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论文

人狠话不多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人狠话不多”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论文(共12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论文

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课证融合”模式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课证融合”是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实质是通过两类证书及其教育与培训的相互对应、相互承认,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最终达到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目的。[1]随着科学健身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全民健身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体育行业如何更好地为群众体育服务,培养高质量的职业类社会体育指导员以指导大众科学锻炼,已成为普通高职体育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方向。普通高职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教育模式,既是我国开展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满足体育市场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路径,同时又是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的重要举措。

1.社会体育专业实施“课证融合”模式的必要性

1.1实施“课证融合”

模式是贯彻《全民健身条例》精神,推进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的需要国务院2009年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第三十一条指出:“国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对全民健身活动进行科学指导”;“国家对以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进行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2]实施“课证融合”模式,能够有效宣传和落实体育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倡导师生积极参与,进而推动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序开展。它不仅是时代进步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打造技能型专业人才队伍的需要。

1.2实施“课证融合”

模式有利于促进普通高职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教育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3]推行“课证融合”模式,院系可以根据区域市场的需求状况,制定以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灵活调整课程结构,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更吻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职业岗位标准,培养职业能力,促使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和企业以及社会的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进而深化普通高职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

1.3实施“课证融合”

模式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能力,提升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的重要举措课证融合教学模式,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岗位技能岗前训练的重要途径,是高职教学的一个有效探索。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提前认知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通过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今后高质量就业添砖加瓦。同时,企业可以得到具有专业岗位技能的实用性人才,在初步了解与沟通中通过它大大缩短了培训与评价成本,提升了用人单位的时间效率。近些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对口就业率明显提高。通过培训和鉴定,培养出一批掌握体育行业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体现了我国体育部门“人才兴体”、“人才强体”的指导思想,从而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性。

2.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推行“课证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建设

我院体育系从2013年底开始着手基地申报准备工作,历经省体育局和国家体育总局逐级审核、批准,经过1年多的不懈努力,最终获得2014年广东省第一批“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资格,将面向社会、行业、学校等开展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对全国范围内所有从事和准备从事特有职业的相关人员,进行的一项提高人员素质、增强技能水平、规范人员管理的职业资格认证活动,对鉴定考核合格人员颁发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为“课证融合”模式的探索和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我院社会体育专业通过培训基地作为载体,将职业考证项目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过程、职业岗位标准更吻合,使学生毕业前获取“双证”,实现优质就业目标。另外,2015年10月,我院被东莞市体育局授予“东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为“课证融合”模式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2.2社会体育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体育系社会体育专业在校专任教师15名,分别为正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11名。其中,国家级裁判2名,一级裁判员13名。专任教师通过培训考核,获得了由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社会体育“国家一级指导员教练”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高级教练”资格证书,“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高达93%,是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富有凝聚力的战斗团队。专任教师高度重视下企业行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曾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市级各项比赛的教练、裁判等服务和管理工作,在社会体育行业从事体育管理、健身、娱乐、休闲、保健、社区指导以及策划和组织体育竞赛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社会体育专业自成立以来,每年安排相关教师进行专业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培训内容涉及范畴包括:户外拓展培训师(8名)、健身健美(1名)、高尔夫(2名)、网球(5名)、体育场地管理员(3名)、职业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公共理论培训师(4名)等相关职业资格考证,并取得了相应职业资质。这些都为“课证融合”模式的实施提供了软实力。

2.3参照体育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实施后规定,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必须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职业)证书,尤其是游泳、高空拓展等高危体育项目必须持证上岗。体育系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将职业考证项目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打破以往采取相对封闭的学科知识汇总或简单重复的技能训练模式,积极推行“课证融合”模式,实施“双证书”教育。学生学完相关课程后可根据兴趣选择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拓展培训师、游泳救生员、健身教练员等资格证书,促使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和企业以及社会的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例如,我院2015级和2016级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课证融合”的课程有:游泳救生员、健身教练、拓展培训师等。

2.4毕业生双证率较高,对口就业率明显提高

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推行“课证融合”模式以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社会认可度高,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整合,双师素质教学队伍稳步发展,校企合作和培训基地有序建设,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结合自己兴趣特点获取职业资格的平台,是学生就业的一种新思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者就业上岗和用人单位招收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双证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占据强有力的优势。例如,我院201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时双证率高达100%。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考取游泳救生员、健身教练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大多数同学能够如愿进入游泳会所、健身俱乐部等相关岗位工作,并得到企业或公司的高度认可。总之,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推行“课证融合”模式后成效明显。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社会认可度高,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整合,双师素质教学队伍稳步发展,校企合作和培训基地有序建设,推动了学生毕业即就业的和谐转换,增强了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促进供需平衡。

3.“课证融合”模式适度推行的问题与建议

3.1存在问题

唯证论观念凸显,考证功利性较强;考证费用相对较高,部分学生想考但由于负担过重而弃考(例如,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费用将近三千元左右);考证难度大、通过率较低(例如,游泳救生员国家职业资格);校内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实训效果不理想,校外实训基地接纳能力有限,实践效果不明显。

3.2建议

3.2.1精选证书。挑选含金量高、社会认可度高,就业作用较大的证书。比如,健身教练、游泳救生员国家职业资格是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考试,权威性高、考试程序规范、社会认可度高,拥有此类证书是从事健身教练、救生员必须的前提条件。3.2.2加强实训。建立模拟实习环境与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例如:私人教练工作室、体育赛事运营与管理中心等。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寒暑假和周末的时间开展社会实践。3.2.3科学引导。对于考试费用较高的考证项目是否可以通过分期付款的形式解决,让一部分想考证的学生利用寒暑假于培训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后分期支付考证费用。通过恰当的科学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以就业为导向的“课证融合”度,从而改进教学效果,将落脚点贯穿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篇2:社会体育实践基地建设分析论文

社会体育实践基地建设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沈阳化工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沈阳化工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基地基本框架由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构成;实践基地分别以校内、外共同授课模式、定点实习模式、教师进修培训模式、健身产品开发模式为特色进行建设,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依据。

关键词:社会体育;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积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探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手段,对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脱离实际,实践能力差。本研究通过对沈阳化工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提出并解释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基本框架和4种建设模式,以期为辽宁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实践教学基地的基本框架

沈阳化工大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基本框架由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构成。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主要由学校提供场地,校企合作企业提供器材,采取共同创建的方式来完成。校内实践基地主要承担基础的实践教学课程,校内实践基地完全模拟校外健身俱乐部的模式进行组建,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只负责对学生进行指导,所有工作岗位完全模拟健身俱乐部的具体形式,全部由学生负责。学生只有通过校内实践考核,成绩合格者才能参加毕业实习。通过这种实践方式,很大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为学生的毕业实习以及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时已经基本符合校企合作单位的工作要求,基本上能做到实习期间就能以正式员工的身份上岗实习,这也是校企合作单位愿意为校内实践基地投入大量资金和器材的动力源泉。校外实践基地以校企合作单位的5家健身俱乐部为基础,双方共同指派指导教师为辅助的思路来完成建设。学生实习的过程中由校方和企业的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双方的指导教师可以取长补短更好的为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通过这样的建设模式可以使校外实践基地和校内实践基地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学生的实践课程质量提供保障。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2.1校内、外实践基地共同授课模式。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日常教学合作,将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在校内、外实践基地共同完成。即将部分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地点设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聘请校企合作单位的指导教师走进校园与本校教师为学生共同授课。

由于健身行业设备器材更新速度较快,完全依靠学校的投入无法满足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求,所以我们将部分器械健身类的课程安排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这样的安排即使学生学习到了较为先进的健身器材使用方法,保障了教学效果,又解决了学校资金不足的难题。当前健身行业的知识更新速度较快,完全依靠我们的教师参加进修培训来保障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聘请校企合作单位的指导教师来校为学生进行部分课程的授课,这样不但可以使及时学生了解到健身行业较为前沿的知识,还可以提高校内教师的教学能力。

