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德育常态化研究论文

weblj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体育教学德育常态化研究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weblj”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了体育教学德育常态化研究论文(共12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体育教学德育常态化研究论文

体育教学德育常态化研究论文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形成一定的审美素养,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在开展体育活动中,教师应该重视德育教育,提出明确的德育目标,让学生明白德育教育的意义。本文针对体育教育,提出了开展德育常态化教育的方式。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生;德育教育

通过体育运动,学生可以强身健体,锻炼坚强的意志,还能体现出相应的德育功能,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品德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智力发育,养成良好的审美素养等。在体育教学中,要将德育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也要融入相应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要实现知识、智力,以及体质等发展,还要在思想品德方面实现良好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教师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1明确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目标,以学生为本,开展德育教育

在常态教育中,德育具有重要的位置,德育目标是体育课程体系中一员。在体育和健康课程的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的主要功能包括:健身、教育,以及娱乐等功能,其中,最本质的功能就是健身、教育。虽然,在课程的总目标中,未能针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标准,阐述明确的德育目标,不过,在其它的目标体系中,对体育、健康课程应该实现的德育目标进行了说明,并且,在一些领域中,教学目标得到了精细化。例如: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明确指明与德育相关的要重点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其德育目标却出现了边缘化以及零散化的问题,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教学不够系统,也不够连贯,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主要位置,严重忽视了德育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经过相关实践表明,在体育教学中,对德育目标进行明确,可以使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掌握德育方向,进一步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形成良好的品德。体育教学只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对体育教学的德育目标进行确立时,要根据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来思考,并且,根据体育学科的实际特征,进而侧重于德育教育。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的德育目标也有了很大变化,要满足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关需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对德育目标进行确立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第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比如,诚实正直,勇敢自信,积极乐观,勤奋好学,珍惜友谊,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第二,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情绪,完善的人格,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适应社会,具有健康的心理。第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树立良好的纪律意识,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注重环保,且具有社会公德心等。第四,增强学生的体育热情,能够刻苦训练,尊重竞争对手,也尊重裁判,并且,具有良好的体育礼仪,以及体育精神等。第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集体荣誉感,进而树立正确的观念。

2促进体育教学的德育常态化,建立德育教育系统,实现体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根据其心理要素来说,不管哪种思想品德,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学生都需要学习相应的技能,尤其在体育教学中,要开注重团队合作,让学生正确对待竞争,保持平常的情绪,与人顺利交流。对体育活动进行开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影响学生道德方面的思想、情感、行为、意志等。对于学校德育来说,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长期建设,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想要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跳出教案,不断地强化德育教育的意识,以实际行动,在实际体育教学中,让德育教育成为一项核心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第一,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德育教育,将“常规动作”落实在实处,展开常规的体育活动,例如:准备活动、队列的练习,以及形体练习等,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如今,体育教学目标为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切实地加强运动强度,提高学生的运动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进一步培养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时能够勇敢顽强,在学习中能够积极进取。第二,对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德育内容融入其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运动技能的规律,让学生得到系统性的训练,通过不同的运动项目,学生能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相应的道德行为,具有不同的道德认知。对于某个运动项目,学生在持续学习时,教师应系统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感受,例如:在篮球运动中,在传接球练习,以及分组比赛的作用下,学生能够提高责任意识,逐渐形成团队合作精神等。第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教育,进一步促进德育教育的开展。为了建立学生的思想品德,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可知,与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教育相比较,德育教育内涵更深刻、范围更广。教师应该将思想品德的教育密切地联系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实现相应的德育目标。第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当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出机智的选择。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在课堂中出现突发事件时,虽然这种现象是偶然的,但是,也是教学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突发事件,不仅考验着教师的机智,同时,也为教师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教育机会,如果突发事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生会进一步反思问题,否则,很容易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3实现有效德育教育的四种基本方法

第一,根据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在体育课堂中,开展目标明确、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是由低到高形成的,也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站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层面来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也就是零道德期、他律期、自律期,以及自立期。在不同的阶段,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师应该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方式。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道德期基本处于零状态,还没有形成具体的道德意识,也没有较强的道德判断能力,在这个阶段,德育教育应该注重游戏,做好示范,让学生服从。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往往处于自律期,形成了相应的道德意识,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在德育中,应该强调启发、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中得到良好的锻炼。第二,作为体育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具体要求,以及这项工作的真正意义等。虽然,大部分的教师都能清楚地认识到育人先育德的方式,但是,大部分的体育教师还是未能在体育教学中积极主动地明确德育的目标,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也就自然而然认定,体育课与德育是没有关系的。在德育方面,由于体育教师的失语,造成了学生无视德育。在开展体育课之前,要集合整队、点名,让学生报数,很多学生常常忽视体育委员所发出的指令,只顾着于其他学生聊天。目前,在课上,教师都会告诉学生,要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作具有道德的公民,遵纪守法等,学生只有做到了自觉遵守课堂的纪律,对老师、同学都尊重,才可以在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这是体育课堂中应该实现的重要德育内容。当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提升,对于体育教师所发出的德育声音,都会获得良好的效果。第三,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注重体验式德育。在体育健康课程中,注重身体练习,这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在体育学习的作用下,体育锻炼的影响下,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不管是哪种练习活动,都会在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层面,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刺激,进而上升到情感体验,实现锻炼意志的目标。同时,还能陶冶情操,享受快乐,具有团队合作意识等。例如:开展耐力跑项目,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在心理层面上会体验坚持的力量。在生理层面,学生可以体验到呼吸困难,以及肌肉疲劳等,通过学生的坚持,会获得成就感,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第四,在体育教学的任务中,把学生的思想教育融入其中。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除了负责学生的体育训练,还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青少年的学生来说,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处于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并且,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直接关系着学生人格的完整性。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学会察颜观色,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而与学生良好的沟通,与学生成为良师益友。另外,在体育教学中,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不仅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保障,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思想道德认识。如果学生能够在思想上高度地认可体育教师,那么,教学工作就会开展得十分顺利,进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和德育是一对很好的组合内容,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既能相互影响,又能相互促进。一旦体育教学被忽视,那么,德育教育也会被弱化,如果加强了体育教学,德育也会被强化。良好的德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反之,则会给学校体育教学造成不良的影响。目前,在德育常态化教育中,教师应该积极创新,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只有这样,体育教学才能真正地实现相应的价值。同时,教师要负责教育体能与运动技能,让学生树立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进而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季浏,汪晓赞等.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

[2]潘绍伟.追求思想的学校体育[J].中国学校体育,,(4).

