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的《PM2.5》附答案

郭门大弟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说明文阅的《PM2.5》附答案

【简介】感谢网友“郭门大弟子”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明文阅的《PM2.5》附答案(共1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阅读《PM2.5》附答案

阅读《PM2.5》附答案

①去年年底美国大使馆公布PM2.5的数据引起了国人热议,一时间专业术语“PM2.5、PM10”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PM2.5究竟指的什么?它对人类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②首先要了解的一个词是“PM”。PM是“颗粒物质”的缩写,PM10代表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悬浮颗粒,被称为粗颗粒物;PM2.5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也被称为细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③在现代城市里的众多污染物来源中,颗粒污染物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污染来源。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而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如机动车尾气、燃煤等。有数据表明,上班高峰期汽车尾气排放能迅速提高空气中pm2.5的含量。也有专家指出下午2点至4点,属于pm2.5浓度最低的时段。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PM2.5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④现代医院证明,含有高浓度超细颗粒(PM2.5)和大颗粒(PM10)的空气会对人体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健康伤害。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通常不会进入人体的肺部,因为我们的呼吸器官可以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过滤和阻拦,它们只会对我们的眼睛,鼻子和嗓子造成潜在威胁。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可能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PM2.5除了【甲】本身对人体呼吸系统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致敏作用外,它还【乙】能侵入人体肺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为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不易被阻挡,并且携带细菌微生物、病毒和致癌物,可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 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⑤PM2.5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有更大影响。虽然肉眼看不见空气中的颗粒物,但是颗粒物却能降低空气的能见度,使蓝天消失,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这种天气就是灰霾天。虽然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均能降低能见度,不过相比于粗颗粒物,更为细小的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当颗粒物的直径和可见光的波长接近的时候,颗粒对光的散射消光能力最强。可见光的波长在0.4-0.7微米之间,而粒径在这个尺寸附近的颗粒物正是PM2.5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PM2.5是灰霾天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18.阅读第④段,说出画线的【甲】【乙】两个语句的位置不能调换的三条理由(3分)

19.阅读下面材料,分析他们的锻炼是否合适?请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4分)

【材料】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意锻炼身体,尤其是退休人员,常常选择在早上七八点或晚饭后七点左右 去户外锻炼身体,或是马路边遛弯儿,或到立交桥下扭秧歌。

答案(共7分)

18.答案要点:【甲】【乙】两个语句不能调换位置,其一,【甲】句与前文的颗粒污染物对呼吸系统的伤害有关;其二,【乙】句与后面pm2.5对人体肺部的严重危害有关;其三,【甲】【乙】两句之间有递进关系,调换后与原意不符。(共3分,每个要点1分)

19.答案示例:他们的锻炼不合适。锻炼时间选择在上班高峰段,锻炼地点选择在马路边立交桥下,此时汽车尾气排放量大,此地道路扬尘多,导致空气中pm2.5含量高,对人体健康影响大,所以不适合锻炼。(共4分。“不适合”1分;“时间和地点”的选择1分;分析2分)

“屈原投江”涉及自杀内容未入选小学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怎样出炉的呢?“我们教材中引用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反复磨出来的,有的课文几易其稿后发现依然有小问题会被直接毙掉,这些年在使用过程中一些孩子和老师发现的问题也被我们及时采纳和修改。”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校长杨新富,详细披露了教材编写过程中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在编写小学语文教材之初,屈原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必须在课本中有所介绍,几个编委仔细酝酿最终形成了一篇课文,第一节介绍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第二节介绍屈原投江自杀,第三节介绍屈原做过什么事情,第四节介绍了民俗,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划龙舟吃粽子。“这篇课文原本已经放入了教材,但是在核查的时候我就提出,课文中详细介绍了屈原投江,他是抱起一块大石头跳入了滚滚的江水,这是一种自杀行为,并且自杀的方式交代得非常清晰,会对小学生们产生不好的引导,编委会觉得我的意见非常有道理,最终将这篇课文删去。”杨新富说,在现在的教材中有关屈原的内容是一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老师可以根据这首诗给孩子们讲一些背景。“投江的故事可以讲给孩子听,但是作为文字出现在教材中我们就必须特别谨慎。”

