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悲伤追不上洒洒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悲伤追不上洒洒”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共16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把“阅读教学”定位为是一种“对话”,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折射出素质教育的理念之光。对话教学,是生本、师生、生生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以对话为原则、对话精神为主导的教学形态。如何领会对话教学的真谛,并有效实施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课堂对话的理论基础

1.课堂对话的文艺学意义。作品的意义并非是文本产生于作家手下时就凝固了的,而是由读者参与逐步发掘出来的。而不同的读者,由于时代、地域、阅历以及个性的差异,会对作品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阅读主体不能被动地、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调动自己的生活积淀,与文本展开对话,并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填补文本意义的空间,进而获取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

2.课堂对话的教学论意义。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的新的发现,从而打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课堂对话的.社会学意义。从社会学观点来看,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班级是这种组织中的基本单位,而课堂既是个人学习知识的场所,又是人们相互交往的舞台,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

二、课堂对话的基本特征

1.对话主体的平等性。对话教育认为,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双主体,教师只是“平等的首席”。

2.对话过程的互动性。教学的实质是师生对话交流,对话的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对话信息的生成性。教学中,书本向生活回归,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经验也将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为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平等对话,又要让学生超越教材,培养创造性的学习意识。

3.对话结果的多元性。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内容更为鲜活,空间更为广阔,情态更为开放,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和结论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三、课堂对话的实践应用

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这三种对话形式,其中,学生与文本对话是主要的,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师生、生生对话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所以,课堂上表现出的三种对话形式往往不是界限分明,相互孤立,而是互动联系、融为一体的,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内容、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引领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课堂对话:1.在理解性阅读中对话;2.在体验性阅读中对话;3.在批判性阅读中对话;5.在发展性阅读中对话。

篇2: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一、美在爱学生

优秀的教师爱生如子。爱是互相的,透过孩子们的眼神看到,他们对好老师依赖、信任与眷恋。教师是一种职业,学生是教师培育的对象。可这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成长,他们无时无刻不再向外界获取信息,真正的好老师,是将传道者与父母亲二者的完美结合。语文之美,美在语文教师本质的无私善良,她用温柔的情感,呵护着每一个学生的稚嫩心灵。美在语文教师将语文教学当成人间精品一点点精雕细琢。

二、美在教学过程是有机的整体

教学过程为有机整体,这大概是我们在教学当中往往忽视的一点,我们往往只是单纯地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而已。曾经看过王老师和余老师的视频课堂,我发现将教学过程视为有机整体,不但可以使学生把握整体知识框架,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意识得到升华。虽然二位老师没有将初高中的课堂情景给我们展现,但是,我能在老师的每一节课上感受到无论她们讲述哪个知识点,都是有头有尾,我想她们在正式上课时肯定也是这样的。一堂出色的语文课,大致如一篇优美的文章一样,风头豹尾,前呼后应。往往我们在平日里的教学之中,教导学生作文章之时,要前后呼应,突出中心。那在我们平日的教学之中,是否可以将这一写作手法,用于教学呢?语文之美,美在语文课堂应是一副精彩绝伦的美景,整幅图韵味十足,意味深远,让每一位观赏者都身心愉悦舒畅,获益匪浅。

三、美在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最多听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一次在听完某特级教师的语文课后,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一句话首先应该前后颠倒,其次应在“主体”后面加上“地位”,“主导”后面加上整节课完全是学生在自己操作,学生自己主持自己安排;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身后看他们如何自己获得心灵的感悟:主持人精彩的主持和回报,下面学生精彩发言,激烈的辩论,现在那个场面还在我头脑之中回荡。其实,学生们往往没有我们想象之中的那么差劲,只是缺乏教师给与机会展示,缺乏我们教师给与鼓励的肯定,缺乏教师在关键时刻给与恰切的指点与引导。语文之美,美在学生。将精彩一幕努力让学生们自己主宰,让他们自己体验美的过程,获得美的感受。

四、美在教师自身的个性化艺术魅力

优秀的教师他们身上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才会吸引他人的注意,才会被众人所肯定。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往往想从名师身上学到教学技巧,学到教学方法,或是想得到什么秘籍。从而自己在教学时,能用上,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老师能将学生的兴趣与方法统一,能将学生的动力与方向统一,更能将教学的过程与结果统一。在这三方统一的背后,是教师充分的准备;是教师丰厚的经验知识;更是教师教书与育人完美的结合。这便是优秀教学的艺术魅力所在。

五、结束语

语文教学不是在于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是在于和学生共同感受文本的艺术之美,是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又一次美的旅程。叶澜先生在她的《教育概论》第一章之中就讲到:“教育是育人的教育”。[3]语文教学更是育人的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正是在强调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与培养,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美,正是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推向艺术的至高点。

篇3: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范例

摘 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我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我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二、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三、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四、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五、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二、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三、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

四、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五、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

(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篇4: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创新教育的含义涉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主战场是课堂,将创造力的培养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就必须由原来的那种细嚼慢咽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型,多渠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教师的“要学会”中走出来,步入自己的“要会学”的殿堂。由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自学----质疑----解疑----小结”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一、学会自学

现代的教师,以不再是“教会多少,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逐步教给学生,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明确究竟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也就是说需要弄清所教知识的骨架。即:根据教学要求,准确、详细地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采用“三读法”自学。一读教材,找出关键的字和词;二读教材,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内容有个粗浅的认识,三读教材,按照教材的预习内容和课后练习,来有目的的自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独立的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主动创新精神的人。

