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新方法研究论文

pengsoo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因材施教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新方法研究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pengsoo”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因材施教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新方法研究论文(共1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因材施教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新方法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终结,也是社会体育的最先开始,在学校和社会的体育转接中起着中介作用。体育教学改革是提高我国体育工作、促进我国体育事业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我国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有重大影响。近年来,我国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学者们不断自我创新或从国外引进各种方法,进行了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完善工作。这种努力虽使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未产生根本性的进步效果。究其原因,与教育改革工作中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有一定的关系。

1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学不断地从国外引进一些方法和制度,导致无法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不少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三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极其落后的模式,是学者引进外国理论形成的成果。这种教学模式是基于传统的应试教学教育观念形成的,体现在体育教学中便是以学生学习具体的体育技能为最根本目的,以基本体育知识、技术的考核为评判学生体育能力的主要标准。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20世纪中期得到普遍使用,在我国现代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并难以清除,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育仍旧未摆脱这种落后模式。这种传统应试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模式以传统的教师授课型课堂为主,基于课标要求进行统一教学,影响了学生锻炼意识的提高与培养。1990年,国务院、国家体委为了改变这种教育模式,会同有关部门曾经联合颁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及实施办法》。这两份文件的目的都是希望大学生提高锻炼能力、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增强体质,两份文件颁布后便被确立为检验高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但这些制度并未给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带来显著的效果,到现在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很多问题,不少大学生根本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甚至不重视体育活动。

2体育教学中运用因材施教的情况

教育部曾在《素质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性,其中提到: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高校体育教学实际中要加强对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理解,加强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关注。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孔子一生育人无数,遵循因材施教的标准,力求使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可造之材。“因材施教”中的“材”指教育对象的个人特点,包括其性格特征与学习能力、气质特点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这种个人特点的体现则是指大学生学习体育时的心理、能力、项目爱好及身体健康水平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即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我国高校学生已经成人,从各方面来说性格特征已经确定。但由于高校学生来源复杂,学生之间家庭环境、生活背景、地域特点、个人成长经历等都可能存在极大的不同,这必然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在体育教学这种活动性强而又灵活多变的课程中,学生之间的不同会更加明显。我国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往往根据广大学生的普遍水平进行没有差别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不能同时兼顾在体育学习上略有优势或基础不足的学生,更不能发挥中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严重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此,基于因材施教观念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篇2:因材施教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新方法研究论文

3.1分组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关键点在于“材”,因此基于因材施教视野的体育教学方法改革首先离不开对学生“材”的分组。分组教学的因材施教即是指对于有相同或相近体育学习特点的学生进行相对类似的分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区分学生的个性,还能够在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以下是几点关于因材施教分组教学的切入点。

3.1.1兴趣分组

大学生拥有着独立的人格特性,经过十几年的生活经历,已经有了富有个人特色的兴趣爱好和取舍能力,因此对于体育运动项目也有着自我喜好倾向的不同。根据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将具有相同兴趣的大学生集中于一个课堂进行分组教学,必然会给体育教学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如很多高校中大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体育课程类型进行分班学习,这种做法便是践行了兴趣分组教学的要求,提高了体育教学能力。

3.1.2体质分组

从另一个方面看,普通大学生经过中小学长时间的体育学习之后,已经具有不同程度的体育活动能力,个人体质基础也各有不同。但大学生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体育习惯和体质已经基本定型,体质方面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因此,即便是在同一兴趣分组中的不同学生,教师在安排体育活动的强度和运动量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之间掌握能力的差异,用不同的标准要求不同的学生。如有的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会把学生分成各个不同层次的小组,促进组内学生的互助与共同提高。

3.1.3学习水平分组

在遇到本班学生学习水平或者身体素质差异过大,无法进行分组的情况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把学生简单地分为2组,即掌握技能水平较强组和较差组。

3.1.4身体健康状况分组

另外,根据学生之间健康水平的不同,如有些课堂中可能出现病人或者残疾学生的情况,教师应从学生健康角度出发对这类学生单独安排教学内容。如很多学校针对这类学生开设专门的“保健课”以提高和恢复他们的生理机能,十分值得我们学习。3.1.5应该注意的问题分组教学方法是实现因材施教视角下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手段,但在进行分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变化,并对不同学生的分组反馈进行分析,一旦出现问题,教师应及时对个别组中不适合的学生进行调换,以期更加合理地分配学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3.2紧扣教学内容的因材施教

从教学内容上观察,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模式基本上分为专业课与其他专业选修课结合的模式,在此模式指导下,组成课程的每一个体育项目分类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如健美操要求身体的和谐,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更加注重学生对球类的运用能力等。对于不同项目的不同教学内容,教师应当从教学课程标准出发进行教学内容上的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3.2.1心理教育

因材施教的心理教育侧重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通与精神上的鼓舞。例如,田径中的长跑项目几乎是所有女大学生难以克服和接受的,但对体育教学来说,女生长跑又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引导者和陪伴者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女生心理安慰,以帮助克服她们心理上的难关,提高她们自己的长跑能力和毅力。

3.2.2团队教育

球类运动,如足球、排球、篮球等多为团队项目,对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要求很高。在这种项目中,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集体和团结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教师也应适当加入集体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运动中培养相互之间的感情。

3.3教学目标设定中促进因材施教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通常以学生在未进行某项体育运动之前的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在学习了某项体育运动之后的能力为落脚点进行设计,旨在提高和发展学生关于此项运动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大学生通常在学习一项体育运动之前就已经具备一些体育技能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此门体育课程的认识,这种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称为大学生的体育起始能力。大学生的起始能力与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力之间的差距,便是因材施教的教育需要起到作用的地方。因此,教学目标设定合理,便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因材施教体育教学的作用;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有可能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挫伤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3.4教学方法改革中体现因材施教

丰富体育教学方法和拓展体育教学手段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措施。教学方法在不同程度上为因材施教服务,体现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学目标制订之后,教师应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析,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规划。进行教学内容规划期间,教师还要遵循教学方法科学、有效而多样地要求进行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具体设计。在体育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在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的基础上呈现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体育理论课时要充分应用多媒体设备等。

3.5教学评价中提高因材施教能力

在高校体育教学因材施教改革的过程中,评价体系的创新与改革也是一个重要改革方面。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检验教学质量和成果,也能够帮助学生检验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制订有关体育教学的合理评价标准,促进教师对学生水平的整体掌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马雷,张建华,王剑.因材施教原则在篮球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J].天中学刊,(2).

[2]董育平.再议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之改革:由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所引起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

[3]刘静霞,刘笑舫.浅谈因材施教和意识作用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南都学坛,(3).

[4]马丽娜.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J].辽宁体育科技,(6).

篇3:高校声乐教学因材施教理念研究论文

高校声乐教学因材施教理念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展开,我国高等院校也在不断的进行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改革,因材施教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高校的关注和认可,相比于其他专业教学来说,声乐专业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特性和差异性,所以,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学科本身的特点,同时也应注重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所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更专业的声乐人才。本文首先从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并简要论述了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有效策略,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因材施教;声乐教学;教学原则;教学策略

因材施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教育观念,这一观念是教育家孔子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综合素质以及学习能力的不同,使用符合学生特征的教学方法,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有针对的教学,使学生的长处都可以发挥出来,弥补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就高校声乐教学来讲,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既能够掌握声乐知识,又能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人才,而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将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法作为基本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提高和进步,培养出更多声乐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一、因材施教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相比于其他专业来说,声乐专业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的专业学科,声乐教学不仅能够让师生之间增进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同时还能够更好的传播艺术文化,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递声乐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会受到心理学、审美学等的影响,这直接决定了声乐不仅具有艺术性,同时还具有理论性、技术性,声乐教师要想更好的提升声乐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考虑到学生在兴趣、基础以及自身性格上的差异,因材施教,找到符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必须要注重对于教学细节的处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提升对于声乐的学习兴趣。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高校一般都会采用小班制的教学模式展开声乐教学,这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教学,而由于近些年来专业扩招、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的影响,声乐教师还无法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模式的建立,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正努力朝着这一教学方向发展。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一)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性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必须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给予充分的尊重,注重使用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手段,就艺术学科来讲,有个性的学生更具潜力和培养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发掘学生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具备独特性,充分展现出个人的风采。

(二)应面向所有学生

有一部分声乐教师将因材施教四个字中的“材”字片面的认为是具有初中能力与才华的人,认为只有某个方面特别出众的学生才具有可塑性,认为只有这一类学生才能够学好知识,而对于那些不够出众的学生则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这种教育思想不仅不符合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同时也不能够让不同类型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难以调动全体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兴趣,无法建立起学生学习声乐的自信心,课堂教学质量自然无法得到提升。所以说,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式应该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声乐教师不应该片面解释因材施教的内涵,只重视才华较为出众的学生培养,而忽视普通学生。因材施教中的“材”指的是不同学生的特点个性以及音乐感觉,只要学生能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设置培养计划,让学生的潜力充分被挖掘出来。

(三)改革考核方式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声乐专业主要的考核方式是由学生进行独唱,声乐教师进行评价,以此来决定学生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往往会让学生将教师考核的曲目变为自身学习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只针对考核曲目进行反复练习,直接导致“万人一腔”“万人一调”现象的出现。如果教师只重视运用因材施教的理念,忽略了应用方式,就会出现这种问题。所以,在使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的时候,应该注重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出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

就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教师一般都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需要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这种灌输式的方法并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题,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应该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性格特点等充分的`了解,再制定出符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唱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建立自信心,激发对于声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培养对于声乐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授课模式和授课方法

声乐教学一般需要教师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发现每个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声乐教学,但是,在解决一些学生遇到的相同的问题的时候,教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在应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时候也应该灵活变通,对于学生的集中问题可以集中的解决。比如,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分组解决问题,创新授课模式,提升课堂效率。

(三)对学生特点准确分析

要想更加合理的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发声、嗓音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了解,制定出更加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首先,要确定学生发声的特点,进行声部鉴定。其次,把握适合学生的风格和路线,进行定向指导。最后,要关注学生心理,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克服困难,建立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因材施教的效果和优势性。

四、结语

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因材施教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遵循因材施教教学法的原则,并根据教学实际不断完善因材施教教学法,才能够培养出更出色的声乐专业学生,使我国的声乐教学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宏健.论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煤炭高等教育,,(03).