篇2:说明文阅读附答案

说明文阅读附答案

①去年年底美国大使馆公布PM2.5的数据引起了国人热议,一时间专业术语“PM2.5、PM10”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PM2.5究竟指的什么?它对人类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②首先要了解的一个词是“PM”。PM是“颗粒物质”的缩写,PM10代表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悬浮颗粒,被称为粗颗粒物;PM2.5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也被称为细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③在现代城市里的众多污染物来源中,颗粒污染物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污染来源。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而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如机动车尾气、燃煤等。有数据表明,上班高峰期汽车尾气排放能迅速提高空气中pm2.5的含量。也有专家指出下午2点至4点,属于pm2.5浓度最低的时段。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PM2.5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④现代医院证明,含有高浓度超细颗粒(PM2.5)和大颗粒(PM10)的空气会对人体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健康伤害。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通常不会进入人体的肺部,因为我们的呼吸器官可以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过滤和阻拦,它们只会对我们的眼睛,鼻子和嗓子造成潜在威胁。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可能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PM2.5除了【甲】本身对人体呼吸系统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致敏作用外,它还【乙】能侵入人体肺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为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不易被阻挡,并且携带细菌微生物、病毒和致癌物,可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 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⑤PM2.5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有更大影响。虽然肉眼看不见空气中的颗粒物,但是颗粒物却能降低空气的能见度,使蓝天消失,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这种天气就是灰霾天。虽然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均能降低能见度,不过相比于粗颗粒物,更为细小的'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当颗粒物的直径和可见光的波长接近的时候,颗粒对光的散射消光能力最强。可见光的波长在0.4-0.7微米之间,而粒径在这个尺寸附近的颗粒物正是PM2.5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PM2.5是灰霾天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18.阅读第④段,说出画线的【甲】【乙】两个语句的位置不能调换的三条理由(3分)

19.阅读下面材料,分析他们的锻炼是否合适?请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4分)

【材料】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意锻炼身体,尤其是退休人员,常常选择在早上七八点或晚饭后七点左右 去户外锻炼身体,或是马路边遛弯儿,或到立交桥下扭秧歌。

答案(共7分)

18.答案要点:【甲】【乙】两个语句不能调换位置,其一,【甲】句与前文的颗粒污染物对呼吸系统的伤害有关;其二,【乙】句与后面pm2.5对人体肺部的严重危害有关;其三,【甲】【乙】两句之间有递进关系,调换后与原意不符。(共3分,每个要点1分)

19.答案示例:他们的锻炼不合适。锻炼时间选择在上班高峰段,锻炼地点选择在马路边立交桥下,此时汽车尾气排放量大,此地道路扬尘多,导致空气中pm2.5含量高,对人体健康影响大,所以不适合锻炼。(共4分。“不适合”1分;“时间和地点”的选择1分;分析2分)

篇3:《PM2.5》阅读答案

1.B(“且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并非是原因之一)

2.A(B潘教授的计算是针对北京市人群计算的,属于范围扩大;C“客观因素”错;D“只有……才”错,造成雾霾天气不止这些扬尘)

3.B(原文是“抑制”私车,不是“禁止”)

篇4:《PM2.5是什么》阅读答案

①自去年九月份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多发。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检测数据显示,自9月1日至今,我国中东部共发生12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随着大雾频频造访,一个原本陌生的词走进了人们的视野:“PM2.5”。

②那么,PM2.5是什么呢?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在征询了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后,PM2.5的中文名字在4月19日尘埃落定了——“细颗粒物”。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被称为大气污染的元凶。研究发现,PM2.5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造成很大的影响。

③ 中国环境保护局检测表明,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④此外,国家室内环境与室内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广生称,PM2.5对室内造成污染主要来源于五个渠道,吸烟、烹饪、空调、人体自身活动和室外污染入室。因此,PM2.5既有内忧又有外患,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大敌。

⑤ ?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强调,必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切实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全面落实机动车排放标准;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预报系统等方式控制PM2.5。国家对于PM2.5的重视使得减轻PM2.5的外患成为可能。

⑥就解除PM2.5的内忧问题,宋广生表示,目前市场上的空气净化器大多数是针对去除PM10(颗粒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设计的,对PM2.5没有针对性,去除室内PM2.5必须选择负离子空气净化器。负离子空气净化器生成的空气负离子带有负电荷,显示负电性,而PM2.5带有正电性,负离子与PM2.5相遇后,二者正负结合凝聚在一起增加了PM2.5的重量,从而使其降落在地面上,实现清除PM2.5。

⑦专家建议,老人、小孩和慢性病患者等易感人群,在大气污染严重时,应尽量减少外出,待在室内要关好门窗,防控PM2.5。特别要注意大雾天不能晨练。PM2.5是引起大雾天气的重要元凶之一。如果一定要晨练,建议带上真正能防pm2.5的口罩进行慢跑、小跑等运动量不大的晨练。人在不停的呼吸中,pm2.5颗粒夹杂着大量的致病细菌会被人吸入并直接侵害人体的健康,而pm2.5口罩的面料采用能杀灭连抗生素都无法杀灭的“超级细菌”的康纶纤维,用口罩,无疑是有效的解决了即防尘、又防病的问题。另外,要尽量减少吸烟甚至不吸烟。烟雾中有大量pm2.5,会对人体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如果无法阻止周边的人吸烟,那么应该尽量远离烟雾。 (摘自百度经验,有改动)