[3]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现代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

[4]莫雷,张家积,卢秀安.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2:体育教学与茶文化研究论文

体育教学与茶文化研究论文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产地之一,神农氏尝百草,茶叶作为解毒药材被人们了解,随着历史发展,茶叶逐渐由草药转变为一般日常饮品。

第1:体育课程教育中的茶文化品性

摘要:茶文化品行在体育课程教育中的体现,有助于学校实现学生们全面发展的目标,因为茶文化中具有很多学生们应该知道并且掌握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于学生们的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将这种文化与体育相结合,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自身找问题,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茶文化的这种与体育教学的融合能够规范学生们的一些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本文首先对体育课程教育中文化品行的缺失进行了研究,继而对茶文化品性在体育课程教育中的体现和融合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体育;课程;茶文化品性

茶文化品性在体育课程的融入,让学生们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同时会对我国的文化形成一个体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很高的文化素养,弥补了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文化的忽略,这样不仅让学生对于体育能够有所重视还能够对我国的文化有所重视。

而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是与体育活动能够最好的融合在一起的一项传统文化,因为茶文化中具有的许多精神与体育中的一些精神是不谋而合的,这样既可以丰富整个体育教学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们对茶文化有所了解,让学生们重新对体育教学感兴趣,进而使得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改善体育教学效果。

1传统体育课程文化品性的缺失

体育课程的文化品性,不是以传统的归纳方法和逻辑推理作为依据,也不是以价值观为基础,以文化干涉为导向内容,而是将其实际价值意义和文化活动作为目的的体育项目。

在对体育文化品性进行研究和工作的过程中,相关工作者和研究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体育运动精神。

体育课程内容的制定与人类文明要相关联,建立以体育运动为起点,以逻辑范畴为体系的体育文化品性。

当然自从体育被人们发现以及应用到生活至今,不同体育项目的设立就颇有争议。

因对其身体可能造成伤害,所以体育课程的文化品性连带而产生的问题也逐渐暴露,这对体育学科的发展极其不利。

1.1历史的原因

自古至今,体育被人们发现以来,就以理性的观念和科学的手法进行传承,体育课程教育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哪些帮助,值得人们思考。

体育作为一种活动项目,具有其本身的运动价值和运动精神,相关课程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以体育为核心的教育课程,更符合人们的运动需求。

我国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对不同行业都可以起到指导和教育的作用,将茶文化中所具有的先进指导思想和完善的管理政策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可以不断完善体育课程教育的相关训练方法,让体育教育被人们所认可。

体育经过历代的传承,受不同思想流派的影响,体育课程的宣传和继承受到了阻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例如:我国多所院校的体育课程受全国民主思想影响比较严重,人们以强身健体为目的,建立高尚的情操和坚韧的品格。

中国还可以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在保证以科学为基础的教学理念的同时,加强对体育和政治的建设工作,让体育运动可以更好地保证每一位学生的身体健康。

体育课程的严格让学生建立了完整的时间观念和价值观念,针对不同的计划和目标有执着的追求力和忍耐力。

为了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实用人才,也为了让中国的体育运动者有完善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操,需要加强以茶文化为基础的体育课程教育工作,将茶文化应用于学生的智力补充,保证学生可以在运动的同时接受同等的知识教育,让身体更加健康,让知识更加充实。

以茶文化作为体育教育的基础指导办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自身掌握的经验,合理地处理相关问题和事物。

1.2现实的原因

由于外界对体育课程的不认同,以及体育工作者自身能力不足,对体育课程文化品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观念将语文、数学、外语作为主要学科,并且将传授学生相关知识和文化课程作为重点内容,而将体育、音乐和美术作为副科,这也就让人们对体育文化知识产生一定的误解。

小学生没有接受到完整的体育技术指导和文化课程培训,因此无法建立完整的体育认知观念,造成了其对体育学科有所偏见,对体育文化知识认识不足。

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指导方案,教师将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传统的文化课程教学,而针对于学生的运动课程没有设定完善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教师认为学生简单的运动和奔跑就完成了体育课程的教授活动,而在技术和技能方面,并没有进行专业的训练,这也让体育课程文化品性无法被正确理解和认识。

2通过茶文化品性完善体育课程的对策

以茶文化为基础,向学生展示体育课程的文化品性,将体育课程与体育文化相联系,以认知和管理的态度,来建立完善的体育文化课程,保证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学习到专业的体育文化知识。

首先,学校应建立完善的体育运动设施,保证学生可以有专业的指导和详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到具有专业技能的体育课程。

结合中国茶文化的指导教育思想,将体育文化作为基本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体育文化的运动精神。

其次,体育课程需要以一定的体育文化为基础,在展现体育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同时,让学生可以按照需求和自身体能特点来选择课程,完成对体育运动的训练和文化的学习任务。

2.1组织茶文化活动,让学生们懂得尊重他人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在加强学生茶文化意识的同时,将茶品、茶性进行宣传,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对他人的行为和想法表示认可,从而树立礼让他人的良好品格。

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将不同能力的学生分配到不同体育专业的课程中,结合游戏和运动的教学手法,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更感兴趣。

以游戏的方式开展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有爱玩、爱动的习性,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可尝试运用游戏教学方法。

比如:以模仿人物为题,让学生模仿周总理,故事内容为“周总理在一次访问中,走到一个寻常百姓家,当时农村生活十分贫困,农民伯伯看到周总来了,激动不已,沏上一杯热茶,让周总理在冬天里暖暖身子,但是由于老伯视力不好,在沏茶时掺杂了一些玉米碎渣,周总理看了,二话没说,一饮而尽。

”由此可见周总理的平易近人,通过模仿,学生们也学到了尊敬他人的高尚品格。

2.2生活中学习,让学生们懂得友爱美德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时间较为宽松,因此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针,按照教师给出的教学计划完成活动或游戏任务。

教师可以以茶品、茶性为基础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格,对学习高技能、高水平的体育项目产生兴趣。

学生通过将茶文化应用于生活当中,可以更好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由于所选择的体育项目有所不同,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为了更好的对所选择的项目进行训练,学生可以适当进行组队练习,通过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使得其对所选择的项目更加熟练。

体育教师需要及时给出正确的指导方案和训练技巧,保证学生不会因过度训练而对身体造成伤害。

学生之间进行配合的同时也是建立友好关系的过程,只有保证相互之间以团队合作为基础,才能更加顺利地完成体育项目的训练任务。

结合先进的教学器材和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茶文化的熏陶下,丰富文化知识,提升自身品格,养成吃苦耐牢、勤学爱思考的优良品质。

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茶墨俱香”、“以茶会友”的经典故事,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进行角色扮演。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以建立友谊、学习茶文化为基础的体育课程,学生在为人沏茶、请人品茶、共同喝茶的过程中学习交友的方法,体会交友的乐趣。

利用活动来传授茶文化知识,讲述茶文化中所蕴含的道理,比现身说法,以传统的口述方式进行茶文化宣传更有实质意义,也可以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2.3探究中学习,让学生们懂得分享

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体育课程,懂得了分享是一种美德,养成了礼让他人、尊重他人的高尚品格。

茶文化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意义,因此将茶文化的经典故事与体育教育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的敬茶之礼。

体育课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茶文化的品性,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运动的斗志。

学生在体育竞技活动中了解了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获取成绩的道理。

学生通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和刻苦训练,不断完善自身的体育技能和运动技巧,让自身所喜爱的体育项目更加专业,也让教师可以更好地传授体育运动知识。

学生因学习了茶文化,因此对体育课程具有更加执着认真的品格,也具有良好学习的态度,这充分展现了茶文化具有指导人们学习不同领域文化的能力,让人们对茶文化更加佩服,也让学生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之间通过分享所学到的茶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争做社会有用人才。

比如:藏族的酥油茶、云南大理的三道茶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

学生在学习相关茶文化茶艺表演课程的同时,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加深了对体育课程教育的学习兴趣。

体育教师要懂得与学生进行分享和探究学习,组织学习活动或学习节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以达到强身健体、学习知识的目的。

结束语学校中的体育教学都是通过具体的体育活动来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这就对具体的体育活动有了一个整体的要求和规范,也对学校中的体育教学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来衡量。

目前,社会中都在提倡学生能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多方面多层次上的发展,所以,学校面临着这样的要求应该对自身的教学进行怎样的改善和发展,学校应该认识到体育对学生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必须要关注体育课程中文化品性的体现,充分利用茶文化这个媒介,能够有效促进体育教学中文化品性的发展与体现,最终全面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江年,张建华,张惠珍.论体育课程的文化品性[J].体育文化导刊,(9):153-156.

