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熏陶形成锻炼习惯的XX

吉士汉堡真好吃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体育文化熏陶形成锻炼习惯的XX

【简介】感谢网友“吉士汉堡真好吃”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体育文化熏陶形成锻炼习惯的论文(共1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体育文化熏陶形成锻炼习惯的论文

体育文化熏陶形成锻炼习惯的论文

论文摘要: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从小受体育文化熏陶,可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锻炼得当,健康一生,体育教育从启蒙抓起,使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养成锻炼习惯,可使其终生受益。

论文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养成教育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学生要对自己“每天四问”,其中第一问就是:“每一天问自己,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不管是凡夫俗子的粗浅认识,还是著名的大教育家真知灼见,都道出了体育对人生的重要。

一、对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认知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即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课余身体锻炼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是符合本校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涵盖校园中的多种文化,如物质、精神、生活、艺术、科技、心理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它们紧密联系。

二、体育文化对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体育文化寓教于乐,是课堂教育功能的延伸。高质量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格、高雅的审美情趣,顽强的拼搏意识,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从团队意识上说,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他们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爱社会,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实际上,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就是小学生自我教育、潜移默化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经常观看体育比赛或参加体育运动,能无形中优化学生的拼搏意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内在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形成集体主义意识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将儿童培养成一专多能、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反映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

一个学校应该是有着自身特色的群体组合:有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萃萃学子;有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有相关的图书信息资源;有适合学生体育锻炼的体育器材设施;有构建体育文化的雕塑、壁画、宣传报栏等景观氛围。这些资源、信息与氛围,构成了其独特的校园文化风貌。这种文化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风貌的具体体现,它是多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新信息孕育的结果,喜爱体育运动的学校,师生思想活跃、身体健康、接受新事物快,能最先接受和传播新思想、新观念,使校园形成与时具进的时代校风。作为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尤其是学校的教师和领导者,要充分认识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搞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构建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广大师生热爱学校、热爱社会、热爱人生,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认真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四、以体育文化为载体,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与和谐

当代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大多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性,思考问题往往主观片面,缺少人际交往技巧,不善团结互助,这对他们走向社会并适应社会不利。而体育文化倡导的是现代体育的包容理念,这有利于学生养成海纳百川的胸怀,使他们通过体育活动,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懂得与他人共存的重要性,进而使他们学会服务社会、服务他人。

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最重要的问题。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与人合作,就要成为组织的一员,就要有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单枪匹马、独往独来是不行的。而体育文化倡导的就是团队意识,通过让学生观看球类、田径等比赛和参与比赛,可使学生增强对团队重要性的了解,体验自身在集体中的价值,体验共成败的悲欢,感受集体的强大,学会在集体中主动承担责任,学会相互理解、包容、关心他人。

五、根据自身条件,办出自己学校的体育文化特色

有特色的学校,才具有生命力。而特色的形成,是要靠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它要符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学校的自身优势。作为一个小学,不可能师资、场地、器材都非常具备,要开展好体育活动,就要利用现有条件,开展好有自己特色的体育活动,并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自己的体育文化特色。例如,如果自己的学校有武术方面的人才,就可以多举办武术活动,通过武术活动的开展,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强化学生爱国情怀,久而久之,学校的武术校园文化特色就会形成,这对学校进一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非常有利。

篇2:养成的是习惯,形成的是文化

又到岁末年初,有媒介在盘点中国管理关键词时,将“企业文化”列入其中,这固然有今年的富 的影响,但却让我想起我在企业常说的一句话――养成的是习惯,形成的是文化。

有人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宗教管理。不管企业是大是小,企业总是要相信什么、坚持什么、信仰什么。企业文化核心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一种价值观决定了一种行为,一种行为影响群体习惯,产生的就是企业的文化。

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扇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被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会给人造成恶劣的影响。在这种公众都麻木不仁的氛围里,犯罪就会滋生增长,社会秩序就会遭到破坏,

所以,企业和社会都必须及时修复“第一扇被打坏的窗户玻璃”,以维护企业和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所以说,控制好负面的“第一”,倡导好正面的“第一”,对于企业价值观的统一,对于企业文化的形成至关重要。

美国的安然公司,在传奇般的快速扩张中轰然倒塌,也是与其企业价值观引导下的群体行为偏离是分不开的。在安然,“赢者获得一切”的文化达到极致,为了实现安然股价持续上升,管理者开始冒险虚报收入和隐瞒越来越多的债务,制造了“一座用纸牌搭乘的房子”。好的文化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而负面的企业文化,必然从“第一扇打坏的窗户玻璃”开始。

企业一年的生存靠领导,三年的发展靠制度,十年的持续靠习惯,企业习惯主导企业未来。企业的价值观会左右企业的习惯,会形成企业的文化。那么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我始终认为有益于大家的才是真正有益于自己的,公众的才是个人,民族的终究是世界的。

篇3:体育习惯心理学探讨论文

体育习惯心理学探讨论文

摘要:良好的体育习惯一个人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让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养成正确的体育习惯,是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就体育习惯形成的心理学因素进行分析,为体育教师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体育习惯;形成;心理学;因素

1习惯及其形成

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作出某种行为或完成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习惯使人遵循一定的方式行动,并能体验到一种愉快感。一旦实现某种行为的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例如,有些学生有课间10分钟要到户外去活动的习惯,若某一节课的教师拖堂,他们就会变得心情烦燥不安。习惯是人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有意地反复练习或无意地多次重复而形成的。从习惯的社会意义来看,可以把它分为有益的习惯和有害的习惯。有益的习惯能促使人们按照有效的方式行事,它在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卫生习惯、体育习惯都属于通过有意识地反复练习而形成的有益习惯,而打人骂人、不讲卫生、吃零食等习惯,则可能是无意地多次重复而形成的有害习惯。有些习惯可能并未经过任何练习,只要经历一次就巩固下来了。如某些不良的习惯。学生长期坚持参加体育活动是具有良好体育习惯的表现。这种习惯是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过程中,在教师和同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它可以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活动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2体育习惯的形成