2.2校外实践基地的定点实习模式。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定点实习合作,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需要。我们将学生的专业实习、专业见习、社会体育专业技能实践等实践课程,分别安排到合作企业下属的5家健身俱乐部进行。学生通过专业见习、社会体育专业技能实践等实践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掌握基本的健身俱乐部工作流程与技能,为毕业实习以及就业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健身俱乐部也能根据健身行业的知识更新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教学安排不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企业也根据自身所需得到了专业人才。

2.3校外实践基地进修培训模式。通过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教师进修培训合作,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专业视野不断开阔,从而更好地适应专业发展的形势需求。当前健身行业的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虽然各个学校都积极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但完全依靠教师参加培训根本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也无法保障教学效果。

一方面,有的课程刚开设一年授课的内容已经更新,而且一线教师有着繁重的教学压力和生活压力,根本无法抽出更多时间参加过多的培训。

另一方面,培训的费用较高,学校的资金有限,所以也无法安排教师参加更多的进修培训。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与实践教学基地企业进行教师进修培训合作,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目前我校合作企业成立了亚洲健身学院沈阳分院,经过协商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同意无偿为我校教师提供培训进修机会,这对于促进我校社体专业课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4实践基地的产品开发模式。通过与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共同进行与社会体育专业相关的项目研究开发,研究项目的选择应考虑应用性、专业性的特点,特别要注重突出应用价值,通过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开发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专业服务的水平、教师的科研能力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切实的科研服务,有助于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互利互惠的效果,达到共赢的目的。我校与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为企业开发了一款新的健身产品,即假期健身训练营,主要针对大、中、小学生以及健身俱乐部会员中的肥胖人群,通过封闭的训练达到健身效果。虽然这种训练营的理论不是很新颖,当前社会上也有好多类似的健身产品,但实施的方式很新颖。

我们利用寒暑假在学校举办封闭的健身训练营,以学校的各类场馆、器材为优势,以学生宿舍、食堂为基础,以健身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依托,以我们专业的师资力量和社体专业学生为辅助。利用我们场馆的优势灵活安排各类健身项目,以此来吸引健身者前来参加,学生宿舍不但能给健身会员提供舒适的住宿条件,同时也方便我们的管理,健身企业丰富的销售经验也给我们带来巨大帮助,最重要的是我们选拔出我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优秀的学生作为教练,在校企双方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为健身会员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经过几年合作这款健身产品为校企合作双方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为我校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践平台。

3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沈阳化工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基本框架的构建,实现了以共同授课模式、定点实习模式、进修培训模式、产品开发模式为特色的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为今后辽宁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德林,雷鸣枝.怀化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运动,(3):69-72.

[2]周进国.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32(6);95-98

[3]舒宗礼,夏贵霞,杨斌,等.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探索――以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6(2):115-119.

篇3: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

论文摘要: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针对当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 互动式教学 英语教学改革

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导致环境问题出现全球化趋势,这是当代环境问题的重要特点。而要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有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专业英语。

因此,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加强他们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当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本文从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一、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专业英语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态度以外,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与一般的英语教师要求不同,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要具有较高水平,更要熟悉本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而且能将专业和英语课的教学方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目前,高校专业英语教师一般由英语专业教师和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担任。英语专业教师英语水平高,但缺乏专业知识,授课时会侧重于讲解语法、篇章结构知识,这样仅仅是对基础英语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延伸,不能体现专业英语特色。

而专业教师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英语教学培训,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如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发音不准确等问题,会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相比而言,笔者认为专业教师与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相比,讲授专业英语时具有更多的专业优势,是专业英语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但对于这部分教师需要加强其英语教学水平培训,从而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效果的基础。目前,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还不够重视,觉得专业英语课仅仅是基础英语课的延续,上课时被动地接收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

1、互动式教学的特点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以现代教学思维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集讲解、质疑、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手段于一体的合成式教学运作模式。

互动式教学法将师生关系重新定位,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讲为主,以学生练为辅”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主要有: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同时构建出轻松、自由、喻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

2、互动式教学的实践情况

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贯彻互动式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三种方法。

(1)结合教材,充实教学内容。教材方面笔者选用的是华南理工大学钟理老师主编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第二版)。该教材内容涉及面广,难度适宜,但存在着部分文章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当前学科发展状况的问题。教师在讲述课文的同时可以通过检索环境学科国际核心期刊,如《WaterResearch》、《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BioresourceTechnology》、《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等作为教材的补充,这些文章的英语写作技巧高,而且文章内容涉及学科前沿,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专业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而消极的心理体验和状态却会束缚人的能力的发挥,甚至会扼杀人们认知与创造的热情。而缺乏活力、沉闷的课堂气氛不利于专业英语的学习,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教学活动各要素问交流渠道的畅通,使每位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积极参与和全身心地投入,要求教师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公正、平等的教学氛围和情境,调动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情绪。

为了提高同学们专业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采取的方法是:教师当堂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快速阅读教材中的指定段落,然后随机指定学生让其当场翻译,翻译完毕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补充或修正其翻译内容,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出该段重要的知识点和重要的专业词汇。这样,通过课堂上的讨论,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和认识,并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自己需要提高的方向。与此同时,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调整授课重点。但对于这种方式,某些英语基础较差、性格羞涩的同学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就需要老师耐心地教导,不要求全责备,而应该经常性地对其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帮助其克服畏难、羞怯等心理障碍,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3)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专业英语词汇的缺乏是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巨大障碍之一。同时,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词汇较复杂,缩略词、派生词和合成词较多。缩略词如: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volatileorganiccompounds词组中各单词首字母的缩写,TOC(总有机碳)是totalorganiccarbon词组的缩写;派生词如:biofiltration生物过滤(作用),是由filtration和前缀bio组成的;合成词如:InhalableParticulateMatter(可吸入的颗粒物质),则由3个单词组成。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将这些词汇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该词汇的记忆与理解。

同时,需要采取一些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如适当地抄写与默写对于词汇的学习是有必要的。而且在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中需要有意识地增加专业词汇考试内容,促使学生重视对专业词汇的积累。

三、作业形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平时作业的形式,如采用大作业的形式给学生们布置一些当前国际环境科学热点研究题目,如:ThecontinuingoilspillintheGulfofMexicoandmarinepollution(墨西哥湾的'持续石油泄漏与海洋污染)。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和外文期刊数据库等,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翻译后上交。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对传统作业的厌烦情绪,又可以通过专业文献的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阅读水平。

改变单一的卷面考试的考核方式,采取较为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如:依据出勤率、上课发言的积极性、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平时作业情况等,给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50%。减少期末考试的分值比例,而提高平时成绩的分值比例,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期末考试形式方面,传统专业英语考试多采用闭卷考试,即仿照传统英语考试形式,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翻译题等考查学生词汇、语法、阅读理解能力、英译汉能力等。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考试还可以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如选择一篇难度适中、长短适宜的环境工程英文期刊原文(若期刊过长可以选取其中部分段落),允许学生带上词典等工具书,在考试时间内完成对所选文章的翻译工作。相比闭卷考试,这种开卷考试更能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专业英语水平。

四、结束语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提高任课教师自身的素质,改革教学方法和作业、考核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切实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是每个任课教师光荣的使命和职责。

参考文献:

[1]顾爱军,梁国斌,蒋莉,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4):92―97

[2]缪庭,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互动课堂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52―53

[3]张淑琴,互动式教学法在理工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理科教育,,(6):119―123

[4]张利云,袁水林,对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艮(高等教育版),,(4):48―49,

[5]李力威,张立莉,谈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俄语“参与型”课型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4):76―77

[6]唐艳葵,张寒冰,冼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T,(29):133―134

篇4: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体育也应运而生,作为一门年轻的专业,反响却非常热烈,多个高校都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但是也由于专业的年轻性,并未很好地适应社会和满足市场需要,造成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容易、就业困难的局面。这给社会体育专业带来诸多困扰,专业发展陷入困境。因此要想实现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满足社会市场的多重需要,将培养的人才目标模式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相结合,协调学校教育目标与社会就业需要。但是在目前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探讨,将有利于实现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在日益提升,体育运动成为大家的一个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体育健身行业日益壮大。随着体育健身行业链的不断延长,社会体育的专业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是年轻专业,并未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社会体育专业的存在价值令人堪忧,因此解决好这些问题是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二、制约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培养人才定位不准

