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作文

横刀立马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诗意地栖居作文

【简介】感谢网友“横刀立马”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诗意地栖居作文(共21篇),希望您能喜欢!

篇1: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700字

在二战集中营里,一个叫玛莎的小女孩写了一首诗:我要节省/我没有钱可以节省/我要节省力量和勇气/使它们可以支持我很长时间/我要节省我的生命,我的灵魂,我的精神的火/我还需要它们很长时间/在这风暴肆虐的日子里/这些上帝的礼物/我将很快死去,一旦我失去了它们。

每当我想起这首诗,鼻子总忍不住发酸。当潘多拉打开罪恶的盒子,一切灾难向人类袭来时,一个朝不保夕的脆弱的小女孩,她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活的希望。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人生的`确不可能是一条坦途。悲伤与灾难的黑乌鸦时时在你头上盘旋,绝望的死水常常挡住你的去路。是躺下来哀叹命运的不公,还是选择摆渡自己的渡船?史铁生折了一只“写作”的渡船,霍金打造了一条思考的渡船,他们选择了摆渡苦难,因此他们又踏上了繁花似锦的人生大道。

有人说:“一个人不可能既侍奉金钱,又去当上帝的仆人。”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在许多情况下,人要么选择物质上的富有,要么选择精神上的高尚,这两者不可得兼。比尔・盖茨从哈佛中途退学经商,成为世界首富,世人顶礼膜拜的榜样。可他想参加哈佛校长聚会,却遭到了部分校友的拒绝,原因是他中途退学,不配称作哈佛人。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精神上的一块净土,供我们诗意地栖居。哈佛校长选择了精神上的高贵,这也应该是我们的选择。

既然必须得选择,那么就让我们选择一栋精神上的小屋,用希望、坚强、勇敢、自信……这些人间的美德来装饰它;选择泊在小屋边那摆渡苦难的渡船,让我们的灵魂可以在这功利的世界里有一处诗意的栖息地。

篇2:诗意地栖居作文

诗意地栖居作文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是啊,书不是食物,不能使我们温饱,却可以令我们更加充实;书不是衣服,不能为我们御寒,却可以使我们变得美丽;书不是时钟,不能计录时间,却可以激励我们奋进。

它,是知识的海洋,是理想的风帆,是进步的阶梯。

手握书卷,沉浸墨香。我可以穿越千古,聆听先人圣贤对我们语重心长地孜孜教诲;我可以直面圣人,领略他们高尚的人格,不老的雄姿;我可以横跨江南,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体会大江南北间的独特魅丽;我可以知人冷暖,常常设身处地地多为别人考虑。

读书,可以改善一个人的.品质与心灵;读书,可以增长人们的智慧和修养;读书,可以使人坚忍而执着。

读书使人明智!

如果说,我们就像刚刚燃烧起来的火焰,那书就是一根柴木;如果说,我们就像刚刚流出的泉水,那书就是一颗水珠。也许,一本书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手不释卷,我们的精神世界就可以得到提高;道德修养得到升华;思想境界得到陶冶。

民族的振兴是一本本好书堆积而成的,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是文化复兴的引言。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

它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如河面的浪,水中的波,字字相连,句句相印,共筑文化长城。

让我们乘此东风,正如海明威所说“诗意的栖居。”

篇3:诗意地栖居教师论文

诗意地栖居教师论文

摘 要:作为一线教师,有许多无奈,虽然无法改变教育环境,但却仍然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播撒爱的种子,并精心等待它的萌芽。

关键词:诗情;真善美;教育的艰难

教师节前夕,钱理群先生用自己的一本书《丰富的痛苦》来“告别”教育生涯,他曾有过这样的理念“一个真正关心、热心教育的教育家,就不能只关心、热心教育,而要超越教育,关心并参加社会变革。”

有人说,人生碌碌,欲海无涯,诗情到哪里去找?可是人内心的缝隙里都藏着一点诗情。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如果也丧失了最后的一点诗情,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向何处去寻找宁静的天空?于是当学生带着挑剔的眼光将教师精心挑选的优秀文章批判得体无完肤之时,我微笑着告诉他们,我很欣赏他们的自信以及他们那种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勇气。但是这所有的一切应该建立在真诚、尊重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宽容而设身处地地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同学、朋友、老师和家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不能为逞一时之快而口不择言,谋出彩之欢而违背原则。

当学生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与地坛》《花未眠》等文章中“生与死”的感悟不屑一顾时;当学习《名人传》,学生谈到了自己的偶像崇拜,应该是周杰伦的潇洒、周迅的玲珑的时候;我以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人生感悟告诉他们:诚然,现实社会充满“欲望”,充满诱惑,但是你们年轻得像清晨的露珠,谁能够否认这个世界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当然老师也知道你们喜爱周杰伦、周迅,这一点很正常,但老师也同样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鲁迅,喜欢托尔斯泰、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我们崇拜偶像,应该重在精神方面的参照和学习,而不是服饰、发型的模仿,我们尊重、学习他们,而不是痴迷到忘记、放弃自己的人生内容和目标。

当学生表现出自己的冷漠,并对身边的一切(包括老师)不屑一顾,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的距离感时;当有学生公开宣称“我不想写随笔,随笔是我的隐私,我为什么要给你看”的时候,我说:随手拈来的文字是心灵的印迹。没有规则,没有约束。当心灵沉静下来,文字才会静静地流泻,于是留下记忆,留下心痕,于是我们在文字中认识自己,品读自身。

一个人的外表无论多么坚强,多么阳光,内心深处都会有一条忧伤的河,河的两岸有芳草;有绿荫;有卵石;也有漩涡……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名听众,静听心灵的声音。

关于成长,我说:幸福像花儿一样静静地绽放,散发出淡淡的芳香,而每一朵花儿终究都会凋零,那盈盈的花瓣随风而逝,但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依然会嗅到其淡淡的味道,它不在眼前,而在心底。

生命中最美好的景致有时并不是用浓墨重彩描绘而成的,它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印迹,但它深藏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机理中,裹在层层的重负之下,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了它的密码,它便潮水般涌来,浸泡你,柔软你,感动你。

关于挫折和烦恼,我说:人活着最关键的是要把那个“人”字写得端,行得正。强者并不意味着压倒一切,人的一生变化无常,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所以不必因连连的成功而自负、自傲,也不能因连连的失败而颓废、丧气。连连的成功可能毁掉一个积累不多的人才,连连的失败也能铸就一个坚韧不拔的勇士,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泽,你的心灵不再滋润。还记得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吗?“哀莫大于心死”!

对于学生敏感的.恋爱问题,我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人生积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感受:我说爱情是一朵美丽的浪花,然而你生命的航船却要绕开它,小心翼翼地行驶,因为你稚嫩的双桨还载不动如此神圣的职责。……不要为一朵花停留太久。相信这条路的前头还有千朵万朵花在等你。你要知道自己究竟要去哪里,在你没有到达之前,不要为一朵花停住脚步,因为前面的路还很远很远……

生活中,处处有人生,时时有学问。我们应该用美好的人性去唤醒、去震撼每一个生命,创造生命的辉煌,用知情意、真善美谱写人生的华章。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充满智慧,更富有爱心,让他们自信但不自负,谦和却不自卑,让他们既有“水的灵动”,又有“山的沉稳”!

钱理群老师说:“现在不是教育大可作为的时候”“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建设,必须以社会的变革和建设为依托。”而我们只是最普通的教育者,很难撼动大环境,但我们仍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播撒爱与美的种子,我们相信有一天它会在我们的生命中萌芽,并在我们的记忆里永远地留下清香。

学习不仅用知识去拓宽视野,更是用精神来铸就一个健康、完美的人生!学生最向往的不是宠爱、纵容,而是博大的精神世界。我们不能让灵魂中的恶劣细胞渗透到学生的肌体中。俗话说,要给别人心中播撒阳光,自己心中必须阳光充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帮助学生在天地间书写顶天立地的“人”字,我们相信这是他们心灵的月亮,她会永远播撒圣洁的光芒,照亮学生快乐美好的未来。

篇4:诗意地栖居散文随笔

诗意地栖居散文随笔

(一)

常幻想自己能如陶渊明,隐居南山,东篱采菊。

清晨,曦光微明,荷锄而出,或种豆南山下,或躬耕于西畴,亦或执杖而耘耔。晨露未烯,沾湿衣襟,却也欣然自得。太阳当空,阳光直射在脊背上,有时会汗流浃背,就坐在大树下休憩,看树木欣欣向荣,清泉涓涓始流,山气佳鸟迷蒙。夕阳西斜,边矫首遐观,望见白云从山峰间悠悠地冒出。阳光黯淡,山鸟倦飞,边荷锄而归。回家的途中,有时也会登上东皋,放声长啸;有时也会触景生情,便赋诗几句。夜幕降临,便在皎洁月光之下,引壶觞以自酌,直到月在眼中朦胧。好一副恬淡的农居图。

(二)

常幻想自己能如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长啸。

一场新雨刚刚洗刷过寂静的山林,秋天傍晚的天气格外清爽。浣洗完衣服而后回家的少女脚步轻盈,却也引起了竹林的一阵喧嚣。满载而归的渔船触动着莲花,水波徐徐,荡漾散开。明月在松间朗照,在林间投下班驳的亮影。独自坐在幽深的竹篁里,抚琴而弹,时而长啸,开怀心情。月光照射在琴弦上,投下丝丝缕缕的倩影。拨动琴弦,月光也跟着颤动,如平静的湖面上荡起层层涟漪。琴声悠然,使鸟儿惊觉,时时的啼叫声打破了山涧的寂静,不时传来阵阵回声。好一副清雅的山林图。

(三)

常幻想自己能如凡?高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

太阳炙热,仿佛能听到它噼里啪啦燃烧的声音,似乎能将这金黄饱满的麦穗蒸数。清风飘过,麦田中荡起层层波纹,传来麦子成熟优雅的气香。用自己燃烧的、沸腾的热情描绘出麦田的金灿,一点一点,一片一片,尽情地涂上自己的.热忱。

