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风俗作文600字

美丽豹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600字

【简介】感谢网友“美丽豹子”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介绍一种风俗作文600字(共13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世界上有几个剧种可以从嘴中喷出火来呢?

世界上又有几个剧种能在挥衣服的一瞬间变成另一张脸呢?当然只有咱们川剧啦!

川剧始于清末民初,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是,如果你觉得它比京剧起源得晚,那就大错特错。如果你对历史有研究,你就会发现他在唐朝后期就出现了。

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国力江河日下,当时蜀郡太守刘j,此人在上司前讨好卖乖,诚惶诚恐;可在下属和百姓前又盛气凌人,趾高气扬。还贪污了不少银子,老百姓恨死他了,于是有人组成了一个戏班子,边说边唱说太守昏庸无能。谁知朝廷昏庸,认为此戏涉及攻击朝廷,不但派兵砸了戏班的场子,还把演员抓来鞭打一顿后充了军。这些演员的冤屈令人愤懑,为随作文后的反唐起义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川剧最出名的还是变脸,大家在看戏的时候是睁大眼睛,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可在一瞬间,大家还没反应过来,又变成了另一张脸了。其实川剧变脸是把脸谱绘制在薄绸上,演出中迅速巧妙地将事前贴在脸上的薄绸一层一层地揭去。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魔法呢。

可惜川剧的传承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剧烈变革,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加之一部分地方行政部门对地方传统文化缺乏保护意识,致使川剧剧团大量减少,川剧的社会影响被严重削弱,从业人员队伍萎缩。毕竟人们也认为练戏太辛苦了,因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这么好个习俗,可不能就这么给丢了。

篇2: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小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在外婆家过年,大概也了解并参与过一些过年时要做的风俗活动。比如:采购瓜子、花生、小果子、桃酥、小麻饼……这些过年必备的零食。

过年前外婆一定会包很多包子和蒸很多馒头,外婆说过年那几天,肯定会有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所以馒头,包子这些主食要多准备一些,防止人来多了不够吃。而蒸馒头,包子,也有来年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

接下来就是“祭灶”风俗。农历腊月二十三,

这一天相当于小年,晚上要在灶前供上糖饼、糕点、糖果之类的甜食,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说。

紧接着就是年三十了,年三十的要做的事就可多了,比如一早把大门上贴上鲜红的对联,挂红灯笼。最有意思的是在自家院子内种上“摇钱树”,所谓“摇钱树”,便是从集市上买来的青竹子上系红绿两种颜色花生,固定在院子的柱子上,竹子的叶子越多,叶子越大,意味着来年财源越旺盛

年三十晚上守岁,凌晨十二点的时候各家开始放鞭炮。在外婆家舅舅还会放一种叫“高升”的东西,声音很响,威力也比鞭炮大很多。大年初一的早晨吃饺子,然后拜年,说吉利话,当然最开心的是我们小孩啦,占足了便宜,收到了很多红包。再有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团团圆圆。

春节这股暖风来得快,走得也快。春节虽然已过,但余波仍然存在。节时的那股年味还未散尽,但新的太阳已经升起,面对我们的是新的一天。

篇3: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推荐】

小时候吃了一种寒性食物――冰棍,吃太多而拉肚子。当时的情景到现在还历历在目。所幸长大后知道一首叫“寒食”的诗,才让我对真正的“寒食”有了了解。

“寒食”到底是什么?它是不是真的是吃“寒冷的食物”?后来我才知道,我答对了一半。真正的“寒食”其实是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是冬至后的105天。

介子推是谁呢?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其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终成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禄,与母亲归隐山林,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就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烧而死。晋文公感其忠臣之志,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寒食节”这一天,不能用火去做任何食物,只能吃一些常温的食品。嗯,没有经过火加热的食物能好吃吗?哎,想想也觉得应该不会有什么好味道的。但是想想晋文公和介子推之间的君臣情谊,觉得这个寒食节还是有重大意义的.!但是,我们现在好像对“寒食”节没有太多印象。不过,我却被介子推这种不追求功名利禄,一心只为国家的爱国精神所感动。