二、学会质疑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但始于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指导学生以“能学----该学----愿学”为依据,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边读边思考要提出什么问题,所提出的问题:(1)要具有普通性,(2)要有趣味性(问题新而有趣)提出新鲜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系,且自己感兴趣或想知道的问题;(3)要有科学性,能提出提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4)要有启发性,当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理解水平或预料期待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5)要有联系性,教材本身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6)要有求异性,同一知识点能否用其它途径或角度来写,产生疑问。笔者在教学实验中得到学生质疑的发展过程为:初期经常“凉场”,在课堂上只有几名上等生能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就再也没有学生发言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谁、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哪里、假如”等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提出问题。中期为“多而杂”,学生们能提出很多问题,且是多方面、多角度,甚至还有些问题是错误的,这是好的开端,是量变的过程,教师应给予鼓励。最后是“少而精”,学生能提出揭示主题,围绕中心的问题,使学生的质疑达到质的飞跃,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三、学会解疑

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说,而且要会讲,能够完整地系统地将别人提出的问题解答清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自问自答式、同桌互问式、四人对讲式、小组讨论式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积极性的主动性。例如:小组讨论式,在实验中从兴趣入手,分组讨论引入竞争。学生采用圆桌式坐法,每六人一组,这样便于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又能形成集体观念,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特点。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完全正确,部分问题不快当时,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已经动过一番脑筋进行思考,教师应多适当点拔,提出激励性语言。

四、学会小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提问、阅读、回答、争辩、积极思考、踊跃交流,最大限度地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学生的问题是为了教学为了获得新知。教师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了学生的理解状况,应适时的调整教学活动,矫正方向,进行调控。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依据对课文理解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围绕中心、能突出重点的问题,让学生再次阅读后互相问答,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做答,而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以后再进行引导、点拨,最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创造力离不开主动学习和质疑。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础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这句话我们可以悟出“疑”的思维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要提倡学生自读教材,面对教材和老师质疑,告诉学生一名好学生的标准是“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不懂不装懂”,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主动学习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5: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对于语文教学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共鸣,思维与悟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而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精心设问、发问,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答问题,才能把课文学深学透,永记不忘。

下面来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就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抓住了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这样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变“直”为“曲”,由表及里,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这样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的提问,这样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较容易答出来DD“善变”;然后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会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发问: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寻找角度,挖掘深度,发散思维。

课堂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6: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两篇

【一】

创新教育的含义涉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主战场是课堂,将创造力的培养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就必须由原来的那种细嚼慢咽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型,多渠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教师的“要学会”中走出来,步入自己的“要会学”的殿堂。由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自学----质疑----解疑----小结”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一、学会自学

现代的教师,以不再是“教会多少,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逐步教给学生,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明确究竟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也就是说需要弄清所教知识的骨架。即:根据教学要求,准确、详细地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采用“三读法”自学。一读教材,找出关键的字和词;二读教材,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内容有个粗浅的认识,三读教材,按照教材的预习内容和课后练习,来有目的的自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独立的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主动创新精神的人。

二、学会质疑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但始于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指导学生以“能学----该学----愿学”为依据,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边读边思考要提出什么问题,所提出的问题:(1)要具有普通性,(2)要有趣味性(问题新而有趣)提出新鲜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系,且自己感兴趣或想知道的问题;(3)要有科学性,能提出提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4)要有启发性,当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理解水平或预料期待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5)要有联系性,教材本身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6)要有求异性,同一知识点能否用其它途径或角度来写,产生疑问。笔者在教学实验中得到学生质疑的发展过程为:初期经常“凉场”,在课堂上只有几名上等生能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就再也没有学生发言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谁、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哪里、假如”等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提出问题。中期为“多而杂”,学生们能提出很多问题,且是多方面、多角度,甚至还有些问题是错误的,这是好的开端,是量变的过程,教师应给予鼓励。最后是“少而精”,学生能提出揭示主题,围绕中心的问题,使学生的质疑达到质的飞跃,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三、学会解疑

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说,而且要会讲,能够完整地系统地将别人提出的问题解答清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自问自答式、同桌互问式、四人对讲式、小组讨论式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积极性的主动性。例如:小组讨论式,在实验中从兴趣入手,分组讨论引入竞争。学生采用圆桌式坐法,每六人一组,这样便于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又能形成集体观念,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特点。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完全正确,部分问题不快当时,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已经动过一番脑筋进行思考,教师应多适当点拔,提出激励性语言。

四、学会小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提问、阅读、回答、争辩、积极思考、踊跃交流,最大限度地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学生的问题是为了教学为了获得新知。教师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了学生的理解状况,应适时的调整教学活动,矫正方向,进行调控。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依据对课文理解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围绕中心、能突出重点的问题,让学生再次阅读后互相问答,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做答,而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以后再进行引导、点拨,最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创造力离不开主动学习和质疑。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础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这句话我们可以悟出“疑”的思维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要提倡学生自读教材,面对教材和老师质疑,告诉学生一名好学生的标准是“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不懂不装懂”,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主动学习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

对于语文教学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共鸣,思维与悟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而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精心设问、发问,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答问题,才能把课文学深学透,永记不忘。

下面来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就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抓住了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这样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变“直”为“曲”,由表及里,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这样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的提问,这样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较容易答出来――“善变”;然后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会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发问: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寻找角度,挖掘深度,发散思维。

课堂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编辑:华华)

篇7: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国家实施新课程的改革,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同样,为了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也有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探究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新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提出新的教学措施和建议,希望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措施

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为了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制定上有了一定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随之改变,但不能一味的应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忽视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要求,还应该遵循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注重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取长补短,既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改变教学方式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主能力和注意力较差,所以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师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学习。对于教师而言,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宜过多,教师应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填鸭式教学[1]。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可以用一些有趣的话语,不要一味的讲解课文的知识,显得枯燥、乏味,应该从课文的内容中引申出来一些让学生可以联系到自己的知识,从而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思想,让学生知道学习不是为了教师和家长,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教师也要根据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进行重难点的区分,并给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时间久了,学生会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

