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概念教学的论文

天上的星星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数学概念教学的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天上的星星”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数学概念教学的论文(共20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数学概念教学探索论文

数学概念教学探索论文

数学概念的教学研究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中最基本的内容,是数学认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数学思维都以数学概念为基础,凭借数学概念来进行。作为数学教师,应如何开展概念教学呢?

一、掌握由具体到抽象转变的教学节奏

数学概念有抽象性和具体性双重特点,由于反映了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所以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往往用特定的数学符号表示,这在简明的同时又增大了抽象程度,同时数学概念又有具体性的一面。比如,点、线、面的教学应先让学生从具体事物中对概念有所体会,笔尖在纸上点一下得到的痕迹是点的形象、拉紧的绳子得到直线的形象、平静的湖面得到平面的形象,这属于基础,必须掌握,然后再把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加以区别。再比如,在方程的教学中可以先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得出方程,再明确该类方程的.定义,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概念。

二、牢记数学符号并正确使用数学符号

充分揭示一个概念的内涵,就是指揭示基本内涵的重要的、常用的等价形式,这是学生内化知识的一种方法。比如,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概念,除了定义以外,“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这些等价形式,都揭示了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再比如,对于一次函数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y=kx+b只是定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当采用不同字母时,也是一次函数,若不能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算真正理解了一次函数的概念。

三、渗透逻辑知识,促进概念的内化

中学数学教师应该将逻辑知识渗透到概念教学之中。例如,各种特殊四边形概念的建立就需要渗透逻辑知识,在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定义平行四边形时,应该让学生懂得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的特例,它具有一般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还具有特有的性质———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再用韦恩图表示出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那么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防止仅形式地记住定义,而且容易用同样的方法建立起各种特殊四边形的概念,这就促进了新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当各种特殊四边形的概念都建立起来以后,还可以把它们综合在一起,用韦恩图表示出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更深入更系统。

四、重视概念的形成,注意设计多种教学方案

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从大量具体例子出发,根据实际经验,分化出各种属性,类化出共同属性,以归纳的方法抽象出本质属性,再概括到一类事物中,从而形成概念。概念形成的学习形式接近于人类自发形成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概念不必经历概念形成的较长过程,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例如,在学习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实例,回顾把几根杆子立直的生活经验,观察铁轨等,让学生尝试描述其本质属性。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应在讨论中引导学生逐步向本质属性靠拢,最后得出准确定义;如果学生较早地回答出正确结果,教师也可暂时不加以肯定,而是让学生来判断,并可有意提出错误答案让大家辨别,当学生能说出其错误所在之后,教师才给出结论,由于这种教学容易受到突发状况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前需要进行多种考虑,设计出多种可能的教学方案。这种概念教学的形式虽然比较费时,但可以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揭示定义的合理性,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揭示定义的合理性。例如三角函数概念的引入,这相对于学生以往接触的函数,有其特别之处,除了自变量是角以外,学生常容易困惑的是,如何在角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解决这个教学难点的关键就在于揭示定义的合理性,即这四个比值都不随角的终边上P点选取的不同而变化,达到这个理解层面,就可以攻破难点了。对于由概念的推广引入的新概念,都存在揭示定义合理性的问题。一个数学概念在数学发展的一定阶段,其内涵与外延都是确定的,但是在不同的阶段它的内涵与外延又是发展的。例如指数概念的教学,从正整数指数,扩充到零指数和负整数指数,整数指数进一步发展,扩充到分数指数,发展到有理数指数,每一步推广都存在合理性问题,即新概念完全包含了旧概念作为它的特殊情况并使幂的运算法则仍适用,所以随着概念教学的深化,层次的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并熟练使用。以上只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积累的几点经验,中学数学概念教学还在尝试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很多方面还有待于寻找更好的方法,作为数学教师,我会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地进行概念教学。

篇2: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技巧探讨论文

关于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技巧探讨论文

数学概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探讨概念教学,其实就是在探讨数学教学的本质,也就是在研究如何抓住数学教学的牛鼻子。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概念多而分散,死记硬背显然是不可取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探究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测、交流、验证、反思等活动感知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概念是对生活现象的提炼,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概念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讲“圆”时,对于圆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圆的实例,如车轮、奥运五环等,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要制作成圆形?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探究中,学生可以发现:圆,“一中同长”,把车轮制作成圆形可以保证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相等,从而确保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保持平衡。在此基础上,学生使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可以得出: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作圆。同时,引导学生对于定义的形成过程进行别样的表述。如,从集合的角度考虑: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作圆;也可以用轨迹来定义:平面上一动点以一定点为中心、一定长为距离运动一周的轨迹称为圆。这样,使圆的定义深入到学生心中。生活是认识概念、探究概念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概念,能够起到形象直观的作用,也让学生从情感上更加乐于探究,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揭示本质,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数学概念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只有这样,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和关键,促使学生掌握概念。概念的内涵其实就是概念的“质”,也就是概念的根本,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量”,也就是所有对象的和。明确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等于把握住了概念的全部。内涵和外延是概念教学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只要揭示概念的内涵,就会涉及概念的外延。将两者相统一,才能使概念教学更加完美。例如,在讲“一次函数”时,学生对于函数是陌生的,而函数又是整个中学阶段的重要内容,函数思想贯穿于中学数学的始终。函数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它是由学生已经熟悉的研究静止现象到研究运动变化现象的提升,实现了由常量到变量的转变,让学生的认知观念实现了质的飞跃。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确两个变量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对于自变量(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值与其对应。在这里,学生就会从中找到关键词,即“每一个”、“唯一确定”,也就把握了函数的本质“对应”。在把握了内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用解析式或图象的形式给出不同的函数,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外延,从而使概念教学显得丰满和有条理。在概念教学中,抓住概念的本质是教学的关键。只有让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数学素养。

三、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实际应用是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其实就是要让学生有意识地用所学的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教学,既是对概念的巩固,也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重要环节。实际应用,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情境设置,也使学生理解了数学概念。例如,在讲“锐角三角函数”时,对于三角函数的概念,教师可以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探究,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如,测量旗杆的高度,学生除了想到用学过的三角形相似之外,还可以用刚学的锐角三角函数来解决。如仰角60°时,量得自己离旗杆底端12m,则可以得出旗杆大约高多少米?再次移动位置,量出与旗杆的距离和仰角的度数,用计算器计算后检查求得的结果是否相同,从而加深学生对正切概念的掌握。实际应用,使概念教学的实用性得到体现,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会用”,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总之,概念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累经验和掌握方法。教师要让数学概念深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深入地把握数学的本质。概念教学,既要突出量的积累,又要注重质的提升,在为学生创设丰富生活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探究发现概念的本质,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篇3: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论文

一 数学概念的确定

在小学如何确定或选择应教的数学概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在选定数学概念时既要考虑到需要,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一)选择数学概念时应适应各方面的需要。

1.社会的需要:主要是指选择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中有广泛应用的数学概念。绝大部分的数、量和形的概念是具有广泛应用的。但是社会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常常变化的。因此小学的数学概念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当有所变化。例如,1991年我国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后,原来采用的市制计量单位就不再教学了。

2.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有些数学概念在实际中并不是广泛应用的,但是对于进一步学习是重要的。例如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等,不仅是学习分数的必要基础,而且是学习代数的重要基础,必须使学生掌握,并把它们作为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

3.发展的需要:这里主要是指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身心的需要。例如,引入简易方程及其解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减少解题的困难程度,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我国的小学数学中,教学方程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小学生不仅能用方程解两三步的问题,而且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答方法。这里举一个例子。

要求五年级的一个实验班的38名学生(年龄10.5―11.5岁)解下面两道题:

学生能用两种方法解: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用每种方法解题的正确率都是91.7%。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解法。

一个中等生的解法:

一个下等生的解法:

多少米?

