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游戏软件专业中美术教学改革与实践教育论文

烁庆欣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高职游戏软件专业中美术教学改革与实践教育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烁庆欣”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职游戏软件专业中美术教学改革与实践教育论文(共13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高职游戏软件专业中美术教学改革与实践教育论文

高职游戏软件专业中美术教学改革与实践教育论文

摘要:游戏软件人才是目前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之一。本文从游戏设计人才的需求和高职艺术院校的目前的状况,明确游戏软件专业的培养方向。针对我校计算机学院游戏软件专业中的美术课程的特殊性,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升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实践能力成为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游戏艺术课程的教学思考与实践,探讨了学生如何通过项目、动态、立体、实用的教学方法提高游戏美术素养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职;游戏软件;美术教学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游戏产业蓬勃发展,游戏软件研发人才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内软件人才市场的新宠,尽管我国高职院校开设游戏软件专业,但是游戏软件专业美术教学体系起步较晚,“拿来主义”已快速建构高职游戏软件专业美术教学体系,教学体制、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未形成高职特色游戏软件美术教学体系。时代不断进步,教学观念也需不断更新,对高职游戏软件专业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作深入分析研究,才能促进游戏软件专业教学的发展。

当前游戏软件专业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是:

(1)现行游戏软件专业美术课程教材建设不够科学、系统、规范,未体现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与其他课程缺乏衔接,教材实际应用不太理想;

(2)教师对艺术课程的教学要么采用的“技法传授”的将一套画法教给学生,要么就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己“领悟”,推卸了教师“教”的职责;

(3)教师来源单一,缺乏实践锻炼,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都处于弱势;

(4)教学方式或照搬传统绘画色彩教学方式,或抛弃传统、走向极端的观念色彩,导致教学环节不连贯。

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游戏美工技能?怎样加强该学科的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接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针对游戏软件专业美术教学,我想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游戏软件专业美术教学目标和要求

从游戏产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分析表明,在游戏产业中主要需求的人才是游戏策划设计师、游戏美工设计师、游戏程序设计师。然而,高职游戏软件专业课程,应该以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为导向,“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湛,从事游戏开发、制作与设计,具有艺术素养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游戏软件专业艺术课程教育既区别于一般本科院校游戏专业的纯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同时也区别于艺术院校的游戏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所以高职游戏软件专业美术课程作为游戏软件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点,应该依托于游戏软件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和与技术相接合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游戏美术理论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交叉性学科间对接的思维方法,尽量的做到直接和产业接轨,将来可以更快的适应针对行业中的各种工作。

二、游戏软件专业美术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设置“项目式”动态化、立体的教学模式

游戏软件专业美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宽广,包括美术知识、影视知识、建筑知识、服装设计、动画制作、摄影知识、历史人文、天文地理等。基于游戏软件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庞杂,教学很容易陷入混乱,因此课程的教学,采用弹性、动态化、立体的项目教学模式。例如课程一开始要求学生3-5人组成一个组,跟随课程以设计完成一个有意味的游戏场景项目为主要任务,来完成全期的学习内容。学生自选创意主题,可以是来自一个概念化故事、电影内容或现存的游戏等。小组学生在项目任务上合理分工,老师参与讨论指导,使教与学处在一个立体动态的状态之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调动了积极性,产生了趣味性。课程结束根据学生完成该主题的场景、人物、部分道具的原画和三维设计进行课程考核。学生在项目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传授方法,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也就大大提高。

(二)应用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教学环境中,以课本知识灌输、考试为学习重点和目标。游戏软件专业美术课程属于一门新媒体课程,理论知识与制作技术都更新快,需要有开放的、多向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学习通道。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我们将根据课堂内容、知识点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调集大量的视觉信息,达到优势互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网络教学是课后自主学习的途径,将网络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学生根据自己课堂学习效果,自主选择,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

(三)采用“理论、交流”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主题的、立体式、参与性的专项课题。课题的形成可由教师设计,也可以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行设计。课题根据教学章节内容设计出子课题,课题的设计使教学内容形成了情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点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师生在课题学习展开消化、研究、实践、解决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在项目课题团队的学习与实践中,小组彼此会相互配合协作,如人物角色的定位与服饰道具的风格匹配,材质与建模的关系,场景拟定,测试等等,都在反复中修改完善,他们通过各组间相互沟通讨论,不断将课题研究引向深入,结论逐步明确、清晰,最后解决问题。在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与接合能力,协作和实践能力。

(四)贯穿情感教育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基于高职游戏软件专业美术课程有其特殊性,一是课时量较少,二是非艺术生,美术基础弱,如何短而快的提升教学效果,采用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贯穿情感教育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意义的方法。

1、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情境,在内容难度、新异、审美、结构、科学性等方面做好感情性处理,以保证所教内容引人入胜,组织科学合理。此时要注意难易适度,坡度适中,分量适合。因为内容太难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削减兴趣,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保障学习效果;

2、游戏美术课程分道具、场景、角色、特效建模等内容,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都把它学好,或学得广而不精,从而缺乏兴趣。让学生侧重一个方向,有较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性,从而能有效快速提高学习效果。对学生进行分向性培养,这恰好与游戏企业中分工细化相对接,适合市场人才培养的需要。

游戏文化产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课程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核心,如果说技术实力的较量属于这个学科领域的硬件较量,艺术思想、素养则属于该学科领域的软知识体系,是促进学科发展,决胜游戏人才培养成功筹码。高职游戏软件专业下的美术课程设置,最终是要培养有艺术素养的优秀复合型软件设计专业人才为目的,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有其特殊性,在教学上要采取灵活、项目、立体、情感、实用、高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篇2:高职临床专业中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高职临床专业中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高职中医学教育是临床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更新理念,构建新模式,进行《中医学》教学改革和实践,中西诊疗思路和技能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综合临床人才,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其根本宗旨就是为基层地区输送合格的、实用的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因此审时度势,如何提高中医教育教学质量也是我们中医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1明确优势、突出应用