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培养模式,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是要满足社会所需要的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准确。但是大多数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对所要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是那么明确,培养目标不明确首先体现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模糊,内容杂乱,其次造成学生的竞争优势为零,因此容易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难以就业。同时因为人才定位不准把社会体育专业与一般的体育教育混为一谈,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几乎一致,这也造成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竞争力不足,就业情况持续恶化。

2、毕业学生就业堪忧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和人才定位不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低。一个专业能否持续发展的最明显表现就是看能否满足社会需要,能否继续立足也是看能否满足人民需求。首先,一个普通专业的成立需要有较多的学生,有学生愿意报考这个专业是这个专业是否开设的重要原因,但是一旦这个专业属于毕业就失业,就业情况较差,必然会造成之后的招生难,对本专业能否继续开设造成影响。其次,一个普通专业必须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这是专业生存的实践基础。如果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求,找工作难,专业完全不对口,那么这个专业就失去了存在的实际价值。同时我们应当明白,高等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社会人才,如果就业不对口,学生毕业只能找到一些体力方面的并不对口的工作,这个专业的存在价值更会被怀疑。

3、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制约因素。社会体育专业在内容设置上与其他的体育专业内容不太一致,更注重理论性,因此社会体育专业的理论内容较多,这也给教师增加了教学难度。首先我们都清楚体育类属于艺术类专业,该专业教师也是从体育专业毕业,更大的优势在于体育相关技能上,在理论课上就会有所欠缺,因此如何更为生动有效地上好社会体育专业的理论课是该专业教师应该思考的。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显而易见,教学效果必定极差,因为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场所,但是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如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就会被淘汰。这就如同一个公司,如果这个公司生产的零件或者是产品,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那么这个公司就会倒闭,就会被淘汰。因此,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满足社会需求,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时,必须考虑到社会的实际需要,对社会需求进行相应的调研,明确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备一些什么样的素质,由此来制定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摒弃传统的空谈主义,没有根据的办学,要满足实际需要,找到需要的切入口,使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需要,明确培养方向和定位。

2、改善课程内容设置,以社会需求为核心

学生习得专业技能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教学来进行,课程内容是教学的主要依托,合理的课程内容设置能使得教学更易进行,同时合理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是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在设置课程内容前要充分关注社会的实际需要,然后设置相应的课程,同时这些课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校相关部分要随时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然后对学校的相应课程内容进行调整,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不要闭门开设相应内容。同时,最好是能抓住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需求的热点,以此来改善学生的就业形势。例如近来火热的广场舞也可以成为相应的教学内容。

3、重视专业理论知识,以社会需求为转化

社会体育专业在课程内容上理论性多于实践性,但是这些理论知识并不是纯理论,而是需要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应用型技能。但是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型技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点,也是学生的困惑,也是办学者需要突破的地方。

四、结语

社会体育专业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产物,是人们追求精神境界的重要体现。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工作收入不断提高,体育健身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社会体育专业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却是一个非常具有建设性的专业,是我们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社会体育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的缺陷,学生就业情况好转,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必然趋势,也能得到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辛松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困境及改革思路,体育学刊,(07)

[2]陈明,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08)

篇5: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在“互联网+”的潮流中,高校课程教学也在不断的革新。结合《物流管理》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工作实践,梳理了网络课程建设的准备工作,总结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工作:组建团队和课程资源建设,加强网络课程平台的导航与互动。

一、引言

为加快教学信息化步伐,推动网络课程建设,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常州工学院于初和毕博网络教学平台合作,启动学校网络课程建设工作。作为一线教师,对于新的教学平台的应用充满热情和期待,积极参与毕博网络教学平台培训学习,并申请建设《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网络课程。本文结合网络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一线教学工作者探讨交流。

二、网络课程建设的准备工作

(一)网络课程的认识

通过参加培训和学习,从其组成来看,教学内容要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突出其教育性,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则体现了网络的特点。网络课程建设者通过网络表现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对网络课程有了充足深入的理解;从其内涵上来看,首先它是课程,其次它必须具有网络的'特点,才能发挥网络的优势,才可能建立起网络课程。

(二)建设网络课程的意义

1.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随着各个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师生比例超负荷导致教师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因材施教遇到困难,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流,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启动网络教学。网络教学除用于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外,还用于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网络教学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了极大便利,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教学形式得到拓展,教学手段得以丰富。网络教学更好地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标从而促进了各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交织融合。

2.丰富教学资源建设。在教高[]1号文件中指出要“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网络教学促使媒体资源的种类、内容与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这种资源不仅仅是教师的授课课件,还包括教学目标、知识点解析、案例分析、交互设计、作业与测试、参考资料,等等。网络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网络平台更是资源建设的平台和资源展示的平台,因此网络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批教学资源和特色资源,丰富了资源并提高了利用率。

三、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课程团队成员的共同协作

通过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认识到网络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优质网络课程的建设需要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横跨多个学科,需要融合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学科等知识与技能的融合,需要团队的协作,单靠一个人很难完成。《物流管理》网络课程教学队伍师资配备完善,由8名骨干教师组成,即1名教授、4名副教授、3名讲师,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这支教学队伍具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师德口碑普遍好。

(二)课程资源库的建立

作为网络课程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基于网络课程的系统性,需要做好全面的统筹规划,课程内容的有效组织。尤其在课程资源库的建立方面,做到课程资源的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除了课程知识点的PPT讲述,设置了物流头条、物流黑科技、物流案例等模块,使得《物流管理》课程更接地气,引起共鸣,激发兴趣与创新。尤其是物流视频库、知识库的引入,扩大了同学们的视野。另外,设置的课程测试模块,做到了知识与应用的检验。

在网络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基于网络平台,加强课堂外资源的延伸与拓展,关注网络资源的整合与链接,诸如物流论坛、物流公众号、物流微博、物流期刊等的引入,激发了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课程资源的日益丰富,使得课堂信息容量大,紧跟时代步伐,把握物流管理发展的热点、焦点、痛点、难点问题,使得物流管理课程知识的理解不再遥不可及,而愈加生动而具体。

(三)网络课程平台中的导航与互动

由于学习者的需求不同,在网状的知识系统中,资源与拓展资源的表现形式不应受传统课程的表现形式所束缚,学习者可以使用超媒体、超文本、网络数据库和动态网页编程等多种技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由地点击模块,选择学习方向与学习内容。在网络课程导航系统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多元化。网络课程教学应避免老师游离于制作和使用之外,简化操作,加强平台应用功能。

传统课堂教学虽然是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学时受限,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人数众多的大班化教学,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和共性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发现,做不到立刻答疑和个性化教学,照顾不到每位同学的不同需求与兴趣。自从有了网络课程互动讨论模块,学生中课堂的疑问课堂外得以交流,相互启迪,实现答疑解惑,从而增强了教学的互动,师生情感沟通,提高了师生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网络课程优秀的团队,整合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做好课程资源导航和问题互动与讨论答疑工作,网络课程的建设者要做到不断维护与更新,才能真正实现网络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在做好具体的网络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中,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重要角色,管理体系评价保证等,才能积极的激发师生参与建设及应用网络教学的兴趣,从而推动资源建设和课程建设共同发展,达到高教学质量与高效益、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的。

篇6:社会体育专业滑雪指导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社会体育专业滑雪指导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摘 要】校企合作培养社会体育专业滑雪指导人才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所需,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的契合。通过建立实践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途径,进行有针对性地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确保确保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滑雪指导员; 高危险项目

校企合作进行社会体育专业滑雪指导人才的培养,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滑雪企业高水平人才资源开发的高度契合,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其拓宽了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促进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大众滑雪产业的良性发展。伴随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带动滑雪人口迅猛发展及其对滑雪指导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培养滑雪指导人才,体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有针对性地提高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1校企合作培养社会体育专业滑雪指导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的契合

