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有感800字作文赏析

大姐你绣花呢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追风筝的人有感800字作文赏析

【简介】感谢网友“大姐你绣花呢”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追风筝的人有感800字作文赏析(共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追风筝的人有感800字作文赏析

阿富汗,一个在曾经在我们的印象中只有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地方。而《追风筝的人》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正的阿富汗——一个有欢乐,有情谊的国度。

小说从阿米尔与他的父亲仆人的儿子哈桑的亲密友情开始,这段感情成为了贯穿整本小说的线索。他们一起所放的风筝,既象征了心中的理想和向往,又象征着他们之间关系的脆弱,在漫长的岁月中,饱经磨练。

书中并没有充斥着大量的,华丽的词藻,没有无病呻吟,而是用细腻的、丰富的语言为我们真实的叙述。阿米尔和哈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是那样幸福。虽然身份与种族的差异不时扰乱两人的友谊,但是谁也无法忽视这之中令人艳羡的美好。他们一起看电影,读书,玩耍。当阿米尔第一次写的故事被他父亲发现后,他的父亲对他很不满意,但哈桑一直鼓励着、支持者着阿米尔。每当那些邻居的孩子来欺负阿米尔的时候,总是哈桑挺身而出,将他们挡回去。一次,他们被阿塞夫拦住,是哈桑用他手中的弹弓,吓退了阿塞夫,保护了阿米尔。

还记得在追风筝前,哈桑所做的那个梦,人们说湖里有一个鬼怪,都不敢下水,而阿米尔却一头扎在了湖中,说“湖里没有鬼怪。”哈桑也跳了下去。人们知道了,湖里没有鬼怪,只有湖水。“没有鬼怪“这四个字安抚了阿米尔在追风筝前不安焦躁的心。阿米尔终于不负他的父亲所望,赢了这比赛,在阿米尔要求哈桑追回那只蓝风筝时,又听到了那句经典,有最感人的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然而,就像小说中所说,一本好的书中,总有一些悲剧。在那小巷中,阿米尔眼睁睁的看着哈桑被阿塞夫折磨,没有勇气上前相救,因为先前的嫉妒而转身离去。与哈桑的梦境相反,湖里面有一只鬼怪,他将哈桑拉入水中,而那只鬼怪就是阿米尔。“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里面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儿,袖手旁观。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还是再次救了我,也许是最后一次。那一刻我爱上了他,爱他胜过爱任何人,我只想告诉他们,我就是草丛里面的毒蛇,湖底的鬼怪。”跟着风筝一起坠落的,还有他们的友谊。

还有许多令人难忘的景象:一个为了养家糊口的男人在黑市上买他的腿;足球赛中场休息时,人们围观一堆通奸的男女被石头活活砸死;一个个被拐卖的恤孤院里的孩子……还记得阿米尔父亲所说的:“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生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没有比盗窃更十恶不赦的事情了。”终于,在朋友的指引和劝导下,阿米尔知道了真相,他冒着生命危险回到阿富汗,拼了命从塔利班手中救出哈桑饱受折磨的儿子索拉博。而此时的哈桑早已死在了塔利班的魔爪下,阿米尔能为昔日友人所做的,就只有为他可怜的孩子找回一颗心,一颗过去的心,一颗未来的心。这心,又何尝不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延续?

才开始看《追风筝的人》时,也许会想:“那风筝是什么?是谁在追着那风筝?”但到小说结束,一切就清晰了起来,人的一生都有一个风筝,它也许象征着友情、爱情、亲情理想或者其他,即使面对再多的阻碍,困扰,迷茫,也要追着那个风筝,成为一个追风筝的人。

篇2:追风筝作文800字

追风筝作文800字

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假期中,我把曾经看过的一本书《追风筝的人》又重新看了一遍,重新看的这第二遍,仍令我荡气回肠。

在第一次阅读时,我为阿米尔对哈桑的背叛而感到愤怒,也对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而热泪盈眶。第二次阅读时,哈桑为阿米尔所付出的一切仍令我万分感动,但我对于阿米尔的背叛多了些理解。

我永远也忘不了哈桑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道出了他对阿米尔的忠心,也道出了他灵魂的质朴与真诚。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年少的阿米尔背叛了哈桑,成年后的他重返故乡,踏上了赎罪的道路,好在这一次,他没有像年少时那样懦弱,找到了年少未曾拥有的勇气。