中医学注重“以人为本”,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特色。针灸、拔罐、刮痧、熏洗、温熨等临床操作技术具有廉价、高效、易学、易普及推广等优点,这种方便性和实用性是其他医疗手段无法比拟的。国家加大民生投入,注重基层卫生建设,这是我们高职中医教育争取发展的好机遇。目前,国外市场对拥有中医诊疗技术的人才亦颇为青睐。

高职教育本质是就业教育。现代社会特别强调综合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运用,为了使高职临床专业学生更好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有必要开展好《中医学》课程,培养学生临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关键所在,发扬中医诊疗特色与优势,中医临床教育和现代临床教育模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2更新理念、构建新模式、注重临床思维培养

摒弃传统观念,建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遵循高职临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我校《中医学》课程安排情况,突出中医诊疗思维和技能培养,序化教学内容,整合为中医学基础知识、中医诊疗程序与方法、中医临床技能三大块,构建“多元教学法五步学习环”的教学模式,注重特色中医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习环的第一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中医诊疗必备基本理论和知识,渗透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传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第二步,深入学习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教师针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中医临床诊疗的实际应用优势,编写病案,采用以PBL为主的多种教学法,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中医临床思维。第三步,教师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模拟培训系统,进行中医临床技能实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初步的技能操作印象。第四步,把学生带入模拟的临床环境中,采用“病案情景剧”表演的方法,以及课间见习的标准化病人,实行“讲-演-练-评”的.步骤,实现技能操作的反复训练和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的应用,为应对临床打下基础。最后一步,临床实习,教师临床带教,指导现场操作,进行真实医疗环境下的思维和技能训练。

通过此教学模式的应用,循序渐进地将中医学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技能消化吸收,形成一定的中医临床思维,获得坚实的职业能力。

3因材施教、合理教学法应用

学生虽然高中毕业,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学习能力,但是中医学理论抽象、深奥,其中相当部分内容难以在完全理解之后进行记忆。其次,中医学课程相对教学时间短,老师要想讲清楚,学生要想听明白,难度很大。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师带徒是传统的中医教育模式,启蒙无不是从大量的背诵开始,因此,我们在上述多媒体教学、PBL教学法、“病案情景剧”等教学法应用的同时,融入“给出预习任务-突出重要知识点-检验记忆结果-再次突出知识点”的“强化记忆”教学法,更好地完成《中医学》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技能的学习。

经过实践应用,在“多元教学法五步学习环”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满足感,认为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掌握程度,教师也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出真正的“教学相长”。

4加强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

《中医学》课程的教学行之有效,还在于一支带教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构建合理、多层次的教学梯队,加强临床业务能力的提高。年轻教师采取传统“师承”模式,在各附属医院同名老中医坐诊实践。其次,积极进行教学研讨、科研项目,综合提高业务能力,保证了《中医学》教学新模式的顺利执行,获得可供借鉴的经验。

篇3:高职教育中《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论文

高职教育中《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论文

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核心课程,程序设计能力是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为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打造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使学生通过该课程能科学地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加深对计算机的理解。对于两年制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程序设计课程不仅仅是进入专业学习的入门课程之一,更重要的是――它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保证。随着两年制高职软件专业自身的发展和来自社会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该课程的教学也暴露出些问题,本文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探讨该课程教学的改革。

1.高职教育特色

1.1 培养方向

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同时高职教育也要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下基础。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是:以培养适应就业需要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如果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即能胜任工作,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就应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更需要过硬的技术应用能力。

1.2 学生特点

高职院校的生源较普通高校差,生源主要是中专生和普通高中生,中专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而普通高中学生又不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为此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应按少而精的原则,讲授最有用的内容;而教师的精力应更多的集中到学生的技能训练上,以理论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教学,达到少讲多练,培养学生过硬的技术应用能力。

2.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2.1 没有摆脱普通本科教学模式的束缚

目前高职软件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体系仍是本科教学的“压缩饼干”。具体而言,就是仍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忽视教学的应用性,即使考虑了“应用性”,也只是简单的增加例程,选用的例程只起到了对理论的验证作用,很少从学生就业的角度来选择案例讲解理论知识。

2.2 教学方法不够科学

在有限的教学学时里,教师需要讲授的东西太多,仍属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并且对教材配套的习题集和实验指导书依赖较多,尽管这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开阔视野,但也增强了学生的依赖性,从而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2.3 选择程序设计工具存在盲目性

目前多数学校总以为学生懂得的程序设计语言越多,应用能力就越强,学生的就业情况就越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涉及程序设计的课程多达4 门~6 门。这导致当学生学完多门程序设计语言后,样样通,样样松,真正掌握的程序设计应用能力却很少,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3. 改革实践初探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针对目前高职软件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已有的各种改革方案的分析、比较,我们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

3.1 修正教学目标

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更需要过硬的实际应用能力,这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将原有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修改为,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程序设计能力,能够通过适当的引导解决简单的实践问题。简言之,教学目标应服从和服务于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3.2 教学内容精讲多练

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目前教学学时不断压缩的情况下,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贯彻了“以理论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减少理论教学学时数,大幅增加实践环节的学时数。理论部分主要以讲授基本知识的应用为主,强调对程序设计能力的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过度讲解程序设计语言的细节,进而误导学生;通过增加实践环节中实际的完成的案例的数量和提高完成案例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3.3“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增加案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由于我们的任课教师大多都具有“双师”资格,因此在具体的实践环节设计上,我们首先通过教师自己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实践情况和各方面的反馈进行总结,抓住目前工程实践中使用最广泛和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进而为学生准备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大多与实际工程项目有关),学生在完成这些课程设计题目过程中,既对基本技能进行了训练,又应用了实际工程使用得最广泛和最前沿的技能。这种技能学习、训练方式为学生毕业进入相关企业,直接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3.4 加强教学方法的特色性