乌鸦凄苦地叫嚣,发出嘶哑的声音。麦田折射金黄的阳光,亮丽峥嵘,刺痛双眼。回望自己的《群鸦乱飞的麦田》,笑了,笑得是那样灿烂,如一个孩童。远望苍穹,湛蓝如洗,与滚滚麦浪相接,那一抹湛蓝与一抹金黄混合,变成一抹靛绿。从此,那一抹靛绿,便成为再也挥之不去的牵挂。好一副温馨的乡村画。

(四)

现实生活中,长大后,我或许会是一个徒步旅行者。我要到沙漠中去,就如三毛栖居在广袤的撒哈拉沙漠中,看戈壁黄沙金灿灿,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景,那种雄浑浩然之气游荡于胸中。挽起裤腿,光着脚丫,拎着鞋子,在炽热的沙漠中行走,细沙亲吻着脚趾,柔柔的,暖暖的,痒痒的。暖风吹起耳边的发丝,轻抚着脸颊,用手撩起细沙,沙在指缝间流泻,似水,那是一种生命在流动。我于广袤的沙漠,就如一粟于沧海,十分渺小,然而它却因为我而有了生机。我死后,我的尸体会变为一粒沙,与广袤的沙漠融为一体。一沙一漠一天涯。

后记:如果,今后,你看到一个女孩,皮肤被晒得黝黑,头发被吹得凌乱,光着脚丫,拎着鞋子,在沙漠中行走。别问,那是我。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篇5:诗意地栖居作文800字

诗意地栖居作文800字

充满劳绩,然而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黑格尔

哲人说:活出意义来。诗意地栖居,正是生活的最高意义。

诗意来源于何处?古人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诗意是大自然和内心完美融合的产物。生活中充满了美感,诗意让我们发现了美,升华了美。

人生最高的欣慰与快乐来源于心灵的感动。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我们的心总能为我们所见的事情一动,收获无限感动与喜悦。看到叶片上晶莹的露珠折射出阳光的七彩,彩带洒落到鲜艳欲滴的叶片上,“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让我感动;看到飘飘洒洒的雪,那些白色的小精灵穿过树枝跃到地上,“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让我感动;看到菊花,鲜黄耀目,簇拥而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让我感动。让我感动的东西很多很多,诗意地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美感,让我们的生活中充满欣悦与感动。

诗意地栖居,用心灵的'欣慰减轻身体的疲劳与痛苦。靖节先生,诗意地栖居于南山,纵然是“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他还是悠然地与南山相伴;孟浩然归隐鹿门,诗意地栖居。纵然生活孤寂的“惟有幽人独去来”,他还是高吟“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意地栖居,我们的心不为物质的贫乏,环境的萧瑟所困,依然愉悦地生活着。

诗意地栖居,我们心会飞向更高更蓝的天空。诗意地栖居,让我们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一身仙气,诗意无穷的青莲居士会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勉励自己奋勇向前;一心“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诗史,在登泰山后,也诗意地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境界,诗意地栖居,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坚定,生活生生不息。苏轼且吟且啸“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草任平生”;李白狂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辛弃疾也会说“听取蛙声一片……”诗意地栖居,我们生活中充满向往,精彩不断。

追求诗意的生活,我们永不停息。虽然充满劳绩,然而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篇6: 人,诗意地栖居散文

人,诗意地栖居散文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作了这样一首诗《在柔媚的湛蓝中》。部分原文如下:

...

当生命充满艰辛

人或许会仰天倾诉:我就欲如此这般?

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

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昭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人的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

人栖居在大地上。

我是否可以这般斗胆放言,

那满缀星辰的夜影,

要比称为神明影像的人

更为明澈洁纯?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

...

荷尔德林这首诗所要呐喊的是:为了避免人类被科学发展所异化,他呼唤人们需要寻找回家之路。

后经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所谓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所谓诗意是指通过诗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而诗意的栖居就是寻找人的精神家园。

他们所倡导的是:旨在通过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通过“诗意的栖居”得以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第一次看见这首诗,先想到的是这样一些人: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苏格拉底之死;佛祖在菩提树下的参悟......

可是他们都是圣人,我等凡人领悟不到那样高的境界。下面两个例子也许更能贴近你我。

一个是泰勒博士在《哈佛大学公开课》里讲到他外婆的故事:她说“Tal,这个世界真美好”“可惜我们都要离开”她笑了笑,我们继续走,我外婆见过成千上万的尸体,她亲眼看着她家人被谋杀,她生了三个死产儿,她没有无视生活中可怕的事,她怎么能无视?但是同时,她也拒绝无视生活中美好的事,生活中美好的事,她心怀感激,她撑下来了,我外婆告诉我,这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我相信她。谢谢大家。

另一个是我的太婆,她有一位脾气暴躁的丈夫,太公去世时她才七十多岁。我最早能记起太婆的时候,是五岁左右,她九十多岁。记忆中她总是神态安详,呵呵微笑,从容不迫地劳动着。她一直坚持独立生活,同我们一起上山挖野葱,一起进山背柴,可以同时带四个曾孙,从不说长道短,还照顾村里的一位鳏寡老人。她在村里有很高的威望,经受磨难却一直乐观地生活着,最后她平静在沉睡在104岁。

在我看来,她们都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诗意地栖居”是一种溶入自然的态度;是一种安详和谐的心态;是一种遵循我心的自我实现;是同太阳升起、一朵花开,婴儿啼哭一样的纯真自然。

现实生活却是:我们为了今日的'栖居而疲于奔波,我们为了追名逐利而不得安宁,我们为了消遣娱乐而迷失自我。尤其是在“有钱便是成功”这唯一的价值衡量体系下,大家都围着这支魔棒疯转。

我相信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使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路程。世间行业万千种,每个人都会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也许是医生,也许是科学家,也许是工程师,也许是清洁工......每个奋斗在自己岗位上的人都能做得踏实,活得真诚,过得自信,也被他人所尊重。那么无所谓最轻松的工作,无所谓最赚钱的工作,无所谓最有尊严的工作。

乔布斯演讲到:“Follow your heart,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如果我问自己:什么时候最幸福?我的答案是:做我自己,追随我心,万事顺其自然,有爱包围着的日子便是最幸福的时候。

每个人的内心只有自己清楚,每个人在什么时候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也只有自己能体会。我们来到世界之初时,在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我们带着好奇心来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我们会因为一块泥巴而玩整个下午;我们会因为上山采到野果而欢呼雀跃;我们也会因为一颗软糖而幸福一个夏天。所以不是我们得到的太少,而是我们丢失了自我,不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忘记了哪条路才是通向回家的路,缺少了在夜深人静时与自己的内心对话的时间。

只有我们顺着本心去自自然然地做自己,让良善纯真与心灵同在,那时才能接近“人,诗意地栖居”。

篇7:人诗意地栖居-经典美文

——作为王维山水诗的一种解读

人的所作所为,是人自己劳力费神的成果和报偿。人在这片大地上的栖居的本质,所有这些都没有探入人类生命的根基。人类生命在其根基上就是诗意的。诗不只是一种附带装饰,不只是短时的热情甚或一种激情和消遣。诗是历史的孕育基础,因而也不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更不是一个“文化灵魂”的单纯表达。这种表达决不是劳绩,而是一种捐赠。人只有去创造劳绩,然后才能诗意地栖居。而王维的山水诗,正是这种栖居的财富捐赠。当人重新回到清静幽深的山水之间,感受到自然的本质在天地间创造一种寂寞孤独且又充满闲适安宁的神圣自由的尺度时,喜悦乃是诗人的诗意创作物。《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辋川山庄秋日傍晚那恬静清理的景色,与诗人“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心情十分融洽。雨后的空山,清新而寂静,清冷的月光笼罩苍翠的松林,石上清泉潺潺流淌,浣女们的笑语欢声在竹林荡漾,渔人晚归的小舟,轻轻地划过茂密的荷塘,面对清新宁静的大自然,诗人情不自禁地发抒心中的感慨:任春花随意凋谢吧,山中的秋景也不差,我尽可以留居秋山之中。(《唐诗审美十论》刘洁著)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寄托着诗人向往山林生活的闲情逸致,表达他的归隐之思。归隐即返乡,诗人的天职是返乡,返乡就是返回到本源近旁。正因如此,惟有在故乡才可亲近本源。本源就是故乡的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翠竹、浣女、渔舟、青莲……这故乡的本源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诗人许久以来一直在他乡流浪,备受漫游的艰辛,现在归根返本,只有故乡的土地才是那样地亲切。于是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静与闲。同时在时间的万乐之源中,傍晚的那份恬静,给诗人以诗意的思考,然后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