这道题是比较难的,学生没有遇到过。结果很有趣。58.3%的学生用方程解,41.7%的学生用算术方法解。而用方程解的正确率比用算术方法解的高22%。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解法。

一个优等生用算术方法解:

一个中等生用方程解:

解:设买来蓝布x米

(二)选择数学概念时还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一般地说,数学概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水平。在确定教学某一概念的必要性的前提下还应考虑其抽象水平是否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为此,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不同的措施:

1.学生容易理解的一些概念,可以采取定义的方式出现。例如,在四五年级教学四则运算的概念时,可以教给四则运算的定义,使学生深刻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能区分在分数范围内运算的意义是否比在整数范围内有了扩展,以便他们能在实际计算中正确地加以应用。此外,通过概念的定义的教学还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并为中学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2.当有些概念以定义的方式出现时,学生不好理解,可以采取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的方式出现。例如,在高年级讲圆的认识时,采取揭示圆的基本特征的方式比较好:(1)它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2)它有一个中心,从中心到圆上的所有各点的距离都相等。这样学生既获得了概念的直观的表象,又获得了其基本特征,从而为中学进一步提高概念的抽象水平做较好的准备。

3.当有些概念不易描述其基本特征时,可以采取举例说明其含义或基本特征的方法。例如,在教学“量”这概念时,可以说明长度、重量、时间、面积等都是量。对“平面”这个概念可以通过某些物体的平展的表面给以直观的说明。

二 数学概念的编排

数学概念的编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各年级对数学概念的选择和出现顺序。数学概念的合理编排不仅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而且便于学生掌握运算、解答应用题以及其他内容。根据教学论和我们的实践经验,数学概念的编排应当符合下述原则:既适当考虑数学概念的逻辑系统性又适当考虑学生认知的年龄特点。为了贯彻这一原则,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一)采取圆周排列:这一点不仅反映人类的认知过程,而且

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如众所周知的,自然数的认识范围要逐渐地扩大,“分数”概念的意义也要逐步的予以完善。

(二)注意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小数的初步认识宜于放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以便于学生理解小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特殊形式。把比的认识放在分数除法之后教学,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比和分数的联系。

(三)概念的抽象水平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低年级教学减法的含义,是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理解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是多少。而在高年级教学时,宜于通过实际例子给出减法的定义。在低年级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只要说明其边和角的特征而不教平行线的认识。但在高年级就宜于先介绍平行线,再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四)注意数学概念与其他学科的配合:数学作为一个工具与其他学科有较多的联系。有些数学概念,如计量单位、比例尺等在学习语文和常识中常用到,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情况下可以提早教学。

三 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小学生的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一些较难的数学概念,教学时需要一个深入细致的工作的长过程。根据数学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所学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在低年级教学“乘法”这个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摆几组圆形,每组的圆形同样多,并让学生先用加法再用乘法计算圆形的总数。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算法。教学长方形时,先引导学生测量它的边和角,然后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特征。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所学的概念并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

(二)注意正确地理解所学的概念。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常常显示出不同的水平,尽管他们都参加同样的活动如操作、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有些学生甚至可能完全没有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这就需要检查所有的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的概念。检查的方法是多样的,其中之一是把概念具体化。例如,给出一个乘法算式,如3×4,让学生摆出圆形来说明它表示每组有几个圆形,有几组。另一种方法是给出所学概念的几个变式,让学生来识别。例如,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摆放的方向不同,让学生把长方形挑选出来。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举实例说明某一概念的意义,如举例说明分数、正比例的意义。

(三)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比较所学的概念并弄清它们的区别,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并消除彼此间的混淆。例如,应使学生能够区分质数与互质数,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正比例和反比例等。在教过有联系的概念之后,可以让学生把它们系统地加以整理,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可以通过下图加以系统整理,以说明它们的关系。

通过概念的系统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对这些概念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重视概念的应用。学习概念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

深理解所学的概念,把数学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并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学过长方体以后,可以让学生找出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学过质数概念以后可以让学生找出能整除60的质数。

我们的实验表明,由于采取了上述的措施,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的正确率有较明显的提高。下面是19xx年进行的一次测验中有关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测试结果。

注:1.两个实验班都是五年级,年龄是11―12岁。一个对照班是五年制五年级,另一个是六年制六年级。

2.1991年用同一测验测试全国约200个实验班,也得到较好的结果。

上面的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成绩,在认数、几何图形,特别是在学习倒数、比例和扇形方面都优于对照班的学生。最后一项测试结果还表明,实验班学生在发展空间观念和作图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班学生。

四 结 论

在小学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概念的认知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如何确定教学的`数学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复杂的问题。在选定概念时,既要很好地考虑需要,又要很好地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合理地安排数学概念对于学生掌握他们有很大帮助。在编排概念时,既要充分考虑所教概念的逻辑系统性,又要照顾到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的策略对于形成学生的数学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概念时教师应当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并且注意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义,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的概念。

(本文是1992年向第七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提交的论文,曾在大会第一研讨组上宣读。)

篇4: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论文

【摘要】小学数学概念呈现形式多样化,直观性较强,教学阶段性也较强。教师要针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不同呈现形式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们快速理解与掌握;从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入手,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系统,引导学生去探索与明确这些数学概念之间所存在的联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概念;概念系统

数学概念是学生接触与学习每一个新知识点必先学习的东西,它对于学生的整个数学科目的学习来说是基石一般的存在,因此学生从小学数学概念起必须打好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在清晰的了解各种概念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学习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学习的路越走越平整、越走越宽敞。

一、小学数学概念的理论概述

1、从数学概念的涵义与构成方面来看。首先是涵义方面,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数学概念指的是在客观现实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二者的本质属性在人们脑中所形成的反应,其表现为数学用语中的一些专用名词、符号或术语等,比方说是“周长”、“体积”。其次是概念的构成方面,一般来说数学概念是可以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内涵,另一个是外延。概念的内涵其实指的就是这个概念所反映出来的所有对象的一个共同本质属性总和。比方说是三角形的概念,它的内涵所指的就是其本质属性中“三条线段”与“围成”的总和。而概念的外延指的就相对会比较广泛,它指的是此概念所囊括的一切对象总和。以四边形的概念为例,它就包括了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所有很多对象。

2、小数学概念的特点。小学时期数学概念的特点其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简单的归纳:第一个就是其呈现形式上的特点。由于小学数学是一个引导学生入门的时期,因此它的概念在呈现方式上也会显得更为多样化,像是最初采用图画的方式,再到后来的描述方式,最后还有定义式等等。第二个特点就是直观性较强。一般来说数学概念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抽象性与概括性,但我们在进行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时,就会发现小学数学概念通常都会定义得比较直观,比较形象具体,基本都是以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为起点来进行设计的。第三个特点是教学阶段性较强。小学时期的教学会受到很多客观原因的局限,从而导致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所讲解的数学知识也会存在极强的阶段性。比方说在低年级时,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与认识能力还尚未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因此对于很多抽象性的知识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就只能通过分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开展概念教学可以从多种形式与内容入手,既要梳理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要形成统一的系统概念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采用不同呈现形式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概念教学的形式众多,可以从图画式教学入手,教师在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的去发掘图画中所蕴含的真正涵义,从而达到揭示概念本质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对概念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以梯形概念教学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该要就所展示出来的图画适时的引导学生去探索并揭示出梯形的本质特征,并且最终实现将表象图画转换成抽象数学语言的目的。其次是描述式,其实采用这种呈现形式的概念一般都是“字”与“形”相结合的,比方说是小数的概念、直线的概念,在概念描述中直接就把其本身的图形或默示所标示出来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需要把“形”所表达的意思与孩子们传达清楚再结合“字”就能使他们快速掌握这个知识点。还有就是定义式,这种方法一般适于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相对而言它的概括性以及抽象性都会强很多,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时的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学工具或举例讲解等办法,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们快速理解与掌握。

2、从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入手,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系统。首先是同一概念在教学时的联系与区别。因为小学数学在很多时候,虽然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在不同的时期所要求的教学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对于概念的讲解程度也会有所区别。以分数的教学为例,在三年级时我们的教学要求只是停留在让孩子们认识分数的程度,而在五年级时,我们就必须向他们解释分数的真实意义与性质。再比方说是方程这一概念,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只要求学生有一个基础的了解与渗透,而到高年级后就会要求他们对方程给与一个明确的定义。其次是不同概念之间也存在着联系。虽然有些概念它们是大不相同的,但是在某些程度上也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为数学的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探索与明确这些数学概念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为他们更好的构建概念系统打下结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以学生实际情况为根据,采用最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因为只有从小打好基础,才能实现数学概念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卢增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J].现代交际.(07)

[2]许中丽.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综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03)

篇5: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创新论文

1.数学概念教学概述

数学概念主要由内涵和外延组成,外延即指概念额全体,而内涵则指概念的本质特征。要想把握好数学概念,其核心就在于要准确理解其内涵与外延。例如,对于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而言,对边平行且相等类似的属性综合则属于其内涵,而正方形、菱形等则属于它的外延对象。数学概念教学作为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进行数学学习的核心,其根本任务就在于准确揭示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实施数学概念教学需要依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它融合了哲学、数学以及心理学三者的理论。同时实施数学概念教学还应当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例如:动力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等。

篇6: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论文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论文

一、借助实物呈现,开展概念教学

教师可以借助实物的呈现来开展概念教学,这是一种非常新颖的教学形式.这种方法在很多特定内容的教学中能够起到辅助功效.对于那些对几何体开展认知的教学内容,要想让学生对于各种几何体概念形成更加深入的认知,教师可以透过实物的呈现来辅助知识教学,这能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在实物的观察中,学生能够对于各种概念获取一个大体认识,能够感受到这些物体的特征.要想让学生对于这些相似的几何体以及几何概念有更好的区分,教师可以进一步透过实物的对比来让学生对于每一个特定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感受.这样,能够提升概念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棱柱的概念”时,教师可以给出具体的长方体、六棱柱、五棱柱、底面是梯形的四棱柱模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们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每相邻两个面的交线平行.这样能得到棱柱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掌握了概念,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概念教学的突破与创新,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增进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与认知.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概念教学的有效方式.