[2]张弛.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运用和实施[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2).

[3]井艳红.新型教学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03).

[4]王琛媛.论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2015,(22).

[5]曾皓.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戏剧之家,2015,(24).

[6]刘跃华.因材施教,彰显不同的歌唱风格———声乐教学笔记[J].中国音乐,,(01).

[7]周成千.贯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体会———职业艺术院校声乐教学探索[J].黄河之声,2010,(04).

篇4: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一、新时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的教育理念

长久以来,素质教育一直是时代发展的领头军,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素质教育的时代发展造就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新内涵,为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升注入了一笔新生力量,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近年来,回顾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道路,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在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和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扬长避短,通过接收和吸纳新的国际教育内涵,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思想体系。在体育教育不断改革中,力求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在发展中亘古不变的至高追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要创新,体育教育也要创新,而观念创新则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先导,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本质就是力求创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发展的过程必须经过教学质量上得以体现的,而质量则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树立科学的体育教育质量观是体育教师从事该专业教学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学生发展的前提,学校的办学率,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整体发展,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社会转型下高校体育教育理念改革中所遇到的种种阻碍

受传统教育理念及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往往习惯将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针对教师的话常常作为他们接受知识的标准,自己在学校教育中却没有话语权,学生没有自主意识,当然就连最基本的自主性也必然成为一纸空谈。多年来我国教育界在有关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育思想的学术研究各都百家争鸣,各有千秋,众多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探索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构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后盾和基础。然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理念仍未蔚成风气,体育教育理念尚未成熟,在发展和完善体育教育理念研究项目中其内容和分支较为分散和肤浅,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统一性,在发展道路中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协调、整合各种文献资料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之中,高校体育教育思想体系才能得以更加完善。目前,随着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体育教育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呈现现代化、多元化以及国际化,高等体育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发展是当代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点,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前提,然而体育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缝隙制约了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步伐,同时在教育质量环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教育理念必须融入到教学实践环节当中,才能有待提高体育教育理念与体育教育思想的相互一致性、统一性。

三、构建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新策略

二十一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是时代教育发展的在教育理念上,现代管理大学体育体院应努力贯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指导方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体育教育的专业性、知识性、艺术性三位一体的完美融合,在技术战术方面体育教师应通过培养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形成内化与积淀,在潜移默化中具有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洞察能力、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最终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育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朝着高校体育教育精英理念发展的,现代化的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始于工业经济时代。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深入发展以及“健康第一”教育新理念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积极响应,创新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理性思考是学生及时掌握运动技巧和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策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科学发展观应积极顺应现代教育模式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当然,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免会遇到种种阻碍和难题,与世界教育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只有尽快的引入先进的体育国际教育理念,关注时代教育的发展,与时俱进,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体育教育理念,将体育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切实可行的统一到整体部署上来,真正把育人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灵魂,总结先进做法,深刻反思差距,积极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更进一步、更快一步,为我国体育育儿长远发展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篇5: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新方法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新方法论文

摘 要: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角色,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如何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真正使政治课成为学生的最爱,只有讲“活”政治课,才是政治课教学的唯一出路,也只有“活”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主体地位;创新意识;政治课

传统的教育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本质上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于是,讲活政治课便成为摆在每位政治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活用资源,深研教材,鼓励创新就是讲活政治课的必要条件。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认为要讲活政治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提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教师要变“指挥者”为“引导者”.比如,在讲“银行”“消费”等内容时,先让学生去某个银行实地考察,做好记录,让学生去市场买东西,记录好购买地点、商品名称、数量、单价、购买过程、心理体验等相关内容。上课时,利用学生的调查,有关记录,结合教材知识共同探讨、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求知欲和好奇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更强烈,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往往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结论和问题的现成答案,而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试图发现新问题,作出新解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比如,讲社会发展史中的生产力概念时,可用电教媒体展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如石器―金属工具―铁制工具―机器大生产,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广泛应用对不同社会生产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创造在革新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三、注重巧用时事教学,讲活政治课

在我对学生的一项“我喜欢怎样的政治课”的调查中发现,80%都提到喜欢教师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时政热点问题。这个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时政热点比较感兴趣。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能结合恰当运用当前的时事热点问题,实现科学教学与时事教育有机结合,这样做不仅体现了政治课的时效性与实践性的两大特征,同时,也使政治课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时刻关注近期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与问题,随时把热点引入课堂,使其成为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我在讲“弘扬民族精神”这一课时,把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引入了课堂,由于当时“神舟六号”刚刚发射不久,学生都很感兴趣,这个新鲜事例,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载人航天精神,更让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讲活政治课

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枯燥无味的弊端,它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直观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把视觉、听觉等调动起来,集中注意力,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我在讲《走进世界贸易组织》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插入了有关中国入世的图片、录音和视频资料,学生观看完后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积极地进入了相关问题的讨论,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五、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提高实践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决定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认识活动的客观要求。教材中的探究与实践课,它实现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通过自主的、创造性的体验与探索活动,使学生身心得以和谐的发展。为此,我认为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探究与实践”等栏目,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培养学生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比如,讲到《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对学校周边的环境、校园内的环境进行调查,给自己思考,同学商议论证后,向有关部门提出治理环境的具体建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活动中,学生给学校提出建议,建议学校在每个垃圾站多设几个垃圾桶,每个垃圾桶贴上垃圾分类标签,每一个学生都按标签投放不同的垃圾。

总之,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实现角色的转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努力做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课标的目的。

参考文献:

阎立钦,创新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国芳。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新思考.教育前沿,(6)。

篇6:新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思考论文

高校当中的体育教学评价是衡量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评价是建立在体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评价手段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考量与评价,并对测量的具体结果进行分析与对比,进而得到相应的反馈信息,应用于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实现体育教学的整体调控。在新理念加教学理念的要求下,体育教学评价是体现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时务必要进行正确的了解,解决其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开展高质量的体育教学,这也是推动学生体育素养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

1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现状

1.1学生缺乏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当前阶段,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一些学生逐渐丧失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将课余时间更多地用于游戏和上网,这样一来,不仅会对学生学习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严重的危害[1]。学生长期缺乏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便会形成一定的惰性,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也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便会下降。

1.2学生主体观念不足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在面对体育教学时,依然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只是一味接受教师的教学与指导,这对体育技能的巩固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学生在体育学习上处于被动的状态,所以在课堂教学与评价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严重的影响,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以及身体素质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1.3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传统观念下的体育教学只是为了应付期末的考核,所以一些学生在思想中依然保留有这样的想法,错误的体育观念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学生的体育素养十分不利,长此以往一定会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素质发展。

1.4体育评价方式单一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进行体育评价时依然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这样一来,不仅会影响体育评价的结果,同时也会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2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优化方式

2.1优化体育教学评价机制,树立学生参与体育的观念

一方面,为了对体育教学评价进行优化,教学人员要针对体育教学目标,结合素质教育,在全面性、个体性以及主体性等要求的基础上,对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体育评价内容以及指标机制进行优化,从而提升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的科学性与系统性[2]。与此同时,高校也需要改变传统的评价理念,不仅要重视教学效果,还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将传统形式的单一评价转变为综合评价机制。例如教师在进行体育课堂评价时,可以在羽毛球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羽毛球发球的随堂练习以及团体练习等,对学生的训练成绩、活动表现进行评定并记录,从而不断提升学生体育基础知识以及羽毛球技能水平,树立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以及锻炼身体的观念。

2.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重视,也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教学情况了解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积极意义。建立体育教学评价机制,将传统的被动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并实现教学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构建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以及同行互评的评价机制,通过这种多层次评价机制全面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3]。例如教师在对学生羽毛球测试成绩进行评定时,可以在原有的教师评定基础上再增加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互评的形式,这样一来便可以发挥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性作用,实现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的主体性和完整性。

2.3激发学生的体育观念,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在高校进行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观念,并提升自身的体育水平。也就是说,学生参与的体育锻炼、体育运动及其欣赏水平与自身体能,会对其日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其与生活相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4]。教师也要与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情况相结合,进行多样性的体育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开设羽毛球、篮球、网球、乒乓球、太极拳等课程,让学生可以有选择地接受体育教学,并在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中培养自己的兴趣,使其可以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因为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是教学内容的感受者,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对自己进行充分的认识,从而提升自我水平。对于教师而言,体育教学评价机制要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教师的教学价值做出准确的判断。

2.4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为了进行高效的体育教学评价,教师需要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进行融合,从而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其中终结性评价主要运用于学生成绩的评定,教师运用终结性评价能够详细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并对其进行检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对其进行改进。然而终结性评价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无法及时有效地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为了完善这一状况,必须要将过程性评价进行结合,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及时反馈学生体育学习的信息,保证学生可以实现进步,并提升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也可以提高体育评价的质量[5]。定量评价体现了一定的客观性,是体育教学评价当中的核心评价方式,因为体育教学更加多样性,运用单一性质的定量评价无法有效评价学生自身的爱好与兴趣等,同时也会导致体育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进行融合,才能全面凸显体育教学的本质。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运用相对评价的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评价,该评价方式可以对一段时间之内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将学生最初的体育学习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比较,并对学生的效果进行总结,教师也可以结合相应的相对评价标准,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状态,让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信心。

3结语

在新教学理念的要求下,高校进行体育评价不仅是满足教学要求的基本环节,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体育评价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晓丽.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策略优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105-108.