整本书读完,我的感受就只有两个字,失落。

我为哈桑的悲惨感到失落,为阿塞夫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感到失落,为索拉博没从阴影中走出来感到失落。我知道,我的想法很天真,因为这不是童话故事,结局不可能是完美的,这讲述的是生活,是人。

生活是残忍的,不可能事事顺心,总会有些波浪,会有些曲折,但就是这些波浪和曲折会让我们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阿米尔,就是在二十多年来的自责和痛苦中成长,找到了年少的自己所没有的勇气。

人是自私的,是善妒的,是懦弱的。这些点在阿米尔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年少的阿米尔嫉妒父亲对哈桑的喜爱,年少的阿米尔因懦弱,害怕,而在哈桑受欺侮时蜷缩

在角落旁观,甚至为了避免自己良心的'不安,而逼走了哈桑。但人又是会愧疚的,会自责的,所以他在二十多年后再度踏上了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其他罪行都是盗窃的变种,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她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力。没有比盗窃更十恶不赦的事情了。

而在书中,年少的阿米尔,似乎就是一个盗窃犯,他偷走了哈桑和他之间的友情,偷走了哈桑对他的忠诚,最终,他偷走了哈桑这个人。

他的偷窃,似乎并不是只对哈桑添加了痛苦,他把自己也推向了痛苦的深渊。在他人生后来的那二十多年中,他一直在自责。但好在,他后来救了索拉博,救赎了自己。

读《追风筝的人》,我找到了让我心灵安定下来的力量,让我有勇气去面对自己曾经所犯下的错误,让我不再只会沉浸于自责,试着学会原谅自己,扩宽自己的胸襟。

追风筝,在阳光下奔跑,朝着自己所追寻的目标不断地前行!

篇3:读追风筝的人有感800字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爬上来。我知道电话线连着的,并不只是拉辛汗,还有我过去那些未曾赎还的罪行。为你,我千千万万遍。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追风筝的人。

如果我硬要做个类比的话这本书在主旨上应该与托尔斯泰的《复活》相一致,只是在我的印象中《复活》并没有这种脉脉的温情,而且由于年龄和间隔时间的关系我已经基本忘却了聂赫留朵夫的一系列自我救赎过程,现在只能就书论书,谈谈《追风筝的人》了。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阿富汗作家写的书,对这个国家惟一的印象就是无休止的内乱和拉登,甚至不仅仅是那里,整个西亚就是铺天盖地的黄土、取之不尽的石油、永远裹着全身的虔诚的伊斯兰信徒,至于具体是阿富汗、伊朗还是伊拉克好像从来都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这本书很是惊艳地融进了从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阿富汗国家背景,通过书内主人公阿米尔的眼看到了共和、苏联入侵和塔x班惊人的破坏力,以童年悠闲的背景与后来返回时所看到的残酷现实做了对比,赤裸裸地揭露了人性的丑恶和战争的杀伤力,这种感觉很像《飘》。

而在一切罪恶都还没开始的时候,那里还是个充满欢笑的国度,有这样两个少年――阿米尔和哈桑。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喝着同一个乳母的奶水,像兄弟一样,可地位却有着天壤之别,阿米尔是少爷,而哈桑只是他的仆人――一个出生后学会的第一句话是他主人名字的仆人而已。阿米尔是懦弱的,在被欺负的时候他总选择忍气吞声,每次都是哈桑为他出头,这使阿米尔的父亲非常苦恼,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个男子汉一样。对于生来就失去母亲的阿米尔来讲,父亲是他惟一的亲人,他不愿意与人分享父亲的爱,哪怕是同他情如手足的哈桑。他总会想出一些小花招恶意地嘲笑哈桑,可哈桑从来都不会生气。

那个冬天像往年一样举行了风筝大赛,阿米尔成为最后的赢家,父亲为他欢呼雀跃,可他却从此失掉了最忠诚的哈桑。由于哈桑义无反顾的善良使他每时每刻如坐针毡,哈桑像面镜子一样会倒映出他一切丑恶的背叛,他终于赶走了哈桑――以一种及其卑劣的方式。后来苏联入侵,阿米尔和父亲被迫移居美国,在那里他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直到二十五年后来自伊朗,一个名叫拉辛汗的朋友告诉他:回阿富汗来,这里有能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最终还是回来了,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却意外得知已经死去的那个曾被他背叛却始终爱着他的仆人哈桑,实际是他同父异母的的弟弟,带着赎罪的心理他踏上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道路。一路的艰辛、危险、命悬一线,终于让他救回了哈桑的儿子――他的侄子――索拉博。