在这一天,过这个节的人家家里都不会动烟火,吃剩下的食物。我想在吃剩下的食物的时候人们可能就会想着这一段故事,跟熟悉的人讨论着忠君和廉洁。还有去寺庙祈福的人们,也会期望来年平平安安!另外踏青也是寒食节的一大习俗,寒食节这天会看到大人带着小孩去踏青,赏赏路边风景,放放风筝。

现在过寒食节的人越来越少了,可能只有查看日历的时候才能看到。真希望这个节被重视起来,让这段君臣佳话流传下去。

篇4: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提到年糕,在山间奔跑的大孩子,干农活的中年人,上了年纪的老年人都多多少少有吃过。

小的时候,买年糕的小贩都会骑着车 车上有一车年糕,走街串巷,在大街上喊“卖年糕了”听到的人就会跑到街上,买上一小块儿年糕,而现在却很少了,甚至是没有。大多数人都会去固定的。

年糕的由来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叫“年”,到了严冬季节年”饿得不得已时,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而这种美食就是年糕。

关于年糕还有一个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吴国,意欲借兵伐楚。吴王不同意,便杀了吴王,率兵攻破了楚国京城,另立新吴王即位,伍子胥也受封申地。为防止侵略,伍子胥带人修起了著名的阖闾城。城修好后,他对心腹说:“我死后,如果国家遭难,人民受饥,可在城门下掘土数尺,自可找到食物。”不久,伍子胥遭陷自杀身亡。危难时,有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于是暗中拆城墙挖地,原来城基是用糯米制成的人们用它制成一种食物,度过了难关。这种食物就是后来所说的年糕。以后,人们在腊月里,用糯米制成年糕,来祭祀伍子胥。

因为各地的口味不同,所以各地的做法也不同。我们河北人喜欢在蒸煮时加入大枣,红豆,绿豆。那样我们吃起来有种甜甜腻腻的感觉。

记得我第一次吃年糕时,买了一块儿带有大枣的年糕,我从小不爱吃大枣,可是吃年糕里的大枣给我带来一种不同以往的感觉,大枣去了核,而且被蒸的很软。里面还留有一些汁,一口咬下去,糯米入口即化,枣在口中嚼两下,一个字“甜”红枣是甜的,糯米是甜的,但我们小孩子就是喜欢吃这种甜食。

年糕的谐音便是年高,抑郁着明年能升官发财。

年糕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我们的美食文化,习俗。

篇5: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在我们顺平老家,过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做两件事――熏肉、灌肠,此后,在过年间的好几天都不再买肉、肠了。

要熏肉,就要先煮肉。提起要煮肉,就连一向晚起的我都会忍不住早早的爬起来,和姥姥一起回到老家。煮肉的时候要预备下的肉可多了,有五六十斤左右。

煮肉的用料其实很简单,葱姜,花椒,大料,料酒……用这几味最平常的东西就能煮出最鲜美的肉。煮肉主要靠时间――上锅煮肉至少也要五六个小时,靠时间让汤汁充分渗入肉中。这样煮出来的肉,滋味难忘,比平时的红烧肉、炖排骨不知好吃了多少倍。

肉煮熟了,就要准备“熏”。这熏是炭火盆里的火熄灭以后,再在盆口罩上铁丝网,把肉块一个个搁上去就可以了。这一切的流程走完了,只需把肉照上,坐等熏肉出炉即可。

说起另一味美食――灌肠,口水总是忍不住要飞流直下三千尺的。

肉末葱姜,油盐,红薯淀粉,加水搅拌在一起,再添些别的配料,做灌肠的材料就做好了。

灌肠的时候要用一个漏斗,让漏斗的漏口对准肠衣的开口,把馅料缓慢而均匀的灌进去。下锅煮,最少半个小时。

煮熟的灌肠鲜美可口,热乎乎的,又软又糯。留着灌肠在嘴里跳舞,咽到肚子里后还是有余香回味。

这一天富有意义的不仅仅是备下过年的荤食,也是孩子们的快乐日子。你想啊,在这一天里,老人们一边煮肉孩子们一边吃,为等肉出锅可以在锅旁一连坐上几个小时,足以看出孩子们是多么喜欢这美味的食物了。

要说熏肉,孩子们当是身先士卒。在火盆里的炭火还没有完全熄灭的时候,就有胆大的孩子坐在火盆旁,持着筷子,用火均匀地“烤”着肉,看着火舌一下又一下贪婪地舔着肉,那感觉真是无比惬意。烤着烤着,也许肉烤焦了,散发着若有若无的香气;也许筷子烤黑了,看着黑了一头的筷子哈哈笑着。

这一天,谁都很快乐。不仅是因为食物的美味,也是因为,这是过年的前奏。当老人们开始煮肉的时候,就意味着新年快要临近了。要赶紧准备不是吗?