[2]袁强.以学生为主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14):178-180.

[3]席羽.新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实施现状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5):186-187,192.

[4]沈军,李永刚.新教学理念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运动,2016(5):72-73.

[5]李彦.新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实施现状[J].科教导刊(下旬),(8):97-98.

篇7:大学体育教学理念研究论文

大学体育教学理念研究论文

一、体育理念与精神内涵分析

(一)体育精神内涵。所谓体育精神,就是指在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精神面貌和凝聚力,通过体育的发展来体现出体育的思想、信念及与之相对应的体育发展动力,从目前来看,体育精神还包含运动员和体育学习者的面貌和心态等心理活动,是一种端正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观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培养,通过教学内容的设定,教学模式的培养,教学方法的转变,来体现出教学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进而更好的体现出体育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二)体育理念。随着人们不断进行体育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归纳,形成了人们对于体育本身的理解和归属,在传统的认知理念和认知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念,对于体育而言,其既是一种价值观念,又是一种价值理念,是支持体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他对体育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为体育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和导向。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学理念与精神的教学分析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带动教学理念和教学精神的分析,全面的带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充分的体现教学模式的.优化,需要以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理念和体育精神为基础,以此进行相应的分析,以便于真正的带动体育精神和体育理念的教学。

(一)强化理念认知。目前来说,所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精神无非就是对教学实际工作的一种支持,是精神层面的。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无法从认知层面对体育理念和精神进行深入的认知,认为教学行为才是最为重要的,忽视了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因此,针对于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师对于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教学精神的重视情况,需要进一步的强化认知,从多维度和多角度体现出体育教学精神和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并结合教育教学环境的变化来转变教学内容,在教学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以优化教学理念和教学精神为主,突出教学中理念的认知。

(二)教学理念和精神中缺乏兴趣培养。在学生的兴趣培养方面,高校体育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于体育技能和学习的兴趣不同,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就要有所侧重。比如我国高校一般在大一的时候都开展了必修课程,其中包含体育基础和太极等项目的教学,在大二则多了选择性,体育课程丰富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体育课学习的内容。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在培养理念上注重人的培养,注重兴趣爱好的培养,更好的体现出培养的兴趣性,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在教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优化教学评价。保证教学理念与实践的结合,全面的带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结合目前教学的内容,在教学理念与教学评价的结合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保证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学评价与教学理念之间的充分结合,全面地带动教学的整体改革,更好的体现出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学精神对于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调动学生更好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

(四)教学理念与体育精神的完整结合。基于体育教学的根本属性而言,体育教学根本上是在传播体育精神,传授体育技能,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亦是如此,学生不仅仅要积极的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领悟体育精神,在体育精神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因此,体育教学的教学理念和体育精神之间是不可分离的,体育精神是体育教学理念树立的基础,体育教学理念是体育精神的实践体现,通过体育教学理念能够很好的将体育教学精神与体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全面的带动体育教学的规划和发展。同时,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学理念与体育精神的结合将更好的为体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带动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五)注重体育精神教学。体育精神是支持体育发展的关键,体育运动中承载了友谊、进取、团结、友爱、积极、平等、公平等精神,其支持这体育运动整体的发展。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如何拓展体育教育,将体育精神融入到教学环境中来,注重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将体育精神与具体的教学环境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体育精神的积极性。并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思想和行为的过程中,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体育精神,更好的突出体育精神的积极作用。

(六)优化体育理念教学。在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教学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变化,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学理念也在逐渐的偏向于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重要性,体现出学生的侧重点,以学生为侧重点,为教育教学工作找到最终的根本。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理念也在突出教学的根本性,进行创新和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真正的将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理念中,全面的带动教学理念的发展。

三、总结

总之,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理念与精神是在人们长期的体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后反作用于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文素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孙明涛 王雪梅 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篇8:创新理念下高校健美操教学实验研究论文

创新理念下高校健美操教学实验研究论文

摘要: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指导思想下,试图通过教学实验,将“自编操”内容融入健美操教学,按照学习认知规律将实验班的健美操教学分为三个单元,根据学生学习程度不同安排自编操内容和考核内容。实验数据表明:“自编操”融入健美操教学是必要的、可行的和有效的。“自编操”融入健美操教学的实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拓宽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发展的空间,值得推广。

关键词:创新;健美操;自编操

创新教育是高等学校内在的本质需要和实践要求,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以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发挥它特有的功能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具体到健美操教学更应如此。“创新是健美操的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健美操的发展。”[1]但在实际健美操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单一化,过多强调身体、技能发展目标,而忽视了学生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目标;教学内容上有研究表明:贵州大约有88.9%的高校采用《新大众等级标准》, 很少有教师把培养学生“创编”能力作为健美操教学的新增内容。[2]教学方法长期沿用讲解-示范-练习;教学评价大多以现存的套路作为考试内容,且在成绩评分中所占比重大,一套操学完考完就快速地忘记,种种缘由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选修健美操的人数有减少的趋势。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贵州大学级选修健美操的90名女学生(实验班、对照班各45名)为研究对象,根据授课时间不同来分班,实验班为周一上午上课,对照班为周一下午上课,实验前对两个班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比较,比较的依据是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间差异无显著性。(表1)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查阅有关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论文约30余篇,阅读《体育教学论学程》、《健美操》、《学校体育学》、《全国健美操指导员培训教材》书籍,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在参阅大量文献和面访有关专家的基础上,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经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74,效度检验系数为0.68,说明该问卷还是可以实施具体测试,故向两个班的学生发放了问卷,共90份,回收问卷9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82份,有效回收率为91.1%。

3、实验研究法

采取等组实验,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实验组将“自编操”内容融入教学。在实验进行中,对照组与实验组上课时数、环境等条件控制相同。

4、数理统计法

结合体育统计学相关知识,利用excel对所获得数据进行相关的处理。

二、教学实验设计

(一)教学实验设计的理论依据

实验设计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两点: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和培养创新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自编操”正是以当前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而构建和实施的。[3]

2、最优教学模式

根据日本学者广岗亮藏的观点,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应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和学习者发展水平这三个变量构建的模式。[4]

(二)教学单元的设计

1、单元一:即感知学习阶段

课时数:5次课,共计10个学时

教学安排:(1)第1次课为理论课,主要讲解体育锻炼的意义、运动健身方法及健美操的概述;

(2)第2-4次课教师主要采用示范-讲解传授健美操基本动作及基本动作组合,学生则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模仿学习;

(3)第5次课,健美操基本动作、步伐检查,不作为考核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站队位置、能力高低及专业类别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5人。布置课下作业,即给出规定的步伐,要求每小组给每一个步伐编排l-3种手臂动作。

2、单元二:即理解学习阶段

课时数:10次课,共计20个学时

教学安排:

(1)第1次课为理论课,通过开展健美操的创编技巧、健美操的营养与评价等讲座;

(2)第2-9次课,分别按照《新大众等级标准》动作组合顺序进行两套健美操的学习。每次课在学完组合动作后,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20分钟或课余时间进行创编,动作不变;

(3)第10次课即考核,每组学生可以任选一套编排好的等级操进行测试。

3、单元三:即创造学习阶段

课时数:3次课,共计6个学时

教学安排:

(1)第1-2次课,虽然课时数少,但是在已有动作基础、编排经验、组内同学间的默契以及课余时间准备的基础上,能独立编排动作应该不是问题。学生间仍旧是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编排出能充分体现“健、力、美”特色的健美操新套路动作。

(2)第3次课即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自述和表演两个方面。自述指考核前该小组成员用语言叙述创编整套健美操的风格特点、所涉及的健美操步伐名称及运动强度等内容;表演指该小组在所选的音乐伴奏下,表演小组创编的健美操套路。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自编操融入健美操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健美操教学重视教师的教法,轻视学生的学法,教师按照示范、讲解、带领学生一拍一个姿态反复练习的模式进行教学,讲得多,练得少,易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且运动负荷不够,没有达到锻炼的目的。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一方面他们追求个性,不拘泥于死板的单向灌入式学习,渴望在掌握健美操技术与理论知识的同时,大胆的尝试,更加突出自己鲜明的个体,满足个性发展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他们非常清楚健康与运动的关系,也想掌握好某项运动,使锻炼具有科学性、长期性。

(二)自编操融入健美操教学的可行性

“实践证明,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如果把精力过多地用在单纯记忆过去的知识上,就会影响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这不仅是一种精力浪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和体育教学长期不能融入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行列,不能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而存在的共性问题。”[7] 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将是最有利的说明:93.3%的学生(42人)对“自编操”教学持肯定态度,认为学习健美操编操很有必要,掌握该技能将终生受益,并希望能长期坚持下去。

(三)自编操融入健美操教学的有效性

“自编操”教学效果可以通过期末成绩和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加以证明,见表2、表3。实验班和对照班期末考核内容都是两套操,两套操得分取平均。不同点在实验班测试等级操中的任一套“规定动作,自编队形”的操,以及一套自编操;对照班则是测试两套规定等级操。从成绩看两个班成绩差异有显著性,明显实验班好于对照班成绩。从锻炼态度及学习效果的自我评定看,实验班学生对运动能力、学习积极性方面的认可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班,真正达到“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的转化,使课堂效果和质量得到提高,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8]

四、结论

“自编操”融入健美操教学的实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拓宽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发展的空间。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归宿”的现代课程意识,体现了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体现了创新健美操课程模式,还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洪.健美操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大学出版社,,(2).

