片用导线连接置于同一稀盐酸溶液中,并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负极有Cl2逸出,正极有H2逸出

B 负极附近Cl的浓度减小

C 正极附近Cl的浓度逐渐增大

D 溶液中Cl的浓度基本不变

5.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铜是阳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B 铜片质量逐渐减少

C 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D 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6.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锌锰碱性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 Zn(s)+2MnO2(s)+H2O(l)==Zn(OH)2(s)+Mn2O3(s)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

B 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MnO2(s)+H2O(1)+2e-=Mn2O3(s)+2OH-(aq)

C 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 外电路中每通过0.2 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小6.5 g

7.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该电池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高铁电池的总反应为:

3Zn+2K2FeO4+8H2O 3Zn(OH)2+2Fe(OH)3+4KOH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2e-+2OH-====Zn(OH)2

B 充电时阳极反应为:Fe(OH)3-3e-+5OH-====FeO42-+4H2O

C 放电时每转移3mol电子,正极有1molK2FeO4被氧化

D 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

8.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新一代实用化的蓄电池,该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电压高的特性。锂离子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反应:C6Li-xe- C6Li1-x+x Li+ (C6Li表示锂原子嵌入石墨形成的复合材料)

正极反应:Li1-xMO2+xLi++xe- LiMO2 (LiMO2表示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锂离子电池充电时电池反应为C6Li+Li1-xMO2 LiMO2+C6Li1-x

B 电池反应中,锂、锌、银、铅各失去1 mol电子,金属锂所消耗的质量小

C 锂离子电池放电时电池内部Li+向负极移动

D 锂离子电池充电时阴极反应为C6Li1-x+x Li++x e- C6Li

9.如图所示的装置,在铁圈和银圈的焊接处,用一根棉线将其悬吊在盛水的烧杯中,使之平衡。小心地向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

A 铁圈和银圈左右摇摆不定

B 保持平衡状况

C 铁圈向下倾斜

D 银圈向下倾斜

10.将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同时向a中加少量CuSO4溶液,下列各图中产生H2的体积v(L)与时间t(min)的关系如图,其中正确的是 ( )

11.根据右图所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 铁片与铜片不用导线连接,现象是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用导线把金属片连接起来,现象是 ,

电极反应式为:负极 ,正极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2.(1)将两铂片插入KOH溶液中作为电极,在两极区分别通入甲烷(或氢气、一氧化碳等可燃性气体)和氧气构成燃料电池,则通入甲烷气体的极是原电池的 ,该极的电极反应是 ,电池工作时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负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体为正极助燃气,制得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下列反应式:正极: ,

负极:2CO+2CO32-==4CO2+4e-。总反应: 。

(3)铅蓄电池(原电池)工作时,总反应为:PbO2+Pb+2H2SO4=2PbSO4+2H2O由此可以判断。

A 原电池的电极材料:① 正极 ;② 负极 。

B 电极反应式:正极PbO2+4H++SO42-+2e-==PbSO4+2H2O, 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

C 工作后,蓄电池里电解质溶液的pH(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理由是 。

13.如右图所示组成一种原电池,试回答下列问题(灯泡功率合适)。

(1)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时,灯泡 (填亮或不亮,填亮做a题,填不亮做b题)。

a.若灯泡亮,则Mg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

Al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

b.若灯泡不亮,其理由为 。

(2)电解质溶液为NaOH溶液时,灯泡 (填亮或不亮,填亮做a题,填不亮做b题)。

a.若灯泡亮,则Mg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

Al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

b.若灯泡不亮,其理由为 。

14.化学电池在通讯、交通及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目前常用的镍(Ni)镉(Cd)电池,其电池总反应可以表示为:

Cd+2NiO(OH)+2H2O 2Ni(OH)2+Cd(OH)2

已知Ni(OH)2和Cd(OH)2均难溶于水但能溶于酸,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 以上反应是可逆反应 ② 以上反应不是可逆反应

③ 充电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④ 放电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2)废弃的镍镉电池已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物,有资料表明一节废镍锡电池可以使一平方米面积的耕地失去使用价值。在酸性土壤中这种污染尤为严重。这是因为

(3)另一种常用的电池是锂电池(很是一种碱金属元素,其相对原子质量为7,由于它的比容量(单位质量电板材料所能转换的电量)特别大而广泛应用于心脏起搏器,一般使用时间可长达十年。它的负极用金属锂制成;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Li+MnO2LiMnO2

试回答:锂电池比容量特别大的原因是

锂电池中的电解质溶液需用非水溶剂配制,为什么这种电池不能使用电解质的水溶液?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15.由铜片、锌片和200mL稀H2SO4组成的原电池,当在铜片上共放出3.36L(标准状况)气体时,H2SO4恰好全部用完。(假设锌片不放出气体)求:

(1)消耗锌的质量;(2)通过导线的电子数;(3)稀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

原电池 第一课时 参考答案

[典例精析]

例1 BD 例2 BE 例3 BC

[反馈练习]

1.BD 2.C 3.C 4.D 5.D 6.C 7.C 8.BD

9.D 10.A

11.(1) Fe片溶解,周围有气泡逸出 Cu周围无明显现象

(2)Fe片溶解 Cu周围有气泡逸出 负极 Fe 2e- = Fe2+

正极2H+ + 2e- = H2 Fe + 2H+ = H2 + Fe2+

12.(1) 负极 CH4 8e- + 10OH- = CO32- + 7 H2O

CH4 + 2O2 +2OH- = CO32- + 3H2O

(2) 2CO+ 2CO32--4e-=4CO2 2CO+O2=2CO2

(3)A. PbO2 Pb

B. Pb-2e-+SO42-=PbSO4

C. 变大,在过程中消耗了H2SO4

13.(1)亮

a.Mg2e- = Mg2+ 2H+ + 2 e- = H2 (2)亮

a. 2H2O + 2e- = H2 +2OH- Al 3e- + 4 OH- = AlO2- + 2H2O

14.(1)B (2)Ni(OH)2和Cd(OH)2能溶于酸性溶液。

(3)锂的摩尔质量小 :2Li+ZH2OLiOH+H2

15. 9.75g 0.3mol e- 0.75mol/L

篇10:高一原电池多媒体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 实 验 步 骤 现 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

一起插入稀硫酸

【问题探究】

1、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稀硫酸

铜片插入稀硫酸呢?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a.现象又怎样? b.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c.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3、探究1和探究3发生的反应一样,为什么探究3会产生电流? 1.原电池概念: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实质: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3.原理: (1)当铜片与锌片不连接,一同浸入稀硫酸铜溶液时,锌直接把电子给了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把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

(2)当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一同浸入稀硫酸铜溶液时,由于锌比铜活泼,锌容易_____电子被_________成Zn2+进入溶液,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锌片上的电子通过________流向_________,溶液中的______从铜片上______电子,被______成______. 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总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反应是将_____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负极(相对活泼的金属), 正极(相对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且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条件) 思考:

1、锌铜原电池的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保证锌铜原电池原理不变,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 C、Fe、Sn、Pb、Ag、Pt、Au等)

2、锌铜原电池中硫酸能换成硫酸钠吗?