篇6: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团团圆圆吃汤圆。”我的家乡最热闹的就要数元宵节啦!

元宵节前两天,街边就摆上了形色各异的灯笼!颜色不一,红的像火,橙的似阳,还有半青半紫的……比我24色的水彩笔还要丰富!形状各异,有可爱憨厚的猪猪侠,有充满正义发光发亮的奥特曼,还有衣着华丽衣裙的白雪公主……以前每一年的元宵节,舅舅都会给我买个既会发出炫彩光芒,又讨人喜欢的大红灯笼,我都会玩得不亦乐乎!如今我已经长大了,我也不再玩灯笼了,但心里总有一丝丝怀念那快乐的时光!

除了璀璨夺目、五彩斑斓的花灯和灯笼,要说美食啊,必不可少的就是汤圆了!以前,人们总是去买糯米粉、糖、蜜饯儿……之类的食材回来自己包。现在,超市里的元宵种类众多,花样齐全,关键是味道美极了!我最喜欢的还是传统的黑芝麻汤圆,热气腾腾的元宵一口咬下去,浓浓的黑芝麻浆就滑进了我的嘴巴里,香甜香甜的。吃了一个,还想吃一个,妈妈总是担心我消化不了。现在想想,还忍不住流口水呢!

古代人在这个节日里,会逛街放河灯,猜灯谜,现代的人们也毫不例外!吃过晚饭,走在拥挤的步行街上,看着琳琅满目的花灯,好想时间定格。这时,商场门口聚集了好多人,围得水泄不通。我挤进去一看,原来是猜灯谜!猜对了的人,笑呵呵地抱着奖品,还舍不得离开,继续猜;猜错的的人,也是笑眯咪咪的,图个乐呵嘛!

元宵节的欢乐气氛飘啊飘,飘进了热闹非凡的大街小巷,飘入了千家万户的饭碗里,也飘向了我们的心田!

篇7: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十分深厚。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早早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弥漫着清新的粽叶香。

说到端午吃粽子,就不得不讲到屈原的故事了。我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叫屈原,他因为国家沦陷,而又不肯向敌人屈服,最后投江了。后人为了纪念他,选择在这一天包粽子投进江里。后来这一习俗广为流传,直到今天。

粽子的类别有很多,而且每种都很好吃。包粽子也很讲究。粽子的口味有各种各样的,有红枣的、豆沙的、还有栗子的。我最爱吃的则是蜜枣粽了,剥开粽叶,雪白的糯米中夹着一颗圆圆的蜜枣,咬一口,甜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

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人们包粽子、赛龙舟,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在我们家的端午节可都是充实又温馨的。

包粽子要拿起两片粽叶,左手捏紧粽叶一角,右手将粽叶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紧,上面放松一些。之后,在空心圆锥形的粽叶里插上一根筷子,从水中捞起一些糯米放进去,然后均匀地摇动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紧紧的。

再按上一颗蜜枣,用剩下的一截叶子包住,再系上一根细细的尼龙塑料绳。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粽子,其乐融融。

晚上,我们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的粽子,愉快的端午节随着粽子的飘香离我而去。

篇8: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还有其他的'别称如秋节、八月节,追月节。

在那一天,人们会和家人一起在院子里吃月饼赏月。月饼也分很多种。其中最为欢迎的便是五仁月饼。

中秋节是在农历8月15那一天。其中中秋节的来历也是人们广泛流传的。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同时出现晒的庄稼枯死,民不聊生有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且留下最后一个太阳为民造福。后来王母娘娘给了后裔一包神药说吃了就可以成仙,但是后裔的徒弟为了得到这包神药和后羿的妻子嫦娥发生了争斗。最后嫦娥为了不让他得到吃了这包药,但是身体却不由得飞向了天空。