1.1滑雪企业需要开发滑雪指导专业人才资源

1.1.1滑雪场

目前我国建成、运营的滑雪场已有近300家,遍及全国27个省和直辖市。南至广州、深圳、福建、上海,云南的玉龙雪山滑雪场更是我国十大滑雪场之一,仅北京和河北省注册运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滑雪场就有57家,伴随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北冰南展、西扩”的战略实施,七年后要建立到3000个滑雪场。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是5月1日,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第一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目录公告》六项之中的三项。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中明确规定:以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进行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经营高危险体育项目,要拥有达到规定数量的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这是两项硬性要求,雪业发展、壮大,相应地就需要滑雪专业指导人才资源的开发。

1.1.2滑雪人口

大众滑雪群体出现,以此作为中国大众滑雪的起始点,滑雪运动参与人群开始飞速增长,-滑雪人次的年均增幅为109%,-滑雪人次的年均增幅为53%,-滑雪人次的年均增幅为20%。-雪季,中国滑雪人次已经达到1000万,在2010-20期间,中国的滑雪人口和滑雪人次依然会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七年后要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申冬奥的诺言。随着参与滑雪这一高危险运动项目人口的不断增长,更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指导员来保驾护航,只有专业滑雪指导员的专业指导,才能保证大众参与滑雪运动的安全性,将滑雪这高危险运动项目的危险性降低,给予大众滑雪顺利发展、壮大以专业保障。

1.1.3滑雪指导员现状

与滑雪产业不断壮大、滑雪人口不断增长,大众滑雪运动迅猛发展不相协调的是我国滑雪专业指导人才的匮乏。世界上拥有百年滑雪历史的法国、瑞士、日本等国都具有相对完备的指导员储备库,比如法国每年有约100多万人次参加滑雪指导员培训,大概有15万人在雪场作专职指导员。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滑雪指导员储备量远不及他们的万分之一,这与我国所拥有的庞大滑雪市场不成比例,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亟待开发。目前在岗的滑雪指导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文化程度不高。除少部分是滑雪运动员退役后从事滑雪指导员工作之外,大部分是经过短期培训之后上岗的非专业人员,有些雪场更存在招收就近乡村无业青年通过短期培训上岗的现象。

1.2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职业技能素质教育应围绕着社会的需求而实施。具体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毕业生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从事社会体育行业经营管理、咨询指导的能力;在健身指导等方面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伴随着社会体育的发展设置的,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针对社会体育发展,服务于社会体育的。因此,就需要根植于社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从事社会体育行业的企业所需人才。以我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例,我校坐落于北国江城,一个冰雪之城。结合地域特色,与北大壶滑雪场、万科松花湖滑雪度假区等滑雪企业结合,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专业滑雪指导人才,服务于大众滑雪运动的开展,为地区滑雪产业发展做贡献,切实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校企合作是促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之所需

,教育部在第三次普通高校本科目录修改中增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这是社会体育蓬勃发展的必然,社会体育需求专门人才。可是社会体育发展突飞猛进,伴随其设置的社会体育专业却处境尴尬。“在教育部高校教育司编的《升学与就业―20高考填报志愿指南》中,社会体育专业被列为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近几年一直徘徊在各专业就业排名的后3名,国家多次亮起了黄牌。究其原因,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国情,在群众健身领域中还很少设立专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入职社区的社会指导工作岗位要通过考公务员来实现,其岗位十分有限。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服务领域还是在商业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及相关服务领域中,存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社会地位比较低,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个人发展受限等问题。另一方面,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还有待改善、改革之处,仍然延续着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重知轻行”,存在着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社会的客观因素与学校教育的主观因素的不利,制约了社会体育专业的良性发展,使得社会体育专业渐进呈萎缩态势。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就必须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与企业建立合作培养机制,签订合作培养合同,进行“订单式”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3校企合作培养社会体育专业滑雪指导人才的有效途径

3.1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在滑雪企业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将学校教学与滑雪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滑雪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企业专业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由滑雪企业指派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滑雪指导技能实训,提高滑雪指导技能水平;加强学校教学与滑雪指导实际的结合,以学校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为支撑,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滑雪指导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培养高技能滑雪指导人才的教材;并将实训期间遇到的社会体育指导代表性案例课题带回学校,在校内对学生进行实际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3.2订单式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学校以企业用人协议为依据,根据企业用人要求,组织人才培养工作,产销链接,对口培养”。学校与滑雪企业建立实训、考证、签约就业“一条龙”式人才培养模式。签订专业滑雪指导人才“订单”式培养协议,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按照滑雪企业对专业滑雪指导人才资源需求计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企业对滑雪指导员岗位技能的要求开发培养体系,为企业提供所需高技能人才,确保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

4校企合作培养社会体育专业滑雪指导人才的培养构成与实施

4.1品德、职业修养培养。基本构成:(1)爱:爱国家,爱社会,爱岗敬业,爱每一位需要我们指导的人。(2)社会责任感: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实现其培养价值。(3)美:美好的品德、健康的身心,美好的滑雪技术,形成楷模效应。(4)礼仪:掌握礼貌、礼节等基本礼仪知识,以尊重为基础,和谐沟通。(5)勇敢、坚韧、团结、协作实施方式:学校: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企业:培训、指导、实践。4.2专业技术培养基本构成:专业理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滑雪运动等理论。运动技术:滑雪运动。实施方式:学校:依据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练”相结合,学习滑雪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滑雪运动技术。企业:滑雪场地学习、实践滑雪运动技术,提高技术水平。4.3指导能力培养基本构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合作、管理能力;安全保护与救助等专业能力。实施方式:学校:教学中将学习、锻炼并列为“双元化”体系,学习与锻炼技能并重,通过“角色转换、指导、组织、评定、创新、实习、实践”等系列形式,在学习中锻炼,在锻炼中学习、提高。企业:管理者、从业者等讲授、培训;滑雪场实际指导大众滑雪,提高科学指导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葆衡,等.我国大众滑雪指导员的现状与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贾岩.社会体育专业去向社会需求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3]郑益仙,胡俊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

篇7:浅谈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探索论文

浅谈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探索论文

1、高等院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概况

自云南大学2001 年成立第一个城市管理本科专业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41 余所高校设置了城市管理专业(不含设置城市管理方向的其他专业或设置城市管理专业的合作办学院校),在开设城市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中,从高校的类型来看,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分别占10 所、9 所和22 所;从高校的学科背景来看,综合性院校、财经院校、理工院校、师范院校、农林院校以及建筑类院校各占13所、7 所、10 所、6 所、5 所;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最多,有32 所,其中山东省是拥有城市管理专业最多的省份,北京市是拥有城市管理专业最多的城市。总体来看,由于各学校依托各自学科背景和办学层次,在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专业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使得不同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发展各具特色,差异较大。

1.1、培养目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和企业交流机制平台的探讨研究论文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经济管理类着重培养具有应用型、复合型的经济管理专业特色鲜明的城市管理人才;浙江农林大学以法学为支撑,致力于培养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筑类院校的沈阳建筑大学、吉林建筑大学和湖南城市学院都依托自身土木建筑和城市规划等优势学科,侧重于培养具有土木建设背景的城市管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专科类院校将城市管理所涉及的市政工程管理、交通规划、风景园林等详细的`管理项目设置成具体的专业,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培养。

1.2、培养方向

各高校主要针对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特色来拟定城市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如浙江工商大学主要是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角度入手来培养;云南大学强调理工管理相结合,侧重学生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等应用学科的基本训练;华东理工大学则定位为城市社区管理、小城市建设与管理两个方向;山东工商学院确定为培养市政管理、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天津大学则定位宜居城市、数字城市和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几个方面。

1.3、课程体系

各大高校城市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基本类同,可归纳为以下四大课程系统中:基础通用课程(大学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应用、管理学原理、宏微观经济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管理学等)、特色选修课程(遥感、数字化城市、CAD 制图等)、实践技能课程(社区管理、建筑学、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市政工程、房地产管理等)。