2.1对自己从事体育活动能力的自信是形成体育习惯的首要条件通常来讲,学生对自己从事体育活动能力的自信程度越高,就越倾向于自觉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例如,一个学生自认为具有从事打篮球的能力,他就会很乐意地去参加篮球运动。而多次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参加篮球运动的锻炼实践,则有助于其体育习惯的形成。一些在夏天参加游泳、冬天参加滑冰或长跑、春秋天骑车郊游和轮滑等活动的学生,也是因为他们自认为具有游泳、滑冰、长跑、骑车、轮滑等动作技能,从而形成了这种体育习惯。当然,他们自认为具有的某种动作技能是为锻炼身体用的,并不是对成为专业运动员而言的。体育教师应当创造条件,使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参加适合于自己的活动,并使他们体验到成功,这将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知自己的体育能力和增强从事体育活动的自信心,进而促进其体育习惯的形成。

2.2及时强化是体育习惯形成的关键

动作技能的熟练形成是体育习惯的条件和基础。为使学生正确掌握各种动作技能,并达到熟练程度,体育教师应在学生体育活动中及时地帮助校正错误动作和肯定其正确动作。通过及时强化可以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并能使他们不断地体验到成功和产生愉悦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人的积极反应(肯定、指导、说明)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这种在心理上的收益对于维持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热情起着强大的作用,它能促使人们坚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并养成体育习惯。如果能指导学生借助于一些自我调节的策略,如采用自我监督、确立目标、时间管理等手段来约束自己,或者进行自我强化,也有助于体育习惯的`形成。例如,学生在进行晨练的初期阶段,往往要借助于闹钟使自己早醒,醒来之后常常要经过一番内心的思想斗争才能起床。起初,晨练的时间比较短,以后再逐渐增加。他们正是在坚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强化的情况下,最终养成晨练的习惯的。

2.3体育兴趣在体育习惯形成和维持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通常,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兴趣先于体育习惯而存在。正因为他们对某些体育活动发生一定的兴趣,才有可能产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欲望,并把注意力投向课外体育活动这一特殊的领域,进而形成体育习惯。对体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体育习惯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一般不需要刻意去维持。有些青少年学生天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从不间断,正是靠体育兴趣来加以维持的。但是,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的学生,或者当他们把兴趣转移到了其它的娱乐活动上去时,体育习惯就难以形成或难以维持了。因此,为形成学生的体育习惯,体育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2.4社会和家庭提供一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地使学生形成体育习惯的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

可以想象,如果全社会和每个家庭没有一点全民健身的认识和行动,仅靠学校教师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其效果是很有限的。周围的人们都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这将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榜样的影响下,人们不仅掌握着最简单的活动技能,而且会形成精神价值——思想、兴趣、倾向性和行为的风格。社会生活中的榜样是青少年学生学习模仿的重要因素,在社会的一般号召和示范之下,他们会更自觉地发生与榜样相似的受到称赞的行为。青少年学生常常在一定的动机推动下去模仿别人的合适的行为,通过模仿去获得愉快、力量或他们所渴望的别的目标。所以,全社会和每个家庭如有一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同样有助于具有体育动机的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其逐渐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养成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邵伟德,终身体育习惯的内在理论结构[J]体育学刊,.1

[2]渠广伟,终身体育习惯形成过程中的基础性条件,[J]体育学刊,.8

[3]栾丽霞,大学生体育习惯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4

作者:万家牧 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工作部

篇4:浅谈体育习惯及其培养论文

浅谈体育习惯及其培养论文

所谓习惯是由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体育习惯是特定的情境刺激(场地、时间、器械、指导者等)和个体参与体验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因此,体育习惯是体育锻炼的需要与行为的直接联系,是不需外在监督和个人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活动倾向。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是学校体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体育习惯的特点

1、后天性。

体育习惯是通过后天习惯而成的。在一贯的教育要求下,使个体行为具有方向性和坚持性。参与体育活动的经常化和运动技能达到熟练化有助于体育习惯的养成。显然,体育习惯的养成要靠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力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强调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2、巩固性。

从体育习惯养成过程可看到它源于在某种时间、情境下的练习和重复,痕迹的加强使行为倾向明显。实践证明,凡有体育习惯的人,条件具备了会积极锻炼,条件不具备(如天气变化,环境变迁等)他仍要创造条件去锻炼。他的体育行为已经从“必须遵守变为习惯于遵守”。

3、指向性。

体育习惯与体育需要紧密相连。因此,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首先指向于自身的心理过程,把体育需要转化为锻炼动机,再把动机转化为行为。例如,有晨练习惯的人,一觉醒来就会提醒自己,“快起床该去锻炼了”。其次它指向于满足习惯要求的外部条件,如服装、器材、场地、活动内容等,具有指向性才能保证习惯转化为行为过程,并使行为过程始终围绕习惯所指向的内容展开。

4、省力性。

体育习惯一经形成就可以成为体育锻炼行为的内部动力。此时主体的行为是靠内心驱使的,而不靠外来的约束或强制。由于体育参与的需要而顺畅地转化为行为,无须内心斗争或意志努力。同时,借以满足习惯要求的动作技能也在不断练习中更加熟练,它的自动化系列程序对习惯展现为行为也起着省时省力的作用,使体育锻炼的效果大大提高,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此相反,如果养成了不良习惯,如爱睡懒觉,那么要参加晨练就很困难,必须付出意志努力,而且在情感上感到不悦甚至痛苦。所以,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二、体育习惯的培养

1、从小培养。

古语说“养其习于童蒙”。从小培养可以事半功倍。《汉书。贾谊传》中写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意思。喜爱身体活动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9――11岁的儿童最需要身体活动。因此,积极引导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既符合他们的需要,也容易养成他们的体育习惯。

2、技能指导。

体育习惯是一定条件与一定运动技能自动化行为方式的连接。所以,运动技能是体育习惯的表现方式。为此,在中小学体育中把锻炼身体,掌握技能与习惯培养统一起来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实践证明,运动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体育兴趣就强烈,表现出更大的活动欲望,体育习惯也易于形成。因此,通过技能指导的途径来培育体育习惯,比培育了体育习惯再去提高运动技能更现实、更有效。