追风筝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追寻一条自我救赎的路,心里藏着阴暗,有些人敢于面对,像索拉雅和拉辛汗;有些人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去弥补,像阿米尔的父亲和哈桑的母亲;有些人在逃避后选择再次回归,像阿米尔。我想没有人是哈桑,因为不会有那样善良的人存活,所以我们的一生都是个追风筝的过程,希望在追到风筝的那一刻再倒下,然后仰望蓝天说一句:“这辈子我不再欠任何人的。”

篇4:读追风筝的人有感800字

“真的吗?”我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他这样承诺过。好样的,哈桑。好样的,可靠的哈桑。他一诺千金,替我追到了最后那只风筝。”

看完《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这个场景久久回荡在我的脑海中——在被晚霞映红的云朵下,有两位追着风筝奔跑的少年;这个人物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正直、善良、诚实的哈桑;这个承诺更是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上——为你,千千万万遍。

本书讲述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在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身为仆人的哈桑是情同手足的朋友,然而,在备受瞩目的风筝比赛后,哈桑因阿米尔而去追回最后的那只风筝,却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无法面对哈桑的他最终逼走了哈桑。但不久后,他和自己的父亲逃亡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还是无法面对自己曾经对哈桑做过的事,所以在他接到拉辛汗的电话后,仍旧迟疑要不要去看他,直到他听到了那句话“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他才去看了巴基斯坦,看望了拉辛汗。这时拉辛汗交给了他一封来自哈桑的信,哈桑为了能亲自给他写这封信特意学了写字,信中提到了他们的故乡,喀布尔的悲惨近况,提到了他的妻子和孩子,提到了他们一起的童年时光,这让阿米尔很受触动,特别是拉辛汗讲到了哈桑夫妻已经去世,而他们的儿子也成为了“孤儿”,接着更大的秘密也随之公开,这让阿米尔无法在做到无动于衷,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去救出哈桑遗留下来的儿子——索拉博,这个他从未见过面的侄儿。

阿米尔经过了千难万险,终于不再像那个小时候懦弱的自己,勇敢地面对危险,救出了索拉博,其实也是救出了自己,他终于可以面对小时候因懦弱而犯下的错,他终于可以坦然的回忆和哈桑小时候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是正直、善良、诚实的哈桑让阿米尔得到了成长,是的,那个追风筝的人。

故事的感动性在于,追寻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阿米尔的追寻是对真的追寻,内心的善良,敢于直面痛苦的勇敢。

阿米尔追到了自己心中的那一个风筝,那一个象征着正直、善良、诚实的风筝。那一个风筝是阿米尔内心中不可或缺的风筝,是一个只有追到了才能成为健全的、自己期望中的阿米尔。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个风筝,它是一个象征性,是一个能让自己成为更加健全、更加能回应自己期望的人。

风筝飞在天空,线拽在我们的手里,风筝是我们的期望,也是我们的梦想。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篇5:读追风筝的人有感800字

许多一般的书在你看后不久便会渐渐地忘却,但好书不会,好书如一杯香醇的咖啡,充满香和苦,甜和涩。

令我至今为之震撼的还是《追风筝的人》。这篇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在阿富汗战争背景下,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的故事。

这个故事真是五味杂陈。爱,恨,恐惧,忏悔,救赎……都如丝一般,交织于这惊世之作中。

故事中的阿米尔和父亲都是两个痛苦的人。其实,哈桑是父亲与仆人阿里的妻子所生的私生子(这件事哈桑到死都不知道),但在阿里带着哈桑出走时,父亲连儿子都不敢认(为了名声)。他为此深深忏悔。为了达到自我的救赎,他做了许多善事:开设蓄孤院,帮助他人……但最终患肺癌而死。