3、判断是否构成原电池,是的写出原电池原理。

(1)镁、铝/硫酸; 锌、碳/硝酸银 ; 铁、铜在硫酸中短路; 锌、铜/水; 锌、铁/乙醇; 镁、铝/氢氧化钠; 硅、碳/氢氧化钠

4、请将氧化还原反应 Zn + Cu2+ = Cu + Zn2+设计成电池: 此电池的优点: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1).什么是盐桥? 盐桥中装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可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______,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 ___电,盐桥中的_______ 流入,而使溶液呈中性。铜盐溶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Cu2+而带上了____电,盐桥中的_______ 流入,而使溶液呈中性。

盐桥保障了电子通过外电路从锌到铜的不断转移,使锌的溶解和铜的析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

导线的作用是传递电子,沟通______电路。而盐桥的作用则是沟通______电路。

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负极反应:_____电子 (_____反应), 正极反应:_____电子 (_____反应) 电流方向:____→_____ , 电子流向:______→________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运动方向 : 阳离子:向_______极区移动, 阴离子:向_______极区移动

总反应==正极反应+负极反应(复杂的电极反应:总反应-简单的电极反应) 四.原电池的应用

1.原电池可加快反应速率 2.利用原电池反应现象可判断金属的活泼性

篇11:高一原电池多媒体教学设计

濮阳市油田第二高级中学

陈少帅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构成原电池的原理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经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思维碰撞的乐趣。 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方程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阅读教材70页,解答电化学定义及电化学研究的内容,使学生在整体上了解本章知识点。

【播放视频】以塑料杯、铁钉、铜丝、白醋、二极管等生活中常见基本器材所做的有关原电池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二极管发光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展示问题】

1、什么是原电池?

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3、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向如何判断?

4、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将原电池内容进行细分,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研究,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本71-72页,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是学生对于整体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方便之后的学习) 【提问】什么是原电池

【学生回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追问】那么构成原电池需要什么条件呢?接下来通过实验探究来进行了解。 【实验探究一】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并通过讨论,进一步确定,活泼性较强的做负极,而活泼性较弱的做正极。 【实验探究二】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二:电极必须插进电解质溶液中。 【实验探究三】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三:必须要形成闭合回路。

【追问】通过以上实验,了解了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但是最根本的条件并没有探究到。提问: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中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生回答】是由于电子的定向移动所以产生了电流

【追问】电子为什么会定向移动,在化学学习中哪种化学反应能使电子定向移动? 【学生回答】氧化还原反应

【总结】由以上提问,可得出构成原电池的第四个条件: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对构成原电池的四种条件记忆两分钟,之后进行提问。 【提问】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具有活泼性不同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

2、具有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

4、具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如何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及电子的流向。(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之后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负极:较活泼金属,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

【讲述】刚才讲解了有关原电池的定义、构成条件、各电极的反应,需要将这些知识点形成网络,方便记忆与理解。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对基本的定义和专用名词进行记忆。 【练习】判断装置是否能形成原电池?

【回答】ABEO可以形成原电池;CDFMN不能构成原电池。

【追问】CDFMN为什么不能构成原电池,各自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进一步复习巩固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

【结尾】展示原电池在以后学习中的应用,是学生对原电池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播放一段由橙子制造原电池的实验视频,寓教于乐,使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学会用身边简单的生活原料来进行有趣的化学实验,学以致用,达到良好的学习成果。 【板书】

电化学——原电池

篇12:高一原电池多媒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电解的原理,能够准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正确书写两极所发生的反应及电解的总化学方程式;会判断两极所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掌握惰性材料做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

能力培养:通过看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亲自实践感悟求知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设问及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总结的能力,以及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科学思想: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的关系,使学生领悟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科学品质:通过分组动手实验,并准确记录实验现象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的精神及团结合作精神。

科学方法: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过程,结合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得出电解的概念,通过分析过程,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的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 : 电解的基本原理;离子放电顺序。

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总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电路;

思考,回答。 观察现象: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移;

复习巩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和电极反应及原电池的两极判断方法。

4.自发氧化还原反应。

【投影显示】如下图所示。要求: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在两极发生了什么反应?

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观察要点:①电流表指针的变化。②碳棒上有什么变化? 2.碳棒上有红色物质生成。

写出电极反应: 铁为负极,碳棒为正极。

Fe:Fe-2e=Fe2+

氧化反应 C:Cu2++2e=Cu还原反应

总反应方程式: Fe+Cu2+=Fe2++Cu 为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做对照。 【设疑】设计三个实验 【投影显示】

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入装有CuCl2溶液的小烧杯中,浸一会,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现象(图1);

2.用导线连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会儿,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变化(图2); 3.浸入CuCl2溶液中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 分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

回答: 前两个实验碳棒上没有明显变化,第三个实验通电一会儿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 一端的碳棒上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

分析整理作出判断。 红色物质为铜,黄绿色使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氯气。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准确记录实验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连接,接通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极上的现象并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所生成的气体(图3)。

要求:操作规范,注意安全。

【提问】三个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如何? 【评价】学生实验情况,对好的给予表扬。

【讲述】在类似的实验中,规定: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叫阴极;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叫阳极。

【板书】电源 负极-阴极 电解池

正极-阳极

阳极产物—氯气(Cl2) 阴极产物—铜(Cu) 设计意图

【质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提示】讨论提纲 【投影显示】

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2.接通直流电后,原来的离子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有关离子在两极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总结板书】 通电前:CuCl2=Cu2++2Cl- 通电后:阳极:2Cl--2e=Cl2↑

讨论分析,回答:

1.通电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动。

2.通电后带正电的Cu2+、H+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OH-向阳极移动。 3.Cu2+在阴极得电子变成了单质Cu,Cl-在阳极失电子变成了Cl2。

调动学生思维,分层次思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分析方法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 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篇13:高一原电池多媒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使学生掌握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设计。

2、掌握原电池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电极反应与半反应的关系。

3、了解原电池原理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关注环境。

情感目标:热爱科学,激起学生将科学知识原理运用于生产、生活及科技领域的强 烈愿望,启迪创造性思维,提高科学素质。

技能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及其应用。

三、电教设计:在本节教学过程中,运用电脑软件动画,让学生感知酸度对可逆的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方向的影响,形象、生动。利用液晶显示仪及视频展示台增强 学生观察实 物演示的效果。激发学生动手做家庭小实验的欲望。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讨论。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育软件、液晶显示仪及视频展示台。

四、教学过程:

提问:什么是原电池?