2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际上,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是学生在文字、语言和沟通等方面的重要学科,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简单的说,小学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通过学习有效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内容,还要结合实际的生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每天阅读的好习惯,根据学生的喜好,让他们自觉的去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哪怕是漫画,让他们从阅读中寻找快乐,教师应正确的引导学生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联系实际,并有效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鼓励学生亲近大自然、体验生活,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累积。总之,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联系实际的生活,让学生对语文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语文的学习中寻找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凸显学生的学习优势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较差,不可能会在一整天的学习中都保持着饱满的精神,所以,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他们的学习方式合理的安排整节课的内容和时间。根据有关实验表明,小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随着时间会逐渐增长,达到最高点的时候再逐渐下降,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结构的时候考虑学生什么时间接受知识最好,把握知识之间的过渡,把重点的知识放在学生积极性较高的时间段内进行讲解,让他们在有效的时间内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优势,有效的利用他们的优势进行教学,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满足小学生的心理要求,让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教师占据主导的地位,但教师不要一味的讲解,让学生觉得整个课堂特别的枯燥、乏味,教师应该运用巧妙的语言或是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在课堂上可以轻松快乐的学习,而不是一味的听讲,造成他们听觉性疲劳[2]。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课本中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补充课本中没有显示的知识,也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切身的感受和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应该把握整节课的时间和学生的情绪,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和表扬学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会逐渐的提升。

总结

总而言之,教师教学水平的衡量标准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需要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和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学的好坏不仅仅影响的是一门学科,也会对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日常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曜文.新课改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J].科技资讯,2014,(14):170.

[2]王卫莲.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J].学周刊,2011,(09):41.

篇8:语文教师教学反思论文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论文

作为一名要强、上进的语文教师,打造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她努力追求的目标,我也不例外。多年的一线教学生涯,让我拥有了数不清的教学惊喜和遗憾,回顾每一个鲜活的教学场景,反思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让我很自然地为“参加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参赛作品”拟下“力求完美,打造成功教学“的题目。在实践打造成功教学的过程中,让我一次次感悟到成功教学的灵魂所在――力求完美。现在,我将以文字为载体,再次回顾一下我的教学历程,对自己教学中呈现的一个个成功和惊喜做一下深入反思。

一、备课环节力求完美

在备课时我不仅仅凭借教科书,而且借助网络这一平台,查找相关资料,认真观摩网络上的优秀课例、优秀视频,注重借鉴他们的教学方法,但不会照搬,我会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设计。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在借鉴名师名家的教学过程的同时,我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基础差,缺乏耐性,课上注意力不集等现状,我精心设计导入,努力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同时截取了一段‘恰同学少年“电视剧片段让学生欣赏,鲜活的人物情节及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课堂效应超出我的预期,惊喜之程度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是的,联系学生已有经验,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就可在最短的时间创造出最高的价值来。

二、精心打造每个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正是这一颗颗明珠串成了一个教学过程。教学细节也是课堂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是为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服务的,正是如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去关注打造每一个教学细节,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育行为,并不断完善。

如教学《荆轲刺秦王》课时,我特意打造了朗读和赏析人物这两个环节。朗读环节让学生从身份、事件本身角度去揣摩朗读语气,还以小组形式采用分角色朗读竞赛法,让学生读出感情甚至读出感悟进而认知文中人物,以此达到把握文章、正确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探究人物形象的过程中,着重选取了三个画面:樊哙会面、易水诀别、秦廷行刺来品析。结果课堂呈现出不常有的热闹氛围。有些学生的毛遂自荐更让我刮目相看,教学目标不仅达成,还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赏析人物环节的打造上,注重让学生从语言、动作、服饰、神态、场景等角度分析人物形象,还特意组织学生表演了课本剧,致使教学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也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教学中的惊喜让我又一次体味到作为一名教师的`甘甜。

三、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自立、合作学习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已学定教,因人施教,要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为此,我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不是放任自流;注重学生的合作性学习,但也不忽视独立思考,只所以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而不放任自流,是因为教师如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课堂就会变成一盘散沙,适时的地引导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道路的引航人。而合作学习则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智慧火花的碰撞,是点缀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如在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在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后,我适时引导学生:你从文中读出了什么?作者为何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呢?执教《祝福》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留意这一问题,读完文本后,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通过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指导读什么,这样才不至于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在执教《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在探究人物形象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荆轲,行刺结果为什么会失败?通过问题探讨,不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精神,但这一环节最关键的是时间的把握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把握好这两个方面,教师才能真正了解自主、合作学习的含义,而不是把语文课堂变成华而不实的泡沫课堂。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肤浅见解。当然,影响打造成功课堂的因素还很多,如:教师的亲和力、及时阳光的评价语、真诚的鼓励等也是提升教师人格魅力,打造成功课堂不可或缺的因素。今后我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以弥补自己教学中不足,同时也会会一直朝着打造成功课堂这个方向努力,使语文课堂这一育人的舞台充满生机和活力。

篇9: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时下,语文课堂不实的表现,一是太注重课堂的包装,造成虚假的美丽。PPT、音像、音乐……课堂五光十色。华丽的包装,犹如温馨的枷锁,它咽干了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败坏了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阻碍了教师独立钻研文本,使学生目迷五色,使语文失去魅力。二是太注重方法技巧,造成虚假繁荣。讨论、表演、答辩、实验……方法技巧并非不重要,但它应建立在深厚的“内功”基础之上的。武功深厚者随意出招,都使人难以招架,它靠的是“内功”而非各种“招数”。方法技巧永远是次要的。太注重方法技巧,犹如不在玉石的实体上雕琢,而在玉石的影子里舞刀一样,阅读只能滑行于表面。