胡应麟在《诗薮》评曰:“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木末芙蓉花’,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中有此妙诠。”诗人“描写春山月夜的景色:春野空旷,万籁无声,寂无人迹处,桂花自开自落;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幽柔的清光洒满山林,月惊山鸟,音回空谷,平和的气氛,令人心悦神安。”《唐诗审美十论》)这表达了诗人清高超脱、空寂无欲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崇高审美的优美感,表现为和谐,静谧,轻松,愉快,神怡。置身于此时此景,正如康德所说:“在晴朗之夜,仰望星空,就会获得一种愉快,这种愉快只有崇高的心灵才能体会出来。在万籁无声和感官安静的时候,不朽精神的'潜在认识能力就会以一种神秘的语言,向我们暗示一些尚未展开的概念,这些概念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诗人的《竹里馆》中最能体现这样的一种概念:静与闲达到了老子的“道”的高深莫测的境界,达到了王国维之“无我”之境。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中说:“意识清景与诗人兴致相会合,故虽写景色,而诗人幽静恬淡之胸怀,亦缘而见,此文家所谓‘容情入景’之作。”诗人在竹里馆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交友,置身在自得其乐的幽闲情景。在这里他泯灭了物我的界限,忘怀了自身的形迹,达到了心与境的合二为一。这种心灵的主意,即感受自然所恩赐的一种爱:生命已经是神人合一。只有神性的思考,才有诗意的栖居。栖居乃是建筑一处充满喜悦的处所,而竹里馆就是诗人栖居的安乐窝。作为处所,在诗人最亲近的明朗者——明月总是呼唤起诗人的诗意之爱。热爱生命,自行其乐。寂寞乃是一种诗人诗意的创造物:寂寞乃是光明的祝福。《早秋山中》: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去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认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海德格尔说:“让我们抛开这些屈尊附就的熟悉和假冒的对乡人的关心,学会严肃地对待那里的源始单纯的生存吧!唯有如此,那种源始单纯的生存才会重新向我们演说它自己。”在这里,诗人的“厌”婚嫁的早到来,嫌去“官”迟,因为生命在责任之中,所付出的是道德律令。在责任缠身的那些时日中,人的活着只有一个字:累。人本真的自由尺度,那只有回到自然之中去;只有在自然之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自由的尺度。“思”是一种存在。在“思”的后面,呈现的是自然景物:东边的溪水,故旧的篱笆,山里的蝉声,草间的蟋蟀,寂寞的柴门,空山的树林,苍白的云彩。思更是一种关心,一种言说。诗者道说存在,诗人命名神圣,思最恒久之物事道路,它允许我们在思的道路上自由徜徉。思诗是诗人的一种栖居方式。诗人只有思向诗意,才能看见澄明从隐蔽之中显现出来,然后不需要心力交瘁地左右徘徊。因为在前,“空”即是海阔天空,如此明朗的光明照在思的道路上,蓝天白云在薄暮中,即使被从心中来,寂寞的无人问津,但是也是一种存在之道。在清幽的傍晚,一切又呈现得那样的平凡,独与白云相会,一种寄托,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安居之所。思的道路是诗人的归隐之路,回归乡人之关心的道路。也只有在归隐之路中,诗人才能领会源始单纯的生存:自由的尺度才会在傍晚之中言说它自己。因此在这时,故乡最本己的东西早已造就,而且已经赠送给在栖居中的诗人。诗人在这种喜悦又寂寞中,得到了天地之间相互关心的神圣之物:诗。《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周若予《唐宋诗本》言:“朴率真至,绝似渊明,平淡之中有化工在。”高步灜《唐宋诗举要》:“天趣自然,踵武靖节。”这是诗人描写渭水边上农村生活的风俗画。诗中描画的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背景之间,声音与色彩之间,一切都搭配得十分和谐,浑成一气。本首诗化用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语句,由于诗人用得灵活,化得无迹,所以读起来既觉得有陶渊明的韵味,又不失王维自己的特色。诗的最后借用《诗经》中的典故,抒发诗人面对这幅农村生活图画所产生的陶醉神往之情。马茂元在《唐诗选》中说:“最后两句是说,就这偶然看到的情景,已羡田家安闲;想到自己生活的忙碌,不禁为之怅然兴感。因而吟诗寄意,作归隐之想。”在这里,诗人眼中的画面是田野上的农夫、牧童、牛羊、麦苗、雉雊、桑叶、蚕眠,这是农家在天地之间满怀信心期望着田地的馈赠,果实和人被保护在一种恩惠中,这种恩惠运作于天地间并且允诺一个持存的东西。诗歌是对人类劳作活动的热情,自然在场于人类劳作和人类命运中,在日月星辰与现实生活中,在田野、植物和动物中,在河流和气候中,诗人倒向了自然地轻柔怀抱,并在其中得到一种诗意的栖居。但是,这一切已经是一种思想的栖居,一种诗人熟稔于他所依据的山水田园的栖居。一切的劳作和活动,建造和照料,都在诗人在这片大地上的诸多劳苦功绩那里得知。诗人显示了诗意本身,并把它建立为栖居的基础。为这种建立之故诗人本身必须先行诗意地栖居。诗意的灵魂在灵魂劳绩中寻找到它的栖居之所:山水田园。《文杏馆》: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诗首先使栖居成为栖居。栖居是在建筑。于是诗人在大地上通过自己的劳绩,然后自得其乐地享受自己的功绩。诗成了诗人栖居的处所。经过充满劳绩的职责奔波,诗人终于在乡间找到了生命与生活的自由尺度,并把这种自由尺度置入诗意的空间,于是在问候山水的归属之时,生命在这些劳作之中找到了它最终的故乡:生命的本源。

篇8:高考话题作文精选:诗意地栖居

高考话题作文 诗意地栖居

“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成了什么。”哲人在淡淡地微笑着。于是,有了负重一生的小蜗牛,也有了逍遥一世的沙鸥。

在二战集中营里,一个叫玛莎的小女孩写了一首诗:我要节省/我没有钱可以节省/我要节省力量和勇气/使它们可以支持我很长时间/我要节省我的生命,我的灵魂,我的精神的火/我还需要它们很长时间/在这风暴肆虐的日子里/这些上帝的礼物/我将很快死去,一旦我失去了它们。

每当我想起这首诗,鼻子总忍不住发酸。当潘多拉打开罪恶的盒子,一切灾难向人类袭来时,一个朝不保夕的脆弱的小女孩,她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活的希望。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人生的确不可能是一条坦途。悲伤与灾难的黑乌鸦时时在你头上盘旋,绝望的死水常常挡住你的去路。是躺下来哀叹命运的不公,还是选择摆渡自己的渡船?史铁生折了一只“写作”的渡船,霍金打造了一条思考的渡船,他们选择了摆渡苦难,因此他们又踏上了繁花似锦的人生大道。

有人说:“一个人不可能既侍奉金钱,又去当上帝的仆人。”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在许多情况下,人要么选择物质上的富有,要么选择精神上的高尚,这两者不可得兼。比尔·盖茨从哈佛中途退学经商,成为世界首富,世人顶礼膜拜的榜样。可他想参加哈佛校长聚会,却遭到了部分校友的拒绝,原因是他中途退学,不配称作哈佛人。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精神上的一块净土,供我们诗意地栖居。哈佛校长选择了精神上的高贵,这也应该是我们的选择。

既然必须得选择,那么就让我们选择一栋精神上的小屋,用希望、坚强、勇敢、自信……这些人间的美德来装饰它;选择泊在小屋边那摆渡苦难的渡船,让我们的灵魂可以在这功利的世界里有一处诗意的栖息地。

篇9:读书感悟随笔:诗意地栖居

伽利略凭借望远镜,延伸了人的视野,从更加高远的视角证明了“地心说”的荒谬;麦哲伦凭借几片白帆,征服了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证明了地球其实是个球体,可他自己却没有跳出俗世的纷扰而丧命;牛顿从苹果中获取灵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试图揭示一切宏观世界的现象,自己最后也真诚地皈依了耶稣;爱因斯坦通过对牛顿引力定律的反思,发现了其中的漏洞,而提出了“相对论”,但他自己却因为核武器的问题而饱受煎熬;之后出现了一个轮椅上的天才——霍金,“黑洞”和“大爆炸”的理论,震惊了全世界,却也还在探索整合整个时空理论的路上徘徊……科学似乎遭到了自己的背叛,但是科学并不承认这一点。而“人”却成了这个后果的承担者——科学依然相信,这个世界是可以逐渐认清的,知识人的认识能力还不能达到——我也期待着这一天,我希望这一天可以在人类灭亡之前到来。同时,我也相信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我相信认识可以认识自己的,人也是可以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的,而在此之前唯一要做的是约束自己的野心。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登上了月球,就觉得自己可以征服宇宙;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丁点努力换来了可预测的成果,就认为可以完全掌控自我,成为“超人”。相反,我们要永远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心平气和地和自己对话、和世界沟通,敬畏宇宙的浩瀚,敬畏时间的公正,敬畏自然的鬼斧神工,仅为自己天生我才……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又从“我”出发衍化了万物,其野心不小;休谟首先就为人的认识划清了界限,最终也没能守住这条线;康德说“最让我敬畏的唯有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他道德律的野心却也让人望而生畏;甚至到后来,脑科学、基因科学的发展,其实质都是从自己出发,来认识这个世界。换一句话说,这种认识不过是在竭力地开发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究竟是真还是假?这样的探索也认识,是不是也是造物主的设计?我不得而知,你们又知道吗?你又想知道吗?

如果说对外部宇宙的探索,是科学的膨胀;那么对自己世界的开发,不过是“我”的膨胀。他们似乎都遇到了障碍,却又似乎都很有前途,我不敢也不能说究竟孰是孰非。但我却清醒的知道——这样的探索,也不是我要的生活。当然,有人会问,难道这样的求索就没有诗意吗?对某些人而言,或许是,对或许,是。也有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相信这样谆谆的教诲,更相信这样的总结是许许多多血和泪的结晶。但是我却承受不起这样善意的提醒……

太平洋不会因为一滴水的加入而波涛汹涌,也不会因为一滴水的蒸发而枯涸;如果宇宙就是太平洋,每个个体可能顶不上一个水分子。而有人会说,那我们就团结很多水,甚至整个太平洋的水,上下翻腾,或者集体蒸发——那你去团结吧。如果是一个非常有号召力的水分子,可能引起一场海啸,甚至是“厄尔尼诺”,太平洋依然会归于平静——这里,或许有人的极限。

我只是希望我可以多读点书,让自己不至于显得那么无知;我只是希望自己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做,让自己不至于显得那么无聊;我只是希望自己可以从容应对日出日落、草长莺飞,让自己不至于显得那么恐慌。每当我发现自己的无知,我心中充满了敬畏,而敬畏又为我补给探索的动力,自己总是在这种动力推动下缓缓前行,而不会匆匆赶路;每当我自己陷入无聊,我心中就充满了恐惧,而恐惧也促使我不要让自己停下来,必须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走向远方……

有一个梦境,总是不时叩响我的心扉——在一片茫茫的水面之上,是蓝蓝的天空,天空之下是蓝蓝的水域。我甚至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水,唯一让我觉得自己是在海上的证据,是我乘坐的一叶扁舟——它总是随着波浪起伏,不会被高高地抛出水面,也不会深深地摁到水底——就这样伴随着波浪的节奏,起——伏——起——伏——不紧不慢,不急不躁。饿了就随手抓一条与烹了享用,渴了就掬一捧水喝,困了就听着波浪的歌声入眠,高兴起来了就大声唱出我的欢乐——除此之外,就与周围的一切对话——小船、水、天空、白云、鱼——我要问他们三个问题: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你去做什么?尤其是对于过往的船只,我一定要问清楚每一个人。不管他们给我怎样的答案,我都会觉得非常高兴,因为这就是我“诗意的栖居”!