板书:

一、定义: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讨论:练习1[见附二:随堂练习,下同] ①下列装置哪些能够成原电池?不能构成的原因是什么?

②若在(7)装置的两烧杯中插入一装有饱和KCl琼脂胶冻的U型管(即盐桥,起导电、平衡电 荷作 用),这 样能否构成原电池?

③归纳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④⑵中如何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反应类型?分析电极反应、总反应(电子得失)及相互 关系。负极失去的电子通过什么途径转移到正极?这说明正负极间存在电势差,哪极电势更低?电势越低,负极还原剂失电子能力越强,正极电势越高,正极氧化剂得电子能力越强。溶液中借助什么微粒导电?SO42-、H+ 如何定向移动?

⑤讨论⑶⑷⑸电极反应,学生板演⑷⑸电极反应、总反应。复习电化腐蚀类型、形成条件,及铁锈的形成。

⑥上述原电池总反应属何种类型?根据总反应能否找出其氧化半反应、还原半反应?

板书:

二、形成条件

1、两极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溶液

3、闭合回路

过渡:酸度、浓度等条件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一定影响。例如:AsO43- +2I- +2H+ 3-AsO3 +I2 +H2 O,若反应正向进行,请分别写出氧化半反应、还原半反应。

指出:理论上对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若创造条件让氧化半反应、还原半反应分别 在两极上发生,则应可将其设计成原电池。

电脑动画:酸度对上述氧化还原的影响。 分析:练习8 ①B中滴加浓HCl,平衡移向?写出正、负极反应。

②改向B中滴加浓NaOH,平衡移向?写出正、负极反应。

指出:这里两极材料都是石墨棒,它提供了物质得失电子的场所,即原电池的两个

电极其材料未必用不同金属或金属和惰性电极。

过渡:上述电池是他人设计的,若请你们设计,则应如何思考呢? 板书:

三、应用:

1、原电池设计 例如:根据反应Fe+2FeCl 3 3FeCl2 设计一简单原电池

讨论:氧化半反应、还原半反应是什么?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如何选择?能否用 Zn或Cu作负极?

过渡:设计的原电池未必实用,实用的原电池称为化学电源。 板书:

2、化学电源

讲述:化学电源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至宇宙火箭、人造卫星、空间电视转播站、飞机、轮船,小至收音机、照 相机、助听器、电子手表、心脏起博器等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电池。较普遍使 用的,携带方便的有干电池、纽扣电池等。

出示:解 剖的干电池(利用液晶显示仪及视频展示台介绍结构) 分析:练习4 提问:这种电池有何缺点?(一次性使用,资源利用率低,易造成环境污染) 板书:一次电池

提问:如何改进?(可充电电池)

指出:蓄电池是一种可充电电池,可多次充电、放电,又称二次电池。 板书:二次电池

分析:练习3,①充电、放电与原电池、电解池的关系。②放电时正、负极反应及类 型;充电时阴、阳极反应及类型;电极名称间的对应关系。③相同时间内串 联电路中通过的电量关系。

提问:有何缺点?(有污染,能量利用率不高)

指出:科学家设计成功了氢氧燃料电池,其能量转化率可达90%,应用在航天技术上 分析:练习

5、2(学生板演)

指出:电极反应的书写与介质有关。

过渡:氢氧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电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氧化剂、还原剂连续 充入,产物不断输出,又叫连续电池。

板书:连续电池

小结:化学电源种类

过渡:原电池反应像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由于原电池反应使金属受到的腐 蚀是相当严重的,据估计,每年因腐蚀而直接损耗的金属材料约占金属年产量 的10%,钢铁的腐蚀更甚。

提问:如何防止金属被腐蚀?这要看腐蚀类型。若是因化学腐蚀引起的,则应如何 防护?若是因电化腐蚀引起的,则应从原电池形成条件角度去思考金属防护方 法。

板书:

3、金属的防护

过渡:有些金属被腐蚀后,也可运用原电池原理进行处理。

分析:练习7,①银器锈蚀属哪类腐蚀?②可能还发生什么反应?

总结:本节课主要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主线,复习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设计及应 用。

作业:

1、原电池与物理中电场、电势差、生物中生物电的关系,

2、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废弃干电池对环境的危害,并提出解决对策。

附一:[板书设计] 一.定义: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二.形成条件 1.两极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溶液 3.闭合回路 三.应用

1、原电池设计

2、化学电源

3、金属防护

练习

1、判断下列装置哪些是原电池,是原电池的写出其电极反应式。

2、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是使用熔融碳酸锂、碳酸钾作电解质的一种新型电池,该电池的工作温度为650℃ 。负极由镍铬铝合金烧结而成,正极材料为多孔镍,电池反应为: H2+CO+O2=CO2+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3+A.负极反应Al—3e=Al B.燃料气体是氧气 C.正极反应为2CO2+O2+4e=2CO32— D.该电池也可用烃类作燃料

3、铅蓄电池是一种可充电电池,它的充电与放电的过程可以表示为: PbO2+Pb+2H2SO42PbSO4↓+2H2O (1)写出放电时铅蓄电池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2)若用铅蓄电池作电源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0.050mol氯气,则电池中消耗硫酸的物质的量至少是多少?

4、锰—锌干电池是用锌制筒形外壳作负极,位于中央的顶盖有铜帽的石墨作正极,在石墨的周围填充ZnCl

2、NH4Cl和淀粉糊作电解质,还填有MnO2黑色粉末作去极剂(吸收正+极反应中NH4放电产生的H2)。

(1)写出“干电池”电池反应的总离子方程式。 (2)写出锰—锌干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5、有人将铂丝插入KOH溶液中作电极,并在两极分别通入氢气和氧气,从而设计出一种燃料电池。该电池工作(放电)时的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写出电极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若该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改用稀硫酸,则电极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又如何?