2、重庆工商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实践

2.1、深入研讨专业特色发展方向

充分调研国内不同层次学校城市管理专业办学经验,听取兄弟院校专家对学校城市管理专业办学方向的意见和建议,对专业培养方案与未来专业发展方向进行广泛讨论,邀请重庆大学、重庆博众研究院、重庆市政委、重庆市建委、重庆滨南城市综合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等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城市管理专家召开座谈会,确定了瞄准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发展的未来目标,以解决“城市病”为突破口,立足重庆统筹城乡发展、五大功能区域战略规划的战略发展目标,依托学校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优势,以城市生态保护、城市市政设施管理、城市社会治理等重庆城市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为重点,围绕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与城市公用设施管理打造两个特色发展方向,走差异化办学的路子,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2.2、初步构建了校政、校社、校企实践体系

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多方协作,强化管理服务,拟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资源优化配置和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利用重庆市政管理委员会、市规划展览馆、巴南区园林局、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博众房地产管理研究院、滨南城市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对筹办城市管理专业的支持,并签署了本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合作协议,在培养方案特色培育、学生实习实践实训能力提升、学生就业岗位提供等方面得到多方支持,初步构建基于岗位技能的校政、校社、校企实践体系,目前已经签约的校级共享、院级共享和专业特有实习实践基地28 个。

2.3、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出台了《重庆工商大学 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压缩最低毕业学分,由原来的175 学分变为160 学分,各专业课堂教学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比例为7∶3 左右,此外原来课程类别由通识教育模块(公共基础课、通识基础课、通识核心课与通识选修课)和专业教育模块(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优化为本科教育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大类型,外语类通识必修课程由原来的12 学分压缩为9 学分,大类基础课程由10 门课程构成30 学分,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三部分组成。此外还实施专业拓展课程学分冲抵制度,即学生学完专业核心课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兴趣爱好,自主决定是继续学习本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还是利用本专业拓展课程的全部学分或部分学分辅修第二本科专业课程或在全校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2.4、签约“滨南班”订单式人才培养

已签署“重庆工商大学城市管理专业滨南班合作办学协议”,依据协议“滨南班”招收城市管理专业学生20 名,培养城市管理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岗位人才。班级采用校企联合授课形式,将滨南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岗位技能要求融入定制培养计划,未来根据发展需要,滨南将与学校合作建立实验、实训平台,以滨南的项目作为案例,采取仿真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操作能力。除了共同的教学、实践合作之外,滨南还为“滨南班”专门设立“滨南奖学金”,鼓励学生学习和创新研究。学生在毕业前夕直接进入滨南带薪实习,实习期满后滨南进行考核,一旦通过考核,学生与滨南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华龙网以《人才按市场需求定制,重庆工商大学开设滨南班》为标题于2016 年5 月27 日作头条刊发,该新闻发布以后被网易、今日头条、梅州新闻网等网络媒体,南岸电视台、《重庆晨报》等地方媒体也做了相关报道,合作办学社会影响力反响较大。

2.5 应用型专业转型立项

围绕“一个目标,两大抓手,三大工程”,积极探索应用型专业转型:即打造一个城市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高地,产教融合和合作办学两大抓手,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工程、培养模式改革工程、双师双能型人才培养改革工程,成功获批市级应用型转型立项,通过应用型专业转型,有望立足重庆城市管理发展的本土实践与重庆城市管理未来人才需要,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市政管理与城市社区管理两类人才的培养,积极打造重庆市属高校居于前列、西南片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高地。

篇8: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仍旧沿袭系统化的学科教育,重视理论基础知识,忽视实践活动,导致了大部分学生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国家倡导教育教学改革,要求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各大院校也纷纷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建立校企合作基地、组建订单班等,促进产教结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高职教育提供更强大的生命力。

一、Co-op模式的概念

Co-op模式通常指带薪实习,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由学校安排到相关企业工作,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和相应的课程学分,还能够得到一定的工资。Co-op模式一般通过课程的形式呈现。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借鉴国外优秀的Co-op模式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因其特殊性,Co-op模式在毕业前一年开设,此时学生已经学习完所有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技能,但是对实际工作还没有概念,Co-op课程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职场角色,尽早适应工作,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方向,一定的收入也可以作为实习期间的生活费,不至于生活拮据,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实习当中。

二、广告设计专业Co-op模式的作用

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基础的广告设计相关理论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和素质,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设计应当以满足广告行业的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Co-op模式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对接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Co-op模式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延伸,是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的订单式培养,企业将需求的人才呈报给学校,参与学校制定人员培养方案,设置相应的实习课程,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合作,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并帮助学生成功就业。Co-op模式是校企合作的形式之一,有效弥补了高职院校重理论、轻技能的不足,引导教学内容紧跟企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型和有效性,进一步推进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突破理论教学的弊端,提升综合能力以胜任企业需求,促进产教学合作的发展。Co-op模式是从人才需求出发,将市场需求和学校培养相结合,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适应时代需求,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我国高职教育发展。

(一)改革课程设置

传统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学科之间独立性强,缺乏有效的衔接,学生在各科学习中仅能够掌握本学科的内容,无法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导致学生知识零散,没有形成知识体系。Co-op模式以学生就业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目标,通过实际的工作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提升动手能力,促进合作意识的形成等,从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Co-op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学生在实习中接受的基础技能训练是未来工作的基础。Co-op模式为学生呈现了真实的企业运转环境,令学生可以学习到生产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Co-op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校阶段提前接触到实际工作,让学生尽早地进行职业规划,学习相应的工作技能,提前了解社会工作,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教师通常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缺少实际的生产和管理经验,Co-op模式可以让教师参与到一线生产当中,提高实践能力,以更好地教育学生。Co-op模式能够让高职院校的教师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不断整合理论与实践,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加深校企合作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企业运作的机会。Co-op模式由学校将学生送至企业,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深入到企业各部门当中。学生可以尽早地接触实际项目,学校能够紧跟企业的需求,随时调整基础课程设置,同时带动学校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就业。

三、基于Co-op模式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探索

Co-op课程是学生认识企业和了解社会的第一步,是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重要机会,学生通过Co-op课程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快速适应企业要求,从一个学生转变为一个职场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Co-op模式在探索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发挥课程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就业。

(一)分组管理,一对一指导

Co-op课程通常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第五学期,经过两年四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完成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进入企业后能够快速上手。在企业实习中,可以采取分组教学法,由专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向学生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后,将学生分配到企业不同的部门,由企业各部门负责人管理,并由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教学指导。一对一教学指导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可以提高实习效率,同时也能够增进学生与企业指导教师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实习实行定期轮换,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不同的部门实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有针对性地学习,充分使用教学资源。企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可以将实际案例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的广告设计项目,了解真实的客户需求和企业各部分分工情况,更加直观地感受企业的生产运营。

(二)学生撰写实习日记与报告

Co-op课程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日记与报告。实习日记是将每日工作情况和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是对当天实习工作的回顾与总结,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有助于学生的提高。实习日记可以作为实习报告的积累,学生可以将在实习过程中运用到的知识理论、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写在实习报告中,对实习全过程进行总结与分析,撰写心得体会。教师可以将实习日记与实习报告当作实习结束后的考评,从多方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过程和结果。

(三)校企指导教师共同考核学生学生完成

Co-op课程后,将由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考核考生,批阅实习报告和总结,考核实习表现与实习成果,从实习过程和结果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快速成长,适应社会生活。Co-op课程的评价标准,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应当结合教学需要和市场需求,从学生参与实习的过程和结果共同进行评价,而不是以结果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在实习过程中,企业指导教师可以从行业标准、设计和实施标准等方面对学生实习成果进行专业性的评价,并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态度、积极性、团队协作进行评价,学校指导教师从学生知识运用、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与劣势,结束课程后,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

(四)校企共同制定相关教材

对于Co-op课程教材,应当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编写教材,适应实习课程需求,有效指导课程开展。在教材设置过程中,由学校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企业指导教师共同组成教材编写小组,结合企业实际案例,融入最新的知识和理论,并建立案例库,收集视频、作品集等丰富教材内容,并且设置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到实习当中,并在实习结束后,真正有所收获。学校也应当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Co-op课程中的各种讲义、实习指导、实际案例、学生作品等制作成相应的教学资源库,丰富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内容,开拓眼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当前高职教育为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教育改革。Co-op模式能够有效将企业与学校的资源融合,促进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职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轨,不少学生“毕业即失业”,这是当前高职教育应当反思的地方。Co-op模式作为产教结合的教学方式之一,加强企业的参与性,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当中,以合适的方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让学生能够从校企合作中获益,达到高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梅.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探析[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12):260.