怀疑的价值不在于解惑

而在于思索!

求索的目的不在于到达

而在于出发……

而你,又将栖居在何方?

篇10:诗意地栖居的灵境诗意的论文

诗意地栖居的灵境诗意的论文

海德格尔在阐释荷尔德林诗歌的某一顷刻写道: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后来它一度成为美学领域的流行话语而被无数次地重复。这至少寄寓了三重的象征意义:一是这句话昭示出深刻的美学真理―人对于世界的本能性和必然性的依恋,因为“大地”隐喻着人的生命存在的还乡性和回归母体的深厚情感;其二是,人永远是自然中的一个可能性结构,他在山水之中充分展示自我生命活动中的无限可能性;最后,人不仅仅作为感性主体而存在于世界之上,更应该获取空灵的诗意,上升为诗性主体,从而使生命状态达到美学化的完满。其实,海德格尔的这番高论,在我们极其富有生命智慧和诗意情怀的古人眼界里,只不过是一种无须言说的常识而已。从几千年前诗歌总集《诗经》到“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瑰丽浪漫的《楚辞》,再到精细地体物图貌的《汉赋》,流变为魏晋时期的山水诗的审美独立,形成唐宋时代的山水诗的琳琅满目和艺术高峰,金元时代的承续,明代的复古和新变,最后到清代的集大成。中国古典山水诗的历史轨迹无不证明了华夏民族的诗意栖居的美学传统。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凤凰出版社,版),气象卓苹,洋洋大观,全书以近百万字的篇幅,以宏阔的历史主义眼光对中国古代的山水诗进行富有诗意的描述与阐释,形象而深刻地回应了海德格尔的美学召唤: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像黑格尔的哲学一样,黑格尔的美学也充满辩证的历史感和历史理性,作者以历史主义的动态描述将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给以符合逻辑的揭示。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的《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也以富有历史感的逻辑结构,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文本和作家相结合的写作策略,勾勒出中国山水诗的动态历史过程,揭示其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面貌和审美特性,呈现重要诗人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并且能够展现出不同历史时代的美学传承。著作将文本分析放置在历史场景进行解读,从而让文本焕发出历史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光彩。

第一编“山水诗的形成”,首先,精细地描述和分析《诗经》和《楚辞》的经典文本,清理出中国山水诗的源头,并且探究出它们所寄寓的中国古人的审美意识,奠定了理论叙述的逻辑起点。其次,对汉赋中山水自然观和景物描写予以精湛的解读,展示出古典山水诗的历史演变和文体转换的潜在关系。再次,以“建安文人与自然山水”、“正始文人与自然山水”、“西晋文人与自然山水”、“东晋文人与自然山水”的时间脉络,顺理成章地勾勒出魏晋山水诗的客观社会条件和主体存在的双向合力。最后,深入地分析东晋山水诗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阅读与阐释山水诗派的开拓者谢灵运及其鲍照、谢眺等重要诗人的作品,使诗歌的历史发展和文本解读达到符合逻辑的审美统一。

第二编“山水诗的第一个艺术高峰”,以唐代诗歌为对象,从初唐的傍城心态与营构匠心到盛唐的情景自然的清纯意象、山水造境中的清发意兴与创变精神,再从中唐的山水诗美的两种意态到别有幽峭明净处,最后过度到诗意山水与晚唐风韵,以对这些密切联结的诗歌对象的考察,深人揭示出中国山水诗的美学隐秘。

第三编“山水诗的第二个艺术高峰”,则以宋代诗歌的流变衬托出山水诗的艺术风貌和审美魅力。先以唐风笼罩中的北宋清新气息过渡到宋诗风调的激扬,再以北宋后期的艺术高峰的崛起为重点,最后描述南宋三个时期的山水诗演变,从初期的流连光景到忧国伤时,从中期的山水诗的再度繁荣到后期的唐风和宋调的对立与调和,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的描述之中,包含着深度的理性逻辑和形式阐释,鲜明而生动地勾画出宋代山水诗的时间轨迹和美学风范。

第四编“山水诗的承续与发展”,则以辽、金、元三代为研究对象,著作没有因袭以往陈旧之论,作者经过详细考证,认为金代山水诗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从初期的太祖到海陵朝,由宋人金的文人借助吟咏山水抒发故国情思和隐逸冲动,散发出追忆的感伤和生命的苍凉;中期的山水诗则偏重于塞北风光的描写,呈现激越豪迈的气象;后期则从优游林泉到忧念苍生,完成螺旋式的历史上升。

第五编“山水诗的复古与新变”对于明代山水诗的情结和艺术变法的状况进行探索,尤其是对于“性灵派”和“公安派”的山水诗创作分析,从历史境况与文本风尚、艺术实践与诗学理论的关系上阐释,获得诸多新颖见解。

第六编“古典山水诗的集大成”,对于清代山水诗的发展演变作出清晰梳理,从社会政治性、民族意识、审美性的强化和成熟等方面,揭示其思想意蕴和审美形式的不同风范。动态的历史感和辩证理性贯穿于著作的整个过程,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意识形态的交叉结构之中显露出山水诗的精神路程和审美轨迹,这是该著的显著特色之一。

文学研究的流弊之一就是喜好坐而论道,以空疏的抽象理论和烦琐概念进行主观逻辑的演绎,以自我的虚假理念和想象主体的想象活动代替对于作家与文本的具体考察,文学史往往沦落为文学家的虚构活动的伪劣产品。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的《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摈弃如此的'做法,该著每一编都精心选择各个历史时期的山水诗的代表作家和作品,给予详细的阐释。著作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对于富有典型性意义和独特审美趣味的文本展开细读和评点,揭示山水诗发展历程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诗体演变和修辞方法、思想意蕴和审美形式、传统承传和变革创新、风格流派和审美理想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诗经》和《楚辞》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作为孕育山水诗的母体,一方面反映出古人的自然美意识,折射出中国人诗意栖居的美学魂影;另一方面,弥散着心灵飘泊的乡愁情绪,显现古人对于自然的饭依,对于故国山水的崇拜与眷恋。著作以对两种文本的精细鉴赏,令人信服地证明山水诗作为诗歌题材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结构之一,它的发源是历史文化和审美活动的必然性果实。对于汉赋中的山水景物描写,侧重从诗歌文体角度发掘它独特的富有美感的象征符号。魏晋时期迎来山水诗的一个高涨,著作着眼于从建安、正始、西晋三个历史时间的文人和自然山水的密切联系,揭示山水诗和主体觉醒、历史语境与审美精神的逻辑因果。唐代山水诗作为中国山水诗的艺术高峰,前人的探究比较充分和深人,似乎留给我们思考和言说的空间有限。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的《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却能够独辟蹊径,一方面对唐代山水诗进行全景式的宏观描述,揭示出它们各个发展阶段和演变序列中不同的美学特点和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对于以往被忽略的部分诗人的作品加以细读,给予合理公允的评价。

一部学术著作仅仅沉醉于现象的描述而遗忘理论的提炼,势必造成其境界的欠缺。该著在对唐代山水诗的描述之中,始终瞩目于审美的阐释和理论的提升。如通过对王昌龄的诗论分析获得盛唐山水诗的审美意识的特质,从“二张山水”到“小谢清发”,从“造境清纯的诗人群落”到“岑参笔下的精确山水和边塞风光”,归纳出盛唐山水诗的三大美感系统:以吴越清丽山水为标志的江南山水诗;以秦中朴野山水为中心的北国山水诗;以西部苍茫山水为主体的边塞山水诗。再如对宋代山水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和美学气象的分析,清理出唐风和宋调的对立与调和的特质,对宋代山水诗的丰富多彩的思想结构和审美旨趣都进行合乎事实的归纳。

宏阔的历史视野和丰厚的文本材料构成《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的显著特色,而敏锐精细的作品分析和艺术风格的逻辑归类,以及理论上的精心提炼,都使该著在赏心悦目之余具有美学的滋味和优雅的诗意,尤其是著述之中流淌着心会山水的浪漫情怀,令人感受到诗意生存的乐趣。同时,字里行间贯穿着以山水与诗歌心会古人的审美冲动,让阅读者分享到古典主义的审美快乐。

篇11: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甘毅

“以前我没有见过大地真正的形象。大地的模样像是一个怀里抱着孩子的女人--生物偎依在她宽阔的怀抱。”

--智利米斯特拉尔《大地的形象》

1、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大美何在?原始的泥土和先民。关雎之声从渺远的河洲飘来。风吹过泱泱的河水,阳光跨过原野,先民们在山坡伐植,河边洗菜,声讨硕鼠,吟哦蒹葭,等得牛羊下来,君子不回犬地是青青世界,到处是风的语言和泥土的馨香。悠悠苍天之下,先民们在古老的、丰隆的土地上真淳地劳动,采摘野菜,收获庄稼,歌唱爱情,怒恨战乱,向往和平的领土。动、静、有、无皆诗意,先民生态如此也。

“人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人是什么?”

我常常庸人自扰地思索这些教人头痛的哲学命题,象西晋的嵇康,每爱驱车独游,到车辙不通之处就痛哭而返。想得“人比黄花瘦”,才知道答案在未来的上帝那里。 于是,我放纵思想在大地上驰骋。沉沉的天籁四起,我的目光跨越城市和墓群,街市上车来车往,影影绰绰。旷野上小草在默想,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而近,洒落在沉默的大路上如白色的小花。田野里丰盛的庄稼,草原上涌动的牛羊。--人归何处?翻开千年沉积的落叶,啊,土地!。那使人类饱暖的,无论遭受多少灾难,我知道,她正是千百年来,人们泪水模糊、在诗歌传说中寻找的土地啊!