[2]李金梅,路志峻.我国体育课程与文化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14(2):48-51.

[3]赵富学,程传银.学校体育中强制与自由关系之研究[J].体育科学,(3):89-95.

[4]段健芝,黄晓华,王金稳.体育的文化认定与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超越[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2):109-112.

[5]纪德奎.教学论的科学品性与人文意蕴[J].当代教育与文化,(5):99-102.

第二篇:传统茶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新思路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的变革与教学思路的创新日益受到关注,体育课程作为贯彻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始终的基础学科,其教学活动开展关乎到国民身体素质提高及终身体育思想确立,是现代高校教育研究的重点。

我国传统茶文化兴起于民间饮茶习俗,融合了多元文化精神,茶文化既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教学过程开展过程中的重要素材,但现阶段,对茶文化元素与体育教学的相关研究较少。

鉴于此,本文首先梳理了传统茶文化内涵与当前体育教学现状;其次分析传统茶文化与体育教学融合以及融合后的教学新思路,探索传统茶文化对现代教学的积极作用,以期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体育教学;教学新思路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工作都很注重对传统人文精神元素的融入,传统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特有人文艺术表达,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资源。

体育教学活动是有目的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全民健身意识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主要围绕实践展开,课程和考核通常在户外进行,与一般文化课学习有着很大不同,因此,传统体育教学往往是由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忽视了教学中的人文性元素。

当前高校教育提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体育教学展开需要兼顾当代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所以,在教学中引入传统茶文化元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茶文化的认知程度,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精神发展。

通过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文性,发扬和传承传统茶文化知识,利用民族文化内涵重塑当代大学生文化修养,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理论并参考理论进行实践,确定融入传统茶文化体育教学思路的施展空间和具体可行性,为高校教育改革,尤其是体育教学开展提供新的途径。

1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分析

1.1传统茶文化内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产地之一,神农氏尝百草,茶叶作为解毒药材被人们了解,随着历史发展,茶叶逐渐由草药转变为一般日常饮品。

篇3:体育德育教学探究论文

体育德育教学探究论文

【内容摘要】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要把“育人”放在体育教学首位。体育教学比其它学科更有机会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坚毅、勤劳、勇敢、团队精神、组织纪律性等优良品质,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从教材、教法等方面来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体育教学体育竞赛群体活动突发事件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育才先育德,成才先成人。”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要把“育人”放在体育教学首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广大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应根据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从不同方面,不失时机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寓德育于严格规范中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活动形式多样,活动范围广泛,体育活动必须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才能使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实施。这为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创造了条件。体育课堂常规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它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鞋、运动服;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做到有事请假、不无故旷课;认真听讲、刻苦锻炼、互相保护和帮助、爱护器材等;学生从集合整队、队列练习到队形变换都有严格的要求。把体育课堂常规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可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布置场地、搬运器材、清扫运动场、整理器械和修理器材等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可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养成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习惯。在体育竞赛时,可以通过体育竞赛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培养学生发扬公开、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和尊重对手、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体育道德品质。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并要求大家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取得的成绩无效,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二、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

《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丰富,不同的内容所蕴涵的德育因素也不同。例如长跑,侧重于毅力和恒心;武术侧重于吃苦精神和持之以恒;球类运动侧重于勇敢、果断、自信、坚韧等。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明确德育目标,有的放矢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中,要经过动作由生疏、僵硬、呆板到熟练、协调直至自动化的形成过程。要使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都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教育学生要正视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课堂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练习强度和密度,教师设定了一定的练习强度、次数、距离、组次等,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时,有的同学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有恒心、有毅力、乐于完成任务;有的同学情绪波动较大,动作反应迟钝、不协调,难以完成任务;有的同学因胆小、腼腆、动作拘谨而完不成任务。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表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有的学生耐力素质、意志力差,在耐久跑教学中往往不能坚持到底,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这时,老师可以讲一些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也可以讲一些优秀运动员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

三、寓德育于体育竞赛中

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学校的体育活动几乎都是集体活动,这就为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条件。体育竞赛要求有组织、有纪律、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项活动。学生在练习中常面临集体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艰难抉择,体育课比室内文化课有更多的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机会,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竞赛中,可以教育学生注意安全,不计个人得失,应从大局出发,养成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执行集体决议,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进行比赛时,参加竞赛的同学为了集体的荣誉,力争上游、努力拼搏;不参加竞赛的同学,为本班的同学呐喊助威;胜利后相互致意、互相庆贺;失败了也不气馁,总结经验、分析原因、以备再战。从而形成为集体荣誉而战,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协作,平等竞争的精神。

体育运动和竞技比赛,增加了人际间的交流,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消除了人的精神烦恼,催人奋进,给人愉悦,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例如:学生失败了,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信心,重整旗鼓,以备再战;学生胜利了,容易骄傲,教师讲讲骄兵必败的道理,树立学生正确的竞赛心态。又如竞赛中,学生易犯个人英雄主义的错误,往往盲目蛮干。这时,老师讲安全的重要性,讲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寓德育于群体活动中

学校群体活动有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田径队训练和比赛等,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机,这些活动可以活跃师生生活,陶冶情操,树立良好校风、学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师要结合学校团委、政教处制定的教育目标,使学校的群体活动与德育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如定期开展运动会、举办队列队形、广播体操、跳大绳、拔河等比赛。对课间操进行检查、评比,并实行量化考核管理,成为评选文明班级的条件之一,真正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这些群体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时机。

五、寓德育于突发事件中

由于体育教学活动大多在室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变不利为有利,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发现不良现象应及时给予指出,表现好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树立学习的榜样,并利用课堂小结给予点评,使学生明辨是非,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一次“立定跳远”教学中,我反复讲解动作要领,做了两次示范。然后,请一位平时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试跳一次,不料该生没掌握好要领,落地时重心偏移,滑了一跤,摔在地上。这一摔挫伤了全班同学的勇气。轮到自己练习时你推我让,不愿跳。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停止练习。在耐心给学生讲解动作要领的同时,讲述我国运动员如何带伤参赛为国争光的故事,让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使他们明白:只要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困难就会迎刃而解。通过这一番的耐心教育,学生消除了恐惧心理,个个争先恐后地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一切活动都要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如何把德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把德育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篇4:高职体育德育教学论文

高职体育德育教学论文

1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通过讲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主要是通过身体活动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教学空间活动大,教学环境复杂,干扰因素多;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交往频繁,一些突发事件增多;运动项目的竞争性强,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行为特征容易凸显,各种思想随时都可以表现出来,体育教师结合这些特点,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团结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体育作风;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主动进取精神以及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的心理素质,从而完成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2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进行德育教育