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的包装上,放在方法技巧上,就会忽视对文本的细读。教师与文本若即若离,虽走上讲台,但未走进文本。文本资源利用不充分,动辄拓展,盲目迁移。虽有解读,但开挖不深,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没有自己的解读体会,只会捧着教参照本宣科。学生的回答,自然缺乏微观基础上的智慧之语,只会说些套话、大话、胡话。

新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只有细读,才能走进文本,品味感受语言,才能摆脱浮躁的包装课、技术课,实现新课标的要求,使课堂充满语言的芳香。

文本细读,本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来的,它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课堂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目的锁在阅读教学上,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而行。阅读的主体是学生,细读指向言语。它要求教师“在场”,即教师细读先行,以教师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主动的富有创意的构建文本意义。

潘新和先生说过:“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和水准的潜规则。”作家余华也说过:“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自己的感受,那基本等于没读。”细读,既要读懂文本,读懂他人的观点,更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体会。只有“眼睛”在场的细读是无效的,只有“头脑”在场的细读是低效的,唯有“生命”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

细读,并不是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的逐字逐句的细读,相反,处处精细,就是扼杀精细。教师要先行细读文本,抓住文本的关键处,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关键点进行品味感悟、体验,这样就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世界。

善于发现文本的矛盾处,是细读的常用方法。任何语言都只是一种表象的存在,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隐藏在语言这一面纱之后。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语言的矛盾处进行细读,往往能发现文本风景的绝美之境。《再别康桥》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梦”是无形的',无重量的,怎么可以沉淀?显然矛盾,引导学生探究后发现,“沉淀”是过去的、记忆深处的,不是未来的、表面的,“梦”是美好的,充满诗意的。上《最后一课》,发现文章既写小弗朗士的细心、专心,但又写了大量似乎“分心”的内容,这不矛盾吗?如何理解“分心”的内容?如何看待“分心”与“专心”的矛盾?通过细读,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描写“分心”的内容,真实合理。最后一课了,他上课时心情悲痛、懊悔,看到字帖,想到国旗,听到鸽子叫,讽刺布鲁士士兵,看到先生坐在椅子里想象先生四十年的情感,听到后排座位上读书声的古怪,想笑又难过……这些内容符合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的特点,符合课堂的真实情况,更主要的是,这些内容表现了小弗朗士的觉悟,表现了他对老师的理解和他的爱国热情。在“分心”与“专心”是否矛盾这一点上,同学们纷纷发言:“分心”的内容,不影响他的“专心”。专心,并不是什么事都不想、不看、不听才叫专心,并不是整个半天只想一件事才叫专心,专心有个时间段。他练字时是专心的,注意力是集中的,只是在其间隙,“每次抬起头来”才看到、想到,这学习间隙的“分心”,显然不能说他上课分心了。对这一点,做学生的都有体会。同样,如听到赫叟老头的古怪之声,想笑又难过,也非分心。我们不能说,他什么也没听到才叫专心呀……

善于比较,是文本细读的便捷之道。有比较才有鉴别,语言运用得好坏,可以在比较中得到最直观地展现。“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乌伸斯基)。教柳永的《雨霖铃》,将课本与未定稿进行比较细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定稿前为“执手相看泪眼,有千言叮咛”。在比较中,学生领悟到:千叮咛万嘱咐,是妈妈嘱咐离家远行的儿子,表现的是母子情深,“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才是恋人的离别情景,情到深处,大爱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又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原文是“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选入课文,则将“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一句删去了。可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课文删去是否恰当。学生认为不应删去,“浮名”与前文的“美誉”照应,“精修细研”又与下文“埋头工作”相呼应。加入这一句,上下文更顺畅,自然也增加了语言的典雅之美。又如《边城》,课文中“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坏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地完成任务了”。有的版本则是这样的:“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坏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可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版本语言的优劣。

无疑处生疑,是文本细读的最高境界。《背影》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为何不说成“我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二年余了”?《回乡偶书》中,明明是回家,为何要说“回乡”?又如,《再别康桥》中,康桥即剑桥,改成剑桥好不好?引导学生从读音上、给人的想象上进行比较。学生领会:读音上“康桥”两字平和温顺,“剑桥”则尖利起伏;想象上,剑桥给人尖硬锋利刚硬之感。全文的基调则是柔、软、轻、悄的,“康桥”一词与柔软的基调一致。又如把“金柳”比作“新娘”是一个远距而异质的美喻,为何要比作“新娘”?通过细读,学生明白,“新娘”柔美婀娜是美的,披着夕阳这一金色婚纱的新娘则更美,朦胧的水中“艳影”更是美乎其美,美得让我心头荡漾。“新娘”一词,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柳树之美,康桥之美,作者对康桥的由衷喜爱之情。再别康桥犹如再别新娘,作者的内心依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边城》中“空气中,……,还有各种甲虫类的气味”这句描写,前无古人,真实吗?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纷纷发言:“翠翠家住在两山旁,山上多竹篁、草木,山旁有溪水,这环境是真实的”;“下文‘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一句则是直接证明了空气中有甲虫了气味的真实性”;“文中一处细节描写:‘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这一句,也是直接的证明,而且“一匹”这一量词,给人的感觉,萤火虫又大又肥,这是山水滋养的结果”;“文中还写了动物,如山头黄麂,写了鸟类,如雀子、杜鹃,草莺,这是与甲虫类和谐共生的一个真实环境,整个环境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幅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充满野趣的美丽图景”;“我明白,文中人物的美好人性,也有赖于这一和谐、自然真实的环境,这一环境培育了美好人性” ……