3、坚持实践。

练习是形成习惯的必要条件。任何习惯的养成都必须付诸实践,只有坚持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行为习惯。为此,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提供具体的'学习榜样,激励其参与行为,方能使他们的体育习惯在实践中得到培养。

4、不断强化。

养成体育习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不少学生经常下决心进行体育锻炼,却坚持不下来,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外部和内部的强化。对那些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行为要给予积极的强化;对那些体育锻炼的中断行为要给予提醒和引导。外部强化的手段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褒贬、集体舆论、批评奖励等。然而,内部强化较之外部强化更为有效。因此,体育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求参与活动的“能源”,不断丰富他们的体育知识,加深对体育锻炼价值的理解,特别是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锻炼的身心带来的好处。

5、外部条件。

从社会因素看,全社会宣传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参与体育活动,积极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营造一个人人都锻炼,以锻炼为时尚的社会体育锻炼氛围,这对个体体育习惯的形成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从学校因素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必要场地,器材与时间,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组织开展好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与群体竟赛等,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具有直接的、有效的作用,甚至将他们一身的体育锻炼,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篇5:体育教学学生锻炼习惯培养分析的论文

体育教学学生锻炼习惯培养分析的论文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

关键词:体育教学;锻炼习惯;学生

一、教育者的有效定位

体育教学要达到教育效果,必须要让我们的体育课程真正有效。体育教学能否达到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客观的标准判断,另一方面也和老师的教学价值观和目标相关。老师的教学目标不一样,教学效果就不同。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体育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但学生的真实想法老师却完全不清楚。新课程对学习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学校目标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身心健康目标以及心理健康目标。我们的体育教学必须要让这几个目标都有充分的发展。体育教学要实现有效性,就必须制定一个合适的体系,教学目标明确而且让学生爱学。体育教学要真正有效,首先要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能得到提升,习惯得到培养。教育的所有教都是为了学生的学,这样就要求我们的体育老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体育教育的效益主要体现为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满足个人、家庭与社会的需求。要想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益,必须进行改革。贯彻落实好新课程标准,就必须要让体育老师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让学生自我反思。只有这样,体育教学才能真正有效、高效。

二、教学目标要坚持“长效”

我们的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学效果的时断时续,经常会在一段时间内有效,而且还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学生的'各种运动习惯都能很好地保持。但可能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恢复原样。有些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缺少链接,这就涉及到“长效”问题。顾名思义,“长效”是指“可长时间内发挥效力”。教学中的“长效”应是指我们的教学要求要让学生得到“内化”,真正使学生形成动力,养成品格。学生需要在体育学习中做到自我反思、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知识的梳理、现象的总结、规律的把握等都是学生自己需要做的事,我们的老师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三、培养孩子的锻炼习惯

我们以往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都是比较重视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特别是运动和锻炼习惯的重视不够,甚至有的老师根本就不在乎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而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以及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才是决定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如果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难以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如果学生对个人的身体状况有足够的重视,并且坚持一定的运动锻炼,他们会更积极地参加运动锻炼。例如,现在有不少体型偏胖的孩子,不爱运动,当老师跟他们谈到跑步,甚至只是散步,他们都会反对和排斥,又何谈运动能力、运动素质,更不用谈耐心教育和团队配合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现在的孩子都比较喜欢投篮和玩一些小游戏,老师可以把篮球教学和捉迷藏等小游戏结合起来,孩子们一旦玩起来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这时候,老师再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设计,分别进行投篮、运球及传球的训练,这样孩子们不自觉地进行了有效的锻炼,也培养了自己的运动兴趣,教学效果必然就不会差。因此,体育老师必须转变观念,让学生在体育教学里边玩边学,主动地培养锻炼习惯。

四、严格执行体育教学计划

(一)科学的教学方法

体育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体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体育方式,而且精心设计能提高孩子身体素质的运动。体育老师要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提高锻炼的效率,让学生在平时的运动中也能运用到这些方法。

(二)良好的锻炼习惯

良好的锻炼习惯,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加强相关的训练。良好的运动习惯,是意志与毅力的结合,只有经过系统的、有规律的训练才能养成。教学计划要结合学生的年龄、体能、技能、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等具体的情况,然后按照计划严格执行,坚持不懈,反复训练。体育教师应该经常督促检查学生,鼓励学生不灰心,不急躁,不盲目,并且持之以恒,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习惯主要都是后天养成的,需要外在力量的干预。体育老师应该从小处着手,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培养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邹小英.浅谈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J].读写算:教育导刊,(9):97.DOI:10.16681/j.cnki.wcqe.01081

篇6:体育文化传播论文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中,优化校园媒体传播策略、充分发挥校园媒体传播优势,对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论述了校园媒体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以提升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成效为出发点,对校园媒体传播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校园媒体;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优势;传播策略

校园媒体具有独特的信息表达形式和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这些特征让校园媒体具有了鲜明的传媒文化特色。

当前的校园媒体文化已经渗透到学生、教职工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并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一、校园媒体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

1.校园媒体能够提升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贴近性

与校外媒体相比,校园媒体在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的传播内容大部分是学校内部发生的事情,因此,这些内容相对于校外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言更加贴合学生与教职工的生活、学习,

这也决定了校园媒体的体育文化传播内容在接近性和可读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也决定着这些内容能够对学生和教职工产生更有效且更直接的影响。

2.校园媒体能够提升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覆盖面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校园媒体能够在传递学生、教职工以及报道校园体育新闻和校外体育新闻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校园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多元化的媒介形式,从当前校园媒体的发展来看,校报与校园广播等传统的校园媒体已经走进了学生公寓,而随着校园网络的建设以及网络终端设备在学生和教职工群体中的普及,

校园网络逐渐成为了学生和教职工开展交流、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学生与教职工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这种媒介形式来获取自身感兴趣的体育信息,这也表明,在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校园媒体的覆盖面较为广泛。