主人公阿米尔则为他十二岁时那件懦弱的事而忏悔。他看着坏蛋阿塞夫和几个人在欺凌哈桑却不敢上前。但为了自我救赎,他做出了比他父亲更勇敢的决定,在三十年后,深入“塔利班”恐怖组织,从头目阿塞夫手中夺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有的人说阿米尔和父亲怯弱,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他们有忏悔,有救赎的勇气……

哈桑,风筝;父亲,风筝;索拉博,风筝。阿米尔便是“追风筝的人”。

他(阿米尔),目睹哈桑被阿塞夫欺凌却远远观望;他,因犯错冻结他与父亲之间的感情;他,因一些作为失去了索拉博的信任;他,因没有勇气,而不敢上前去找索拉娅……阿米尔的一生中要追的风筝实在太多。

在忏悔救赎的路上,阿米尔发现了一个道理:当年你所做所逃避的,在以后肯定是要还,要面对的。他当年所畏惧的“大魔头”阿塞夫成为了塔利班,出现在他的眼前;当年他念念不忘的哈桑“成为”了索拉博,令阿米尔心痛……阿米尔自己都没想到,自己居然能怒目瞪着阿塞夫,他也没想到阿塞夫真成为“独眼龙”……阿米尔之前的胆小与之后的勇敢不禁令我震悚:救赎的力量竟有这样强大!

他所追的,还有他的回忆和梦想。这篇小说中有一个细节:阿米尔来到美国之后,见到美国的洋楼斜了一眼:“原来在阿富汗,这都是给仆人住的。”而在他第二次来到阿富汗时,到处都是弹坑。就连阿米尔和父亲的大房子也已被塔利班夺去。他的回忆基本不复存在。阿米尔热爱写作,他顶着父亲的反对,坚持学习写作。

阿米尔的一生都在“追”,追他的风筝,追他的理想,追他错过的人。

篇6:读追风筝的人有感高中800字

人生的风筝线握在自己手里,一旦它被割断,那个漂亮的风筝就再也无法追回。——题记

“为你,千千万万遍。”想来这句真挚的诺言,现今也已经被引用了千千万万遍,然我再一次细细咀嚼时,却总能品味出不一样的感情色彩。小巷里那一个阿富汗男孩儿灿烂臻纯的笑颜,在斜阳下多了几分朦胧与不真实,虚无缥缈又触手可及:鼻子大而扁平,双眼眯斜如竹叶,眼珠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显现出金色,绿色,甚至是宝石蓝。长得较低的小耳朵,突出,肉乎乎的下巴,嘴唇从中间裂开——像一个中国娃娃。

我在心里呼唤着那个名字:哈桑,哈桑。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阿里之子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的事,哈桑面临危险,而阿米尔却只能躲在黑暗的阴影里懦弱的瑟瑟发抖,无法营救哈桑。这件事令阿米尔十分痛苦与自责。只能栽赃哈桑偷盗逼走了阿里父子,不久后也随父亲前往美国。阿米尔成年后无法原谅自己儿时的罪孽,回到故乡想要为不幸的好友赎罪,却揭开了孩提时代的一个弥天大谎——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阿米尔收养了哈桑的儿子,待其视如己出,为哈桑尽了最后一份心力。。

故事十分残忍,却又是如此的美丽,作者以细腻浅白,温暖清新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阿米尔,哈桑,阿里……仿佛就站立在我面前。文风通俗易懂,素净简朴,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没有做大段的渲染描写,却能扣人心弦,情节跌宕起伏,并不完美的结局反而成为了全文的“催泪瓦斯”,令人发自内心的眼眶一热,鼻头一酸,清晰地勾勒出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每一次读完这本《追风筝的人》,我的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复,自私,恐惧与懦弱,成为了阿米尔最大的一块心病,也是我们心中一个难解的结。其实生活,也是一场风筝比赛,每个人都有一个美丽而精致的风筝,它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叫做人生,那根风筝线,叫做人性。

一旦人性泯灭沦丧,那么锦绣人生又何尝不会失去飞翔的能力?与风筝比赛不同的是,失去了人性,人生就无法追回,风筝只有一个,人生只有一次。

人性是最宝贵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比风筝更加重要。

阿米尔挽回了人性,我希望我们亦是如此,最好,在比赛开始之前,就别失去。

篇7:读《追风筝的人》有感800字优秀

读完追风筝的人,感触颇多,一部不是纯文学的作品,更偏向民族,种族,阶级题材,读完之后心情浮浮沉沉,异常沉重。内心有千言万语,却不知该如何表达。一句话,就是通过大背景下的小人物的命运描写,映射阿富汗政治的**,种族歧视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追风筝的人是以风筝为主线,讲的是主人公阿米尔与他爸爸仆人的儿子哈桑的故事,他们俩一起长大,喝的是同一个母乳,彼此会说的第一个字就是彼此的名字。