经典,在细读中诞生,精彩,在细读中诞生。

进入阿尔卑斯山的山谷,两边风景就美,旁有一标语:慢慢走,欣赏啊!这句话,可以作为生活的一种态度,要细细品味生活。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惟其如此,才有课堂的实效,才能使课堂充满语文的芳香。

篇10:小学语文教师习作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习作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习作教学论文:聊出好作文

韶关市浈江区 韶师附小  邓桂霞

到了六年级,学生们已经不再是作文新手了,大部分孩子的作文都力求选材扣题,语句通顺,立意鲜明,但总是缺乏一些新意与那么一点儿做作文的诚意,似乎就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想来想去,我觉得还是要花点儿时间来和学生聊聊作文。

这是一节作文课,我闭口不谈作文,而是从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故事说起,我告诉孩子们,蒲松龄曾经为了搜集写作素材,在自家门前设立了一个茶馆,茶水免费,单要听过往歇息的客人讲些奇闻异事,今天老师也想听听大家生活中发生的奇闻趣事。

一个调皮的孩子似乎有满肚子故事,他先从自己掉的牙齿说起:“我的牙齿松动了,一直掉不下来,我害怕牙科医生,不肯去医院。我妈就用线扣住我的牙齿,一头拴在门上,然后趁我不注意,用力一关门,我还没来得及哭,牙齿就掉了!”“老师,我奶奶也用线给我拔过牙!”“我也是,我也是!”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拔牙趣事。一个胖乎乎的男孩还补充道:“我们家乡有个习俗,上排牙齿掉了要扔到床底下,下排牙齿掉了就扔到屋顶上,否则长不出新牙齿。我们家现在住的楼共有三十层呢,我在想,如果我又掉了下牙,这该怎么办呀?”说完,还无奈地搔搔脑袋。

“哈哈哈……”同学们的笑声传递着快乐的生活体验,新鲜有趣的话题让大家有话可说,甚至是妙语连珠――“老师,最近我家的`兔子居然会站立行走,而且可调皮了,你一回家,它就举着前爪眼巴巴地望着你,要是两分钟之内还没给它喂食,它就会拼命踢饭盆,撞得笼子兵乓乱响,以示它的愤怒……”“老师,周末我去南通玩了,隔着车窗,我看见了有很大的植株从车窗扫过,我兴奋地大叫:‘乡下的狗尾巴草就是大!’结果,满车人都笑翻了,因为那是麦穗!”……轻松活泼的聊天,看似东拉西扯,其实透露了容易被学生忽略的宝贵的写作资源,这些自然真切、极富个性的写作材料在谈笑、交流、碰撞中诞生了。孩子们在倾听别人的看法的同时,自己的思维触觉也一定会延伸到生活的各个层面,相同的、相似的、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材料和想法很有可能不断地“浮出水面”,由此,我再加以点拨,引导他们捕捉写作灵感,将这些富有个人情趣的小事写在作文本中,于是《拔牙记》《兔子精灵》《狗尾巴草和麦穗》等充满稚气、富有童趣的作文就这样被“聊”出来了。我想,这样充满生活情趣的作文,就算是儿童作家也难以描绘得如此真实具体、新鲜活泼吧?

在“作文前”聊天,可以帮助学生在一连串平凡乃至琐屑的小事中,发现一些闪烁着独特个性和智慧光芒的作文素材。而在“作文后”聊天,则可以有机地融合相关写作技巧,使学生对自己的作文精益求精。

这天是作文讲评课,按照惯例,我要列出本次习作中的一些优点加以表扬,同时指出一些问题,要求改进。看到学生似乎心知肚明的样子,我反而卖起了关子,要求他们先聊聊两个成语故事――《画龙点睛》和《画蛇添足》。这两个成语故事他们早已学过,自然不在话下,两个孩子非常流利地将故事复述了一遍。不过,大家都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我为何突然想起这两个故事来。

看到学生一脸迷茫的样子,我笑着说:“那是因为看了你们的作文,我忽然想起了这两个成语。你们看看自己的作文,是不是就藏着这两个成语呢?”

一个女孩子冰雪聪明,立即举手道:“我发现了,我能读读我作文的结尾吗?――如今的我终于长大,不会再摔坏奶瓶,早已学会煎荷包蛋啦;不再是病秧子,体育成绩是A了;我也能保护自己,在陌生的环境里相处融洽……我好想说,妈妈,您可以放心啦!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下,我还是希望听到妈妈关切的时候,哪怕有时多余,哪怕偶尔唠叨,因为我知道,那是一份爱的牵挂!我觉得,我的作文能从妈妈的‘不放心’中感受到‘爱的牵挂’,这就应该算是‘画龙点睛’了吧?”我肯定了孩子的回答,并对她的作文结尾加以赞赏。这一下,孩子们都开始仔细看自己的作文结尾,那些草率了事的同学,都忍不住开始修改了。

一个学生说:“我的作文中有一句‘大约下午三点钟左右,我们参观了消防中队’,既然讲了‘大约’,再用‘左右’,就属于画蛇添足了,应该删去其中一个。”另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自己的开头太绕了――‘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许多人在关心着我,有和蔼的老师,有热情的同学,有严肃的爸爸,也有疼爱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问谁最关心我,那自然是妈妈啦。妈妈是怎样关心我的呢?下面请听我娓娓道来!’其实这一节里面,只需留下这么一句话就可以了――‘在家里,数妈妈最关心我’,既简洁又明了,其他的话都是浪费笔墨,也算是画蛇添足……”大家互相点评着,就这样,聊着聊着,一些写作技巧便如春雨,悄然无声地渗透其中。

我喜欢和学生聊作文,因为聊着聊着,就能聊出好作文来。“聊作文”表面上轻松随意,实质上是作文的互动探讨。在民主、平等的“闲聊”中,为作文教学创设了特别的情境,让作文与生活融为一体,让作文技巧无痕渗透,这样,学生对作文题材的选择会越来越鲜活,写作的兴趣越来越强烈,最后形成的作文也必然会更加丰富多彩。