2.1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第一,在进行武术项目学习时,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机智、敏捷、灵活、果断、沉着的品质。第二,在进行队列练习时,教师要求学生养成遵守纪律,行动一致,听从指挥,顾全大局的品质。第三,在学习田径项目时,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尤其是现在的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也较优越,许多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第四,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时,由于教材内容较简单,而有个别学生只是满足于完成动作,对于动作的质量没有更高的标准要求。根据这些问题,教师要重点要求学生从健美的角度出发,强调高质量完成动作,有意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思想品质。第五,在进行球类项目学习和球类比赛、团体操训练等集体项目时,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要反对个人主义,强调全局观念,强调集体力量,强调集体配合,使学生意识到在集体活动中不顾集体,不与他人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集体和他人带来损害。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培养学生养成尊重队友,尊重对手,尊重裁判的良好品德。

2.2利用学生对教材难易程度的掌握情况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课上学习较易掌握的内容时,要培养学生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品质,要求简单动作要做到标准正确,规范优美,为今后较难动作打下基础;学习较难内容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战胜困难、勇于拼搏的优良品质。

3利用练习时的保护和帮助进行德育教育

利用练习时的保护和互相帮助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在学习中建立深厚的友谊。使体育骨干有用武之地,找到自身的价值的同时,也让“弱”生能够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尽快赶上来,从而增长自信心。

4利用体育课上偶发事件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课上偶发事件有时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教师要把握具体情况,妥善处理。如遇刮风下雨、学生之间发生冲突、场地设施出现意外变化等,教师要从容处理,以借机对学生的应变能力,克服、排除困难的能力进行培养;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5通过讲解我国体育发展史进行德育教育

我国有着悠久的体育发展史,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体育教学中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体育教育,使他们了解我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懂得什么是屈辱,什么是自强,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也可以陶冶情操,升华思想境界,塑造一个具有健康人格和体魄的人。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才不会受到侮辱和歧视,我们的体育事业才会蓬勃发展。

6通过展现教师自身素质进行德育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有朝气。通过注重自己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体育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养成严谨、文明的好习惯。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做到热情、公正、严格、求实。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成长,也可以说尊重学生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对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或不重视体育锻炼的学生,作为教师要耐心教育、帮助,切不可用冷言冷语来刺激嘲讽,更不能侮辱、谩骂,以一颗热诚的心去感染他们。相反,对体育较强的骨干生,也不能放松要求,更不能偏袒他们,通过自身的热情、公正、严格,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态度。身教重于言教,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俄]乌申斯基к说:“教育者个人对青年心灵起影响的那种教育力量,是不可能用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意向、任何处分或鼓励方法来代替的。”知识是教师宝贵的财富,是科学赋予的力量,它直接影响着个人才能的发挥,又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因此,一方面,体育教师应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用新的教育方法、体育思想、知识技能、教学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在运动场上,体育教师身教的特殊魅力,他(她)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专注、人道精神,理解学生的心灵,诚挚、善良、良好的道德情操,勇敢的拼搏精神,也能更直接地影响和传授给学生,起到不可忽视的德育教育作用。

篇5:德育教学的研究论文

德育教学的研究论文

【摘 要】

高中生德育空白造成众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不健全。文章试从发挥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力;关心学生,以情动人;重视“偶像”的力量,多角度看问题;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悟化,直接影响学生德育方面的发展四个方面对如何填补高中生德育空白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

高中生;德育教育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从古至今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是学校教育的神圣职能。鉴于当代中学生令人堪忧的道德现状,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来解决此重大问题?怎样使德育教育避免空洞的说教,在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具体的实施,在生动形象的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这是值得很多根教育相关的工作人员研究的问题。在此,以自己对学生的了解为基础,结合个人的教学感受,从语文这个学科的角度,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发挥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力

人们经常说,医生做错某件事,只会影响一个人;但一个教师,如果本身的知识结构和道德水平不足,那么影响的就是几十人,甚至几代人。鉴于此,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深深地影响你所教授的学生。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就是为人师表。”在工作中,我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平时我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踏踏实实的学习,我本人在工作中就早来晚走,在一些细节上也认真处理。比如说,上高一时,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做值日时,有的学生就只是简单的扫地、擦黑板,讲桌上经常留下一层厚厚的粉笔灰,上课前我都会用毛巾把桌子擦干净在上课,一星期以后,每次去上课讲桌都是干净的。所以说,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教师的身上,学生们会无形中感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他们就会慢慢地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地约束好自己、管理好自己。

二、关心学生,以情动人

观点很老,效用不菲。分班后,来了一位别班的学生,该生在教过他的教师的眼里:懒,不听课,天天都是趴在桌子上,成绩很差,基本被老师放弃。我暗暗留心。果然,上课时的状态和他曾经的老师说的差不多。课后把他叫来,先跟他了解基本情况,然后问了他一个问题:“被老师漠视,放弃的感觉怎么样?”沉默了一会儿回答不知道。听到他的回答,暗暗松了口:“有救”。才慢慢地跟他沟通,让他在我的话语中体会出我关心他,没有放弃他,鼓励他,增强他的自信心。随后的日子里,虽然成绩的提高不是那么明显,但整个人的精神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班上,为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问题,每个月让学生捐一块钱,在进行分配,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又让学生懂得了帮助他人的喜悦和幸福。所以说,以情感动人,常用常新。

三、重视“偶像”的力量,多角度看问题

“偶像”的力量其实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榜样的力量,很多人想到的可能多数是国内外历史上各种各样的英雄和义士,他们的性格,他们的'行为对民族和国家有着重大影响,他们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都对全世界人民产生着巨大精神震撼和鼓励。这么说没错,但这里要强调的榜样范围更广泛,它可以是我们认知意义上的英雄,可以是歌星,影星,可以是周围平凡的人,可以是家里人,可以是同学……总之,只要他(她)对你的人生产生了良性影响就行,没必要一定是“文天祥式”的或者“黄继光式”的人物才能成为学习的榜样。譬如说,我教的一个班里的一个女生一直找不到学习语文的感觉,但她特别喜欢台湾的歌星周杰伦,我问她喜欢周杰伦身上的什么特质。她说喜欢他唱的歌里的歌词的那份美感。我留了心,慢慢地引导她去了解更多关于周杰伦的作品,更多的优点,让她在写作文时学习歌词里蕴含的婉约美,学习周杰伦为创作出有质感的作品时付出的努力。她听进去了,一步一步地努力,,学习语文的感觉找到了,一些良好的品格也养成了。

四、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悟化,直接影响学生德育方面的发展

法国早期著名的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认为:“思维是个体内化社会道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条件。”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德育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一部分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只是把各种美德“传授”给学生,要求他们学习,忽略了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这里要明确,思维在这里并不是单一进行思考,而是要多角度多方向进行思考。比如说,我们一方面可以由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人物和背景涉及更多跟美育人性相关的思考,填充高中生空白的德育。比如上《鸿门宴》时,引导学生思考“项羽虽败,但获得了各种人的喜爱,他身上闪光的东西是什么?刘邦事业上取得成功,是否人格就是高尚的?”譬如,在512大地震中,我们从汶川三四岁儿童的感谢声中想到什么?从来自各国的志愿者身上学到了什么?……现实中值得中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多,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让中学生自己学会对某一人,某一事,某一现象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辨明是非,分清真伪,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的德育素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基于我国目前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考虑到我们民族的将来,我们语文教师要尽力填充德育教学这块空白。