二、透过新旧概念联系,深化概念教学

随着学生积累的知识的不断增多,学生掌握的概念越来越丰富,这个时候的概念教学,教师可以采取新旧概念联系的方式.这样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与深化,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对于新知的理解与掌握.课本中的很多知识都是对于前面的知识的一种发散与延伸,这一点在概念的学习中有很明显的体现.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点间的这种关联,要透过新旧知识的对比,让学生获取新知,并且深化学生对于新课内容的理解与体会.例如,可以通过同类项的定义类比地归纳出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类比分数得到分式的概念;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次函数等概念.这样的类比,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区别概念.在对比之下,学生既掌握了概念,又可以减少概念的混淆.鉴于课本中的很多知识关联性很强,不少概念间都有着明显的相似性,这些都是新旧概念对比教学能够开展的基础.同时,在对比的过程中能够避免学生对于相似概念间的混淆,进而保障学生对于概念有更准确的掌握.

三、通过比较联想,辅助概念教学

透过有效的联想进行概念的比较与对照,同样是概念教学的一种开展模式.这种方法对于一些相似概念的区分,以及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多章节的教学中,概念并不是单一呈现的,往往一节课的教学中,需要学生学习一组概念.这些概念间彼此有着一定的相似形或关联性,但每一个概念又有着其独有的特点.对于这样的知识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比较联系,深化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认知.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效的对比与探析来区分这些概念间的异同,并且让学生对于每一个概念的实质都有更好的掌握.这种教学模式有着优越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区分相似概念,也能够让学生构建更加牢固的知识框架,进而推动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例如,在讲“斜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方体”这些概念时,由于涉及许多概念,弄不好,学生得到的将是似是而非的概念.在下定义前,教师要展示模型教具,让学生观察一般的棱柱和斜平行六面体,比较它们的共同性与特殊性.其共性———侧棱平行且相等,侧面是平行四边形,侧面与底面斜交;再从底面观察它们的特殊———斜平行六面体是底面为平行四边形的棱柱,直平行六面体是侧面垂直于底面的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是底面为矩形的直平行六面体,正方体是棱长都相等的长方体.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对比联想,学生可以透彻地理解被定义概念的种种特征,并且对于相似概念能够有良好的理解与区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当在教学方法上积极革新.教师可以借助实物的呈现来帮助学生对于概念形成认知,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透过新旧概念的对比来帮助学生认识新概念,并且领会到概念的实质.对于那些有一定相似性或关联性的概念,教师可以采取对比联想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这些都会促进学生对于概念有更好的掌握,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篇7: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创新论文

第一,注重概念教学理念创新。新课改背景下,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概念教学首先应该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一方面,要善于构建适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例如,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教师可以首先讲述笛卡尔的故事,进而在引入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师生间良好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注重概念教学中“形式”与“实质”关系的处理。要在概念引入之前适当列举相关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注重概念教学内容创新。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整体内容和概念层次特征。由于初中教材数学概念本身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为此需要对教材相关概念进行整体把握,并将各部分的`概念进行层层推进。其次,要善于将概念的理解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数学概念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不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也要善于引用生活实例,将概念的理解与实际生活进行完美结合。

第三,注重概念教学方法创新。新课改强调要全面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不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首先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能够揭示概念的本质,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信息进行概括。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能以为采用被动的教学模式,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对数学信息进行概括,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概念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掌握。

3.结语

总而言之,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进行不断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初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够满足时代发展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为了能够使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创新取得良好的成效,要从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以及教学方法创新三个层面不断努力。通过三者的不断改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学社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能力的提升均起到推动作用。

篇8:浅谈初中数学中的概念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中的概念教学论文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要求:“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先要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是通过对特定数学事物的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而形成的固定的对事物本质的一种揭示。数学概念是“双基”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起点,是数学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的基本保证,更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数学概念的教学是中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数学概念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治本”方针。在此,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用直观对比引入概念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客观事物。因而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分析具体的、直观的实物入手,采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就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从而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形成概念。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出示各种窗花剪纸、蝴蝶图案、五角星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所具有的特征。通过讨论得到“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后两侧正好能完全重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再进一步列举身边的典型实例,如:人体、建筑物、门窗等。同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标准图形让学生进一步的深入理解。用这种方法引入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印象深刻,容易理解记忆。

剖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阐明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透彻清晰的理解,教师首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讲矩形概念时,讲清三个方面:①了解引进矩形的背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此时其余三个角也是直角,这反映了矩形概念的内涵;②理解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反映了矩形概念的外延;③会利用矩形定义进行推理,知道定义具有判定和性质两重功能。这样逐步剖析概念,可以提高学生对概念本质的认识,便于掌握和运用概念。

抓住关键词及限制条件讲述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认知理解能力的过程。如何用准确、简练的语言传授知识,特别是讲述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例如讲“二次根式”概念时,“一般地,式子叫做二次根式”。强调“式子”是一个整体概念,其中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又如讲“点到直线的距离”时,特别强调“垂线段的长度”这一关键词,其中“长度”两字不能少。让学生分清“垂线段”是一个图形,而“垂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这种在讲述概念时,抓住关键词及限制条件,使学生对概念的记忆更精确、牢固。

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概念

概念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概念之间也反映了这种关系。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应强调概念之间的这种逻辑关系,建立各种概念体系,并了解体系中概念的平等与从属关系及概念横向、纵向的联系,如实数体系,还有三角形体系、四边形体系等,这样整理和完善体系,归纳、总结相关概念,使学生在头脑中对其有清楚的脉络,有利于概念的掌握。 通过变式、类比,巩固运用概念

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家认为: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为了有效的巩固概念,应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通过变式练习,巩固概念:

恰旦运用变式练习,能使思维不受束缚,便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时,可作如下训练:①在式子:;;;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②若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的取值范围是;

③当时,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2)通过反例练习区分概念。

通过举反例,把所学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比较,分清他们的异同点,并注意适应范围,小心隐含的“陷阱”,帮助学生从中反省,以激起对知识的深刻反思,使所学概念更加精准,易于迁移。如讲一元一次方程概念时,可举下列例子:①;②;③;④;⑤。

(3)通过类比练习,运用概念。

初中数学概念有很多与以前学习过的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出与原来学过的概念相关的新概念,通过比较它们间的异同,巩固新概念,再进一步运用新概念。例如讲同类二次根式时可与同类项比较;讲一元一次不等式时与一元一次方程比较等。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概念”本身的特征、教材的要求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灵活的教学策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同时,在概念教学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运用,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篇9: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论文

【摘要】小学数学概念呈现形式多样化,直观性较强,教学阶段性也较强。教师要针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不同呈现形式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们快速理解与掌握;从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入手,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系统,引导学生去探索与明确这些数学概念之间所存在的联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概念;概念系统

数学概念是学生接触与学习每一个新知识点必先学习的东西,它对于学生的整个数学科目的学习来说是基石一般的存在,因此学生从小学数学概念起必须打好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在清晰的了解各种概念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学习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学习的路越走越平整、越走越宽敞。

一、小学数学概念的理论概述

1、从数学概念的涵义与构成方面来看。首先是涵义方面,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数学概念指的是在客观现实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二者的本质属性在人们脑中所形成的反应,其表现为数学用语中的一些专用名词、符号或术语等,比方说是“周长”、“体积”。其次是概念的构成方面,一般来说数学概念是可以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内涵,另一个是外延。概念的内涵其实指的就是这个概念所反映出来的所有对象的一个共同本质属性总和。比方说是三角形的概念,它的内涵所指的就是其本质属性中“三条线段”与“围成”的总和。而概念的外延指的就相对会比较广泛,它指的是此概念所囊括的一切对象总和。以四边形的概念为例,它就包括了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所有很多对象。