2.王乐.广告设计专业工作室模式初探[J].华章,(34).

3.王晓红、周晓黎.广告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6):33.

4.李莹.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探讨[J].轻工科技,.23(8):143-144.

5.刘浩然、李静.广告设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探索[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15(3):380-382.

6.李重锦.对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思考[J].商,(51):249.

7.李鹏.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35):154-155.

篇9:阳光体育校本化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阳光体育校本化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摘要:近年来,“阳光体育”活动在我校开展得有声有色,为学校特色体育教育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呈现出探索“阳光体育、快乐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景象,丰富了学生的校园体育生活,促进了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文章结合日常“阳光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从分析开展“阳光体育”校本化的意义着手,阐述活动的实践理念,并努力在“阳光体育”校本化实践中探索有效策略,明确继续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阳光体育;校本化;意义;理念;实践

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秋季体育节和校园艺术节,都获得良好的成效。其中,体育教研组主导开展的“阳光体育、快乐体育”主题活动就是我校探索“阳光体育”校本化、推进体育特色课堂建设、优化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响应教育部提倡“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实际行动。

一、“阳光体育”校本化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推进体育教育教学,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开展“阳光体育”校本化是推进和优化体育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是开发和建设校本体育课程的必经途径。教师围绕初中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积极从所在学校的体育场地、师资配备、运动器材等客观条件出发,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或本校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尤其是善于将本地的丰富资源与体现时代性的运动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将极大地促进建设起既具科学性又不乏趣味性的特色校本课程,为学生搭建起“阳光体育”的好课堂,从而实现校本体育开发和建设的目标。

2.有利于构建特色体育课堂,丰富学生校园体育生活。在初中“阳光体育”校本化进程中,教师积极联系校情、班情和学情,结合日常体育教学实际,精选富有地方特色、生活趣味的校本体育素材,合理设置课程内容,设计具有弹性、自主选择性的校本课程体系,积极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特色体育课堂,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带领他们共同亲近、体验、享受“阳光体育、快乐体育”,进而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生活。

3.有利于引导学生享受体育,促进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开展“阳光体育”校本化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可以通过利用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活动(如排舞、健身操、花样跳绳、趣味游戏竞赛等),指引学生参与其中,在保障必要的体育锻炼时间的同时,将极大促进他们的身体机能和运动技能的发展,提高运动控制协调能力,激活运动中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在竞争与合作的游戏、竞赛等体育活动中增进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自觉树立集体主义精神,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

二、“阳光体育”校本化的实践理念

初中“阳光体育”校本化坚持的实践理念可概括为几点:其一,坚持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阳光体育”校本化就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发展,通过有效开发、利用和建设,为学生搭建起形式多样的活动的平台,力求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提高兴趣、满足需求、发展能力。其二,坚持因地制宜是“阳光体育”校本化的基本原则。坚持联系地方实际、身边生活和现实社会开展动态化开发、设计、实施、完善“阳光体育”,这是校本化实施和管理的重要要求。只有建立立足本校校情、突出地方特色、完善多样校本的初中“阳光体育”校本课程,才可能获得真实的校本教育效益。其三,坚持以服务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为活动宗旨。学校通过完善体育软硬件,优化特色体育课堂教学,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为学生展示自我风采、激扬青春个性、发展体育特长奠定基础,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三、“阳光体育”校本化的实践策略

1.营造阳光氛围,激趣飞扬个性。学生兴趣是“阳光体育”校本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是校本化活动中可利用的重要资源。开展“阳光体育”校本化实践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身处其中并处处欣赏着身边那些融入“阳光体育”中的人和景,让他们时时感受着“阳光体育”中的情趣和快乐。我们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宣传报道、激发兴趣。为促进初中“阳光体育”校本化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学校相关部门和体育教研组积极利用各种形式做好校园宣传和活动报道,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了解和感受“阳光体育”校本化活动的背景和意义、开展活动情况及所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对“阳光体育”有更贴切的体认,从而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增进互动交流、沟通分享,共享“阳光体育”。如,通过校园网“阳光体育”专栏发布体育赛事活动和“阳光体育”科普知识,让师生、家长和公众了解更多学校体育动态;还可以借助学校的展示橱窗和户外电子显示屏,广泛宣传“阳光体育”主题活动,适时开展“阳光体育”系列图片展览活动,报道校园体育节活动情况,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另一方面,激励学生、飞扬个性。学生是“阳光体育”的活动主体。教师应激励学生自觉融入“阳光体育”各项活动,鼓励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和自主创新精神,利用各种丰富多样的.途径,营造良好的阳光校园氛围。如,发动校学生会体育社团自主创办“体育手抄报”、在各个班级中开展“阳光体育剪报”评选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踊跃收集素材、动手设计、自主编排,积极把体育与健康、体育小知识、阳光体育感悟等内容版块整合其中,每月定期制作成作品,分发给各个班级,或在校园宣传栏中张贴,使学生一起共享“阳光体育”的快乐氛围。这些活动不仅为校园增添了爱运动、乐运动的“阳光十足”的动感氛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张扬了青春个性。

2.整合有益资源,构建特色课堂。构建特色课堂是“阳光体育”校本化实践的主体和重点。在校本化实践过程中,我校积极通过完善体育软硬件配备、优化师资力量、强化教研交流、整合校本资源、课例经验总结、教师轮训学习等有效途径,创建起富有生气、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课堂,尤其在整合和利用有益资源、构建特色课堂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主要如:(1)集思广益,创建“阳光体育智库”。积极收集师生对“阳光体育”校本化活动的有价值的设计理念和方案、可参考的建议和意见、可借鉴的经验和成果,特别鼓励师生紧密结合本地生活实际,踊跃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勇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思想加以优化改造,变成适合于我校学生参与“阳光体育”的好项目。(2)创新利用器材设施,丰富课堂资源。一是一材多用。教师巧妙利用跨栏架、跳绳、实心球等常规体育器材,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挖掘其多功能作用,作为校本趣味体育项目中游戏活动的有效载体,深受学生喜爱;二是自制自创。在学校体育器材设施有限的情况下,我们积极动手开展自制自创器材活动,例如把自己孩童时代经常玩的“滚铁圈”游戏引进课堂中,自主购买铁线、动手制作,把看似简易的器具转化成学生得心应手的趣味运动器材。自制器材既方便又实在,既锻炼学生运动思维,又丰富特色阳光课堂的趣味性。(3)广开公开课,探讨交流显特色。通过实际课堂展示、深入探讨交流是探索构建体育特色课堂的有效途径。如在春节学期教学开放周时,我校体育组教师就利用自编自创的初中生有氧健身操,给各位听课教师展示一堂别开生面的体育课,展现“阳光体育”的一大亮点,也体现出教师精心设计、勇于创新的优秀教师品质。此外,体育组教师总结归纳出许多适合我校的特色阳光体育项目,如校园排舞、游戏教学、趣味竞赛、第二课堂等多样化校本形式就是集体合作创作的有益成果,都凝聚了我们辛勤探索的汗水。