哈桑忠实坚强,勇敢真诚,阿米尔胆小懦弱,善良敏感,虽然表面上哈桑与阿米尔非常亲密,但是在阿米尔的内心,并没有将哈桑作为他的朋友,其实这与他们俩的阶级身份有关,一主一仆,他们是不可能真正平等的。故事的发展也是围绕着放风筝,哈桑是追风筝的高手,他不需要抬头就知道风筝会落到哪里,并总能第一个拿到落下的风筝,小说中有一句最感人肺腑的话,为你,我愿意追千千万万次,哈桑是多么的忠诚,哈桑曾经说过,只要阿米尔让他去吃土,他就回去吃,不会有半句怨言。

正是哈桑的如此真诚忠诚,使阿米尔感到羞愧,阿米尔胆小懦弱,遇事总是退缩,他渴望得到爸爸的爱,却又无法做到爸爸的要求,他最喜欢的事是写小说,可是爸爸却不支持。故事的转折点是一次风筝比赛,它改变了故事中很多人的一生。

在这次比赛中,阿米尔没有让爸爸失望,他成功打败了其他的风筝,哈桑答应他去把最后掉下来的风筝追回来,对阿米尔来说,只有追到掉下来的风筝才算真正的胜利。可是,在哈桑拿到风筝后,却被阿瑟夫(怀有很深的种族歧视)等人拦住,哈桑因着对阿米尔的承诺,决绝将风筝给阿瑟夫,结果被阿瑟夫性侵,这一幕被阿米尔看见了,可是她却选择了转身逃跑,因为他懦弱,不敢为了哈桑挺身而出。接下来的几天,阿米尔一直处于内疚中,他无法面对哈桑,最终他嫁祸哈桑偷盗,逼走了哈桑,那个对他无比忠诚的,敢于为他做任何牺牲的好朋友。

又过了几年被他国占领,阿米尔与爸爸不得不逃亡他国,在那里艰难的开始了新生活。或许故事可以就这样结尾,生活将这样继续。可是一个电话,扰乱了平静的生活,也把阿米尔再次带回了故乡,从爸爸的好友口中得知,哈桑其实是爸爸的私生子,是阿米尔的亲弟弟,阿米尔一时无法接受,这么多年对于哈桑的愧疚一直萦绕心头,如今得知哈桑竟然是自己的亲弟弟,往事一点点浮上心头,爸爸每次都记得哈桑的生日,从来不哭泣的爸爸在哈桑离开时第一次流泪。

可是,喀布尔已经不是曾经的喀布尔,现在民不聊生,处处都是死亡,到处都是流浪儿。而哈桑也在保卫阿米尔家房子时被打死,而哈桑的儿子也落到阿瑟夫的手中,成为性侵的对象。最终阿米尔与阿瑟夫打斗,在快被打死时,是索拉(哈桑的儿子)用弹弓打瞎了阿瑟夫的眼睛,他们才得以逃脱,这时候阿米尔才真正的成长,成熟,他不在逃避,他用哈桑当年对待他的真诚对待索拉。最终索拉被带到美国与阿米尔一起生活。这将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为着它,我们不停追逐,在命运的安排下,我们义无反顾,或许遍体鳞伤,但却真实的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篇8:读追风筝的人有感高中800字

我看过很多很多的书,它们就像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泡泡飘在我的心里。在这些泡泡里,最特别的就是《追风筝的人》这本书。