6、1991年我国首创以铝—空气—海水电池为能源的新型海水标志灯,这种灯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靠空气中的氧气使铝氧化产生电流。只要把灯放入海水中数分钟,就发生耀眼的闪光,其能量比普通干电池高20~50倍。运用所学的电化学知识推测这种新型电池两极上可能发生的电极反应。

7、银器使用日久会逐渐变黑(Ag2S)而失去美丽外观。抛光方法可使之恢复光泽,但黑锈中的银也随之损失掉。下面是一种运用电化学原理除黑锈的方法:配制含小苏打和食

盐的稀溶液于铝制容器内,将变黑银器浸入其中,并使银器与铝容器接触,放置一段时间后,黑锈消失而银损失极少。

(1)写出该电化学方法的电极反应式。

(2)该除锈过程有可能产生极少量的硫化氢,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

8、已知反应:AsO43—+2I—+2H+ == AsO33—+I2+H2O是可逆反应,现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A烧杯中装有I2和KI溶液,B烧杯中装有Na3AsO4和Na3AsO3溶液,C

1、C2为惰性电极。现进行如下操作:

①向B中逐滴加入浓盐酸,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②若改向B中逐滴加入40%的NaOH溶液,发现电流计指针向相反方向偏转。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操作中电流计的偏转为什么相反?试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之。 (2)操作①形成的原电池负极反应发生在 (填C1或C2)上。

(3)操作②进行过程中C2棒上发生的极反应是 。

8、关于铁生锈的机理有人提出如下步骤: (1)Fe(s) Fe2++2e(e表示电子) (2)e+H+ H (3)4H+O2 2H2O 2++ (4)4Fe+O2 +(4+2x)H2O 2(Fe2O3·xH2O)(s)+8H请用上述机理解释:一个铆在钢板上的铆钉,锈蚀较严重的部位不是暴露在空气中的铆钉面,而是铆钉头与钢板的接触部位。

2、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的锂电池是一种高能电池,能量密度已达430W·h·kg—1,而理论上可达2520W·h·kg—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锂电池能量密度大的重要原因是金属锂的密度小 B.锂电池中的电解质溶液应使用含锂离子的水溶液 C.锂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Li++e=Li D.Li-I2电池常用作心脏起搏器其总反应式为2Li+I2=2LiI

篇14: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设计

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并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理解原电池的本质和原电池的正负极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实验的探究认识到原电池在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探究实验,分析并归纳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3、通过多媒体动画分析原电池中微观粒子的移动,深入理解原电池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处理实验结果,由具体的实验现象描述逐渐形成抽象概括。

2、认识到科学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要有辩证看待事物的眼光。

3、认识到个体与群体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形成“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本节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2、本节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中有电子的得失”有较好的认识。并掌握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与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的联系。这将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并掌握原电池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原电池正负极与电极得失电子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授的是《化学—必修二》中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在高中化学中关于原电池的内容有两部分,分别是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以及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本节课作为必修内容中的一部分,在知识的深度上偏低,要符合所有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在广度上要有一定的拓展,使得学习者能够有一个较为开阔的学习视野;而在学习知识上要把握好基础知识的框架,为部分学习者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好,你们看这是什么?(展示手电筒、手机、MP3等电器。)

【学生回答】电筒、手机、MP3。

【引导】这些电器的工作需要什么样的能源?从哪里获得?

【学生回答】电能,电池。

【引导】那么电池如何能产生电能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各种形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那么电能可以由什么能量转化来,你们了解哪些发电方式吧?

【学生回答】有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核能发电等。

【讲述】阅读教材40页图2—7、2—8及第二段了解我国发电方式和发电总量构成,以及火力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分组讨论】我国发电总量构成说明什么问题?火力发电过程中涉及哪些形式的能量转化?分析火力发电的缺点?

【学生回答】以火力发电为主,火力发电就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学能转变成为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水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即存在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几种能量的转化。

缺点包括:煤是不可再生能源、煤燃烧对环境的污染大、火力发电能量转化过程多,能量损耗多能量利用率低。

【引导】从上面讨论可知火力发电事实上将化学能最终转化为了电能,只不过所需的能量转化过程多,能量利用率低。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法呢?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火力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大家觉得这一系列的能量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哪一步?为什么?

【学生回答】化石燃料的燃烧即化学能→热能因为只有将化学能以热能。

形式释放出去后才可能实现后续过程中的能量形式转化。

【引导】非常正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火力发电中,化石燃料的燃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那么谁能告诉我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还原剂和氧化剂之间存在电子的转移。

【引导】对!因此电子转移的结果是引起物质化学键重新组合,同时将化学能以热能释放。那么如果我们能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化学能直接以电能形式释放,是否就可以实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以下几个探究实验,并讨论完成相关实验报告。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一取60mL稀硫酸置于200mL烧杯中,用pH试纸。

测定其pH值。然后将一块锌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

一段时间后再测溶液的pH值,并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学生总结】

Zn片逐渐溶解,Zn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的。

pH值增大,烧杯外壁有一定温度。

结论:Zn与稀H2SO4发生了化学反应。

【引导】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几个问题:

①根据相关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②反应过程中有无电子转移,如果有,分析谁得电子,谁失电子?

③反应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如何?

【讨论并总结】pH值增大即说明溶液中的c(H+)减小,H+。

数目减少,有气泡产生。因此反应为:

Zn+H2SO4  ZnSO4+H2↑。

Zn–2e—  Zn2+发生氧化反应。

2H+2e  H2↑发生还原反应。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实验二另取60mL稀硫酸置于200mL烧杯中,用pH试纸+—Zn稀H2SO4Cu稀H2SO4。

测定其pH值。然后将一块铜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

一段时间后再测溶液的pH值,并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学生总结】

无明显现象,溶液的pH不变,烧杯外壁无温度变化。此过程中未发生反应,实验三另取60mL稀硫酸置于200mL烧杯中,用pH试纸。

测定其pH值。然后将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再测溶液的pH值。

【学生总结】

同实验一Zn片逐渐溶解,Zn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的pH值增大,烧杯外壁有一定温度。Cu片无明显现象。

结论:Zn与稀H2SO4发生了化学反应。

Cu与稀H2SO4不发生化学反应。实验四另取60mL稀硫酸置于200mL烧杯中,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然后将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用导线连接,并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电流计。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总结】

Zn片逐渐溶解,Cu片不溶解,Cu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的pH值增大,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

【引导】这里出现了两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其一

Cu片表面有气泡产生,其二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请同学们结合实验一的现象和结论分析为什么Cu片表面有气泡产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说明什么?并思考该过程中得、失电子的物质是什么?写出相关化学反应。

【讨论并总结】

1、Zn片逐渐溶解,Cu片不溶解,说明失电子的还是Zn片,Cu片并未失电子。

2、Cu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的pH值增大,说明该气泡仍然是H2,只不过氢ZnCu稀H2SO4离子是在铜片上获得电子,而不是在锌片上获得电子。

3、发生的化学反应还是Zn+H2SO4  ZnSO4+H2↑

4、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说明有电流产生,该过程获得了电流,即实现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引导】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确定了在实验四中实现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和实验一相同,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为什么同一个化学反应经过不同的实验装置设计实现了化学能转化为了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热能、电能)。这种实验装置的设计有什么特殊之处?