篇11:浅谈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论文

语言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工具。

教师语言在传递知识,沟通情感,感受智慧的同时展现个人修养,突出个性,从而展现语言的优美,彰显知识的魅力。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教学语言美,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彰显语言的魅力,知识的力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做到语言美呢?我认为:教师要注意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做到干练简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有严密的逻辑性、有强烈的感染力。当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能做到这些,只要你有意识的去注意、训练、培养自己的教学语言,认真积累,学习总结,天长日久,做到这些也不是难事。

教师语言要干练简洁,不拖泥带水。

作为教师,每天离不开书本,我们的《语文》教科书,所选的范文都是经过专家一审再审,最后通过的,书上的例文或理论事例都是用最精练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叙述的。在教学之前,只要我们认真的研究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思考一下教学过程所使用的方法与教学语言,我们的心里就会有一个清晰的、大致的、明确的目标,就会有一个明确的思路:这节课上什么、怎么上,如何上好?有了这样明确的目标,我们就会想法把书本语言变成我们自己的.语言,结合学生接受能力和语言特点,课堂上有意识的去组织教学,提炼教学语言,用干练简洁的话语表达教学内容,就不会漫无边际,胡乱扯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了。

教师语言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

言简意赅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实际教学中,我们却没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曾经听过某老师的一节语文课,是上七年级的《孙权劝学》,我不知道那老师课前是否有所准备,课堂上,他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孙权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说完后在黑板上板书课文译文,有的学生则是沉浸在他的历史故事中而思想还没能反回到课堂现实中来,呆呆的盯着讲台上的老师,极少数的几个在下面机械性的跟随着老师,把黑板上的内容抄写在自己的书的空白处,就这样在讲故事与抄写中结束了一堂语文课。我认为,上这节课应试突出孙权的“劝”和吕蒙的“学”才是目的。历史故事作为背景材料可以,但不能成为全部教学内容,译文也不能取代课堂上的启发引导与积极思考。而该教师就没有做到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不明白教学的重点所在。

教师语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不繁而杂。

(逻辑通常指人们思考问题,从某些已知条件出发推出合理的结论的规律。)教师教学语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语言表达严谨,要有严密而滴水不漏的逻辑性,决不能想到哪就说到哪,信口开河,颠三倒四。如果教师语言做不到这点,课堂教学表面上显得生动活泼,趣味性很浓厚。然而由于教师漫无边际的夸夸其谈,时间花了半天,说者口干舌噪,听者不明究理,人云亦云。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要说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就完成教学任务也是很难。我也曾听过某些学校领导,在会上或国旗下讲话,本来他手里就拿着一份稿子,却一会儿说这样,一会儿说那样,前面刚刚讲了学生要遵纪守法,接着谈食品安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遵守交通法规,接下来又是如何搞好值日卫生,不乱图乱画,又必须怎样怎样搞好学习,你们的父母怎样怎样,最后还来个我再补充几点……我不知道,遵守交通法规,搞好环境卫生,是不是学生必须遵守的日常纪律?遵守学校纪律与他们的父母又有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一两句简洁而明确的话来概括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不让学生不知所云,一头雾水。严密的教学语言,既体现了教师语言表达的完美,精练,也体现了一个教师语言表达的吸引力,展现了汉语言的魅力。

教师语言要生动活泼,具有亲和力,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才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作为语文教师,课堂上,要让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教师就得在教学语言上下一番功夫。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富于亲和力而不显得呆板枯燥的课堂语言,学生是乐意接受的。富于情感,亲和平等的语言,才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学生才容易接受。而那种板起面孔,师道尊严,而又只会一惯照本宣科说教式的课堂教学,不要说学生听着累,自己讲起来可能也是一件痛苦的事吧。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喜欢的是日新月异;学生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不喜欢长篇大论;学生的思维是丰富的,不喜欢一成不变;学生又是情感丰富的,严肃生硬的而缺少人情味的教学语言,学生很难喜欢。只有那些紧扣教学,话语简洁,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知识性与趣味性同在,能跟随课堂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强烈亲和力,富于感染力的课堂教学语言,才会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教学情景,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总之,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简洁、风趣幽默,生动活泼富于亲和力,才会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学生才会容易接受。

篇12:语文教师如何精炼教学语言论文

语文教师如何精炼教学语言论文

一、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教学语言是教师平时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但正是经常使用,反而让我们对它视而不见,忽视了对它的改进和锤炼。所谓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依据规定的教材,在限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对完成教学任务、履行教学职责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艺术,而我们的教学语言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口头禅和常用语等空话和废话

有的教师一堂课中出现了过多的口头禅“哦!”“哎!”或者常常问“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还有的教师喜欢重复学生的答问。这些不经意的语言都会让精彩的教学大打折扣。

2.重复和强调的语言

有的老师唯恐学生不懂,将知识反反复复地灌输,反而令学生越听越糊涂。

3.表达含混不清,不能言简意赅

有的老师信口开河,说话毫无条理,学生犹如坐在云雾之中,不知所以然;有的老师心里很清楚,却无法将自己的意思清楚表达。

二、优化教学语言的手段

为此,优化教学语言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我认为优化教学语言可采取以下几种手段:

1.利用重建课克服空洞无用的口头禅和废话

很多老师在回头看自己上课的录像时都有相同的'感觉,上课时太罗嗦,口头禅和废话不断,如果再重来上一遍,会简洁很多。这种方法很有效,我们可以坚持给自己录课、录音,然后反思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下次课逐渐改进。一节课录音、反思,下一节课改进,再下一节课再录音,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多去听同事的课,可以起到学习和督促的作用。长期坚持,必能有很大改进。