[2]韩伟.健美操课程在贵州省高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3]王晓红,应瑞春,孙晓春.建立个性化培养机制 培养创新能力-学生创编健美操教学模式的整体设计及实验研究[J].体育学刊,,(3):47-49.

[4]俞爱玲.高校健美操教学模式的创新[J].体育学刊,2002,9(2):77-79.

[5]姚蕾.体育教学论学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8).

[6]江永贞.浅谈大学生健美操创编能力的培养[J].井冈山医专学报,,14(6):88-89.

[7]贡娟,李晓红.试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J].体育科学,2000,20(5):22-24.

[8]丘小龙,廖菲菲.女大学生健美操编操能力的教学实验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6):229.

篇9: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成及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促进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

关键词:课程理念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竞相进行了教育改革,我国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我国于颁布了《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级课程标准)》,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的课程理念包括: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2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然而我国的体育教学模式还是建国初期引进的前苏联凯洛夫的体育教学模式也被大家称作“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上即是以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为根本目标来设计的体育教学过程模式。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逐渐显示出它的缺陷和不足,它的最大不足是:注重技术传授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感应和社会适应性等因素。新的体育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剖析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成及发展趋势,促进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著名学者毛振明提出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是: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上。体育教学是一个可控制的开放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含了教学思想、教师学生、课程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条件及结构程序等诸多要素。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对体育教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组合的整体设计。各种要素都是放在特定的情境下作为整体的组成部分去研究它的运动和变化.并对其予以优化组合.使其具有科学性、整体性和优效性的功能特点。根据系统科学的原理和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征,我们把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分为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和教学条件四个层次。

1、指导思想。任何体育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提出的,它是建立各种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反映了模式的内在特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理念是“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这也是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一切的模式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要位置。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指教学模式所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任何的教学模式总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其制约和影响着教学模式的其他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目标领域的发展。

3、操作程序。操作程序指体育教学在时间上展开的逻辑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主要做法等。任何体育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和步骤。操作程序包括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结构是体育教学模式的支撑骨架,体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稳定性,教学方法则体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在操作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思想。

4、实现条件。实现条件指的是指促使体育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要成功的完成一次课实现条件包括很多方面,如:教师、学生、教学设施、体育器材、教学内容、方法、时间、空间等,教学条件是实现教学模式的有力保证。

上述四个层次是构成体育教学模式的主要变量,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的构成了一定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过程主要变量以及这些变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一)指导思想上以新的课程理念为主。新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新体育与健康课程还拓宽了健康的含义,确立了生物、心理、社会性三维的健康观,使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了。未来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上也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要位置。

(二)教学目标由单一向综合方向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目标比较单一,如发展学生的体能或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等。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随着教育观念更新,新思想的不断出现,在新的体育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也不断完善和丰富,出现多样化趋势,不同教学模式相互借鉴和促进,发挥各自特有的`功能,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了选择教学模式的广阔空间。

(三)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向着主动学习的方向发展。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目标由教师制定,学生执行;组织教法由教师设计,学生服从,每一步教学程序都是学生按教师指令运作,现代体育教学模式针对这些弊端进行着改革,着重突出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如“探究发现模式”,“自学互教模式”等。

(四)体育教学模式向着适应个性方向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注重学生的特长,统一教授,新的体育教学模式要求能调动学习的兴趣,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并产生愉快的情感经验,满足需要,以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发展自己的专长。

(五)体育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课程理念拓宽了健康的定义,强调学生的生物、心理、社会多维的健康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现象,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运动的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调控情绪和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超越

体育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在构建体育教学模式的时候,要从某种科学的教育理论假设出发经过逻辑演绎,推演出一种体育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教学实验证实其科学性和优效性。同时,各种个别的体育教学经验经过高度概括、系统整理也可以形成体育教学模式,并进一步升华到体育教育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教学模式即是某种教学理论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某种教学经验的升华。体育教学模式的这一特性,使它能较好地充当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的中介和桥梁,但是没有一种教学模式能适合所有的体育教师和所有的学生,教学模式是随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论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每位体育教师应掌握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发展和超越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

四、结论与建议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实施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体育教学模式是在其他教学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和体育理论的发展体育教学模式也在快速的发展,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体现了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它正向着综合方向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灵活选择和运用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超越和创新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篇10: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此来破解中国发展中的难题,顺利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观念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约束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期望和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景,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的实质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关键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目标是实现中国社会全面和谐发展。高校体育文化是高等院校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各种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在特定条件下由学校广大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体育观念、体育体制、运动形式等方面内容。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治理国家,发展各项事业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就体育事业而言,绿色发展对于更新我国体育文化基本观念,调整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目标,规范我国体育文化体制,丰富我国体育文化运动形式等都有重大意义。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没有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观念守旧、制度僵化、形式呆板甚至陷入停顿。这些高校在体育文化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挑战,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创新原有的体育文化体系,在改革中进一步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用新的思路、新的制度以及新的方式方法来开展更合乎高校内外部环境的现代体育文化活动。

2形成绿色价值取向端正高校体育文化指导思想

坚持绿色发展,需要我们形成绿色价值取向,正确处理体育事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保护改善体育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及有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中更加自觉地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生态体育等新形式,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多种功能得以实现。坚持绿色发展,需要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中西结合,注重体育文化建设的内生与长远社会价值。绿色发展是对传统工业化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将为人类发展史开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道路,体现了科学发展的主旨和内涵。遵循绿色发展观,我国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要注重塑造个体身体形态、提高身体素质等外在表现,更需要重视体育活动中个体心理体验或团队精神分享等内涵的丰富;不仅要注重人通过体育活动去征服和改造自然,更需要注重人与自然的融洽相处,达到所谓“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做为教育组织的高等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应将追求超越的体育运动价值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态体育文化精神相契合,将“更快、更高、更强”与“和平、团结、友谊、公平竞争”等大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综合考量。

3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建设体育制度文化

绿色发展观做为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需要来自科技、资本、制度等各方面的支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科学健全的体育文化体系,制度支撑尤为重要。只有科学合理的制度,才能保障体育文化活动的规范性,才能满足绿色与发展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要求。体育制度文化的全面建设包括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

3.1领导体制

制度文化中,领导体制影响着组织结构的设置,制约着体育文化活动管理的各个方面。所以,领导体制是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体育文化领导体制是领导方式、领导结构、领导制度的总称,其中主要是领导制度。各高校体育文化领导制度的设计受高校整体实力及其它各种因素的制约,差异性和个性客观存在。但是与其它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设计一样,必须把绿色发展观做为设计的基本因素和重要考量依据。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体育文化领导体制,一般需要高校的党政主要领导负责才能保证制度文化的系统建设和顺利实施。在领导核心坚强领导下各高校还应合理设计领导层次和领导跨度。领导层次与领导跨度的选择设计可以参照各高校现有工会和学生管理系统的管理层次和幅度来进行,然后根据具体的体育文化活动对此进行科学调整,让决策、咨询、执行、监督与信息反馈等五大功能在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既系统又能相对独立的正常运行。各高校的体育文化领导体制的建立是各项体育文化活动遵循明确的管理层次、等级序列、指挥链条和沟通渠道等顺利展开的前提,而规范化、常态化的实施落实仍然需要科学的组织结构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支持。

3.2组织结构

高校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体育制度文化必须成立专门的部门或组织来开展体育文化相关活动,并且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高校体育文化组织结构是指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方式。它包括两种基本关系:一是纵向的关系,即隶属的领导关系;二是横向的关系,即平行的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高校体育文化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综合考虑这两种关系,建立职权明晰高效率运转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需要在利用原有的体育教学,工会事务,学生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在每个领导层次都设立专门负责的体育文化职能部门或者将拟定的具体决策、计划与方案等管理任务落实到个人。职能部门或者承担任务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重视绿色发展观在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在常态化的日常工作中正确、科学、合理地开展高校体育文化活动,要在组织的每一个环节中渗透绿色发展理念,以其做为工作的主导,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能够顺应时势。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效运转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机制,让体育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有条不紊的展开。

3.3管理制度

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是指为实现管理目标所采取的组织,控制,协调,反馈等活动所依据的规范形式的总和,是管理规范的制度化成果。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文化管理必须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人才、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制度建设方面有科学合理和充满实效的安排。具体来说需要在充分考虑校园环境、学校发展目标及师生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等重要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体育竞赛制度,体育测评制度,体育优秀奖励制度,校园体育活动规范等综合条例。这些条例必须反映绿色发展与生态体育的内涵,综合考虑学生利益、学校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高效、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体育文化。