针对高职软件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了几种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首先,我们根据高职生源素质状况,设计了浅显有趣的教学内容,尽量避免深奥、枯燥的理论教学,而通过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摸不着看不到的程序设计知识比拟成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事例,设法创造“问题情景”和“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程序设计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其次,根据高职软件专业教育的特色和规律,我们采用“课堂老师教一点、学生做一点、课堂练一点、作业留一点”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我们整体的教学内容明显突出一个“项目驱动”原则,在整体的内容中,除了初始的基础知识教学部分,其余的实践应用部分都是围绕一个核心的项目展开的,而整个课程的学习结果就是使学生明确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的完成过程,在核心项目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展开知识、技能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最后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最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基本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每一章节的内容都尽量以核心项目的问题作为开头,用问题的解决为引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述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将本章的知识融入,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将课堂教学有“老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改为现在“学生为主”的“学教”模式。_

篇4:试析数学实验在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推论文

试析数学实验在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推论文

论文摘要:经济发展需要由科学技术提供保证,科学技术由研究到工业领域的转化需要借助数学这一工具的辅助。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辅助科学技术向各领域的渗透,数学实验的推广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对数学实验进行基本分析,并介绍了其在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实践与推广。

论文关键词:高职;数学实验;实践;推广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化经济时代”、“学习型经济时代”。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欧美等西方经济强国步入了衰退期,而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发展,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自身的贡献。但是同时社会也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他们掌握专业技能,还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创造性。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作为科学技术基础学科的数学努力突破传统向各个知识领域渗透,逐渐成为经济竞争中不可缺少的高新技术及手段。因此,推广数学实验课程也就成为高职院校数学创新和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趋势。

二、数学实验的发展前景

(一)数学实验的特点

计算机教室作为实验场所。教师讲授仅作为实验引导。改变以往“黑板、粉笔——纸、笔”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实验的主体。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传授Mathematica、Matlab、Lngo、Excel等软件,让学生自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数学实验的发展状况

目前数学实验是各大中专院校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项试点课程,尤其在高职院校,现在更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它最早开设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一些美国大学中,当时被称为“数学实验室”。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一些高校相继开设了“数学实验”课程,并迅速发展。目前本科类院校基本都已开设数学实验课程或开设有与数学实验相结合的相关课程。高职院校一直注重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随着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提出了基础类课程的教授必须“精、简、专”,而传统的数学课程在保持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要转变过去旧的思维模式,借鉴计算机、英语等课程改革方式,为专业教学服务的同时,逐渐融入学科课程当中,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可或缺的帮手,数学实验就成为了最好的途径。

三、数学实验的教学实践

(一)我院数学实验课程开设情况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于-下学期开始在全院06级各个专业开设了总课时为64课时的《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选修课。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实验课程的比重逐年增加,现已形成独立的《数学实验》课程(32课时)。教师授课均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演示使用大屏幕投影和人机对话模式相结合,学生一人一机。为适应高职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在最初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讲授的是数学软件Mathematica5.0的使用。随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增强,逐渐在教学当中增加Excel案例讲解及Lngo、Matlab软件简介。使学生的接触面更加的丰富,专业辅助工具可选范围增多。 (二)数学实验融入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仍脱不开“试卷定成绩”的模式,同时也把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这就造成了教师“重理论,轻实训”的情况,学生也会养成平时上课不认真,考前临时抱佛脚,考后忘得快的不良习惯,这都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高职教育的特点就是突出专业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因此,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是专业教学改革中必须实现的目标。数学实验课程的引入,有效的满足了专业教学这一改革的需要。譬如,对于我院开设有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机械设计、装配、系统仿真等领域知识都有要求。但专业课程中的理论和结论多是经由数学推导得出,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过于抽象,也无法理解。通过Mathematica、Matlab等软件的数字计算、图形编辑及动态仿真模拟等功能,将各种系统工作原理,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机仿真,使一系列专业问题均计算、图形建模可视化,必然可使学生的理解更透彻,获得的数据参数更为准确、直观,同时可发挥学生自身创造性的模拟实验,理解比例、积分和微分环节对系统的影响,学习各种编程技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数学实验在专业教学中的推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科对数学的需求日益明显。但是高职学生多数学功底不强。这样的现状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实验课程的开发与教授,对各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帮助。理工类专业,譬如土建类专业,强调的是工程制图、施工设计等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Mathematica、Matlab等软件的图形绘制、仿真模拟等功能,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设计当中的比例、及设计不合理所造成缺失,对掌握核心课程及能力的培养是有好处的;电子信息专业,数字信号处理是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有大量的数学理论和推导以及大量的信号变换与分析图谱,如果教师仅靠板书画图或一般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费时费力,准确度也无法保障,Matlab软件提供了大量的模型用于表示多种信号和线性时变系统,而Mathematica、Matlab等软件的数字计算又解决了论理推导等难题。管理类专业,譬如物流专业,需要对现代物流中心作业过程中的入库、补货、加工、出库、盘点等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分工,通过数学实验中的Mathematica等软件建模,可实现作业过程的最优化设计;会计专业,需要学习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及财务分析等学科,有了Excel软件的辅助分析案例,既提高了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还能熟悉企业实际运作的流程,完成企业沙盘模拟和商务模拟实训等等。因此数学实验软件的使用广泛的应用在各专业教学和实训当中,真正起到辅助的作用。