13.在第③、第⑤段段首各加一句恰当的话,提示该段的主要内容。(4分)

第③段:

第⑤段:

14.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5.第④段中加点的“内忧”“外患”各指什么?(4分)

16.王奶奶家住空气污染指数最高的石家庄,她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同样的生活习惯:早晨起来打开窗通风透气,然后到公园锻炼一个小时。听说这段时间空气不好,所以外出有时也注意到要带个口罩,好在多年来家中一直备着。可这几天总觉得喉咙不舒服,于是听朋友介绍,买回了一台普通的空气净化器,希望能缓解自己的不适症状。请你根据上文内容,分条指出王奶奶的哪些做法是不恰当的。(6分)

参考答案:

13.(共4分)第③段:PM2.5来自哪里?第⑤段:如何防控PM2.5?(各2分)

14.(共4分)列数字、作比较(2分),运用准确的`数字,突出强调了PM2.5微小的程度(2分)。

15.(共4分)“内忧”指吸烟、烹饪、空调、人体自身活动和室外污染等入室对室内造成污染;“外患”指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污染外部空间。(各2分)

16.(共6分)

(1)早晨起来打开窗通风透气的做法不恰当。在大气污染严重时,应尽量减少外出,待在室内要关好门窗,防控PM2.5。

(2)早晨到公园锻炼一小时的做法不恰当。PM2.5是引起大雾天气的重要元凶之一,因此大雾天空气污染尤为严重,不能晨练。如果一定要晨练,建议带上真正能防pm2.5的口罩进行慢跑、小跑等运动量不大的晨练。

(3)外出时戴的口罩是多年以前就备下的也不恰当。外出时要戴上真正能防pm2.5的口罩。人在不停的呼吸中,pm2.5颗粒夹杂着大量的致病细菌会被人吸入并直接侵害人体的健康,而pm2.5口罩的面料采用能杀灭连抗生素都无法杀灭的“超级细菌”的康纶纤维,用口罩,无疑是有效的解决了即防尘、又防病的问题。

(4)买回一台普通的空气净化器的做法不恰当。目前市场上的空气净化器大多数是针对去除PM10(颗粒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设计的,对PM2.5没有针对性,去除室内PM2.5必须选择负离子空气净化器。负离子空气净化器生成的空气负离子带有负电荷,显示负电性,而PM2.5带有正电性,负离子与PM2.5相遇后,二者正负结合凝聚在一起增加了PM2.5的重量,从而使其降落在地面上,实现清除PM2.5。(能说出其中三点,结合文章内容即可,每点2分)

篇5:阅《桃花源记》选段读理解附答案

阅《桃花源记》选段读理解附答案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密,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人视端容寂 ?其真无马耶

B.?闻之,欣然规往 ?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学而不思则罔 ?则玉成雪岭际天而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分)

8.C

评分意见:本题2分。

9.(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或:(渔人)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重点词“及”“诣”翻译正确,能补充出省略的主语,且语句通顺即可得2分。两个重点词的翻译,错一个扣1分;没有补出主语扣1分;扣完2分为止。

10.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写出“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得2分;写出“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篇6:说明文阅读“京杭大运河”附答案

说明文阅读“京杭大运河”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做答。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也是最古老的的人工河流。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1794公里。

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盐运”通道,到现在的“北煤南运”干线以及防洪灌溉干流,这条古老的运河至今仍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京杭大运河对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合,以及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站在保护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大运河不仅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也为世界所公认,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水系绵延数千里,独特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形文化景观,如果再加上还未被很好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就更加丰富。如果将其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媲美,具有极丰富的研究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消退,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正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将不复存在。

22.大运河是中国的一个奇迹,请从两方面概括它的价值。(4分)

23.3月“两会”上58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4分)

(1)概括将运河申遗的理由:(2)运河申遗需要做哪些工作:

24.阅读链接材料,请你依据示例样式为“运河骑游节”拟写一个宣传语(不超过20字)(2分)

【材料链接】

通州区近年为弘扬运河文化。以大运河北起点为开端,向南依次建设了运河河源段、运河古韵段、运河时风段和运河山水段四个景区,意向分别展现岛影、塔影、楼影和林影。沿河建设60公里“运河绿道”,每年举办亲水绿道骑游节,市民们骑着自行车,既锻炼了身体,又近距离欣赏了大运河的旖旎风光。