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①为什么失去电子的是Zn片,而不是Cu片?

②对比实验一和实验四得失电子的位置差别?

③Cu片并未失电子,而氢离子是在铜片上获得电子,那么Cu片上的电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讨论并总结】

1、Zn和Cu的金属活泼性不一样,Zn比Cu的失电子能力强。

2、实验一中得失电子的位置均在Zn片表面,而实验四中失电子的位置在Zn片表面(发生氧化反应),得电子的位置在Cu片(发生还原反应)。

3、Cu片上的电子来自于Zn片,电子经导线从Zn片流向Cu片从而获得电流。

【归纳】从同学们的讨论可知,只要具有类似实验四这种把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拆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之在不同区域进行,并通过导线传递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转移电子的实验装置就能实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因此我们把这种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另外,根据物理学知识我们知道电流(正电荷)由正极流向负极,那么电子(负电荷)就应该从负极流向正极,因此我们可以规定实验四中的锌片作为负极,铜片作为正极。它们发生的反应称为电极反应。

【继续探究】

现在我给大家一些材料,各小组可以自己设计原电池,然后汇报设计结果与心得。

(材料:导线、炭棒、铁片若干、铜片若干、烧杯、稀硫酸、检流计、蔗糖溶液、硫酸铜溶液。)

篇15:《苯》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

(1)记住苯的物理性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2)会写苯的燃烧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加成反应等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分析推测苯的结构,提高根据有机物性质推测结构的能力。

(2)通过苯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学习,掌握研究苯环性质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化学家发现苯环结构的历史学习,体验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成功的过程,培养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观点。

【重点与难点】

难点:苯分子结构的理解

重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课始检测】

(1)烷烃、烯烃燃烧的现象?

(2)烷烃、烯烃的特征反应是什么?

【导入】这节课起我们学习一种特殊的烃,先请大家一起看以下化学史资料。

【科学史话】19世纪初,英国等欧洲国家城市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使煤炭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煤气剩余一种油状、臭味、粘稠的液体却长期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这种油状液体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确定了这种碳氢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并叫作苯。

【探究问题1】

(1)若苯分子为链状结构,根据苯的分子式C6H6苯是饱和烃吗?

(2)在1866年,凯库勒提出两个假说:

1、苯的6个碳原子形成_____状链,即平面六边形环。

2、各碳原子之间存在____交替形式

凯库勒认为苯的结构式:___________;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板书】

苯的分子式:_______________

凯库勒结构式:_____________

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探究问题2】

若苯分子为上述结构之一,则其应具有什么重要化学性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重要化学性质能使溴水褪色;使锰酸钾褪色。

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教材第69页实验3-1

从实验入手了解苯的物理、化学性质特点。

1、将1滴管苯滴入装有水的试管,振荡,观察。

2、将1滴管苯与1滴管溴水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3、将1滴管苯与1滴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

【提问】实验现象是?

【归纳小结】

实验、现象、结论。

水、分层、苯不溶于水。

溴水分层,上层为橙红色(萃取)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苯不能使高锰酸钾褪色。

【思考与交流】

(1)你认为苯的分子中是否含有碳碳双键?苯到底是什么结构呢

(2)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说明什么?

【强调】科学研究表明: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结论】苯分子的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

【归纳小结】

[板书]一、苯的组成与结构

1、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_______或_________

【思考与交流】:苯的结构简式用哪种形式表示更为合理?

注意:凯库勒式不科学,但仍被使用。

2、结构特点

(1)苯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键角为1200

(2)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六个键完全相同)

【自主学习1】通过实验结合预习请说出苯的物理性质

[板书]二、苯的物理性质。

无色、特殊气味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是一种重要溶剂,沸点:80℃易挥发,熔点:5℃

【思考】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请预测这种特殊结构决定它的特殊性质是怎样的?

[板书]三、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1、苯的氧化反应

【演示实验】用玻璃棒沾取少量苯在酒精灯上引燃。

【提问】现象是?

火焰明亮,伴有大量浓烟。

【思考】苯在空气中燃烧冒黑烟的原因?

含碳量高

【思考与交流】你能写出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吗?

【注意】苯不能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演示实验】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并回答问题

[板书]2、苯的取代反应

(1)苯与液溴的化学方程式:

注意:

①反应条件纯液溴、催化剂,即溴水不与苯发生反应。

②只引入1溴原子,即只发生单取代反应。

③产物为溴苯,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的无色,油状液体,能溶解溴,溴苯溶解了溴时呈褐色。

【动画模拟】观看动画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苯与硝酸反的取代反应:

注意:

①反应条件:50—60℃水浴加热。

②混合时,要将浓硫酸缓缓注入浓硝酸中,并不断振荡。

③浓H2SO4的作用:催化剂吸水剂。

④硝基苯是无色有苦杏仁味的油状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有毒。

【知识拓展】

苯的磺化反应化学方程式:

【板书】在特殊条件下,苯能与氢气、氯气发生加成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苯的用途: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农药、医药、染料、香料等。

篇16: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氨气的理化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阅读,提高观察、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氨气理化性质及用途的研究,提高学习兴趣,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气的理化性质。

【难点】喷泉实验。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首先我给大家演示一个有趣的实验,叫做喷泉实验。倒置的烧瓶中装满氨气,胶头滴管中有少量水,老师在烧杯中的水里滴加少量的酚酞。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并回答】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很快倒吸进入烧瓶形成喷泉,同时水由无色变成红色。

【教师引导】同学们,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说明氨气有哪些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具体来学习《氨气的性质》。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实验4-8的内容,解释喷泉实验中所出现的实验现象。

篇17: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烃的衍生物。

2.能说出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现象并能写出化学方程式,能推测乙醇的结构简式。

3.认识到乙醇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推测乙醇结构简式的过程,认识到有机物的性质与其官能团息息相关,初步学会“结构—性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化学带来的乐趣,感受学到知识带来的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简式。

【难点】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物质的结构决定了性质,性质决定了用途,反过来说,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我们也可以推知物质的结构。【提出问题】已经知道了乙醇的分子式是,那么乙醇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又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金属钠与乙醇的反应

【提出问题】金属钠与水可以发生反应生成氢气,乙醇能否与金属钠发生反应?