2、小数学概念的特点。小学时期数学概念的特点其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简单的归纳:第一个就是其呈现形式上的特点。由于小学数学是一个引导学生入门的时期,因此它的概念在呈现方式上也会显得更为多样化,像是最初采用图画的方式,再到后来的描述方式,最后还有定义式等等。第二个特点就是直观性较强。一般来说数学概念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抽象性与概括性,但我们在进行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时,就会发现小学数学概念通常都会定义得比较直观,比较形象具体,基本都是以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为起点来进行设计的。第三个特点是教学阶段性较强。小学时期的教学会受到很多客观原因的局限,从而导致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所讲解的数学知识也会存在极强的阶段性。比方说在低年级时,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与认识能力还尚未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因此对于很多抽象性的知识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就只能通过分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开展概念教学可以从多种形式与内容入手,既要梳理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要形成统一的系统概念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采用不同呈现形式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概念教学的形式众多,可以从图画式教学入手,教师在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的去发掘图画中所蕴含的真正涵义,从而达到揭示概念本质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对概念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以梯形概念教学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该要就所展示出来的图画适时的引导学生去探索并揭示出梯形的本质特征,并且最终实现将表象图画转换成抽象数学语言的目的。其次是描述式,其实采用这种呈现形式的概念一般都是“字”与“形”相结合的,比方说是小数的概念、直线的概念,在概念描述中直接就把其本身的图形或默示所标示出来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需要把“形”所表达的意思与孩子们传达清楚再结合“字”就能使他们快速掌握这个知识点。还有就是定义式,这种方法一般适于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相对而言它的概括性以及抽象性都会强很多,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时的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学工具或举例讲解等办法,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们快速理解与掌握。

2、从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入手,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系统。首先是同一概念在教学时的联系与区别。因为小学数学在很多时候,虽然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在不同的时期所要求的教学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对于概念的讲解程度也会有所区别。以分数的教学为例,在三年级时我们的教学要求只是停留在让孩子们认识分数的程度,而在五年级时,我们就必须向他们解释分数的真实意义与性质。再比方说是方程这一概念,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只要求学生有一个基础的了解与渗透,而到高年级后就会要求他们对方程给与一个明确的定义。其次是不同概念之间也存在着联系。虽然有些概念它们是大不相同的,但是在某些程度上也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为数学的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探索与明确这些数学概念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为他们更好的构建概念系统打下结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以学生实际情况为根据,采用最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因为只有从小打好基础,才能实现数学概念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例谈论文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例谈论文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概念掌握的物点来看,在概念教学中要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以下就略谈我在这方面的点滴体会。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概念。

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数学,通过实物、教具、学具让学生观察、演示或操作来阐明概念,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让学生只用一把直尺画一个圆,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考验。用圆规学生都能画圆,用一根线固定于一点也能画一个圆,那么为什么要求学生用一把直尺来画圆呢?这就是渗透圆的定义,虽然在小学阶段很多数学概念是描述性的,但也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后继学习更有利于知识建构。通过这样的操作,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样的表象:圆就是所有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哪怕学生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但是头脑中有了这样的表象对后继知识的学习是相当有利的。

二、以旧概念的复习引入新概念。

一个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处在一定的概念系统中,处在与其它概念的相互联系中,学生的学习都是通过概念同化习得新概念的。学习复杂概念之前,先学习更一般更简单的概念(即上位概念),以这个上位概念作为新概念的的先行组织者,联系学生已学过的有关概念来阐明新概念的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利用整除的概念阐明约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公约数与公倍数的概念中,再添上“最大”、“最小”的限制,而得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实践表明,用先前的一个概念推导出新的概念,这样的既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新的概念,又能使知识结构形成的更完善,学生掌握得更牢固,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起联系的思维方法,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三、抓住本质,讲清概念。

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关键在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反映事物的根本属性及其主要表现,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或该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根本之处。有些老师常埋怨学生知识学得死,不会灵活运用,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很好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如有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必须是端端正正,成水平型的,当变换位置后就和他们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相抵触了,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和教师提供事例的方式有关,呈现给学生的都是这样固定不变的平行四边形,就使学生不易区别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而把非本质的属性也纳入到概念的内涵中去。

因此教师要在讲清概念时要十分准确地讲清概念的含义。有些性质、法则和公式中包含着的某些基础概念,办中一个词,但它所表示的含义也是极其明确的,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把这些含义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抓住关键讲解概念,就能使学生明确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及它的意义。如在教学分数意义时就要强调“平均分”。

教师还要恰当地讲清概念的运用范围。如2是质数但不能说它是一个质因数,只能说它是某个合数的质因数。又如在用字母表示数时,爸爸的年龄用A表示,小明的年龄用A—28表示,这里A并不能表示任意一个数,而是有一定的范围的。

四、分析比较,区别异同。

有些概念表面看起来有类似之处,实际上似是而非,能过对比本质属性,使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质数与质因数、互质数、数位与位数、整除与除尽等概念十分相似和相近,教学时要通过各种情况的反复比较,指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实质。又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这里“小数的末尾”就不能说成是“小数点后面”,也不能说成是“小数部分”。“末尾”这个概念是“最后”的意思。

在运用对比法教学时,采有变式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能过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排除概念中非本质特征,学生能抓住本质特征,才能增强运用概念的灵活性。如在出示几何图形时位置要变化,不要让其“经典式出场”。

当然在使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时,必须在这个概念已经建立得比较清楚、牢固的基础上,再引入其他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否则,不仅不会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反而容易产生混淆现象。

五、启发思维,归纳概括。

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差,习惯于死记硬背,做习题时,只能依样画葫芦,遇到问题的条件或形式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的能力。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时,可以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放在一起,通过让学生分类的方法来体会到梯形就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索过程,形成了清晰的概念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前后联系,因“时”施教。

教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系统性。有些概念之间的联系起来十分紧密,后者以前者为基础,从已有的概念引出新概念。有些概念随着知识的逐步积累,认识的逐步深入,而趋向于完善。所以,小学数学系教材按照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内在联系,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不同要求,有每个阶段各自的重点,这就决定了概念教学的阶段性。

如对圆的认识,一年级学生就接触过了,只要在几具图形中能找到圆就行了;到六年级再认识就更深一步了,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教学;到中学阶段还要学圆的有关知识,这时候对的圆的定义是:圆是所有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又如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个基本性质,形式不一样,但本质属性是相通的。如果不注意前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讲后阶段的内容时,就不能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衔接起来,融会贯通;如果不了解后阶段的教学内容要求,讲前面的概念就不可能讲到恰在此时当好处,也容易把概念讲死。

七、温故知新,形成系统。

概念形成后,学生要真正地掌握,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多次反复,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不断地巩固与深化,逐步形成系统。由于概念化互相联系着的,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概念后,教师应该向学生进一步提示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系统地掌握这些概念。如学过分数后,可指出小数说是十进分数,把小学数概念纳入到分数概念中。一般在讲完一章一节的内容后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小结和概念归类,小结归类时需高度概括,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便于对比和记忆,使之牢固掌握,逐步形成概念系统。

以上所说的是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的一般策略,一家之言,必有偏颇,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篇11:数学概念的教学改革论文

数学概念的教学改革论文

如何用整体的观点认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规律,从整体上进行改革,是人们思考和研究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改革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

在教学论和教学法著作中,对概念教学的过程一般都表述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系统化。这是从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过程来理解数学概念教学过程的。

的确,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过程。对于一个数学概念,学生要先认识其特殊、具体的形式,从具体、感性的认识逐步过渡到对概念的本质的认识。然后再运用概念解决问题,达到巩固和应用。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不应该局限在某一节概念教学课上,也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而是应该用整体的观点,把一个(或一组)具有完整意义的概念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认识其形成的规律和教学中所应采取的对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从总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从整体上设计教学方法。下面结合“分数意义”的教学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总体把握概念的教学目标

概念教学的目标要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总目标一致,应该包括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但这并不是说在每一节课上都简单地考虑这几个方面的目标,面面俱到地完成各项要求,而是应该在具体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总体上全面把握大纲中所规定的各项目标。具体的落实到某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就要在整体思考的前提下,分清层次,逐项落实。“分数意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从总体上看,作为一个单元教学的内容,应该达到使学生建立准确的分数概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认识分数与整数、小数等知识的联系,以及对学生进行包括学习目的、实践的观点、学习的习惯等方面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等。这就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目的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在对这一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些教学目的,每一节课也都应该围绕这些总目标来设计。这些目标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设计教学时,只有从总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总的教学目的得到落实。而具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既要服从于总体的目标,又应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要把总体设计的`教学目标具体化,落实到每一节课之中,一节课教学目标就应该是有所侧重,即应突出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在“分数意义”教学中,开始认识分数意义时,重点是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从具体到抽象认识什么是分数,分数是来自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以后逐步使学生运用分数概念分析解决问题,了解分数与其他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步达到灵活地运用和系统化。

二、整体设计概念的教学方法

概念教学方法,一般来说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系统化等几个不同的阶段。但这也并不是说每一节课都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而是要从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全过程的整体上看应该经过这样几个阶段。因此在设计概念教学方法时,就要从整体上思考,按照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从整体上保证学生经历建立数学概念的几个阶段,才能很好地完成概念教学的任务,实现概念教学的总体目标。在整体思考的前提下,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进度,根据学生对具体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按照不同的层次,组织概念教学。一节课可能只是概念教学全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阶段。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把概念的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把学生对于概念的形成过程看作是一个连续的,但又相对独立的一些课堂学习内容组成的整体。按照这样一个思考,具体地设计一个单元的概念教学时,就要做到整体设计、重点突出、前后联系、逐步深入。