4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升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水平

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许多高校近年以来在政府支持下纷纷建成了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也加强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力度,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目前很多高校师生对体育场馆的设计风格和便捷性满意度一般,校园体育宣传设施与宣传方法仍然较为传统不能与时俱进,体育教材版本陈旧形式落后不能很好的满足新一代大学生的需要等。

4.1注重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和谐性

弘扬绿色发展价值观,结合各高校个性化的校园环境,注重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和谐性,加强体育场馆建设的生态性可以让校园体育活动开展得更好。高校在具体的体育文化活动中应遵循绿色思维方式,更新体育文化的目标内容与形式,在体育文化传播和宣传上引入新的理念与内容,不仅发挥体育活动的强身健体功能,还要发挥直接或间接的育人功能。例如在体育教学方面,教学理念上强调生物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教学设施方面现代性与差异性相结合,教学内容上群体活动与竞技活动相结合,让教学功能的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这样就能让各项体育物质文化活动在绿色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实现其教育性、竞争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等多种功能的同时得以综合发展。

4.2丰富体育物质文化载体

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离不开多元化的体育文化载体。体育文化建设的领导部门在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首先可以遵循绿色发展观引入生态体育等先进理念,百花齐放,博采众长,为丰富体育文化提供思想土壤;其次采取社团化组织、项目化组织等创新举措,这些新的活动主体会增强体育物质文化活动的教育性和社会性,也会成为体育物质文化载体的创新主体;最后在体育文化活动的传播上注重网络化和专业性,网络化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尤其可以让个人移动终端成为新的体育物质文化载体,这会让校园体育活动与广大师生员工的生活结合得更密切。专业性传播方面可以利用学生会或各种体育社团组织一些体育知识讲座、体育艺术展览、体育文化交流,创新出更多的体育物质文化载体,营造出多姿多采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结合绿色发展内涵,既要利用好传统的诸如体育馆、运动场等设施,还需要开发出新型的多样的生态体育运动项目,更要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等各种现代化工具来丰富体育物质文化载体,以便提升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水平,为各高校的师生员工提供更好的体育文化体验。

总之,在新时期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在观念上应该更新旧的体育价值观,以人为本大力倡导生态体育观念,在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同时和谐发展;健全高校体育制度文化,认真领导组织各项体育活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的同时促进体育文化管理的科学性;在绿色思维与绿色生活方式指引下,与时俱进开展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让校园环境更美好,让师生员工更健康,让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更有社会长远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4(1):14-20.

[2]路佳,郝丽娜.体育强国视角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J].运动,,12:34-35.

[3]何斌,罗湘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5(6):522-525.

[4]龚建林.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体育[J].体育学刊,,15(7):20-23.

篇11: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方法革新论文

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所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正好位于教师和学生中间,是知识传递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取的手段与方法。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他们体育意识的最主要手段。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既定教学任务,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以便于教学工作的更好实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方法越正确,则体育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够在课堂上传递更多的体育知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一、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转而应用一些新式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了实现体育教学任务,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沿用语言法、直观法、预防与纠错法等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此类教学方法的一大特点便是重视教师在现实教学中的地位,认为只有严格教学过程,严密教学设计才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完成教学任务。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选择这样的教学方法无可厚非,实际上,新课改后,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高校体育教学,需要借鉴像发现法、合作法、问题法等欧美国家相对成熟的教学方法,这些新式教学方法的特点便是注重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来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的身体与思维能力均得到提高。新课改后新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比较符合时下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虽然这类教学方法尚不能被更多的体育教师所接受,但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竞争能力,则需要现实的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时下的体育教学。

二、结合游戏,愉快教学

很多教师认为在高校学生的体育训练中没有必要加入游戏的成分,因为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再加入游戏的成分显得较为童稚,不适合学生的需求。但是殊不知这个想法其实并不准确,适当地在锻炼中加入游戏的成分,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到练习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将原本被动的体育锻炼变成主动探究,让愉快的感觉催动学生更好地进行锻炼。教师可以将一些锻炼内容添加到较为复杂的游戏中,不要让游戏显得太过于童稚,而要让游戏和体育锻炼完美融合在一起,并且能够促进集体意识、探究精神等品德和能力的综合提升。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火线穿越”的游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一个冲入火线,营救战友的战士,将不同的体育项目设置成各种关卡,看看哪一个学生能够在最快的速度中通过全部障碍;如可以用五十米障碍跑来考验学生的敏捷性和速度,用翻越球网或匍匐前进来考验学生的攀爬能力如何,用挪移一定重量的障碍物来考验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臂力,也可以设置一些需要群体一起完成的练习,如着蒙眼,在战友的帮助下过障碍物等,考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在设置游戏关卡时要花更多的.心思,既要让游戏更加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快乐的感觉,又要避免过于娱乐化。

三、合理设计,倡导快乐教学

教材不仅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现实需要。比如篮球,战术内容很多,在短短的时间内不可能每样都教,所以教材的选择就很重要。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求,选择实用的内容进行教学,如运球技术。至于跨下运球、运球后转身、背后运球等相关运球技术,因其动作难度较大,可以只作为介绍内容。而对于一些重点内容,必须反复练习,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在比赛中能较好发挥。利用变化莫测的战术吸引学生。这类教学方法需要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比如篮球课。篮球之所以风靡世界,与它多变的战术有直接的关系。在比赛中队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位置的变化、相互之间的配合等等都使比赛瞬息万变。

四、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具有积极意义。为了更好地做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践行新课改的一些理念与方法,需要各级各类高校体育教师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教法革新,主要为: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转而应用一些新式教学方法;结合游戏,愉快教学;因材施教,成功教学;合理设计,快乐教学。

参考文献:

[1]兰字力.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43-67.

篇12:高校体育游戏下体育教学论文

高校体育游戏下体育教学论文

1.体育游戏在选择上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无论学习什么,首先必须对所做的事产生浓厚的兴趣,生如很多高校体育老师对于现在的体育授课方式的变化。一提起体育课,给很多学生的感觉就是一上课学生们在操场上集合,体育老师点名,点完名之后就是围绕着操场跑步。很多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缺乏锻炼,以至于在体育课上少量的运动就会体力不支,只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体育老师喜欢让学生围着操场跑步而言,很多学生开始厌恶上体育课,有的甚至选择逃课,针对这些突出问题,作为新世纪的体育老师,应该深刻的思考日常的授课方式,选择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们在快乐的做游戏之余也能更好的锻炼身体呢?

1.1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游戏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

首先在体育课上选择游戏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锻炼。例如立定跳远有利于学生们的双腿锻炼,然而很多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缺乏双腿的锻炼,剧烈的运动会拉上学生们的双腿韧带,这是,作为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可以举行踢毽子比赛,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比赛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之间的友谊。

1.2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游戏的选择上要具有目的性

体育游戏种类繁多,作为教师,不能盲目的安排学生们的体育游戏,必要的体育游戏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帮助学生们减轻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所以,体育教师在体育游戏的选择上一定注意具有目的性。我们所做的体育游戏针对的是高等院校的学生,所以体育教师在考虑问题时与中学教师考虑的问题应有所不同。高等院校的学生几乎都已经是成年人,对待问题的看法也趋近于成熟,所以在选择体育游戏的种类时要更加的具有目的性。

2.运用体育游戏在高校教学中的效率

作为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体育游戏在实际的课堂中一定要灵活运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什么样的体育游戏至关重要。大学生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已经达到成年人阶段,所以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接受能力还是训练能力,都能很迅速的参与到游戏当中。

2.1体育游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体育游戏,通常情况下都是提前设计好的,都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学生们按照规则进行游戏活动,很具有约束性。游戏也不是以个体为单位,多数的体育游戏也都是需要在集体中进行,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或者是帮助才能完成。大学时期,学生们的交流远远没有高中时的密切,如果不在一个宿舍住的话,很少有在一起做事情的机会,这样的集体体育游戏活动也能很好的促进学生们的交流,提高学生们之间的团结意识。

2.2体育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所做的游戏,一般采用分组竞争的方式,以提高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游戏中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才能完成,特别是有些耗体力的体育游戏,需要学生们有超长的智力,足够的勇气和耗力的体能才能完成。这样,在激烈而有趣的体育游戏中不仅形成了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也磨练了自身的意志,战胜了自己。现在的社会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竞争的本质和体育游戏的本质相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游戏当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本能,为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3.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大学阶段也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成长的至观重要阶段,大学时期,很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也都趋近于社会化,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必要的体育游戏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调节学生们积极的心理状态。例如一些诱导性的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新的知识,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可以快速的激发学生的大脑皮层,在已接受的运动条件反射中,作为新的环节恰当的运用到实际的技能之间,另外也可以纠正之前的`不良动作。关于诱导性的游戏我们最常见的就是“空中”立定跳远,可以激发学生的大脑皮层中枢神经。

4.高校体育教育游戏化所面临的问题

高等院校的体育游戏是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体育教育游戏化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虽然有着较大的优越性,但按照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形式,运用体育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和挑战。

4.1高等院校授课方式的局限性

很多高等院校并非给学生们安排充足的体育课程,有的甚至一周只安排一节的体育课程,而做一项体育游戏则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的安排。多数高等院校的体育老师在思想上还是认为学生应该掌握更多的基本理论知识。