【播放视频】金属钠与乙醇的反应

【提出问题】根据现象判断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生成了一种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由此判断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2.乙醇的结构

【提出问题】金属钠与乙醇发生反应生成氢气,但是不能与烃发生反应,由此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相同吗?

【学生回答】不同。

【提出问题】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是如何连接的?乙醇分子中的氢原子是这样连接的吗?

【学生回答】烃分子中的氢原子都是与C原子直接相连的。乙醇分子中的氢原子并不都是与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连接方式相同。

【提出问题】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可以写出几种结构简式,哪一种才是符合乙醇化学性质的结构简式?为什么?请小组内讨论之后给出结论。

篇18: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知道SO2的漂白原理。

教学重难点

二氧化硫与水反应。

可逆反应。

教学工具

多媒体翻页笔白板笔白板刷

教学过程

[投]当天的空气质量日报

[讲]请看当天空气质量日报的污染指数及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

(首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

[讲]今天我们来共同讨论关于硫、氮及其化合物的问题

[板书]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二氧化硫(sulphur dio_ide)和三氧化硫

[投影视频]硫磺的存在形式和硫单质的物理性质

[讲解并投影小结]

存在形式:游离态:火山口附近或地壳的岩石

化合态:硫化物和硫酸盐,如硫铁矿FeS2、黄铜CuFeS2、石膏(CaSO4·2H2O)、芒硝(Na2SO4·10H2O)

[板书](一)、硫(sulphur)俗称硫磺。

1、硫的物理性质:淡_固体,难溶于水,可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熔沸点都很低。

[思考]用何种方法除去沾在试管上的硫单质?

(用CS2 洗涤,加热升华法)

[问]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常见化合价为-2,0,+4,+6,你能说出其代表物吗?写出你所知道的硫化物

[投影]

[问]硫单质的处于硫元素的中间价态,那么硫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讲]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板书]2、硫的化学性质

① 氧化性: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

[投影]Fe+SFeS Cu+SCu2S (与变价金属生成低价金属)

2Na+S==Na2S (研磨并轻微爆炸)

Hg+S==HgS (除去有毒的Hg的方法)

[板书]与非金属反应:H2+SH2S

[讲]制得的H2S是一种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有强还原性。

[板书]② 还原性:与氧气发生反应

[投影]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视频

实验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

化学方程式:S+O2SO2

[板书]③ 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3S+6NaOH===2Na2S+Na2SO3 +3H2O

[设问]在空气质量报告的各项指标中,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指数。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什么?空气中有多种物质,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污染物的指数来报告?它们有什么危害?这就是我们这节书所介绍的内容,今天我们首先来共同讨论关于二氧化硫的问题。

[板书](二) 二氧化硫

[展示]一瓶盛满的二氧化硫集气瓶

[问] 二氧化硫什么颜色?什么状态?有什么气味?

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问]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性怎样呢?

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板书]1、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比空气重、容易液化、易溶于水的气体。

[过渡]刚了解SO2的物理性质,下面重点研究SO2的化学性质,看看他到底有什么秘密?

[板书]2、化学性质

[引导]请大家从理论上及已有的知识推测。如前面第一章学习过物质的分类,SO2属于什么氧化物?分析SO2的化合价,结合第二章的氧化还原知识进行思考。

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酸;可以跟碱或碱性氧化物直接反应;

具有氧化性、还原性,因S的化合价为+4价。

[引导]非常好,那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投影]二氧化硫可溶性的视频

实验现象: 试管中的水面上升,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 SO2 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显酸性。

[板书](1) 酸性氧化物------亚硫酐

① 二氧化硫与水反应 :SO2 + H2O H2SO3 (亚硫酸)

[讲]H2SO3是一种不稳定的二元弱酸,有强还原性,弱氧化性。

[引导]通过现象,可以得出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呈酸性。但H2SO3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硫,对于这样的反应,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我们称它为可逆反应。

[板书]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可逆反应。

[问]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与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这二个反应是可逆反应吗?

不是,条件不同

[引导]二氧化硫与碱的反应怎么样呢?(为操作方便,是加进亚硫酸。)

[板书]② 二氧化硫与碱的反应

SO2 + 2 NaOH == Na2SO3 + H2O ;SO2 + NaOH == NaHSO3

[SO2 + 2 NaOH == Na2SO3 + H2O;Na2SO3 + H2O + SO2 == 2NaHSO3 ]

[思考与交流]能否与石灰水反应?有什么现象?方程式如何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SO2,起初会看到沉淀,继续通入,沉淀消失

SO2 + Ca(OH)2 == CaSO3↓+ H2O;

SO2 + Ca(OH)2 + H2O ==Ca(HSO3 )2

[SO2 + Ca(OH)2 == CaSO3↓+ H2O;CaSO3 + H2O + SO2 == Ca(HSO3 )2]

[问]能不能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别SO2 与CO2 ?

不能

[板书] ③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O2+CaO==CaSO3

[讲]利用这点性质,我们可以解决含硫矿物燃料燃烧排放SO2的问题,可以把生成的SO2 最终转化为石膏,称之为钙基固硫

[过]二氧化硫中的硫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板书] (2) 二氧化硫的氧化性:SO2+2H2S === 3S↓ + 2H2O

[讲]将SO2与H2S气体混合后可看到混浊

[讲]SO2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板书] (3) 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① 与卤素单质反应:

SO2 + Br2 + 2 H2O = H2SO4 + 2HBr

SO2 + Cl2 + 2 H2O = H2SO4 + 2HCl

[讲]SO2不仅能与卤素单质发生反应,而且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板书] ② 与某些强氧化剂的反应:

2KMnO4 + 2H2O+ 5SO2 === K2SO4 +2MnSO4 + 2H2SO4

[讲]紫色的酸性KMnO4溶液褪色或变浅。但这并不是SO2 的漂白性所起的作用,是它们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漂白是对于有机色质来说,卤水与酸性KMnO4不是有机色质。

[过]SO2除了可以被溴水、酸性KMnO4溶液氧化外,还可被HNO3、氯气、氧气等强氧化剂氧化。如工业上生产H2SO4就可以用到以下反应。

[板书]③ SO2的催化氧化

2SO2+O2 2SO3

[讲]SO3 是无色固体,熔沸点都很低。与水反应生成硫酸,是硫酸的酸酐,典型的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和强氧化性。

[投影]实验视频:SO2的漂白性。

实验现象:品红溶液褪色,再加热,颜色又复原。

(品红溶液是一种有机红色染料)

[讲]SO2有漂白作用,但漂白后的新物质不稳定,易恢复。

[板书](4) 漂白性

[投影]SO2 能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而生成不稳定的物质,该物质易分解恢复为原有色物质

[讲]在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SO2的漂白性与氯气和活性炭不同,SO2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

[投影小结]常见漂白剂及其原理比较

[过]我们研究物质的性质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应用它,SO2的这些性质决定有哪些用途呢?请大家总结并回答。

[讲]SO2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用处,工业上常用二氧化硫来漂白纸浆、毛、丝、草帽辫等,此外,二氧化硫还用于杀菌消毒。但它的危害性也非同小可,二氧化硫和某些含硫化合物的漂白作用也被一些不法厂商非法用来加工食品,以使食品增白等。食用这类食品,对人的肝、肾脏等有严重损害,并有致癌作用。

[板书](5) 用途:制H2SO4 ;作漂白剂;杀菌,消毒

[问]关于酸性氧化物,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CO2,那么SO2与CO2有哪些异同呢?