1.整体设计。就是把每一节课都看作是整个概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整体上设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保证概念教学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在“分数意义”教学中,总体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关于分数的概念。这应该包括对概念的初步理解,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对概念的进一步巩固,以及概念的系统化等几个环节。这些任务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完成,在设计时要把这些任务科学地安排分散到各节课的教学中。如第一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对具体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分数的概念,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出什么是分数,以及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而分数概念的巩固、应用和系统化的任务则要安排在后面各节课中来完成。

2.重点突出。就是在每一节课中重点体现和落实概念教学中的一项或几项具体的任务。这是设计每一节课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每一节课都有一个重点内容。

而在概念教学中,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应该从这节课在整个概念教学的全过程中的地位而定。抓住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使一节课真正成为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数学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分数意义”教学中,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后,接下来的课就是要学生重点巩固所学的概念。那么教学的重点就是采用各种“变式”的问题,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认识分数,并学会用分数的意义解释一个具体的数是不是分数,其含意是什么,能够完成“在直线上表示一个分数”;“5/6是个1/6,3个1/8是()”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3.前后联系。就是综合地考虑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保持各节课在内容和方法上的相互联系与协调一致。既保持每一节课的相对独立性,又使它们构成一个概念教学的整体。教学中充分注意各节课之间的联系性,才能做到科学地设计和组织教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分数意义”教学中,概念的形成、巩固和系统化各个环节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认识一个分数的意义,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都与开始时学生对分数的正确、全面理解是分不开的。

4.逐不深入。就是按照概念教学的总体要求,层层深入地设计每一节课,使其做到扎实有序,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深入地完成教学任务。一节课中所完成的教学任务是有限的,而一个完整的概念教学又要完成多方面的任务。因此,就要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每一节课的教学逐步地完成,做到每一节课都突出一个主要任务,并且逐步深入地完成教学的各项任务。具体到“分数意义”的教学,从学生对分数初步的理解,到学生把分数与整数联系起来认识,通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认识分数,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教学中把握每一节课的深度,以及这节课在整体的概念教学中的作用,就可以层层深入地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概念。

篇12:概念复习教学下小学数学的论文

概念复习教学下小学数学的论文

一、注重概念意象

(一)让学生们形成清晰的概念表象

概念表象指的是学生们以前所学过的概念在脑中再现的形象。表象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再现,它属于感性认识,是一种从感性知觉到思维,由印象到概念的过渡环节。例如在复习“分数的意义”时,当学生看到便会在脑海中建立这样的一个形象:“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当学生们在信中睡起这样的一个表象后,就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分数的意义“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这一句话时就会更加的容易了。

(二)帮助学生再现概念形成与同化的过程

概念的形成,其指的是人们对于同类事物中的不同例子,在进行感知、分析、比较与抽象后,对这类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从而形成概念的方式。概念同化是一种概念学习的方式。它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定义的方式直接提出概念,同时再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由学生主动的地与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相联系去学习和掌握概念的方式。因此在数学的概念复习的过程中,必须要为学生们再现概念的形成与同化的过程,以此来加深概念在学生心中的印象,让学生们能够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时,首先,先让学生们自己回忆到底学过多少中平面图形,让回让他们回忆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来的,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面积公式得来的过程,并发现自己是否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概念的再一次形成与同化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其中发现学生们所掌握的知识是否还存在缺陷,并引导他们进行改进。

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系

这里的概念系指的是在个体头脑中所形成的一个概念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的概念相互之间都存在着一些联系。对于概念的学习就必须要理清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牢固的掌握概念。

(一)为学生提供探究素材,理清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在复习“量与计量单位”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整理、了解量与计量单位的相关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概念;进行转换摸底,了解学生对这两者的概念的掌握程度;通过教学突出量与计量单位这两者概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形成一个系统的模式。例如帮助学生认清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整合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进率和各自进率的联系。

(二)联系现实,让学生触类旁通

概念的复习其重点应该帮助学生去努力的建立起关系体系,而不是鼓励他们成为一个方法的熟练操作者。概念的复习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概念。通过这训练,让学生们对分数、比例的概念已经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的更加的深刻,同时让学生们学会在进行概念的复习的时候要举一反三,并能够触类旁通。

三、帮助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等价定义形成知识网络

在概念复习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对那些概念的多个等价定义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一)帮助学生加强对相似概念的辨析

在小学数学中,有一些概念,他们含义接近,但是在具体的.本质上却又有一些区别。对于这些概念,学生们背诵了、记住了字面意思,并不等于他们就真正的理解了概念了。教师们必须要痛实例来突出这些概念的特征,帮助学生们真正的理解概念的内涵,区分这些概念的区别,以此来加强对概念的掌握。例如在复习“小数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去判断“0.40,0.03,20.020,2.800,10.404,5.000”这一组数中的那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或不能去掉)?利用这种练习来让学生们对小数的性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再例如奇数与质数,偶数与合数,化简比与求比值,时间与时刻,质数与质因数,周长与面积等等这些概念有很多都是那种乍看上去都很相似,但实际上却又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这类概念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混淆,从而影响到他们后面的数学学习,因此必须要及时的让他们区分这些概念,以避免相互干扰

(二)加强变式,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

在学习概念的时候,小学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对某一个概念的内涵不是很清楚,掌握的也不全面,常常将一些非本质的特征来作为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有一些学生存在着这样的一种认识,那就是只有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才叫长方形,斜着放的长方形就不知道叫什么了。为此在进行复习的时候,我们应该将概念的叙述或者表达方式进行一定变化,让学生们从各个侧面去理解概念,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变式中去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以便于排除各种非本质属性的干扰。

四、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概念网

概念以及各种陈述性的知识,都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它们主要是通过网络化与结构性来表示观念之间的各种联系。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复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构建一个完善的概念网。这个过程教师只能够引导,因为这张“网”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来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链、知识网及知识存放的序。

(一)帮助学生找接点

设计开放题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概念掌握情况,并帮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各种概念知识点串联到一起。例如在复习“比”的概念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的一道开放题:“学了“比”你能联想到哪些知识?”看到这道题学生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分数、除法。而除法、分数、比这三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就是我们需要抓住的连接点。然后在通过有的放矢地将分数、除法、比等知识散点组串起来。

(二)帮助学生抓住连接群

教师必须要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学生们对各种知识在脑海中存放的“序”,以便于帮助学生根据概念知识的相关性来建立连接群。这个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谈话来了解。例如在复习“分数”时,自己有序的说出应该复习到哪些知识,学生们有可能是按照知识的编排顺序来复述,也有可能是按照他们脑海中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等等。而教师则应该从中掌握学生们是否还有遗漏的地方,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概念意象建立的程度,利于查漏补缺,接点连群。

篇13: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探究的分析论文

关于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探究的分析论文

一、小学数学概念的构成

小学数学概念是由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构成的。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如平行四边形有很多属性,但它的本质属性有两点:第一,它是四边形;第二,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平行四边形必须具备这两个属性,否则就不是平行四边形。而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全体叫作这个概念的外延。例如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的外延包括一般的平行四边、长方形、菱形、正方形等。概念的内涵是概念的“质”的反映,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量”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是构成概念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二、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既依赖于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动机,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过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和深化等阶段。

(1)概念的形成———抓住本质

小学数学概念刚引进时,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比较肤浅和不全面。因此,概念的形成是从了解事物的外部、具体的属性,到认识事物的内部、抽象、本质的属性这样一个深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抓”概念中的关键词

小学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而有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组成的定义。因此,可以通过“抓”关键词来帮助学生建构新的概念。例如学习“认识三角形”时,引导抓住“三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这些词组,帮助学生建立三角形的概念。

②运用概念,正反例比较

正例有利于概念的概括,帮助学生正面理解;反例有利于概念的辨析。例如方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了这个概念后,可举许多的正例和反例:x-y=4、3(a+2)=15、16+b>28、y+105、7×8=56……让学生加以辨认,从等式、未知数两个方面导入,加以辨析,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

(2)概念的巩固———注重应用

在概念引入、形成的基础上,概念的保持是比较困难的,而概念的建立还在于能运用概念,同时巩固概念,发展概念。主要策略有:

①强化运用策略

在运用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强化对概念的掌握,这种运用可以是对概念的一些简单的填空、选择和判断。如教学完“圆的周长”知识后,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填空:画一个半径是20厘米的圆,周长是厘米。判断:直径越大,圆周率也越大()。

②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学数学,更要学会用数学,学会运用概念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运用概念的能力。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后,可以让学生亲手去测量并计算一下自己房间有多大,让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提供充分的创新空间。总之,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掌握的知识和现有经验出发,在概念的引入、形成、巩固的过程中优化教学方法,进行概念教学,精心演绎概念本质,使学生能准确掌握应用概念,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4:数学概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论文

数学概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论文

数学的实际经验表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因此,在数学中一定要把握住数学概念的教学.