示例:骑车逛运河,生态游通州

参考答案:

22.要点:(1)从古至今连通全国南北的交通运输作用(2)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分,每小题2分。

23.要点:(1)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重要人类遗产;具有极丰富的研究价值。(2)恢复运河的交通运输功能,保护文化遗存和自然生态环境,保证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分,每小题2分。

24.示例:①游百里运河,赏千年文化 ②塔影楼影看通州,岛影林影赏新城 ③运河绿道展雄风,通州新城创文明 2分,句式整齐即可。

篇7:说明文阅读《盐》附答案

说明文阅读《盐》附答案

①盐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离子和钠离子在人体新陈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氯离子具有维持渗透压、调节酸碱平衡和组成胃酸等生理作用。钠离子在人体水量恒定上起主要调节作用,钠多则水也多,钠少水也应当减少。因此盐摄入过多时,可能发生水肿,过少时,可能引起脱水。

②虽然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盐,但是过多的摄入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日本秋田县的居民喜欢吃咸食,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为20-30克,比其他县的居民多两倍。结果秋田县居民中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是日本有名的短命县。

③ 为什么盐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呢?研究表明,盐能使人体“水化”。也就是说,人体盐分多了,对水分的需求也要相应的增加,从而使过多的水分滞留在体内,导致血管内血浆容量增加,最终引发高血压。最近科学家发现,一种蛋白质“Racl”在摄取盐分过多导致高血压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如果开发出抑制Racl的药物,就能够治疗因摄取盐分过多而导致的高血压。

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以5克为宜,不宜超过6克。事实上人们的盐摄入量往往高于此推荐值。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盐9.7克,农村居民为11.1克,并且中老年群体盐摄入量明显高于青少年。

⑤减少盐的摄入不仅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还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由此可见,对于高血压、脑血栓等疾病患者,采取限制盐摄入量要比多吃蛋白质和不吃肥肉等措施更有效。

⑥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将盐摄入量从每天9—12克减少到5—6克,血压会有明显的降低。通过这种方式所达到的降压效果等同于口服降压药的效果。

⑦ 首先对每天盐摄入采取总量控制。一般而言,20毫升酱油中含有约3克盐,10克黄豆酱中约1.5克。如果炒菜时需要用酱油或酱类调味时,应按比例减少相应的盐用量。其次食物加工、烹调时尽量少放盐。不吃或少吃咸菜以及含盐量多的酱菜、腌肉制品等食物。最后应多选择含钾多、含钠少的绿色食品。谷类中的荞麦和小米钾含量较高,蔬菜中土豆、藕、油菜、大白菜、番茄等和水果中大枣、山楂、香蕉、苹果等都含有比较丰富的钾。

⑧如何降低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呢?请记住,少吃盐永远是你的健康之道。

23.简要概括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2分)

24.简要说明第⑦段中加点词“尽量”的.表达效果。(4分)

25.第②段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选择一种说明其作用。(4分)

26.在第⑦段空格处填写本段的中心句。(2分)

27.请结合实际谈一谈你家里是如何减少盐的摄入量的。(2分)

参考答案:

23、适量摄入盐有益于身体健康,反之则有危害,容易引起高血压等多种疾病。

24、“尽量”一词的运用更加严密地说明了食物加工、烹调时少放盐的程度。

25、示例:通过举例子,更加增强了“过多地摄入盐对身体产生危害”这一说法的可信度。通过列数字,更加准确地说明了秋田县居民每人每天盐摄入量高。通过作比较,更加清楚地说明了秋田县居民比其他县居民每天盐的摄入量多。

26、示例:减少盐的摄入量是能够做到的。如何减少盐的摄入量呢?

27略

篇8:《黑匣子》阅读附答案说明文

《汉字的优越性 》阅读答案

汉字的优越性

汉字是最古老而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字,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到殷商时代转化成甲骨文,以后一直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文明的进程。汉字对于继承中华文化、维护国家统一以及引进外来文明、促进国际交流都做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

汉字在世界文字丛林中独树一帜,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越性:

汉字是最节省的词构文字。①汉字像魔块,有神奇般的组词能力,往往一个字能构建出许多个意义单位(词)。②如一个“白”字就组成了“白天”、“白痴”、“白兰地”、“白木耳”、“白马过隙”、“白璧无瑕”共100多个词条。这样,汉语常用的四万个词汇只需要三千个汉字构建即可,就能拼写出绚丽多姿、气象万千、海洋般深邃、天宇般广阔的文章来,而人们识字的任务却很有限。汉字是最富有联想的智慧的文字。③汉字表义能力特别强,它像一幅图画,(象形文字,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和大量的偏旁表义),看惯了这些字,目击的瞬间就能萌发联想,甚至产生情感,使人的认识迅速发生变化。④例如看“风”、“疯”、“峰”、“丰”、“封”等字,一看就能理解其意义并产生想象它所表现的情境,而拼音文字的“feng”,目击它时人毫无感觉,只有读了前后文以后才懂得它的意义,思维就慢了一拍。汉字是世上独有的双脑文字。人们都知道语言逻辑思维开发左脑,而形象情感生活开发右脑功能,汉字组成的视觉语言,具备了双重功能,既促进概念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文字图形又促进右脑的想象和情绪活动。所以因左脑外伤得了“失语症”的病人,不能听和说,却仍能看懂汉字写成的文章,可见汉字对左右脑的开发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汉字是最优秀的艺术文字。因为汉字是一幅幅的图画,当然书写时容易美化,所以世界上的文字唯有汉字的书写能发展为一门“书法艺术”。看书法大师们的墨宝,有的高远飘逸,有的庄严凝重,有的苍劲有力,有的娟秀美丽,表现出种种神韵气质,这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文字都难以表达的艺术美。

此外,汉字还特具简短明确的优点。它的音节少,最适合未来声控计算机使用。又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蒸蒸日上,加之我国进入WTO以后,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四海宾朋纷至沓来,汉字必将成为世界通用文字之一。当今世界各国汉字、汉语热的兴起,有力地证明了这一大趋势已经到来。

汉字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完全可与中国古代其它四大发明相媲美的中国“第五大发明”,所不同的是这“第五大发明”不仅古代功勋显赫,而且今日和未来的中国与世界,将是它更加发挥威力的时代!

20、本文介绍的汉字的几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进一步说明了汉字的优越性。 (3分)

21、指出文中划线句子①②③④各采用的说明方法:① ②

③ ④ (2分)

22、文中画“ ”的句子是个排比句,写出你读了这个句子后的感受。(2分) 20. (3分) 汉字的几大特点:(1)组词能力强 (2)表义能力强 (3)同时开发左右脑 (4)具有艺术美 (5)简短明确

21. (2分) ①打比方②举例子③打比方④举例子

22. (2分)读这个排比句,可以充分感受到汉字艺术美的特点,为我们拥有“中华民族的瑰宝——汉字”而骄傲和自豪。

《黑匣子》阅读附答案

黑匣子

①空难事故发生后,人们到现场救援的时候,总是会寻找一个东西,那就是被誉为空难“见证人”的黑匣子。

②黑匣子是飞机专用的电子记录仪器,一种是飞行数据记录仪。它能将飞机的高度、速度、航向、爬升率、下降率、加速情况、耗油量、起落架放收、格林威治时间,还有飞机系统工作状况和发动机工作参数等飞行参数都记录下来。另一种是座舱话音记录仪。它实际上就是一个无线电通话记录器,可以记录飞机上的各种通话。需要时黑匣子能够向调查者提供飞机出事故前各系统的运转情况和机上人员的各种对话,为事故分析提供依据。

③黑匣子的外壳具有很厚的钢板和许多层绝热防冲击保护材料,能在1100摄氏度的火焰中经受30分钟的烧烤,能承受2吨重的物体挤压5分钟,能够在汽油、机油、电池、酸液、海水中浸泡几个月。总之,它能在许多恶劣的条件下安然无恙。

④其实,黑匣子并不是黑色的,为了便于人们搜寻,它被涂上了鲜艳的桔黄色。也许是人们觉得它里面存储的信息对飞机事故的鉴定意义重大吧,所以使用了这样一个非常神秘的名字――“黑匣子”。

1. 阅读选段②的内容,请给“黑匣子”下一个定义。(2分)

2.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2分) 黑匣子是记录飞机的飞行数据及座舱话音的专用的电子记录仪器。

2.(2分)列数字(1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黑匣子绝热防冲击的特性(1分)(或说明在恶劣的条件下能安然无恙的特性)。

篇9:说明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说明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①动物大都有自己的窝,鸟类也不例外,大都有自己的巢。古代诗人常以归鸟返巢比喻久客恩归的心情,如“鸟宿池边树”,“倦鸟思归林”。而“鸟宿树”,“鸟归林”。是因为在树上或林中,有鸟儿的巢窝。鸟归巢,犹如人归家,是它获得家庭温暖和休养生息的场所。