[投影小结]

相同点:都是无色气体且密度大于空气;均为非电解质;都是酸性氧化物

不同点:SO2 有刺激性气味,有毒;SO2 能使品红退色

[思考与交流]如何鉴别SO2和CO2 呢?

鉴别SO2用品红溶液,看是否褪色,

鉴别CO2用澄清石灰水,看是否有沉淀生成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SO2中混有CO2,不影响对SO2的鉴别

但当CO2中混有SO2时,则需要除去SO2

[思考与交流]如何除去CO2中的SO2呢?

可通过足量溴水(氯水)或酸性KMnO4溶液或饱和NaHCO3溶液(目的是吸收SO2 ),再通过品红(目的是验证SO2是否被除尽)

[过]根据SO2的性质以及以前学习过的气体制备知识,设计一下SO2在实验室取的装置。

[板书] (6) SO2的实验室制法

① 反应原理:Na2SO3 + H2SO4=== Na2SO4 +SO2↑+H2O

② 制备装置:固体和液体不加热制备气体的装置

3 净化干燥装置:盛放浓硫酸的洗气瓶

4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NaHSO3溶液

5 检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湿润的品红试纸---褪色

6 尾气处理:用NaOH溶液和倒扣漏斗装置防倒吸

[过]虽然SO2在实际中有一定的应用,但因SO2是有毒气体,是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当空气中含大量SO2,对环境危害极大,请大家观看有关视频。

[板书](7) SO2的污染

[讲]SO2的主要危害是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而且是酸雨的主要成分

[板书]酸雨:空气中SO_和NO_随雨水下降成为酸雨,pH<5.6

[讲]由于溶解了二氧化碳的缘故,正常雨水的pH 值在5.6左右,然而,当空气中大量N和S的氧化物随雨水降落下来就会使得雨水的pH 值小于5.6而形成酸雨。

[讲]SO2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燃烧,含S矿石冶炼等工业废气

[思考与交流]如何控制酸雨呢?大家有什么好办法

1、改善燃料种类,积极开发新能源;

2、对煤(其中含硫为0.3%-5%)进行处理,如选洗加工、综合开发、在煤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对排放的烟进行处理以回收SO2 .

3、种植能够吸收SO2 的有关树木(如臭椿、垂柳、柳杉)等;

[过]酸雨放置一段时间后,pH会降低,这是因为H2SO3被空气缓慢氧化成H2SO4而造成的,由此我们可知道,SO32―会被空气缓慢氧化成SO42―,但是SO2被氧化成SO3却需要很高的条件,生成的SO3是硫酸的酸酐,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固体

[板书](三) 三氧化硫

1、物理性质:又名硫酸酐,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晶体,溶沸点都很低。

2、化学性质:具有酸的氧化物的通性,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问]那么SO3的通性表现在哪几方面呢?

[投影小结]

(1) 与水反应: SO3 + H2O==H2SO4 (放出大量的热)

(2)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O3 + CaO==CaSO4

(3) 与碱反应: SO3 +Ca(OH)2 == CaSO4 +H2O

[过]最后,请大家阅读资料卡片,让我们拓展视野,一同来了解一下硫化氢的知识。

[讲]给大家读一段资料:敦煌石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的艺术宝库。敦煌壁画是艺术珍品,但令人奇怪的是,美丽的飞天的脸为什么都是黑的呢?经调查研究,这是自然界中H2S搞的鬼。原来壁画是用碱式碳酸铅做白色颜料,用PbO做_颜料。本来飞天的脸都是白的,但日久天长,空气中的H2S跟Pb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所以飞天的脸都是黑的。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家具涂上白漆后,显得明亮洁白。但一两年后变得棕黄了,时间再长又变得棕黑了,原因是有些白漆是用PbCO3 做颜料,空气中H2S跟油漆中的PbCO3 反应生成棕黑色的PbS。

[讲]以上资料中提到的H2S究竟是一种什么气体?下面的时间我们来研究H2S的知识。

[板书](四) 硫化氢

1、H2S的物理性质: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有剧毒。

2、实验室制法:

由强酸制弱酸的原理

FeS + H2SO4 == FeSO4 + H2S ↑

FeS + 2HCl == FeCl2 + H2S ↑

FeS + 2H+ == Fe2+ + H2S ↑

[问]由实验原理,我们可知,制取H2S应采取什么样的装置呢?

固、液混合,不加热,可选用和H2、CO2相同的装置

也可用启普发生器。

[讲]但在制备气体之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问]那么收集装置是什么样的呢?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H2S,理由是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

[问]H2S气体有剧毒,造成大气污染,那么尾气吸收试剂应用什么呢?能用H2O吗?

H2S是酸性气体,应用碱液吸收,不用H2O是因为H2S在H2O中的溶解度小。

[投影]资料卡片------常用干燥剂

酸性:浓硫酸、硅胶、P2O5

碱性:NaOH、碱石灰(CaO、NaOH)

中性:CaCl2 、Na2SO4

但CuSO4 只能证明有水存在,却不能大量吸收水

[问]要制得干燥的H2S应怎么办?

H2S是酸性、有强还原性的气体,可选用P2O5和中性干燥剂。

[问]如何验满呢?