篇6:常态化语文研究课的初步实践论文

常态化语文研究课的初步实践论文

作为一种明天的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和基本能力为目的的研究课型,已日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所认同,但对研究课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我们认为,研究课不等同于活动课,也不等同于论文答辩交流课。它其实是一种教学观念,要领会它的精神;而它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只要是撩起了学生求知探索的冲动、满足了学生释疑解惑的愿望、体现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原则,一句话,只要是放手让学生体验了发现快乐的课,就是研究课。因此,研究课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特殊性的课型,它完全可以是一种常态化的课型,完全可以是一种可借鉴、可操作、可在各类学校日常课堂由老师创造性运用的新课型,也只有这种常态化的研究课才更有普遍意义价值。

下面就自主研究性学习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所作的初步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几种基本做法:

1、变传统的证明结论式教学方法为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感悟而自己得到结论。依照后现代主义新课程体系的`观点看来,21世纪的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因此,研究课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求知,自己去感知。任何给出现成答案或定论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多余的。老师此时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把课堂的表现空间让给学生,而在创设情景或提供比较体验材料上多动脑筋。比如,学习《诗经》,我们无需大谈先秦时代文化如何灿烂,我们只需播放琼瑶的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动听的主题歌,再把歌词与两千年前的《秦风P蒹葭》比照,然后让学生查查我们先民吟唱《诗经》的时候,世界上其他民族在干什么?学生经过这样的比较,便会刻骨铭心受到震撼:当世界其他民族还不会说话(还没有自己的语言)、还在茹毛饮血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在朗朗歌唱了!再如,学习《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一课,应该让学生从中认识儒家注重礼乐的思想,懂得做人要重礼讲礼。我设计了这样的研究课题:“从孔门师徒五人的言谈举止中,你能看出儒家为人处世崇尚什么吗?”当学生的发现集中到“礼”字时,再给出第二个研究课题:“四个弟子中,谁在礼让方面做得最好?”最后扩展一篇《阳货欲见孔子》,让学生看看孔子对不喜欢的人是如何做到不失礼的。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如此重礼,学生对“礼仪之邦”的理解自然会更加深刻了。

2、让学生自身的感知实践和体验来取代过去老师的条分缕析。语文学习活动本质上来说就是对言语材料的感受活动,学生个体的感知活动旁人是无法替代的,因此老师课堂上苦口婆心喋喋不休的左分析右分析,理论上来说无疑是徒劳的,明智的做法是把课堂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多创设感知体验的机会。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总要作人物分析。我把这一环节交给学生,转换成让学生推荐演员,让演员谈谈饰演烛之武、秦穆公、晋文公、郑伯公应把握怎样的分寸。通过这样的内心体验,学生自然对人物个性有了比老师讲析印象更深刻的理解。再如,鲁迅小说《药》一课,历来是重点讲析课文,要分三课时进行细致分析。我用一节课作整体阅读、把握情节线索、了解作者生平与历史背景等;然后从外围向核心逼进,把第二课时全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协作,任意确定一个角度进行课题研究,上网寻找资料,制作课件;第三课时也全给学生用于课题交流。

3、教师要适时作研究示范,潜移默化给学生以钻研精神的影响或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课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老师作用的淡化,只不过对老师的要求有所转换:老师个人表现的时空少了,但指导学生研究的责任多了;课内要讲析的东西少了,课外要储备的东西多了。尤其是抓住锲机教会学生做研究,更是对老师的新要求。 例如,《孔雀东南飞》一课,开篇起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般能知道它是托物起兴、渲染气氛就行,至于为何偏偏“东南”飞、为何恰好“五里”一徘徊,则往往不作深究。如果能介绍庐江郡相关地理情况,让学生弄清焦家东南五里是花山,花山东南五里是刘家,则豁然开朗,后文中写焦仲卿“自挂东南枝”也就不难理解了。教师此时的介绍等于是做了一个穷根究底的研读示范。再如《诗经・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几句,如果我们据此联系到先秦时代贵族阶层求偶方式,等于做了个从诗文史籍中研究历史的示范,学生就能模仿而从《诗经・氓》中研读出春秋时期卫地民俗民风。

几个原则

1、全员性原则。研究课是一种开放性的课堂,面对的应是全体学生,教师课堂设计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研究潜能都得到发挥。也只有全员参与的自主探究课,才是体现了人文关怀,体现了社会化与个性化完美结合的全新教育。

2、协作性原则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在求知探究过程中,共同协作完成研究课题,有助于优势互补,有助于协作精神的培养,也能最大限度保证全员参与求知活动。此外,也只有协作进行探究,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效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活动。

3、活动性原则认知本身就是一种活动,活动能让人产生兴趣,而探究活动则扩展了学生多元学习活动的机会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欲望。因此,没有令人跃跃欲试的活动设计,就不是真正意义的研究课。课题研究活动要尽可能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能调动出学生的知识储备。活动最热烈的时候,就是学生探究兴趣最浓、受益最大的时候。

4、交互性原则探索求知带有很大的灵活性,研究课的课堂运作、发展往往难以预定;而且认识活动本来就是一个需反复论证、多方研讨才能使结论更合理的过程。学生的研究结论是否正确 ,有哪些可取哪些不足,哪些新发现新问题,有些学生有了收获有些还没感知体验,凡此种种,都需要在信息碰撞中明确,在争鸣中强化,在交流中受到启迪借鉴而开窍顿悟。

5、激励性原则探究活动本身不是目的,研究课的意义在于日渐积累潜移默化培养起一种积极探索的情感和心理倾向,并在活动中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独立求知的品格和能力,而这一切都来源于课堂的激励(不论是老师的还是同学的),激励是强化探究兴趣的原动力。未来好教师的标准或许未必是知识渊博的程度,而是因为他懂得在最恰当的时机给学生最恰当的激励。

篇7:电厂员工岗级调整常态化研究论文

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电力企业不仅是普通的电能供应企业,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与社会稳定有重要关系。目前电厂的发展形势良好,但是一些电厂员工的工作状态不算稳定,许多员工对工作满意度不高,这些都会给电厂的安全运行造成威胁。因此现阶段加强对电厂员工岗级调整常态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设置合理的岗级调整组织机构,选择合适的岗级调整方式,从而更好的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促进电力企业更好发展。

一、岗级调整常态化作用

通过对电厂员工实习岗级调整常态化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电厂职工的积极主动性,让员工自觉做好自己工作,努力提升自己,更好的完成岗位工作;另一方面能够满足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及时从电厂内部各岗位发掘培养优秀人才,为电厂进一步发展做好人才准备,同时也能充分发挥优秀员工的个人能力,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另外通过岗级调整的常态化能够增加员工的危机意识,对以前那些不积极不主动不愿付出的员工发出警告,淘汰对企业发展没有作用甚至拖后腿的员工,保持企业发展的健康状态,实现电厂良好循环发展;而且通过这样的岗级调整制度能够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外来资金。

二、岗级调整组织机构设置

岗级调整组织机构的基本构成是一个岗级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六个岗级调整工作小组和一个岗级调整监督小组。

岗级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首先是负责指导制定具体的《员工岗级调整常态化工作方案》,其次是对岗级调整工作的整个组织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另外对员工岗级调整结果进行核查审批;同时要做好员工岗级调整过程中的团结工作,协调处理在员工岗级调整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员工岗级调整整个工作负主要的领导和指导职责。