4.2游戏化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极高

体育游戏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体育教育的极大创新,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极高的课堂组织能力及教学素养。

5.结束语

综上所述,21世纪是飞速发展的世纪,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体育游戏化教育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应努力把实际的体育游戏与教学大纲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不仅要重视新世纪新时代高等院校对学生科研成果方面的重视,也要更加注重高等院校的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只有身体强壮了,才能潜心力行的为我们的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篇13:研究高校体育下的学生论文

研究高校体育下的学生论文

1、如何通过体育教育培养良好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一种心理过程。人们在各种意志行动中,经常会带有稳定的特点,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心理学上就被归纳为几种不同的意志品质。要想达到预定的目标或使活动顺利的进行,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关键因素。但是良好的品质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形成,需要经过在不断的体育教学和比赛实践里才能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意志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心理因素。很多的教师都认为,要让学生掌握技术技能是容易的,但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格却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如何加强对意志品质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加强学生自觉学习的品质教育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体育知识的目的.,只有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这种行为,才会更有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从而激发学生自觉的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提高自觉学习的意识。最后,要加强养成教育,让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的精神,对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很有帮助。

2、加强对学生遵纪守法的教育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让遵纪守法变成他们根深蒂固的思想。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一切以集体利益为重,让学生知道纪律是执行一切行动的保证,逐渐养成懂法、守纪且有礼貌的人。通过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懂得步调一致和铁的纪律才是竞赛成功的有力保证。

3、利用榜样示范教育作用在体育教学中,讲述历年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和亚运会上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鼓舞学生的学习士气,还要经常引入体育明星的成长经历教育学生,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应该给学生做好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也要做到。所以教师自己应该有着良好的意志品质,用行动来影响学生。还可以学生之间表率作用,激励学生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磨练意志,团队合作,表现优秀,共同进步。

4、不同的体育项目可培养学生全面的意志品质体育教育是按照一定的计划和《新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来,目的就是让学生学到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并且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教育是体育目标的实施途径之一,也是学校体育实现的基本形式。体育教学则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本体感觉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调节因受各种条件制约和干扰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体育教学和体育比赛组成了体育教育,其中体育比赛培养的是全面的意志品质,而体育教学培养的是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精神。体育运动包含很多的项目,都能让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针对要培养的意志品质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在不利的条件下训练,培养其勇敢顽强、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

比如运动会,这是多个个体竞赛项目组成的团队比赛,规模较大,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一能培养学生的“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增强大学生体能素质和竞技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二能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砥砺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三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磨练坚强毅力;四能提高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工作能力和工作责任心;五能增强集体荣誉感,热爱学校,热情服务,乐于奉献,关心他人的精神。乒乓球是一项单打独斗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体操是一项难度等级很大的项目,它的技术性要求很高,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机智勇敢、顽强果敢的意志品质。球类运动是一项需要团队协作的项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心和团队协作精神,也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拼搏、不畏强手的意志品质。

2、结论

篇14: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与模式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与模式论文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校在体育教育方面发展到一个瓶颈时期,传统的体育教育方式已经过于模式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真正的从兴趣出发,从而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大学生身体素质得不到相应的提高。本文从理念、模式等几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教育进行重新认识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理念;模式;体系

1、重新认识高校体育工作理念

1.1 体育教学与学校各项工作相结合的系统化理念。体育是高校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简单狭义的理解为仅仅是体育教学,应该将其认定为一项系统工程,合理有序的融入到学校的大系统中。

1.2 教学方式改革下的开放化理念。将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真正主题主体,教学方式转化为开放、多元、灵活的模式,突出从兴趣出发的指导思想;尽量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新型教学方法。

1.3 大学体育以培养锻炼习惯为目的的终身化理念。以“终生体育”观念为主导的体育教育思想,即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与终生健身意识的培养教育相互结合的教育思想。

1.4 大学体育的科学化及社会化理念。大学体育应该以科学研究做平台,并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使其进一步科学化。从高等教育和体育教育自身规律的角度去主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将社会的需要作为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

2、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

2.1课内外相结合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任务,紧紧围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明确了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和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基础上,教学改革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求实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为此,构建了如下图所示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以供参考。2.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框架的设定。现代大学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具备多元化的教育功能,因此仅仅靠体育教学时间很难达到培养目标。2.2.1加强课内外体育活动的联系性,为学校更好的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与基础。2.2.2革新现有学习形式,建立课堂、课外、竞赛等互动的学习过程,综合化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学习养成习惯,以终身体育为教育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2.2.3改变传统课外体育活动的自由状态,成为有课时、有计划、有管理、有组织、有辅导的开放型的课外体育活动。

3、以上述理论为基础对当代高校体育工作的革新化构想

3.1 修订现有体育课教学大纲,不断完善课。

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1)内容丰富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打破以往课程单一的局面,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和选择的权利。通过对教师及场地高效整合整合,不断增加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

(2)明确目标,强化课内外体育锻炼的有效结合修订后的大纲要具备创新性和超前性。制定不同的体育课程目标,使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互动性增强,有效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3)改革体育课考核方法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考核,除实行过程考核体系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外。要有新的尝试。

3.2 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管理系统较为复杂,组织管理相对比较松散。为了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应该建立的有力的组织机构。要求设置合理、机构健全、关系通畅。以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为中心,形成学校体育工作的多个亮点。

3.3 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各院体育管理、改进课外体育竞赛办法。

(1)“放权”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实行校级比赛由各系学生组织承办。

(2)拓展群体竞赛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能力性。

3.4 充分挖掘学校校级运动员在群体工作中的作用。建立田径、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代表队。相继参加各类、各级比赛,争取优异成绩。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工作开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4、结论

在实践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师资配备不能满足学生对各类体育项目的需求。体育经费不足,不能满足学校群众体育开展多项活动的需要。由于体育的特殊性,学校没有一个针对体育教师和学生运动员系统规范奖励办法,长期以来严重影响了教练员工作和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多数学校体育教师承担过重的科研任务,根据体育本身的特点,体育教师应该以实践研究为主,积极提高个人专业能力,指导学生训练和比赛。所以体育教师科研任务应该与竞训挂钩,鼓励他们回到运动场。根据有关规定,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应该与其他专业同工同酬,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有利于学校体育的综合发展,因此建议学校应以尊重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为出发点,修订现有工作量计算办法,重新核定体育教学工作量。只有解决好上述的一系列问题,才能更好的进行高校体育教育的革新。

参考文献

[1]《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李洪强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11-0816:23

[2]《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的因素及对策分析》陈强中国培训2017.06

[3]《体育教改背景下的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研究》刘斌现代交际2017.09

[4]《普通高校与高中体育课程的比较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设想》庄弼体育学刊-05-20

篇15: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研究论文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归纳演绎法,在分析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指出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必须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相适应,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应是:以体育知识技能为先导,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重点,以身心协调发展为中心,以终身体为育为方向,并提出了落实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终身体育

一、研究目的。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理论界对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研究较少,近些年来,由于国外有关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的新理论、新观点不断引入,加深了我们对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认识,高校体育界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观点和认识,出现了观点纷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为此,本文试图对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作为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专学、学者进行研究,为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向纵深发展起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归纳演绎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内涵。

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起方向指导作用的,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的基本观点与认识,它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反遇了一定时期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学培养人才的需求。虽然高校体育理论界开展过多次有关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问题的讨论,但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有的学者认为,高校体育教学应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主,因此提出“体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2)有的体育理论工作者认为,“三基”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提出“技能教育”的指导思想;

(3)有的学者认为,高校体育教学应以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指针,以全面完成体育教学各项目标为主导,因而提出“全面教育”的指导思想;

(4)还有的学者认为,当前国内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所以提出“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

(5)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许多高校都办高水平运动队,于是有的学者强调高校要为发展学生竞技能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多作贡献,因而又提出了“竞技体育”的指导思想。此外,还有“快乐体育”、“主动体育”、“终身体育”等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从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看,各种指导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在起作用,各种观点都有不同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强调的重点。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热潮中,对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各抒己见,观点纷呈,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上述各种指导思想都有一定的针对性,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都有一定的相对真理因素,各种指导思想的提出和争论,是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活跃学术气氛的表现,这对于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体质是十分有益的。

2、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必须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相适应。

为了使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相适应,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应当:以体育知识技能为先导,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重点,以身心协调发展为中心,以终身体育为方向,其核心是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为了便于专家学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能够取得共同的认识,笔者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含义作简要的诠释。

(1)以体育知识技能为先导。

高校体育教学首先要体现出作为课程教学所赋于的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才能使学生树立终身受益的体育观。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与增强体质和培养对体育的兴趣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掌握得越牢固,水平越高,就越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也越高,这样对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首先必须重视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为学生提供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

(2)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重点。

所谓体育能力,是指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与智力的有机结合,体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着重培养学生有自我身体完善的要求,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欲望,具有必要的活动技能和运用技能的能力。从以往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都无法运用在学校体育课程中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来锻炼身体。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忽视了培养和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的缘故。近些年来国外许多经济发达国家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都纷纷对学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把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例如,日本学校体育教学的宗旨就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健全明快的生活能力,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健康知识,他们把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韩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则注重把体育科学知识、保健知识和各种安全知识运用于体育教学之中,重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身体能力,并把体育生活化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为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也应当重视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进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身体能力、自我设计和自我评价能力,组织比赛与裁判能力以及体育欣赏能力等,使学生毕业后在各种生活工作条件下,都能自觉锻炼身体,为实现终身体育的长远目标打好基础。