经过实践,已经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数学实验对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这必然会促进其在更多专业学科领域的推广。数学实验课程对高职院校各专业课程的辅助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数学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地位不显著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为专业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大帮助。

篇5: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与实践论文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与实践论文

摘要:高职的教学改革关系到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教学的现状反映了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明确了高职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初步探讨了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

关键词:高职;教学改革;必要性;实践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力度越来越大,而高职教育作为人才输送的重要途径和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的完善才能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调查发现,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是其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基础建设薄弱、专业设置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尽快找到解决办法。

一、当前高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特色不突出。当前,高职院校还是在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培养的定位不准,没有随市场需求变化进行科学调整。虽然政府和教育相关职能部门不断出台各种政策,可是效果不太明显。本科学校的学科模式根深蒂固,高职教育要彻底摆脱出来还需要时间。因此,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市场调研工作没做踏实,导致学生就业率不高、岗位不对口、工作不稳定,这些都是影响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的根本原因。

(二)专业设置不符合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所需求的人才也在不断的变化,在这种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这样才能使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可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定期进行市场调研,毕业生的跟踪工作做的也不踏实,不能及时掌握经济和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专业设置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甚至还存在专业“扎堆”现象,没有长远的专业发展规划。

(三)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很多高职院校都在“闭门造车”,课程设置沿用十几年不变,教学方法老套,以纯理论教学为主,不重视实践教学,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相违背,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只懂纸上谈兵,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的就业质量难以保障。

二、高职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为了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都要提高,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始终以促进就业为原则展开,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只有充分保障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才能提高社会认可度,为行业和企业输送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二)坚持以社会需求为主的原则。高职院校每年必须坚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二是要进行市场调研。通过调查,可以实时掌握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查结果可以作为专业及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杠杆,以确定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通过对旧专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挖掘新专业,制定5―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满足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不断需求。

(三)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原则。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主要特点。高职学院应该广开门路,大胆创新,积极通过合作办学、校企融合、政府投入、社会参与等途径,建设高层次高水平的实验实训室、实训基地,实施以能力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方案,达到行业对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要求。

三、高职教学改革的实施法则

(一)明确教学管理的宗旨是为师生服务。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应该做到“以教师为本”的思想,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理念,以面向普通老师、面向教学一线、面向学生为原则。对于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应转变管理理念,加强研究和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每一项制度、政策的出台都要以服务于师生为目的,要让教师参与管理制度的制订和执行意见的反馈,调动教师在教学工作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尽最大努力为教师创造优质的工作环境。

(二)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以我院为例,学院采用二级管理制度,教务处更多的是进行宏观调控,作为基层教学管理部门,各个系部设有主任、副主任、教秘、教研室主任、专职教师等。教研室主任、教秘作为连接教务处和系部教学工作的纽带,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如何调动各层次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一支乐于奉献、相对稳定、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衡量教学管理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学院制订了教研室主任、专职教师管理试行办法,对每个人的工作职责作出了明确规定,由教务处和系部两级考核管理,对教学质量高、学生满意度高的教师在培训、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上给予倾斜,每学年举行教师教学质量评比活动,不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不断优化专业设置。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而且专业的设置还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以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发展和教学创新要有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适应社会不断进步带来的格局变化。

(四)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为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我院先后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暂行办法》、《教学督导工作规程》、《关于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意见》等规章制度,保证教学体系和管理手段不断完善,一旦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应妥善处理并高效解决。同时,教务处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开展民意测验,对教学工作起到了有效的调控作用。我院每两年通过各种竞赛,评选出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从而产生了争优创先的良好氛围。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意义重大,它关系到教师队伍的成长、人才培养的定位、就业质量的提高以及学院在行业、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只有准确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按照社会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科学地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特色,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转型升级提供足够的动力。

篇6:浅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论文

浅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论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酒店行业成为服务行业的领头军,但事实上,酒店经营管理工作中缺少高专业素质、高操作技能的人才,严重影响酒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应加强学生的相关理论,实现理论带动实践的发展。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

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推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在素质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主要依照以下的原则和思路,开展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内容的改革。

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原则和思路

现代酒店管理中要求酒店从业者具有较高的酒店文化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高水平的职业道德。因而要求教学活动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协同发展,本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创新理论”的改革思路,培养及时上岗的酒店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酒店是服务业的翘楚,涉及到客户的感受体会、个人隐私等问题,要求酒店从业人员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爱岗敬业、尊重消费者。所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要本着“以德为主,以能力为辅,两者有机结合发展”的改革原则,加强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同高职中其他课程改革的内容具有一致性,主要是从教学理论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改革等四个方面内容实现。其中教学理论改革主要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活动的个性化发展;课程体系改革指得是合理分配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关系,适当增加或是删减一些课时,保证课堂效率,避免学时浪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采用微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和课程质量;教学评价方式改革是针对于传统应试教育中以期末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忽视平时的表现,以教师为主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

本文主要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内容展开实践过程,以此说明教育改革的可行性。其具体步骤主要如下所示:一是在学期前,根据课程目标,学校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使理论教学活动和实践教学活动全面发展。例如,相关的酒店企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因而在教学计划时,学校尊重企业合理的`要求,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中,加强如何增加临场应变能力的理论培养,在期中考核过程,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践考核,以客户的评价、酒店各部门的领班者对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进行评估,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每一个月展开一次实训课,作为前一段时间的总结。还通过构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高真实的工作场所、工作内容,提高学生对酒店工作的全面认识,从而培养应用型的酒店人才。最重要的是,在开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时,要求合理分配校外合作的比例,避免进入到校外实践工作教学能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率的思想误区,要统筹兼顾“校企发展、工学交替”的发展。推动学生理论和实践的优化发展。例如,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展开酒店管理理论的学习后,通过实训基地,由学生分角色扮演酒店管理的现状,从而用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在实践中能够高效利用课堂中的理论知识。综上所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当前热门的行业之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素质教育改革的总思路要求学校教育要实现实践化管理,因而实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内容实践,对于学生的发展、酒店的未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篇7:高职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微生物课程是生物制药专业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程,在本专业的许多课程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从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入手,对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进行分析,阐述了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物制药;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