我常自忖度:

土地是什么?是龙的血肉,是云、水、阳光糅和的诗篇,是粮食,是战争,是天下苍生所有的欢乐和悲愁,是人的起点和归宿。

人是什么?是大地上的鱼,是恋旧林的鸟,是向日葵,是太阳花,是归根的落叶,是沙漠中的仙人掌,是农夫,是杨克、哈姆雷特、阿甘,是万物的灵长和上地的管家。

诗是什么?是一种大欢乐,一种大悲哀,是一只伸出的手,一副药方,一座教堂。一次出逃、一种回归、一个巨大的悬在空中的疑问,一场与死亡终生的较量,是一把油纸伞、一方崭新的大地和天空、一种瞬间的永恒……诗让我们兼有人和神的双重胸怀和属性,诗是天赋与人的共同的别名。

我设想一个人的理性和感性都介入浑茫的雪域。作为天地间唯一的行者,我悉悉索索进人无我的境地。雪花铺满山林,卧在河上,偶或显露一抹土色。林中一屋子浑黄的灯光,等在屋里的火炉旁边,是我最想见的朋友和亲人--我就感到,大地就是人的家园。人是奇特的,整个一生,就是一次精神之旅,但每跨出一步,都是在寻找家园,哪怕朝圣者的神圣和疲惫,也总会被家园镀亮。人在痛苦无依时想家,在兴奋激动时也一样想家,这是一种难以解开的情结。

当我沉沉地躺下像一只孤眠的鸟,生死之谜就扣人心弦,人的一生,是生命表达的过程;倘若以诗的形式表达,人生就是诗。泰戈尔有这样的诗句:“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一个人来到世上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热爱生命,崇尚自由,就有诗意地栖居的生态:模糊、沉静、无为、大器、自得。

如此这般,生又何奇?死何足悲?

2、人各有活法--我偏爱冷静地信步于喧嚣的人群

“人群中幽然浮出一张张脸庞,

黝黑的湿树枝上一片片花瓣。”

我也不知多少次落在这茫茫的站台,浮动的人群之中,人们都“在路上”,带着羁施的疲乏、汗气、浮躁,往自己的事里想,往自己的路上走,唯有晃动的颜色、声音、气味像无极无限的东西四散飞扬,重叠、离合,如蝴蝶纷飞,这也是诗么?这就是社会生活么?

我爱群居,也爱独处。一半是寂静的停泊,一半是庞杂的律动。寂静的感觉如梧桐细雨,舒适、平和。《幽窗小记》言:“宠辱不该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是一种至上的心境。然而离群索居过久,心境也会变得荒芜和寥落。人群给人以激情;熟悉的面孔,亲切的问候给人以温暖和勇气。有的人群,使人尴尬,迫人逃离;在我喜爱的人群里,我总是很投入的热心人。这样人们往往抹掉我的荣光,却记住了我名字。而我在一番激荡之后很快心归宁静--成败的悲欢都不会在我的心中徘徊太久。心境,正在动静的碰撞、交织中形成模糊的中间状态,把我捏成喧嚣的人群中活动的隐者。然而,我常常问自己:我能忘掉忧郁如欢乐一样容易吗?

《约翰.克利斯朵夫》里有一句名言:你既想做大人物,又想对生活真诚,那是不可能的.果真如此么?而我恰好既想做大人物(至少是个平常人中的杰者吧),又想对生活真诚,偏颇于任何一面,都是痛苦与委屈.做个杰者,能够使自己生命的气象得以最大限度的展示,人的本质力量得以最大程度的挥发。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使人想真诚而不得的境况。生活在清净的水中,当与游鱼为伍;但生活在沙漠中,就得爱起仙人掌。路有一石,于人可能是铺垫,于己却是障碍。你想顺畅过去,是保留之?扫荡之?在诸多困惑前面,我只好翻开典籍,向二千年前的孔子寻求智慧。几经索环,皆是“中庸”二字,我悟到了夫子的精髓了么?我真能活得心平气和么?

“啃得菜根,百事可做。”吃得菜根,自然吃得苦;知味,当然吃菜根便也香了,这原是很哲学的。悟得个中真味,淡日子也可以过得蓬勃生姿。

我力图能冷静地信步于喧嚣的人群,事业有所成;又渴望能生如一树九里香,在人们的目光没有顾及的庭园里浓烈地芬芳。

生活如一江春水:

“当平静的时候,总在默默沉思;

当奔腾的时候,总在苦苦追求;

同我一样,面向未来,

总是奋进不休!”

我喜欢水一样的宁静致远。但是无论怎样活法,归根结底,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惬意,一切其他事情,执政、致富、建造产业,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这一事业的点缀和从属品。

3、读书和信仰。

读书是天下第一乐事。我不敢想象,倘若没有仓额的方块字,我活在世间会有何趣味?

念小学时高唱《读书郎》;“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打:只怕先生骂我懒,没有学问不敢见爹娘。”当年唱着玩而不请其意。读了大学,准确地说,是读了中文,才重新体会到个中真味。--没有学问,除了愧对师长,更重要的还是愧对自己;没有学问,又怎么可以慰平生呢?

我曾在《嚼书实》这篇小文章里描述过自己读书的心境:

“灯光下,摆开一桌丰盛的书席……再端上金樽清酒。拿来铁匙竹著,也无妨取来欧美的银叉。席上一流的名菜皆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们精心烹调的,一碟碟泛发着香味诱人、美味可口的佳肴一一够你垂涎三尺的了!口还没开,贪婪的目光就已经舔上菜品了。且慢!先卷起你的衣袖。双手捧起名书,好似玉碗盛着珍馐……”

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席,在乎书籍之间也。读到好书,如入禅境,即使青苔漫上脚背也不会知道。

我认为,读书的目的,既是学知识,又是学做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之后有心得,方可指导人生。读《菜根谭》则梳理出其条分缕析的人生哲学;读《论语》则见仁见智;读《曹操传》则为其“横纪赋诗平天下”的英雄本色所感染;读《凡高传》,凡高超人的艺术品格和苦难的遭遇,使我泪水夺眶;读《无色人生》则窥见人性和阴谋的较量……

一面读书,又一面练笔。日有所见,夜有所思,动心之处就集成文字;写不得长,就写千字文,大多表达一种悖郁的情结,渲泄胸中的块垒,发誓不写呻吟之声。对对联情有独钟,并努力把文章写得近乎对联的浓缩和精到。文章写得短,发表出来,稿酬多数不超过四十元。领到稿费之后,第一件事乃是买书。一进书店,几十元钱就化整为零。我还没有空着手走出书店的习惯。这正是郁达夫所言:“出卖文章为买书。””当时的情绪,三分之一是惨淡,三分之二是喜悦。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从来未放弃过对真理的寻找。我要信奉的真理,绝不是别人灌输的,而是经过思考、批判、筛选过的、我心悦诚服、自觉自愿接受的。我的信仰,是从书中来的。我信仰真、善、美,信仰科学、正义、和平、进步。而归根结底,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坚如磐石的信仰。我在马克思主义者们的理论著作中找到了一般的宇宙思维、世界观和方法论,找到了对“人”字最完整、最深刻的诠释。此外,我对德、道、祥和兴趣,对气功、神学的好奇,对书画艺术师法自然的理解,对诸派哲学命题的探究,统统都在马克思主义的笼盖下,我逐渐找到了它们的相通之处。如今,我成了一名共产党员。我知道,共产党人,已经走过了许多坎坷崎岖的道路,如果说,他们的脚步从未动摇与零乱,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怀着伟大的真理。入党,是进步的表现:而且,我能够“在任何听到国际歌的地方,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同志和朋友”。最为重要的是,一个本色的共产党员,可以使自己的灵魂肃穆地站着,懂得关心人,关心国家,约束自己,热爱生活,在人类的进步事业中血性而浩荡地奋斗一生。  在读书中信仰,在信仰中读书。我用笔杆歌唱精神与感觉的激昂。

4,幸福是什么?

当代英国爱尔兰著名圣经注释学家巴克莱博士在《花香满径》开篇中指出:

“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话说到了点子上。

有希望。 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了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回答说:“我 哪会一贫如洗,我为我自己留下的是一份伟大的礼物。我所留下的是我的希望。”希望是要付出代价的,没有奉献就没有希望。一个人要是只生活在自私中,却失去了希望,他的生命已经开始终结。

希望是一朵将开未开的花骨朵,时刻都有被风摧雨打的可能。因此,呵护希望之花要有忘却过去的决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未来持续的忧患。回忆不能鼓舞我们有力的生活下去,只能让我们逃避,好像囚犯逃出监狱;在波涛汹涌的现实生活里,我们只能当一名忠实的水手;面对未来,容不得半分的麻醉和松弛。在97这大事纷至沓来的一年里,我先后到了中国最富裕的地方和最贫穷的地方:香港和七百弄。活在影视荧屏和流行乐里的香港,真正到了眼前,我的目光却没有停泊于她的繁荣和璀璨,而是伸入到香港人的内在的性格当中去。我所见到的香港青年一代,虽然身在福中,却不见骄气。娇气、俗气,他们独立、勤劳、朴实,能吃苦,还彼此倡导一种开放的心灵和经国济世服务社会的理想,这些,对我的内心何止是小小的撼动?我断言:香港人,一代胜于一代,香港的希望是无穷的。后来,我又到了全国著名的穷乡七百弄。在强烈的反差中,我真惊叹:上苍竟鬼使神差地把贫穷和壮丽同时赐与了一个地域。封闭的弄场,苍凉的茅屋,山高路远坑深,没有知识的山民--希望在哪里啊?深人考察之后,两个动人的实例击碎了我所有的啼嘘。一个从教了32年的老教师,在全校仅剩下一名学生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翻山越岭,毫不懈怠地上课;一个老汉养猪养羊20载不尝一块肉,硬是把两个儿子送上了大学!这种不屈服于命运和咬紧牙关与生活抗争的意志,正是我们在贫穷的歌唱中寻找的希望啊!