3.校园媒体能够提升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传播速度

时效性是信息传播的生命线,在新媒体的助力下,当前校园媒体在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的速度优势也得到了突显。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校园网甚至专门的校园体育信息网站都具有了更短的传播周期和更强的时效性,校园体育事件一旦发生,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网络中,并且能够根据事件进展来对信息做出及时的更新。

4.校园媒体能够提升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针对性

媒体传播的目的在于将信息传达给受众,并对受众产生一定的影响。

校园媒体以学生和教职工为服务对象,而由于学生群体与教职工群体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因此,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通过校外媒体来获得更多的体育文化信息。

这也决定了,利用校园媒体对体育文化进行传播,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与教职工群体的体育文化信息需求,并可以在高校范围内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同时,为了强化校园问题在体育文化传播中的针对性,校园媒体可以以传播对象需求差异来设置不同的栏目或者版块,从而使学生与教职工群体能够获得自身需要的体育文化信息。

二、利用校园媒体提升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策略

1.调动受众对校园媒体与校园体育文化内容的“注意力”

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受众的注意力成为了一种稀缺的资源,这主要是因为受众面对海量的信息,并且不能对所有的信息进行浏览和接收。

在此背景下,提高受众对校园媒体以及校园体育文化内容的注意力,是确保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效果的关键。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注意力具有稳定性特征,同时也具有可转移的特点。

其中,稳定性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这也决定了某个媒体以及媒体内容在某一天的`信息价值并不能够确保受众对这个媒体和媒体内容产生稳定的注意力,而这种稳定注意力的形成,依赖于这个媒体与媒体内容在较长时间中所体现出的信息价值,

在此基础上,受众能够在自身经验引导下对这个媒体以及媒体内容进行锁定,并养成固定的阅读习惯和信息接收习惯。

2.对校园媒体的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亮点进行开发

在新媒体环境中,为了强化校园媒体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实效性,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有必要做好选题、策划工作,并在展现传播特色、构建传播品牌的基础上对传播亮点进行开发。

在此过程中,校园媒体的体育文化传播工作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校园媒体在传播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体现特色。

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内容与校园体育活动具有紧密的关系,而不同的学校在体育活动方面也具有差异,这种差异性能够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特色的重要来源。

因此,校园媒体在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体育活动的差异来选取和策划具有特色的主题,从而逐渐构建传播品牌,并对传播品牌进行传承;其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亮点的开发要具有多样性。

新媒体环境中的学生对于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包容能力,因此,如果仅仅使用一种体育文化传播形式,则很难满足当代学生的信息需求。

所以,在利用校园媒体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亮点。

3.强化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管理

校园媒体要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有效传播,首先要依赖完善的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体系,因此,校园需要构建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机构,并以规范的组织架构与明确的工作责任为出发点,设置机构负责人、信息监控员、信息传播技术员以及信息采编与新闻报道人员;其次,

在利用校园媒体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内容做出管理。

在网络环境中,网络信息体现出了传播无序与内容良莠不齐的特征,许多校外的体育文化信息给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威胁,因此,校园有必要以净化体育文化传播环境为出发点,强化对校园网络信息的监控,通过构建校园内外网防火墙,

来对校外一些负面的体育信息进行过滤,从而避免这些信息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产生的负面影响。

4.重视对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反馈信息评估

重视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反馈信息的收集,不仅能够让校园媒体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体现出对受众信息接收心理与信息接收需求的尊重,同时也能够为校园媒体在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传播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

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中,快捷且便利的信息流通十分容易导致事态发展脱离校园的控制范围,并导致信息受众所产生的认知远离事件的真相,因此,在利用校园媒体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有必要对校园体育文化信息受众所提出的质疑、建议等进行收集,并在第一时间对这些质疑、建议等作出回应。

为了强化反馈信息评估与提升反馈信息回应的速度,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主体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与校园体育文化受众开展积极的交流与互动。

三、结语

校园媒体在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具有明显优势,如何发挥出校园媒体的这些优势以及如何提升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效果,是校园媒体发展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在利用校园媒体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传播主体需要提高受众对校园媒体以及校园体育文化的注意力,并在开发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亮点的基础上强化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管理,

同时需要以实现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与受众接受心理的对接为出发点,强调受众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及时回应,从而促进校园媒体的持续发展与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①董青,洪艳,董海宇:《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的特征与趋势》,《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第3期。

②兰馨:《试论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理想范式》,《新闻窗》20第2期。

③李鹏:《试析当前我国的体育文化传播》,《新闻爱好者》年第14期。

④邓浩:《中国体育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20期。

篇7:体育文化传播论文

摘要:重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对于我国传统体育的振兴、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我们应当认识到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的价值,并探索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价值;传播策略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不仅能够弘扬民族精神、强化社会大众的文化认同,还能够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我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因此,无论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国内传播还是国际传播工作,都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对其传播策略做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

1.文化底蕴深厚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底蕴的深厚性与民族特色的鲜明性,让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的精髓。

以我国传统武术为例,传统武术不仅是一种肢体技艺,同时也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武术实现了与文学、历史、哲学、医学等学科的融合,并在历史的沉淀下自成体系。

而从国际传播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武术就如我国的一张名片,这种国际认知度与影响力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包括传统武术,还包括许多民俗活动,如龙舟、舞狮、空竹等,这些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不仅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与经济性,并且能够在旅游文化发展和文化输出过程中,彰显出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厚重性。

2.竞技交流价值与审美娱乐价值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本身不仅具有经济交流价值,还具有审美娱乐价值。

从竞技交流价值方面来看,我国许多传统体育项目都实现了从无序发展到有序发展的转变,并且为了适应竞赛的需要,相关的竞技规定也陆续完善。

在武术竞赛中,参赛者可以对技艺进行切磋,对情感进行交流,从而实现武术技艺的共同提高以及通过竞技强化技艺交流的目的,这对于我国武术对外推广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从审美娱乐价值方面来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并且在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许多传统体育项目与商业表演等其他艺术相结合,体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表现形态。