(3)以身心协调发展为中心。

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身心都积极参与的过程,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各项运动技术的活动中,学生的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基本活动能力,以及心理品质等都得到锻炼与发展,高校体育教学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就必须既要重视体育的生物效应,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提高生理机能的生物学改革作用,又要从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功能及规律出发,充分挖掘和发挥体育教学的心理效益、娱乐效益和审美效益,从而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的基础上,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协调统一的,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4)以终身体育为方向。

以终身体育为方向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长远目标,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工作的核心。明确了这个目标,前面所说的以体育知识技能为先导,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重点,以身心协调发展为中心指导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就不仅仅限于一个学年所追求的近期效益,也不仅是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效益目标,而是要从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出发,妥善地处理同类型体育课程和不同类型体育课程中,有关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能力和发展外性等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体育教学的近期效益(一个学期)、中期效益(一学年或两学年)和远期效益(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后乃至终生)之间的关系。并力求围绕终身体育这个长远目标,不断开发学生的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3、落实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对策。

(1)加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

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要以终身体育为方向,就应加大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情况看,所制定的体育教学大纲都是新的,但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却仍然是运动项目的排列组合,这样,就难以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因为体育教学大纳所安排的运动项目,主要是解决体育教学的手段问题,而要落实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和目标,所需要的是方法问题。

因此,体育教学大纳重手段、轻方法的情况,不仅难以改变传习式的体育教学模式,而且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也不适应。以运动技术内容为主的体育教学,学生上了体育课后,无法运用科学的原理来分析运动健身的过程,难以实现强身健体的效果。因为运动技术学习的过程,是消耗人体能量的过程,只是引起强身健体的诱因,而要实现强身健体的效果,主要应当通过运动后的恢复和护养来实现。因此,目前高校这种重手段、轻方法;重运动,轻养护的体育教学大纲和课程模式,是一种不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2)重视体育理论教学,啬体育理论教学时数。

由于大学生体育实践的长期性,需要体育理论作指导,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重视理论教学。学生如果掌握了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在指导自身体育锻炼实践中,就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因此,在体育理论教材选择方面,应注意体现科学性、实现实效性,既要考虑到现实,又要着眼于未来,应选择对养护学生身心健康和指导科学健身锻炼具有实用性的理论知识为教材,如运动健身原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质测量和评价、健身运动处方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构建以满足学生当前和未来所需要的体育理论教材新体系。同时,要增加体育理论教学时数,笔者认为体育理论教学的时数应占体育课程总时数的25―30%左右,以真正体现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

(3)精选体育实践教材,建立“少而精”的体育实践教材新体系。

高校体育实践教材应注意选择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能够自己进行锻炼的,而且具有较好的健身、娱乐、体闲价值的运动项目,建立“少而精”的体育实践教材新体系。

同时还要注意开发、引进一些社会上流行的热门运动项目来充实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基本上,让学生掌握2―3项自己感兴趣的运动技术和技能,从而实现终身锻炼,一辈子受益的目的。

(4)延长开设体育课程年限,扩宽学生锻炼身体领域。

目前大多数高校只是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为了落实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这就需要有足够的体育教学时间来保证。为此,应延长高校开设体育课程的年限,在三、四年级继续开设体育课程。同时,要改善校园体育设施,增加体育活动场所,扩宽学生锻炼身体领域,把课外体育活动动作为本育课程的延伸,使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若能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是十分有益的。

四、结论。

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方向和目标,高校体育教学要落实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就必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对现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整体改革,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建立“少而精”的体育实践教材新体系,延长开设体育课程的年限,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终身健康服务。

篇16: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研究论文

1体育教学评价概述

1.1体育教学评价的要素

评价是个体的一种认知活动,是一种意识思维的发展,更是一种以把握事物意义为目标的主要认知活动。在新型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严格遵守一定的规则,并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内容作出科学评判的过程,这些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要素、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等,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需要评价的客体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同时也可以是教学活动的要素以及对象。评价的主体则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比如社会群体机器组织机构。就目前而言,体育教学评价活动中存在的比较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确定教育教学所遵守的评价标准。基于对教学评价活动以及体育教学评价本质的认知,笔者认为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评价需要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状态等方面入手。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活动,通过这些特定的体育活动,学生能够切实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保持心理健康同时还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这些品质都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品质。对于一个完整的个体而言,身体是物质,更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线,所以,体育教学改革应该始终以身育、心育、德育为主要目标,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2体育教学评价的特点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应该满足以下几种特点,这对正确制定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1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活动应该体现体育教学评价功能的决策性

体育教学评价活动是教学反馈的一种途径,教学评价本身就具备导向、激励、协调、控制等积极作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更是通过收集大量的有效信息,正确判断体育教学现状,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改革的决策,这样更有助于高校领导对教学工作的集中化管理。2.2.2体育教学评价应该始终坚持教学评价指标的客观性教学评价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解释教学活动的真正意义,所以教学评价活动必须要做到评价的客观性。相关工作人员在制定评价标准是应该确保评价指标符合全面性、具体性以及预测性等基本原则。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反馈的一种手段,就应该确保评价指标能够满足体育教学的状态和效果。评价指标的制定还应该确保指标的明确性,评价指标的制定应该从小入手,精确选取那些能够真正反映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且相关工作人员还应该做到评价指标的制定应该根据体育教学活动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分配不同的比例。

1.2.3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还应该确保教学评价活动的有序性

在教学领域,教学评价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教学评价活动主要分为评价计划、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总结等四个阶段。在计划阶段,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计划,这些计划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教学评价的基本决策,是后续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在实施阶段,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做好教学评价的组织工作,明确各部分的工作职责,严格按照制定的评价方案开展教学评价工作。在检查阶段,相关工作人员主要工作就是及时了解教学评价方案的进行情况,及时纠正那些出错环节。在总结阶段,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采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得出正确的教学评价结论,并在这个基础上做好教学评价制度的不断完善工作,只有这样,体育教学评价活动才能真正发挥自身的价值。

2体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评价在当今社会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正常开展。

2.1在体育教学评价活动中存在目标认识不准确的问题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教学评价活动是对本学期体育教学活动的反馈,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检查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状况,帮助教学工作者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主要是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帮助学生不断改进自身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但是,在现实体育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教学评价活动是为了评价而存在,很多人都把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在这种带有功利性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只会考虑学生最后如何考高分,教师只会让学生不断通过机械的练习提高体育动作的熟悉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2.2教学评价内容比较单一

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学评价过分强调了体育教学活动的鉴定和选拔功能,这就造成了教学评价内容比较单一的情况。在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体育教学评价活动过分注重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考核,800米、1000米、肺活量、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等,这些都是经常出现的体育教学评价标准,教师也只会通过这些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体育成绩的好坏,评价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在这样的教学评价指标下,相关工作人员更会忽视学生的体育意识、参与程度、团队合作精神等一些非认知因素的考察,这样也不会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3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方式比较单调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形式也比较单调,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也会过分注重学生体育成绩的高低,注重体育教学的定量评价,从而忽视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些考察。教师只会注重学生在运动方面的水平,忽视了他们在锻炼过程中的身体素质的改变以及运动技能、情绪情感的教育,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功能。就目前而言,运动考试依然是很多高校进行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

3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评价质量的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活动依然采用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考试形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活动的评价质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甚至,会有很多学生将体育锻炼当作一份不得不做的苦差事。所以,笔者认为,在这样的形势下,相关工作人员更应该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改标准下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体育教学评价工作,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评价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3.1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注意更新体育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首先,高校领导者应该确立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本校的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并确保体育教学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相关工作人员在制定体育教学评价标准时可以围绕体育教学基本内容,以评判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为出发点,力求教学评价指标的科学可操作性。其次,高校还应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目标,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制定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利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后,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加深对新型的教学理念的认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3.2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不断丰富完善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内容

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社会更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制定教学评价指标时一定要做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同时教学评价也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做到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客观性,同时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更符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其次,体育教学评价还应该注意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教育工作者可以采用观察、面谈、调查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准确度。最后,体育教学评价活动还应该做到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

3.3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客观性和评价时效性

教师作为加血活动的实施者,他们对体育教学活动比较清楚,同时也对学生的进步程度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所以体育教学评价离不开教师的全面、客观、权威的评价。另一方面,学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参与才能够充分了解到体育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才能正确评价体育教学活动。同时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形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更加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只有这样,体育教学评价才能充分体现自身的意义,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41体育教学评价概述

1.1体育教学评价的要素

评价是个体的一种认知活动,是一种意识思维的发展,更是一种以把握事物意义为目标的主要认知活动。在新型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严格遵守一定的规则,并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内容作出科学评判的过程,这些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要素、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等,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需要评价的客体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同时也可以是教学活动的要素以及对象。评价的主体则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比如社会群体机器组织机构。就目前而言,体育教学评价活动中存在的比较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确定教育教学所遵守的评价标准。基于对教学评价活动以及体育教学评价本质的认知,笔者认为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评价需要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状态等方面入手。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活动,通过这些特定的体育活动,学生能够切实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保持心理健康同时还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这些品质都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品质。对于一个完整的个体而言,身体是物质,更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线,所以,体育教学改革应该始终以身育、心育、德育为主要目标,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2体育教学评价的特点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应该满足以下几种特点,这对正确制定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1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活动应该体现体育教学评价功能的决策性