这是人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不也是中华民族的幸福么!

有事做。 一个人在没事做的时候,他就会觉得日子过得很慢,生活十分的空虚。有过这种经验的人都会知道,有工作不是不幸。而是一种幸福。无事最容易生非,社会的闲人越多,潜伏的危机就越大。

丘吉尔也说过: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怕在他最热爱的工作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在适当的位置上勤奋工作,能使人保持一种健旺的精神。正像劳累一天带来愉快的睡眠一样,勤劳的生命带来愉快的死亡,勤劳的生命是长久的,像一兜富有韧性的长春藤.一个人每天都在为一项有意义的事业而思考、而行动,他会获得忙碌的快意和收获的喜悦。点点滴滴的才华都在一天天开花、结果,这种幸福感是绵绵不绝的。

工作之中意义无穷。一个人经过工作才能日臻完善。能找到自己工作的人是有福的,正像伟大的力量在生命的凄苦的泥淖沼泽之中开凿的一道畅通的运河。工作里面有一种永久的高尚之处,甚至神圣之处。一个人尽管如何冥顽不灵,尽管忘记他的崇高使命,只要是踏踏实实埋头苦干,这个人便不致没有救药.只有怠情才永无希望。努力工作,而绝不贪婪卑吝,这便是与自然的歆合感通:想把工作完成的诚恳愿望本身就会把人逐步导入真理,导入自然的种种任命和规则,而这些也就是真理。一个人一旦着手工作,他的整个灵魂必将化为一种何等真实的和谐!

不要在空虚里叹息,各种各样的困惑,最终只能靠行动来解决。

我的大学,是在忙碌中度过的。大多的时间都碎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在高节奏的生活中。工作是很累的,但我甘心,我无悔。因此我也坦然。相反,当我偶有惰性发作的时候,在我的背后,我就会听到时间的马车如飞的赶来,在我面前却是无穷无尽的沙漠。这大片的沙漠,尚待的我双手改造成绿洲。我又怎么有偷懒的理由?

能爱人。

诗人白朗宁曾写道:“他望了她一眼,她对他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苏醒。”

艾青《关于爱情》一诗则有这样的句子:“这个世界,什么都古老:只有爱情,却永远年轻。有了爱情,鱼在水中游,鸟在天上飞,黑夜也透明。”生命中有了爱,我们就会变得焕发、谦卑、有生气。新的希望油然 而生,仿佛有千百件事等着我们去完成。有了爱,生命就有了春天,世界也变得万紫千红。 爱情的来临是没有预约,也不可回避的。爱情是缘份的儿子,一旦降生,就有呵护其长成的责任。只要拥有真诚和理性,任何人都可以获得爱的权利和位置……

我又常常默想:爱情是什么?正如“美是难的”一样,爱情也是难的。我们只能说。在灵魂中,爱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激情:在精神中,它是一种相互的理解;在身体方面,它是我们对躲在重重神秘后面的被我们所爱的一种神秘的羡慕和优雅的占有。

爱情之树需要事业作为土壤。爱情若不能催人向上,即使不是自贱,也是一种浪费。因为爱情一旦干扰事业,就会阻碍人坚定地奔向既定的目标心中有了爱,仍能约束它,事业的土壤才不会贫瘠,而爱情之树却常青。

--这些理解,又说对了百分之几?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篇12:读书感悟随笔:诗意地栖居

人生在世,都过得好忙碌,都活得好辛苦……

穷人渴望富有,富人渴望清闲;小孩期盼长大,老人感叹夕阳;男人喜欢美女,女人喜欢帅哥;学生殚精竭虑地偷懒,老师千方百计地督促……每个人似乎都在孤独地追逐着自己的目标。可是,我们的雄心壮志,并不能总是给我们力量——因为与茫茫的宇宙相比,每个人所活动的空间,不过沧海一粟;与漫漫的时间相比,每个人的生命,也不过白驹过隙。由此观之,每个个体是多么渺小啊!以渺小的生命,回应无尽的宇宙、无限的时间,实现互动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可是,人真是个奇怪的存在,越是不容易得到的东西,越有追求的动力。所以,人都忙碌起来了,都感到十分辛苦……

可是,你享受这样的忙忙碌碌,喜欢这样的辛辛苦苦吗?

时间有没有尽头?宇宙有没有边界?有太多的未知值得探索,有太多的疑惑需要解决。如果我们厘清了这些问题,认识了我们自己,或许那种忙碌的感觉、辛苦的感觉会有所缓解。在茫茫的宇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时间的长河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浪花,让自己感到安心,不再执着于未知,不再徘徊在恐惧之渊,以更高的视野审视自己的生活,如鸟自由翱翔于天际,如鱼尽情畅游于大海,就是我“诗意的栖居”。

每个人都至少同时存在于两个世界——一个是看得见,摸得着,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一个是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世界。对于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因为不能看透,所以有很多未知的疑惑困扰着我们;对于如梦似幻的感受中的世界,因为觉得自己就是主宰,所以觉得十分熟悉。其实这不过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对于这两个世界的了解,未必如我们“自认为”的那样,一者多于另一者。对于这两个世界,我们可能同样陌生,同样知之甚少,甚至是完全地无知和误解。

太阳为什么总是东升西落?月亮为什么总有阴晴圆缺?科学的测量与计算似乎解决了我们的疑惑,同时也让我们相信,整个宇宙都是在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转着,仅仅有条——简直就像是一件艺术品。那么究竟是谁创造了这件艺术品呢?是谁赋予万物以引力呢?野心勃勃的科学,试图揭示一切现象的科学,在这里似乎也踌躇不前了。于是有人欢呼——好哇!科学走到了尽头了。他们千辛万苦的证明,不过只是指向一个结论——是上帝,是上帝创造了这一切!看吧,宣告上帝死了的是尼采,把上帝闭上绝路的却是科学。“山重水复疑无路”,而今“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帝又复活了。可是,如果真的有上帝,他对这种欢呼,肯定也是嗤之以鼻的——因为,他的死活,其实人可以妄自揣测的?或许,他会为这些信仰他的人提供一个心灵的港湾,让他们在这个港湾中静静地等死。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上帝眼中,说他死了的人,和说他复活的人,同样都是“刍狗”而已。

篇13:诗意的栖居

诗意的栖居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诗意的栖居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从文选谈起 读过很多文选类的书,蒙学读物《千家诗》、代表中国古典散文最高成就的《古文观止》,还有诸多门类的文选,如学习古代文学的必读必背书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还有有心人精心编写的《美国语文》等等。文选是中国人乐此不疲的东西,古往今来的文选浩如烟海,有的淹没在了文海中,而有的则成了经典,《文选》如此,《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如此,因此拿到《教师人文读本》我就以一种审视的眼光来阅读这两本并不太厚的文选。 其实文选类的书要想成为经典,编者可以说是关键因素,虽然很多时候编者都被人遗忘了。这套《教师人文读本》的编者队伍由教育家组成,都是些响当当的名字:张民生、于漪、商友敬等,是在教育这一领域里做到一定境界的专家,可以说由他们来编写给教师的书,应该说是恰当的。 看完编者便要看看书的内容了,看文选主要看编者的思路和价值观,思路体现在文选的框架上,价值观自然体现在选文上。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由八个单元组成,涉及时间、爱、名师、美学、阅读、科学、自然、公民意识等内容,下册也由八个单元构成,分别讨论了思想的诞生、启蒙、民主、权力、传统与现代化,、什么是教育等话题,这些话题很多乍一眼看上去与教育没有太大的关系,然而仔细思量,细细品味能从中发现它们与教育的深层联系,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能促进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时间是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必须面对的命运,因此树立怎样的时间观成为可以左右我们一生的命题;正如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提到的我们一生下来就在寻找自己身体的另一半,于是“爱”似乎是人命中注定的能力;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是提升一个人幸福感的途径,而美学正是打开小径的钥匙……这些话题既是我们要与学生讨论的,亦是我们自己作为一个人,一个生存于世的人要认真思考的。可以说编者的立足点是很高的,同时也是很全面的。最后看看选文吧,既有名家的原典,如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的演讲》、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安居》,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等,也有专家的专论,如王元化的《论传统与反传统》、冯友兰的《人生的信条》等,还有很多有见识的当代知识的热血言论,如王晓明的《后一种可能》,蔡翔的《底层》、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等,再次在这里阅读这些振聋发聩的文字,我热血澎湃,不禁开始思考――   教师应该是知识分子 在我心目中,知识分子是个很有内涵的词汇,它代表的不是一种身份,亦不是一种地位,而是一种担当。我不知道教师能不能称得上知识分子,但是我觉得教师应该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的精英,应该代表着最先进的文化,是觉醒者,是开拓者,是思考者:一如陈寅恪所说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正如《教师人文读本》中王晓波笔下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应是这种精神的象征;一如康德所言的“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正如《教师人文读本》引导我们去思考的生与死、宇宙与人生、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变革、科学与人文、物质与精神、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审美……这些问题乍看都是些虚无飘渺的东西,那也是周作人所言的“伟大的捕风”,这些问题既推动我们又困惑我们,使我们始终处于不断思考和追求之中,我们个人的精神才会不断的成长。一个教师,应该同时是知识分子,这样我们才能在繁杂而单调的教学生活中,面对各方面的压力的时候,我们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冷静的思考自己的境况,才能在各种束缚中保持自己的独立,寻找有限的自由,才能引领我们的学生去思考,才能释放自己的精彩,才能培养出拥有独立人格的真正的人,这是我们的使命,也应成为我们的担当,所以教师应该是知识分子。   诗意的栖居 海得格尔是一个地道的知识分子,“诗意的栖居”是他在荷尔德林诗歌中发现的珍珠。何谓“诗意的栖居”,为什么我用这五个字来谈读《教师人文读本》的体会呢? 刚参加工作,之前对教师工作的各种憧憬都被随之而来的各种琐事冲得烟消云散,我开始埋怨,开始消沉,开始随波逐流。好不容易盼来的一个假期让我有了喘息的机会,而一本《教师人文读本》则让我开始思考“教师何为”的问题。 人充满劳绩,然而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这不正是对教师工作的形象描述吗?了解教师工作的人都知道这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用“充满劳绩”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工作,为什么不选择清闲。我们是清醒着?麻木着?亦或放任着?而既然选择了在杏坛栖居,这是我们的阵地,我们的家园,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诗意,在这片家园里寻找幸福,发现幸福,享受幸福。      

篇14:诗意栖居散文

诗意栖居散文

还能栖息在阳光里做梦

梦里还有鲜活的愿望

愿望到达的途径不止一条

一条路可以随心而为

而为都是为了通向诗意的远方

远方有你还有我们一起编织的梦

梦里我们诗意的栖居

――题记

提醒幸福

我们活得幸福吗?很多人这样自问,也许会有少许的缺憾。对于孩子来说,觉得自己还没有真正长大;对于少年来说,觉得学业还未成;对于青年来说,还未成家立业;对于中年人来说,还没有功成名就;对于老年人来说,还没有功德圆满。是啊,幸福仿佛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不远。于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自己心中的幸福而努力!