岗级调整常态化工作涉及到电厂不同工种和不同部门,根据具体分工不同把整个电厂的各个部门划分为六个部分,并分别设立相应的岗级调整工作小组,即燃料管理岗级调整工作小组、发电管理岗级调整工作小组、点检维护管理岗级调整工作小组、生产技术部岗级调整工作小组、安健环监察部岗级调整工作小组和职能管理部门岗级调整工作小组,这六个小组分别负责对相应部门或者机组员工的年度岗级调整工作。

岗级调整监督小组的主要职责就是对岗级调整工作的报名、测评、结果发布等相关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其次是根据相关工作进度及时电厂平台公示具体的岗级调整工作方案,动员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岗级调整工作,有效提高参与度与透明度。

三、岗级调整方式

1.岗级调整时间安排

第一,岗级调整工作在年度绩效考评工作结束后进行,一般时间为每年度的第一季度。

第二,员工每年的岗级提升不得超过2岗;对于当年岗级有调整的员工,下一年不得连续申报,应隔年再申报参加下一次调岗。

第三,除岗位调整产生的岗级调整外,每年整体性的岗级调整工作仅开展一次,如果个别员工因相关条件不达标未能在第一季度参加岗级调整,需要等自身相关条件达标后再申请参加公司组织的调岗工作。

2.具体岗级调整方法

第一,首先电厂相关部门要对本部门的相应岗位岗级的任职条件进行明确规定,确保员工能够清楚理解每一项规定的具体含义。符合相应条件的员工可以申报参加对应的岗级调整工作。

第二,对应目前已经在现岗级工作,但是有些等级条件不符合相应岗级规定的员工,应自觉进行相应的学习晋升,在5年时间内达到岗级条件要求,否则需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降岗处理。

3.工作程序

首先由人力资源部门发布各岗位岗级的任职条件;然后电厂各部门员工对照相应的任职条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申报,填写相关申请资料;六个不同部门的工作小组将相关部门的申报人员名单整理后递交人力资源部,然后在公司内网进行公示,人力资源部门将满足申请条件的人员名单反馈给不同的工作小组。各工作小组内部对岗级调整人员进行晋升测评。最后由人力资源部门与监督小组一同对整个岗级调整结果进行审批,确定最终的岗级调整人员名单,人力资源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整晋升。

四、结论

电厂员工岗级调整常态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要求很高的工作,涉及到不同工种不同部门的所有人员。在对电厂实行员工岗级调整常态化的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的管理智慧,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协调各部门的配合支持。

参考文献

[1]张馨月.浅论岗位调整交流制度的必要性[J].科技经济市场,(8):61

[2]李来龙.华宁电厂薪酬管理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

篇8:小学体育趣味化教学论文

摘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性人才是教学宗旨和教育目标,体育是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文章论述了小学体育趣味教学的意义,阐述了趣味教学应坚持的原则,最后以50米跑为例,具体论述了小学体育教学中趣味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游戏;趣味

体育是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没有健康的体质、强硬的身体素质做基础和后盾,德、智、美、劳等的发展会成为空中楼阁。然而,应试教育的沿袭,体育教学不容乐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和推进,随着“素质教育”的唱响,“阳光体育”、“终身体育”等理念,为体育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笔者对小学体育的趣味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这里和同仁们交流几点趣味教学的体会。

一、小学体育趣味教学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总力求创造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深刻说明了趣味教学的意义,也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指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出路———构建趣味课堂,为孩子们营造轻松、愉快的乐学氛围,小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小学生天性活泼,喜欢动,喜欢新鲜有趣的东西。玩更是孩子们的天性,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玩乐中而得到的。体育锻炼也如此,应该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注重激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体育运动的欲望,使学生对体育运动形成积极的情感,感受到体育给身心带来的愉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趣味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莎士比亚说:“游戏是孩子们的工作。”孩子们的学习活动应建立在游戏之上,游戏使孩子们乐在其中,主动参与。小学体育教学应立足于体育游戏,但体育游戏的选择和使用应坚持以下原则。

1.适用性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根据学生的身心、年龄特点等而选择适当的游戏,所谓适当,难度系数应适中。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的游戏应情节简单、难度系数尽可能小,因为6岁~10岁的儿童骨骼发育不完全,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肢体协调能力弱,游戏的要求不容易真正把握和领会,游戏的规则很难遵从,往往“我行我素”。因此,游戏除了简单易行外,教师的示范和参与也是必要的。常用的游戏有击鼓、赶鸭子、梅花斗艳、割麦子、信鸽放飞、欢乐的小矿工、追兔、跟踪追击等,都可以选择使用。中高年级段的体育游戏难度系数可以适当增大,除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外,游戏的真正目的以考验肢体平衡能力为主。“适用才是最好的”。因此,小学体育游戏的选择务必注重适用性。

2.安全性原则。小学生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差,往往在游戏中,容易“忘形”、“忘我”,如果不注意安全,随时就会有一些安全隐患发生。体育游戏的安全应关注以下两点:(1)活动前,排除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确保环境的安全。(2)游戏中,关注学生的动态,游戏规则、游戏方式应详细审核。体育游戏旨在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但如果不能保证游戏的安全系数,趣味教学就会意义全无。

三、趣味性教学的具体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1)观念落后。体育课上,教师们为了“关注”学生的“安全”,将学生要么关在教室里自习,要么给孩子们讲讲笑话、说说故事,要么带到操场上跑两圈而散放羊在操场上三五成群打闹嬉戏、三三两两坐在一起闲聊,体育课成为真正的“放松课”、“解放课”、“自由课”。体育教师们认为体育课在小学是一门小科、副科,上不上无所谓等观念的左右,致使小学体育教学的缺失。(2)方法滞后。部分教师不注重体育游戏的开展,喜欢“单刀直入”,训练什么项目,就绝不“混淆庞杂”。如训练50米跑,就从预备、到起跑、到加速、到冲线等各个环节介绍得细致入微,简直就是专业理论课。然后,反复跑、反复训练,再测成绩等,学生的训练除了疲劳外,谈不上身心的愉悦,与新课改的愉快训练失之千里。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强化注重体育的思想意识,掌握教学前沿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应变能力,以趣味教学为导向,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实现三维目标,让游戏、趣味与体育课不分手。

2.合理设计游戏,构建趣味体育课堂。50米快速跑是小学体育水平二的主要训练项目之一,50米跑是枯燥、单调、乏味的体育项目,因此,在教学中,选用合适的游戏,使枯燥变有味,让学生乐此不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环境中,掌握50米跑的动作要领,发展快速奔跑的能力。(1)“踩尾巴”游戏。准备活动就是“热身”运动。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圆形慢跑,既热身,又与教材的快速跑相呼应。然后做关节操活动,在鲜明、欢快的音乐声中,学生由静到动,逐步热身。之后,采用“踩尾巴”游戏而导入50米跑的学习训练内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2)“跳绳”游戏。在基本部分,首先让学生“前脚掌跑”,与之相适应的是“跳绳”游戏,让学生用掌声作为跳绳的节奏,这个游戏,既激发了活动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前脚掌跑的作用,达到提高前脚掌跑的游戏效果。(3)“石头、剪刀、布”游戏。快速跑是50米跑的核心和关键。在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石头、剪刀、布”游戏,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引进课堂,既活跃了课堂,又提高了学生快速奔跑的能力,为课堂增添了生活化的色彩,更兼具趣味化。总之,小学体育教学应本着“健康第一”的思想,有序开展趣味课堂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释放学习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寓教于乐,让操场成为孩子们神往的乐园。

参考文献:

[1]阮安生.发挥小学体育的特色优势,激发小学生的运动热情———浅析小学体育学科的趣味教学[J].新课程导学,(18).