体育教学评价活动是教学反馈的一种途径,教学评价本身就具备导向、激励、协调、控制等积极作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更是通过收集大量的有效信息,正确判断体育教学现状,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改革的决策,这样更有助于高校领导对教学工作的集中化管理。2.2.2体育教学评价应该始终坚持教学评价指标的客观性教学评价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解释教学活动的真正意义,所以教学评价活动必须要做到评价的客观性。相关工作人员在制定评价标准是应该确保评价指标符合全面性、具体性以及预测性等基本原则。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反馈的一种手段,就应该确保评价指标能够满足体育教学的状态和效果。评价指标的制定还应该确保指标的明确性,评价指标的制定应该从小入手,精确选取那些能够真正反映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且相关工作人员还应该做到评价指标的制定应该根据体育教学活动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分配不同的比例。

1.2.3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还应该确保教学评价活动的有序性

在教学领域,教学评价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教学评价活动主要分为评价计划、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总结等四个阶段。在计划阶段,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计划,这些计划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教学评价的基本决策,是后续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在实施阶段,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做好教学评价的组织工作,明确各部分的工作职责,严格按照制定的评价方案开展教学评价工作。在检查阶段,相关工作人员主要工作就是及时了解教学评价方案的进行情况,及时纠正那些出错环节。在总结阶段,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采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得出正确的教学评价结论,并在这个基础上做好教学评价制度的不断完善工作,只有这样,体育教学评价活动才能真正发挥自身的价值。

2体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评价在当今社会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正常开展。

2.1在体育教学评价活动中存在目标认识不准确的问题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教学评价活动是对本学期体育教学活动的反馈,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检查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状况,帮助教学工作者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主要是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帮助学生不断改进自身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但是,在现实体育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教学评价活动是为了评价而存在,很多人都把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在这种带有功利性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只会考虑学生最后如何考高分,教师只会让学生不断通过机械的练习提高体育动作的熟悉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2.2教学评价内容比较单一

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学评价过分强调了体育教学活动的鉴定和选拔功能,这就造成了教学评价内容比较单一的情况。在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体育教学评价活动过分注重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考核,800米、1000米、肺活量、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等,这些都是经常出现的体育教学评价标准,教师也只会通过这些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体育成绩的好坏,评价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在这样的.教学评价指标下,相关工作人员更会忽视学生的体育意识、参与程度、团队合作精神等一些非认知因素的考察,这样也不会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3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方式比较单调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形式也比较单调,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也会过分注重学生体育成绩的高低,注重体育教学的定量评价,从而忽视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些考察。教师只会注重学生在运动方面的水平,忽视了他们在锻炼过程中的身体素质的改变以及运动技能、情绪情感的教育,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功能。就目前而言,运动考试依然是很多高校进行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

3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评价质量的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活动依然采用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考试形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活动的评价质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甚至,会有很多学生将体育锻炼当作一份不得不做的苦差事。所以,笔者认为,在这样的形势下,相关工作人员更应该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改标准下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体育教学评价工作,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评价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3.1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注意更新体育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首先,高校领导者应该确立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本校的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并确保体育教学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相关工作人员在制定体育教学评价标准时可以围绕体育教学基本内容,以评判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为出发点,力求教学评价指标的科学可操作性。其次,高校还应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目标,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制定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利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后,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加深对新型的教学理念的认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3.2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不断丰富完善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内容

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社会更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制定教学评价指标时一定要做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同时教学评价也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做到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客观性,同时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更符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其次,体育教学评价还应该注意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教育工作者可以采用观察、面谈、调查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准确度。最后,体育教学评价活动还应该做到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

3.3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客观性和评价时效性

教师作为加血活动的实施者,他们对体育教学活动比较清楚,同时也对学生的进步程度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所以体育教学评价离不开教师的全面、客观、权威的评价。另一方面,学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参与才能够充分了解到体育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才能正确评价体育教学活动。同时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形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更加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只有这样,体育教学评价才能充分体现自身的意义,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4结语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素质也有所下降,在这样的形势下,相关工作人员更应该立足于实际情况,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在新改革标准下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完善高校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作者:范建伟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结语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素质也有所下降,在这样的形势下,相关工作人员更应该立足于实际情况,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在新改革标准下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完善高校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篇17:高校体育教学实验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实验研究论文

摘要:高校传统的健美操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情感引导,不仅不利于健美操技术动作的教学,也不利于健美操情感引导功能的发挥。本文首先对情感引导教学法进行了介绍,并对现阶段高校健美操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设计了对比实验对情感引导教学法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情感引导教学法可以通过学生情感要素的引导促进学生健美操技能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健美操;情感引导教学法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提升,许多现代化的体育项目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项目,健美操就属于一种现代化的高校体育教学项目。健美操项目进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时间并不长,大部分教师对于健美操教学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从而限制了健美操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同时大部分教师在进行健美操教学时仅仅是以提升学生完成规定技术动作的能力为教学目标,逐渐与健美操教学的本质发生了偏离[1]。根据已有研究结果显示,情感引导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处理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从而有效达到教育目标。

一、情感引导教学法简介

情感引导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心理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内容,个体自我控制能力遵循双系统模型,即个体为了达到长期目标,而采取的主动避免短期诱惑,实现自我控制的行为。这种行为必须要以“本我”战胜“自我”为前提,所谓的“本我”是指个体对于长期目标的认知,而“自我”则是指个体对于短期诱惑的欲望[2]。传统的认知心理学仅仅从双系统的角度对个体的抉择过程进行了分析,在实际中大部分人选择对“自我”的压制来实现完美的抉择。而根据自我控制能力能量耗散原则,对“自我”的严重压制是一种对负面情绪的强烈控制,这种控制行为需要以大量的`有意识自我控制资源消耗为代价,一旦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消耗殆尽则其下一步需要以自我控制为前提的任务就无法完成,最终导致决策失败,陷入到一种痛苦或懈怠的状态当中[3]。情感引导教学法则是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引导,避免学生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提升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长期专注于学习过程,实现长远目标[4]。

二、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

1.学生对健美操的热情时效较短。现代健美操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开始在我国传播开来,但是健美操进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却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直到最近几年健美操才逐渐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一种较为普遍的项目。健美操不仅具有一定健身功能,同时还具有瘦身、塑形等功能,从而受到了高校学生的广泛欢迎。但是健美操的学习过程则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学生不仅需要达到动作的技术标准,同时还需要通过动作展现内在的精神风貌与文化价值,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处于兴趣爱好选修健美操,但是这种兴趣爱好的时效性较短,大部分学生最终都沦为混学分,学习效果相对较差[5]。

2.教师教学依然停留在表面。健美操是一种较为时尚的现代运动,但是却包含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作用也不仅仅局限在健身功能方面,还具有改善学生心理状态、促进学生情感发育等功能。但是当前阶段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健美操的教学过程当中往往只是从健美操的技术动作方面入手,并不注重健美操其他功能的发挥。这种缺失了情感因素的健美操教学依然停留在浅层次的教学当中,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6]。从本校健美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进行健美操的教学时会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健美操技术动作的训练,这种单调乏味的训练往往导致学生对健美操产生一种厌恶感,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三、情感引导教学法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学习内容。在进行健美操训练之前向学生讲述健美操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健美操所需要学习的运动技能、健美操学习的目标与效果以及健美操这一课程的考核方法[7]。大部分学生会因此对于健美操项目具备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意识到健美操学习所存在的困难,从而在心理上做好必要的准备。在这一阶段也要允许一些由于对健美操认知的缺陷而选择健美操的学生转修其他运动项目,从而确保学生最初的学习动机能够得以端正。

2.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在确保学生对于健美操具备较高的了解之后,为所有学生提供系统的健美操训练。首先,健美操训练每周3个课时,每次课堂教学中动作示范教学时间为10分钟,学生动作充分训练时间15分钟,其他时间允许学生进行自主练习。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因为大量的机械动作充分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最终导致自我控制资源的严重消耗,这对于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8]3.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在进行健美操教学的全过程当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动态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在思想情感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避免学生因为思想情感的变化而造成的负面情绪而影响学习的发展。

四、对比结果

以下是以情感教学法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对比,均为女生,来自于大二年级的不同专业。所有学生在完成对应的教学之后均需要接受考核,考核的依据采用《全国大众健美操评分规则》中的部分指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健美操评价结果如下表中所示。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实验班的学生的考核要明显优于对照班的学生,统计学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这说明通过情感引导法确实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健美操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综上,可以发现情感引导教学法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健美操教学方法,应该在高校当中进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会波.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12).

[2]邓德强,刘昊天,谢华,苗霄玮.外在控制与自我控制在抑制预算松弛中的作用:基于差异调查和道德认知的实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4(4).

[3]张力为.运动员的自我控制:重要理论及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13(3).

[4]詹鋆,任俊.自我控制与自我控制资源[J].心理科学进展,2012(9).

[5]李琼,黄希庭.自我控制:内涵及其机制与展望[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6]李力,廖晓明.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基于高校积极组织管理的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1(12).

[7]付立菲,张阔.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状况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1).

[8]梁红英.健身馆健美操教学模式对学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启示[J].市场论坛,2008(8).

相关专题 因材施教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