但是,我们真的不幸福吗?对于孩子来说,我们与游戏为伴,有父母的陪伴,有快乐的童年,健康地成长,这不是幸福吗?

对于少年来说,我们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求学,可以探奇了,不断打开新的世界,不断完善自己,每天都有新进步,这不是幸福吗?

对于青年来说,未成家,还有甜蜜的爱情;没有甜蜜的爱情,还有甜蜜的追求。事业刚起,一切都在美好的开始,虽然未来是个未知数,但我们可以全力打造,有无数种美好的可能,这难道不是幸福吗?

对于中年人来说,还没有功成名就,但谁敢说事业不是人生的根基?谁敢说轰轰烈烈拼搏的过程,不是美好的所在呢?多年后,当我们蓦然回首,发现结果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一路走来的风景如画。这难道不是幸福吗?

对于老年人来说,也许没有功德圆满,但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才是衡量功德的最佳尺码呢?圆满落幕应该具备哪些成就呢?我们拼搏过,也许没有大的成就,谁敢说失败或者平淡就不是另一种意义的成功呢?我们问心无愧,我们仍健康地存在着,这不是幸福吗?

所以,请你意识到,无论你在哪个年龄层次上,都会有属于你的不同的幸福。你幼稚,有天真的幸福。你睿智,有聪明的幸福。你诙谐,有幽默的幸福。你古板,有个性的幸福。你潦倒,有期待的幸福。你失败,有顿悟的幸福。甚至你锒铛入狱,有浪子回头的幸福。只要是生命存在着,就有属于它的幸福价值所在。你居庙堂,就以民为福。你处江湖,就为君造福。你进,则有创造的幸福。你败,则有思过的幸福。你有钱,就奢华地幸福。你贫穷,就朴素地幸福。用你的双手去不断营造幸福,你的幸福才源远流长。用你的心去感受幸福,幸福才无处不在。听你的心去珍惜幸福,你的幸福才永远存在。

朋友们,从今天起,做一个有幸福感的`人吧!生活的历练,只会使我们更加幸福,亲友的关爱,只会提升幸福的指数,儿女绕膝,只会让我们更加享受幸福!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幸福里快乐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是幸福的

一段时间里,忽然觉得“诗人”是个贬义词,从说话人的神色和语气就感觉得出来。如果把这些贬义综合一下,那就是:另类、神经病、疯子、甚至流氓!我不知道是哪些诗人得罪了受众,才有如此丰富的负面意义。事实上,我们能不能离开诗呢?诗人到底是怎样的角色定义呢?

如果按文学史上溯的话,广义的诗,可以说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甚至是主流。诗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早的诗三百,就是人们生活时必不可缺的文艺形式,人们通过口口相传,完成文化的传承。而《离骚》和汉赋,更是很长时间内占据文化的舞台。至于唐诗宋词元曲,更是三个朝代风靡一时的文化主流。清诗和朦胧诗与现当代诗歌虽然不很盛行,但依然没有离开生活,起码起着愉悦身心调剂生活的作用。至于领袖的诗词,更是一段时期大家传抄的佳篇。每逢重大节日,人们都会用诗来抒情达意,宣泄情感,诗意融融,乐趣无穷。试想,如果生活里没有了诗歌,不会显得更加直白无趣甚至枯燥乏味吗?包括春节晚会的串联词,包括婚礼庆典的主持词不都是诗吗?甚至有的人表白的情书不也是诗吗……所以说,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有诗的世界里,没有诗意的氤氲,就没有生活的浪漫美好。

那么,这些写诗的人又该如何定义呢?说他们另类,没错,他们总是用独特的方式感悟生活,说出提醒或警示我们的话。神经病?也应该不全错。诗人的神经是如此的敏锐,与生活的神经共颤,链接大众的心声。他们含蓄但不伪装,他们精神但不错乱,他们坦言但不胡言。说该说的敢说的必须说的话。他们有时引领文化的潮流趋势,却不虚张声势好大喜功。至于疯子,应该也不无道理。不疯癫非诗人。诗歌的独特风格,注定诗人的奇特思维。疯狂但不混乱,疯癫但内在清醒。爱就爱得惊天地,恨就恨得一塌糊涂,敢爱敢恨,光明磊落!一个诗歌的疯子,远比一个势利的小人强万倍。至于流氓,鄙人不敢苟同。我们不包庇那些下半身诗人,不袒护那些打着诗歌的幌子哗众取宠的伪诗人,不否定有极个别的人用诗歌招摇撞骗!但是主流的,才是最有说服力的。绝大多数的诗人,不还是走在正常发展的轨道,宣传正能量吗?他们的诗歌,不是经常被我们拿来装点生活和远方吗?生活不是诗歌的全部,但生活绝对离不开诗和诗人。这样说来,诗人的定义就不言而喻了:他们思维独特、与生活同步,有超前的预测,有清醒的头脑,敢爱敢恨,抒发大众的心声!

社会是一个大的综合体,每一种角色都不可或缺,诗人尤其是。所以,不要对诗人有太多的非议。首先,他们也是正常的人,然后,他们喜欢诗意的生活,也给我们带来诗意。能够诗意的栖居是幸福的。

篇15:诗意的栖居作文

龟背上长出了汉字,汉字抒写了传奇,黑眼睛,黄皮肤守护着五千年积聚的财富。五千年的文学如滚滚长江水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滔滔不绝。

晨曦里,捧一杯香茗,或坐于桌前或立于窗前,打开厚重的书,馨香之墨泼洒而出的跳动的文字展现出一幅幅恒美的画。可以品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然;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诗意;聆听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清朗……迷失在旖旎的风景里,我仿佛进入画的世界,多少次和李白梦游天姥山,拜访谢公宿处,欣赏半壁海日;又多少次和郭沫若徜徉于天上的街市,信手采摘满天的星星,打包装进行囊;又有多少次和魏武吟鞭东指,马踏沙场,纵横千军万马之中……文学的殿堂挂满了享不尽、赏不完的著作,每一幅都价值连城。

暮霭中,一灯如豆,一书如帆,载我至文学的殿堂。打开贮满精神粮食的宝盒,品味着隐藏在文字之后的苦涩酸甜,顾炎武宁死不吃清粮,拒绝朝廷之请。这是一代鸿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又怎能不与此共勉。李清照,这个乱世中的诗性女子用柔弱的笔杆在文学的长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将爱情纺成染柳烟浓,弥漫在历史长河边,向后人彰显着爱的忠贞。文学百宝箱内的食粮用之不尽,享之不竭,是华夏儿女的至贵宝藏。

在文学的殿堂里,可以驻足体察文人的伟岸英姿。苏子那飘飘白衣翩翩于萧萧风中。一场“乌台诗案”,让我们的文豪几近陷入灭绝之灾,吐纳珠玑的玉口在严刑拷问中凄惨哀号。苍茫天涯路是你的漂泊之所,波涛卷起的故垒边却依然响起你震撼苍穹的欢歌。“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是你贬谪后的洒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更彰显你的个性。苏子的高贵灵魂给予我们对生命深深地思索。

文学,这笔享不尽的财富,陈列出别有风味的画,带来一箱箱解人性之饥的食粮,更为后人提借了生活的哲思,她如细雨,如飞花,浸湿生活铺就诗意的岁月。

篇16:诗意的栖居作文

读书,如品画,囊天括地,酣畅淋漓;

读书,如听曲,缠绵悠扬,质朴清新;

读书,如尝酒,香甜甘美,沁人心脾;

人,当诗意地阅读;人,当诗意栖居。

一诗始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当天地万籁召唤我们阅读时,又赐予我们万卷《国风》,千册《雅颂》。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我们又如何选择?徘徊?彷徨?当然不能,我们只能带着“自由思想”去“兼容并包”。于是,我们读书,带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信条:我们读山,无论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还是“山中朽木当道”;我们读水,哪管它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还是一潭浑水。除了欣赏,我们又能怎样?

二诗潮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书读得多了,山读穷了,水读尽了,我们就开始阅读人生,阅读社会,阅读历史。

我们惊叹于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浪漫,杜甫“国破山河在”的深沉,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大度,王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壮怀。

我们在阅读中品味,在品味中升华。不论曾经如何,也不问将会怎样,我们虽徒增了几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胆略,但这已足够!