[板书] 用湿润的Pb(CH3COO)2试纸

Pb(CH3COO)2 + H2S == PbS↓ + 2CH3COOH 试纸变黑

[问]下面我们可利用课前制备的H2S气体,研究一下H2S气体的化学性质

[板书] 3、化学性质

[思考与交流]请大家分析H2S中S元素的化合价,并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推测其化学性质。

H2S中S显-2价,是S的,故在发生氧化还原作用时只显还原性。

[视频实验]在导管口用火点燃H2S气体,观察完全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然后用一个蒸发皿靠近火焰现象,皿底部附有淡_粉末。

[问]由此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 (1) 可燃性

[讲]H2S燃烧的产物与O2用量有关,当O2充足时,H2S能完全燃烧而以出淡蓝色火焰,并生成H2O与SO2。

[板书] 2H2S + 3O2 2H2O + 2SO2

[讲]当火焰罩上蒸发皿时,有淡_粉末出现时,是由于H2S不完全燃烧生成S之故。

[板书] 2H2S + O2 2H2O +S

[思考与交流]请大家分析上述两反应,讨论出H2S与O2按不同比例混合时的氧化产物

[过]由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H2S具有还原性,可被O2氧化为SO2或S,那么能否被具有氧化性的卤素单质所氧化呢?

[问]碘水、溴水、氯水能将H2S氧化吗?氯、溴、碘、硫的氧化性顺序如何呢?

[板书](2) 还原性:H2S + _2 ==2H_ +S↓(_=Cl、Br、I)

[投影小结]单质氧化性:Cl2>Br2 >I2>S

离子还原性:Cl―

[小结]事实证明,H2S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可被O2、卤素单质、SO2、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强氧化剂氧化。

[讲]H2S除了有强还原性外,还有不稳定性,即在较高温度时易分解为H2和S,其稳定性弱于S的同族元素O所形成的氢化物H2O

[板书](3) 不稳定性:H2S H2↑+S

[过]H2S气体溶于水时,可得氢硫酸,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讨论它的性质。

[板书] (4) H2S气体的水溶液----氢硫酸

[讲]氢硫酸是一种易挥发的二元弱酸,其酸性比碳酸还要弱,具有酸的通性。

[思考与交流]现有氢硫酸(H2S)、亚硫酸(H2SO3)、亚硫酸钠(Na2SO3)三瓶溶液,它们在空气中易变质。

(1) 分析变质的原因

均有强还原性,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2H2S+O2==2S↓+2H2O 2H2SO3+ O2==2H2SO4

2Na2SO3 +O2==2Na2SO4

(2) 设计实验证明是否发生变质

H2S :观察是否有浑浊

H2SO3:加BaCl2溶液,是否有白色沉淀

Na2SO3:先加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3) 设计实验证明溶液已完全发生变质

H2S :加入硫酸铜溶液,看是否有黑色沉淀

H2SO3:加入品红溶液,看是否褪色

Na2SO3 :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看溶液是否褪色

[总结]本节从硫单质的性质讲起,从S的-2、0、+4、+6价的价态对它的氢化物、氧化物及其对应的水化物和盐的氧化还原性进行了分析,重点学习了SO2的性质,使我们对酸雨的形成与防治有了一定的认识。

[自我评价]

1.在BaCl2 溶液中通入SO2 气体,溶液仍澄清。若将BaCl2溶液分别盛在两支试管,一支加HNO3 ,另一支加NaOH溶液,再通入SO2 气体,结果两支试管均有白色沉淀。由此,下列结论合理的是( )

A.BaCl2有_ B.两试管沉淀均是BaSO3

C.SO2 有还原性,酸性 D.升高PH,使SO2 水溶液中SO32― 浓度增大

2.下列实验能证明某无色气体为SO2 的是( )

A.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C.能使品红试液褪色,加热后又显红色

D.能使溴水褪色,再滴加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3.用1L1.0mol/L的NaOH溶液吸收0.8molSO2, 所得溶液中SO32― ,HSO3―

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约为( )

A.2:1 B.1:3 C.3:2 D.2:3

4.检验SO2 气体中是否混有CO2 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A.通过品红溶液 B.通过澄清石灰水

C.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D.先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5.能证明SO2 具有漂白性的是( )

A.SO2 气体通入紫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发现溶液紫色褪去

B.SO2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红色褪去

C.显红色的酚酞通入SO2后,红色褪去 D.SO2气体通入溴水中,橙色褪去

课后小结

见教学过程。

课后习题

1.有关亚硫酸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亚硫酸是SO2的水溶液,显酸性

B.亚硫酸不稳定,容易分解为水和SO2

C.亚硫酸具有漂白性,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

D.亚硫酸对人体有害,所以用SO2漂白过的食品不能食用

2.某冶炼厂利用炼铜产生的SO2生产硫酸,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其原理是 ( )

A.利用了SO2的水溶性,将SO2直接通入水中

B.利用了SO2的氧化性,将SO2直接通入水中

C.利用了SO2的氧化性,使其与O2反应而转化为SO3,再与水反应

D.利用了SO2的还原性,使其与O2反应而转化为SO3,再与水反应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一定是CO2

B.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无色气体一定是SO2

C.某酸性溶液经分析其中含有大量的S2-,SO3(2-)

D.用NaHSO3,Na2SO3与浓硫酸反应都可产生SO2

4. .某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充分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若测得氮气

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该氮的氧化物是( )

A、N2O B、NO C、NO2 D、N2O5

5. A、B是两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试根据下列实验事实填空。

(1)写出A~F各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F________。

(2)写出A、B跟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6. 有A、B、C、D四种化合物,分别由K+、Ba2+、SO42-、CO32-、SO32-、OH-中的两种组成。

它们具有下列性质:

① A不溶于水和盐酸 ② B不溶于水但溶于盐酸并放出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③ C的水溶液呈碱性,与H2SO4反应生成A

④D可溶于水,与H2SO4作用时放出的气体E可使溴水褪色。试回答以下问题

(1)推断A~E的化学式:A. ;B. ;C. ;D. ;E. 。

(2)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B与盐酸反应 ;②C与硫酸反应 ;

③D与硫酸反应 ;④E与溴水反应 。

7. 下图是实验室制SO2并验证某些性质的装置图,试回答:

(1)⑥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①中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SO2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体。

(3)②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SO2有_____________。

(4)③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证明SO2有__________性。

(5)④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证明SO2有__________性。

(6)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

见教学过程。

篇19:高中化学必修教学设计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 高中二年级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化学教案。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教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化学教案》。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 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合成氨条件的选择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教师可结合讨论过程,让学生进行归纳。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为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度

增大

升高

加入

增加 、的浓度

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

增大

降低

减小混合物中 的浓度

实验生产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铁触煤(500℃左右时活性最大)

使气态 变为液态 并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及时补充 和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业发展前景”的教学

1.以史明理: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系的,并仍将随之而作相应的改变。

2.目前研究课题简介:结合简介,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得到训练,如研究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使合成氨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是否会减缓合成氨生产中对压强的要求而减少设备制造的投资?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课题的简介,教材编写有“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设想甚至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