后裔回来后听说了此事便非常的痛苦。当夜晚他仰望月亮的时候他发现上面似乎有嫦娥的身影。

当我看到这桌子上了一盘盘已经摆好的月饼时。我的口水已经情不自禁的流了出来。我看看妈妈又看了看桌子上的月饼。“妈妈我能不能先尝一个。”“那可不行,这是要留在晚上吃的。”我有些失落。不过听爸爸说,这次的月饼好像与往常的不同。一想到这里我又开始胡思乱想。到底会是什么馅的呢?难道月饼不只有五仁这一个陷吗?伴随着这一些些的期待,终于到了晚上。

坐在院子里,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月饼咬了下去。甜甜的,但似乎又有一些咸味。不过这个味道倒也不是那么让我排斥。低头,一看竟发现是豆沙馅的。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在那个节日里,人们都会在家的院子里赏月吃月饼。

篇9: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按照老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就开始了。在腊八节的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各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干果……熬成的而成的溶液产品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当然,腊八蒜也是必不可少的。把颗颗洁白的蒜瓣放到醋罐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做准备。到了年底,那些蒜泡的也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带有辣味的蒜和酸中稍带辣的醋,拌着美味诱人的饺子,那叫一个带劲。

从腊八节开始,户户就拼命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DD有卖春联,有卖年画,有卖鲜花……

在春节,孩子们都会来外面买零食,对于过年零食是必有的,美味的零食别提有多开心了。

哦!还有,孩子们都喜欢买小玩意儿,在货铺里买鞭炮,点鸣了他,噼里啪啦直响,欢乐的很。

要说最有封死的还是那美味的腊八粥:

花生糖炒栗子斗混合在一起煮成一锅,熬成腊八粥,出了锅,那些豆,栗子,枣已经变的软烂,并膨胀的“硕大无比”。盛上一碗满满的腊八粥,三碗不够吃,甜甜的腊八粥,吃在嘴里,甜在心里,那是家乡的美味。

一眨眼,春节便从我们眼前走过,小孩儿去上学,大人去做平常的事,好似春节只过了一秒钟。

春节,人们过的格外热闹。

篇10: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中秋是家家团圆的日子。一般在过节两三天前就开始准备月饼、吃食之类的了。

人们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是少不了的。最美的还是那一轮圆月,月光如流水,静静漫进门槛,映在窗间的影子,在中秋节那天,缠绕着数不尽的思念与忧愁。

夜晚,一轮金黄的圆月已高高地挂在空中, 它不断地穿梭在像薄纱一样的云中。这天晚上每一个人看月亮的眼睛都是无比的温柔,无比的亲切。

再来就是月饼。她也分了好几种呢。其中常吃的就是普通月饼,再来就是一些特殊民族自制的月饼。他们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

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月饼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来历史悠久。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每每到中秋节那一天。就会来拜月或者是祭月,祭月主要是干什么呢?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

一些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那么中秋节为什么要围绕着月亮来展开呢?那一天关于月亮的习俗可不少:吃“月”饼、赏“月”,拜“月”等。因为它寄托着世代国人盼望团 圆的愿望 , 承载着厚重的思乡、思亲的真情 。

中秋节是家家团圆的日子。月亮、月饼他们都寄托了人们的思家思乡之情。伴随着圆月渐渐落下,中秋节也渐渐落幕。

篇11: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随着一声声碰哗啦啦爆竹拉开序幕,一个个烟花飞上天空,放开了笑容。

他在腊月初七,我们就开始准备了。俗话说“腊八粥,吃不够,吃了腊八,过大年,吃了腊八就丰收”,在腊八那天人们要早起熬腊八粥,腊八粥是一种十分丰富和非常好吃的食物,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坚果制成的。爸爸妈妈们在家里泡腊八蒜,等过年时吃饺子是吃,到那个时候蒜就成了翡翠色,让人忍不住多吃几个饺子。

在除夕上午,我们要贴对联,贴“福”,人们往往用“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到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

下午,我们就开始弄饺子馅,包饺子,晚上吃饭时,家家户户响起了鞭炮声。晚上我们要守岁,很小的小孩可以早睡,这一夜就不会有什么人睡觉了。

到了12点,那砰砰声和哗啦哗啦的爆竹便响了起来,我便点燃了我的火,点燃了那砰砰声和哗啦哗啦的爆竹便响了起来,我便点燃了我的摔炮一片红光星光飞了出来汇成一副美丽的画……

篇12: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河北具有悠久的传统戏曲,至今,在河北流行的剧种有30多个,你能说上三个以上吗?