2.吃透教材,力争言简意赅,克服含混不清的表达

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语言,精炼是指讲到点子上,讲到关键处,使学生一听就懂。那么精炼的语言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认真备课,深钻教材中得来的,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找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围绕着重点、难点和关键考虑需要讲哪些话,提问哪些问题,哪里要多讲,哪里要少讲,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还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语言。

3.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表达能力和语言修养

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资料表明:教师的内在意向和所拥有的知识必须通过语言呈现给学生,教师清晰、简练、准确的语言,会使学生心旷神怡,产生积极的思维;反之,则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死板。语言精炼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不论准备了多么好的教具,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果语言没有条理,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课中语言要清楚、准确、有条理、逻辑性强,简洁的文字,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生动形象,就能使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变得浅显,枯燥变为风趣,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我们语文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进行千锤百炼、弃失扬得,反复融铸,形成自己的风格。

精炼自己的语言对我们老师来说,是一门应该长期不断修炼的基本功。所以我们必须精心组织自己的教学语言,才能优化我们的教学课堂,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让我们用心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精心设计每一句教学用语,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用充满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曲,让它在学生的头脑中回响激荡,吸引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让我们的教学语言更好地服务课堂、点缀课堂,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篇13:浅谈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论文

浅谈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论文

1提高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水平的几点策略

1.1开展不同文学体裁教学语言的研究

初中生正处在语言学习的重要阶段,教师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设计课堂语言教学内容,组织好语言变化,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出来,让学生真实的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语言的整体性水平。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课堂经验,将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出来,不拘于一种语言形式。

1.2初中语文教师需努力提升自身语言修养

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才能更好的组织语文教学内容,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语文教师除了熟知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内容外,还要修习其它学科内容,来充实自身的教学素质。另外,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认识自身语言知识结构的不足之处,依照教学实践情况,提前做好备课工作。

1.3初中语文教师需努力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兴趣是学习的首要前提,教师要让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兴趣,关键在于讲授是否能设疑激趣,讲述扣人心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语言的基本功,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使之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同时,教师还需博采众长,总结与教材内容相通的笑话、习俗、典故、诗词、谚语等,并将其引入课堂,以塑形象,进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1.4初中语文教师需提高自身教学语言的规范化程度

第一,语文教师要讲普通话,注意规范性用语。我国人口众多,不同种族间的区域性语言繁多,或多或少的妨碍了人们的文化交流,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推广普通话的使用,减少语言障碍的发生;第二,提高语言用词的规范性,禁止使用方言授课。

2结语

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门类有所差别,它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在当前新课改不断推进的教学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正确对待教学语言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语言的艺术性,提高教学语言的规范化程度,努力提高语文语言教学的实效性。

篇14: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及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及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及论文

浅谈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兴趣

作文是学生最头疼的事情,学生头疼写,老师头疼阅,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入手:

一、导入激起兴趣

一堂作文课,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欲,与语文教师的“导入”有直接关系。题目一出,不导则让学生写,对多数学生来说,则是苦差事。因此,导入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可等闲视之。导入要使学生懂得生活与文章的关系。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不热爱生活,就不会有佳作问世。写作要以“感受”为基础,但又不能拘泥于感受,而要从感受发端,展开想象。“想象”又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以“观察”为本。观察要认真细致。做到人木三分,透视事物的根本。这样才不会“无米”生炊。“导写”要引导学生善于借鉴。每次作文课,在点化之后,有必要宣讲几篇佳作,给学生提供借鉴,造成立体感,唤醒写作欲。引进写作的情境。

二、写作克服应付心理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首先必须感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它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人兴致勃勃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作文的态度呈现逐渐淡化的趋势,老师布置作文后,很多学生总是表现出“不得已而为之”的消极态度,应付了事。因为缺少兴趣,他们才觉得作文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一种精神重压,所以产生应付心理。写完了,也就可以交差了,至于写的结果如何,评价如何,那是老师的事。要清除这一现象,必须在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兴趣成为他们作文的“激素”。 三、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只有学生读得多了,写作时才能思如泉涌,付诸笔端。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是解决学生“有话道不出”的重要方法。当然,读书不能漫无边际,教师要给学生推荐文字精品、大家名著或有利于积淀语言的报刊、杂志等,以便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课外阅读要强调学生对语言的内化吸收,而不是为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或为了写作的生吞活剥,要注重知识的长期效应,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要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把读到的精彩句段摘抄下来,同学之间交流阅读,评析欣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吸收语言。久而久之,学生读得多了,积淀的语言自然会丰富得很,写作时运用自如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时,你再读学生的文章,就会发现他们的笔端不再青涩,而已变得圆润、丰满。这就是学生畅游书海,厚积薄发的结果。

四、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观察是认识的源头、写作的起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培养敏锐的感知力,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教学生去观察,去“爱”:观山,观水,观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观植物,观动物,观小物件……长期耳濡目染的熏陶,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的笔下也会流淌着对生活的爱。学生自然会用充满个性的语言,抒发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展现出学生作文的童心童趣。

五、放手让学生写想写的内容

由于年龄、经验以及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当孩子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表达时,成人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否定他们,以至学生面对题目不知所云,下笔艰难,最终言不由衷,有的甚至进行虚伪作文、造假作文。作文本源于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作文也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老师在引导好学生作文的基础上就得大胆的“放”,允许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把自己见到、听到、想到的,毫无顾忌的用各种写法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的就来了,学生笔下的人就丰富起来,活起来了。

总之,在学生都头疼作文的时候,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由于感悟不同、经历不同、个性不同,学生作文的水平也是不同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文,从写作障碍中走出来。