以中国传统武术为例,少林寺功夫瞄准国际市场,对我国武术技艺以及禅武如一的理念做出了国际化的呈现,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际受众对我国传统武术的技艺审美性与文化审美性进行了解,并促使少林寺功夫成为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中的典范。

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策略

1.需要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相适应

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国家文化的发展战略相适应,是未来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需要遵循的重要准则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国际传播中取得良好传播成效的重要保障。

国家对文化传播的重视,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了良好机遇。

如在少林寺功夫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就在国家扶持的基础上实现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结合。

首先,许多国外政府高层观看过少林寺功夫表演,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国政府的扶持具有紧密关系;其次,少林寺武僧团曾多次随同我国领导人外出并开展表演,这种直接的文化输出行为不仅能够提高少林寺功夫的国际影响力,而且对于少林寺功夫的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需要依赖于政府部门,也需要遵循国家文化的发展战略。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争取政府的支持还是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配合,都应当与其他的国际传播方式相结合,只有如此,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工作才能够构建起完善且有效的传播运作体系。

2.提升我国媒介技术的硬实力

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工作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任何软实力的提升,都需要硬实力作为基础。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需要以我国媒体为渠道,而媒体的硬实力则体现在传播技术、传播资源等多个方面。

在传播技术的提升方面,网络传播技术、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都能够让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范围得到延伸,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更是成为了传播领域中的“关键词”。

因此,我国媒体有必要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开通官方账号来提升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成效与影响力。

另外,从实质上来看,传播资源的丰富化,也需要依赖于传播技术的提升。

相对于传统传播环境而言,网络中传播的传统体育文化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并且这些信息与数据可以更加方便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网络中传统体育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理与传播,我国媒介可以使用网络数据挖掘技术来开展信息处理工作。

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促使我国媒介更加轻松地对网络中存在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整理与归纳,而且受众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传统体育信息进行更加便捷的检索与收集,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提高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利用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在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虽然大众传播渠道得到了较高的重视,但是组织传播渠道以及人际传播渠道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

从组织传播渠道的方面来看,组织传播是指有领导、有组织、有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在组织传播的运用中,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业存在着一些问题。

仍旧以少林寺武术文化的传播为例,无论是少林寺的武术表演团还是海外教学点,都属于组织传播形式,但是这些组织结构却过于简单,其中,武术表演团没有分支机构,因此只具备一级传播层级,这种较简单的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武术文化传播的覆盖面与传播规模。

因此,在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利用组织传播形式开展传播活动的过程中,有必要构建起较为复杂的组织,如决策层、领导层、管理层与执行层等,只有这样,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才能够具有更为科学的传播发展方向和更加健康的传播过程。

从人际传播渠道的方面来看,虽然人际传播具有的覆盖面十分有限,但是在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中,人际传播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如在我国传统的武术文化传播中,往往都是依靠师承关系与血缘关系来实现的.。

在新媒体平台中,媒体可以通过议程设置吸引更多受众参与到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讨论与传播中。

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受众也能够成为信息传输者,因此,一旦受众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产生兴趣,就会推动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实现病毒式的传播,这对于提升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效率以及扩大其覆盖范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具有较高的竞技交流价值与审美娱乐价值。

为了推动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播,在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策略的制定中,需要体现出其传播过程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适应性。

我国媒体应当重视提升自身的传播技术、丰富自身的传播资源。

此外,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工作的开展还应当重视推动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发展,从而提升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王瑜:《大众传媒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新闻界》第18期。

②李:《网络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第6期。

③张学生、张小青:《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电视传播发展研究》,《当代电视》第9期。

篇8:体育文化传播论文

摘要: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推动着我国国家形象的传播,还能在国家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发挥优化作用,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

我国对外传播媒体有必要依托重大赛事的开展,在体育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做好议程设置工作,推动体育文化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拓展,重视体育文化品牌的构建,在提升我国体育文化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我国体育文化对国际受众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以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成功塑造和有效推广。

关键词: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国家形象

一、体育文化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关系

国家形象塑造工作包括国内形象塑造与国外形象塑造两部分,国内形象塑造主要是优化国内民众对国内多元文化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包括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等,国外形象塑造则主要是优化国际公众对一个国家整体文化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包括国家行为文化、国家理念文化等。

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对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国际公众透过体育文化对我国国家形象中的理念文化、行为文化等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如今,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体育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内容,自然也成为塑造与优化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国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成效,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从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来看,首先,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

,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

这一宣传片包括了我国许多行业的精英人士,其中,体育明星人物包括邓亚萍、姚明、丁俊晖等,这种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行为,不仅向全世界展现出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还体现出了我国在世界体育事业发展中所作的贡献。

当然,在我国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过程中,除了这种具有展示性特点的传播手段之外,其他传播方式也日趋完善,如承办体育赛事、塑造体育用品品牌等,它们均成为了我国体育文化乃至我国国家形象中的重要符号。

其次,我国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工作,能够推动国家形象塑造与优化工作的开展。

体育文化的顺利发展能够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与体育价值观,促使国民乃至整个社会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这也是我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优化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我国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工作能够提升大众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进而提升国家凝聚力。

由此可见,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够有效提升国内外受众对我国体育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国内外受众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兴趣。

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体育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更是能够提升我国的国家美誉度与影响力,并在不断拓展我国体育文化影响范围的同时,促进我国国家形象的有效推广与宣传,并在国家形象的优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如何利用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塑造国家形象

1.利用大型体育赛事,提升国家形象

我国媒体开展国际传播时,需要依托受众广泛关注的事件来提升报道的关注度,只有如此,国际传播才能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与社会效应,并让更多人关注中国国家形象。

因此,媒体可以通过承办一些大型体育赛事,吸引国际受众的眼球,进而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

如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使北京一时成为了体育之都、媒体之都、外交之都,世界各国的参赛者和游客,都对我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当然,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也要求我国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媒体也应抓住机遇,对赛事本身以及我国体育文化进行充分宣传和解读,从而为国家形象塑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做好议程设置工作,对国家形象进行优化