河北梆子可是中国汉族的戏曲之一,它可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也是梆子声腔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支脉,它是“山西、陕西梆子”到河北后,经过河北人民培育成的,听老辈人说,早些年“梅兰芳”唱的河北梆子最有名气,而梅兰芳的老家离我老家也只有八里地的距离……

河北梆子的唱腔风格有:高亢、激越、慷慨、悲忍。让人听起来有酸辛、痛快的感觉。河北梆子主要板式有多种,如:慢板、流水板、二六版、哭板等等。

河北梆子唱腔分为生、旦、丑、三行。属于生行的有小生、武生,都用老生腔,不会用太慢板;属于旦行的花旦、刀马旦等。则用青衣腔,很少唱大慢版;净行有一套唱腔,除大慢板外,其它板式俱全。

男女生唱腔,采用同宫同腔,男演员唱起来较吃力,正调是微调式,反调是宫调式。唱腔中的四、五度大跳进,是旋律进行的突出特点。

河北梆子有很多剧目如:《陈三两》、《打金砖》、《蝴蝶杯》、《宝莲灯》、《钟馗》等。

河北梆子若按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生行分胡子生、小生、武生。胡子生在生行中占主要的位置。

旦行则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共五类。青衣多穿黑色服装。花旦,表现人物性格比较多样。彩蛋则属于丑行。

净行分大花脸、二花脸、武花脸、零碎花脸四类。

丑,又名“三花脸”,分文丑、武丑两大类。

河 北梆子的唱腔使人们喜欢上了它……

篇13: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热门】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风俗,因为这些风俗,每在特定的节日里,大街小巷总是熙熙攘攘,卖的买的彼此应和,热闹非凡,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我的家乡是应县,在应县的元宵节里有一个热闹的习俗――扭秧歌。关于扭秧歌,还有着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从缝里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火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记着“春闹社,俗名秧歌”,阁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土地爷的活动。

听了这几个说法,你们有没有被秧歌吸引呢?是不是会不由自主的扭起来呢?我告诉你们扭秧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在元宵节里我也扭过一次秧歌呢。

去年元宵节,我回到姥姥家,可刚进门就被姥爷拉着去练秧歌了。我茫茫然,跟着姥爷走到了村中央。姥爷停下来对我说“去吧,练练,可有趣了,练好了我给你报名,在元宵节也扭一扭。”

我进了团里和他们一起练习,可是我的步伐总是出错,当我快放弃时,抬头一看,队里居然有一个比我还小的女孩在认真地练习步伐。只见她踮着脚向前走几步,又向后走了几步,纤细的'手臂大幅上下摆动,看着就不轻松。她甚至还有好几次摔倒了,但她依然没有放弃,很执着的练着。就这样反反复复的练习,我看得都惭愧了,她小小年纪都这么努力的练习,我怎么能甘于落后?赶紧练吧。想到这里,我就学着她的样子,不厌其烦地加紧练习,不得劲儿的地方就请教姥爷,日复一日,一直练到元宵节到了。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赶着做菜,村里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晚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完饭大家就会出来看扭秧歌。和姥爷早早来到村中心做准备,看到越聚越多沸腾的人群,我不由得紧张起来:这么多人,扭不好怎么办?大家会不会笑话我?而另一个自己却说:“加油,不就是一次扭秧歌儿吗?有什么好怕的,你能行!”

内心纠结了半天,还是觉得自己应该有信心。于是拿定主意走下场进入队伍和大家跳了起来。不可思议的是我的步伐竟然没有出任何差错,踏着欢快、节奏强的鼓点,我扭得是轻松、熟练,抬头看到那位让我重拾信心的女孩居然也没有出任何差错,我心想: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步伐都有了进步。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时间老人悄悄离去,我们也追随着时间老人的步伐回到家中。不得不说今天的秧歌儿真是一场无与伦比的表演,我不会忘记那次扭秧歌儿,我更不会忘记那个小女孩的。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对扭秧歌产生了兴趣?那就等明年的元宵节,和我一起到我的家乡去感受感受吧,肯定让你不虚此行。

相关专题 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