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就是要使学生认知概念的来源和意义,理解概念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会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概念的教学法就是实现这个过程的手段.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一切数学知识从初步认识、深刻理解到熟练应用的基础,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障.

一、创设情景,解释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的形成往往都历经前人长期观察、抽象概括、创造的漫长过程.这样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往往蕴含着数学中的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因此,在数学中我精心设计,创设情境,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领悟形成概念的方法,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成为自觉主动地学习的主体.

1.逐步形成概念

当学生从直观上认识了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之后,为了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步形成概念,提如下几个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

(1)两条直线相交就构成角,而两条异面直线不相交,哪来的“角”呢?如何规定两条异面直线所形成的面呢?

(2)能否找出两条相交直线所形成的面来确定两条异面直线所形成的角呢?(引导学生议论,并归纳学生作“角”的三种基本方法,同时用动画给予演示)

①作a’//a,且a’与b相交,则a’与b所形成的锐角(或直角)就是a与b所成的角.

②作b’//b,且b’与a相交,a与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就是a与b所成的角.

③在空间任取一点O,过O作a’//a,b’//b,a’与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就是a、b所成的角.

(3)据(2)的分析,a与b所成的角似乎有很多个,究竟哪个称得上是a、b所成的角?为什么?

启发学生根据等角定理的推论,说明这些角都相等.因此,这样做出的角是合理的,唯一的.

(4)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如下结论:

①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是由这两条异面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决定的`,与角的顶点O的位置的取法无关;

②正因为点O的位置可以任意选取,这就给我们确定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带来了方便.在运用时为了简便可以把点O取在两条异面直线中每一条上;

③要找到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关键是经过平移,把两条异面直线所形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因此,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为θ时,0°<θ≤90°

④当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则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它们不一定相交.

(5)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出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定义.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该怎样定义?(学生叙述后,课本中的定义)

二、注重关键字眼,强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有些概念的定义中某些关键字眼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或容易被忽略;有些概念的条件较多,学生常常顾此失彼,不易全面掌握;某些概念与它的邻近概念相似,不易区别,使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用典型的例子从正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巩固之外,还要从反面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

(1)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双曲线”之后,我让学生讨论这样的几个问题:将定义中的“小于”改为“等于”或“大于”,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

(2)将“绝对值”三个字去掉,其结果又如何呢?

(3)令定义中的常数为0,其余不变,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

(4)将括号中的“小于|F1F2|”去掉后如何讨论点的轨迹?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与解答,并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们对于双曲线的定义中的“绝对值”、“常数小于|F1F2|”以及整个概念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深化了知识.

三、加强联系,是数学概念系统化

有些概念的理解,一般不是一节两节课就可以完成的,往往要在一些相关概念都学过之后,通过单元小结复习或阶段复习的方式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有关概念系统化、网络化,在纵横联系中对概念得到深刻认识.

如在立体几何教学内容中,有关角的概念是非常多的.学生往往是上课能听懂,但课下大脑很混乱,很难把角运用自如.为此我在讲完二面角这一节后,安排一节专题课:有关空间角.

(1)平面角.

从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静态定义);以一条射线的端点为原点,旋转所成的图形(顺时针旋转为负角,逆时针旋转为正角,不做任何旋转为零角)(动态定义)

(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在空间任取一点分别引两条异面直线的平行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3)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若直线在平面内或直线与平面平行,规定他们所成的角为0°;若直线与平面垂直规定它们所成的角为90°;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4)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二面角的平面角.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类比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空间的“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都是在“平面角”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和推广的.

四、提炼概念定义中的精华,教给学生方法

数学概念的定义描述一般都是非常严密抽象的,单纯地要求学背不是教学目的.学习概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用,而应用的结果又会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用概念的同时掌握概念.综上所述,数学概念的教学应以“启发式”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引导全体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

篇15: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策略论文

数学概念是数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在小学阶段学生要掌握的数学概念有500多个。牢固掌握这些概念,对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观念的形成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使用概念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就成为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不得不深入探讨的问题。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其中构成前三个领域的基础就是概念,而概念又是从实践中来,学习概念的目的也是为了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因此“实践与综合应用”体现的也正是概念的学习与掌握过程。由此观之,在小学数学中,学生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几乎都包含着概念的因素,比如:要进行简单的加减计算,就先要明白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要求某图形的面积,就要明白各种图形的定义以及面积的定义。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计算和解题的前提。概念不清,就会导致思维混乱,也就无法正确解决相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概念教学必须要受到重视。

1 概念教学的实践意义

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研究,一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国小学数学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师概念、教学现状的研究及总结,也为今后探讨我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理论提供了一些新的依据。本研究在丰富的理论支持下,深入小学进行调查实践活动,可以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概念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并可给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概念教学提供新的思路。虽然在许多文章中研究者都有提到现阶段概念教学的现状,有的文章更是大篇幅的描述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但是他们并没有明确指出是通过何种途径发现的这些问题,只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阐释,并没有提供可以考察的数据以及调查方法,这种情况不免有些武断,对于后续的研究极为不利。对概念教学引入阶段的研究非常多,出现了许多单独研究的文章,各种方法也层出不穷,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教学策略;对于讲解阶段的研究虽然成果不算丰富,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者详细的论述了这一阶段的教学方法;而对于巩固阶段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只有少数研究者在概念教学整体的研究中稍微提及,却无深入探讨。这种不均衡状态急需改变。

2 概念教学的实际界定

概念是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客观事物的颜色、材料、气味等方面的属性都被看作非本质属性而被舍弃,只保留它们在形状、大小、位置及数量关系等方面的共同属性。 小学数学概念是每一个单元或章节所学习的重点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体现的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基础内容,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比如:“数”、“比”、“比例”、“方程”、“分数”、“三角形”、“可能性”等都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概念。由于小学生思维的特殊性,小学阶段的数学概念呈现出一些独特之处,包括以下几点:小学数学中的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含义是不同的;由于小学数学概念的一些性质具有等价性,所以同一个数学概念的定义方法可以不同;小学数学概念的内涵包括概念的定义、性质、定理或推论,它说明概念的含义,外延是数学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全体,它说明概念的适用范围;小学数学概念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且以具体性为主;在小学阶段,许多数学概念的定义都是初步的,然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将逐步完善,这也恰好体现了数学概念的发展性;小学数学概念具有逻辑联系性,许多概念都是在原始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数学概念呈现方式多样,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图形辅助式呈现的概念逐渐较少,而以描述式和定义式呈现的概念逐渐增多。

3 不同概念呈现方式下的教学策略

概念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是小学数学概念区别于其他阶段数学概念的一大特点。呈现方式的不同,必然会导致教师教法的不同,如果教师不注意这种区别,必然会对学生的概念学习产生影响。故此,提出了不同概念呈现方式下的教学策略。

语言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的讲、听、答、看都要同语言打交道,学生需要以语言为中介,借助书面或口头的表达来学习概念。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是师生双方表达意见的工具和思想交流的载体,有时甚至还被当作处理对象。以图示方式呈现的概念,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形象直观,便于感知,特别适合低年级学生。以图形辅助式呈现概念的方式只存在于小学低年级,因为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中缺乏可供同化新知的知识经验,并且以概念形成的方式来获得概念对学生的心理能力与背景知识的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在教学中应以帮助学生形成以概念为主的思想。而辅以概念同化是因为在教学中要随着学生经验的逐步增多,逐步提高儿童思维水平,使教学适当的先于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以定义式呈现的概念语言简洁,内涵丰富、深刻,抽象程度较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多层次的剖析语句所表述的内容。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先说明它是一个四边形,再说明它与一般的四边形的差别在于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这样层层深入的讲解符合小学生由低级到高级的思维特点。再如,教材中对最小公倍数的叙述先说明了什么是公倍数,之后再说明什么是最小公倍数,如果展开多层次的剖析活动,就可透过这些简洁的数字及文字,挖掘出包括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这三个关键词汇,进而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概念体系。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第一阶段就是让同学们进行动手实践,从直观操作入手,把动手、动脑、动口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到概念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高向斌.走向合作性教学(中国当代教育学术文库)[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

2 李幼穗.儿童发展心理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3 林崇德.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 孙少辅.小学数学概念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篇16: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论文

数学概念的定义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是中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掌握一门学科就是要掌握这门学科核心的、根本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数学教学=概念教学+命题教学+解题教学。