②鸟巢的产生,远比人类住屋的产生为早。远古时代的人类,就是受了鸟巢的启示,才开始从穴居山洞和荒野移到树林高处栖身,以避免野兽的袭击和侵害。鸟类筑巢的技术是异常高明的。有人说,如果把自然界洲奇特建筑排一个名次,那么鸟巢的奇特多样和精美灵巧,一定能名列前茅。

③一般的鸟巢,都是就地取材,用树枝、树叶和泥土做成。

④造巢技术最高明的是那些建造别开生面的悬巢的“艺术家”。北美绿鹏的巢象一个小篮,挂在横空的树丫上,黄鹂的袋形深巢,险悬在细枝的末梢;马来亚的绿色阔嘴鸟,编一条长绳,把它们精致的巢挂在林中池边的树上,褐雨燕的巢,变为奇异。它们造巢原料灶使用自己的唾液,再加上羽毛和海藻,将巢筑造在石崖上,坚硬。为了造一个直径2﹣5厘米的小巢,有时要花上一个月酬时间。其中以唾液为主的金丝燕巢,采集后就是我们熟知的霹贵中药和佳肴——燕窝。

⑤我国无论老幼妇孺,都熟悉衔泥筑巢的家燕。汉,乐府诗就有“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的诗句。民间还有“燕子来巢,吉祥之兆”的说法。家燕筑巢的本领,是非常高超的,堪称鸟类中出色的“建筑师”。它们在池塘边、田边、地萋等湿泞的泥土上,啄一口混着杂草根的湿泥便飞回选定的巢址在路上,湿泥混合着唾液,使泥料更加粘稠,吐出的泥丸被风一吹很快就变得坚硬而结实。家燕的窝象半个饭碗,上面的口敞着,窝里铺着柔软的羽毛、软草、松针等细软物。唐代樊晦所作《燕巢赋》这样描述燕巢:“垒轻蕊而矜暖,布重泥而讶湿,迹似连球,形如聚粒。”这是很贴切的。

⑥鸟儿为什么具有筑巢的本领呢?

⑦动物学家认为,鸟巢的始创,显然与鸟类繁殖后代的需要紧密相关。比如燕鸥在开始求爱对,雌鸟会以胸部为轴心擦着地面旋转,雄鸟则双翼下垂,绕着雌鸟不停地奔走。这样雌鸟很快就在沙地上挤出一个浅碟形的.沙窝,成为它们的新居,在其中产卵孵化。当然,许多鸟巢比这复杂得多,但其起源都是为了在生存竞争的过程中,能安全地繁殖后代。

⑧鸟类的筑巢行为,还受到本身生理上变化(如内分泌周期)的影响。多数小鸟的巢,通常需花一星期左右筑成。而歌雀由于内分泌周期短,急需寻求配偶,可以在三天内急速完成一个很不错的巢。

⑨鸟造巢,人们总以为是生而知之的,是天生的本领。有这样的事例:有一批第五代织巢鸟,虽然它们前四代都困在樊笼中从未筑过巢,但这第五代在获得筑巢材料后,就能无师自通地筑出鸟巢,而且工艺之精巧并不比野生的同类鸟筑的巢差。但是,英国生物学家华莱士做过~个试验,他把一只小野鹪鸟捉来进行人工喂养,与亲鸟完全隔离。等它长大后,由予没有看到过亲鸟筑巢,因此,给它一些树nf‘枯草,它只会胡乱堆在一起,筑不成巢;而野生鹚鸟却是一种很会筑巢的鸟。看来,鸟类也并非完全是天生就会筑巢的,有的也需要一个后天的学习过程。

1、根据文章内容,用“||”将全文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第四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3、阅读文章1﹣5段,分析鸟类筑巢的“天才”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4、结合全文分析,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鸟类的筑巢?

5、文章中阐明鸟类筑巢的原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有人认为最后一点是人们普遍的认知,应该放在第一点进行重点强调,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篇10:《极光》说明文阅读附答案

《极光》说明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

极光是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被视为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长期以来,极光的成因机理未能得到满意的解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极光可能是由以下三种原因形成的。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因为北极区临近地球的边缘,所以能看到这种大火。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辉光。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众说纷纭,直到20世纪60年代,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和火箭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

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和水星,它们的周围,也会产生极光,这已被实际观察的事实所证明。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磁层好似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象。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个活动的图像。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

极光不仅是个光学现象,还是个无线电现象,可以用雷达进行探测研究,它还会辐射出某些无线电波。有人还说,极光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极光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还直接影响到无线电通信,长电缆通信,以及长的管道和电力传送线等许多实用工程项目。极光还可以影响到气候,影响到生物学过程。当然,极光也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解开的谜。