在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过程中,议程设置工作的开展虽然难以改变人们的固有看法,但是能够引导受众关注某一方面的信息,进而塑造一定的国家形象。

媒体在体育文化国际传播中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受众所看到的信息是媒体在包罗万象的信息中经过取舍与处理得来的,媒体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信息在受众心中的重要程度。

因此,必须要求媒体对体育文化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确保国际传播中的体育文化能够体现出我国国家形象的稳定性与积极性。

如20北京奥运会中,社会大众对刘翔退赛事件议论纷纷,《中国日报》却从同情角度,对刘翔的伤病情况做了较多的报道,随后又对刘翔伤情恢复情况做了跟踪报道。

该议题的设置,不仅对社会舆论产生了良好的引导作用,还对其他媒体的报道发挥出导向作用。

篇9:体育文化传播论文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微博已成为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其在体育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和特征日趋明显,但问题也逐渐暴露,只有建立完善的规范制度、形成规范的传播机制、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微博在体育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微博;体育文化;文化传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微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以新浪微博为例,截至9月,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数已达到2.22亿。

微博快速发展的原因何在?其优势又是什么?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微博为公众提供了灵活、互动的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时随地交流的平台,其关注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个人关键信息的提取功能,并降低了提取、筛选所需信息的难度,这些都为微博市场的拓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体育微博的优势和局限

体育微博是传递体育信息的新途径,体育微博的出现,满足了体育爱好者第一时间获得体育消息的愿望。

通过微博实现了体育信息的动态传播,保证了体育爱好者对体育文化的即时传播。

同时微博的开放性为体育爱好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渠道,为运动员和粉丝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可能。

球星微博是体育微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众通过球星微博一方面可以了解体育赛事的细节,另一方面可以了解球星的个人状况。

球星可以通过其微博进行自我传播与解读,这一过程也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通过球星微博,使竞技体育从专业领域走近了大众生活,使公众得以进一步向体育靠拢。

通过球星的内心解读和对生活场景的解析,将充斥经济色彩的体育运动以生活化的场景展现出来,剥离了经济色彩的体育竞技可以更好地展现和传播体育精神。

随着体育市场化改革的开展,体育赛事尤其是竞技体育赛事的经济驱动日趋突出。

体育演变为成名获利的捷径,在这一过程中,体育精神日趋消弭。

同时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多数人很少有时间去体验体育运动,体育微博的出现给大众提供了可再现的体育运动平台,使远离的体育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也为体育文化的再次彰显提供了虚拟的体验渠道。

与传统的体育文化传播不同,微博在体育文化传播中呈现出简单、交互、可再现等特征。

传统媒体对体育文化的传播是一种单向的文化传播,且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套路化、模式化的特征,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的、主导与被主导的。

这种僵化的传播方式,使接收者不能很好地理解体育文化的内涵。

而微博由于其开放性和操作的简单化,使体育文化的主导权中心下移,提供的信息都是公开的、共享的,为公众参与其中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传统的体育文化传播是阶梯式传播,是有计划的针对性传播。

微博体育文化传播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裂变式传播,其传播速度远不是传统媒体可比拟的。

以微博朋友圈为例,微博信息从朋友圈到朋友圈的传播是从一到多,再由多到多的出传播,是以元信息为中心的裂变式传播,这种传播速度是传统体育文化传播难以企及的。

总之,微博在体育文化传播中,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体育文化中固有的发展模式,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并在体育文化传播中呈现出简单、交互、可再现、可选择、细节展示等特征,为现代体育文化传播打开了新局面。

但是,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微博并没有摆脱互联网虚拟信息传播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文化是体育运动历史积淀的精华,体育文化传播是对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这就需要科学合理的信息源作为支撑,并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能背离文化传承的方向。

但是,微博信息的自由化往往造成信息传递的失真,背离最初的预定方向。

微博作为网络时代的新生产物,有开放的自由空间,与传统媒体不同,微博用户可以按照自身的理解,对体育进行分析。

这种主体性分析,使体育信息逐渐走向娱乐化、游戏化的边缘,使体育信息传播必然带有娱乐化倾向。

虽然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体育的发展需求,但是,一旦超出可控范围,体育文化就会呈现娱乐泛滥之势,进而对体育文化的传播产生消极影响。

微博的碎片化传播增强了信息传播的灵活性,更好地展示了细节信息,这满足了体育信息细节化展示的需要。

但是这种碎片化信息往往会割裂信息的整体性。

体育文化是体育精神整体性展现的结果,微博对体育文化的传播会发生割裂体育文化的现象,甚至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二、如何利用微博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播

微博在体育文化传播中尽管有传统媒体没有的优势,但其自身缺陷也在体育文化传播中表现出来,如何规避这些缺陷就成为了关键问题。

笔者认为,规避微博在体育文化传播中的缺陷,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微博立法

篇10:高等院校体育文化论文

高等院校体育文化论文

一、高等院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院校体育文化建设价值取向不明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体育的文化价值被忽略,而过分强调体育的运动价值和竞技价值。体育建设的总体目标脱离了体育教育要求。在体育建设中,片面的将荣誉、分数最为体育发展的衡量标准,忽视了对体育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导致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体育文化精神的缺失。再者,由于为了方便体育文化的管理,导致体育文化建设的条框和约束众多,不能很好地做到以人为本和灵活运用,没有从根本上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作用。

(二)高等院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教学特色把握不好

高校体育文化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形式。由于每所高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的不同,所以在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学生培养目标上也有所不同,应当存在不同的体育文化。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哪所高校,都会存在体育文化建设教学单一的现象,大多学校的教学千篇 一律,没有针对性,没有很好的反映出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目标[3]。

二、推进高等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高等院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力

基于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养成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增强高校体育文化意识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点,体育文化意识能集中反映思想道德观念和文化主体精神。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应举办和参加各种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拓宽学生学习体育文化的渠道,提高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学校体育教育管理人员和体育教育从事人员,应积极结合当下时代建设要求,加强高校传统体育文化观念与现代体育理念的结合,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做到开拓创新,充分弘扬体育精神,提高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学习兴趣,逐步完善现代体育教育体系。