生物制药是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成果并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制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医药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生物与医药类等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发展壮大。其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并能从事药物的研发、药物的生产、药物的质量及安全检验、药理分析、药物的经营和销售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分析

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随着新微生物资源的发现、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建立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所显现的优势将继续存在,事实证明微生物制药在整个生物制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微生物学在理、工、农、医、师范院校与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此可见,微生物课程也必然是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职业基础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的分布、分类、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理论与实验操作技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其后续课程包括发酵工程概论、生物技术制药、制药工艺学、药品分析与检验、药剂学、药事管理与基因工程技术概论等多门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微生物分类、结构、生理活动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有关微生物生产的必要基本技能操作,并掌握应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与生产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篇8:高职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教育论文

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微生物学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适量实验课。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方法常常是课上勤笔记少思考、课下不复习少作业,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完璧归赵”。为了提高微生物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践技能,我们于申报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程,并与全省其他高职院校的同仁一道对生物制药及相关专业的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主要教学手段合理利用学院优越的教学条件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院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电视显微镜设备组织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标本与即时的实验操作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同时,加强与本地区制药企业的联系,与企业一线生产人员共同探讨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探索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依据高职类学生文化基础、思维特征,针对不同的具体内容选择采取了项目教学法及案例导入法等多种“教学做合一”的形式开展教学,从而实现了将过去以教室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向以实验室工作过程为中心和“边教、边学、边做”形式的过渡。例如,将基础知识部分组织成多个承前启后的项目,微生物应用部分(如微生物与发酵、食用菌栽培与药品的微生物污染检测等)采用案例法组织教学。通过启发与讨论、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等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供适量学时,鼓励有积极性的学生自选教学内容,采取合作或独立查阅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的形式实现了师生主体角色的转换,从而使学习以形成综合能力为目的而非单纯的知识摄取。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在有了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基础上,我们认为利用适当的幽默或英文等教学技巧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策。比如在要求学生列举已知的病毒时“特意提醒”不要自作聪明地制造“人瘟病毒”。在课堂中偶尔适时地穿插一个英语单词或简单的句子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往往能让喜欢或不喜欢英语的学生激发兴趣。

(二)认真整合教学内容

内容的选取与组织下半年,在长期从事企业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共同参与下,我们编写出了一本较为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理念的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及其应用》并获湖北省高职高专优秀规划教材奖。本教材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湖北省示范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要求建立课程教学标准与内容,按照“教学做合一”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融合。在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思维习惯,适当降低了理论知识部分的深度,强化了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将课程内容按照微生物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重新组合,首先使学生通过显微镜对各种微生物进行最基本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渐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顺其自然地完成对整个微生物课程内容由感知到认知的知识延伸与拓展过程。

教学组织与实践为了较好地落实高职教育所推崇的“边做边学,边学边练”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采取的是理论与相应实践操作(单元实验)相互融合的模式开展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和“知识与能力运用”两大模块,其中包含了“微生物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分布与生长控制技术”及“微生物应用与检测技术”三个单元与七个项目来实施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发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并在教学中认真践行“边做边学,边学边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较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化了教学效果。

重视第一次课设计第一次课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它是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课程魅力的最佳向导。本课程的第一次课是通过“一个富有创造和启迪性的故事(列文虎克)”、“多幅彩色动静态图片的展示”和“一系列惊人的数字”等具有鲜明特色和感性认识的内容逐步展开的,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产生了对微生物的浓厚兴趣,进而较好地激发了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心理,当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与考核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满足生物制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微生物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我们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将理论知识与有关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理论学时,相应增加了实验操作学时,使理论与实践学时之比将近1∶1。将课程的实验分为平时的单元实验、期末整周的综合实训、培养兴趣的自主实验(如对口腔、霉变水果中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等)几项,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技能和微生物实验安全意识。

改革实践考核制度在对本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的同时,我们对其考试制度也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考试为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考核并重的新型综合考试制度。使实验成绩与理论成绩之比达到1∶1,其中实验考核以实践操作为主,口试、笔试为辅。同时,坚持平时表现与考试考核并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即按照平时考勤、提问和作业成绩占总成绩20%、理论考试和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考核、实验课表现、实验报告等)各占40%的分配比例进行课程成绩的综合评定,从而使本课程的成绩考核既符合高职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和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观,又实现了考试过程的全程化和考试手段的多元化;既增加了考试的灵活性,又调动了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20和20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生物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两届生物技能大赛活动中(含微生物操作技能竞赛),我院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分别获得了团体一等奖一项、个人一等奖二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的好成绩。

篇9: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论文

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论文

第三初级中学地处瓦房店东部城乡结合部,经济欠发达,学校发展处于劣势。为了促进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做了许多探索和研究,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围绕“教师素质的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终身发展需求的适应”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中,进一步加大了课堂教学研究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改变课堂教学“高耗时,低效能”的现状,对课堂教学进行彻底的改革和突破。1.摒弃陈旧观念,建立良性教学机制通过深入持久的改革,让教师彻底摒弃陈旧的观念和过时的做法,杜绝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抢夺学生自习的现象,建立起“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的良性教学机制。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依靠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和课堂作业能否当堂完成作为衡量课堂成效的主要标准。采取“从头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策略,通过严格执行任务承包制、团体考核制、连带责任制等配套措施,确保改革取得成效。通过引领教师开展一系列的学习、讨论、观摩、听课、评课、比赛等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3.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课效率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备课和学案制度改革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源头。为从源头上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质量不好的问题,要以备课改革为突破口,建立教学问题集体解决机制,强化集体备课制度,加大听课力度,将课堂教学效果作为评价备课效率和学案质量的主要依据,在备课阶段就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可靠保障。