3.创新体育竞赛,提升教学实效。体育竞赛是体育运动的活动载体和表现形式,对检验体育教育教学成果起到重要作用。在开展“阳光体育”校本化实践中,我校适时结合校园特定的主题性活动(如艺术节、体育节),创新开展趣味体育竞赛活动,进一步丰富学校“阳光体育”校本化实践活动。如在体育节活动中,体育组教师会精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的运动形式,许多项目已经成为我校特色的精彩运动项目。又如在七八年级中广泛开展的跳大绳、三足赛跑等集体合作项目,在全校各个年级中普遍设置的拔河项目,此外有花式毽球、投掷沙包、钓鱼跑、托球跑等个人项目。在“阳光十足”的趣味化、游戏化运动中,学生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培养他们乐观、合作、竞争的良好能力和素质。还有,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学校把校园排舞比赛、花样跳绳小组赛作为艺术节的重头戏,并邀请部分学生家长代表参与活动,让他们亲临现场,感受我校“阳光体育”活动的成果,更亲密地领会和理解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在此,创新体育竞赛活动,指引学生参与运动,使他们既享受运动的激情和快乐,又展现竞赛运动中美的风采,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实效。

4.拓展第二课堂,丰富阳光体育。第二课堂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阳光体育”的积极延伸。我校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组织集体跑操、指导组建学生体育社团、组建校健身操队等。例如,每周二、五的下午最后一节活动课是全校学生集体跑操活动,这是有效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运动的重要活动。各位体育教师对跑操队列、要领、纪律等做好明确要求,并深入学生,积极带领他们一起跑,与他们共同体验有氧运动的快乐。此外,有效引导下的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可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学校“阳光体育”增光添彩,如体育社团中经常开展的武术、街舞、滑板等兴趣小组活动,不仅极大地锻炼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培养了爱好和兴趣,陶冶了良好性情,展现了热爱运动、展示个性的品格,而且指引他们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在阳光下享受运动的乐趣。

四、结语

通过“阳光体育”校本化的探索和实践,真正建立起富有本校特色、学生喜闻乐见、更好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校本体育教育模式,才是校本化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探索还在继续,实践永无止境,我们必须在新教育环境下不断前行,探寻更有效的方法和路径,让体育教学更阳光、快乐。

参考文献:

[1]夏春波.初中体育课堂深入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方法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18).

[2]邵迎春.阳光体育情满校园[M].宁波出版社,,9.

[3]王树军.搞好阳光体育,为初中体育教学添彩[J].考试与评价,2012(11).

篇10: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云南农业论文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云南农业论文

摘 要:文章总结回顾了云南农业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重点讨论了体育教学改革方案的贯彻执行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认为云南农业大学的体育教学改革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可以为国内其它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云南农业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云南农业大学是全国全民健身优秀单位,群体活动开展广泛,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极高。云南农业大学的体育教学在云南省具有极高声誉,曾荣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体育永远探索的课题。本文希望能在积累多年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和回顾云南农业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根据教育部发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学校实施学分制的精神和要求,与时俱进,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1 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方案的特点

多年来,我校体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与全国许多高校一样,存在着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主体作用不明显,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及管理方式的不适应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些问题,我们在广泛调研、充分讨论以及对我校体育教学工作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制定了“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方案”。

本方案的宗旨:坚持教书育人的宗旨,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本方案的思路:“健康体育”、“个性体育”、“快乐体育”、“绿色体育”、“终身体育”。

本方案的创新:“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课外体育活动为补充、群体竞赛活动和课外体育训练为延伸,按兴趣选项、分层次教学”;以“点” 带“面”,开展多功能、多形式体育教学。

本方案的主要内容:改革的指导思想;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2 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1 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传授健康知识、体育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体育专长和自主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全面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建立符合学校实际和具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在重视体育的健身价值的同时,重视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即在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实践过程中去培养其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提出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课外体育活动为补充、群体竞赛活动和课外体育训练为延伸,按兴趣选项、分层次教学”的新模式。采取分项教学与学生自选的体育教学形式,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素质和健康水平为根本宗旨,以体育课为推进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校园群体竞赛为热点,以体育教学健身俱乐部为支撑点,形成以教学为中心的运行模式。一、二年级体育基础课改为选项课;三年级以上选修课或校代表队训练课改为体育教学健身俱乐部。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2.3 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作为基本出发点

以育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爱好,既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既重视现阶段利益,更加重视长远利益。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实际情况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与中学体育的衔接,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

2.4 改进教学方法,力求做到全方位的“健身育人”

2.4.1 体育实践课的教学

改变过去以技术为中心的单一练习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锻炼法、保护法和育人法有机结合起来的多种体育实践教学方法,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终身自我体育练习、欣赏、锻炼、养护等综合体育能力服务。

2.4.2 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改变过去单一的讲授教学法,采用CAI课件,形象生动,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并与研讨、发现等教学法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体育欣赏的水平。

2.5 改革考核办法

把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学习态度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学生的进步幅度、考勤等纳入评价内容,并成为教学效果的组成部分。为了改变单一呆板的课堂讲授方式,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克服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在体育教育推行“教考分离”,考试采用统考的形式来进行,改变了过去由任课教师一条龙组织教学和考试的教学模式,各教学班的考试由每个统考小组负责。“教考分离”的实行,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6 以“点” 带“面”,开展多功能、多形式体育教学

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具有的素质,成立各种专项体育健身俱乐部,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特长、专长,如组织篮球、排球等健身俱乐部。这些俱乐部不仅营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和环境,又活跃、繁荣了校园文化,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各健身俱乐部的活动,大力提倡体育精神,认真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积极开展群体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保持一支高水平的男篮队伍,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2.7 建立和完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

结合我校实际,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师培养聘任制度;各类教学文件和教师、学生考核资料的归档立案;建立和完善教学监督保障体系、教学反馈信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体育课程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重新修订教学大纲,要求教师严格按照体育课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课堂常规组织体育课教学、考试。

2.8 强化管理,确保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顺利进行

2.8.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学术活动、集体备课、集体锻炼、教案检查制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定期接受教育培训,更新观念,统一认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能力和学历结构,从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8.2 教材的选编

遵循思想性、实效性、适应性、灵活性的原则。加强了健康与健身教材的建设,作为副主编单位参加了全国农业高校“十五”规划教材《体育与健康教程》的编写,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并在西南地区农业高校中使用;编写《现代健身》(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编写《体育与健康》(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并在我校—级中使用,受到学生好评。

2.8.3 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

严格考勤,严格课堂纪律,严格考试制度。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及各运动项目的要求,科学地选择运动专项上课。

2.8.4 加大力度改善和增加体育场馆设施和经费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改善体育锻炼质的环境,更好地调动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保护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安全。

3 改革与实践的成效

3.1建立和完善了我校的体育教学体系模式和管理体系

通过改革使学校体育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体育课成为校级一类课程。如:制定和完善了我校“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方案”,修订和完善我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及有关的体育教学管理文件等。

3.2 新的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

新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过去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被动现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互动局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习惯,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使体育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工作乃至一生服务。另一方面也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其专项优势教其所长,使学生学有所学,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学生对体育课的改革,满意度达90%。

3.3 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踊跃,体育专项技术、身体素质机能水平提高较快,达标率、课外锻炼出勤率、参加校运会人数比例等指标都有明显的提高。如:体育课学生出勤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优良率达80%;培养了一大批体育人才,各项目体育健身俱乐部承担了全校90%以上的体育活动,近几年来,已有近300名学生获得了一、二、三级裁判员证书,他们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3.4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取得成效

各专项体育健身俱乐部(校代表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产生深远影响,这也是我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反映。如:篮球等专项体育健身俱乐部(校代表队),多次获得云南省高校冠军,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3.5 教材编写成绩斐然

编写出版6本教材。《现代健身》教材获省优秀自编教材一等奖。

4结论

实践证明,我校体育教学改革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 的指导思想。改革与实践成效显著,得到了有关单位、领导与同行的极大关注和肯定。

篇11: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通过对高职院校网络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分析,并结合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提出了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要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个人能力和注重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同题的'能力,使学生既具备必需的理论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市场需求是行之有效的.