(二)加强高等院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是决定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能否有效推广的主要因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起到主导作用。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工作能力并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另外,高校应积极引入年轻的思想政治教师,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再者,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还应以身作则,自觉实践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注意自身的言辞和一举一动,为学生做好示范,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结语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今天,高校作为科学文化传播和教育的核心,理应想尽一切办法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高校只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积极做好高校各种文化建设,才能不断地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提升社会教育水平,培养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人才。

篇11:高校体育文化论文

关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不少学者从体育学、教育学、文化学等角度对文化、高校校园文化、高校体育文化的定义、结构、内涵、特征与功能进行了理论探讨与阐述。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是外显的,是看得见、摸得着、使人一目了然的,表现为校园的容貌,体育建筑及环境,体育器材和体育服装用品等。王爱华(20xx)认为:要将高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到高校整体物质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去。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于校园其他文化建设来讲,场馆设施的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崔学臣(20xx)指出:高校在修建或筹建体育场馆设施之初应充分考虑当今社会主流文化的特征和高校所处的地域特点、立足综合利用和开发,作出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这样才能为体育设施的长期使用、功能的更新改造奠定基础,节约后续资金;李辉(20xx)提出: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汪美芳(20xx)强调: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形态。卢聚贤(20xx)点明: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首先是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体育建筑、场地、设施是师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高校体育文化环境的构建中,物质文化是重要的基础。刘吉峰(20xx)指出:高校完善的体育建筑、运动场等物质设施,也会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设施的美感,从而促进大学体完美统一。以上所述:都是对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都强调了物质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又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可见,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既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篇12:高校体育文化论文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它是以人的意识形态显现的,是无形、内隐并且不易觉察的,它是蕴藏在人们头脑中的各种体育观念及信仰,主要突出在高校体育思想、观念、精神、道德风尚和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园风气等方面。任莲香(20xx)指出,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以“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为宗旨,担负着培育人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任。CUBA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推动高校篮球事业向高水平发展的同时,更将一种奋斗、合作、拚搏、进取的篮球精神带入校园、推向社会,有助于高校体育精神的形成,可在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桂银(20xx)指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奥林匹克”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拼搏精神以及学生体育价值观等内容,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张志刚(20xx)指出:精神文化层面,主要是指校园体育文化的潜在意识形态,表现为校园文化整体氛围中形成的体育道德意识、作风口号以、团结协作、拼搏勤劳等传统优秀文化的再延续。秦华奇(20xx)认为:大学要着重宣传中华体育运动员在大型国际比赛过程中战胜困难、超越自我、为祖国争光的众多事迹,激起老师和学生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高校还需要将高校体育文化精神的构建和高校学风紧密融合,正确引领学生们持续优化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欧秀伶(20xx)点明:高校体育文化精神建设重在丰富文化内涵,够体现体育文化精神。高校体育文化精神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整个高校文化发展的精神载体和重要支柱。杜放(20xx)提出:需要构建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发挥精神文化“培育人”“造就人”“启发人”的功能,让师生从体育道德、体育风尚的视角去领悟体育文化的真谛。以上所做的研究都是以不同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有专门从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层面进行的研究,发现了高校在体育的物质文化建设方面还很不完善,大都因为场地、器材的建设问题,导致高校体育活动开展得不够理想;也有专门从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进行研究的,高校几乎都没有建立非常完善的规章制度;精神层面校园文化建设还远远不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进而使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更加完善。还有一些研究探索了隐蔽课程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提出要不断发挥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体育社团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的作用等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研究展望

文献综述表明,学者们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非常重视,但是,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却仍然不容乐观,因此,高校必须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纳入高校整体规划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运动技术和方法,还要通过体育教学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做的梳理研究都是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某一方面的研究。众所周知,仅侧重于单一方面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是远远不能看到整体布局,也容易忽视其他层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只有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多方面研究,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今后在建设高校体育文化时,要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建设,引入新型项目、民族传统体育、地方民俗体育及其一整套文化体系。引导广大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应该成为高校体育工作重要的任务;高校运动会应该成为全校师生人人能够参与的活动。加强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管理,提升教师素养,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企业、校友会沟通交流,并赢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打造出一些精品赛事,举办体育摄影竞赛、体育知识讲座和竞赛,实施体育明星校园行活动,评选优秀体育社团、俱乐部和体育工作先进人物,引导学生阅读体育报刊、观看体育节目,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应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加强高校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宣传工作,如广播体育信息动态、体育海报、体育标语、体育雕塑、体育名人名言、建立校园体育网页以及其他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标语的独特作用,形成浓厚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

5结语

以上仅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论述了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其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此三个层面是相互关联、紧密结合的,任何一个层面的发展都会影响到其他两个层面。所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必须多管齐下,相互促进才能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

篇13:高校体育文化论文

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它是以人的行为活动或行为文化的方式展现出来的。包括体育教学运动技术,体制状况、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奖惩条例、学生健身锻炼的效果和欣赏水平、运动竞赛、体育的传统、制度、规范等。邱亮(20xx)认为,为建设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高校体育规章制度,以其规范体育场馆的管理,引导学生的行为动作,以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开展。潘喜梅(20xx)指出:体育课程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结构,体育课程的制度创新是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的重点内容。体育课程是高校在体育学科方面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量、质两个方面的要求。罗春(20xx)强调:高校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规章制度要不断加以完善和改革,让它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以其规范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管理,引导学生的行为,以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胡波(20xx)认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层面,处于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中间层,包括校内外与体育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是约束和规范学生体育行为的重要保证。良好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必须首先建立一整套完善、可行的校园规章制度,并能将其贯彻到实处,这样才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顺利开展。宋培海(20xx)点明:要使全校性的体育活动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曾敏(20xx)认为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子系统,深受“以和为贵”思想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体育事业发展的目的上及相应的措施都要体现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与发展的观念,在体育文化价值观选择上更注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以上所述,都阐明了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高校的各项体育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篇14:体育教学体育文化论文