[2]周伟华.寓教于乐,开展阳光体育———谈小学体育学科的趣味教学[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7).

[3]徐张恒.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趣味性因素[J].中国校外教育,2015(2).

篇9:小学体育趣味化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承担着小学生素质提升的重任,体育教师在教学时,既要注重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是一门以运动为主的学科,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在趣味的引导下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体育课也会更具生机与活力。体育既能强身健体,而且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能反映国家的综合实力。纵观当下,肥胖、近视的儿童越来越多,情况也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体育锻炼时间太少,体育形式比较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一直是我们考虑的问题。而创新性地进行体育趣味教学,则是本篇文章需要探讨的话题。

一、增加趣味性的方法

首先要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要想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习氛围变得更加和谐,教师首先需要调整的就是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上课之前,多和学生交流,多观察,总结出学生最喜欢的运动,在体育课上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此外,也要建立有序的课堂,要提高教师言辞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让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其次,开展竟赛活动,增强学生兴趣。尽管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但是他们的好胜心都比较强,喜欢去竟争。体育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体育课上适当开展竟赛活动,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在设置竟赛活动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寻找出适合他们的竟技项目,并且给予创新,让学生们都能在竟技活动中感受到体育精神。

二、加强思想教育,启发思维能力

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思想性很强,将游戏贯彻其中也是利于创设趣味性教学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小孩子在开展活动时需要以游戏为基本的。”由此可知,小学体育课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积极利用周围环境与社区资源,关注课程各领域的有机整合,以此来促进校学生整体、和谐、主动、健康发展。小学体育课程游戏化的提出,也让教师在如何整合课程资源、整合各领域的最佳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实践。游戏教学也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智力。例如,在教学《冲过火刀网》这一游戏时,多启发学生想一想,如何投中活动目标,如何有效躲避投来的球。这些应变活动都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锻炼学生们的智力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利用体育器材保证学生有效参与体育课堂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爱玩,但是忍耐性差。尤其是传统的以“跑、跳、投”竟技体育为内容的教学模式,既枯燥无味,又会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抵触。基于此,体育教师要和学生们一起活动,用小学生理解的言语与他们展开交谈,多设计一些既有参与性,又有乐趣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都能体会到运动的快乐。比方说,多引导学生做一些与之相关的运动与锻炼,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体育课堂上真正有所学、有所用,有效了解,并且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创建有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器材的练习与锻炼当中,让学生在体育器材的有效辅助下都能进行锻炼,这样也能保证学生的有效参与和实践,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多种锻炼方法,又调动了他们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小学生的锻炼意识。四、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竞赛,进而提高学生合作、竞争意识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动、贪玩等特点,而且也喜欢争强好胜,所以,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适当引入竟争,以此来推进教学进程。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竟争意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设置和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符的竟技体育项目,指导学生展开活动竟赛,营造好的竟争教学氛围,鼓励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教师也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当中,让学生都能深刻去感受体育学科的魅力,进而树立自信,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当中都有勇气去克服困难,在活动中还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三组赛跑”,以两人为一小组,让学生用绳子将相邻的两条腿绑扎起来,在五十米跑道上赛跑,最先到达终点的小组则为获胜方。教师在这一活动中,要分配好任务,选出一部分学生负责计时工作,另一部分学生要维持活动的秩序,保证竟赛活动能够顺利进行。通过建立这种教学方式,既能活跃体育课的教学氛围,又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既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又能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综上所述,小学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段之一,同时还是学生实现成长进步的有效基础。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要积极创新,多创设一些趣味性足的模式,让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堂处处充满活力,充满欢乐,让小学生都能在学习时得到欢乐,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加强体育锻炼意识。体育课趣味化教学模式的建立是每一位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在此,笔者相信,只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作为指导,一定能真正实现小学体育课的趣味化教学。

篇10:小学体育趣味化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不仅要锻炼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加强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在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小学体育教师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到中心位置,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开放性的体育课堂氛围,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实施趣味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生活泼爱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趣味性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挖掘小学生的潜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积极的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养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素养。但是,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阻碍教学质量的问题,比如体育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枯燥,小学体育器材不完善,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体育课经常被文化课占用等。本文主要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探讨趣味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运用策略,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一、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要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提高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同时,还要让小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堂,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教学内容,体现体育教学的人文关怀和独特魅力。通常,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会得到小学生的好评,并且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根据小学生爱模仿的个性去改编设计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以体现体育教学的作用。比如体育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当作体育器材,让小学生对体育课有新的认识。小学生都看过报纸,所以我给每位小学生发放一张旧报纸,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的利用这个报纸进行游戏。这时有的小学生把报纸折成了纸飞机,有的小学生把报纸团成球当雪球,有的小学生把报纸卷起来当体操棒,甚至还有的小学生把报纸放在胸前向前跑而报纸不会掉下来等等。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趣味性的教学,不仅拓宽了小学生的视野,还极大的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小学生节约和环保的好品质。

二、巧妙运用多种激励方式,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的激励手段比较单一,基本上就是口头上表扬学生,实际并没有发挥作用。激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运用得当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学生错误的学习习惯。在小学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激励方式,根据学情转变具体的教学方式,争取全面优化小学生的综合实力。我会根据班级中小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并且在趣味性的课堂氛围中强化小学生的学习意识。比如在进行走跳练习的时候,我会参与到为小学生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假设小学生是动物园里的小动物,请小学生分别模仿动物走路的样子,这时课堂氛围不断高涨,有模仿小兔子的,有模仿袋鼠的,有模仿小青蛙的,然后教师提出要下雨了,小动物们必须要快点回家。这时小学生要用模仿的小动物的姿势回家,利用这样的趣味教学方式轻松的引出了课堂教学内容,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中使小学生对跳有了新的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习惯。同时,也避免了小学体育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为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

三、“教”与“玩”相结合,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个性

小学体育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小学生既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身心。但是现在的小学体育教学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大部分小学体育课堂还沿用教师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小学生机械的去模仿体育教师,整节体育课看不到小学生的笑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决定了小学体育教学要实施“教”与“学”相结合的方式,因为小学生的身体正处在发育期,他们的力量小,骨骼硬度弱,心率快,易疲劳,这些现象表现小学生不易运动量过大,否则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体育课堂要张弛有度、让小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同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玩”能够促进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发挥个性,在“玩”中成长。比如在教小学生体操的时候,可以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小学生配合着音乐的节奏去做体操;在进行队列练习的时候,可以穿插着花样,使枯燥的课堂氛围变得生活、活跃。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在新课程背景下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实施体育趣味教学。

四、合理运用体育游戏互动,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感情

体育游戏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手段,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合理运用体育游戏,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互动交流,在和谐的氛围下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养成小学生尊敬师长的好品质。比如在教小学生接力跑的时候,体育教材中只要求小学生掌握基本的接力跑技巧和正确姿态等,而我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小学生对于速度的了解,我会带领他们进行追逐跑或者花样接力跑等一系列体育游戏,让小学生通过游戏能够熟练掌握快速跑的技巧,并且逐步提升快速跑的能力。我对接力跑进行了创新和改造,把传递接力棒换成击掌,当第一名小学生跑到第二名小学生跟前时要互相击掌,然后第二名小学生在向第三名小学生跑去,以此类推。同时,小学体育教学还是做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在具有生活化的体育课外活动中锻炼小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体育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和家人、朋友等开展各种有益的健身活动,从而使小学生受益终生。总而言之,小学体育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必须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趣味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对现代化教学的体现。通过趣味教学,使小学生在体育课堂集中精力,勇于探索,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立足学情,面向未来,积极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加强对趣味教学的改进和尝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育素养,进而形成高效的体育课堂。

参考文献:

[1]吴其宏.小学体育趣味教学法的有效实施[J].基础教育研究,第14期.