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有些感悟,我也一样并受益匪浅。《追风筝的人》是一个人追求勇气的故事,是一个人自我救赎的故事。它讲述的是一个富人家的男孩阿米尔,从小到大的心理变化。他的妈妈因生他难产而去世,所以阿米尔从小就失去了母爱。阿米尔有个同年龄的玩伴叫哈桑,哈森也是他的仆人,他们关系十分好。然而有一件事阿米尔一直不能原谅自己,是因为他的怯懦而导致了拼命保护他的哈森受到了严重伤害。但是他不敢面对自己,躲着哈桑,他害怕见到哈桑,想远离他。终于在他生日那天,他诬陷哈桑偷了自己的东西,因为此事哈桑搬走了。不久以后,阿米尔也远走美国。随着岁月的流逝,阿米尔成人后,对这件事儿始终难以释怀。终于他行动了,他要去弥补他对哈桑造成的伤害。但是当他回到阿富汗才知道哈桑早已去世。他非常悲痛,当得知哈桑唯一的儿子被囚禁处境艰险,于是他就像当年哈桑救自己一样,拼着命并经历重重艰险救出了哈桑的儿子,并把他带到美国和他生活在了一起。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让我非常感动,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一个道理就是做人要真诚,勇敢,要有担当,要珍惜友爱。有时候你的错误行为,就会造成对别人精神的伤害,也会变成自己心理沉重的负担。第二个道理就是通过阿米尔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和他的心理变化,暗示了一个国家的发展经历。只有强大的国家才会有安定的生活。

冰心说过:“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读书是一件非常有趣事情,随着主人公同悲同喜,领悟一些道理。但要读好书,最重要的是还要学会独立思考。

大家有想过《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这个题目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吗?我认为它一共有二层含义,第一层是这个风筝是阿米尔和他爸爸代沟之间的一座桥梁,拿到了风筝就等于修建了这座桥梁;第二层含义是风筝可以比喻成理想,自由,或者目标。而每一只风筝都需要一根风筝线来指引前行,我们也是一样的。风筝线就是我们的底线。做人要诚实,勇敢,有担当。真诚对待他人,要珍惜友情,珍惜亲情,珍惜陪伴你成长的人。我想这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一起遨游在书的海洋里,读好书,会读书,一起进步吧!

篇9:高中读《追风筝的人》有感800字精选

十二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从小与仆人的儿子哈桑情同手足。在冬天的一次风筝比赛中,阿米尔如愿得冠。哈桑尽力为阿米尔追回风筝,却受到阿塞夫的迫害。看到一切的阿米尔却未挺身而出,事后充满内疚,最终逼走哈桑。自己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于是,阿米尔踏上了为自己和父亲赎罪的道路:找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懦弱的阿米尔、重情义的哈桑、严肃的父亲以及平易近人的拉辛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小说中的阿米尔渴望得到父亲的重视与喜爱,父亲却似乎更关注哈桑。使阿米尔对哈桑充满了若有若无的嫉妒,却忽视了哈桑对自己无条件的忠诚。现实中的我们是否也是如此呢?

记得有一次,烈日当头,妈妈从外面卖回一个大西瓜,洗净,切开。端到我眼前,叫我多吃一点,然而心情烦躁的我把西瓜一把推开,说道:“我不要吃,你要吃你吃好了。”妈妈的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朝我轻轻的一笑,仿佛是做错了事的孩子。扪心自问,我们究竟忽视了多少人的爱,伤了多少人的心?我们竟容不得一点爱的唠叨。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哈桑对阿米尔说过,法里德对阿米尔说过,阿米尔对索拉博说过,这不是玩笑,而是郑重的承诺,朋友与朋友之间,人与人之间不需要物质,需要的是互相的信任。

对身边的人,我们应该改擦亮眼睛。有的人,或许没有真诚待你,我们就需要立即改正令人不快的缺点;有的人无时无刻的关心着我们,却没有写在脸上,我们应以同样的真诚去回报他们。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在不停的追着风筝,追到了,只为让身后的人开心,快乐!人生短暂,容不得一点马虎。

生活,需要朋友的支持与鼓励,更需要无私的付出。我们不能昧着良心背叛朋友,因为一旦错过了,那将会是一生的遗憾。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篇10: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字_读后感800字

其实早在放暑假前就看完了这本书。只是觉得书写得这么好,自己又深受感动,不写点什么,似乎对不住作者,也对不住自己。但是,写点什么呢?又毫无头绪,无从说起。于是给自己一段充裕的时间,再翻看,浏览一下,回忆故事情节,作者的构思,捡拾起自己感动过的句子……