引镇街道大峪口小学

赵东华

小学三年级作文指导教学随笔

三年级是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而这时学生对作文的知识还知之甚少,写作起来有一定困难。但如果教师在习作前为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就可以让学生顺利地进行写作。

怎么准备?必须从现成的模式出发,教给他们基本的作文知识,这个模式就是课文。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逐步明白:怎样一步一步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等等。学生接触多种多样的模式,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认识更多事物,掌握更丰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的语言学习因素,不失时机地渗透作文教学的内容和基本功训练。小语第五册第三单元就是一篇写、景的习作,写景对于写人、写事来说,比较难写,如果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秋景的美丽,那美景扣动学生的心扉,学生写出优美的文章也不是难事。

一、指导有顺序地观察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爱观察,但却缺乏观察能力,不会观察。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写这篇习作时刚好是春天,春天在我们西安变化很大,如:我们身边的树木有的四季长青,有的枝枯刚发芽,还有的树已经开花……如何有效的让学生感受到节气的变化?我先带学生出去观察春天天,说说身边的变化,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眼中的春天,再画一幅春天天的图画入手,让他们发现出春天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再配以美丽的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天天的美丽。让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有条理的说一说,最后能按一定顺序写出春天的美景。

二、结合阅读教学交给写作方法。

教学中坚持从说到写,利用学生原有的口头表达能力过渡到书面表达能力。上课时,我要求学生完整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并把几个相关的问题用一段话来表达清楚。充分利用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这一优势,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抓住文体随机点拨,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引导学生仿写家乡的特产。我们这里是山区,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各有特点,结合课文写法点拨学生认识拟题、开头结尾、中心句、先概括后具体、过渡句等基本技巧。有的课文结尾言犹未尽,就让学生续写作文。

三、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悟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对于作文来说,大胆而合理的想象会使文章神采飞扬。有了想象,我们可以把山写成一个伟岸的巨人,把春风写成一个神圣的神者,我们的笔下的景物才会生动。因此在指导第五册第六单元习作时,我抓住了想象来指导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会吃什么,用什么,住在哪里,坐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说的时候,随时提出一些问题,然学生自己讨论解决,从而引导学生根据现实合理想象,在解决问题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想,学则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答案,这样学生就能大胆的根据事实想象合理。同时也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想象中的东西,然后从图画中回到现实,再从现实中回到画面,这样让学生在说话和习作中时能够做到有话可说,在里面加上好词佳句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了。

四、抓课外阅读,丰富积累。

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每天布置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还在班内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奖励读书多的学生。让学生在每周的阅读课上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成语接龙等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让学生每周写两篇日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运用这些做法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

引镇街道大峪口小学

徐爱青

篇15: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教学论文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和谐、全面的发展。但目前许多学校所面临的大班额教学却与其产生了一些矛盾.如教师精力有限、教学空间不足等都成了阻碍学生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不利因素。如何面对实际,使大班额语文教学有显著收效,在此,我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就是搞好大班额语文教学的前提。

面对大班额,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性格、爱好各不相同。因而,我们就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理论学习。一就是学习新课程全新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领会“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牢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性质,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领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内涵;思考如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二就是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经常听课,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三就是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净化自己的灵魂,热爱教育事业,树立安贫乐教、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师德形象。让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师生共同成为“生活处处皆语文”这一理念的忠实实践者,进而让“师——生——文本”三者能很好地联系起来。四就是学习现代教学设备的操作程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是搞好大班额语文教学工作的关键。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就是学习动机最活跃的.成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对学科兴趣如何,决定着他对这门学科的态度。面对大班额,我们更应该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入手。

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这个人。要让学生喜欢教师,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师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精粹的语言和幽默的谈吐,这样才能产生亲和力、信赖感,唯有如此才能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博得学生的喜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必须最大限度挖掘课文内涵,深入钻研教材,披文入情,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脉络,并结合学生实际,选好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切入点,寻找学生兴奋点,理清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找准拓展延伸的发散点,引起感情的共鸣。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设计好各个环节:如何说上课的第一句话,如何安排课堂提问,如何用自然的教态,去抓住学生的心,给他们创设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他们驰骋在文本的天地里,去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去享受文本带给他们的快乐。

第三、关注差生,充分发现寻找差生的闪光点。差生的客观存在,就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无法回避的现实。俗语说得好:“一只老鼠坏锅汤”,这就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尤其就是在大班额的班级里,教师如果不关注差生,不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他们就如同汤中的那颗“老鼠”,在其间捣乱,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课情况,也影响着学科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差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差生,给差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鼓励,让他们找回自信,逐渐进步。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教学管理体系,就是搞好大班额语文教学工作的保证。

面对大班额,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教学管理体系,就是我们搞好语文教学工作的保证。该怎样建立呢?

第一、根据学生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即分层教学)。在推进我们的教学内容时,教师有意识地把各个层次的知识点渗透到相应的同学身上,以便掌握其内容。课堂上,将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请比较优秀的学生回答,然后再让差生复述要点,督促其掌握知识;遇到简单问题,让差生回答,让他树立起自信心,培养起学习积极性;在布置作业时,也采用分类布置的办法,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消化得了;同时,利用课外时间对差生辅导时,一定要让他们把基础的东西学懂、弄通。当然,这个分层目标就是一个动态的目标,会随时根据学生的变化进行调整。而且,在确定各层次目标时,要采用“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以利学生求知欲望的保持,学习兴趣的长期存在。

第二、编排学生座位时,采用“好”与“差”相搭配的原则。这样的编排方式,便于形成“你帮我扶”的良好班风。可以设立三至五人为一小组,由组长帮助小组内差生,协助老师检查、督促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促使其不断进步。

篇16:小学语文教师优秀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优秀教学论文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小学语文论文

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

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