[2]冯发容.小学体育趣味教学之我见[J].读与写,第1期.

篇11:小学体育趣味化教学论文

针对小学体育教学,教师应当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以使体育教学变得尤为形象生动,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事实表明,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根据异样的教学知识与教学环节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应用趣味游戏能够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知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推进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1.应用趣味游戏引导学生迅速地进行热身运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热身运动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尽管热身运动较简单,可是十分关键。由于学生在进行热身运动之后,能够调整学生的身心状态为运动的模式,因此便于进行接下来的体育训练及防止运动过程中导致一些伤害。可是,一部分教师忽视这个环节,没有进行深入分析,以队列队形或者是慢跑方式实现热身,进而导致学生缺少运动的兴趣,特别是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讲,他们缺少持久注意力,这就迫切要求教师实施一种理想的热身运动教学模式。以使学生不但能够热身,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奠定接下来体育训练的情感及思想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一些趣味性的小游戏,像是在热身运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蛇形跑的练习,且划分学生为一些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练习几分钟,这样学生能够瞬间被这种趣味性的跑步游戏吸引,变得非常开心。在学生训练几分钟之后,再进行下面的正式体育训练,能够迅速进入状态,从而达到热身运动的效果。总之,教师通过趣味性的小游戏取代传统意义上乏味、枯燥的热身运动,不但能够实现热身的目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应用趣味游戏的迁移功能化解体育教学的难点知识

学习迁移指的是通过一种学习而影响到另外一种学习。学习迁移有非常广的范围,只要是通过学习得到的经验,涵盖行为方式、态度、技能、知识等都能够在相应条件之下进行迁移。迁移存在正负的区别,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仔细地探究、科学地组织、合理地应用,尽可能地体现迁移的积极功能,防止迁移的负面影响。由于学习体育技能具备相应规律,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体育技能的过程中,灵活有效地应用迁移规律,大大地优化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为了让学生更迅速地学习和把握正式讲解课程的体育技能,教师能够在课堂导入环节组织趣味游戏,确保趣味游戏的内容类似于正式讲解课程的教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向学习的体育知识上迁移,推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理解体育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立定跳远的时候,能够将小青蛙跳荷叶的趣味游戏引入,让学生对青蛙的跳跃动作进行模仿,进而学习和理解立定跳远的技能,然后通过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对难点进行分析,学生就能够迅速地学习和掌握立定跳远的技能。教师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从而切实体现在趣味游戏中迁移学习的优势。

3.应用趣味游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具备好胜心理与好奇心理,而富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因而跟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可以说,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趣味游戏不但能够推动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体育技能和知识,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娱乐学生的身心、增强学生的体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尤为关键的是,小学生在参与体育游戏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团队观念,培养自律、自信、坚强的良好品质,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耐久跑运动的时候,组织老鹰抓小鸡的耐久跑趣味游戏。小学体育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选用耐久跑的内容,实现学生持久耐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敢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毅力。而通过老鹰抓小鸡的趣味游戏的方式进行耐久跑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独立、合作学习、团结协作观念,从而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4.结语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趣味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身心,顺利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与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小学体育教师应当注重趣味游戏的应用,发挥趣味游戏的优势,进而更有效地服务于小学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洪爱华.实施体育综合干预保障学生健康成长[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10).

[2]安全顺.一堂拖堂的体育课———教师要奉行自己的承诺教学案例[J].赤子(上中旬),2015(21).

[3]胡蜜,吴友良,宋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2015(03).

篇12:小学体育趣味化教学论文

田径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喜爱的项目之一。体育教师需要在分析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创新田径教学方式,引入趣味性的田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

一、趣味田径遵循的具体原则

教师在进行趣味田径教学时需要重视该项目的教育价值,并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在此基础上保持田径教学的趣味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在田径教学内容上下工夫,充分考虑不同项目的名称、具体内容和实施的方法规则等,既使田径教学保持教育性,又充分挖掘田径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当然,趣味田径教学最主要的点还在于田径教学的趣味性,教师需要改变传统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多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增添一些趣味性的游戏和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提高田径教学的吸引力。此外,趣味田径教学还需要遵循目的性的教学原则,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明确教学的目的以及学生学习的目的,不能为了教而教,也不能使学生为了学而学。在开展田径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明确田径学习的目的,在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前提下强化学生的训练,进而达到田径教学的预期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需要遵循安全性原则,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既要考虑田径教学场地的安全,又要考虑动作的安全,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开展趣味性教学。

二、创新趣味田径的具体方法

(一)变通法。变通法主要指改变学生在田径训练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学习用具,需要经过的运动线路,以及所接受的学习内容等方面,以此促使教学手段呈现出多样化。一般来讲,学生在田径训练过程中运用到的学习用具主要有计时器、护膝等;主要的跑步路线为椭圆形操场,每一圈大致为400米。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田径运动是一项重复性的运动,这样往往抑制了学生参与田径训练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采取变通法,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将一般的直线路径改变通为蛇形、波浪形、螺旋形等形状的路线,还可以将常规的向前跑转变为后退跑。通过变通法让学生尝试不同的跑步路线,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提高教学效果,一举两得。

(二)模仿法。许多体育运动都是从自然和生活中演变而来的,这些体育运动贴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但是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体育运动不能被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不能被学生所熟知。因此,在趣味性田径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在田径运动的基础上,通过模仿建立一个更具有创新性、更加全面的练习方法。例如推小车、鸭子学步、飞扑等。这些练习方法根植于生活,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教师在学生尝试这些练习动作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分析与提取,重组田径的一些项目,使田径课程中的活动更加具有趣味性,如蛙跳等。这样,使原本枯燥的动作练习因模仿而变得形象化、生动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浓厚。

(三)兴趣法。创新趣味性田径教学方法需要体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考虑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关注点,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投身田径教学的兴趣和热情。小学生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主动探究有关田径的理论知识,也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才会主动投身到田径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需要突出田径教学中的趣味性,例如用新型的趣味跑代替传统的跑步形式或习惯动作等。体育教师应创造出更加新颖、丰富的锻炼形式,还可以适当采夸张的教学用具,用生动形象富有夸张化的道具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娱乐因素。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田径活动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感受快乐。

(四)故事背景法。教师为了提高趣味性田径教学的效果,可采用一些喜闻乐见的故事、民俗、传统文化背景等,将不同的田径运动融入到故事当中,丰富其教学内容,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走、跑、跳、投等练习活动时,可为学生的这些练习活动赋予故事化的情节,如“智过火焰山”“越过封锁线”等,这些情节既丰富多样,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合理地插入故事,帮助学生将一些枯燥训练动作形象化、生动化,从而提高田径教学的效率。

作者:李占山 单位:乾安县赞字乡中心校

相关专题 常态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