二、注重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反思,教师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教师坚持课堂教学的“三段式”,即备课时写“课前设想”,设计教学思路和环节;上课时做到“课中落实”,即课堂上尽力体现“课前设想”;上课后写“课后反思”,针对实际教学情况,结合教学设想,分析实际教学体现程度。进行反思性教学,并让反思成为习惯,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交流反思,要求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要树立起沟通交流的意识,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解剖分析,通过相互研讨交流,多种观点、多视角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清楚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并提出改进意见,在交流中展开教学反思,有利于拓展思路,共享成功的快乐。

三、引导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导学评”课堂教学模式引领课堂教学改革“导学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基础,以“尚美”教育为引领的基本“教与学”的方式。模式分为“三环节、六步骤、十八项具体要求”,目的在于引领教师通过营造美的教与学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学习兴趣,提升其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质疑思考、合作探究中经历知识的生成,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2.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现今的教学由过去研究如何教变为现在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提出课堂教学新要求:“三讲三不讲。”三讲:讲导语(情境设计)、讲设疑(课堂调控)、讲拓展(能力提升);三不讲:学生自己会的不讲,学生间能讲的'不讲,大多数听得懂的不讲。以及“五让”: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操作、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表述。目的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自己上网搜寻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真正开展合作性学习,共同寻找最佳答案。通过信息技术介入学习活动,学生知识面大大拓宽,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发展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主动发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实施新课程的学生与以往同年级学生相比,其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学生学习兴趣浓了;二是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了;三是动手实验能力明显提高;四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自主发展、主动学习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问题学生明显减少。

四、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课程文化建设

学校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着力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多动脑筋:挖掘学校课程资源,建立学校课程资源库;对教师进行培训;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编写校本教材。注重发挥课程的文化功能,在地方课、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等课程中挖掘体现学校文化的内容,重点渗透和彰显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培养目标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课程是学生走向美好人生的桥梁,一方面让教师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美育内容,对学生实施“尚美”教育;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发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培养。围绕“尚美”教育,我们先后开发并实施了下列课程:《诵读经典涵养心灵》为学校美育与国学修养校本教材;《硬笔书法欣赏与临摹》主要是训练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技能,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书写习惯和行为习惯;《素描———几何形体》主要是培养美术兴趣,丰富人文素养;《形体艺术教程》《琵琶演奏训练》《太极拳教程》训练学生基本的形体造型技能,健美体魄,增强体质。除上述课程之外,学校还建设了两个艺术教育基地:“大连北方美术高中三中教育教学基地”和“瓦房店市歌舞团三中舞蹈教学基地”。为什么要创办这样两个基地?不仅仅是培养兴趣或训练基本技能这样简单,而应该是给那些具有美术、舞蹈(音乐)天分或潜能而又有志于将来走这条道路的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让他们依据自身情况提前进行人生职业规划,尽早接触专业知识训练,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通过课程改革的实践,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推进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并不难,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脚踏实地就能一步步实现目标。随着课改实践的逐渐深入,随着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随着社会各界和家长对课改的认同,我们有理由相信,课改必将成为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有力抓手,必将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载体,必将成为学生自我完善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高玲.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特点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9).

[2]许建国.初中教育发展的定位、路径与问题:京津初中教育发展调研引发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9).

[3]马成清.农村初中教育管理现状的思考及对策探讨[J].赤子(中旬),2014(4).

[4]沈正元.宽,让初中教育充满生命活力[J].初中生世界,(40).

[5]王旭彤.找寻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再提升的最佳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

篇10:浅析工业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育论文

浅析工业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育论文

关键词:立体构成 问题分析 改革措施

摘要:本文从适应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审视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过程,该课程教学存在与基础课衔接不合理、与专业设计教育脱节和教材不适应教学需要等状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文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

工业设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产品设计。设计师通过对材料、形态、色彩、功能、技术和人机工程学等多方面研究,设计出新产品,是一种立体形态设计。而立体构成课程的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造型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理解设计的各个元素,在掌握一定材料和立体造型构成方法的同时,对立体设计中形式美的规律有初步认识,进而提高空间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设计审美能力,为今后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立体构成课程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与相关的基础课程衔接,如何使其在后置的专业课程中起到真正的作用,是立体构成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国内很多设计专业在进行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时,依然沿用了包豪斯创立的三大构成的教学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也越来越细化了。面对已经细化的专业,采用同一种教学内容和形式,难免会出现不合适的情况。最主要表现为:与后置专业课联系少,学生在该课程学习结束后,并没有学会把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中,觉得基础课是基础课,专业设计课是专业设计课,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同时,在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教学过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没有处理好。立体构成与前置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联系紧密。如果学生对前置课的课程内容没有掌握,那么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将无法运用前置课程所学的知识,更谈不上应用到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中了。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编者个人的因素,每一本教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笔者查阅了立体构成课程的一些教材,发现大部分教材只注重基本内容的编写,没有重视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的内容的编写。虽然每个艺术设计专业都可以在这些教材中找到一些与立体构成结合的设计实例,但只是一带而过而已。缺少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结合紧密的教材。再加上,本校前两年对教材的订阅进行了改革:学生可以选择教师定的教材,也可以不选择。改革使一部分学生没有选择购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只能自己借阅或自己购买相关书籍。教材的不统一和教材本身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学效果。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重视立体构成课程与前置后置课程间的相互联系