5.有关“极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极光这种特殊的光是一种高空大气现象,人们逐步能够解说此现象的成因机理。

B.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便产生了极光。

C.极光的形成需要大气、磁场和太阳风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

D.极光的形成与电视屏幕图像显示有着相似的过程和结果。

6.对极光形成的原理,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被进入地磁极区高空大气层的电子束激发而发光。

B.太阳喷发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被磁场汇集成束而从大气层显现出来。

C.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从而形成极光。

D.由太阳风粒子流形成的电子束受到电磁铁的作用而显示极光图象。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用雷达进行探测研究可以在较短时期内解释极光的辐射现象。

B.人们已经认识到,极光对许多实用工程项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利与弊。

C.极光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极光对气候、生物学过程等方面都有影响相关。

D.揭开极光发出声音的谜底已经得到科学界人士的重视,不远的将来就会真相大白。

参考答案:

5、B(产生极光还必须具备高速带电粒子流)

6、D(是磁层中的电场和磁场的作用)

7、C(A、从原文中无法推断出“较短时间”和“辐射现象”的说法,B不能从原文中的“影响”推断出“利与弊”两个方面,D原文说“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解开的谜”,所以说“真相大白”推断武断)

篇11:《聚焦“PM2.5”》阅读答案

①在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中,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神秘、迷离、缥缈的雾,其美妙难以描摹却令人神往。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那些被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雾,在现代都市里已渐行渐远,如今笼罩在城市里的所谓的“雾”更多的是“雾霾”。于是一个原本陌生的.词——“PM2.5”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②什么是PM2. 5?在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气象学中,颗粒物是按直径大小分类的,粒径小于100微米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为 “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2.5微米的称为“PM2.5”,即可入肺颗粒物,它是构成雾霾的主要物质。

③PM2.5的来源很广,包括人为来源和自然来源。人为来源首先是直接排放的PM2.5,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其次是在空气中间接转化的PM2.5,其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等。此外还有其他的人为来源,主要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等。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等。

④PM2.5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医学专家认为,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它的直径仅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1/20,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从而引发咳嗽、哮喘、呼吸困难、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PM2.5还会与身体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从而影响血液的输送,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严重的心脏疾病。此外,PM2.5中的某些成分还会使人体产生病变,从而诱发癌症:

⑤ 面对越来越超标的PM2.5,在雾霾天气下我们该怎么做呢?在中等和重度雾霾天气下,近地面空气中积聚着大量有害的气溶胶粒子,抵抗力弱的老人、儿童以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易感人群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外出需带口罩。早晨空气质量较差,最好不要锻炼,锻炼应选择空气质量好、能见度高的时段进行,同时也应适度减少运动量与降低运动强度。

1.结合文章第②段给“PM2.5”下定义。

2.“PM2.5”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

3.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PM2.5”?

4.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请提出两种治理PM2.5的具体方法。

答案:

1.PM2.5是指粒径小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

2.“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心脏疾病;使人体产生病变,诱发癌症。

3.逻辑顺序

4.示例:少开汽车,公交出行;植树种草;控制工业废气排放;垃圾分类处理;不随意焚烧物品;等等。

篇12:《聚焦“PM2.5”》阅读答案

《聚焦“PM2.5”》阅读答案「精选」

聚焦“PM2.5”

①在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中,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神秘、迷离、缥缈的雾,其美妙难以描摹却令人神往。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那些被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雾,在现代都市里已渐行渐远,如今笼罩在城市里的所谓的“雾”更多的是“雾霾”。于是一个原本陌生的词——“PM2.5”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②什么是PM2. 5?在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气象学中,颗粒物是按直径大小分类的,粒径小于100微米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为“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2.5微米的称为“PM 2.5”,即可入肺颗粒物,它是构成雾霾的主要物质。

③PM2.5的来源很广,包括人为来源和自然来源。人为来源首先是直接排放的PM2.5,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其次是在空气中间接转化的'PM2.5,其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等。此外还有其他的人为来源,主要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等。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等。

④PM2.5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医学专家认为,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它的直径仅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1/20,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从而引发咳嗽、哮喘、呼 吸困难、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PM2.5还会与身体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从而影响血液的输送,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严重的心脏疾病。此外,PM2.5中的某些成分还会使人体产生病变,从而诱发癌症:

⑤面对越来越超标的PM2.5,在雾霾天气下我们该怎么做呢?在中等和重度雾霾天气下,近地面空气中积聚着大量有害的气溶胶粒子,抵抗力弱的老人、儿童以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易感人群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外出需带口罩。早晨空气质量较差,最好不要锻炼,锻炼应选择空气质量好、能见度高的时段进行,同时也应适度减少运动量与降低运动强度。