体育教学体育文化论文

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的基本形式身体活动,它是学习者身体的竞争和完善。体育文化是文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基本构成,它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一道,共同构成了人体活动文化。同时,体育文化涵盖了人类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文化价值。所以,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体育文化的精髓。

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文化教育的方式

1、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和规划教学内容,逐渐摒弃和改进竞技文化和传统文化中不和谐因素,实现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同时,教师要善于甄别,不断以现代发展观武装自己,丰富现代体育教育内涵,实现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教师要以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基本出发点,保持体育教学结构的多变性和稳定性,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不断丰富体育教学模式和形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教学结构的完整、教学层次的分明和重点的突出,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结构美,实现现代体育教学手段、方法和内容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平台,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加大文化教育力度,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将文化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确保体育教育中渗透进文化内涵。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科学设置体育文化教育内容和时间,定期开展室外教育和室内教育,实现体育教学和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涵,关注学生,实现学生身体状况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同时,在开展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将调节、休闲、创造和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交流和影片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协调好体育教学和文化教育的关系,注重文化和体育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体育文化意识,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3、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要将文化教育更好地渗透进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养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在实现文化水平的提升以后,才能更好地以身作则,在学生中起到榜样作用。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给学生积极的人文教育。

三、结论

在现代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学生的自由发展和全面进步创造条件。教师还要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尊重教学中的美与和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教学的魅力,从而提升体育教学成效。

篇15:初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探讨论文

初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探讨论文

初中阶段是对学生来说比较特殊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身体与心理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也是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良好的体育行为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比较积极锻炼的生活方式。此外,初中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不仅仅有助于促进他们身体健康成长,具有一个强壮的体魄,也为他们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个中学校都应该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促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一、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激发锻炼热情

初中生的心理还不是太成熟,心理比较争强好胜,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设置一些竞赛活动,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比赛的机会,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还可以让其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坚信,感受到竞赛胜利后获得的喜悦,这样不仅激发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体素质。比如,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设计一些竞赛,同时也要设计一些奖项,最后获胜的人能够感到喜悦,对其他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像踢毽子体育项目,体育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两种竞赛规则,一种就是看每个组中每个学生单独踢毽子,将小组成员踢的数量相加看看哪个小组踢的总数量最多;另一种是小组成员相互配合,看哪一个小组配合默契踢的数量最多。针对胜利的小组,教师应该给予一些奖励,给学生买一些学习工具,对于竞赛成绩很不理想的小组,也要给予一些惩罚。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参加体育项目的热情,体现出个人才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增强学生们集体荣誉感,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

二、知识与趣味相结合,点燃锻炼兴趣

大部分初中生会把体育课当作放松自己的课程,在上课时容易懒散,无法集中注意力。而在体育教学中穿插着健美操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记得有一次七年级第一堂健美操课,老师提前来到体育馆,把录音机和音乐早早的准备好,并放着轻松欢快的音乐,学生陆陆续续走进体育馆都很好奇走到录音机旁,外向的学生急切的问:老师这节课干什么呀?而内向的学生在猜测这节的内容。上课铃响体育委员开始整队才安静下来,大家都很期待老师公布上课内容。准备活动中我就采用了健美操的简单步伐,让学生找到音乐的节奏,并用口令鼓励学生,这时我发现每个学生都很认真,专心的.听着音乐,模仿着老师的动作,完全达到了准备活动热身的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搭配教学内容,并且教学内容需要适合初中身体发展的特点,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选取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符合初中生实际水平,能够让大部分学生接受,这样可以能够增加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有助于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如果选取教学难度过大,就会使得学生丧失信心,产生畏惧,甚至对体育产生抵触情绪,所以体育教师选择一些知识性与游戏性相结合的教材,将游戏活动贯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游戏中掌握动作技术,达到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例如,教师在体育准备工作时,将传统的体操热身改成游戏活动,如“老鹰抓小鸡”“警察捉小偷”“木头人”等比较传统游戏,这些游戏活动让学生有活动的欲望,使得课程更加生动,增加准备活动效果。教学过程那也要加入游戏部分,像让学生跑800米或者1000米,许多学生会非常反感,但是如果让其“逆风”,“顺风”,“接力”等跑步游戏,就会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在游戏中了解体育动作知识。同时用游戏活动结束体育课程,减轻学生的疲劳,教师可以学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同学们轻松的结束课程,像“太空漫步”舞蹈动作,也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结束,使得学生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三、体育与音乐相结合,推动习惯形成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还是比较传统,各个学校主要以升学率为主,在思想上对体育不是非常重视,尤其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功课比较忙,造成学生的压力比较大,花在体育上的时间更加不能保证。面对这样的挑战,音乐引入体育课堂是非常好的途径,可以增加学生们热情,减少学生学习压力,同时在体育课上运用音乐陶冶情操,可以将课程变得更加生动与活力,利用音乐明快的旋律,可以增强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奔放,心情愉快,也可以利用抒情优雅的旋律,营造出相对舒心的情境,使得心情轻松快乐。比如,教师在教投掷或者障碍跑的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一次军人,进行角色扮演,同时播放比较豪放的音乐,像《当兵的人》,既符合教学场景,又能激发学生热情。此外,在篮球教学过程中,针对篮球动作要领,教师一遍一遍重复,但是学生还是记不住,长期如此,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面对这样的情况,体育教师可以将音乐与舞姿融入进来,像可以设计“篮球华尔兹”,华尔兹是一种舞蹈形式,舞步很简单,即一个拍就是一步,每节三拍就是三步,连贯起来的动作非常优美,很有华丽多姿的独特风韵。因此,在课堂中,就可以利用华尔兹与篮球动作的相似性,将其引入到课堂中,让同学们跟着优美的音乐旋律练习篮球动作,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喜欢上体育,还可以在课堂上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保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总之,体育锻炼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体育教育机制还是运用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教师枯燥的讲解体育知识,使得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不利于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所以,学校必须对体育教育事业进行改革,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习惯,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主要从教学与竞赛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体育与音乐相结合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其不断健康快乐成长。

相关专题 习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