一、数学概念的意义、组成、特征

1.意义:数学概念一般指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同时,又是数学思维的细胞,也是知识与方法的载体。2.概念的组成:概念的名称、定义、符号、例子和属性等五个方面。例如,“平行线”是概念的名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概念的定义;“∥”是符号;不同位置和方向上的各组平行线可以看作正例及其变式“;两条没有公共点的直线叫做平行线”可以看做是一个反例;“平行线”的属性有:传递性、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3.概念的特征:概括性和抽象性。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现状1:重结果,轻过程。“一个定义,几项注意”。一步到位、举例训练、反复练习、迎接考试,急功近利。“概念教学=解题教学”式大容量训练;经典语言“:教概念不如多讲几道题目。”观念2:例题教学替代概念的概括过程,认为应用概念就是理解概念,不知道怎样教概念,只知道“模仿+训练”。

三.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

(一)概念形成模式的教学过程

概念形成———如果某类数学对象的关键属性主要是由学生对大量同类数学对象的不同例证进行分析、类比、猜想、联想、归纳等活动基础上,独立概括出来的,那么这种概念获得的方式就叫做概念形成。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依次是:1.感知、辨别不同事例;2.从一类相同事例中抽象出共性;3.将这种共性与记忆中的观念相联系:4.同已知的其他概念分化;5.将本质属性一般化;6.下定义。

(二)概念形成模式教学一般步骤

1.概念背景与引入(正例);2.学生分析、比较、综合不同典型例证(让学生多举例);3.从例证中概括共同本质特征得到概念本质属性;4.下定义(用多种数学语言准确表示);5.概念的辨析(举正反例,分析关键词,考查特例);6.概念的应用(代表性、形成用概念作判断的操作步骤);7.形成概念系统(建立概念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三)概念同化模式的教学过程

1.概念的同化———新的数学概念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添加其他新的特征性质而形成,这时学生利用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对新概念进行加工、改造,从而理解新概念的意义,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就叫做概念的同化。2.类型:新概念与旧概念之间具有下位关系和不具有下位关系两种情况。(1)新概念与旧概念之间不具有下位关系用定义直接陈述概念———举例说明或解释———认识新概念的意义———领会新概念的本质属性。(2)新概念与旧概念之间具有下位关系概念教学一般流程:①呈现先行组织者;②下定义(属+种差);③概念的辨析(举正、反例,分析关键词,考查特例);④概念的应用(代表性、形成用概念作判断的操作步骤);⑤形成概念系统(建立概念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四、概念教学的策略

策略1:实施“组块化”教学所谓组块是指在记忆中把若干较小的单位组合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案例:在求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时,通常首先要分a>0和a<0两种情况分别讨论,然后再对判别式△=b2-4ac分△>0、△=0、△<0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前后一共有六种情况。策略2:整体感悟,主动建构知识与方法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学习原则:“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

(一)“从整体背景到局部知识”的结构教学

案例:函数的概念教学活动1:初步感受生活中两个变量的关系1.一个变化过程;2.两个变量;3.一种对应,即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二)从思维策略到具体方法的结构教学

章建跃认为数学教学要把“认识数学对象的.基本套路”作为核心目标之一,即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研究、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思维路径和基本操作方法。

(三)从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的结构教学

新的概念从属于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包容范围较广的知识时,则构成下位关系,原有的概念叫做上位概念,新的概念叫做下位概念。策略3:系统梳理,揭示知识的联系与规律从系统的角度学习知识,置知识于系统中,着眼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因为联系和规律就是本质,着眼于数学思想的渗透。教师可从三方面概括概念体系:1.建立概念网络,概念图或思维导图;2.明示概念之间的关系;3.揭示蕴含在这个概念体系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4:运用“长程两段式”教学策略“长程两段”教学策略,就是在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特有的育人价值思考与开发的基础上,将每一个结构单元的教学过程分为“教学结构”和“运用结构”两大阶段。“教学结构”阶段。主要采用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出发,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和建构知识,充分地感悟和体验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的结构存在,逐步形成学习的方法结构。“运用结构”阶段。主要让学生运用学习的方法与步骤结构,主动学习和拓展掌握与结构类似的相关知识。

总之,中学数学概念定义的教学,要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认真对待;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揭示对象的本质属性,适时地引入新概念,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燕.对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2).

[2]朱家芳.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方法分析[J].中学时代,(8).

[3]李平.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之策略[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10).

[4]周华.浅谈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4).

篇17:数学概念教学

关于数学概念教学

中科院兰州分院中学王瑞芳

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所以概念教学尤为重要?在概念教学中,教师既要启发学生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还要讲清概念的形成过程,阐明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一、讲清概念的来源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如:正负数、数轴、直角坐标系、函数等概念,都是由于科学与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讲清它们的来源,学生既不会感到抽象,而且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就数轴而言,它是规定了方向、原点和长度单位的直线?单纯地这样讲,学生不易接受?其实,人们早就懂得怎样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如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重量,温度计上用点表示温度的高低.秤杆、温度计都具有三个要素:1?度量的起点;2?度量的单位;3?明确的增减方向?这些实物启发人们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出了数轴的概念

?二、讲清概念的意义课本中经常出现一般形式、最简形式、标准形式和基本性质等,讲清它们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掌握一般规律,更好地理解概念?对于方程、函数等概念,先总结出一般形式,再进行讨论?为什么要定义一般形式?因为对一般形式讨论,就能得到一般结论,用它可以解决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例如,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就能得到求根公式、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对于多项式、分式、根式等,为什么要规定一个最简形式呢?因为人们对所研究的对象,为了突出其本质属性,总要在外形上尽量简化?例如,合并同类项后的多项式叫做最简多项式,没有最简多项式这个概念,关于多项式的许多问题就难以研究?如定理“如果两个最简多项式恒等,则它们的对应系数相等”是待定系数法的理论根据?这里“最简”的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最简”的条件,本质上完全相同的多项式在外形上千差万别,讨论起来很不方便?对于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为什么要规定一个标准方程呢?因为在不同的坐标里,同一个曲线会有多种形式不同的方程,所以把某种坐标系下的方程规定为标准方程?在标准方程中,我们就会得到曲线的某种性质和作法?另外通过坐标变换可以把其它坐标系下的方程化为标准方程,这样对曲线的研究大为简化?

三、讲清定义的合理性一个概念的正确定义,除了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外,还要遵循一些原则?教师虽不必向学生提出原则,但也要深入浅出地讲清各种定义的合理性?让学生感到这样规定是很必然的、合理的.如,当m是正整数时,am是表示m个a相乘;当m是零、负数、分数、无理数时,am就不能看作m个a相乘了.但客观实际中所遇到的'幂的指数,并不都是正整数?又如,考察运算法则:am÷an=am-n(a≠0,m>n),当m=n,m<n时,就没有意义了?可见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指数本身的矛盾都要求人们把指数的概念加以推广?那么怎样推广指数的概念呢?以a0为例,为了使am÷an在m=n时仍成立,就必须规定a0=1.这就是说,推广指数概念必须遵守一条原则:新的指数必须适合于原有的幂的性质,只有这样才是合理的?再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需从斜面的倾斜程度、旋转门面与墙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描述和测量,阐明定义的必然及合理,学生才能体验拓广概念的意义.

数学科学严谨的推理性,决定了搞好概念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首要条件?由于概念不清,表现出思路闭塞,逻辑紊乱,在学生中屡见不鲜?因此,搞好概念教学是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18:数学概念教学

关于数学概念教学

关于数学概念教学

中科院兰州分院中学王瑞芳

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所以概念教学尤为重要?在概念教学中,教师既要启发学生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还要讲清概念的形成过程,阐明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一、讲清概念的来源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如:正负数、数轴、直角坐标系、函数等概念,都是由于科学与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讲清它们的来源,学生既不会感到抽象,而且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就数轴而言,它是规定了方向、原点和长度单位的直线?单纯地这样讲,学生不易接受?其实,人们早就懂得怎样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如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重量,温度计上用点表示温度的高低.秤杆、温度计都具有三个要素:1?度量的起点;2?度量的单位;3?明确的增减方向?这些实物启发人们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出了数轴的概念

?二、讲清概念的意义课本中经常出现一般形式、最简形式、标准形式和基本性质等,讲清它们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掌握一般规律,更好地理解概念?对于方程、函数等概念,先总结出一般形式,再进行讨论?为什么要定义一般形式?因为对一般形式讨论,就能得到一般结论,用它可以解决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例如,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就能得到求根公式、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对于多项式、分式、根式等,为什么要规定一个最简形式呢?因为人们对所研究的对象,为了突出其本质属性,总要在外形上尽量简化?例如,合并同类项后的多项式叫做最简多项式,没有最简多项式这个概念,关于多项式的许多问题就难以研究?如定理“如果两个最简多项式恒等,则它们的对应系数相等”是待定系数法的理论根据?这里“最简”的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最简”的条件,本质上完全相同的多项式在外形上千差万别,讨论起来很不方便?对于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为什么要规定一个标准方程呢?因为在不同的坐标里,同一个曲线会有多种形式不同的方程,所以把某种坐标系下的方程规定为标准方程?在标准方程中,我们就会得到曲线的某种性质和作法?另外通过坐标变换可以把其它坐标系下的方程化为标准方程,这样对曲线的'研究大为简化?