小说《追风筝的人》主要讲阿米尔,一个阿富汗富家男孩和他家仆人之子哈桑是童年伙伴,纯洁善良的哈桑对阿米尔少爷无条件地忠贞。然而阿米尔,出于软弱,或者说怯懦,在举行阿富汗传统的风筝比赛的一个冬天,在哈桑为他去追风筝而被阿瑟夫等三人强暴之时,选择了沉默。为了掩饰自己的懦弱,为了缓解自己的不安,阿米尔选择了更残酷的方式:他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和一些钱。阿桑被迫离开。多年来,阿米尔一直背负着良心的谴责。26年后,已在美国定居的他回到阿富汗,走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却发现一个惊天的秘密,原来阿桑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阿米尔最终勇敢的面对了阿瑟夫,带回了阿桑死后留下的儿子索拉博……总之,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胡赛尼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可以说,这部小说有两条关于背叛与救赎的线索,一明一暗。明的线索是成年的阿米尔重回故乡阿富汗,为童年的背叛赎罪;暗的线索则是,阿米尔的父亲也是一个背负谎言而生活的人,他和仆人的老婆上床,生下了阿桑。他为了自己的名声,不能也不敢和阿桑相认。一辈子活在自己编织的自责的网中,他也在期待获得救赎。他施舍街头的穷人,建了恤孤院,把钱给有需要的朋友……而最终,在阿米尔的行动中,看到两代人完成了自我救赎,获得心灵安顿。“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他们的.救赎之路使我们想到,其实,在实际生活中,谁人不犯错,谁人不偷窃,只不过程度有轻有重而已。那些平凡的普通的,似乎不值得一提的小错误,小过失,别人不追究,我们自己也不放在心上。也没有产生内心的不安和自责,更没想过要怎样想尽办法去弥补。只有那些我们觉得重大的,影响恶劣的事情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内心情感的波动。其实,正如小说中阿米尔的父亲所说:“世间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了公平的权利。”

同样,做为教师的身份,我敏感的想到:当一名教师懒散,迟到走进课堂,他便偷走了学生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和权利。当他拖延批阅作业,他便偷走了学生及时了解错误和纠正错误的权利……不论小大,都有影响,就像书中所说“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的这些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它告诉我们,人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行,要诚实守信。同时,如果因为性格的弱点,人性的弱点而犯下了错误,要勇敢的像阿米尔一样耐心的诚心的,悔改,改正,天助自助者。上天只帮助那些真心帮助自己改正的人。

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每次读起,就禁不住热泪满眶。这句话,哈桑对自己的阿米尔少爷说过,阿米尔对阿桑之子索拉博说过。而在这句话所发生的场景中,像小河轻轻流淌,那么自然,清澈,透明,水到渠成的产生出这句发自心底的心声,令人感动无比。而这样真挚的情谊,无悔的付出,其实是双方都受益和幸福的事情。生活中,有一人值得你为之千千万万遍,有一人为了你而千千万万遍是多么幸福而甜蜜的事情!

作为教师,很喜欢拉辛汗说的那句话:“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是的,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充盈,就是因为有所不同。每个学生都各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教书育人的教师其实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不能像阿米尔的父亲一样,阿米尔的父亲喜欢足球,希望阿米尔也像他一样热爱,阿米尔的父亲不晕车,便觉得阿米尔的晕车是孱弱的表现。作为教师,也要避免仅喜欢和自己同样爱好的学生,而是一视同仁。不要努力把学生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而是帮助涂上学生自己各自喜欢的色彩。

关于风筝的喻意,网上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说,风筝是他们共同的愿望,代表着真挚的友谊和兄弟情,哈桑为此追逐,为这份情谊付出所有。有的说,他们都是追风筝的人。儿时,是哈桑。长大后,是阿米尔。也许,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只风筝吧。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想要追求的风筝。或许它是理想,信念,爱情,成功,事业,友情等等。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在追逐的过程中体会着生活的美好,友情的可贵,进步的快乐,生命的短暂,抑或像小说中一样,获得救赎的轻松!(刘春红)

篇11:《追梦人》作文800字

我是一名追梦人。我知道,追梦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

今年,我成为了县运动会的一名运动员。

我的心情十分激动,体育老师微笑着跟我说道:“孩子,我相信你能行!”说着他竖起了一根大拇指,我谦虚地说:“谢谢老师夸奖,希望如此!”