13.结合文章第②段给“PM2.5”下定义。(2分)

14.“PM2.5”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3分)

15.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PM2.5”?(2分)

16.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请提出两种治理PM2.5的具体方法。(2分)

阅读答案

13.参考答案:PM2.5是指粒径小于2.5微米的可人肺颗粒物。

评分标准:2分。要点1为:粒径小于2.5微米,要点2为:可入肺颗粒物。

14.参考答案: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心脏疾病;使人体产生病变,诱发癌症。

评分标准:3分,每点1分。

15.参考答案:逻辑顺序

评分标准:2分

16.参考答案:示例:少开汽车,公交出行;植树种草;控制工业废气排放;垃圾分类处理;不随意焚烧物品;等等。

篇13:《PM2.5》的阅读答案

PM2.5

PM2.5,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对它的准确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又被称为细颗粒物或入肺颗粒物。由于体积小,重量轻,PM2.5可以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PM2.5的比表面积①比较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病毒细菌和各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空气中的PM2.5,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在肺泡内积聚,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各种疾病。因此,PM2.5对健康的危害特别严重。

1982年,美国已经开始展开有关PM2.5的前瞻性研究,并于将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同样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从开始,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就开始监测空气中PM2.5的日均浓度。研究显示,PM2.5的增长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的人数成正相关②。

随后,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PM2.5对北京市人群的健康威胁,发现当PM2.5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死亡的死亡百分率分别上升0.76%、0.43%和0.67%。

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其中污染排放为首的主要因素有: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重犯,包括大型公交车、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这些气体随着废气的排放扩散到空气中;工地建筑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建筑工地扬尘、泥头车上路撒漏扬尘以及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均会促使PM2.5浓度升高。

为了更好的控制PM2.5的浓度,专业人士建议出台整治施工工地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限制燃煤锅炉使用、加强清扫保洁作业、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机动车限行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从源头抓起,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水泥厂、化工厂、冶炼厂和火电厂等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确保达标排放,对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要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可借鉴英美国家关于空气污染防控法案举措,加快我国清洁空气的立法保护。(节选自1月《南方周末》,有删改)

注:①: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分外表面积、内表面积两类。

②正相关:是指两个变量变动方向相同,一个变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亦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不过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正比多与正相关混淆。正比,有一个确定的比例系数。

1.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细颗粒物PM2.5,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B.PM2.5之所以能够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是因为它的体积小,重量轻,且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

C.由于比表面积较大,因此在PM2.5上可以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

D.PM2.5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转,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最早于1982年开始有关PM2.5前瞻性研究,中国在此方面虽起步较晚,但至今也有近十年的研究。

B.根据潘小川教授等人利用模型计算,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就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0.76%。

C.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的原因,其中污染排放是客观因素。

D.只有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和道路交通而产生的扬尘才会降低PM2.5浓度。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控制PM2.5的浓度,整治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污染,限制使用燃煤锅炉,加强清洁作业,处理好生活垃圾等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B.要想整治好交通污染,必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禁止私车发展,以求达到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目标。

C.在工业领域一定要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加大对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也可以适当地采取停产、限产措施。

D.为了更好的控制PM2.5的浓度,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是必然的趋势。

篇14:《关注PM2.5》阅读答案

19.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霾”字注音 ( ) (1分)

20.第⑥⑦两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_____ __(2分)

21.画线句子中的“可能”两词能去掉吗?简要说明? (3分)

22.如何减少空气中的PM2.5,请提出三条建议? (3分)

参考答案:

18.作诠释。介绍PM10的性质与特征。(3分)

19.mái (1分)

20.第⑤⑥两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PM2.5对健康的危害。(2分)

21.不能去掉。“可能”强调了特殊情况下PM2.5对生命的危害。

22.三条建议:①少开车,多乘公交车②加强对工业污染的监管③ 合理使用垃圾,杜绝焚烧垃圾。

篇15:《关注PM2.5》阅读答案

①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②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或周报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两种大气污染物。

③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直径大于2.5微米、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即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

④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一般而言,粒径 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

⑤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www.zx98.com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10大小,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⑥每个人每天平均要吸入约1万升的空气,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其次,会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丧失血液。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心脏疾病。总之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而PM2.5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逐步暴露出其恐怖的一面。

⑦在欧盟国家中,PM2.5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8.6个月。而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目前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泰国、印度等均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标准。PM2.5已被列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指标。

18.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的说明方法?简析作用?(3分)

相关专题 说明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