前置课程是后置课程的基础,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大概分为三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立体构成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从整个专业的教学结构上看,它属于中间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专业基础课的目的,主要是把基础知识和专业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立体构成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

首先,应该重视和立体构成课程相关的前置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如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平面构成主要讲授平面二维空间中构成的基本元素及美的形式法则;而色彩构成主要让学生掌握色彩学基本理论和色彩构成美的规律,了解色彩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这两门课的内容和立体构成课程的内容联系紧密。例如:平面构成课程所讲述的对称、韵律、渐变等美的形式法则,在立体构成中进行造型的组合时经常被用到。假如这些形式美的法则没有掌握,那么学习立体构成时就会无法应用。再如,在学习色彩构成时,学生如果没有较好的理解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影响,那么在立体造型中运用什么样的色彩对作品进行表达就显得不知所措。由此可见,专业基础课之间也存在很大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与立体构成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有效的联系起来。必要时,可以把前置课程里的相关内容整合到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中。这样可使学生巩固前置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把之前所学的知识与后续课程融会贯通。 其次,除了重视与专业基础课的衔接之外,还要重视本课程与后续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后续课程如:产品形态设计基础、产品设计、灯具设计、展示设计等等,都会涉及到造型、形态、创意、色彩、美的形式法则等等。因此,立体构成对后续的专业课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把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和专业课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①每讲授一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点后,结合相应的专业设计图例进行讲解,把对应知识点衔接到专业设计中;②选择合理的构成设计课题,通过课题的作业练习潜移默化的实现衔接。如布置柱式构成形态的作业时,可以结合灯具设计中灯罩的设计进行设计题目的拟定。

(二)重视教材选择,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这几年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材在市场上可谓层出不穷,质量也参差不齐。选择教材,应根据所教授的专业和该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同时,结合本校对教材选订改革后产生的问题,本人进行了如下的调整:①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在拿到教材后,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同时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特点,在编排课程教学时侧重课程内容与工业设计专业方向的联系。②及时了解设计资讯,以便收集合适的设计信息,如设计技术、设计作品等,把新的信息适当编排在对应的章节中,使学生了解到最新设计信息的同时,又能感受到立体构成与专业设计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重视对立体构成的学习。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措施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学生以被动地听为主。但对于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不可行的。笔者采用了以下的方式进行尝试和调整,效果较好:①理论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以直观的图片、作品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理论知识。②课件的教学内容除了教材中有的相应内容之外,尽量补充与专业相关的内容,使其与专业课紧密结合。③课程作业训练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特点进行。如,在进行构成课题训练时,结合形态的功能性进行设计,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设计等。④每次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讲评,采用互动式的讲评方式。组织方式如下:首先,把所有作品集中放置,让所有学生进行参观,相互讨论。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的目的、制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等。最后,再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讲评。这样,学生间可以相互学习,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气氛也变得轻松自在。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立体构成的教学也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应跟着教学对象和时代的变化进行合理调整,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使立体构成的教学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华.新立体构成[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赵殿泽.构成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

[3]刘晓宏.从立体构成走向产品设计[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8):249.

篇11:高职旅游专业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实践研究教育论文

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建设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或车间”。在这种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纷纷建立实训基地,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用不上、社会不满意等矛盾日益突出在旅游行业也不例外。因此,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实训室不仅要有,而且要切实“有用”。为此,拟结合旅游专业的特点,从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实践出发,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准确定位、统筹规划,建立符合校情的校内实训室近年来,许多旅游类高职院校重视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立诸如导游、餐厅、客房甚至吧台等实训室,服务于实践教学,环境一流,设施高档。但同时对部分实训室的建设没有全盘考虑,盲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大批设备引进后或实训场所建成后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有的实训室设备及场所使用率低,闲置浪费,成为摆设。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首先要准确定位。所谓准确定位,就是根据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办学规模、重点专业以及今后办学方向等进行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其次,实训室的建设还应具有前瞻性,考虑先进性,注重实用性,并结合高职教育办学水平评估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建设,避免资源浪费。再次,根据学校和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实训室的建设和设备的完善还应该做到有步骤、分批次、有重点。当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加强校企合作,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原则,与旅游企业共建实训室也是很好的实训室建设途径。

根据旅游专业特点,建立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内实训室旅游专业主要是为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等相关企业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的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管理人才。同时,也是一个经常与人打交道,对客服务较多,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正是由于旅游专业具有这样的特点,旅游专业的高职教育只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仅把实训室作为技能训练的场所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培养的学生一旦走出校门,面对陌生的旅游、酒店工作环境以及对客服务中的突发事件往往束手无策。事实证明,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已经成为旅游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考虑因素。因此,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必须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与企业接近,与社会接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才能真正适应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1.要营造实训室的企业氛围。实训室的.建设应具有仿真性,即实训设备的配备、实训场地的布置要做到与真实企业相一致或者接近真实企业,要让学生进入实训室后有置身企业的感受。还应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融入实训室的环境建设之中,建立良好的企业氛围。比如,旅行社追求“品质第一,诚信为本,顾客至上,服务上乘”,星级酒店重视“服务一流,微笑待客,宾至如归”等。诸如此类的企业文化与服务理念,都应让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进入实训室后立即有所感受。因此,实训项目、实训流程、实训操作规范应全部“上墙”,让学生谨记服务规范,提高服务水平,追求服务质量;微笑的面容,一流的服务水平,以及“宾至如归”、“顾客就是上帝”等服务理念应以图片、标语的形式展示在实训室内,让学生耳濡目染感知企业文化,在实训室内受到浓郁的职业氛围熏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提高服务水平的热情。 2.管理制度要与企业接轨。为了使实训室与旅游企业“零距离”,实训室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借鉴旅游企业的管理制度,并模拟旅游企业的管理运行模式进行严格管理。比如,实训室的钥匙管理由值日学生按照企业交接班制度严格执行;实训室的学生守则完全参考旅行社或酒店的员工守则制定,甚至就采用旅游企业的员工守则。采取这样的方式,学生能较早熟悉并认可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从而缩短学生在企业实习、就业的适应期。管理制度与企业接轨之后,学校将完全按照企业的岗位标准严格要求学生,进入实训室,学生就要把自己视为企业职员,并自觉遵守企业的上下班制度及工作要求。在这种遵章守纪的过程中,学生将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养成认真、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当然,这样的方式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此外,实训室的设备、卫生、安全管理制度也应与星级酒店的前厅、客房、餐厅等部门的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及服务操作规范结合起来,在使学生熟悉和理解企业管理制度的同时,实现实训室的正常运转。