三诗峰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量变自然质变。在升华中我们学会思考,于是我们彻悟。在彻悟中,我们发现了真理。就像读《红楼梦》一遍,我们云里雾里;二遍我们会认为薛宝钗是拆毁“木石姻缘”的罪魁祸首;三遍,我们就发现原来宝钗竟是晶莹雪,竟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仙子,而封建礼教才是大观园那么多女性悲歌的始缔者。

阅读是品味,品味世间万物;

阅读是升华,升华自我生命;

阅读是思考,升华后的再度涅磐,思考宇宙人生。

阅读是一首诗,人当诗意的阅读,人当诗意的栖居。

篇17:诗意的栖居作文

月落金盆,良辰美景,撩人的夜色下,与友共饮长谈,如此时光,得之我幸。每读至此诗,便想斟一壶酒,用一只岁月的锥,来雕琢一个完整的人生。也许我该在这样虚无缥缈的境遇下,如醍醐灌顶般地顿悟。而不是在山云水畔间,寻你那背脊,却归来无望。

生活,不是寻彻后无止地哀虑,而是坚韧地自安;

是一笑泯恩仇的酣畅,是诗意的栖居。

如委身于山林间,静听鸟鸣。希望生活,终且安详,而不是日夜颠沛流离。相信彼时被贬谪的苏轼,应与我有同样的企盼。可如此情思,倏忽触手可及,倏忽远在天涯。我想,我应懂得他,当他面临着人世的悲恸与昭然若揭,不敢取舍的无措。我深知,他所拥有的,不过一个戏场,或许余生沉沦,抑或不得解脱。

我愿与你在此时此地,吟诗作赋,浅和低唱我们共同的苦楚。虽然总是摆脱不了那些旅途,和短暂的光景。虽然我自知,生活本是美好的。

生活,是与一个赏心悦目的人,一同走过一段赏心悦目的小径,虽然只是一段,但却足矣。惊觉,路途不长,却可以为之心旌摇曳。只因,曾经相遇。

是与一位倚仗的老人,走过一方沃土。在暮色四合的时候,与她相携着踏尽斜阳。诚挚地倾听她的话语,懂得她的辛酸,懂得她的冷暖,懂得她的山湖净月,和她眼中的那一满夕阳。

还是与一个老朋友相约在桃园下,结义金兰。静听莺莺燕燕的重唱,静观落花流水的温煦,终而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生活如栖居,诗意如斯。似蓄存温暖的棉被,被晒干之后深嗅,只觉有一股淡淡的芬芳,紧收内里。更似雨过天晴的后的草坪,潮湿而干净,清澈而疏朗。

生活如春熙,清淡索然。

不知什么时候还可以重新拾起那一份情感,可惜琐琐碎碎,终究是渡不过这时间的隘口。而那份情感,似是生活的真谛了罢。

在看遍路途上所有诗意的风景之后,归心似箭。

许久。

莞尔,无言。

篇18:诗意的栖居作文

泪水是羽化成温润的诗,眼睛是我曾在佛前与你乞求的一世情缘,那柔顺的发是我开满一树的花,那早生的华发是我的岁月苍老,你的芳华永驻,还有悠悠的从远方传来的箫声,消抚不去淡淡的哀愁。

盛世的风华也不过是转瞬凋零,华美的.宫殿如今不也做了一抷黄土。花开花谢,人生人死,似烟火,似细雨。玉环,你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女子,怎样一种难以描摹的美才能使那个朝代的帝王为之痴迷,后宫三千,他只取你一瓢,盛世的宠爱,让你几乎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上天赐予了你绝世美颜,可你的生命却只能困囚在一座金碧辉煌的牢笼里,让你一生也无法与命运抗争。箫声悠悠,在一片欢腾的繁华声中,有谁听到一个女子在幽幽凄凄的哭泣,却找不到泪的痕迹,你的泪永远只能藏在笑容里。世有桃花,美人何处?美人是孤芳自赏的坚韧和一世的孤独,寻不到,寻不到蓦然回首处,灯火阑珊下的少女美好的追溯,等待与凝望。

在那幽深幽深的小巷,细雨迷蒙,踏在青色的小石板上,那女子撑着一把油纸伞,缓缓地,缓缓地向我走来。她身上有着丁香一样的芳香,百合一样的芳华,幽兰一样的恬静,还有落花的轻愁。我是醉了,迷了,哭了……那女子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啊!我想你认识我,哪怕是以一朵花、一株草的形态,我知道你在那诗意的年代,在杭州西湖畔静静地栖居。

我的心为何总淌着泪,我的情为何总无处安放,如果给我一个选择,我愿停留在岁月的一角,静静地,默默地绽放。我不愿做沙漠的孤行者啊!可是为着你,我只能在黑暗中爬行。

又见枝头吐新芽,是春来了,你也来了,我把我的灵魂栖居在那诗意的年代,那个绝美的女子是你,那个清幽的女子也是你,那也是我啊!

远处传来一阵笛声,静静……悠悠……那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美丽。我的心诗意的栖居在那里,时光荏苒也永不失色。

篇19:诗意的栖居作文

哲人说:活出意义来。诗意地栖居,正是生活的最高意义。

诗意来源于何处?古人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诗意是大自然和内心完美融合的产物。生活中充满了美感,诗意让我们发现了美,升华了美。

人生最高的欣慰与快乐来源于心灵的感动。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我们的心总能为我们所见的事情一动,收获无限感动与喜悦。看到叶片上晶莹的露珠折射出阳光的七彩,彩带洒落到鲜艳欲滴的叶片上,“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让我感动;看到飘飘洒洒的雪,那些白色的小精灵穿过树枝跃到地上,“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让我感动;看到菊花,鲜黄耀目,簇拥而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让我感动。让我感动的东西很多很多,诗意地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美感,让我们的生活中充满欣悦与感动。

诗意地栖居,用心灵的欣慰减轻身体的疲劳与痛苦。靖节先生,诗意地栖居于南山,纵然是“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他还是悠然地与南山相伴;孟浩然归隐鹿门,诗意地栖居。纵然生活孤寂的“惟有幽人独去来”,他还是高吟“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意地栖居,我们的心不为物质的贫乏,环境的萧瑟所困,依然愉悦地生活着。

诗意地栖居,我们心会飞向更高更蓝的天空。诗意地栖居,让我们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一身仙气,诗意无穷的青莲居士会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勉励自己奋勇向前;一心“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诗史,在登泰山后,也诗意地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境界,诗意地栖居,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坚定,生活生生不息。苏轼且吟且啸“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草任平生”;李白狂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辛弃疾也会说“听取蛙声一片……”诗意地栖居,我们生活中充满向往,精彩不断。

追求诗意的生活,我们永不停息。虽然充满劳绩,然而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篇20:诗意的栖居作文

秋冬季节,落叶飘零,在众多城市喊出:“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口号时,北京市属公园却首次尝试不立即清扫落叶并打造出了”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

从客观的角度看,落叶堆积。可能会导致环境不整洁,甚至窝藏细菌等。但我想落叶不立即扫去并不代表不扫去。让落叶在城市多停留几时,恐怕会使城市更多一些诗意呢!而正如“荷尔德林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想,我们应让落叶停留,给生活多一点诗意。

不扫落叶,发现生活之美

纪伯伦曾在《沙与沫》中说道:把蚂蚁的忙碌捧得高于蚱猛的歌唱的眼光是多么狭仄啊!姑且不谈论他是否对众生的忙碌过多贬低,但我们确实更应对感性的快乐给子更多些的重视。扫去落叶,可能会获得城市的整洁。可不扫落叶,亦是城市的诗意名片。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人们总是像蚂蚁一样忙忙碌碌。却忘却自己当时选择忙碌的目的正是像蚱蜢一样美丽的歌唱。所以说,去发现生活之美、诗意地栖居吧!

不扫落叶,感受未知之喜

世界纷繁复杂随着工业文明的时发达,城市请似乎越来越成为钢筋水泥的代名词,高楼拔地而起压抑了诗情的萌发,如同”或许幸福像玻璃一样,因为平时从来察觉\"一样,我想诗意也如玻璃一般从未察觉,但其实是触手可及的,倘若不能有田国风光,何不于阳台一隅处撞见绿色,倘若不能有“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何不于落叶处感受秋景绚烂。

不扫落叶,挖挖掘生命之根

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西安就成了长安。一落叶,情况也应雷同吧,并非雪或落叶有什么奇特的魔力,而我想更可能是他们的来到挖掘出了城市千百年诗意的根基。而人也是如此。在繁华忙碌、光怪陆离的生活里失去了对诗意的追求。但落英缤纷能吸引众多市民,可能也正是唤起了人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诗意之根吧!

毕竟今时不同往日,我们可能再无法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法有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但也绝不应做“生命钟表一味往前拨”的人,我们应时时记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篇21:诗意的栖居作文

自然之美是一切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生活在自然之中,不但有风景名胜,甚至在“溪头荠菜花”中,也可平中见奇,淡里显味,颇有一种不可雕琢的天然之美。

褪去了身上厚厚的世俗之尘,挥一挥手臂,告别官场的尔虞我诈。走吧,去田园,像陶渊明一样,单捧傲世之心,独守心灵旧土。诗意地与大自然拥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把自己当作菊花,而这菊花却盛开了几千年。

“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持竿而钓的庄子正栖息于自然,了悟人生的哲理。有人劝他入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到浑浊的仕途,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社会回归自然,甘愿做一棵独自在清风中看守月亮的树,把持着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面朝一池澄清的池水,背对功名利禄,心灵如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澄、洁净。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跟张若虚走吧,面对一江春水,发出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这种脱俗的境界怎能不让人向往?

中国文人真正的境界是凭借心灵的勇敢,拥有一片不可替代的天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卷,一舟,一壶清酒,诗仙李白吟着诗,从历史的深处向我走来。一叶扁舟,荡然驶在自然的长河。

我站在白桦林中。叶依然在落,流过的溪涧还正年轻。诗意的栖居,心灵得到洗涤,“天人合一”的美丽在此绽放。

擦亮你的双眼,摘一朵淡泊幽香的菊花,喝一口浓烈香醇的酒,携一腔对自然的感恩,诗意地栖居于自然,感悟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相关专题 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