训练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经过一个月的刻苦训练,终于等到了我大展才华的一天。

那天,3000米长跑,我做好了起跑姿势,时刻准备着像箭一样射出去。但是,由于太紧张,第一圈的时候我是第二名,第二圈还保持第一。第三圈了,我双腿发软,口特别干,有点呼吸不上来,眼看对手一个个超过了我,我的腿像灌了铅一样不听使唤,我真想停下来,但是,耳边传来了“加油,加油……”的声音,看到同学们在大声为我喊加油,我还是坚持着跑完了全程。我是第十名!

我的心情十分失落,我的喉咙很痛,我不停的咳嗽着。一阵阵微风吹过,我的心凉飕飕的。我当时认为我真的太无能了。我用棍子敲打着一群蚂蚁,在向它们发着脾气。天空阴沉沉的,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嘲笑我。

这时,体育老师迈着大步走了过来,他表情严肃,背着手走到了我面前,我以为他会批评我一顿。没想到他竟然蹲了下来,微笑着安慰我说:“没事的,不要气馁,你还有一次机会,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过风雨的洗礼,才能看见彩虹。”说完,拍了拍我的肩膀走了。

我低头看了看脚下的蚂蚁想着:对呀,蚂蚁在我不断的击打下,都不放弃,依然前行,难道我还不如一直蚂蚁吗?我鼓足了劲儿,热身去了。

400米赛跑又轮到我上场了。我的脑海里不断的涌现出老师交待给我的要领以及同学们对我的鼓励:“调整呼吸,迈大步,目视前方。你一定行!”枪声一响,我像箭一样射了出去,当主持人说出我的名字为第一名时,我的心里像开出了花朵一样舒展。同学们为我喝彩,为我欢呼,体育老师走过来,摸着我的头说:“孩子,好样的!”清风徐徐吹来,我的心里暖洋洋的。

我热爱体育,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运动员,这次经历告诉我:追梦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只有敢于战胜困难、勇于面对挫折,才可能到达梦想的彼岸!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追梦,我努力!

篇12:《追梦人》作文800字

“每个身影同阳光奔跑,我们挥洒汗水,回眸微笑,一起努力,争做春天的骄傲,懂得了梦想越追越有味道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都是追梦人》,是我最喜欢听的歌,现在每个人都在为梦想而付出,我也是一样的。

清晨,当我走出家门时,一阵清脆的二胡声,隐隐约约的传到我的耳中,顺着声音的方向望去。

那老艺人戴着一顶草帽,用草帽遮住了大部分的脸。在他的身子前面,有一个十分破旧的碗,里面有许多十元,五元,一元,五角,一角……。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蹲了下去,看的那位老艺人的脸:嘴角和眼角布满了皱纹,就像被刀割了似的,眼睛里大多是白色,看样子他应该是个盲人。

他来到这里已经两年了,他每天早上起得比谁都早,我在家里常常能听到他拉二胡的声音,晚上半夜才不拉。

冬天他身上穿着一件捡到别人丢弃的棉衣,棉衣上面有许多小洞,里面的棉絮都露了出来,下身穿着单薄的洗的发白的裤子,在狂啸的北风中乱成一团,额头上满是皱纹,写满了沧桑,一双老树皮似的手,无助的拉着二胡,可无人看他一眼。

我在放学的路上看到了他,老人全神贯注地拉着二胡,他丝毫没有感觉到寒冷,苍白的脸上有一丝微笑,我立刻给了他一张十元,只听到他说了声“谢谢”。

“您老贵庚啊?都没有个亲人吗?”我关切地问道。

“多少岁了?我也记不清了,”老人用沙哑的声音说道。“至于亲人吗,我一生下便无父无母,至今孤身一人。”

“您现在住在哪儿?”我疑惑的问道。“您有家吗?”

“家?我一出生就没有亲人何谈家呀?”老人用低沉的语调说道。“我就睡在街上。”略微停顿后老人问我:“你还是个学生吧?”“嗯”“好好学,做个有出息有理想的好孩子,别像我……”

听到这些句话,我的心怔住了。理想?也许老人年轻时也是有理想的吧,也曾为理想所努力过,只是……

梦想,是坚信自己的信念,完成理想的欲望和永不放弃的坚持,是每个拥有她的人最伟大的财富。敬那些正在追梦的人,我们都是追梦人!

相关专题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