3.要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开设实训项目。实训项目的开设也应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即在开设实训项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这一重要因素。就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是简单地增强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最主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和综合能力。因此,实训项目的开设不仅要增强学生的服务技能,还应考虑综合性、设计性的因素,开发综合训练能力强的实训项目,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比如,中餐零点服务在学生熟悉零点服务基本程序及规范以后,可以开设综合性较强的实训项目,并不断变化客人类型、变换服务情境,让学生学会应对不同的服务场景。甚至可将不同的突发状况引入实训项目,诸如弄脏客人衣服、菜品质量出现问题等等,加强学生应急能力的训练和突发状况处理能力的训练,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

围绕职业岗位真实环境开展实践教学高职学生必须具备职业岗位的素质、知识与能力。为了培养和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高职旅游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开展应充分考虑职业岗位的真实环境,始终贯彻与企业“零距离”结合的精神,尽可能地模拟真实职业场景或真实的服务现场。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服务社会、参与企业化运作的形式,开展全真的实践教学。比如,创建旅行社,开展旅游业务,使旅行社的运营、营销、导游服务等工作与学生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融于一体,或者将部分实训室直接建设成学生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企业实体,让学生在真实企业中得到锻炼。这样的形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企业经营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如果条件不成熟,也可以利用实训室开展仿真性实践教学,比如,让学生在实训室里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实践教学尽量模拟真实的企业状况或职业场景,采用角色扮演、模拟现场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直接感受现场气氛,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

拓展实训室功能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还应走实用性、社会化的道路,即不仅要让实训室成为学生实践训练的场所,还要发挥实训室的功能为社会提供服务。比如,具备职业资格鉴定功能的院校应充分利用实训室与社会接轨,向社会开放,不仅让本校旅游专业学生在毕业前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而且应面向旅游行业的社会人员开展职业资格鉴定,为旅游企业员工的提升、再就业培训等职业需求提供方便。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以实训室为纽带,加强与企业、社会的联系,扩大实训室的功效,把从企业、社会中获取的信息及时注入学校教育之中,加强实训室的建设。

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训室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高职教育的实训教师应该具有行业背景或相当的实践能力。因此,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一方面,要鼓励教师获取行业资格证书,并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实践、锻炼,熟悉旅游行业发展动态,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经常性地聘请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的一线员工或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及时将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行业最新知识传授给学生。

总之,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体现高职旅游专业特色,建立实用、仿真的高职旅游专业实训室,充分发挥实训室的功能,更合理、更科学地利用实训室为实践教学服务,是真正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

篇12:会计信息化视角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论文

1、会计信息化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化已逐步成为企业管理变革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它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革新,更是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变革。在会计领域实现信息化有利于企业运营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还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逐步提高,要求其了解会计信息化、掌握会计信息化管理方式。高职院校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摇篮,是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机构。为使高职会计专业能在信息化背景下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不断改革,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不利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出信息化的会计人才。因此,进一步实现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非常重要。

篇13:会计信息化视角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论文

2.1 改革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任务从管理角度来看,会计专业可分为以核算为基础的课程和以分析、管理、决策支持为基础的课程。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课程的技能和知识结构培养方面都是以手工会计来进行设计的。因此,改革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任务势在必行。改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任务,必须围绕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来展开,重构会计专业知识,并将其与会计信息化的工作岗位联系起来,进一步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2.2 改革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大量实践表明,通常情况下,大中型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现程度非常高,而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实现程度较低,所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当将教育目标在横向方面定位在中小企业及基层机构上,而在纵向方面应定为在初、中级会计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上。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在改革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转变以手工制作为处理手段的思维方式,将这种思维方式转变为以信息化处理手段为主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出会计专业的信息化人才。

2.3 改革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学手段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手段在会计专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已经很难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时候,一定要在科学分析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改革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学手段、教学条件等。

2.3.1 进一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大量的典型案例,“边讲边练、多讲多练”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3.2 运用网络教学手段会计课程与会计专业项目训练,都应要求学生实施现场案例、演练现场场景,这不仅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条件达到“一人一机”,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网络支持,以利于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学生按时提交课堂作业。

2.4 建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教育是服务于企业的,是为了满足企业需求而存在的,所以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实践教学,实质上就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使其能胜任各个会计工作岗位。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高职院校应设置实践模块,形成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会计实践模块要包括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纳税实训、成本会计实训、基础会计实训模块等。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过程中,建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5 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培训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时,应着重加强教师参与会计信息化技能的实践,将实践结果同教师的考核、职称等挂钩,从而激发教师参与信息化技能实践的积极性。例如,学校可以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会计信息化实践等。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师资水平,从而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

3结语

在会计信息化视角下进行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有利于满足企业对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因此,要重视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培养出符合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奠定基础。

相关专题 教学改革高职