作 者:陈云萍  作者单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德州,253034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7) 分类号:G5 关键词:行业培训   网络大学   行业认证   教学改革  

篇12: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有机化学实验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化学是以实践为主的学科,而“有机化学实验”则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是我校化学、化工、材料、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实验技能,加深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还可逐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1999年,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启动本科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以素质与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以“以学生为本”的实验教学理念为依据,对管理体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实践证明,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2005年我院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荣获教育部公布的化学类第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作为厦门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一员,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组每年承担全校不同专业近千名学生的实验教学任务。本文结合我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阐述了建设“有机化学实验”精品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应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所以我课程组建设“有机化学实验”精品课程的目标是创建课程新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创建高水平的教学条件,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一、创建课程新体系,优化课程内容

根据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大纲要求和教学目标,我们对教材中的实验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基本操作训练→合成实验→系列实验→专题实验。在实验一开始先安排三个基本操作训练:蒸馏、重结晶及熔点测定。经过几次训练之后,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和实验技术有了一定熟悉和了解,这时便转入合成实验,将其他基本操作结合到合成实验中进行训练,如将分馏结合在乙酰苯胺的制备中训练,水蒸气蒸馏结合在肉桂酸的制备中训练。在加强基本操作训练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多步骤合成实验的分量,将原来分散的、单独的实验组合成相互联系、前后呼应的系列实验,并且注意与理论课讲授的内容相配合,同时兼顾有机反应类型及实验的基本操作。这就要求学生从一个基本的原料出发,进行多步骤的合成,每一步合成既是独立的一个实验,所得产品又是下一步合成的原料,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系列实验的开设,促使学生重视基本操作,认真对待实验的每一步骤,认识到操作中的一步不慎都将直接影响到下一步的实验,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也便于教师评估学生的实验技能。系列实验的优越性还在于将上一步的产物作为下一实验的原料,这样既可缓解试剂供应紧张的矛盾,节约经费开支,又能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的思想。此外,我们还开设了一些专题实验,不断补充新实验,使之与教师的科研方向相联系。2008年在化学系2006级开设了研究型实验,由教师提供实验项目,学生根据所选的课题进行文献调研、拟定实验方案。从设计实验方案,到动手做实验,每一步都要动脑筋,都充满挑战。实验中遇到的挫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攀登科学高峰的艰辛,更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最终体验到解决问题后的喜悦。由于实验时间相对自由,实验内涵丰富,学生实验技能、设计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全面提高。

在新的教学体系的指导下,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整合、重组和优化,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删除了像硝基苯等毒性较大、污染较严重、危害师生健康的实验,增加了一些实验难度较大的反应系列及反应类型。这些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有机合成方法的进展,促使学生总结、灵活运用前阶段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另外,将两个较短的实验安排在一天内进行,如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和甲基橙的制备一天完成;或在一个需要较长反应时间的实验中交叉进行另一个实验,如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实验,利用反应时间长的特点,穿插进行柱色谱的实验。这样既可避免单独的基本操作训练占用大量实验学时,又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在不增加学时的情况下,学生能得到更多的合成实验训练,并且缓解了实验时数逐年减少的矛盾。近几年,有机化学课程组教师还积极参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对一些实验结果较差的实验进行条件优化,例如:安息香及阿司匹林合成实验的改进,较大幅度地提高产率,既保证实验的教学效果,又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开发出近20个新实验,开设多个研究型课题供学生进行研究型实验,发表了20余篇教学论文,并将其应用于基础教学中。在基础实验教学中引入现代合成技术(微波辐射合成技术和超声波技术)和现代分析手段(气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既可节约实验课时,又可丰富实验内容,促使学生拓宽视野,了解科技前沿。研究型实验教学创造了一种满足学生渴望独立学习、独立实践的.环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一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新途径。

我们采用“小量-半微量-微量”的教学模式,能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系统地训练,节约实验试剂,缩短实验时间,增加训练内容,同时能满足“绿色化学”的要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1991年在国内率先将常量实验改为小量实验,试剂用量为原教材中用量的1/2~1/3。1999年在化学系基地班开设半微量、微量实验,试剂用量为常规用量的十分之一至几十分之一。小量、半微量、微量及多步骤合成实验的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与好评,学生反映说:“半微量、微量操作虽然难度比常量操作大,但对提高自己的实验技术水平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是大有益处的;半微量、微量操作实验仪器小,试剂用量少,实验的精度增加了,一点都马虎不得,但只要你多动脑筋,严格按操作规程做,得到的收获更大。”

二、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创建高水平的教学条件

1.立体化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建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1991年,我们出版了《实用有机化学实验》教材,经11年全校各专业学生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有机化学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分析手段在有机化学领域的进一步广泛应用,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且由于人们绿色化学意识的提高,该书已不能满足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为了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在学校教材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于2003年在原实验书的基础上,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出版的同类教材,在编排体系和实验内容上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删除了部分毒性大、污染严重的实验,增加了小量、半微量、微量及多步骤实验内容,新编写了《小量、半微量、微量有机化学实验》教材,这本教材于2006年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材的建设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一本教材的建设,还需要着眼于整体,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近几年来,不断有年轻的新教师和大量的研究生参与有机实验的教学工作。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加上本人所受的有机实验技能训练也参差不齐,因此对有机化学实验任务与要求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特别对基本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上不完全统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机实验课的教学水平,也制约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向更高水平发展。为了统一要求、统一标准、规范基本操作,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以及方便教师备课,我们编写了《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指导》讲义。配套的教师用的指导书有利于教学内容系统化和实验操作规范化,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为了适应教育技术的发展,我们不仅致力于纸质教材的建设,还开发了相应的实验课程网站。课程网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同时,架设课程网站是十分必要的。为配合多媒体授课,我们在学院网络上架设了“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网站”,完成了相关的CAI课件及幻灯片,并将课程介绍、课程信息、教学大纲、任课教师信息、补充习题、电子教案、学习指导、CAI课件等全部上网。本课程所建立的网络立体教学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和课后复习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实现了课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网上交流。

2.实验室建设

近几年来,为了改善学生的实验条件和环境,学校给予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学生各配备了一套半微量和微量合成仪,并新购置了一批较先进的实验仪器,为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强了对学生掌握和使用现代分析、测量仪器的训练。

2004年,学校又投入四百多万经费,对漳州校区新实验室进行全面装修,所用仪器设备均重新购置,学生实验室面积已达2000多平方米,可同时供300多名学生使用。2007年,还在每间实验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为全面实施实验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提供了硬件条件。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坚实基础和核心,只有建立一支精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保证精品课程的高水平。近年来,我们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学历培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建立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目前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组共有16位教师,主要由中青年教师组成,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留学回国人员6人。教师队伍学缘分布宽泛,其中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至少有一项在外校获得的有13人,占81%;10位教师曾到美国、法国、香港做访问学者或攻读博士学位。多数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主持和参与教学和科研项目40余项,公开发表的教学科研论文过百篇,主编和参编的教材2部。新参加教学工作的教师,均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辅导,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试讲合格才能上岗,在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下逐步走上主讲岗位。本课程组还经常组织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活动,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做示范教学、介绍经验、交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心得。在近几年学校及学院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本课程组的青年教师所讲授的实验课取得很好的成绩。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教学逐渐走进教室,大屏幕投影和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先进的教学设备进入课堂,代替了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从2006年开始在2004级试点采用多媒体授课,2007年起所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班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实验课前要求学生配合网络课程先做好预习,写好预习报告。经过指导教师的检查合格才能进实验室。实验课中教师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来演示实验操作内容及注意事项。学生操作实验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和当面答疑。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将系统讲授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学生自学与教师重点讲解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引入新实验和新技术。例如用微波辐射法合成苯氧乙酸,该方法比常规法节省了1.5小时;2008年又把超声波技术应用于2-甲基-2-己醇的制备实验中,解决了本实验引发较难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多样化、形象化,达到了生动、形象及规范化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实践效果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所进行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是成功的,这为有机化学实验精品课程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1994年我们所承担的有机化学实验课与理论课一起被评为校优秀主干课程,并在“211”预审中获国家教委好评。2005年有机化学实验课被评为厦门大学精品课程,2008年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被评为福建省精品课程。在参加的六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中,我系“基地班”的同学共获得四届有机实验个人一等奖,一届有机实验个人二等奖的好成绩。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成功举办2004年全国第四届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共有32所重点高校参加),本课程组承担了有机化学实验部分的命题及实验工作,受到其他兄弟院校的好评。

相关专题 社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