三、讲清定义的合理性一个概念的正确定义,除了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外,还要遵循一些原则?教师虽不必向学生提出原则,但也要深入浅出地讲清各种定义的合理性?让学生感到这样规定是很必然的、合理的.如,当m是正整数时,am是表示m个a相乘;当m是零、负数、分数、无理数时,am就不能看作m个a相乘了.但客观实际中所遇到的幂的指数,并不都是正整数?又如,考察运算法则:am÷an=am-n(a≠0,m>n),当m=n,m<n时,就没有意义了?可见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指数本身的矛盾都要求人们把指数的概念加以推广?那么怎样推广指数的概念呢?以a0为例,为了使am÷an在m=n时仍成立,就必须规定a0=1.这就是说,推广指数概念必须遵守一条原则:新的指数必须适合于原有的幂的性质,只有这样才是合理的?再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需从斜面的倾斜程度、旋转门面与墙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描述和测量,阐明定义的必然及合理,学生才能体验拓广概念的意义.

数学科学严谨的推理性,决定了搞好概念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首要条件?由于概念不清,表现出思路闭塞,逻辑紊乱,在学生中屡见不鲜?因此,搞好概念教学是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19: 数学概念教学心得体会

概念是对感性材料的综合,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反映。纵观数学的发展过程,一切数学公式、法则、规律的得出都离不开概念。在小学里,数学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数的整除性概念,量的计量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式的概念、应用题的概念、统计。的概念等,共约500多个。这些概念支撑了十二册教科书中所涉及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应用等四个领域的庞大的数学体系,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但是,当前的概念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重计算,轻内涵;重结论,轻过程;重课本,轻实践等,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听课、访谈、填写调查问卷等形式,我找到了答案。我认为产生的本质原因是缺失了对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术关照。因此,让数学概念学习栖居在学术的土壤里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三点想法:

一、从日常数学与学术数学的连接点切入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中的反映,是由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研究数学历史可以发现,任何一个新概念的产生都一定有着极其广

阔的背景,有着不得不产生的理由,并且附着着人类进步和数学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最闪亮的思想火花。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概念产生的背景,并且分析学术数学与日常数学的区别,从而从本质上理解概念的内涵。

二、概念解读能深入也能浅出

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概念一般依据感知——表象——概念——运用的程序,也就是说概念的有意义学习建立在丰富直观的感知基础上。为此,不管教师对概念的解读有多深入,多学术化,在课堂上,我们还是必须通过演示、操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体验。

三、从旧知的锚桩处起航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数学概念相互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很多概念的学习就是概念的同化过程,尤其是运算概念。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意义、法则甚至运算定律都类同于整数四则运算,对这类概念的教学,就要从旧知与新知的连接点入手。

我读了张奠宙、郑毓信等数学教育专家的新著,指出了数学教育应防止去数学化,而应努力营建以数学为核心的教育。张奠宙先生说: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自然应该以学生能否学好‘数学’为依据;数学教育啊,可否更多地关注‘数学’的特性!

受个人专业成长经历的影响,这些年,我对数学课堂的研究和探索集中于数学文化与数学思维上,总想着我的教育能使孩子们的数学素养得以有效地提高。一路行来一路思,而今先生精辟、深遂的论断让我眼前更亮。是呀,数学教育一定是数学与教育学双重价值视野关照的,如果缺失了对数学本质的关照,那么即便是再漂亮的课也只能略逊风骚。以上,我以概念学习为例,谈了我对数学课堂基于数学学术视野的实践与渴望,其实需要数学学术视野关照的又岂止是概念学习,因此,本文也只当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篇20: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摘要】 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概念时,对于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相似的概念很容易混淆,造成这种认识不精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教师教学的原因,也有学生学习的原因。

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混概念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对于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物理;教学;概念混淆

一、概念混淆的原因

1、概念本质属性被现象掩盖

物理概念是对某一类物理事物和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本质属性往往隐藏在表面现象之后,生动的表面现象往往给人深刻的印象。

例如,热传递现象中究竟传递的是温度还是热量?物体间发生热传递时给学生留下的表面认识是:一个物体温度降低,另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最后达到温度相同,表面上看是物体间发生了温度传递。

要认识现象的本质,需要经过充分的分析、理解才能认识到,这种强烈的表面印象抑制了学生对热传递本质属性的认识。

2、学前概念的负迁移

学生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之前,往往已经接触过许多相关的物理现象,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近似的概念,即学前概念。

这些概念往往是未经充分的科学抽象而获得的,因此,大多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

不正确的学前概念妨碍概念理解的全面性、完整性,影响着学生对新概念的同化,造成新旧概念的模糊认识。

例如,对于光和光线,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诸如“这里光线太暗”之类的说法,显然是用光线代替了光,在理解“光线是表示光束及其方向的直线”是产生迷惑,片面认为光线就是光。

3、概念形式相似或意义相近

物理概念中,有相当多概念与其他一些概念形式上相似,更多的是意义上的相近,对这些相似概念区分不清,就会造成理解的混乱。

例如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浮力计算公式F=;物体的相互作用力与物体受到的平衡力;功率与机械效率;惯性与惯性定律;汽化与升华;电动机与发电机;音调与音色等等。

4、概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有一些概念尽管物理含义不同,但在同一类问题或现象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学生由于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物理情境,对它们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不了解它们在本质上的区别,就会混淆不清。

例如,对于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概念,有些学生常认为:热的物体热量多,内能也大;相同温度的水,质量越大热量越多等;还有如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电功与电热等等,都常常产生混淆。

二、消除易混概念的策略

正确认识、区别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概念进行比较,从概念的物理意义、概念所研究的客观对象、概念的数学表达式等几个方面加以对比,从而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作为教师,进行易混概念教学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充分认识客观因素,组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认识的方法和习惯。

1、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

物理学概念是从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特征,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涉及到建立概念的目的、有关的典型物理事物或物理现象、思维过程等。

这些方面的区分度一般较大,容易起到鉴别概念的作用。

例如:压力和重力。

压力的形成是由于互相接触的物体发生相互挤压,而产生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其性质属于弹性力;重力是地表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其性质属于引力。

在有些情况下,压力是由物体的重力引起的,如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此时也仅仅是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大小相等。

但在许多情况下,压力并不是由于重力引起的,如用手握住物体时,手对物体的压力;用力往墙壁上按图钉,图钉对墙壁的压力等。

从压力和重力的产生过程看,它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力。

2、概念内涵的比较

物理概念内涵的比较是易混概念之间最实质、最重要的'比较。

一般说来,易混概念往往描述的是同一类物理事物或物理过程的不同属性。

因此,区分这样的易混概念,要特别指明它们分别描述了同一对象的哪些不同属性,明确理解它们的不同的物理内涵。

例如,功率和机械效率。

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公式P=,单位是瓦特;机械效率是描述机械性能的优劣程度,定义是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公式η=,是无单位的百分数。

又如,平均速度和速度都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但要分清前者是描述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而后者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不变。

一个物理概念的表达式中,包含了它的物理意义、定义方式、单位等内涵,对表达式中的这些内涵进行横向比较,能促使学生记忆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

3、在运用中比较

把易混概念运用于某些具体情况中,常常能获得生动的、直观形象的感受,使概念之间的区别更鲜明。

例如:热量和温度,学生往往认为热量是一种物质、温度是热量的强度、热量和温度成比例、热传递中是温度被转移等等。

教学过程中运用“概念冲突”来促进学生概念的转化,提供一些实例和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学生用个人的理解和解释这些实例往往会产生矛盾,只有运用科学的物理概念才能解决“冲突”,解释这些现象。

再进一步运用“概念发展”深化物理概念的理解,教学中鼓励学生讨论,并充分暴露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进一步发展,同时在和其他同学的观点、教师的科学概念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中使自己不正确观点得到转化。

4、在结构中比较

把易混概念分别放在不同或相同的知识网络结构中,比较它们在结构中的不同位置、不同功能以及与其他知识的不同关系,更能清楚地区分易混概念。

例如,惯性和惯性定律。

①小车上直立一木块,当突然拉动小车时,怎样解释木块向后倒的现象?②教室里悬挂着的电灯处于静止状态,假如它受到所有的力突然全部消失,电灯的运动状态将会怎样?上述两例是用惯性还是惯性定律解释呢?在实例分析中就能明确。

例①木块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而向后倒;例②电灯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不变。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惯性”是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的物理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一种运动规律。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础,让学生清晰、准确地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和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实现物理教学目的,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前提。

相关专题 概念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